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孤独的读后感(优秀22篇)
读后感的撰写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文体和语言风格,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是一些学生写的读后感范文,不同角度的观点,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一
《爱与孤独》从哲学的角度,让人明白生活就是如此平淡,让人摆正心态,平和的看待。
如里面有一段关于孩子的话:
华滋华斯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我这样来论证这个命题――。
孩子长于天赋、好奇心、直觉,大人长于阅历、知识、理性,因为天赋是阅历的父亲,好奇心是知识的父亲,直觉是理性的父亲,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其实,孩子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孩子孩子的天赋、好奇心、直觉。因为孩子的纯净、天真,如明镜。当我们没有兑现诺言时,孩子会提醒我们,因为我们最早给他灌输诚信,先入为主。我们做不到,他会迷茫,所以他给我们做镜子。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孩子会用他们的行动来安抚我们。当我们的讲授有疑问时,孩子会给我们指出,不是让我们无地自容,而是因为他的世界是对的。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好奇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思和快乐。
珍惜他们,拉着他们的手,和他们做朋友,我们的世界会更精彩。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二
我想,应该是我变了,而不是她变了吧。
三年前的我将张德芬的理论视为圭臬(当然绝大部分都已经被我自行吸收,偶尔输出,融为自身的不可否认的一部分了),那时会去买她的灵修全集,认真摘抄她《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里有共鸣的句子,专程去听她的现场讲座,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进她的粉丝群,几乎拜倒在她的灵修体系下。
一定程度上,她的方法论给我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共振频率说”让我对未知不再彷徨,“外面没有别人”让我学会内省,“吸引力法则”让我重新看待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这一切。
但这次读她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却几次读不下去。妈味太重,有种说教感,让人难消解。还有一种字里行间的优越感,浓到无法忽视。不知是年龄的影响、经历的影响、还是我突然就戴起了有色眼镜?按理说读书我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但这些让我明显感到不舒服的地方,也使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来。或许这也是我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亲密关系是我曾经不屑于花时间经营、现在频频失足于此的一门课题。不适感可能不来自于书本,而来自于我自身的一些既往体验。是这些文字让我回想起的记忆与体验,引发和衍生了想要快点读完、摆脱这一切的冲动。看来,是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来。我可能需要时间,也需要“做狠事”的决心,而不是只会“说狠话”。
当然,收获也一定是有的。
一、“最重要的快乐处方就是不要有期待。”“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太在乎、太重视。”仔细想了想,嗯,是真理。对人、对物、对自己,都是如此。最纯粹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平安喜乐,难道不来自于对平凡的感恩吗?因此,我们要抱有平常心,既往不咎,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
二、“放不下的原因是因为不甘心,觉得痛苦本可以让我们在精神上有一个依托。”“我们生命中的种种问题,几乎都是把自己囚禁在受害者牢笼里而引起的。”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段自发drama,就好像身拥“受害者身份”就可以哭着叫着像个孩子在胡闹。solution也很简单啊,我们既然需要依托、需要释放,那就另辟蹊径,即使找不到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那也至少可以找到一些所谓的“乐子”,借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自然就放下了。
想说的就是这些。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三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又会发现神的影子。
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个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终归比没有好。至于精神上的幸福,这只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只要你心中的那个美好的天地完好无损,那块新大陆常新,就没有人能夺走你的幸福。
有邂逅才有人生魅力。有时候,不必更多,不知来自何方的脉脉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驱散岁月的阴云,重新唤起我们对幸福的信心。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独身的最大弊病是孤独,乃至在孤独中死去。可是,孤独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享受,而再好的婚姻也不能完全免除孤独的痛苦,却多少会损害孤独的享受。至于死,任何亲人的在场都不能阻挡它的必然到来,而且死在本质上总是孤独的。
当我们知道了爱的难度,或者知道了爱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友谊。当我们知道了友谊的难度,或者知道了友谊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孤独。可是,谈论孤独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有人独倚晚妆楼”――何等有()力的引诱!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爱的缺席。女人一孤独,就招人怜爱了。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孤独是男人的本分。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四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凡是领悟人生这样一种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爱得最热烈时也不会的奴隶。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资料。
