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一
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
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
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戏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被誉为“战士”。我想他当之无愧。这次参观之行让我收获颇多。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二
小分队先后参观了鲁迅当年生活的祖居、三味书屋、故居、百草园等与鲁迅有关古宅的原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鲁迅笔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新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毛主席也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成就不光光是在文学和社会评论,更重要的还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果说在战场上你的武器是一杆枪,那么鲁迅的'武器就是一支笔,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勇敢坚决的空前的民族战士。
今年也是鲁迅先生逝世的第**个年头,我们在缅怀的同时,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们应呼吁当代青年,大学生加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通过这次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三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的作品质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丁玲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是我在旅途中亲自走访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在游览丁玲故居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丁玲思想的力量,也思考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创作精神。以下是我对丁玲故居的心得体会。
首先,丁玲故居展示了丁玲的革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积极参与了反对国民党的革命活动。在丁玲故居的展览室里,我看到了丁玲早年参与学生运动的照片和文献资料。她在青年时期就对社会不公感到愤慨,从而决定走上文学道路,为民众发声。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令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作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在他们的笔下,将社会的不公曝光,为弱势群体发声。
其次,丁玲故居展现了丁玲对普通人民的关怀和关注。丁玲的作品多次反映了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在丁玲故居的厨房里,我看到了她在农村生活时所用的锅碗瓢盆,以及展示着她描绘农村生活的手稿和书稿。这些物品和文字,让我更加了解丁玲关切普通人民的初心。她的作品如《荷花淀》和《水浒传夜话》等,直接展现了农民和工人的艰苦生活,对他们的命运表示关切,并呼吁改善社会环境。在丁玲故居的体验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学作品的力量,以及作家应当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责任。
再次,丁玲故居让我思考了作家的创作精神和决心。丁玲是一位勇于表达真实声音的作家,她的作品常常涉及敏感话题和社会问题。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者妥协。在丁玲故居的书房里,我看到了她的手稿和勇敢面对困难的信念。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丁玲为了守住自己的作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她的创作受到了审查和抑制,但是她依然坚持写下去,为民众呐喊。这种创作精神和决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作家的艰辛,以及真实与艰难并不是阻碍创作的理由,而是更需勇敢面对的原因。
最后,丁玲故居使我对丁玲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丁玲关注社会底层人民,揭示社会不公的作品,展示了她的敏感和善良。她用文字凝聚了普通人的声音和呼唤,展现了她深深的人文关怀。在我的内心里,我感受到了丁玲的情感力量,她的作品唤起了我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这种共鸣也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关怀的体现。
总之,丁玲故居是一处有着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对丁玲的思想、作品和创作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丁玲故居不仅是一座文化遗址,更是一座凝聚了作家追求真实、关注人民的艺术殿堂。通过此次参观,我受到了启发,并进一步坚定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共1219字)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四
想着要去乌镇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就马不停蹄地了解乌镇,终于知道自己原本对乌镇的了解多么简单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乌镇,在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历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传为佳话;明代洛阳人茅坤,来到乌镇,许是《昭明文选》给了他一束灵光,后来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书院里读过书;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就一直在想,这碧水黑瓦的乌镇,怎会如此耀眼,如此牵动我的心怀?那一刻走神,放佛头枕乌镇的月色入了梦,听到书声琅琅,看到书页被一根根指尖拂动。
