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大全(22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的感想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我想我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一篇有内涵的读后感呢?首先要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体现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让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一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高中,学业更加繁重了,与此同时,读书的时间也少了很多。不过趁这个寒假,我有幸把《守望的距离》这本书给读完了。我几乎将近读了一个学期就读了一本不怎么厚的书,肯定有人会嘲笑我效率太低。我对此不以为然,这是一本哲学书,如果不细细品味,反而一目十行,如过往云烟的话,那还不如不读这本书。我只是个高一的学生,说实话,如果在户口本上填我现在的文化水平,那顶多是初中毕业。不过,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但只要用心去体会,反复诵读,其中的哲学道理自然就会浮出水面。
当然,读这本书之前要了解他的作者,作者是周国平,他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我想怪不得,通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语句和修辞,大多都是一些陈述句,有些句子还有点拗口。不过别看这本书文采不出众,但内容很充实,很饱满,总比那些华而不实,冠冕堂皇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那些作文与《守望的距离》中的文章比起来,那简直是浮云。看了他的文章,我觉得他与其他作家与众不同,我认为他是一个坚强、执著、超脱,热爱文学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书中基本上没有一句描述的是直白的硬道理,而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是作者平日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得出的启示。通过作者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内心也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探究,这样,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所以作者得出的哲学概念就会好懂许多。
其中这本书让我最欣赏的哲学理念是关于无聊与寂寞的话题,许多平凡人,包括我,时常会感到寂寞,感到孤独。其实是自己的精神空虚,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向往不是那么的有欲望,这不是佛语里经常说的四大皆空,无欲无求。而是自己对生活的不热爱,不重视。不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种精神价值以及精神家园。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者对于精神价值的理念以及寂寞空虚的看法令我焕然一新,从此我不会有这种无聊的感觉了。
读了《守望的距离》,仿佛觉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这本书的名字,守望的距离,别有内涵啊。这守望的意义在于等待幸福与快乐,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与快乐能来到我身边。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二
20xx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华考|zk168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匪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三
大学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到底周国平是何许人也?我为什么要读他呢?他是不是真的能给我什么启示呢?于是,带着好奇跟一连串的疑问,我开始尝试走进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成了我的首选读本。
他的文字睿智风趣,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收获智慧和超然。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他所谈到的有关幸福、岁月、生死、执著、命运、爱情、追求的观点真的很精辟;他对书与人生、爱的智慧、人生寓言的看法以及他的游历和感想也是鞭辟入里,让人感同身受。读《守望的距离》,让人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向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美丽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充满着睿智和哲理,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我境界。
自从我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我就不时的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感觉我的精神陷进了一片奔腾不安的河流,在追逐渴望中汹涌撞击,似是溃决。从此我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引起我共鸣的思想,可以让我摆脱那感情的漩涡,重新寻回心灵的宁静。而此刻,我找到了!《守望的距离》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就像一位长者,给我们讲述着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它又像一处宁静美丽、清新自然的心灵栖居地,让奔波于红尘的疲惫的人们在此歇歇脚。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最真诚,最真实的声音。就算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至少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能使人时不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不落后于时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本书是一碗真正的心灵鸡汤。
读周国平让人想起那些青葱岁月。读完了整本书,感觉他的作品平淡而不平凡。周国平无意对谁进行貌似深刻的教化,但却引导着你走向凝神和静思,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大学里读到这样一本好书,书中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我的心声:“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没错,与周国平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还有那迸溅出的火花,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熏陶和洗礼,也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远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四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五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有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的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六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七
读完这本书,我想斗胆说一句。作者有时言辞未免过于犀利,除却这一丢丢瑕疵,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
对哲学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女性人格独立等等作出了深刻阐述。
简单摘出2段来解释我当下的处境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1、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
但是,独处并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潜心读书或写作时,我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读者在一起。
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对于文人来说,读书和写作也不外是一种事务或一种消遣,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然而,有这样一种时候,我翻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空虚怅惘之感。这是无聊袭来的时候。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将解未解之谜,并受益良多,谢谢作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八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的散文集,有位同事不久前送我的书。我上次和有个朋友吃饭,说我总是感到很神奇,合适的书总是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好像我就在等它一样。这本《守望的距离》也一样。我朋友笑这回答说其实是你自己做好了准备,好的书一旦出现在你的视野,你就看上了而已。或许是吧。我其实以前不怎么爱读散文,之前有个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两本三毛的散文集,我只是翻看了一下就搁置与书架上了。而这本《守望的距离》确是我爱读的,爱不释手,那天和家人看世界杯,中场休息时,还拿起来读上两篇,如视珍宝。
