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分析论文(优质13篇)
写作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通过书面表达可以更加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绪。写总结时,我们要用简练明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的总结例子,希望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关联分析论文篇一
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是最早实现联合国扶贫目标的国家。但扶贫至今,贫困人口边缘化问题,返贫问题与“顽固贫困”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民族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反观这些年的反贫困工作,国家投入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关键在于扶贫政策欠缺针对性。对于各地有异的贫困根源,我们的政策探索的太少,政策的供给比较盲目,导致许多扶贫资金漏出;同时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的需求调查得太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漏出。正是由于各地的贫困根源呈现出太强的地域性,政策供给上难以有一个普而广之的统一模式,所以在政策实施上,要有效地区分,有针对性地建立供给制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中有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它们不同于大西北的环境贫困型贫困。这些地区的扶贫完全可以依靠本地生态资源再结合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进行扶贫,只要两者能有效耦合,定然能取得理想的扶贫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对生态扶贫研究源于类似于大西北的典型的环境贫困型地区扶贫而开展的。诚然,如大西北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壤沙化、石化极为严重,农业缺少根本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陷入“环境脆弱一贫困一掠夺资源一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而难以自拔。针对此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反贫困应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入手才是最佳途径。
现实中,有些地区实施了生态扶贫,且政府大力倡导效果却并不佳。原因在于这些贫困主体不属于环境贫困型贫困,生态扶贫不能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的参与积极性。生态建设要取得效果需要一个较长周期,这并不符合贫困人口迫切解决温饱的需求,他们先一步想的问题还是怎么解决生存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对其要求太高。这些贫困人口对制度的需求是那些能够快速带动他们脱离贫困,能够有效解决温饱问题的制度模式。
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缺乏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它符合需求层次理论的一般规律,不能怪农民没见识,目光短。就如经济林栽种,因其长周期不能受益性,使得尚未脱贫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难以承受,农民积极性不高,对林地投入不足,呈现出造林的成活率不高,苗木成长慢的现象。正是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的长期性与贫困主体迫切脱贫的愿望不相符,使得有些地区依靠生态扶贫效果不太理想。最终出现不顾生态的长期持续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致使脱困人口陷入“顽固贫困”的困境。
那么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该以一种什么方式扶贫才理想呢?按照当前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农业产化应该是理想途径。但根据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地区实践却发现,农业产业化扶贫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返贫”问题。当前的返贫问题面临新的情况:一是绝对的返贫;二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滞后出现的相对返贫。要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仅要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有足够的发展能力,向奔小康方向发展,赶上其他地区的发展步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
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政府扶贫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增效增收、农户脱贫致富的一种开发式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能够增强贫困主体脱贫的能力,依靠政府的扶贫投入和合理的市场管制可以有效避免“贫困恶性循环”,减少“扶贫资金及人口漏出”问题。且由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对短周期,很适合贫困人口快速脱贫,所以较受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人口欢迎。
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普遍面临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地多,平地少,集中成片可供规模生产的土地有限,充分利用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但要想过上小康生活,还必须充分利用所有的山地、林地。同时实施产业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于资源富足区的贫困人口而言,他们在利用林地资源的同时,也会砍伐变卖以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本积累。可一旦山地、林地被过度利用,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产品的产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富足区会变成环境贫困区,土壤沙化、石化、水土流失必然随之而来,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础受到深程度的破坏,农业产业化非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使原有成果越变越小,农民会再次沦为“贫民”。
所以对于资源富足地区的扶贫有必要找到一条生态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之路,才能保证扶贫的绩效持续,才能保证扶贫资金撤出后的农民实现自我发展。
二、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
1、产业化扶贫耦合构想。
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的贫困人口而言,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保证其脱贫的有效资本。所以在人们对生态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之前,人们的过渡砍伐等利用现有资源脱贫的现象就不曾停止。这种现象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描述相当具体,那时有成千上万的伐木工人以此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这些行业已不能让这人们解决温饱,反而增加了环境的负担,部分地区从原来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演变到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以下的环境型贫困状态。此时,以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得以实行。可要实现脱贫需要有一定量的投入,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所论述的贫困人口要走出恶性循环怪圈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所以产业化的初期,对环境破坏是难免的。
到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讲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合理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才能使贫困人口依靠生态资源、环境摆脱相对贫困状态。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形态所说明的: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即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由于环境的不可逆性的存在,过渡损害的生态环境再难恢复,这就存在一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机耦合。耦合一词源于物理学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正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概念。只有两者有机耦合才能找出一条生态资源富足区的有效扶贫路径。
(1)农业产业化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反向耦合阶段。
