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选择读后感(模板21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提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写读后感时应该言之有物,集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独到见解,而非空洞的赞美或批评。最后,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20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一
什么是第3选择?面对任何问题,大家习惯用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表达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冲突点往往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因此,面对两难困难,不妨考虑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互相协调的出路,称之为“第3选择”。
《第三选择》后,才知道,原来沟通的技巧还有很多。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我们平常往往是以“我”的方式或者以“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都达不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这时就不妨考虑用第3选择了,有没有一种更好更高明的方式解决双方的共同问题,从而达到双方的满意呢!
第3选择可以用于多方面,比如教育孩子、客户谈判、领导沟通、跨部门交流、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等。它的步骤为:第一步,“找到我自己”,将自己视为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受情绪控制。第二步,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要站在双方的站场上。第三步,我找到你。关乎找出冲突,而不是回避。回避往往是忍受或认同,这样就达不到双方的预期。第四步,我和你协同。最后这种思维模式关乎的是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协同的四个步骤。这一过程有助于你发挥协同原则的效。
第三选择,就是在协同找到一个对双方都有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调动自己的第三思维,这样才能让我们在面临难题时得到充分的解决。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二
上周听了读书会上分享的《第三选择》,感触良多。在当今的生活工作中,不管是对家人、朋友、同事、领导、下属还是客户,都需要不同的沟通过程,但往往有很多的结果,并不理想,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这就说明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读过《第三选择》后,才知道,原来沟通的技巧还有很多。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我们平常往往是以“我”的方式或者以“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都达不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这时就不妨考虑用第3选择了,有没有一种更好更高明的方式解决双方的共同问题,从而达到双方的满意呢!第3选择可以用于多方面,比如教育孩子、客户谈判、领导沟通、跨部门交流、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等。它的步骤为:第一步,“找到我自己”,将自己视为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受情绪控制。第二步,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要站在双方的站场上。第三步,我找到你。关乎找出冲突,而不是回避。回避往往是忍受或认同,这样就达不到双方的预期。第四步,我和你协同。最后这种思维模式关乎的是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协同的四个步骤。这一过程有助于你发挥协同原则的效。
(1)表明寻找第3选择的意愿;
(2)界定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
(3)寻找解决方案;
(4)达成协同。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用同理心倾听。
在人们的兴奋与激情里识别出第3选择,新的选择符合成功的标准。注意要避免将错误性妥协与协同相混淆。妥协令人满意,但并不让人感到快乐。妥协意味着人人都有损失,协同意味着人人都有赢的可能。把握好第3选择,将会让我们无往不利,走向成功。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演员王千源、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艾滋病学校校长郭小平、“最美村官”秦玥飞、汉字叔叔理查德等嘉宾,将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3.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7.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四
与公司部分家人们在二楼会议室学习《第三选择》,学后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1、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们在概念上要明确什么是第一选择?什么是第二选择?我的理解如下:第一选择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利益面前,我要打败对方。在责任面前,我要想办法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这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心理。
第二选择就是退让,忍让,与六项精进中的“思利他”相近,符合中国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儒家思想。
以上两个选择都没有离开“总和定律”,在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轨道上。那么用第三选择,不仅难打破了“总和定律”,还创造了新的价值,在共赢的轨道上。我对第三选择定义的理解是:
当双方有争议时,或在利益面前有分歧时,双方不争论谁对谁错,也不讨论谁的责任,更不去计算个人利益得失。而是双方通过沟通,合作,把问题解决,然后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达到共赢!