在爱与孤独之间并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现实的人间之爱不可能根除心灵对于孤独的体验,而且在我看来,我们也不应该对爱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一旦没有了对孤独的体验,爱便失去了品格和动力。在两个不懂得品味孤独之美的人之间,爱必流于琐屑和平庸。
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五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周国平《爱与孤独》。
你感觉到隔膜,前提应该是你有沟通的愿望,你对那些你不曾想到要与之沟通的人是不会感觉到隔膜的。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有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远的距离。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的无情莫过于此了。
——周国平《爱与孤独》。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感情,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
——周国平《爱与孤独》。
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因为发现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当然是在我们内心非常在乎那个人、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的时候。
——周国平《爱与孤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可能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父母既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必然根据,也不能成为保护我们免受人世间种种苦难的可靠屏障。也许在童年的短暂时间里,我们相信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必是收获。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是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翰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今天的时代有种种弊病,包括人们过于看重功利,由此导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张对少年人隐瞒社会的实情,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这会使他们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灭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他们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面貌。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许多贤哲都指出,给予比得到更幸福。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心是与占有欲正相反对的东西。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周国平《爱与孤独》。
常常听人说:爱情会把人掏空。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好像尤其如此,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离你而去了,你会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平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
——周国平《爱与孤独》。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不管爱的经历是否顺利,所得到的体验对于心灵都是宝贵的收入。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得起。在这方面,耶稣试一个象征,拿撒勒的这个穷木匠一生宣传和实践爱的教义,直到被盯上了十字架仍不改悔,因此而被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信奉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即救世主。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不该再为一个陌生人流泪。
——周国平《爱与孤独》。
昨天我们越是感觉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们疼痛,我们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锐鲜明。
——周国平《爱与孤独》。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迷上了这一本书:《孤独之旅》,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来维持生活。历经了生死磨难,这位少年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坚强、勇敢了。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明白了,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
俗话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杜小康正是在这狂风暴雨的洗礼中锤炼了自己,让自己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谁都不可以例外。“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我们的成长道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唯有做傲霜斗雪的梅花,才能迎来灿烂的春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七
这篇文章是我高3时在语文资料上看的,感触很大。
自高中起,我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着,表面上和同学们很好,可是内心却始终是孤僻着,不为啥,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但发现有人想靠近时,我会毫不犹豫的避开或视而不见。后来有人问我,‘你不孤单吗?’我看了他一眼,很想说,一个人有啥不好,何况我不提倡早恋。有人说我不懂一爱一,对,我不懂恋一爱一,当我想到若为自一由故,两者皆可抛时,我什么也不想了。我喜欢自一由。
我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很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说她怕找不到朋友,怕和别人合不来,怕没有娱乐的地方,怕闷。然后我问她,‘你是不是很怕孤独’。她想了会儿说的确,她很怕。我不知该怎么跟她说,不是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一样,我跟她说试着习惯下孤独,她说她永远习惯不了。是呀,每个人的思想思维尽不相同,你改变不了她的想法,只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开阔她的见识。如若跟她说其实孤独很美,该学会享受。这显然无济于事。
