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审计论文(实用18篇)
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是一个积累和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总结中获得借鉴和启发。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在分析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之后,笔者给出了让二者有效结合、共同服务于审计工作的建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彻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二
绩效审计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绩效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
从狭义上说,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为绩效审计方法模式(框架),一为绩效审计具体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模式(简称绩效审计模式),是指进行绩效审计的总思路,它揭示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向、重点和大的审计范围,体现的是绩效审计的战略或全局思维。
常见的绩效审计方法模式主要有5种,即:结果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控制系统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问题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责任机制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审计模式。
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是指进行绩效审计具体项目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或步骤,体现的是绩效审计的局部思维和具体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绩效审计中,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主要有6种,即: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绩效审计的方法模式,前面我们已经进行过介绍,下面主要介绍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
审阅法。
审阅法是通过对书面文件资料进行审查、阅读而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
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报表、账册、财务收支计划、内部管理制度、重要会议记录、文件合同,调阅相关的审计档案、统计资料等。
对文件资料的审阅和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但必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并需要对所用文件的可靠性作出适当评估。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观察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调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和财产物资的管理等方面。
运用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获得实物和行为的亲历证据,判断被审计单位行为的规范性和实物的真实性。
为了增强证据的可信度与说明力,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同时采用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谈而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
访谈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电话进行访谈,可以面对面进行访谈,也可以通过信函、网络的方式进行访谈。
这种访谈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地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干部职工,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运用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信息,拓宽审计思路,发现重点关注领域。
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唯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
抽样和案例研究法。
在绩效审计中,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人员经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
抽样调查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根据对选取样本的调查来推断总体情况,获取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
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通常可以获取被审计事项的一般性总体信息(即一般性统计数据)。
为了获取更多的深层信息,一般需要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补充。
通过将一般统计数据与深入的案例研究相结合,审计人员可以获取充分的抽样推断信息,从而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论。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
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观察数据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时间序列数据;二是剖面数据。
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自变量;(2)取得观察数据;(3)选择回归方程的形式;(4)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5)进行假设检验;(6)运用回归方程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规律。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有关指标、数字等内容的对比,或通过与评价标准的对比,来进行数据或证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应用比较分析时,可以将实际(决算)数据与计划(预算)数据的比较分析,也可以将不同分析期的数据进行比较。
除了这些有关的指标、数字,可用于比较的内容还有:有关的事实情况;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项目的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个或者多个项目;有关的政策、目标等。
除了上述方法,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审计人员还应当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所以,《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应该用各种最新审计方法武装自己,包括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方法、统计抽样、对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审计,等等。"。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三
[摘要]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探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资金;环境审计。
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随着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成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此旗帜的号召下,国家投入环保的资金也将逐年增加。但与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艰巨的环保任务相比,环保投资依然不足,并且限于财力,这种局面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近年来,能否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我国政府准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承载体的重大作用。我们通过环境审计,可以明确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差距,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简单的道理为:既然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是,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政资金投入与预期效益,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
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比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当然要治理,环境也要保护,有时候,为了保护环境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按照这样的理论,环境与发展成了我国现阶段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核心部位。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具体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3、环境审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二)实施环境审计存在的制约因素。
1、公民(特别是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处理。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抗环境保护的借口和理由,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
2、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
4、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5、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并且将突出其资金配置功能。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从而逐步地过渡到绩效审计上。在审计类型上将逐渐增加绩效审计。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环境审计是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企业为抑制、消除或改善此问题而付出代价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一种独立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在目前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和经验不多的情况下,除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外,还需要审计组织与环保机构联合实施,或是在国家审计机关指导下环境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避免环境审计机构孤军奋战,这样更能够促进环境审计的实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环境审计在我国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同志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审计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为开展环境审计,要开展宣传工作,尽量做好舆论准备,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产生巨大利润的重要性,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2、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要对财政收入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执行情况,国有机构环保信贷资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排污费、环境支出等各科资金的财政、财产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扩大权限,使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审计的全部范围。这不但可以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也为我国的环境会计奠定法律基础。
3、深入研究和积极借鉴。环境审计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事物,需要就其性质、内容、方法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建立起理论框架、工作目标、作为规则与报告标准,以指导我们工作。鉴于不少国家已先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借鉴其经验为我所用,当可事半功倍。
4、搞好试点探索经验。为减少盲目性,在工作安排上,可选定某一两个地区或一两个项目(如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环保工程、专项资金等)作为环境审计的试点,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5、加强审计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协调、协作。三者作为环境管理领域的行为主体,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总是先有环境会计,然后才产生环境审计。然而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启动阶段,这对于开展环境审计确实增加了难度。应加强审计部门与会计主管部门的协调,共同努力,共同探索,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环保部门具体负责制定环境规划和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审计、会计主管部门与之协调、协作,既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又能为自己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四
[摘要]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探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资金;环境审计。
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随着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成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此旗帜的号召下,国家投入环保的资金也将逐年增加。但与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艰巨的环保任务相比,环保投资依然不足,并且限于财力,这种局面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近年来,能否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我国政府准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承载体的重大作用。我们通过环境审计,可以明确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差距,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简单的道理为:既然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是,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政资金投入与预期效益,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