选择了第三选择。任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就算一时解决不了,有了第三选择的心态,问题就会得到控制,事态不会恶化,矛盾不会上升。
之前我负责振兴生产时,总是指责振兴的领导只要产量与产值,不要质量。也因成品线的人对振兴人员的不理解,心生烦恼,甚至与成品线人员发生语言冲突。那时总想说服振兴领导,让振兴领导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结果失败了;也总想能得到成品线人员的理解。结果成品线人员是无法理解。那是因为我用了是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没有说服振领导,没有打败对方(第一选择),自己隐让,退让,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二选择),学习了第三选择后,大家应静下心来,与振兴领导商量如何达到共赢,与成品线商量如何做才会减少与振兴人员矛盾,朝“达成”这个目标去努力。不去抱怨,不去指责,不奢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攀高老师讲得好:强大的人不去追求公平,只求解决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攀高老师讲得比较清楚,四个步骤,我个人的理解是:
第一步:询问:在问题,在争议,在利益面前,要询问对方的想法,对方的需求,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使双方均知道彼此的思想。询问过程中,不批评,不评论。
第二步:界定:在了解彼此的想法与需求后,双方静下心来,商量怎么做,才会更好?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怎么做,双方才会更好?达到共赢!而不是你好我不好或我好你不好!
第三步:创造:当双方或多方(也叫大家)界定了怎么做后,就开始实施,也就是攀高老师所说的创造了。其实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行动!
第四步:达成:就是按大家界定的思路去行动,去创造,创造过程中按生产体系中的pdca循环去执行,达成双赢目标!
3、《第三选择》这堂课,虽然没有六项精进这么感人,但我觉得比六项精进更好!六项精进重点在概念上,思想上。而第三选择不仅阐述了概念,思想,也明确了如何去做第三选择。打个比喻,六进精进是iso的质量手手册,第三选择不仅仅是质量手册,包括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理念与作业指引同时并存。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五
第一种爱情我几乎每天都在经历,我发现我是个特别多愁善感的女人,小学的时候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哭的稀里哗啦,大学的时候看星语心愿哭的一塌糊涂,那天看中央六的梦断花都也在流泪的边缘徘徊了好久。
第二种爱情我曾经历,可能不久会再次经历,过去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不过对方不是猪,倒觉得自己是头猪,就想是猪见到了食槽,往里一扎久久不肯离去。呵呵,够傻吧。现在不一样了,我自己就是自己的食槽,随便我想作什么(虽然不算是个大公无私的好党员,但我绝对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不会刻意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身材小小克制一下而已。
第三种爱情,我不曾经历过,也没有亲见身边的人经历过,只是听说过,而且他们修成了正果。这个小说看下来,我想,如果有一个多金而且家世显赫而且权力在握而且又帅又有魅力的男人,最重要的是,他是真的只爱你一个女人,你也真的爱他,他是真心想和你在一起却因为种种世俗和家族的原因无法给你一个正式的名分,我也会像邹雨那样接受他的爱情接受他的“收买”,可是如果你们的爱让你最亲最近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这样的爱也会让我望而却步的。即便依然爱他也永远无法逾越心灵的那道鸿沟。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那天有人问我现在最想要什么,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个有个爱我,疼我,宠我,能容忍我的坏脾气,能让着我的爱人在我身边,我们不必香车豪宅,只要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辆代步工具,过一种平淡幸福的生活就足够了。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六
人生是无数个选择路口汇聚而成的交集。尤其是离开大学后,每个人都仿佛从天真烂漫的游乐场模式迅速过渡到了荒野求生模式,每天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问题和压力,承受着突然其来的压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而我们曾经听到过的那么次告诫,突然会在这一刻放大音量再次回响在耳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既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我们更加应该听下大神级人物的说法。斯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和作家,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于职场的影响尤其之大,很多企业都用这个理论作为初入职场人士的培训教材。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有所不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有作为殷鉴的地方。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崇尚简单明了。对于当今世界充满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斯蒂芬柯维提出了一个简单命了的建议:那就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时,能否突破思维惯性使用第三个选择?这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的生命中充满着各种问题——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邻里以及更广泛领域中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绝望,放弃,不情愿地妥协,我们需要新的出路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把钥匙去解决人生最棘手的问题。