如此喜欢之后,陆续买了贾平凹,余光中,余秋雨的散文集,以及周国平的另外的散文集,翻看之后依然觉得这本《守望的距离》写的最好。可能这里写的都是周国平平日的思考和感想,如果是为了写而写,别人读起来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滋味了。就来先说写散文,此乃书中的观点。首先必须有想法要写,家里没有鲜鱼,就不要宴客。《守望的距离》可能是周国平多年积累的散文集,这些散文确实都是有感而发而写,当时并不为什么出什么散文集。再则写散文讲究有味,这一点做到难了。是求功名而写还是真正的对世事淡泊名利,从淡淡的文字中总能感觉的出来,当然烹饪鲜鱼,文字功夫也是少不了的。最后一点是一条鱼不能熬一大锅汤,那就淡了,没味了,文字贵在精,不用过多的废话。而《守望的距离》这本散文集也正是符合了这三点,给你呈现了一盘盘烹饪合宜的鲜鱼,美味无比。
《守望的距离》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讲人生,爱,生死,旅行等等。在我看来,其实讲的是智慧。周国平是著名作家,哲学家,思想家,上的是北大哲学系,读过的书无数,阅尽东西方大家的思想,研究过尼采,不过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所处的年代,写出的是自己的人生智慧。因为不是照搬别人的片言只语,那样显得空洞,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偶尔灵光一现,那样很零碎。所以读起来觉得很有味。而关于写所思类的散文,里面有句话非常认同,写散文犹如在海滩上捡贝壳,知道前面已经有很多人捡到过了,而且后面也还会有很多人会捡到,于是感到很心安。对于偶尔也写写文字的自己来说,也觉得很心安。
如果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依然在原地踏步,那可能真的是浪费了人生的时间,只是在虚度光阴而已,有可能他们也在工作,也在养育家庭,也充当各种角色,知识在增长,而智慧没有增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的增长才是我们追求的。在我看来,智慧是关于人的,关于自己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人,审视周围,通过阅读古人的典籍,最重要的是通过思考,以更加宽阔更加高度的视角来看这世间的人生,获得对世间生活的豁达与宽容。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要反过来运用到当前的生活中,看透人生这洞穴里的生活,才能从眼光中透出这睿智。
智慧这个东西没有一个考量的标准,不可言说,因为包含的内容太多,足够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领悟。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获得智慧,甚至有些并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人,通过日常生活的思考,对身边世界的观察,比如年长一些的人,他们某些方面的看法也可能智慧的。因此在智慧这件事情上,永远应该保持谦逊。而通过看书,可以从优秀的古人中了解到更多的智慧,只是能否成为你自己的,那就仍需要你的消化,因为智慧不会教你具体的做法。因此读过很多书的人,也补一定就得到了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这一世中。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看到的就是周国平的智慧,方方面面的智慧。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努力穷尽这一生的可能性。人生对他即是事业,除此之外无其他事业。智慧是成年人保持童心的唯一办法,成年之后,童心就丢失了,而通过智慧可以保有。
现在都流行终身学习者这个说法,我也愿意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什么,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固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学习的就是人生的智慧,一生也学不完,一生也思考不完。而每每思考有感悟,智慧的阶梯往上走一点,总是喜不自胜,幸福感油然而生。物质生活为什么给与你的幸福感是有限的,因为物质的享受是受身体自然限制的,山珍海味,你只有一个胃,美女如云,肾不一定消受的起,房子再豪华,你也只需一张床,物质刚刚够就好,多了都是累赘,再多追求都是因为智慧不够。而精神世界不是,可以花一辈子时间慢慢去领略,慢慢去消化,得一滴有一滴的感动,得一勺有一勺的喜悦,不要着急,也不能着急,也知道一辈子有这件幸福的事情可以做,心会很安。
智慧的领悟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就如读这本《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九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
在某位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去读了这本书,其实我一开始对于这类散文和哲学题材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但既然朋友这么点名的推荐了,还是选择坚持读下去,并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里的内容。
书里纪录的是学者周国平对于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读的过程中正值我个人情绪状态不太好的一段日子,书里的一部分文字时常会让我有一种触动内心,产生共鸣的感觉。我想我应该会重新再读一遍,并记录这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读到第一章节第二篇文章《幸福的悖论》时,一下就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了。关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在这其中,爱情和婚姻必定是个人幸福的命脉所系。
可能是因为初中高中期间读过太多纯爱的文章和故事,抑或者是看了许多和感人爱情故事相关的电视,还是说这是处女座男生的一种通病?对于感情的事情,有着比较理想化的期待,当然,不是偏离现实的理想,太理想、太现实的爱情都算不上爱情。
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幼稚,我很向往一份热恋,一人,一世,白头偕老。但我也明白,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从理论上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会有一个最佳的对象,“唯一者”、“独一无二”。但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想要能够与她相遇实属困难,所以近似差不多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一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笑谈生死。
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二
我比较喜欢看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第一次看他的文章,是因为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守望的距离》,买了下来。之后,就开始有意识的找他的书看。
《妞妞——一个父亲的扎记》,也是在这种意识下买的。周先生一般都是写散文,但是发现他写的'一本小说(但是又不能说它是小说,因为它是真实的。它记载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好奇心下就买了下来。
看到一半,我就不想看了,因为愤怒。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还是把它看下去了,因为我关心妞妞(虽然我这种关心已经不合时了,此时的妞妞已经离开了)。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妞妞,她在微笑,她在天堂,过得很好。
妞妞的不幸,是所有父母心中的痛!每一对父母,她们都有一个“妞妞”。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妞妞”幸福,快乐。如果“妞妞”受苦,那是一千倍苦,加在父母身上。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三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题记。
《守望的距离》,给予我太多太多对人生的感悟。每每翻开这本书,再合上,这其中的过程仿佛经过了人生悲欢的轮回,让我受到心灵的洗礼,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的人获得了学业的成功,而寻找工作却成为了他的负担;找到满意的工作,下一步他又为家庭担忧……如此辗转不断,快乐便不留一丝影踪。毋宁说,人生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古往今来,尽管崎岖坎坷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古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顿生敬仰之情。“诗仙”李白,才华横溢,无奈仕途不顺。有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却只能做一个伶人般的御用诗人,终于他扔弃“春风拂槛露华浓”带来的皇上的青眼有加而愤然出京。从此,怀着一颗悲愤的心,遍访名山大川,然而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般的洒脱。为了开心颜,怎能摧眉折腰?“诗圣”杜甫,同样的伟大,同样的怀才不遇,却是不一样的人生。他眼见“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他心感“无定河边骨”的惨烈,酒并不能换取最后的解脱,只有愁更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终于未及天命之年而病殁于漂泊的小舟中。
古人云:“知足常乐。”流星转瞬即逝,但我们期待流星许愿的实现;昙花一现,但我们享受短暂的那片氤氲。不管成功与否,我们不妨享受幸福,让快乐顺着风。让快乐再飞一会儿,别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四