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比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当然要治理,环境也要保护,有时候,为了保护环境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按照这样的理论,环境与发展成了我国现阶段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核心部位。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具体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3、环境审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二)实施环境审计存在的制约因素。
1、公民(特别是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处理。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抗环境保护的借口和理由,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
3、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
4、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5、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并且将突出其资金配置功能。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从而逐步地过渡到绩效审计上。在审计类型上将逐渐增加绩效审计。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环境审计是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企业为抑制、消除或改善此问题而付出代价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一种独立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在目前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和经验不多的情况下,除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外,还需要审计组织与环保机构联合实施,或是在国家审计机关指导下环境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避免环境审计机构孤军奋战,这样更能够促进环境审计的实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环境审计在我国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同志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审计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为开展环境审计,要开展宣传工作,尽量做好舆论准备,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产生巨大利润的重要性,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2、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要对财政收入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执行情况,国有机构环保信贷资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排污费、环境支出等各科资金的财政、财产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扩大权限,使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审计的全部范围。这不但可以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也为我国的环境会计奠定法律基础。
3、深入研究和积极借鉴。环境审计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事物,需要就其性质、内容、方法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建立起理论框架、工作目标、作为规则与报告标准,以指导我们工作。鉴于不少国家已先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借鉴其经验为我所用,当可事半功倍。
4、搞好试点探索经验。为减少盲目性,在工作安排上,可选定某一两个地区或一两个项目(如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环保工程、专项资金等)作为环境审计的试点,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五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仍处在探索与建设的时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常常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1]。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各部门的人事变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2]。
1.2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3]。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然而,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牵扯到的事务繁多,涵盖范围广阔。然而,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而对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4]。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5]。
2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服务,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给出改进意见,提高效益。另外,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常态下,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让熟悉审计政策,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此外,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有了绩效,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否则,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形成之后,领导和组织和人事部门审计结果来参考和评估,决定是否对其继续任用,当然这在现行体制内还是一个假设。但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去思考,如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尚不清楚或不研究不作为,没有约束的行为,一律不认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之前任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干部任命前系统结合。对于在表面背后产生的经济财务收支不平衡和无效率的经济责任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得出问题的原因“,谁的孩子谁抱走”,属于主管机关部门负责的,属于所属单位单位负责的,负责前任领导应当负责的,都应该有一笔清楚的账,不可以笼统地归咎于当前一任的领导。
3.4尽快将绩效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法律”
“绩效”的概念起源于企业,但是现在在我国行政部门中逐渐开展,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应该逐渐树立起绩效的意识。很多同志对绩效还存在着误解,其实绩效在我国也不算是新生事物了,现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也是恰逢其时,既然《审计法》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对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进行审计,那我们就应该把绩效的理念引入到这里去,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这个行为,所以,将其写入法律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六
审计环境,是指与审计相关的所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它是审计得以产生、发展与演进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国内外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发展演进历程证明,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审计环境,由此催生出不同的审计理论与实践;同时,审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反作用。不论是科学、完善、适用性强的审计理论,还是成熟、严谨、针对性强的审计实践,均能够促使审计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总体而言,可以以pestle模型来概括审计环境所涵盖的内容,即:审计业务执行的外部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法律环境(legal)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environmental)等。作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内部审计不论是其产生的背景还是导致其变化发展的因素,均与审计环境的变换密切相关,本文将以pestle模型为分析工具,来阐释审计环境的变化为内部审计带来了什么,并对内部审计如何在环境变化中实现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
二、内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政治环境――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与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
审计业务的政治环境可以理解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审计这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的法律地位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认可与保护。一个国家领导阶层的意志、施政方针与措施等均可由政治环境体现出来。因此,政治环境不仅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执行的基础,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与兴衰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思想政治修养的高低也会对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快慢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当前我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大型企业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制订了一套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但其出发点或许仅仅是迫于行政命令、监管部门的强制性压力,而并非是出于单位自发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单位在内部审计上的先天不足。其实,作为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在执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均必须将单位的整体目标放在首位,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产生的合理逻辑应该是单位自身为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需要,而不应是政治的强制性产物。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建立与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日益完善,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应将其所拥有与经营的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主要目标,内部审计正是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推动力。
(二)经济环境――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促使内部审计由“监督”转向“服务”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监督导向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型”,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经济环境由执行审计工作的社会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所共同决定。经济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决定着某一事物能否产生与发展,同时由于它为该事物提供着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因此经济环境还决定着该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快慢。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中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一大批企业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制度逐步确立与完善。组织结构与经营环境的变化加快了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的步伐,内部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实现了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经营管理审计的扩张,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实现了由单纯的监督职能转向服务职能、评价职能与咨询职能等共同发挥作用,为组织运作效率的提高与价值的增加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环境――人情等因素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整体文化环境、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与道德水准等。虽然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道德水准也不断提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依然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人情等因素使审计法律法规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独立性审计原则也未能得到内部审计人员严格的遵循。内部审计存在于单位内部,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派与任命上也由单位的主要领导决定,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也是受主要领导的领导并对其负责,这种工作模式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的活动不可能超过单位主要领导的管辖范围,其心理与行为势必会受到制约,致使审计独立性大打折扣。
(四)科技环境――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云审计得以产生。