在我们的固有思维里,面对问题时我们会选择“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第三选择是要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寻找“我们的方法”。
斯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说理透彻:一个人可能遇到的所有难题,比如家庭难题,事业难题等。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双赢思维,突破画地为牢的思维桎梏。那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的对方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将我的问题或者他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如果能够获得共同的解决方法。
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如果获得共赢的结果,从社会领域到个人的发展领域不一而足。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但是本书的论说除了说理,还有着励志色彩。在作者看来这个第三选择不单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为了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中国人在古代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传统智慧里就包括了这本书中所说的道理。中国社会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相对于几十年前不管是物质市场还是思想市场产品的匮乏,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时代既造成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容易发生冲突,也容易使得人们容易为各种学术和公共问题发生意见的争论。
因此双赢思维不单是一个人的完善需求,也是考验一个人能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作者并不认为第三选择是件容易实现的事情,他在书中列举了一大堆要素:同理心,爱,尊重,耐心等;也列举了一系列思维框架帮助人们建立实现第三选择的方法。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七
与公司部分家人们在二楼会议室学习《第三选择》,学后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首先我们在概念上要明确什么是第一选择?什么是第二选择?我的理解如下:第一选择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利益面前,我要打败对方。在责任面前,我要想办法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这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心理。
第二选择就是退让,忍让,与六项精进中的“思利他”相近,符合中国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儒家思想。
以上两个选择都没有离开“总和定律”,在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轨道上。那么用第三选择,不仅难打破了“总和定律”,还创造了新的价值,在共赢的轨道上。我对第三选择定义的理解是:
当双方有争议时,或在利益面前有分歧时,双方不争论谁对谁错,也不讨论谁的责任,更不去计算个人利益得失。而是双方通过沟通,合作,把问题解决,然后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达到共赢!
选择了第三选择。任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就算一时解决不了,有了第三选择的心态,问题就会得到控制,事态不会恶化,矛盾不会上升。
之前我负责振兴生产时,总是指责振兴的领导只要产量与产值,不要质量。也因成品线的人对振兴人员的不理解,心生烦恼,甚至与成品线人员发生语言冲突。那时总想说服振兴领导,让振兴领导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结果失败了;也总想能得到成品线人员的理解。结果成品线人员是无法理解。那是因为我用了是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没有说服振领导,没有打败对方(第一选择)。自己隐让,退让,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二选择)。学习了第三选择后,大家应静下心来,与振兴领导商量如何达到共赢,与成品线商量如何做才会减少与振兴人员矛盾,朝“达成”这个目标去努力。不去抱怨,不去指责,不奢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攀高老师讲得好:强大的.人不去追求公平,只求解决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攀高老师讲得比较清楚,四个步骤,我个人的理解是:
第一步:询问:在问题,在争议,在利益面前,要询问对方的想法,对方的需求,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使双方均知道彼此的思想。询问过程中,不批评,不评论。
第二步:界定:在了解彼此的想法与需求后,双方静下心来,商量怎么做,才会更好?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怎么做,双方才会更好?达到共赢!而不是你好我不好或我好你不好!
第三步:创造:当双方或多方(也叫大家)界定了怎么做后,就开始实施,也就是攀高老师所说的创造了。其实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行动!
第四步:达成:就是按大家界定的思路去行动,去创造,创造过程中按生产体系中的pdca循环去执行,达成双赢目标!