农业产业化扶贫因其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会较先于生态扶贫被贫困人口接受。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初期阶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并且随着产业化的深入生态破坏活动会更多,更频繁。此时,如设定产业化扶贫效果为s,再定义生态扶贫效果用e来表示,两者的效果体现都可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体现,统计单位用货币单位“元”来表示。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必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如图1所示),它存在一个转折点g,在g点上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开始阶段,人们还只是利用现有耕地或荒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生态破坏不大,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效果显着,所以曲线较平缓,此时的产业化效果的增加比生态破坏的速度慢,因此曲线表现为凸函数曲线。在g点下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后续阶段,此时人们不再是垦荒了,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已见实效,人们会开始利用山地林地实施产业化,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速增加,同时由于环境破坏的增加影响产品的产出质量及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大大降低,曲线变得陡峭。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正向耦合阶段。
到农业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辅助,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有效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图2所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依然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且存在一个转折点f,在f点左方部分表示在此一阶段的开始阶段,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环境,环境的改善变化很快,但产业化扶贫的效果被改善环境的投入削弱,生态扶贫的效果理想,所以曲线较陡峭;在f点右方部分表示在此阶段的后续阶段,生态经济效益明显,农产品质量提高,档次价格上升,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齐头并进,互相促进,达到较好的耦合效果,曲线平稳上升。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模型及模型分析。
在整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程中,会出现函数两个不同阶段,定义域区间以人们感觉到产业化的资源简单开发的瓶颈出现,要求更好的生态环境予以突破为转折点。假定此点的资源量为q1,则产业化效果受到资源(q)约束的函数关系式为s=f(q)。从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的两阶段函数为e1=f(f(q),q1以及e2=f(f(q)),qq1。
从实践来看,模型较符合资源富足区的实际。但如果放任贫困主体按此模式自由发展必然会出现环境不可逆的问题。这里借鉴潘家华(1997)的方法,在曲线中引入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对研究会更有意义。任何政府都不会也不应该让环境不可逆的情况发生,于是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它会使得曲线e点至f点的曲线ef形态发生改变,变得较为平缓。但政府的干预会牺牲社会福利,会出现一个类似于增长阻尼的效率损失(见图4)。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有机耦合单靠贫困主体无法自我实现,此时要发挥政府扶贫资金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达到贫困人口脱贫的资本积累。政府在这一阶段上也只能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才会符合贫困人口需要的有效的政策取向。我们现在的生态补偿一是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二是补偿的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偏移,这是造成贫困人口边缘化的一个主因。
三、模型实践检验。
本文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做为实例来验证构想模型。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大规模扶贫工作以来,共经历了两个扶贫效果的瓶颈段,即1990年以前的资源富足低级开发阶段和1997―2004年的过渡开发资源限制阶段。尤其是后一个瓶颈段,是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国家政策鼓励大规模利用当地资源搞扶贫开发,正式由求助式扶贫迈入开发式扶贫,资源的瓶颈立刻显现,当时没有顾及到生态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渡的产业化使得扶贫的整体效果变差。
如果不是湘西政府在1998年开始采取有效对策恢复生态,实施生态扶贫,则整个曲线会在2000年发生分叉,成为灾变,农民会再次返贫。
四、基本结论及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脱贫,解决温饱;另一个层次是致富,防止返贫或相对贫困。在扶贫的操作上也要针对两个层次分两个阶段区别对待。第一个阶段应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主,第二个阶段的扶贫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实施生态扶贫。且两个层次的转换单纯依靠贫困主体自我实现的风险较大,很可能堕入“环境不可逆”的陷阱,从而过渡不到第二个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参与,严防生态环境堕入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之下。至于政府在何时干预,何时退出,干预力度多大,笔者认为政府在g点进行干预,f点退出,且干预力度以保证干预后的曲线ef的底谷,刚好在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上方,为最:请记住我站域名佳干预时点及最佳干预力度。过f点之后,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进入有效耦合阶段,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但至于如何量化介入点和介入力度的问题还有待再研究。
所以,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必须保证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效耦合,使两者结合,互相促进,立体滚动式发展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直至奔小康。同时保证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看准介入和退出的时点,把握介入的力度,才能加快扶贫的进程,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关联分析论文篇二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非常集中且羡慕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促使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达成有效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渗入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需要积极地营造出校园人文教育的有效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高校内部各个地点标贴相应的标示和标语,也可以开展多种样式丰富的体育类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及体育精神的宣传等,直接拓展先进性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促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氛围,实现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发展,就需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营造出整体人文氛围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成功地渗透到实践教育发展当中。
关联分析论文篇三
摘要: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含义和范畴,提出了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职业需求。
0引言。
2l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要求人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数以千万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里茁壮成长,信息素养成为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高职学生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成为培养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1]。高职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要培养自我探索、信息搜索、生涯决策的能力,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而社会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去建设和架构,成才和用才相辅相成,究竟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将来在社会的发展和立足有什么关系,存在哪些潜在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2]。
1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要兼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养。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
1.1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连接沟通作用。
随着高职学生对信息接收量的不断增大,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信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这些都是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状况,更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要重点培养的核心内容,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对信息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信息素养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1.2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提升作用。