在茅盾故居旁侧,和一位老先生攀谈,说及茅盾,老先生说:“说茅盾,不能撇开他的母亲。”一句话,令我思绪翻滚如潮,想到孟母三迁,想到岳母刺字,母亲,在每个人的生命和成长印痕里都无法割舍的存在。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士。自幼饱读诗书,聪明能干,相当有主见。14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又不断求教于丈夫,读历史地理,打开眼界。难得的是,茅盾10岁那年,丈夫病故,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这位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
茅盾中学毕业,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当地习俗,清贫人家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养家,何况茅盾又早年丧父,还是长子。但母亲把娘家一千两银子的陪嫁,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这样,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后来,考取北大预科。
每个寒假,茅盾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乌镇观前街17号。
观前街很是恬静,幽长的街道,给人望不到尽头的感觉。感觉江南古镇的小巷都是这样的,拖着长长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梦里似的,悠远,绵长。与长长的街道相应和着,街面也不宽,两旁尽是木结构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屋檐,织成一条此起彼伏的线条,自有韵味在其中。行走其间,慢慢地凝望两边的古朴房舍,感受这份宁静,竟生出在这长住的念头来。
我喜欢乌镇的这种婉约和雅制,心里就想,乌镇能够留住陈与义、茅坤这些文化人脚步的,是否也是这种屋檐织成的线条,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迹?每个到乌镇来的人,必定从东大街进入,沿着观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梦快要醒的时候,一个恍惚,就走进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经进入到故居内部了,一行人拐进一间房,而我,顺着走廊一直进去。
离开那个走廊,视线一下子开阔了,映入眼帘的便是院中的藤萝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为孙女做的秋千,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孙女在这里嬉戏,笑声必定回荡在这个院落里,抬头凝望,院里极为阴郁,属于南方特有的天气。淡淡的流云里,还有没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个唤他做爷爷的孙女,如今又会在哪里?会不会如我这般,在一个秋千架边,怀念他的爷爷?我想,那是一定的。
铜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摊开的书,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双桥镇,想到石板路,对这一方养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怀敬意,很多年,这些婉约的水和石板路流连在茅盾的笔下,而今,茅盾又为他带来了多少荣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就在这里举行,对乌镇,这是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盛宴。活络的,不仅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与茅盾对视,可以除去尘世的喧嚣。
拐进西厢房,那里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厢房是一大间,由一个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茅盾晚年的时候,就在这里接见很多要人还有读者。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
西墙边有一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凝视着桌子上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墨砚,想象着很多年前茅盾在这里挥动笔杆,偶尔凝神窗外的花草,偶尔扶着疲倦的腰身叹气,眼泪上了眼眶,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竟扑扑滴落下来,伸出手指触摸那张桌子,仍旧不能自已,茅盾,这个用文字书写了一生的人,此刻,会寂寞吗?或者再没有静闲的一刻了!
走出房门,茅盾当年亲手种植的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们当是延伸了茅盾文学的精髓要义,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给前来拜谒的后人以警醒和启迪;也或者,他们代替了茅盾本身来迎接前来的文化人群,而茅盾自己隐身于叶丛间,再不现身,安心书写另一个尘世的华章了。
这样想着的时候,心里宽慰很多,微笑上脸,背靠着棕榈树干,侧耳倾听从树心里传来的低语,它们纷纷告诉我:平心静气,视浮名为尘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从茅盾故居出来,又一次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凝视门框上悬挂的“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眼前就出现一个背着老式书包的孩童,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过院落,抵达天井,头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额,还有茅盾青年时的汉白玉雕像。
一袭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说不出的端庄威仪,这与他一直担任政治官员有关,身上自自然然的散发出一股凛然正气,令一些心内固有的胆怯,矛盾和挣扎都会沉稳下来,也似乎有一种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种漩涡……伫立片刻,竟也心内坦然很多,浮躁和虚荣都已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踪了。
“箭云楼”作为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种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早年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桌子旁靠定,看到橱窗里有这样一段话:“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极力用功勉成大器。”这当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断言吧?尚在小学时候,就这样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几个?茅盾是一个异数!