3、《第三选择》这堂课,虽然没有六项精进这么感人,但我觉得比六项精进更好!六项精进重点在概念上,思想上。而第三选择不仅阐述了概念,思想,也明确了如何去做第三选择。打个比喻,六进精进是iso的质量手手册,第三选择不仅仅是质量手册,包括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理念与作业指引同时并存。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八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20年后,作者出了一本书《第三选择》,作者认为这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一般的人会认为,我们跟别人打交道时,就是一种博弈,通过博弈,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往往就是你赢或者我赢,或者我们之间相互妥协取得的中间结果,就像50年代战争中的三八线。但这并不是作者说的第三选择,作者认为,妥协表面上看上去不错,本质是双输,妥协的关系是脆弱的,争端往往会再次爆发。
第三选择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我们第一要认真倾听,发言的目的不是辩论,而是让每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将他的思想提炼出来。要有同理心,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感同身受。
其次,要跳出我们的利益圈,如果我们把精力浪费在谁得49岁,谁得51的讨价还价上,我们就会因追求公平,而破坏了彼此的信任。在第三选择的思维下,我们必须愿意放弃我们的立场,必须愿意在放手中受到伤害,真正的创新的想法,不是来自于辩论,而是不同理念人之间的对话。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达成了协同找到了,第三选择呢。第一,我们周围的气氛是一种积极的气氛,第二,我们对原来的争执和这项不太感兴趣,第三,大家因为这个结果而受到鼓舞。
读了《第三选择》,我想到了我们在三阶段的一个练习,24小时感召。我们希望感召别人来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而是要真正设身处地的去询问对方,看对方用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困惑?然后提出我们的建议。我们让他们上课的目的是真正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颗真诚帮助他的心。对方才能敞开心扉,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达成的协议,即对我们有利,也对他们有益,双方都满意。而且我们的关系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亲密。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九
目前而言,我尝试把我读过的每本书化作一个模型,解决问题也罢自娱自乐也罢,都想为我所用。《第三选择》是第一本,希望不是我最后一本拿来践行的高贵灵魂,是的,每本书都是一个高贵的灵魂。
书的封面的副标题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第一次听上去有点唬人的味道,毕竟活到我这个岁数,已经不相信这世间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当然,看完这本书,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只是尝试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已,下面从我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本书试图传达给我们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知道有哪些问题。问题可以怎么分类。这里主要从个人出发,将问题分为个人问题和其他问题,狭义上讲与自己相关的问题称为个人问题,比如职场问题、家庭问题等。而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犯罪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争端问题,称为其他问题,本人惜墨如金,且无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故更多的将去探讨个人问题。
问题有了,那么为何会产生问题,是否有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的原因呢。本书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误区。什么样子的思维误区呢?我们中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姑且称为第一选择,别人也有一个想法且与你不同,相对你而言,称为第二选择。那么究竟采用你的想法还是别人的想法呢,也就是采用第一选择还是第二选择呢?往往会有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1)你胜了对方,采用第一选择。
2)对方胜了你,采用第二选择。
3)谁都胜不了谁,各退一步,达到妥协,采用“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选择”。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
1)你胜了对方,对方按你的想法来,那怎么保证你的想法是周全的呢?我有这样的疑问,主要基于我有一个这样的价值观,即我认为真理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也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掌握在所有愿意追求真理的人手里,你不是所有人,所以你不掌握真理,你想获得真理,你就得争取更多的意见,因为你不可能争取到所有人的意见,所以你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但是如果你愿意听取更多人意见,你就走在逼近真理的路上。如果你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也许你获得自由,也许你自我满足,也许你很快乐,但是对不起你是狭隘的。但是,如果你觉得非这么做才快乐,我也会祝福你,毕竟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2)对方胜了你,你按对方的想法来,那怎么保证对方的想法是周全的呢?想法和1)一样,不再废话。
3)你和对方都退一步,以互相妥协来达到共识,以求融洽,中国人的古话里被用烂掉的“以和为贵”,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双赢,而是双输,因为都妥协了,有妥协就有放弃,放弃掉原本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
