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实用18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制定一个好的教案对于教学的有序进行非常关键,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观舞记》。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型设计:品读、比较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片断。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正音:
颦蹙粲然嗔视咿呀。
2、解释: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3、内容理解。
a、本文作者是,观看的是(国籍)舞蹈,表演者是。
b、作者观看舞蹈后觉得这舞是(用原文中词语填空)。
c、回忆一下,作者是从、、、等方面来描述舞蹈的美。
d、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了之美,本文主要体现了之美。
e、将下列句子序号填入句中相对应的横线上,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舞记》》。
1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的轻捷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2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3我就要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4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f、假如我是诗人,。假如我是画家,。假如我是作曲家,。假如我是雕刻家,。
“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忘怀了自己”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她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
b她是舞者,不应该忽略观众。
c她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一切。因为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局部品读。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用“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学生点评。
用词方面:
“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美读17、18两小节。
四、质疑。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或者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六、结束语: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五
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六
1.观察早美好的春的景色。找一找,画一画。
2.准备一些燕子、蝴蝶、蜜蜂、小草、月季花等剪纸,作为奖品。
揭题审题。(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说话提示)。
二、指导看图。
1.指导有顺序的观察。
出示:观察顺序:从上到下。
(注拼音)从远到近。
2.说话练习。
a.上面(空中)有些什么美好的春天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贴上。
蓝天白云燕子。
(1)谁来用蓝天、白云说一句话?
说得美一些。
(2)谁能用燕子说一句话?
说得有趣一些。
(3)谁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b.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话。(开头句:美好的春天美极了!结束句:我爱美好的春天!)。
三.游戏:《美好的春游》。
1.出示路线图:渡美好的春之河、穿成语林、爬标点坡、进故事亭,去欣赏美丽的美好的春天。
2.渡美好的春之河:律动《小雨沙沙》。
3.穿成语林:(摘写有成语的树叶)。
美好的春暖花开美好的春色满园美好的春光明媚美好的春意盎然。
美好的春华秋实美好的春风化雨美好的春风满面美好的春寒料峭。
4.爬标点坡:
小朋友脱去了厚厚的冬衣快乐地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笑着说美好的春天来了美好的春天来了。
5.进古诗亭:吟诵有关美好的春天的古诗。
四.作业:
把找到的美好的春天画下来,并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七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提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生寓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反思一:激趣导入。在课文导入中,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争强好胜的特点,我出示他们已读过的寓言让学生猜猜看,比比谁读的寓言多,学生学习这则新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被充分激发。为后面的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反思二: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要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两篇寓言后,我分别设计了问题:你从这一则寓言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以及你能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说说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能结合古今中外中的事例来谈一谈你的看法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学生的发言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寓言让他们更深入的思考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发言让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生活是语文的教科书,每一天都是一页语文的精巧阅读。《白兔和月亮》仅仅作为寓言故事讲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新教材、新教法和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的发展,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于9月16日的教研活动上主讲了《白兔与月亮》的公开课,特总结如下:
一、能够较好地落实新大纲“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从备课到讲解,我从多方面去把握新大纲的精神,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寻求新大纲精神的着手处,力求做得更好。如在备课过程中,为了问题的设置更合理,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我向同事、同行讨教以及从网络传媒方面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问题“诸神之王为何将月亮赐给白兔”,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能用课文语言来回答;另一方面却是给学生更大自主的空间,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从而进行一种合理的探索,使课文主题得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能对课文进行一定层次的拓展和深化。对于初一的学生,课文的把握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也要培养一定的拓展性思维和联想能力,问题“如果你是白兔,你会怎么做?”正是基于此才提出来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同学较好的交流意见,才能做出较成熟的看法和意见。
三、能很好的把握课文内容,教案设计较为合理。作为公开研究课,不仅仅要展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能力,更要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手法,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案,才不失为一节合格的公开研究课。要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问题相连式导入,通过环环扣住,形成一条链式体例,从一而终贯彻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既符合特区学生好动好想的特点,也是当前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由于教案设计问题多,导致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展示教案的内容;对课堂进程的把握也因教学经验不足而没有老教师老到、成熟。今后我将多听课、多请教老教师们,多和学生交流,努力充电,改进不足。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于总结经验,更好的为今后教学服务.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我还经常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课进行一次小小的演讲,每一次我都让让学生对演讲者做出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当然,本学期我也是第一次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新课标和新教材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但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也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九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聆听():。
肆意():。
咆哮():。
嬉戏():。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
年月到xx中学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得到了市县教育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好评,赢得了家长、学生的赞誉。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论文19篇,参与编著校本励志教材1本、教辅资料1本,承担的市级教研课题《如何指导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圆满结题,先后荣获xx县“骨干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师德先进个人”、“青年先进工作者”、“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十不准》及其他教师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被评为xx县“师德先进个人”、xx县“青年先进工作者”。
教育培训,从网络培训以来,我在培训网上发表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体内容的文章若干篇,因内容的可读性、思想的含金量得到同仁的充分认可和广泛赞誉,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进》、《诚信〃备考》、《学会感恩,立志奋斗》等等。整个班会过程全部由学生主持,班主任只是起到参与和指导的作用,当然我在每次班会中是全程为我们同学拍照,为他们在生活中留下行走的脚印。在活动中,同学们挖掘了许多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人和事,对刻苦好学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品德优秀的同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还表扬了一大批学习或纪律有所进步的同学。在热烈的掌声中,同学们尝到了被肯定、被赞赏的喜悦,他们都为付出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同而高兴。