在炎热的中午,我怀着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我始终认为周国平的书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周国平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周国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让我在读他文章的时候,不断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当他谈到幸福,爱情,婚姻,友谊时,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是否幸福。那个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说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强调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对人说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为什么爱情和婚姻会如此的复杂?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说,太理智,太过于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吗?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爱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这一句话。
是不是我们也该轰轰烈烈的活一次?为了爱,为了自己想要的,弃离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国平说:“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我非常同意他说的这一句话。我仍然是属于我自己的,并不会因为我所爱的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谁都想保持这一颗童真的心灵,但是我们受到这个社会的洗礼太多了,那颗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们常在讨论,什么样的是友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记得莫洛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饶有趣味的。他列举了三种异性之间友谊的情形:一方单恋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双方是过了恋爱年龄的老人;旧日的恋人转变为友人。心静下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再也不是童年时候什么都不会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们都有个自己的想法,我们想问题总爱想,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太过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样子,我们的物质不断地满足,但是幸福感却在不断地下降。是不是我们该把步伐慢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物质富有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还是那么的空虚。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周国平说:“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喜欢他的文字,因为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
周国平说: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壮观、伟大!那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寻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笑,笑得这个世界都在动摇。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脸孔,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年轮的一点点可恶的侵害。守望——我们一生的命运!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罢了。感谢他文字让我如此无穷尽地反思。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五
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于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现,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或许并不像某些文人那般执着于名声,对名誉有着内心的淡然。他或许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对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脱与了悟。他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认为的答案。他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与拥有,他喜欢宁静的写作,并不孤单寂寞,因为他了解沉默的价值,寂寞的意义。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中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够不经历苦难,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抛却眼前虚迷的疼痛,看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真切,直面人生,笑谈命运,找到支撑,所以他比别人更坚强。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
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带着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六
美,源于距离。
人生,源于哲学。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
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而当我翻开眼前的这本书,周国平用35万个字告诉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哲学,我突然明白我一直在虚度光阴,一直在杞人忧天,一直在愚蠢的幻想。
读《守望的距离》,领悟人生哲学。
这本书一共分为十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主题,周国平在每一个主题里细细阐述自己的人生见解,或平淡细致,或晦涩难读,或平易近人,我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犹如品着上好的观音茶,沁香扑鼻而来。
其中,要数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十辑——《人生寓言》。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简短的引言,却铿锵有力,不缓不急地告诉你,不论人生是怎样的坎坷,或是怎样的乏味,你至少得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自己的生活。短短二十六个寓言,却概述了人生的种种,我务必很诚实的告诉你,我并不能全部理解这些或浅或深的寓言。
但是,我乐于向你们分享这些,我所明白的——
合上这本书,已经深夜了,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人生哲学,更是一番大彻大悟的生命含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七
人生好似南柯梦,醒后方知幻境中。
一生中,你追求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总以为人生路漫漫,但仔细想来,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尽是往事;往事,尽付诸流水。
其实,往事都是该被珍惜的,因为,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这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们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会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人们越来越没有工夫也没有心境去怀念往事了。当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可失去了怀念,人与木石无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执着生命,爱护自己,把握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明天永远都是一个悬念,一个谁也无法预想的未知数。但是,明天也许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如果没有明天,昨天就会成为废墟,如果没有明天,今天就成了尽头。
明天尽管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到最后也可能如今天一样的虚空,但明天总会为今天的我们赋予希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透支着梦想。
你的明天,可能会晴天丽日,可能会电闪雷鸣;可能有风平浪静,也可能有惊涛骇浪。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明天会如何,可是这又怎样呢?即使是未知,也无法斩断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人生如戏,花开花落,物转星移。谁是这场戏的编剧?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人生如梦,一晃而过。谁又能把握这匆匆岁月?