以上的三种情况就是我之前所谈到的思维误区,只想到三种情况的思维误区。这种思维误区导致的结果便是在处理问题时,无法达到双赢。那么如何才能双赢,便不得不把本书中作者提到“第三选择”搬上文来。
什么是第三选择?简单定义就是,不是第一选择,也不是第二选择,更不是“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选择”,而是除了这些选择外的别的选择。具体定义是,除了以上选择之外,是否还存在既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别人需求的选择。
那么,要想达到第三选择,你需要做些什么呢?本书作者认为需要经历四个步骤,下面我来解释下。
1)看到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让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动机。
2)看到对方。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别人要什么。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就找不到打开别人心门的突破口。
3)找到对方。看到对方的需求后,还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为什么有这些需求,以及以对方角度来考虑这些需求存在的合理性。
4)协同。前三步其实是为第四步打基础的,因为只有在双方同意协同的情况下,才能有找到第三选择的可能性。
协同这一步至关重要,而要达成协同,还必须完成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双方要有协同的意愿。当两方为了一件事争执不休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双方有协同的意愿呢,这得有一方以一种提问的方式问对方是否愿意一起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此时获得协同意愿的可能性会变大。第二步,双方要界定更好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步,基于第二步的标准将能想到的方案罗列出来,在未找到最好的方案之前,不对彼此的方案进行评价,这一点有点类似头脑风暴进行时不对别人的想法评价。第四步,从罗列的方案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第四步给我的感受是,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相对来说最好的方案。
本书讲的第三选择其实就是一种协同,一种双赢。在协同之前要做的三步,第一步:看到自己;第二步:看到别人;第三步:找到别人。在促成协同的过程中要做四步,第一步:以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愿意协同;第二步:界定更好的标准;第三步:罗列解决方案,注意点是不评论。第四步:找出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这便是本书的模型。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
“虽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要努力”这是《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本书的主旨,也是作者“河流”口头禅。
我想,每个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不想因为曾经的懒散而感到后悔。
以岁为马,唯有奋斗者才能让人生少些遗憾,少些悲凉,少些无奈。
当你在这电闪雷鸣的世界里快倒下时,拿出信念的火柴,点燃生命的火花,为自己打起,为自己前进的道路照明。
或许,你努力的日子充满荆棘,可哪个成功的人没有一段异常难熬的时光?
每个辉煌的成就都少不了努力,舞台上的那个人得到了别人望成莫及的荣耀,只因那个人是个懂得吃苦的人,他/她的一切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所以——《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一
《选择坚强》是我最近正读的一本书,当初次见的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我便对书的作者产生了兴趣,书的作者是臧夕稳,他是一名如东人,想起臧夕稳,我便觉得有些欣喜,因为我也是一名如东人。但是当我读过手中此时的这本书时,我不免感到有些伤感。
臧夕稳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坚强。但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后,他的身心遭受了重创,但他没有倒下,还带病工作曾经有人让他停止工作,但他却仍强烈要求继续站在讲台上,他每天都活在痛苦中,依靠血透维持生命,从一次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他为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它决定把生命里对爱与痛的感知记下来,因为他希望让那些还在痛苦中的人们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坎坷,会让你痛苦会让你伤心,但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选择坚强,像臧夕稳这样苦难生命,却别样芬芳,因为他为他的事业而拼搏,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助。
《选择坚强》是他笑对人生的`一种选择,他的一生是那样的不易他在死亡的幽谷中坚强地爬行他选择了坚强,更让自己困苦的生命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面对人生,不管怎样,我们都压选择坚强。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二
七喜在北半球,而黄金海岸在南半球,那只萤火虫说:“就你?肉球还想去黄金海岸?”“对,没错!虽然我不会走路,但是我会滚。”七喜答道。说着,七喜就滚了一圈,滚当然要比正常人走得快,他们就上路了,他们在路上走了很多年,终于到了黄金海岸,到了黄金海岸七喜才发现这个海岸上的萤火虫,与他的朋友发出来的光都蓝光,美丽极了。最终他们找到了那位美丽的医生,他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他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与坚强,拥有自信,就会做到最强!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完了《选择》这一篇文章,深有感触。
我想对不孝顺的妻子说:“人间万物皆有情,对老人更应该这样,况且,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你对这么伟大的父亲这样的态度,你心中难道不惭愧吗?赶紧把父亲接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呀!”