虽然科技环境是内部审计得以产生、发展、演进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在研究考察内部审计过程中却很容易被忽视。何谓内部审计的科技环境?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手段对内部审计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内部审计对象的企业,其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面对这一变化,实务界对内部审计技术现代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技术环境的制约。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使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得到普及与发展的同时也为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与程序得到了根本性变革,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由此得到改变,审计范围也大大扩张,审计技术处理手段与方法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五)法律环境――法律法规的健全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内部审计的法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对内部审计工作合法性的确认程度、对内部审计人员权益的保护程度以及对单个组织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干预程度等。现代社会强调“法律至上”、“依法治国”,依法审计也是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法律确认了内部审计存在的合法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展开的根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用法律规范内部审计,并以法律为依托发展内部审计,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顺利发展的长远之策。
(六)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受到企业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为确定企业氛围、基调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的个人情绪、工作热情与自我控制意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直接的,而是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不仅是推动一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是企业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这囊括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经营风格以及对风险的态度,员工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意识、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对诚信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企业中一切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活动是企业的核心,是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内部控制环境又能反作用于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其人员的监督、交流、沟通与建议活动,势必也受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内部审计为保障生存与实现发展应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内部审计适应政治环境,审计人员道德意识增强。
职业道德水准的加强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对国家颁布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指南等应严格遵循,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目前,我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所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工作花费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维护本单位的合法利益,服务于本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适应经济环境,审计范围与职能将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势必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主观需求。内部审计为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实需要,必须对内部审计的范围进行扩张,由原先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张到对包括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商品销售等在内的各个生产流通环节以及包括生产决策、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等在内的各个企业管理环节的全方位审计;同时,还应扩大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实现由原先单一的监督职能扩展为监督职能、服务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在内的'综合性服务职能。
(三)内部审计适应社会环境,正确处理与被审计部门的关系。
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其他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三性”展开,即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并通过出具内部审计报告来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堵塞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避免经济损失、声誉损失等损失的发生,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经济效益的目的。应当明确的是,即便内部审计部门与组织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不一致,但工作的最终目标却是相同的,即实现提升组织价值的共同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讲究工作方式与方法,厘清“查错防弊”与“改进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查错防弊”固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查错防弊”的目的却是促进组织管理的“改进提高”,“查错防弊”只是起点,“改进提高”才是终点。在内部审计人员查出错误与漏洞之后,还应该查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向单位领导提出改进意见,如果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而出现错误,内部审计人员应对该类错误表现出应有的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对被审计部门与人员抱以真诚友好的态度,树立服务意识,尽最大努力消除与被审计部门与人员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获得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支持。
(四)内部审计适应科技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快。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涉及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等。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为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实施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推进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五)内部审计适应法律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我国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论是在内容与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与层次上均得到不断地完善、丰富、拓展与深化,内部审计准则也根据实践的变化得到修订和更新。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内部审计实践是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根本动力,法律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肯定内部审计法律环境在近年来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还应意识到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环境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六)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氛围。
一个组织的管理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努力形成一套独特的管理风格、管理艺术与管理哲学;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对组织内部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关注,并注重在企业各成员间的沟通与落实,组织内部的每一个普通员工也应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培训的同时,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此外,还应特别重视组织内部的职责划分情况与组织结构,关键岗位与重要岗位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与权责相称程度、员工的招聘程序、培训机制、业绩考核、激励机制与薪酬发放等。总之,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者与组织内部的每一个员工应共同努力,为组织营造一种诚实信用、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内部审计受到组织内外部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各种环境下融合发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之路任重而道远,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组织管理者与每一个普通员工的共同参与、需要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七
大力开展审计工作要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审计工作主要应该关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与取得的效果。其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立项的时候是否存在虚假立项现象,项目款是否全部用于此项目,无浪费无截留。资金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资金分配是否合理,拨款的手续是否有效,审计单位是否在有效的进行控制。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项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能否满足广大人们的需求,有无损坏自然资源,是否有资金损失或浪费的情况发生。
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首先,审计人员应当带着疑问去实施,在通常情况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质疑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寻求真实的结果。其次,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找到一些知情者来揭露出一些违法事件和违法动机。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应当追踪资金流向,检查是否有不合法的资金流出,使得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等一些信息化的辅助工具来识别项目的异常情况。在对项目的审计工作中,应该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开展审计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逐渐对地方财政支付力度的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下发确实为地方发展带来强有力的资金后盾,但是,在支付方面,财政资金在管理审计上却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包括审计不到位、资金大量沉淀、资金使用不明、缺乏监督管理等。因此,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功能最大化,方能够提高我国xx性资金的总体使用和效果。文中提出几点建议如下:资金审计和项目审计相结合,既要关注资金流向,又要审查项目完成情况与效果,避免有小项目大资金的现象发生;要从会计账目开始着手,检查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和使用的效果。调查过程中,调查程序应当简化,涉及面广,保证审计资料完整、统一;审计分析时应该分层次地进行分析,不同性质的项目要从不同的层面论证,要从自然环境是否损坏、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满足等方面来分析社会效果;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要以各个项目为对象,看此项目的社会需要程度,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从宏观效果来看,此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无存在重复项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还并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些漏洞,在实践上、管理上等方面都缺乏经验,因此,我国还应该吸取一些国外的一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我国的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使用效果。通过本文分析,从资金审计和项目审计的相结合、会计账目的审计、层次化审计以及个目标审计四方面进行入手,能够将审计功能更加全面化的实施。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八
在9月发布的审计署绩效报告中指出在接下来的审计工作计划中要把保障百姓的基本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是否真正地得到了改善。社保基金审计主要针对对于社保基金的筹集、支出、运营等相关环节,主要方式为传统的审计方式,虽然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审计方法使用不准确,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信息不对称等。为解决在当下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和现阶段基金运营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构建有效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体系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1、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当前缺乏完整的评价标准。
社保基金审计标准的缺乏,实践中必然会导致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责任以及审计评价等可遵循规则的不统一。社保基金审计需要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障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有健全严明的执行程序和衡量标准,其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由于社保基金审计缺乏标准,使得在实践中无法建立如民间审计那样具有完整性、层次性、具体性的审计体系。社保基金的运营是非盈利性质的,涉及到公共领域基础设施、基本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效益,应当使用多种成本效益指标作为分析政府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指标准则。同时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由于社保基金作为公共服务而导致其具有社会效益难以进行量化的特点,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基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分析,这也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未能形成完整一致的标准。
2、客体舞弊与监管机制的缺失给审计带来风险。