高职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掌握搜集、鉴别、获取及整理信息的知识和技巧,这些信息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高职学生在与其他学校学生竞争时,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就业中就越有优势,而这类毕业生也正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所以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方面,主要是将信息素养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或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在不同的学习中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实行注册入学以来,生源的变化,地区的差异也导致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
2.1文化基础差,信息意识淡薄。
由于近几年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下降,各科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查阅和检索资料,视野中的信息渠道也十分有限[4]。有些学生虽然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却不加以消化、吸收。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导致了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漠视。
2.2男女生比例有差异,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多数院校的男女生比例并不严格均衡,相较而言,男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取信息的水平要高于女生。很多学生缺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利用的能力。现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发达,但由于男女生实践能力有所差异,同时缺乏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日益更新的信息环境也阻碍了很多学生跟进信息时代的脚步。
2.3信息安全意识需加强。
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系统,智能手机、mp3、平板电脑等设备大大地改变了目前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习惯和依赖于这些信息设备。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将课堂一半时间花在手机网络上,鲜少有学生关注浏览器、聊天工具和移动设备信息的安全;从学生的上网行为来看,在注册会员、帐号等方面填写的信息大部分真实,忽视了信息泄露的威胁,信息安全基础知识较匮乏。
2.4重视专业学习,信息课程开设需合理调整。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普遍以专业学习为导向,其他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件应用类、与专业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也相对较少,二、三年级基本以专业课为主,或者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学分进行自主选择,造成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不连续。信息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技术的使用渗透到专业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当中这一重要环节。
2.5视觉、媒介素养缺乏,信息道德待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语境的时代,教师通常通过媒体工具辅助传授知识,力求做到信息传播及时,信息平台开放,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往往不尽如人意,对于媒介所带来的信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够。微机室中经常会有一些电脑被安装上游戏或被更改设置、删除软件,给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使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信息道德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2.6毕业生信息素养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及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走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专业技能等操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根据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70%左右的学生对于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匮乏,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有限,远远达不到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工作中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影响工作效率和成绩。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现有课程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方面还有待变革,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专业衔接还不够成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同时也对信息课程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联分析论文篇四
电视机和录像机之间就存在这样的“增多———增多”的关系。录像机能帮助人们更加灵活地安排观看时间,这实际上帮助人们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观看量。目前国内尚无研究从媒介时间的替代效应角度考量互联网同传统媒介之间的竞合关系。笔者希望从此入手作一些探索,深入了解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竞争的现状。
网络使用。
对传统媒介接触时间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抽样框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全体网民。问卷于12月1日—14日发放,最终回收有效样本3000个。其中男性(n=1687),女性(n=1313)。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让被访者自我评价使用互联网之后其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变化的程度。将被访者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的接触时间合成一个“传统媒体”变量,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每天上网时间、网龄以及常见的网络行为与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方程如表1所示:通过方程和描述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人们因网络接触而减少了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
由方程模型可知,网龄与每天上网时间同传统媒介接触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使用网络时间越长,对基础传统媒介接触的时间就越少。通过频数统计,我们对此有更具体的发现。65.8%(n=1973)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阅读报纸的时间减少;75.4%(n=2262)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收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其中近一半人认为自己收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很多;62%(n=1860)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电视的时间减少;65.3%(n=1959)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杂志的时间减少;60.9%(n=1828)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书的时间减少。与进行的互联网影响力调查相比,除了看杂志时间被挤占的人比率减少以外,对其他传统媒介使用时间减少的人有所增加,尤其收听广播的时间被挤占得最多。只有10%左右的被访者表示在上网后自己接触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时间有所增加,超过6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在五种传统媒体中,因为网络接触而被人们减少使用时间最多的是广播。所以网络同传统媒介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即网络占用了人们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
2.听广播的时间因使用网络而减少得最多。
通过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增减变化均值的比较,发现网络接触时间对被访者传统媒体使用时间有显著影响。此处用每天上网时间和网龄来衡量网络接触时间。以每天上网时间衡量,在5种主要的传统媒介中,人们对广播使用时间受互联网接触时间影响最大。后面的图1显示,在被访者的广播接触行为中,每天上网3个小时与9个小时是两个拐点。3小时之前,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接触广播的时间减少程度越大。3小时至9小时,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收听广播时间的减少程度下降。9小时以后,被访者收听广播时间的减少量又开始增加。每天上网时间与阅读报纸、杂志、书籍时间的减少程度变化的趋势同广播媒体的趋势相似,但是人们看报纸、杂志、书籍时间的减少程度小于广播的减少程度。每天上网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阅读书籍的时间减小度最小。在每天上网时间小于9小时的人群中,上网时间越多的人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得越小。用网龄来衡量,在5种主要的传统媒介中,广播收听时间减少的程度最大。接触网络不超过1年的人看电视的时间有明显的减少,接触网络2年以上的人看电视减少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接触网络2年以内的人,网龄越长,看报纸时间减少的就越多。网龄两年的人看报纸的时间减少得最多。上网时间不超过两年的人,看书的时间递减;网龄在2-5年以内的人,看书的时间比网络接触时间2年以内的人减少的程度小,但网龄超过5年的人,看书时间又有较大的减少。