其实,生活中尊老爱幼的事无处不在。老夫妻来看病,忘了带钱,可以捐一些给他们;小孩子走路跌倒了,你可以扶他起来;别人有什么困难,你可以去帮助他。你一定听说过“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意思就是尊老爱幼。
这篇文章,让以前不懂事的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老人的不易呀!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四
看完《自由选择》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府补贴教育、政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性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
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
(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
(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
(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
(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
(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
(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
(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
(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五
一个四岁的女孩儿站在离婚判决上,选择爸爸,或是妈妈。
选择了爸爸,她就选择了中国,选择清平,选择了显示,选择了爱的艰辛。
选择妈妈,他就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梦想,选择了爱的予诺。
选择了爸爸。
我们都渴望快乐无忧的生活,并为了实现愿望而不断努力着。当美好的愿望近在咫尺,还告诉,无须努力也成功得到,我们却往往犹豫了。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如此,努力的过程才是最美丽感人的,最珍贵的。这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所以,当我们都应该选择努力,选择珍贵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而精彩。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确确实实凝结了作者、编审们的汗水和泪水。用“断翅飞马”前沿中的话说――我们确实是在创造一个属于所有残疾人的奇迹!一点也没错,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些饱含着真情的文字,向世人诉说着他们的无奈、渴望,展示着他们的坚强和勇气,相信每一个用心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感受到!
这近百篇的文章,多数是讲述了当天灾人祸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当这一切无法改变而又不能逃避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让自己有了这份坚强,从而走出阴影的。
其实,不管文章是描写的什么,也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坚强。生活中的巨变,突然间的风雨,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更大的光明,所以他们不甘心受命运的束缚,他们把压力和痛苦变成了动力,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出了更为夺目的光芒!而且他们的精彩人生还将永远延续下去!!!!!!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或大或小的理想和心愿,那就为了这个愿望去选择坚强吧!用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付出、去拼搏,不计成败、不计得失,只奋发于脚下的目标。
借用一句话(据说是姚明的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败!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他们什么也不想,就想如何让生命活的更有意义!他们努力了,他们成功了,他们做到了,他们的人生路不比健康的人差,他们的生命的的确确绽放出了如花的笑容!!!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努力吧!
世上没有能不能,只有做不做!!!!!!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带着兴奋地心情读了第二十四、二十五章,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十五章《马修所选择的衣裳》。圣诞节到了,马修要帮安妮实现她的愿望,马修给安妮买了一件泡泡袖的衣服,她又得到了一双拖鞋。安妮去演出也得到了满堂的喝彩。
最令我感动的.人是马修,他为了帮安妮实现愿望,去了一家商店买东西,马修原本不爱和女人说话,可他还是去了。后来他又找了蕾杰夫人帮他买一件带泡泡袖的衣服,安妮如愿以偿了。每个人都有一直想要的东西,我也有,我愿把它藏在心里,将来靠我的双手去得到。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就像安妮一样。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马修对安妮不仅仅是一件衣服那简单,而是一种无私的爱。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八
大家应该都读过《母爱》吧?《母爱》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也许不出名,但是,内容却很精彩!
今天是植树节。除了这个让我高兴外,读了《母爱》这本书,也让我很高兴!