我国人口众多规模庞大、各个地方情况的不同、社保基金的项目众多导致我国社保基金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对于社保基金运营机构的管理容易发生问题,这就导致在进行社保基金的运营时容易增加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当存在舞弊发生的压力与动机时,舞弊人员会考虑机构的整体环境,是否对舞弊提供宽容的环境,现阶段我国某些机构内部可能会处于不适当的价值观或者道德标准的环境下,这样的环境会给予舞弊人员宽容的态度,变相为舞弊的滋生提供了温和的发现环境。近几年发生过的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养老金以及隐瞒人员死亡信息、收入不入账、农民工等部分人群保障政策未落实等问题都可以看出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在执行相关制度与基金管理等方面都不够严格。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在某些部门违规违纪的行为依旧存在与我国对于社保基金管理运营相关监察不够严格。
3、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现阶段实行的是双重领导机制,法律规定这种领导方式本意是使审计机关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但从实际审计工作中看来审计机关缺乏实质性的独立。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进行中,审计机关在体现其作为政府机构监督者时往往会受到政府机关的干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在政府审计工作中会由于政府机关的干预而使得审计结果未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反映。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审计公务员考试进入的,在报考时仅仅进行简单的专业为会计或者审计的要求,并不会再进行详细的分类。当代审计是多元化的,因此通过审计公务员开始进来的审计人员都拥有会计与审计知识,但面对社保基金审计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时,可能会表现的能力与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足。在进行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往往表现的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也影响审计工作完成的效率和效果。
4、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获取数据难度较大。
我国社保基金的整个运作流程涉及收缴、管理、投资运营、支付等诸多环节,而处理这些环节的财务数据是非常复杂的,这导致社保基金业务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及其归集、汇总等处理流程都需要通过数字信息化的方式来完成,除此之外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还要求针对社保基金业务原始数据通过现代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加工与整理,并且进行更加充分的处理分析。这种使用现代数字化方式处理加工数据的方法是一种审计环境的客观改变。而这种改变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取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定不可量化的问题,在审计中只能进行定量来分析,其双重作用的综合影响会导致审计工作的结论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与事实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影响会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增加工作的风险性。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1、制定详细的审计标准为绩效审计提供依据。
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一定的审计价值评价标准之上,审计评价标准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而我国审计评价标准没有针对社保基金审计这种具有特殊性的审计工作制定特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因此,我国社保基金评价标准还需要完善。在此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提出一些意见:一是经济性评价标准。社保基金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应通过维护成本最低来达到经济性。二是效率性评价标准。参保者在把资金交给社保机构的过程中会考虑资金的安全或者是否能够增值保值。因此如何提高社保基金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性是非常关键的。三是效果性评价标准。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相关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社保基金预计收缴金额与实际收缴金额是否一致这些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评判社保基金管理的效果。四是公平性评价标准。具体来讲则是:参保对象的保险待遇是否公平,社会保险对象接受基金是否公平,保险公司与部门对保费的要求标准应当是一致的。五是公正公开评价标准。社保基金工作的开展应当是面向公众,是公开透明的。
2、加快速度推动社会保障工作法制化建设。
从国内外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实践工作来看,可取的经验应当是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与运营管理体系。刚开展审计工作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明确与保障,当明确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时,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养老保险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建立完善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法律体系,明确参保单位与相应参保人的职责与权力,使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社保基金管理、运营和监督过程都纳入到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3、发挥社会审计的辅助功能进而加强审计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部门工作内容复杂多样,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于社保基金的调整,当前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也变得复杂,因此在过去基础上使用的传统审计人才无法较快适应审计工作的调整。假如在社保审计工作中能够引入社会审计来参与工作,社会审计作为一个相对于政府审计更加相对独立的组织,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在我国由于社会审计行业存在的竞争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社保的工作量十分庞大,有效的政府审计人员来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社会审计引入社保审计工作中来,这样做不仅可以较大程度的利用社会审计中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来辅助完成审计工作,能更加公平客观的对待政府社保工作,节约了审计资源与成本。
4、推进全面科学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现代化建设。
当前的社保基金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依赖于手工查账、检察业务,这种审计方法不能够提高审计绩效,也未能降低审计成本。在计算机审计为主流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已经完成社保联网管理,审计机关应尽快推进建设联网审计,加强社保联网审计规范化,统一各地联网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程序、软件要求等各个环节要求,进一步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政府应当在系统建立的同时出台相关联网审计标准与指南,明确相关要求,促进联网审计发展的规范化。在硬件方面,统一联网审计单位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标准,配备全国统一的硬件设备;在软件方面,使用统一技术支持的联网审计软件标准完善联网审计软件研发与技术支持高管理制度等。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九
摘要: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审计环境的优化,确保其审计系统的健全,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审计整体环境的分析,通过对其内部环节的有效分析,促进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确保其审计模式的有效构建,促进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理念的确立,确保其审计目的的深化,确保其审计法制建设的健全,促进其审计职能的健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审计环境影响方案设计管理优化研究总结。
一、关于审计环境因素的分析。
1.所谓的审计环境就是通过对影响审计工作的一系列的因素的总结,它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包括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比如其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其法律因素等,我们通过对其环境因素的分析,促进其审计外在环境及其审计内在环境环节的深化,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政治因素是审计环境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国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政府各个审计部门都是国家上层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环节,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其政治环境的深化应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审计环境的健全。所谓的经济因素是国家在某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作机制的分析,比如社会整体运作的宏观环境,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等,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审计工作的深化。
2.文化因素也是审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影响实际审计工作的各种文化环节的统称,比如思想意识观念、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及其文化传统等。在实际生活中,文化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一种微观经济管理的意识形态的体现。所谓的审计客观环境指的是审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运作环节,比如其管理体制、内部的控制制度及其相关审计环节,这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的审计主体环境指的是在审计系统中各个审计人员所处的环境,比如其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其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情况。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的应用,这是确保审计工作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影响这审计环节的质量效率。所谓的控制环境就是通过对政策环节、管理环节等的应用,满足其实际工作的目的,该控制环节是其他控制环节的稳定运行的前提,它对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理念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特定政策的深化应用,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
所谓的人际环境就是审计单位内部各个人员之间的融洽程度,审计系统的健全,离不开对人际环境的有效应用,以促进其工作氛围的融洽,促进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实现,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审计环境之下的审计工作的开展。
1.审计环境的发展衍生了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控制,比如经济社会的需求因素,其审计环节的运作情况。审计能力情况对于经济社会的审计工作是有巨大影响的,审计能力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它是一个重要的审计环节,为了促进其审计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其审计能力的提升,确保其审计目标的不断深化。
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审计需求、供给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id健全,其各种类型的公司体制产生,比如其股份有限公司等,确保其企业的经营权及其所有权的有效分离,确保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为了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其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其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审计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审计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审计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环境的稳定开展,为了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审计实践工作的深化,实现对其审计环境的有效深化,确保其审计独立性的提升。
2.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业务活动程序也越来越麻烦,为此我们要进行其单位内部控制环节的优化,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违规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如果公司治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就会加大审计风险。
三、审计环境的优化方案。
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其审计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系统的有效协调,确保其审计管理体制的健全,满足我国的审计模式的深化需要。促进其立法型的审计模式的深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其审计院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审计主体独立性的实现。更新审计理念,科学定位审计目标,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审计理念决定了审计行为。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审计理念的创新,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准确定位审计目标,将审计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审计法律建设环节的深化,确保其审计技术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审计质量水平的提升,确保其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认真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强化审计工作效果。
四、结语。
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其审计环境的优化,确保该系统的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邵华清.国家审计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3]谢诗芬.论信息化时代的审计环境[j].审计与经济研究,(1).