3.每天上网时间较短的人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较多。
调查中还发现,除了电视观众以外,每天上网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接触各种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得最小。每天上网3小时以内的人,其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得较多。每天上网3小时左右的人是接触各种传统媒体时间都最少的人群。每天上网3-9小时的人,上网时间越多,其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的相对较少。上网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其对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的程度又开始增大。总体来看,除了杂志之外,网络接触时间在两年以内的被访者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被网络挤占得较多。说明刚接触网络的人将许多原本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转为上网时间。随着网龄的增长,传统媒体接触时间减少程度保持平稳甚至放缓趋势。但网龄超过5年的人接触媒介的时间又随着网龄的增加而减少。4.不同网络使用偏好对传统媒体接触时间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前文的方程可知,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与传统媒介的使用时间变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6种网络使用行为与传统媒介的使用时间变化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调查可知,使用网络征友和网络教育功能越多,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越少,且使用网络征友功能的受众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比使用网络教育的受众略少。由图2可知,总是网络购物的人,接触传统媒体时间最少。而喜欢玩网络宠物、网络投资和网络办公的人,他们越多的接触这些网络活动,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得却越少,即这些网络活动的增加并没有更多地减少被访者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
传统媒体。
一些功能被网络替代人们接触网络媒体的时间替代了曾经消费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但传统媒体也有一些暂时无法被网络取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为传统媒体挽留了特定的受众群体。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如下两点:
1.传统媒体的受众资源流失。
研究发现,互联网和传统媒介之间存在时间替代效应,受众原本消费在传统媒介上的时间被更多地用在网络上,并且这种趋势近四年来一直在加剧。超过60%的网民在调查中表示他们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因为网络接触而减少。其中,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得最多而看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得最少。网龄越长,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越少;而每天的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增减关系更为复杂。
2.提供信息和休闲服务的传统媒体时间容易被网络替代。
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表面体现为受众的媒介消费时间被网络挤占,而更深层的动因是传统媒介的功能被网络所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提供的细分功能中,信息传播、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容易被替代,而陪伴、仪式等功能则难以被网络替代,所以花在这些难以替代的媒介功能上的时间不会被网络挤占。看网络新闻、网络小说、接受网络教育都是信息获取行为,当用户习惯于在网络上更迅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时,他们就不再寻求传统媒体的信息功能,自然他们对传统媒体使用时间会减少。购物属于一种休闲行为,网络购物挤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替代了传统媒体中提供的休闲功能,导致了网络购物的参与者减少了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玩网络宠物,网络投资和网络办公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任务性,本不是传统媒介提供给受众的功能,完成这些事情不会占用媒介接触时间,因此不存在传统媒介功能被替代一说。
创新是不易被替代的新功能。
传统媒介的功能较之网络媒介,既有已被网络媒介替代的功能,也有尚未被替代的功能。因此,传统媒介要牢牢把握现有受众,争取挽回流失的受众资源;网络媒介要发挥综合的平台优势,稳定传统媒介分流来的受众资源并争夺更多的受众注意力。
1.传统媒体要树立全媒体经营理念。
互联网已成为集合多种媒介科技的综合传播平台,在传统媒介之间无法实现的功能替代效应在网络世界中可能成为现实。网络抢占传统媒体的受众时间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要努力寻求将自身特色与新技术新潮流相结合,在充分发挥自身固有优势的前提下,结合互联网技术,更新网络化服务。从“报网合一”、“台网合一”到媒介融合,中国传统媒体已经在网络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传统媒介的网络化产品已经开始形成自主的品牌的影响力,是网络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者。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要更深入地建立全媒体运作经营的思想。从内容的策划、采编到后期制作包装都要建立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媒介内容和传播渠道。
2.传统媒体要寻求功能和目标的差异化。
互联网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融合了现有各媒体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必须有难以替代的核心功能,才能通过这些核心功能维系现有的受众,并从网络媒介中挽回流失的受众资源。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传统媒介确实有不为网络所替代的功能。深入开发这些功能是传统媒介坚守现有“领地”,挽回流失受众的上佳策略。为此,传统媒体要从目标和功能两个方面寻求差异化服务。目标的差异化是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特定的媒介运营策略。本研究描绘出了传统媒介已流失受众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媒介接触特征,也明确了坚守传统媒介使用的受众人群特征。对未流失的受众群体,实施分众化传播,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具体需求,从媒介功能的需求,受众的心理需求到媒介使用时间的喜好,了解该群体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媒介使用需求和习惯,由此找出竞争的突破点。如对中老年人群要继续以他们熟悉和习惯的方式提供媒介服务,尤其要在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对已经流失的受众群体,要了解他们转而使用网络的根本原因,利用网络媒介开发自己的媒介功能,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服务,并以此带动网络用户对传统媒介的更多接触。功能差异化则首先要立足已有的内容资源,根据网络传播的特性对现有内容进行重新包装,如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并通过移动终端的app发布。挖掘受众新需求实际是个创新问题,创新的重点是在不易被替代的新功能上下工夫。从内容本身和传播形式两方面去拓展新功能。内容的创新挖掘在于拓展开发新的信息关注点和内容主题。传播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延伸加强已有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开展该种媒介形式未曾有过的服务形式。网络春晚就是很好地挖掘受众新需求的案例。网络春晚既满足了全家人仪式化的一起观看春节晚会的家庭习惯,又融合了网络传播的形式,增加了网络视频传播的互动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符合年轻人的媒介接触习惯。
3.网络媒体要发挥综合平台优势,发展更多用户。
网络媒体并非高枕无忧,面对传统媒体的挣扎和竞争,网络媒体要稳定从传统媒介分流的用户资源,再尽量多地发展更多的网络媒介受众。笔者研究发现,网络作为综合性的媒介平台,虽然挤占了大量人们以往用在传统媒介上的时间,但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媒介的所有功能。网络媒体若想吸纳更多的用户、继续壮大竞争力,则应先尽量利用已有的优势。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如何整合传统媒介的优势、发挥综合平台的功能既是网络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所谓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不仅仅停留于将其他媒介的功能简单叠加,而是在网络的传播特征基础之上对融合媒介进行最优化利用。具体说来就是要将网络即时性、互动性和超文本的功能利用到媒介传播中,配以提供海量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优势,全面整合传统媒体的现有功能,牢牢吸引用户。技术是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只有将技术优势利用到极致,才能真正从功能上实现对传统媒体的替代,牢牢吸引住已经从传统媒体手中抢夺来用户的注意力资源。