退出立志书院,在观前街站定,再次地想这乌镇——从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开始,到茅盾在这里发奋,这千百年来的文化史中,书籍应该成为乌镇的灵魂所在,也只有书籍,才可以让人记住在乌镇身上流过的所有印记,也只有书籍,才可以成为文化人前来拜谒的精神寄托!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五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虽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我们的心犹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风,今天天气仿佛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今天是冬令营。同学们各个兴高采烈,纷纷议论着。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六
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冰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冰心故居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崇文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对此有了深入的体会。冰心故居是一座独特而优雅的庭院别墅,它记录了冰心一生的经历和创作,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冰心作品的魅力,也对她坚持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段:冰心故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冰心的幽雅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从进门处,我就被小巧精致的庭院所吸引。在庭院中有几个精心修剪的绿植和红墙绿瓦的建筑,显得格外雅致。冰心曾说过:“人生的模样可以是一粒巴黎纽约的落叶,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有一个影子”。冰心故居的设计注重细节,让人感受到她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在屋内,我看到了展示着冰心与友人合影的照片,书房里摆满了各种藏书。这些展示着冰心的生活足迹的物品,使我更加了解和欣赏了她的文学才华。
第二段:参观冰心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冰心的创作理念。冰心曾在她的作品中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传达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她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在冰心故居的展示区,我看到了她的手稿和翻译文稿,这些文字从冰心的创作技巧和文风中透露出她对人性的思考和追求。参观过程中,我读到了她所写的一些摘录,其中的言辞直抒胸臆,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对冰心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冰心故居也记录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冰心生于军阀混战的时代,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她的作品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对未来有着深远的思考与畅想。冰心故居中的展览也生动地展示了这段历史。我看到了许多冰心同时代的作家的名作,他们比冰心更早出现在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品和文学珍贵资料的展示让我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段:冰心故居的参观让我对冰心的成就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冰心以坚定的意志和优秀的才华独自闯荡文坛,为女性写作树立了榜样。在故居的参观中,我了解到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卓越的才华,她还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冰心曾在美国留学,她把自己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与中国文学相结合,为中外文化交流尽心尽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第五段:参观冰心故居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冰心的文化自信。冰心曾说过:“爱好文化,是对人生的尊崇,对人类的尊崇”。在她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她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冰心故居中的展览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通过参观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
总结:
通过参观冰心故居,我不仅感受到了冰心的幽雅和淡泊的生活态度,对她的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冰心的成就有了新的认识。冰心故居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不仅仅记录了冰心的一生,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我相信,通过参观冰心故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七
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释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参观故居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张謇 ,一个海门人民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最东面。一下车,我就仿佛来到了清代。进入仿清式建筑的大门后,沿着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
进入展厅,里面共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张謇:出生成长篇、实业救国篇、教育兴国篇和社会事业篇。在出生成长篇中,我们听了“夜读三更”、“接下联”、“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张謇从小既聪明又勤奋。在接下来的几个篇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品和资料,知道了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又陆续开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还以此为轴心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等众多企业。因为海门靠江靠海,所以水上运输是必要的,于是他又兴建了青龙港和天生港。张謇还在教育方面拥有诸多第一,为海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他“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
参观完张謇纪念馆,我不禁感叹:“张謇,真不愧是集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我读到这句名言,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伟大的开国 ——周恩来。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位于古城楚州驸马巷中心的周故居。驸马巷的两边有许多仿古的店铺,店里卖的都是楚州的土特产和琳琅满目的小纪念品,店铺里挤满了购物的游客。
我们走了一会儿,远远地就看见邓小平爷爷提写在红匾上的“周恩来同志故居”七个流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见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匾挂在墙上。“怪不得有哪么多的学生来这儿参观呀!”我暗想。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周童年读书的地方。这儿陈列着用过的文房四宝,还有一些书籍。童年的学习认真刻苦,在认字、背诵、书法和默写上成绩出众,初步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在这儿,我仿佛还能听见少年恩来激昂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我们来到了周的诞生地。那是三间老式的平房。