如愿站在一爱一的身边孤独的欣赏它。这样,才能看清它的价值,即使是看着它的背影,我也幸福的笑了。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八
我们出生,长大,生活,相爱,忙碌,直到死去,一辈子总是缓慢而又焦急地走着。我们从一个天国而来,又从另一个天国而去。其实,人生可以简单到只为了吃喝,也可以复杂到生离死别。我们平静地游荡在人生的漩涡之中。
《爱与孤独》这本书是作家周国平写的一本亦哲亦散的作品,说老实话,读起来(对于我来说)有些不舒服。它所包含的内容太过宏大,又有些细致入微,让我这个年轻人在某些方面有些难以理解(或是不感兴趣)。
很多人说这本书很“鸡汤”,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如何定义“鸡汤”这两个字。但是这样将哲学和个人经历融合在一起,然后再献给世人的作品,我不认为有任何反感。人们口口声声说反鸡汤,反对无用的知识。可这些却是很多人都缺失的东西,只是我们不愿去面对而已。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遵循我一贯的作风:一气呵成地读下去。而是只读我喜欢的部分,那些我不感兴趣的部分我就一带而过。我也会这样理解,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我这个年轻还没有经历或是有过感悟的内容。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吧。
书中几乎处处是我们所谓的至理名言,每一句都值得我们摘抄在笔记本上面,然后再铭记在心。不过,我也只是一扫而过罢了。首先,我是有些懒,我懒得将那么多句子抄下来。第二,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去给我们一些答案的,也无需我们刻意为之。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会常常在生活中迷茫,在迷茫中彷徨,找不到方向。所以,有时候,当我们累了的时候,需要放下手中的事情,抬起头仰望蓝天,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我知道,我作为一个没有生活压力的学生可能没有资格这么说。但我绝对有必要提醒每一个迷失的人,在你孤寂的时候,你需要《爱与孤独》这本书作为你的知心朋友。
无需太多语言,带着爱心孤独地走下去吧。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九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这是周老先生在《爱与孤独》中写到的。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我们是爱者,同时也是被爱者,我们独自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爱情的浪漫,也许对于我们这些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来说爱像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像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无法把孤独想象成爱的一部分。
读了《爱与孤独》后,我感触颇深。孤独是人的宿命,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周老先生从生命、爱情、婚姻、女性等方面谈起,对我们情感世界加以剖析,让我们重新领悟了过往的人生,同时,对我们今后的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使我在情感的世界中又成长和成熟了不少。
我们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每一天都有各种情感围绕在身旁。世上有多少人每时每刻为自己喊着“我要幸福”的口号,可是,却很少有人成功。幸福就像一个摔碎的玻璃球,我们这些寻求幸福的人就是在不断的拾起地上的碎片,不过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拾起所有的碎片来组成那个原有的玻璃球。人们总是喜欢把幸福和婚姻、爱情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事实。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曾经拥有和活在当下,就是幸福的,我们不必为了结果而忽略过程。要学会珍惜和回忆,因为浩渺的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
人类永远活在未完成中,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方面,我们总是期待下一次成绩的提高,事业的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会满足于现实,总是认为这一切并不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最浪漫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一切真正的爱情都是未完成的。就像人生一样,当遇到分岔路时,总是想象着先走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不会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下去,没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这就是人生,我相信,只要此时此刻我们做出了自己认定的选择,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留下。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
这篇是我高3时在语文资料上看的,感触很大。
自高中起,我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着,表面上和同学们很好,可是内心却始终是孤僻着,不为啥,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但发现有人想靠近时,我会毫不犹豫的避开或视而不见。后来有人问我,‘你不孤单吗?’我看了他一眼,很想说,一个人有啥不好,何况我不提倡早恋。有人说我不懂爱,对,我不懂恋爱,当我想到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时,我什么也不想了。我喜欢自由。
我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很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说她怕找不到朋友,怕和别人合不来,怕没有娱乐的地方,怕闷。然后我问她,‘你是不是很怕孤独’。她想了会儿说的确,她很怕。我不知该怎么跟她说,不是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一样,我跟她说试着习惯下孤独,她说她永远习惯不了.是呀,每个人的思想思维尽不相同,你改变不了她的想法,只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开阔她的见识.如若跟她说其实孤独很美,该学会享受.这显然无济于事.
有人说除去孤独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爱.其实说真的,我对那个字有些反感,之前尤其强烈,只是想到人世间又真的不能却少爱,无奈下.看着街道上一对对紧拥的情侣,幸福的一家大小,贩卖的老人,闪烁的霓虹灯下的喧哗..我似乎看到爱的存在,因为有种叫幸福的东西在流动.但我却只想欣赏,并不在乎是否拥有.美的东西一旦拥有了,它就会失去以往的光泽,不再美好.爱也一样,拥有了,习惯了,其他一切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是可怕的,你能叫一个有爱的人尝试孤独并习惯它么.除了你爱的东西,其他的你会很快接受并且习惯么..