[4]李金华.审计最终是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ol].中国新闻网,0821.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
审计区域要遵循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科学划分,要全面考虑各项污染指标,同时兼顾审计力量配比,提高审计效率。在划分审计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敏感区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况,对其有影响的污染源都要进行筛选,建立污染源与敏感区域或人群的联系。其次,根据效率原则,将影响敏感区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区域划为审计区域,同时考虑污染源的叠加效应,适度考虑其他污染源的影响。第三,根据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配比情况,确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浓度模式还是污染迁移轨迹模式。例如针对雾霾治理效果的审计,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浓度模式,将雾霾发生较为频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调查对象,审查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对于独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则采用污染迁移轨迹模式最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审计目标仅确定为污染源资金投入与环境质量达标之间的评价,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重点。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审计评价的重点和范围应全面具体,在模式选择确定后,应从污染源、污染路径和被污染区域等敏感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敏感区域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层次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原理,设计了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确定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确定统一标准。对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应从治理前后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污染源治理目标进行评价;对于敏感人群和区域,可从治理政策和措施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在环境、经济和健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污染源对污染区域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断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从环境制度层面发现问题。
三、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体现审计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大多数审计建议只是对审计判断结果的延伸,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改进内容。究其原因是审计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将治理效果确定为达标,而不是从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出发,因而难以从制度层面挖掘深层次原因。本文构建的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式,进过审计评价后,可形成三种不同的审计判断结果,并据此给出三种审计建议:一是污染源未按要求整治或整治未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审计建议的重点是污染源的整治,应分析污染源未按要求整治或整治未达标的原因,从技术和制度上建议加强污染源的治理。二是污染源按要求整治且整治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仍然持续恶化(这是污染源审计模式不可能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的重点是污染源治理技术的先进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环境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三是污染源按要求整治且整治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这正说明污染防治起到了效果,应建议相关部门总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同时通过环境、经济、健康指标的分析,还可以从资金分配结构上提出审计建议。例如在审计中如果发现环境治理可以减少健康损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医疗费用,就可建议改变财政投入结构,加大环境投入,以降低健康保障资金的支出。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一
1.2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模式的外在动力?
2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治理模式的对策?
2.1会计职员的治理模式的改进?
2.3强化企业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2]?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钟子亮.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索[j].财经论丛,,(3).?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二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
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三
环境审计相关的论文要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环境审计本科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1、资源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健全。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最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国内对于此方面虽然出台了众多规章制度,但相关资源环境审计法律并不明确,这样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阶段发展重点就是需要将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审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在此发展形势下,能够将资源环境审计权限更好的扩展起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范围有所规划,能够明显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以及方式,组建资源环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在明确资源环境审计范围之后,才能保证工作质量,降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环境审计是需要全社会人们共同参与其中的。需要社会各个团体以及企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对于资源环境的监督并不只是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社会各个部门都有此项权利。同时国家对于此项宣传力度也需要增加,加强环保教育,保证环保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对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必要性需要大力的宣传,这样才能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综合性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的监督资源环境体系,这样社会人员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知识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鼓励社会各个组织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献策,需要通过多渠道以及多角度的对资源审计工作进行扩展,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有利的发展实施。
3、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方式。社会中介设计组织活动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之间需要加大社会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发展,保证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全面性发展。现阶段内不能单一依靠政府审计部门完成,这不利于全社会全面有效的进行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国家审计和社会中介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在一起,保证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发展。才能保证相互之间依托发展,将各自的长处发挥出现,这样才能在基础上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有所提升。同时,此项工作也是中介审计组织、政府工作最好的推动能力。与此同时,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是单独的个体,能够独自的审计资源环境结果,能够将自己客观性的想法以及建议展示出来。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将审计工作融入在内,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能够为外部审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使得审计监督成本有所降低。通过此观点不能看出,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社会中介审计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积极的大力扶持以及鼓舞。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4、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优化,培养综合性审计人员。现阶段内社会发展环境下,原本单一性的资源环境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以及资源环境审计所需。所以说,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培养不能单纯的重视财务审计人员的培养,更需要重视资源环境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就现阶段内审计队伍专业结构来讲,资源环境专业人才所需是十分重视的,审计机关在选择人员上可以偏重于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等等学科人员,要优化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结构。就现阶段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讲,人员培养是一项长期发展目标,需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大培训,做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观念,在结合自身国内工作所存在的优势,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将国内资源环境审计整体水准提升上去。
国内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建设规模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都得到很大的扩展,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影响。此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一项因素。社会、经济、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和谐性的发展。审计工作中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实现,此项能够促进资源环境有效可持续的发展,是发展的重中之中。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四
在2016年9月发布的2015年审计署绩效报告中指出在接下来的审计工作计划中要把保障百姓的基本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是否真正地得到了改善。社保基金审计主要针对对于社保基金的筹集、支出、运营等相关环节,主要方式为传统的审计方式,虽然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审计方法使用不准确,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信息不对称等。为解决在当下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和现阶段基金运营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构建有效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体系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1、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当前缺乏完整的评价标准。
社保基金审计标准的缺乏,实践中必然会导致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责任以及审计评价等可遵循规则的不统一。社保基金审计需要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障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有健全严明的执行程序和衡量标准,其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由于社保基金审计缺乏标准,使得在实践中无法建立如民间审计那样具有完整性、层次性、具体性的审计体系。社保基金的运营是非盈利性质的,涉及到公共领域基础设施、基本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效益,应当使用多种成本效益指标作为分析政府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指标准则。同时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由于社保基金作为公共服务而导致其具有社会效益难以进行量化的特点,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基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分析,这也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未能形成完整一致的标准。