人生不过如此:回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八
今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匪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九
近期,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写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该书是周国平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1983年至1995年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包括女儿的病死,父亲的离世等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等人生哲学的思考。
该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十四辑,分别是第一辑—存在之谜、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第五辑—智者的心灵、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辑—守望的距离、第八辑—书与人生、第九辑—爱的智慧、第十辑—人生寓言、第十一辑—随便走走、第十二辑—对话和独白、第十三辑—格言的本色、第十四辑—读元曲随想。全书均以以哲学的眼光和充满人文的思考融入内涵睿智的文笔,发人深省,使我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平庸生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生命,爱情,自由,成功等无限向往的高度。
书中的语句“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警示着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所谓超脱,并非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位置的,而“守望者”便是他的名字。
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守望者”,但可怜的是我们自己却认为我们自己还在成为“守望者”的路上前赴后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二十
读完这本书,我想斗胆说一句。作者有时言辞未免过于犀利,除却这一丢丢瑕疵,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
对哲学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女性人格独立等等作出了深刻阐述。
简单摘出2段来解释我当下的处境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1、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
但是,独处并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潜心读书或写作时,我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读者在一起。
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对于文人来说,读书和写作也不外是一种事务或一种消遣,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然而,有这样一种时候,我翻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空虚怅惘之感。这是无聊袭来的时候。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2、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中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将解未解之谜,并受益良多,谢谢作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二十一
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是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爱不释手,于是在网上买了不少周国平的作品,其中就有《周国平三十年散文全珍藏》共五本,里面就有《守望的距离》这本书,其余四本陆陆续续读完。暑期里,我在工会委员群里发起了一个读书接龙互动活动,倡议大家读一本喜欢的书,写一篇读后感,既然是我发起的,自然身先士卒。于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写下这段所思所想。
《守望的距离》是周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字里行间投射出作者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问题的思考,面对当今物欲横流、嘈杂烦乱的现实世界,周先生的文字犹如一缕清风,让人清醒、使人振奋;更为可贵的是宛如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浮躁心顿时会宁静、踏实。
不知道人生下一步怎么走?迷茫中的我,买了部分《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书》,有《蒙田》、《萨特》、《耶稣》等,《尼采》是其中一本,书中赫然印着自造的“戴平藏书章”(是印刷厂印书用的铅字集结而成),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日于新华书店的字样清晰可见,这印证了周先生的说法。周先生提到的一九八五年初写作的那本论尼采的小册子指的是一九八五年五月完成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两年后出现的“尼采热”是不是就指的这套《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书》呢?因为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系统介绍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丛书。列入丛书的这些杰出的思想巨匠在哲学和各种科学领域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国外各种思潮涌入,我选择了哲学读物;选择了业余充电充实自己,于是就把通过不断地学习想进一步深造作为奋斗目标。白天,备课、上课;晚上,到大学自习室学习,1985年工作一年的我除了参加济南市优质课比赛的同时,还报考了东北师大的研究生,考上了没有上,领导不同意;于是,1988年又想上人大在职研究生,,老公没同意;直至到九十年代,又报考山大法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所有的课程都通过了,最后卡在了英语上没有拿到学位,最终是自己“没同意”。一次次的“不同意”有些懊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高学历、学位固然好,没有也未必就是不幸。周先生在《守望的距离》这本书的扉页上写到:“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如是说我尽管没有收获一本本证书,但在追求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是深嵌在骨髓里的了收成,别人是看不到的,唯有自己体味得到。
读了周国平作品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守望者,一直坚持着守望者的职责——守望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守护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关心着自己人生轨迹不偏离人类精神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
做这样一位“守望者”不是也很好吗?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二十二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