如愿站在爱的身边孤独的欣赏它.这样,才能看清它的价值,即使是看着它的背影,我也幸福的笑了.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一
张德芬的一本女性心灵成长的书籍,这本书和她以往我读过的书有所不同,没有以故事的线索来表达观点,而是写出了自己的亲身体会,说的自己的故事。在书中她沉静而有力的剖析自身的经历,写尽内心暗流涌动的秘密,历经种种遗憾,却依旧怀抱热爱,表达出自己强烈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凭借自身的能量,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书中说:请别把幸福的权利放在别人的手中。这世上没有人会因你而改变,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最终受苦的是自己,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不信任。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安全感应该来源于自身。书中很多观点都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写道: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是来帮助你成长的。想想,的确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过程,当时让人不舒服的事情和不愉快的经历,事后再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仔细想想,这些磨难也许是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也说不定,因为经过了这些痛苦和纠结之后,我们成就了一颗更为强大的内心。书中有些心理学的暗示意味,但是文字之中又不无道理,很多简单明了的事实,其实我们都知道,但有时候我们身在其中却看不清楚,这文字再一次点醒了自己。要学会爱自己,把正能量倒回到自己身上,正视自己的所有,包括好的、坏的、光明的、阴暗的、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自己,并真心的接受自己,去修炼自己和突破自己,实现真正的蜕变成长。
书中强调,要呵护自己的“精神颜值”。一个人30岁以前的容貌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但30岁之后的面容,就需要自己负责了。一个人的脸上,气质里,写出的是一个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到的人,甚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可以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要学会自我成长,帮助自己培养一个健康好看的精神颜值。书中说:你每天喂给自己的灵魂什么食物?这就是你精神养分的摄取。比如:你看书吗?听音乐吗?反思吗?诚实吗?善良吗?快乐吗?这些都是培养我们精神颜值的重要指标,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真正的颜值就在于精神颜值。所以现在的每一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对塑造我们以后的精神颜值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件。她写道:亲爱的孩子,快乐是我最想教给你的事,和这个世界相处,最重要的快乐处方就是不要有期待。她教给孩子的观点是,永远不要为了别人达不到你的期待而失望难过,没有人可以让你生气,除非你愿意。不要去掌控别人,如果不停的以外在环境为喜悦的依归,失去自我,会活得很痛苦。把自己修炼好,改变自己,调整心态,才能让自己真正的获得快乐。
一本书,满满的唤醒内心能量的文字,正视自己,接纳自己,不逃避,不伪装,把能量回归到自己的身上,把快乐的选择权放在自己的手中。学会接纳,学会感恩,学会改变,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正视大我和小我,保持内心的平和,过轻松、自在的生活。愿自己越来越好,加油!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二
”表面的孤独未必真的孤独,表面的风光不一定就不孤独“——这是源自郭敬明《孤独》当中的一句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没有错,《孤独》这本书的确不错,启人智慧,叫人豁达。作者讲到一些人坐在电脑前,终日就是闷笔写作,生活过得非常平淡如水,可是这些人可能就不感觉有什么孤独的,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着。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用时间去工作,就没有太大时间久琢磨生命,体验无聊了。
而一些人,终日游历在都市之间,有时间就约朋友出来逛街,或者是看看帅哥,泡泡桑拿,玩玩游戏,溜溜小鸟儿。外表看似风光,可是难保这些人内心就空虚,感觉日子非常无聊。
读完《孤独》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感触良多。没有错,这本书太符合现在的社会现象了,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最终忽略了内心精神,这是非常愚蠢的`。当然物质利益值得重视,然而我们的心灵恰恰是最为珍贵的。
千万不要让你的心灵感到孤独哟!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三
对刘若英的认识来自她演的朱德庸的电影中的角色《粉红女郎》中的结婚狂。大龅牙,却不令人讨厌。幽默搞笑。曾以为那就是她。后来喜欢她唱的“后来”,因为音域适合我的关系,我常在ktv唱这首歌。但对她的了解一直并不多。
近年来,她好像越来越火了。尤其是自从她结婚后,关于她婚后仍保持双方独立的生活习惯,两人各自保留自己的空间,甚至各自有各自的书房等等在微信圈很是被推崇。
和我们之前所受的教育以及父母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熏陶,我们以前对美好婚姻的向往都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等等,很难接受和想象这种彼此独立的“合作式婚姻”。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四
似乎很向往宁静生活,一个人走在街道上,一个人静静地学习,没有外界的喧闹。但如果真的如此,心中却反倒添加了空虚与恐惧。我怕吗?怕什么呢?不知道独自一人吧!就象文章中的“大雁”,我虽然没有“凄然长唳”但也有着“离队大雁无奈的孤独”。
想长长的叹一口气,但心中的悲感还不足以让我表现出自己的无奈。
“试图用半明半暗的心情去排遣孤独,孤独者站在幽暗的窗口,跟随思潮漂流。过去和未来,悲伤与幸福,在轮番的敲打她的心鼓。”因为孤独,所以会回首往事。过去也认为自己孤独,回首时却有着无限的美好回忆,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因为孤独,所以联想未来:未来的我和大家都相处得很好,在未来的未来,我可以回首更多的快乐往事……“为何不以宁静置换,在宁静中寻觅哲思呢?”是哦,为什么不呢!?以我这算不上宁静的宁静,算不上孤独的孤独去寻觅哲思,也许我能懂得更多我想要懂的事物。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五
暑假里,闲着无事的我翻开了,妈妈给我买的那几本书,着迷的看起来,其中最令我着迷的是阳光姐姐的《我来自孤独星球》。
《我来自孤独星球》说的是“班花”江冰蟾因为学习好,又有点清高很受老师的喜欢。但却遭遇了很多人的羡慕和忌妒。在班里以凌扬波为首的几个女生的敌意和排斥,使她为此感到十分困扰。小堂哥方乐天与江冰蟾迥然不同。活泼开朗、乐于结交好友。在他的'影响下江冰蟾认识了浓可菲、陈安蓓,并与盛欣怡成为了好友。但妈妈的事故使她认识到了成人的冷酷复杂的社会。也使她得到了快乐和友情的领悟。
在书中我读出了江冰蟾的清高,学习好被凌扬波忌妒时,我想到了自己平常虽然学习不太好但我总是看不起学习差的。学习太好的让我认为他们那是炫耀自己。所以我也没有朋友。书中妈妈因为与同事关系不好而陷害了,也令江冰蟾感到一个好朋友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也会改掉习惯交上好朋友。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孤独之旅》主要讲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被迫跟父亲去放鸭,在一场风雨后,他发现自己长大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应该学习他那种精神,学会坚强!!!