我们的调查发现尚有40%的被访者没有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该群体是网络媒体需要争取的潜在受众群。对于女网民,要开发她们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培养她们在网上寻求休闲娱乐的需求;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要从模仿传统媒体开始,建立他们对网络的信任感,开发一些具有陪伴功能的网络应用形式。对于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网民,网络媒体应该调整内容的传播形式,少用文字,多用视频,并且开发该受教育水平人群喜闻乐见的内容主题。
关联分析论文篇五
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在生产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5]。
3.1信息环境下学习能力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
为了能更好更快地与信息化和国际化接轨,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上应为学生创造健康、文明、协调的信息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在该环境下获取信息资源,并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优化信息,从而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素质,适应未来职业要求。
3.1.1自我约束与学习意愿的关系自我约束也称为自制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对动手操作的内容感兴趣,但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力较差。利用信息化环境的优质资源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意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吸收,真正做到愿学、善学、乐学,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并能够正确筛选检索与评价信息,在步入社会之前找到合适的自身定位,从而为将来的就业道路制定合理的规划,找到理想的职业。
3.1.2信息整合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信息整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外界的信息资源触觉较敏感,而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线人才对职业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仅仅有触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大量无关联的信息提炼抽取精华,并加以合理利用,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原来仅有的“关注”提升到“内化”,形成具有价值的认知体系,能够接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自己将来的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3.1.3信息技术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关系职业能力是指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能力的综合体,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职业能力相关考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知识等大赛,在掌握信息知识的同时,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的各种能力有机地结合。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各行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象牙塔生活和职场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西方经济学流行一种观点,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倍乘因子,即“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投入总和(人力+资金)×信息流量”,由此可见,信息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建立在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3.2.1信息素质、应变能力与职业需求的有机结合美国被认为有60%以上的人主要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与物质资源直接联系。职业是用来创造、处理、存储和分配信息的,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那刻起,职业方向就基本确定下来,经过几年的磨炼和打造,在具备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和基本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做到审时度势,在变动中辨明方向,明确信息在职业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2.2校企联合,打造信息时代的人才目前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6],学生就业的渠道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就业。为了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比如我校与雨润集团签订了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与本市科苑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达内集团顺利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与南开大学接待服务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诸如此类,企业参与我院的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将享受到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工学交替,学生学与做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促进技能提升,这种“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各专业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找到一方立足之地,做出更多的贡献。
4结语。
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与学生未来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信息素养教育已提出多年,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怎么样,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得怎么样,这些都还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广大教育者在今后的职业素质教育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加强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关联分析论文篇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受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关联分析论文篇七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
关联分析论文篇八
首先,写好统计分析要处理好“想写”、“会写”和“写好”的问题。“想写”是认识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会写”是能力问题。认识到写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想写了,下工夫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的“一支笔”。“写好”是技巧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写统计分析要在“想写”和“会写”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阅历广了,自然也就“巧”了,自然就写好了。
其次,写好统计分析要学会“看”、“抄”、“写”、“改”。先说“看”:好的统计分析是“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看别人写的分析,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也就会写了。再说“抄”:好的统计分析是“抄”出来的。以前经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一盒胶。”沿袭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切”和“粘贴”。这里的“抄”并不是照抄别人的原文,而是抄文章的灵魂,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说“写”:好的统计分析是“写”出来的。写需要基本功,动笔写最重要,手脑并用,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策划过程,要选题,要立意,要提炼亮点,要发掘原因,要想出建议。写得越多,水平自然会越高。再说“改”:好的统计分析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没有反复多次的修改,就没有好文章。
第三,写好统计分析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县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这“四情”,写统计分析时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进而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统计分析还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数字如何定位,比如,发展水平是和去年“基本持平”,还是“增幅明显”,还是“有些滑坡”;再比如,消费市场是“升温”还是“疲软”,等等。数字定位以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月的数字,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制单位完成多少,集体单位完成多少,股份制企业完成多少;同样,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完成多少,二产完成多少,三产完成多少;还可以按行业划分,看看哪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哪些行业投资小。这样呢,把一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然后,还可以和上一月比,和去年同期比,和别的县市比,和全市平均水平比等等,这样就知道在哪些方面能提炼观点,能提出建议。