右边是出生地,里头还悬挂着父亲和母亲的画像。左边是父亲读书和休息的地方。再往前走,便来到了主堂屋。这是曾祖父居住过的屋子。右边的房里还有棋盘呢!穿过主堂屋,来到了后花园。花园里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株“一品梅”。听讲解员说,这是的祖父在出生那天亲手种下的,希望年幼的恩来长大后能够“其官一品;其德一品。”
最后,我们来到了邓颖超纪念馆,里面陈列着邓颖超不同年代拍的一些照片。小时候的生活很清苦,但他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和平的年代,更要好好学习,才能把的家乡建设地更加富饶、美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呐喊》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祖居”里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玩游戏。
鲁迅的一生离不开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还人主病痛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由于父亲的长年生病,家里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所以鲁迅决定学医。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医学只能挽救身体,并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于是,他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还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言,语文书里曾经有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诗集里曾经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八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华人作家。冰心故居位于中国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路,是保留完整的冰心文化遗址,也是我们了解冰心的重要场所。近日,我有幸到访冰心故居,对这位伟大女子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以下是我对冰心故居的心得体会。
首先,冰心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穿过冰心故居的大门,迈入她书香四溢的大厅时,仿佛瞬间与这位伟大女作家并肩而行。大厅中的摆设仍然保留着冰心当年的房子陈设,书架上摆放着她珍藏的古籍和各种文学作品,墙上挂满了她的肖像和奖状。这一切像是向我诉说着冰心为文学事业而奋斗的艰辛历程和她为了追求真理和人类理想所做出的崇高贡献。
其次,冰心故居使我更加明白了冰心作品背后的真情实感。在参观冰心故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书桌,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有些文稿和日记本。这让我沉思冰心坐在这里,孤独地思考和创作,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做出抗争。冰心的作品普遍涉及社会和人生问题,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这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第三,冰心故居激发了我对冰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冰心是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她一直追求人类的理想,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文学事业。她的作品不仅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融入了她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在冰心故居的陈设中,我看到了她曾经参加的文学会议和重要的奖项,这说明她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的认可。冰心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无尽的启发,她的一生是对于理想的追求的生动写照。
最后,冰心故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冰心的作品和思想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她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在冰心故居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冰心的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这些正是中国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和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参观冰心故居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它使我更加理解了冰心作品背后的真情实感,对冰心本人也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同时,冰心故居也激发了我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宝藏。冰心故居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我明白了追求真理和人类理想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九
国庆节假期,我们一家子和伯伯去了绍兴,一面去看舅舅,一面去旅旅游。我们计划先去鲁迅故里游玩。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鲁迅故里。
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目,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我们先去参观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的大菜园,里面有桑葚树、皂荚树,覆盆子、石井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园”的大石头,很多人都在石头前面拍照。
接着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教室里最角落的那张桌椅是鲁迅的。那张桌子的右下角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批评了他,因此鲁迅刻上了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不能迟到。
然后,我们去了鲁迅祖居,所谓鲁迅祖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赶紧跑了过去,好奇的看来看去。往里走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公子房、小姐房、幼童房、绣房等,那里不但房间很多,而且每间都宽敞明亮。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
参观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那里主要就是向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家族背景、童年生活和他的作品。
四个景点都参观过了,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了逛,吃了一些臭豆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游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十
冰心故居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近期我有幸参观了冰心故居,对于这次体验,我深感到了冰心对于文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下面我将从故居的布局、展品的陈列和导览员的讲解三个方面展开,向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故居的布局上,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故居被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客厅、书房、东院和西院,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功能和主题,形成了故居的完整布局。我特别喜欢冰心的书房,书房内墙壁上挂满了冰心的照片和获奖证书,书架上摆放着她的著作,让我感受到了冰心当年创作的历程和成果。冰心对待文学的态度和专注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崇敬和敬佩这位伟大作家。