2、客体舞弊与监管机制的缺失给审计带来风险。
我国人口众多规模庞大、各个地方情况的不同、社保基金的项目众多导致我国社保基金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对于社保基金运营机构的管理容易发生问题,这就导致在进行社保基金的运营时容易增加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当存在舞弊发生的压力与动机时,舞弊人员会考虑机构的整体环境,是否对舞弊提供宽容的环境,现阶段我国某些机构内部可能会处于不适当的价值观或者道德标准的环境下,这样的环境会给予舞弊人员宽容的态度,变相为舞弊的滋生提供了温和的发现环境。近几年发生过的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养老金以及隐瞒人员死亡信息、收入不入账、农民工等部分人群保障政策未落实等问题都可以看出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在执行相关制度与基金管理等方面都不够严格。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在某些部门违规违纪的行为依旧存在与我国对于社保基金管理运营相关监察不够严格。
3、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现阶段实行的是双重领导机制,法律规定这种领导方式本意是使审计机关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但从实际审计工作中看来审计机关缺乏实质性的独立。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进行中,审计机关在体现其作为政府机构监督者时往往会受到政府机关的干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在政府审计工作中会由于政府机关的干预而使得审计结果未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反映。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审计公务员考试进入的,在报考时仅仅进行简单的专业为会计或者审计的要求,并不会再进行详细的分类。当代审计是多元化的,因此通过审计公务员开始进来的审计人员都拥有会计与审计知识,但面对社保基金审计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时,可能会表现的能力与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足。在进行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往往表现的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也影响审计工作完成的效率和效果。
4、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获取数据难度较大。
我国社保基金的整个运作流程涉及收缴、管理、投资运营、支付等诸多环节,而处理这些环节的财务数据是非常复杂的,这导致社保基金业务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及其归集、汇总等处理流程都需要通过数字信息化的方式来完成,除此之外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还要求针对社保基金业务原始数据通过现代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加工与整理,并且进行更加充分的处理分析。这种使用现代数字化方式处理加工数据的方法是一种审计环境的客观改变。而这种改变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取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定不可量化的问题,在审计中只能进行定量来分析,其双重作用的综合影响会导致审计工作的结论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与事实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影响会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增加工作的风险性。
1、制定详细的审计标准为绩效审计提供依据。
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一定的审计价值评价标准之上,审计评价标准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而我国审计评价标准没有针对社保基金审计这种具有特殊性的审计工作制定特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因此,我国社保基金评价标准还需要完善。在此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提出一些意见:一是经济性评价标准。社保基金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应通过维护成本最低来达到经济性。二是效率性评价标准。参保者在把资金交给社保机构的过程中会考虑资金的安全或者是否能够增值保值。因此如何提高社保基金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性是非常关键的。三是效果性评价标准。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相关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社保基金预计收缴金额与实际收缴金额是否一致这些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评判社保基金管理的效果。四是公平性评价标准。具体来讲则是:参保对象的保险待遇是否公平,社会保险对象接受基金是否公平,保险公司与部门对保费的要求标准应当是一致的。五是公正公开评价标准。社保基金工作的开展应当是面向公众,是公开透明的。
2、加快速度推动社会保障工作法制化建设。
从国内外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实践工作来看,可取的经验应当是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与运营管理体系。刚开展审计工作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明确与保障,当明确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时,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养老保险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建立完善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法律体系,明确参保单位与相应参保人的职责与权力,使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社保基金管理、运营和监督过程都纳入到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3、发挥社会审计的辅助功能进而加强审计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部门工作内容复杂多样,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于社保基金的调整,当前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也变得复杂,因此在过去基础上使用的传统审计人才无法较快适应审计工作的调整。假如在社保审计工作中能够引入社会审计来参与工作,社会审计作为一个相对于政府审计更加相对独立的组织,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在我国由于社会审计行业存在的竞争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社保的工作量十分庞大,有效的政府审计人员来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社会审计引入社保审计工作中来,这样做不仅可以较大程度的利用社会审计中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来辅助完成审计工作,能更加公平客观的对待政府社保工作,节约了审计资源与成本。
4、推进全面科学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现代化建设。
当前的社保基金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依赖于手工查账、检察业务,这种审计方法不能够提高审计绩效,也未能降低审计成本。在计算机审计为主流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已经完成社保联网管理,审计机关应尽快推进建设联网审计,加强社保联网审计规范化,统一各地联网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程序、软件要求等各个环节要求,进一步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政府应当在系统建立的同时出台相关联网审计标准与指南,明确相关要求,促进联网审计发展的规范化。在硬件方面,统一联网审计单位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标准,配备全国统一的硬件设备;在软件方面,使用统一技术支持的联网审计软件标准完善联网审计软件研发与技术支持高管理制度等。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五
权力是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公权力的行使就是占有和支配公共资源。政府通常通过税收或提供垄断性服务的方式获得公共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一旦确立,政府就掌握了国家资源进行国家事务管理,而社会公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是不足的,故社会公众希望政府的政策制定、权力行使、资源的利用能公开透明化,避免滥用权力和资源,规避政府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成为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懈怠地履行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不仅要对公共资源的合法合规性负责,而且还要对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负责。总之,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内生性动因,政府绩效审计也因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暴露其冗长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政府效率低下、公共预算总额盲目扩大带来的经济财政危机等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问题,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改革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顾客导向理念来改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转为注重项目、绩效和责任,来创造一个高效、负责的新型政府。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绩效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这种背景也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发展动力。
(一)以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为指导首先要厘清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思路,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定位,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方法。
(二)针对不同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设计评价指标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等。因此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时,不能设计一个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是要根据不同目的或不同服务对象“量体裁衣”地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三)选择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的尺子,具有指导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已经存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主管机关制定的标准,可以直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但要注意归纳并注意更新修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水利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作为评价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标准。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要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沟通改进并能得到项目人员的认可。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缺少某些可以应用的评价标准,听取在相关领域有深造诣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商讨,由它通过法定程序制定。
(四)灵活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
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大了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反映建设程序各个关键环节的逻辑关系,从管理角度对绩效进行描述,使得绩效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远远要多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除采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技术和方法外,要针对不同关键环节的内容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能更好进行绩效评价。如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分析程序,可以发现资金管理的问题;利用穿行测试可以发现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采用调查问卷法获得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利用环境保护专家的工作评价水利工程项目对自然灾害、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影响;采用结果导向分析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效果,采用问题导向分析水利工程项目问题产生的原因。实践是检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水利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不同内容和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其中经济性评价可以量化,而政治、社会、环境评价难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衡量,如水利工程移民对移民工作的满意度,水利工程对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等。对于经济性指标,要从不用角度、不同层次设置定量指标,使定量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如从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资金有效率、结余资金率、资金挪用率、资金损失浪费率来评价资金在筹集、使用、监督管理方面整体效益。而对定性评价指标,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全面完整评价,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追求量化使评价体系简便化,也不能一味追求定性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准确而忽视量化带来的简便。