因此,要写好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做到善跑、博学、多思、能写。
善跑,就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掌握活情况,再结合我们丰富的统计资料,形成我们有特色的观点,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
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俗话说,知识多才能思路广。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我们一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作为博学多识的源泉。
多思,就是通过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要进行认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写,就是既要达到斟字酌句,有见地,一针见血,又要符合实际。要能写还要敢写,敢写是能写的前提。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克服自卑感,另一种是要克服自豪感。总之,要脚踏实地,勤写多练,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关联分析论文篇九
我国券商业务主要由自营业务、承销业务及经纪代理业务三大块传统业务组成,在机构上也相应地设有经管总部、投行总部及资产管理总部三大业务主体。但由于券商发展的历史特点,我国券商三大主要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差,三大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沟通,更谈不上业务上的支持与联合,使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及基础活动得不到共享,极大地影响了券商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某券商曾就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作过一次调查,其主要结论如下:
5.不仅员工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感到配合不力,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也感到不尽如人意。
笔者调研的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对我国券商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各业务部门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各业务单元间缺乏关联,已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
随着证券业竞争态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券商已意识到构造自身竞争优势的迫切性,在经营管理上大下功夫。但由于我国券商的发展时间很短,且业务发展的粗放式进程使其核心能力大都未能形成。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随着证券业竞争的市场化以及券商自身能力的积累,今后将是我国券商形成各自特殊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的时期。
本文认为,券商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券商必须培育出可持久的企业核心能力,券商的核心能力是其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企业不同业务单元、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结合。其不仅仅表现为关键业务、关键技术、关键资源或企业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
对于核心竞争力有个很形象的解释。如券商这样的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它是公司内部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过程的知识及信息的汇总,是凝聚公司现有多种业务的“胶水”。
综上所述,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它不仅仅是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应该是各种业务在技能、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与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运行机制。因此目前对于券商来说,合理构造自己的业务结构,使多项业务形成关联,并在制度及机构上作出相应安排,确保这种融合的实施,是券商构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三原则。
经过一轮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券商正从强调增长转向强调效益,这也是全球经济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券商应以业务组合规划策略代替业务单元策略,寻求业务单元间的关联,发挥业务单元间的协同效应,使各业务单元可彼此共享基础性和辅助性活动,从而降低成本或促进差异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合理构造券商业务结构,寻求最佳业务单元组合,以形成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强项原则。
构造券商业务关联结构首先要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构成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每项业务最好是券商的强项业务,是券商拥有最多资源的业务,因而也是券商最易成功、效益最好的业务。因此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第一条原则即强项原则。一般来说,券商强项来自以下几方面:
1.过去成功业务的经验。如果券商在某项业务上获得较大成就,表明券商就该项业务形成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该项业务自然是券商的强项业务。
2.特殊的背景及关系。券商与企业、行业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是券商强项的另一重要来源。这种良好的关系资源,将有助于券商选择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因此券商应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培育并长期保持这种紧密关系。
3.研究强项。券商对于某些问题特别的研究力量将有助于券商形成业务的创新能力,从而构成其相对强项。国内某券商在全公司范围内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研究力量对券商各项业务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对营业部及经纪业务的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4.成本强项。券商在何处形成规模或多项业务分担成本的状况,将使券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样的一些业务相对成为券商强项业务。如申银万国在经纪业务上,由于形成了有效的资讯及管理等支持体系,从而具有了相对其他券商经纪业务的成本优势。
5.财务强项。如果券商能够对外界变化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在财务和其他资源方面能对业务单位的变化提供支持,则该券商在创新业务上也会具有强项。
6.资金强项。如果券商有大量的现金流或畅通的融资渠道,这无疑将给券商在许多业务方面带来优势。
经过的发展,应该说我国券商已积累了多个强项,各自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但是许多券商未能发现这种优势的重要性,从而未能有意识地积累和强化这种优势,更未能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协调与组合,使得这种优势没有在券商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券商的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客观地、理性地分析与找寻自身的相对强项,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这种优势、利用这种优势。
二、低成本原则及歧异性原则。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构造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其在证券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即券商在证券业中的定位问题。在目前证券业结构并不理想、行业平均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定位合理的券商仍然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特别是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和歧异性。券商在证券业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歧异性有所作为,因此券商的业务关联结构应在相对成本及歧异性方面作出反应。
券商低成本战略的目标是成为证券业中经营成本最低的券商,并将低成本地位转化为高收益,从而取得高于证券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券商成本优势的来源包括追求规模经济、特殊资源(如与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良好关系)、特殊产品或服务及创新能力等因素。
尽管券商可依赖低成本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仍必须在相对竞争对手标新立异的基础上创造优先的竞争地位,它保证券商为获取满意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必要的让利行为不会抵消低成本优势,从而确保领先于证券业平均收益水平。在歧异战略的指导下,券商应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可选择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如并购、项目融资),或某一特定区域(如东部沿海、中西部等),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它将依靠该种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歧异战略的基础是产品本身或服务、客户种类及地区分布、销售服务体系等因素。
因此,券商的歧异战略必须基于上述强项原则,分析自身的优势,合理选择构成业务关联结构的业务单元,并在下述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寻求各业务单元间的有机关联,使之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低成本战略和歧异性战略,从而真正实现规模效益。