(三)争取任课教师配合,发挥好班主任纽带作用。针对我班学生学习特点,我主动找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情况。不定期召开班委会会议,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寻求解决对策。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对于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利用各种机会拉近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班内学生的情况,协调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学习动力明显提高。
但亲眼目睹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还能感受整个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气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扎实知识积累、秉持仁爱之心,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流的成绩,做一名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的好老师。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学习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体悟相对较成熟。本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并在学习中学习这种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海伦凯勒。
2、老师总结: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友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词语:(投影)。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1-5段在安妮。沙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女士。
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留给读者期待。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沙莉文老师的什么事?
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莉文老师的人?(文题“再塑生命”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字面含义: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1、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2、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音——《命运交响曲》。
3、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4、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作家。
六、你学习这篇课文有何启示?
七、小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写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教育,表明莎莉文女士是一位既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心点燃了一个心怀苦闷和寂寞的残疾儿童心灵深处的火花,启迪她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帮她走向成功,所以作者称她为“再塑生命的人”。
八、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做好读书笔记。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2、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
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泯厄运慧心皎洁归属禀告身世正色心旷神怡得失之患。
二、朗读课文。
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四、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
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二、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能力。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1诵读法。
2、质疑研讨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第28页和课文注释一。
3、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第28页)。
三、课文研读,整体感知。
以《基础训练》第四题为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仔细阅读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作了大量的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下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海伦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1)生命的原貌——黑夜(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的生活)。
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第3段“安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第11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第12段“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4、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如“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体现她的爱心;“莎莉文老师很耐心地教我”,“莎莉文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等句子体现她的耐心;从她教育海伦的过程中,又可见她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5、海伦身上这个奇迹性变化能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二是海伦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再次了解海伦。
课件,介绍海伦的成就。
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作品。1968年6月1日海伦逝世,1971年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宣布将每年6月1日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
2、熟读课文,并完成《基础训练》第五题。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习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三、学习《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 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习《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 (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直译译文: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 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 ),也可以是( )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 ),借小喻( ),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 )。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的阅读感悟:
2、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以20xx年江苏高考说明为指向,顺应高考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切实组织好教学和复习安排,力争高考语文取得优秀成绩。加强集体备课,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1、强化本年级学生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3、强化新课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高三复习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思想方法多等特点。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的意义是博取众长,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因此,有效的集体备课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更需要教师有无私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全局的观念,否则最好的形式也只能流于形式。具体设想: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每周二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近阶段高三语文教学的教法学法,研究高考动态,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发言,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备课组长作好集体备课记录。
分工合作,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各个考点负责主备任务的教师务必要提前一周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务。其他组员一定要帮助主备人查找、搜集资料,认真做好习题的检筛工作,不得马虎应付。
(一)第一阶段。
1、时间:20xx年3月份至20xx年5月初。
2、目的:全面铺开、夯实基础。
3、具体安排:7大专题:
(1)语言文字运用(第1-2周)。
(2)文言文阅读(第3-4周)。
(3)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第5-6周)。
(4)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第7-8周)。
(5)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10周)。
(7)(作文复习与训练计划单列,贯穿始终每周,由各科任老师轮流命题。)。
(二)第二阶段20xx年5月初至6月。
1、目的:巩固提高。
2、具体安排:以模拟考试试卷以及选订的资料为主,对语文考试的各个知识点以及各种能力进行巩固提高。
(三)第三阶段。
1、时间:20xx年6月。
2、目的:补缺补漏、考前心理指导、状态调整。调整学生应试心理,提高答卷技巧,减少非知识点掌握的失误分。
初一语文课文名师备课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德育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课上三分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目标。
(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