其次,展品的陈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居内展示了冰心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珍贵的手稿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童年照片,那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和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她纯真的心灵和对未来的期望。此外,冰心的书信也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她用心写下的每一封信都展示了她对于亲人、朋友以及后人的关爱和教诲。这些展品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冰心的人性和情感,也让我更加感受到文学对于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和力量。
最后,导览员的讲解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鲜活的历史课堂。导览员通过生动的讲述和细致的解说,将冰心的一生和故居的历史融为一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讲述冰心的初心和奋斗精神,让我明白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导览员还就冰心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不仅让我对于冰心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还让我重新审视了作家、文化和传统的关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启示。
总而言之,参观冰心故居让我对于这位伟大作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冰心的坚持、奉献和对于文学事业的热爱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我相信,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参观冰心故居都能够获得很多的满足和收获。我期待未来能够再次来到这里,再次领略冰心的智慧和魅力。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十一
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我又来到了百草园,只见棵棵高大的皂夹树挺立在眼前,它们长得十分茂盛。出了百草园向东走,穿过小桥,就来到了鲁迅先生的第三间房,大厅正中上方,摸挂着一块匾,匾上只见苍劲有力的大字“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砖木结构的房子,那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我不由得想向到鲁迅先生和小伙伴们摆头晃脑的样子。我走近先生的书桌前,发现桌上有个早字,听导游说:“那时的鲁迅先生家里,因为种种原因巳经败落,父亲又得了重病。妈妈让他到当铺当掉衣服换钱给父亲治病。因此鲁迅先生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骂后,以勉励自已学习上进,吃苦耐劳。”听到这里同学们却退去了嬉笑的神情,静静缅怀这伟大的人物。
我们因时间有限,离开了鲁迅先生故居。但是“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一件件旧物,一个个典故,让我沉醉其间。同时我非常庆幸,我们生长在美好的时代,可以愉快的、幸福的生活和学习。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十二
小故居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居,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日我亲自踏上小故居之旅,不仅欣赏到了其独特之美,更对其中所传承的人文情怀感慨良多。在这段行程中,我既寻找到了过去的影子,也感受到了对未来的期待。下面,我将结合我在小故居参观中的所见所闻,详细叙述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主体段一】
【主体段二】
在小故居的参观中,我对这里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字画和艺术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些古老的字画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观念,都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这些艺术品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深刻认识到传统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这使我产生了一种想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主体段三】
除了关注小故居内部的建筑和艺术品,我还留意到了小故居外部的园林景观。小故居的园林设计简洁而雅致,以山石、水池、花草等元素为主,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画卷。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尽情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安静和美好。在如今繁忙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温馨静谧的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珍贵。它提醒了我,在追求事业和金钱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平衡,关注内心的情感和情绪需求。
【结论段】
小故居之行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重要性。小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载体,这里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美好憧憬,也给了我们思考和反思现代生活的机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的精神,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视小故居这样的传统文化遗迹,将其保护好,让更多的人去感受和体验。
参观秋瑾故居心得体会篇十三
7月18日爸爸妈妈带我去绍兴市游周总理故居。
到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墙壁和古老的红瓦顶。走进大厅,所有的建筑都是晚清风格的木质结构。地上铺着青石板,窗户的花纹像迷宫一样,房子两旁支撑的柱子需要两个小孩合抱在一起这么大,中间雕刻着周总理高大的石像栩栩如生,我感觉仿佛周总理正微笑的看着我们。
周围的房子重重叠叠,一眼望不到头。来到一座阁楼,一楼放着一张圆圆的餐桌,桌子上放着几个桶形状的东西,我以为是水桶,后来才知道这是绍兴特有的装饭的饭桶,还有外形像菜篮的.篮子,里面一层层隔开可以放热菜,因为厨房到饭厅的距离很远。踏着咯吱咯吱响的楼梯,来到了二楼,一眼就看见周总理小时候的照片,他的床周围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床上铺着干净但已经很破旧的蚊帐和棉被,给人一种古老陈旧的感觉。
来到厨房,有一个高高的木架子,问了才知道这是放脸盆的,架子的顶端雕刻着两条龙,仿佛要真的腾云驾雾飞上苍天。边上放着几个菜柜子。屋子最里面有个灶台,边上有个大水缸,大得可以游泳洗澡了。屋顶上垂下四根绳子,把东西吊在上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
周总理的起居生活很简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房大而典雅。桌上放着文房四宝,书端端正正的放在书柜里。周总理是多么喜欢看书啊。
来到绿草如荫的大花园里,周围的环境很宁静。弯弯曲曲的走廊古色古色古香,挂了很多周总理的照片,诉说着一代伟人的事迹。其中有一张照片很有趣,周总理很开心的抱着一只化妆成猴子的小孩,原来他就是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看着,感受着。我也被周总理的风采深深的吸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