三、关联原则。
券商通常同时开展多项业务,但目前券商业务间(特别是经纪、自营、投行三大业务)缺乏相互关联,无法协同作战,大大影响了券商的经营能力。本文认为,券商业务结构构造的第三条原则是关联原则。即券商各业务单元应相互支持,彼此共享某些基础价值活动、分担某些成本,这样业务单元关联也可转变为券商竞争优势。
业务关联源于共同的客户、销售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不同业务单元间基本技能或管理特定类型活动的经营手段的转化,业务单元之间有可能共享某些基本的价值活动并分担某些成本,业务关联即由此产生。如果关联带来的共享所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产品歧异性足以超过共享成本,而且竞争对手难以在这种共享方面相匹敌,那么共享活动能导致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目前来看,券商各业务单元至少可在下列方面构成关联:研究、信息等后勤支持活动;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及上市公司等客户服务网络;研究、投行、自营及经纪业务间的纵向支持系统等。
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本文提出的券商业务三原则,而应该看到这三条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其关系十分紧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互相配合。简单来说,可将其关系概括为:业务结构中每项业务单元的选择要符合强项原则,业务单元的组合要遵循关联原则,其最终的组合结果要达到低成本原则和歧异原则。
实施券商业务关联。
的制度与机构安排。
一、区域性管理制度。
券商区域性管理即指实行三级授权,设立区域性的管理总部,证券营业部作为三级法人在区域性管理总部的领导下从事工作,这种模式近年来已被许多券商所采用。它实质上是券商业务间的横向整合。
经济、文化的地域性是券商区域管理总部存在的基础。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各地经济、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能植根于本地,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券商大多有了业务匆匆而来,办完事又匆匆而去,难以与服务对象形成鱼水相融的关系。据统计,作为上市主承销商而又能接到第一次配股业务的不到30%,从而影响券商业务的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券商争当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务顾问,可以说是对这一失误的纠正。从目前营业部的人员、知识构成来看,还难以承担如此重任,而总公司的经营业务相当程度上受经济效益驱动,难以在投资意识和投资群体上进行引导和培育,相对来看,区域性管理总部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这种能力。
从效益成本来看,目前全国性券商的投资银行部、研究发展部大部分按行业分工来设置,二级市场的调研工作也是这样,当然依据专业的分工有重要意义,但从效益成本的角度看不合算。800多家上市公司分散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如果以行业划分,难免有许多重复性工作。如果能以一定的区划为基础,特别是依托营业部,发挥地区证券营业部的桥头堡作用,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建立区域资料库,形成业务的持续发展力。
区域性管理总部(分公司)作为授权法人,不应设置过多职能部门,在有限的岗位中要强化三项职能:
第一项是营业部的服务与风险控制职能,促进营业部的竞争能力。
域内潜质企业的发现与培育。
第三项是区域性信息反馈职能。区域性管理总部负有向公司提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特殊企业等各类信息的义务。
二、业务链管理制度。
业务链管理制度是指对券商的多项业务进行纵向整合,在该券商的范围内将不同的业务或其他经济过程结合起来综合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协同效应。这种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寻找各业务间的关联,构造各业务间的联系,互相支持,联合作战,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券商业务间的链接关系有以下几种:
1.向前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可通过供给与其他业务发生关联。如券商投行业务中积淀下来的各类证券可成为其自营业务的原材料,从而构成与自营业务的向前链接。事实上广发证券等券商已认识到二者间的关联,在实际运作中已将两者结合操作,共同考核,共同结算。
2.向后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通过需求与其他业务发生链接。如上例中的券商自营业务与其投行业务就是向后链接。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及经纪业务对研究的依赖越来越大,从而与其研究业务也构成向后链接。
3.投入关联,即券商各业务部门间资源及管理等投入上的关联。它可用“投入系数”衡量,该系数的经济含义为券商某一业务所需要的其他业务部门的投入量。该系数有助于寻求券商各业务间结构比例的量化指标,并为券商业务结构比例的合理性提供判别标准。如根据券商直接创利业务(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与投行业务)对研究业务的依赖,可以判断目前券商研究业务在整个业务结构中的比例偏小,券商业务结构存在不合理,应该加大对研究的投入与整合。
三、信息流动机制与数字化管理制度。
券商业务关联的核心纽带应是信息,券商各业务部门经营及业务信息的顺畅流动、广泛共享是其业务关联形成的基础。为此券商应采取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
事实上,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正在广泛兴起,那就是数字化管理革命。它以企业内部信息的数据化及指标化为基础。在信息时代,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内部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因为内部信息记载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通过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纠正的信息反馈过程。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券商机构尚无专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中心,更缺乏明确的信息流动机制,信息的采集、处理、流动处于无序状态,各业务部门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也无专门机构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归并综合分析,提出决策参考意见。这种信息流动机制的缺陷极大地妨碍了券商向现代化经营管理的转变。
为此,券商应制订公司内部信息收集及流动机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信息文档管理责任,建立公司内部信息网及中心数据库,使各类信息在严格权限控制下顺畅地流动并得到广泛共享。中心数据库可以及时采集并处理各业务机构的业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公司及各业务部门经营业绩的评估,以及诸如客户构成、资产状况等的分析,并以可比的指标及数据形式提供给领导,作为公司决策的参考。
券商业务关联的试验与建议。
1.投行与自营的关联。
券商投行业务中由于包销会积淀一些股票,造成券商持股现实。但券商对这些股票的持有不是作为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而是要在二级市场上以合适价格兑现来获得收益。而二级市场运作业务的优势在自营部门而不在投行部门。如果投行部门为了保证其业务的连贯性,强揽积淀股票的二级市场兑现,要么由于缺乏专业性而影响收益,要么就得扩充自身机构,造成小而全的局面,同样是效益不高。
由此可见,投行业务与自营业务内部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的纵向关联,目前国内已有券商将两部门打通营运,作出了成功试验。
另外,由于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投行业务也需要自营部门的协助,从新股的二级市场前景、价格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服务于认购机构和争取认购机构,从而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反过来,投行业务可以自身对企业的较充分的认识,向自营业务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可以是券商自己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参考论证信息。关键的是这种信息流通机制要制度化,以确保其畅流。
2.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
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营业部的服务与支持,以扩大公司经纪业务量和经纪业务效益。如国内某大券商具有逾百家营业部,其研究所对各营业部实行统一的资讯服务,减少各营业部的投入,精简了营业部人员编制,大大提高了其规模效益。经纪业务与研究关联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对基金的服务获得基金的分席位,从而扩大券商经纪业务份额。
券商研究水平与能力对其业务的支持作用是很大的,随着我国证券业的不断发展,这点已为业界普遍认同。上面已谈到研究对经纪业务的关联与支持,事实上,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演变,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对券商的整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券商研究能力的要求则更高。仅以新股定价来说,就需要券商对该企业所处行业、该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以及其在二级市场的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这些绝不是券商投行部门能做到的,需要其研究部门的全力支持。
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更是离不开研究部门的支持,只是目前许多券商在自营部门下另设了研究部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弊端。它一方面造成券商各业务部门的“小而全”格局,另一方面则削减了公司整体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这种低水平重复带来低效益的现象实不应出现在券商机构。券商应该整合全机构的研究力量,提高整体研究能力,以支持和推动各项业务的开展和发展。
三、研究对业务信息的综合把握及对业务关联的敏感捕捉。