读到《孤独之旅》,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文章,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触,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从而使他走向成熟。
文中的杜小康正是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七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不正当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八
暑假时,我看了一本比较好看的书,名字叫《一千零一个愿望》。是大家最爱的郁雨君的作品哦!主人公是一位小女生,名字叫李力子,她是一位喜欢动物的`小朋友,十分顽皮。但他有一个忙碌的妈妈,也可以说是一位缺席妈妈。还好有一只小鸭子走进了她的生活,而且还会叫姐姐,十分亲密,但是妈妈十分讨厌这只小鸭子。
读完后我哭了很久,我就像一直无助的小鸟。没有翅膀也没有家,但我知道我还有弟弟。
我有很多的愿望......但是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妈妈回来!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十九
我读完周国平《爱与孤独》之后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是一针见血的刺痛(哲学就有这种锥子的`作用),我的不舒服不是源于这种痛,而是它在让你看得再清楚不过之后,带给你的那种惶恐。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相信了我爱着必将孤独着,这种对爱和孤独的狭义解读,产生的只有绝望,这是一种消极的讯息。事实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但不是必然。我很高兴我没有如以前一样随顺了这些观点,为自己度量着所谓的分寸、胸怀……我发现了我的不舒服之所在!
孤独和美与爱一样都是自然存在的,不存在谁产生谁,也不是谁从属谁的关系,它们就像大自然中一切自然事物一样,有来有走,该来就来该走就走。
我真希望有一天哲学家们呼吁:学会爱自己吧,那样你就会得到你的幸福。这才是哲学家应该对人类做的贡献。这是我最想说的。
我把这篇文章附在下面,也许我以后再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二十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
愿像结尾的寓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美美的书,名字叫做《我来自孤独星球》。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江冰蟾,是一个清高、骄傲的女孩。
被称为“班花”的江冰蟾因为成绩好,又有点清高,遭遇了班里,以班长凌扬波未为首的几个女生的故意与排斥,因为这些,让她内心深感困扰。江冰蟾有一个大她一个月的.堂哥方乐天,性格与他迥然不同。因为他的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给江冰蟾带来了快乐和对友谊的领悟。
读完这本书后,知道了,更明白了许许多多。成绩不是关键,如果没有了友谊,只有最好的成绩,那么,谁会开心?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你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跌倒后有关爱,在迷失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珍惜友谊,爱护友谊,从大家一起做起哦!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独处和相处,奶茶从自己从朋友身上解读了这两个词。不管是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相处,我觉得只要是你认为舒服的状态就可以,而不必为了去迎合谁,而把自己变成应该应该怎么样。比如奶茶自己就很喜欢独处,包括生活上,婚姻中的独处模式,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但那就是她的方式,她觉得那样自在,而我们也没必要去羡慕,去让自己变得和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不必照搬。
倒是认同书中一个观点,学会独处的人才能更好的跟别人相处,从另外的层面来说,学会独处的人会少了对他人的.依赖,所以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比如如果另一半没顾到你的情绪没办法陪你去做一些事情时,你会觉得他没那么在乎你,但是学会独处的人,这点小事可能就真的不是事。
另外,我也觉得至少得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因为独处的时候你是在跟自己对话,可以思考很多问题,也可以想清楚很多事情,那种感觉真的很棒。像我,就很喜欢上下班走路坐公交车的时间,那绝对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完全独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