母爱这本书充分写出了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小白鼠妈妈完全可以不咬破身上的毒瘤,这样会活得久一些,可能还不会死,可是她却勇敢地选择了咬破它,为的是方便喂奶!直到孩子能完全自理后,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的妈妈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因为生孩子而死去的。如果你的妈妈不选择这一条路的话,你就不会在这儿了。
是的,做错了选择会让你后悔;可做对了选择,就像白鼠妈妈一样,即使死,也还有尊严!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十九
据美国媒体5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八旬老妪独中5.9亿美元彩票,创下美国个人中彩奖金最高纪录。据中国新闻网7月12日报道,7月10日,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查干库勒乡松树沟牧场巴音查干村牧民巴生・革玛家的羊群在雷雨天气中遭到雷击,173只羊被雷电击中瞬间死亡,牧民经济损失严重。
看到上述两载报道,对第一则报道我们会惊呼:噢――,太幸运了!对第二则消息我们会同情叹息:啊――,太倒霉了!这两则新闻都关联到一个名词――“运气”,一个是意外之喜的运气,喜出望外;一个是飞来横祸的运气,祸从天降。
运气,《新华词曲》的解释是:命运,机会、机遇。它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而产生或灭失,它突然而来,突然而袭,瞬间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轨迹。有时我们苦苦追求经年的目标会因为运气降临,一刹那就得偿所愿;有的我们苦苦经营数载,却因为一场厄运,瞬间毁于一旦。
近日拜读了美国著名财经类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的新著《选择卓越》(greatbychoice)。该书是研究“10倍速公司”的成功之道的。所谓“10倍速公司”是该书自创的一个名词,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与其行业指数相比,业绩胜出至少10倍的公司。
读完此书,我感兴趣的不光是10倍速公司的致胜之道,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的第七章――“运气的回报”。吉姆。柯林斯以一章的篇幅研究了运气之于公司发展进步的影响。
象个体的人一样,公司在其发展和进步中同样也会面临“运气”一说,有的公司碰上好运气,顺风顺水,连年盈利,规模业绩在同业中一马当先;有的公司则运交华盖,一着不慎,船破屋漏,厄运连连,亏损破产甚至倒闭。
该书在确定运气事件上是这样定义的:运气事件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事件的重要方面与企业中关键角色的行动,基本没有关系或完全没有关系;第二,事件具有潜在的重大后果(好的或坏的);第三,事件具有不可预测的要素。这样定义的目的就是要确保“运气事件”必须是确确实实的“运气”,没有丝毫人为的迹象。因为一旦有了人为的痕迹,那就不能成其为“运气”。
该书研究了包括微软、苹果和英特尔等公司在内的七对比较公司。研究结果表明,10倍速公司并不比对比公司运气更佳,两类公司都会遭遇运气事件――好的或坏的,且在给定时期内数量大致相当。由此该书得出结论,认为运气并不是10倍速公司(优异公司)成功的原因,而10倍速公司之所以更成功、更优秀,原因在人!
应当说,这个结论并不出人意料之外。但是,看完此书,我笑了:某个公司恰好摊上了某个能人、才子、伟大的管理家和经营家,比如通用之于韦尔奇、微软之于盖茨、英特尔之于格鲁夫、苹果之于乔布斯等等,然后公司才成为了举世瞩目的“10倍速公司”,你能认为这不是该公司摊上了最大的好运气吗?你还能说10倍速公司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运气吗?!