(一)传统审计观念制约。
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无法发挥起促进作用的能动性。审计人员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还没有跳出传统审计的圈子或是不自觉地将重点转向财政收支审计,没有从整体宏观的角度,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停留在概念和框架上。
(二)审计管理体制制约。
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涉及到我国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督。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拨付;水利部门的建设与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水利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等;审计各级机关负责对不同级别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审计;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因此在这种多重领导监督体制下,各个部门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造成监管不当和失控。而且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千丝万缕的利益纽带使得难以克服的审计超然独立性问题。
(三)审计资源制约。
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多、审计程序更复杂、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所需的资料有很多是从外部获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存在滞后性,对其评价需要长时间的数据收集和调查。审计资源受到限制会使审计范围缩小,获取的审计证据变少,审计结论不准确,审计风险加大,给审计人员对水利工程绩效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
(四)审计人员素质制约。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加上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使得民生水利工程项目比重加大,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基层审计人员才能了解其具体情况。从审计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存在不匹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在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经验不足、案例研究与总结的成果不多,政府绩效审计未形成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更不用说基于行业、类别细分的水利工程项目。虽然国外有大量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但是由于每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评价指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和技术也有所区别。
(一)树立正确审计观念。
为了更好的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必须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绩效审计,从事前、事中、事后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而且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挥绩效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强化审计独立性,进行体制转变。
在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难以独立实施监督。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腐倡廉,但是监督成本高且监督层次较低。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才能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美国立法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法国司法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与立法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德国和日本独立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其中美国立法模式的独立性是最强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型审计模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和监督审计署,审计署只对全国人大负责,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审计署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直线管理。审计署经费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确保审计机关在经济上的独立性。
(三)合理配置人员与整合审计资源。
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审计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在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审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绩效审计部门,再分设不同项目的审计小组,与不同领域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匹配。可以通过设立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组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另外加强对现有审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加强审计内部人员之间、审计人员与外部人员、审计人员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具体包括:一是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专业人才进行综合培训,使其专业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二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增加与水利工程有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作用。三是目前审计成员中没有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专家的成果,发挥各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
(五)创新审计方法与技术。
任何审计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也无例外。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了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方法。传统的审计检查监督方法与数学评价法、经济分析法、技术论证法等相结合。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数据资源共享,审计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更好的为水利工程绩效审计服务。在运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优缺点,鼓励采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不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审计方法和技术都能解决同一问题的,选择审计成本最低的那种。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六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进行审计的有效方法,不但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还可以对其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工作的流程。
(一)审计工作的工作力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审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各项工作开展中,任务量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换届工作中,由于各个政府部门的人事变动比较大,需要进行审计的人员和事项非常多,导致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出现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另外,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很多的审计人员对于工作的内容还不是十分熟悉,导致了很多的审计人员无法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就会出现偏差,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评价也会出现一定的瑕疵。
(二)不具备合理的效益界定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各个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提供有利的依据。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发现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微观效益,但是,审计人员并不能对宏观效益进行直接的认定,导致了很多的领导干部的工作不能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也非常不利。
(三)不具备完善的评价标准。
财政监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的监督内容就是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但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监督并不全面,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一旦不能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失去应用的价值。
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涉及到的内容都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而不同的審计方法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首先判断审计方法是否可行,根据绩效审计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科学的项目安排。同时,根据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同和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差异进行不同项目的安排,尤其是一项涉及到资金规模比较大、项目影响力比较强的项目上更要严格对待。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级指标。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依据是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共同认识与约定。但是,实际的审计工作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发生情况也差距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执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时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方式以及审计程序。
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在采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使得审计方式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吻合,从而使其形成一种规律性较强的审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最大化,同时,确保在实际的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工作有效融合,突破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加强对工作方式的创新,并且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结合的科学执行能够有效的发现审计工作中的问题,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对于审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充分掌握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各项工作的监督要落实到位,从审计的各个方面入手,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提升审计的质量,推动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戈钢.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研究[j].现代交际,,(03):134+133.