人员通常会将券商各项业务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各项业务相关性与关联度,并对其相互间的支持与合作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上述分析的结论是:研究不仅对券商各项具体业务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还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券商业务间的关联的捕捉与实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券商机构应加大对研究部门的投入,整合分散的研究力量,以研究为基础构造其业务关联,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各部门协调作战,实现规模效益。
关联分析论文篇十
简单讲,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资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或技术,说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办法。所以,一篇完整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目的);(2)对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对象);(3)如何进行分析(方法);(4)能够得到什么重要发现(结论);(5)这些重要发现的深层次含义与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解决方案)。
(1)开展统计分析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定性地研究问题,而且更注重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2)开展统计分析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只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综合加工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这三大功能。
(3)开展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核算方法、指标口径、数字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及时的进行改进。
(4)开展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迫切要求。不但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要研究统计数字的内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既要熟悉统计业务,还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水平和写作能力。
关联分析论文篇十一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情报学研究的最新手段,将它创新性地运用到医药卫生科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更快地获得某些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前沿,同时能较直观地进行国家间的对比,从而找出差异,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提出具有时效性的决策参考。通过对比表1和表2我们发现,有些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中心度并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统计频次的.方法显然不适用于对研究热点的探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从网络的个体属性、整体属性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信息。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关键词网络,可增强研究问题的现实感,使人们更容易了解网络内部结构,揭示隐性知识。国内医学界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工具探测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热点、作者和机构间的合著网络等的研究构成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热点。虽然社会网络分析在卫生政策领域的应用研究数量有限,但研究大多规范、操作严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理解,产生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如陈嘉伟等通过建设医院科室团队的社会网络结构来分析医院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院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借鉴;王欢等将每户家庭作为一个节点,了解农村贫困家庭所处的健康风险和分析网络的结构特性,并构建了健康风险管理的整体网。
关联分析论文篇十二
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它不仅是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应该是各种业务在技能、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与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运行机制。合理构造业务结构,使多项业务形成关联,并在制度及机构上作出相应安排,是目前券商构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源于80年代的日美经济竞争。经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经济学者发现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且这种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资源、技术、内部机制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地位,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监管的日益严谨及证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券商经过10年的粗放式发展后,也愈来愈发现培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及研究。
笔者作过一次较广泛的券商调研,发现许多券商对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构造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其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
关联分析论文篇十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关联分析逐渐成为数据挖掘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数据中潜在的关联关系,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联分析的重要性和灵活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关联分析进行总结和心得体会。
首先,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在零售业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关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商品之间的购买规律。比如,在一家超市进行数据挖掘时,我们发现购买尿不湿的顾客往往也会购买婴儿奶粉和婴儿洗护用品。这个发现为超市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可以通过捆绑销售等方式提高销售额。这一点表明,关联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顾客的购买行为,从而优化产品布局和销售策略。
其次,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机会。在市场调研中,我们通常会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潜藏着大量的关联关系,通过关联分析可以将其挖掘出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关联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喜好不同的产品,从而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这说明关联分析不仅可以用于零售行业,还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帮助企业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
此外,关联分析在医疗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病人的病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比如,在癌症研究中,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癌症类型,为癌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这一点说明关联分析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还可以为医疗行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然而,尽管关联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关联分析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借助强大的计算机和专业的软件工具来处理海量的数据。其次,关联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虚假发现”,即发现一些表面上有关联关系的项,但实际上是由于偶然的巧合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和高质量数据的验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关联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市场以及医疗行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数据中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我们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关联分析的局限性,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只有这样,关联分析才能更好地为各个行业带来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