不过,对于本章结尾作者的另一研究结论我还是表示赞同的。他说,10倍速公司的成功在人,这个人就是他们的领导者。10倍速公司的领导者之所以能带领公司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最终胜出,并做到优秀、优异,关键在于他们将好运气视为他们取得成功的促成因素(尽管其他人也都有好运气),并且他们从不将自己遭遇的挫折或失败归咎于坏运气。
结合前面章节研究的成果,我理解他这段话的意思是,10倍速公司的领导者都极其注重平时的经营、管理、战略和预案,他们都能够推动公司做到“苟日新,日日新”、持续努力、不断进取,并且经常居安思危,时刻做好遭遇坏运气时的应对之策。我觉得,这才是10倍速公司之所以卓越的根本所在。
令人兴奋的是,柯林斯在本书也涉猎了一点“人的运气”的研究。他在书中对读者建议到,一个人要想有好运气,虽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但是通过适当的努力却可以增加获得好运气的机会,比如找到合适的导师,合适的'合作伙伴,合适的团队(成员),合适的朋友或合适的环境等等。这个意思是说,一个与伟人共事的人总比一个混迹于普通人群中的人容易成功,你在一个开采黄金的矿区工作总比在一个养殖奶牛的农场挤奶更容易发现和得到黄金,如果你经常研究或购买彩票,那肯定比那些从来都不买彩票的人中大奖的概率要高……这个观点估计没几个人有异议。
记得几年前台湾管理学大师余世维教授也曾在一堂课上讲到过“人的运气”问题。他说他曾看到一个材料,说人的一生一般至少会遇到七次运气――这里的运气是指那种能改变命运的运气,第一、二次大约在青少年,可能因为我们年幼无知而忽视了、忽略了,没有抓住;第六第七次,又可能因为我们年纪老了,价值观改变了,不想抓或不愿抓了,也没抓住;因此一生中真正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运气”大概只有两三次。
是的,我们的生命中的确存在着运气。运气之于我们每个人确实很重要,而且即使再蹩脚的人生,一生中也至少会出现两三次那样的运气。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形成,如果单从运气角度来说的话,第一是你有没有遇到那样的运气,第二是你有没有把握住在你命运中出现的运气,第三是你是否正确应对和摆脱了生命中的厄运。大体如此而已。
再回到开头的两载新闻案例。
象美国老太太那样的好运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但是类似巴生・革玛家那样的厄运我们每个人则很有可能会遭遇到。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不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象美国老太太中5.9亿美元巨奖这样极小极小概率的“运气事件”上,但是我们却必须要做好遭遇到类似巴生・革玛家厄运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同时,我们更要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象柯林斯大师建议的那样,努力为自己创造获得好运气的人群、环境和时机,并持之一恒地按照人类公认的成功之道努力奋斗,当属于我们的运气有一天忽然从天而降的时候,别让它跑掉,牢牢抓住它,就象盖茨、乔布斯那样,牢牢抓住它,像柯林斯在书中研究的结果那样,“将好运气视为(无我们)取得成功的促成因素”,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典范。无论是论出身还是比财富,不要说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相比,即使和一般的美国白人相比,奥巴马都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奥巴马按照美国社会的行为法则和成功要素艰苦努力、奋力打拼,最终让自己成为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幸运吗?当然幸运,第一他是美国黑人,第二则是他参加竞选的时机千载难逢。不要说早前十年、二十年,即使只在五年前,美国公民是否愿意让黑人担任他们的总统还处在一个相当艰难的认知过程。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运气,再加上奥巴马自己多年不懈的努力,奥巴马成功了!
运气,关于运气,应该是人类永远也探究不完的课题!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二十
过了一会儿,我又看见了吴盱衡的《我想睡觉》这一篇文章,就打开了。呀,是其它版的.,但一看内容,这分明是叙事版的文章嘛。再仔细一看,不行呀,有几句话写的不通顺,文章写的也不太长,写的也不太好,只能退回去了。但又一想,平日里,我和吴盱衡的交情不错,直接退稿,她会不会生我的气?算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点了一下退稿。还给她两个短信息,希望她会理解我的苦衷,不会生我的气。
知道现在,我才明白了,写满分作文难,改满分作文更难,希望同学们能明白王老师给我们改满分作文的一片心意!
第三选择读后感篇二十一
在图书馆觉得借这本的原因是看到了他对张维迎的解读。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才发现原来天朝也有这样一位语言优美的自由主义者。
“我还读过布鲁斯考德威尔的《哈耶克评传》,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19世纪后期和整个20世纪,计划经济和政府管制是怎样节节败退,而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又是怎样终于主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张维迎在一堆企业家中,第一次公开提到了奥地利学派,他用他浓厚的陕西口音,晃动着他的白发丛生的'头,提醒人们:政府可能是愚蠢的,凯恩斯主义可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很庆幸有这样的书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