[3]呼冬梅.绩效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04):166+168.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七
[摘要]审计证据的数量体现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变动关系;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
[关键词]审计证据数量;重要性,审计风险,抽样风险,预计总体误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诸多方面影响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影响着审计证据的数量。本文利用图表形式,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旨在提高对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
一、重要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错报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影响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从而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可容忍错报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在抽样审计中,可容忍错报与样本量即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可容忍错报越大,样本量越小;可容忍错报越小,样本量越大。而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论:在计划审计阶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即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错报重要性水平高。而为合理保证存货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
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计划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这一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审计范围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会计报表中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高,审计范围越小,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少。
三、审计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动态影响。
(一)三者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风险,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满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初始重要性水平确定适当,审计风险控制适当,审计证据数量适当。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计过于保守,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收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而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则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计。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间的错报。此时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锚报风险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结论和对总体项目实施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样本不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样风险为10%,则意味着即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对样本进行审计,其结论也不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10%。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同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例如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审计目标,未能适当定义误差或错报,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未能适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等等原因所导致的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败。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实务的改进,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审计风险,即: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若想要求样本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样风险越小,则样本规模必然越大;样本规模越小,代表总体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样风险越大。也就是说,抽样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现的是反向变动关系。
审计风险由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非抽样风险不受审计方式的影响,不随样本规模而发生变化,无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非抽样风险都客观存在。而抽样风险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在非抽样风险一定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而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高,样本规模越小,审计证据数量越少。当样本规模等于总体时,即在n点处,也即详细审计时,抽样风险为零,审计风险全部由非抽样风险所构成。
五、预计总体误差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六、总体变异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总体变异性是指总体的某一特征(如金额)在各项目之间的差异程度。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考虑总体变异性。在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特征的变异性。总体的变异性越低,通常样本规模越小;具有高度变异性的总体,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在细节测试中,总体的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各项目之间差异越显著,样本规模就越大;反之,越小。
除以上因素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所收集证据的数量还会受到诸如经验、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多方面考虑,在收集到充分的审计证据为依据的基础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恰当地发表审计意见,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篇十八
1.急剧变化的新经济环境。
所谓的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经济,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是一种具有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虚拟网络化和创新型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冲击了传统会计的假设与原则,创新了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高科技产品种类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对高风险企业的会计审计也就必然增加会计审计职业风险。新经济要求全球采用通用的国际规则和惯例。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实力水平不均衡,另外,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未使用网络技术的企业,规模太小,内部控制不健全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等,即使是同一个事务所面对不同的客户,也难以完全采用同样的会计审计模式。例如: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审计过程中往往忽略控制风险的评估或者仅凭主观因素对被会计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前是这样,现在虽然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生效,会计审计人员虽然意识到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但是评估方法实质上并未改变。
2.不确定的政治政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跨国公司数量的日益增加,国内、外联系的日益紧密,国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存亡也息息相关。因此,在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政治环境的情况下,我国审计的政治环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政治政策环境,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远些。第一、国内不确定的政策环境在国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已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管理的重点也由原来过多地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变为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的政策需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国内的政治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新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解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环境的要求,政治环境是其中一部分。国内不确定的政治环境构成了企业战略经营风险的重要来源。但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让会计审计人员难以捉摸,难以把握,忽视一些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重要因素。倘若未能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会计审计师发表的会计审计意见就会潜在较高的政治风险。第二、国外不确定的政治环境与国内相比,降低国外政治环境的不确定带来的政治风险的难度更大。因为要了解国外的'政治环境不但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素质,而且要建设了解国外信息渠道。因此,审计机构需要建设更快捷的获取国外信息的渠道,需要各界媒体的支持;审计人员需要培养自身的国际化业务素质,但这些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以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要求。
3.法律环境的后置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与深入,有些重要的法律、行政法规未及时出台,还有一部分己出台的法律尚未完善,或随着形势的发展函待修订。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给会计审计监督职能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就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审计机构在造假时虽然可能面临强大的诉讼压力,但实际却面临较低的法律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放弃职业谨慎态度甚至参与造假,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只需承担很小的责任。再加上利益的驱使,会计审计师就会认为既然会计审计成本远远低与会计审计收益,会计审计失败也是可承受的,没有必要提高会计审计效果和会计审计效率。
4.科技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
会计审计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会计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普及层次较低,人们就必然缺乏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意识,因而难以充分地理解会计审计监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会计审计业务实施的范围、方式和内容。若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利用会计审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现代会计审计的任务与范围要求会计审计队伍不仅应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工程、法律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拥有综合的业务知识结构,会计审计小组人员才能较为圆满地完成会计审计任务。
二、解决外部环境障碍的对应建议。
要解决我国会计审计中的问题,我们就要适应会计审计的外部环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它。
第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采取与其相适应的会计审计技术,不可冒进、不要急于求成。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制定两个计划:一方面是短期计划――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从会计审计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发展要求会计审计职业同步发展,会计审计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势必对会计审计业务需求旺盛,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随之增加,职业风险加大,客观上有开展风险导向会计审计的经济基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事务所,人才素质较高,制度健全,经济实力雄厚,适应我国会计审计的需求。因此,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各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我国会计审计的要求,可以作为试点先带头实施并初步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带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试点先推行,带动规模较小,实力较差的会计师事务所,最后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在我国普遍实施;另一方面就是长期计划。我们要从长计议,引入先进技术,加速我国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建设,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事务所规模太小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
第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政治风险。我们可以成立有关国内和国外各国政策性质的网站并向会计审计人员宣传。会计审计人员不但要关注国内,也要关注国外时事,对政策的变化要敏感,积极培养自身对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政治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媒体根据当今局势的需要报道国外的政策变化的情况。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即外语,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等等都要过关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解决法律环境不健全给我国会计审计带来的问题。目前,鉴于我国会计审计的性质,在大量的法律法规函待出台与完善的特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先暂时克服当今法律不健全的弊端,让现代风险导向会计审计能够在我国顺利实施。笔者认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可以借鉴李金华会计审计长的观点,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考虑一下如股东、债权人、银行等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也就是说,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暂时缓解法律不健全的问题。预期使用者是小范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体现,会与依法相重合,不会动摇依法会计审计的法定性。因此,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初期,我们可以采取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从长期考虑,我们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将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不断上升到法律层面,明确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法律责任。倘若长期内割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审计责任和法律风险,弱化执业法律约束,自律执业就可能没有必要了,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将不能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第四、我国会计师行业应尽快开发和使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促进行业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模化、网络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利用网络向社会提供行业信息及咨询服务,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增强影响力,打破地域封闭,为迎接全国乃至全球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挑战;另一方面,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可开展后续教育,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
总之,我国应从注册会计师担负的社会责任出发,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特别是经济责任的承担,使行业在法制的范围内良性竞争。只有当风险、收益、责任相对应,其承担的社会法律责任与其社会地位相符时,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