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汇总12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领域积极推动依法治班工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和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依法治班的重要性和好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法律规定的边界,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管理上,通过依法治班,可以保证决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经过实践和探索,我对依法治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段:确立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政策法规是保障教育权益,维护教育公平的有力工具。在班级管理中,法律法规的力量不可忽视。以往,在班级管理中,常常是依赖教师的意志和师道德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易产生主观偏差和个人主义,难以保证公平和公正。而依法治班则能够确保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班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法律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和自主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通过法律的底线约束,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第二段:规范课堂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依法治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准则,如不准许迟到早退、不准许携带手机等。这些规定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纪律意识。我们以法律为依据,公平公正地处理违纪行为,从而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素质。
第三段:强化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依法治班工作通过引导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我们在班级中组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讲,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和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了用法律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第四段:强化家校合作,依法管理学生
班级管理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依法治班工作的实施,需要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讲解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监督。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确保他们的学习环境安全和稳定。
第五段: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与民主
依法治班不仅在班级管理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学校管理应该是按照法律法规,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的,而不是凭教师个人的意志和偏好。同时,通过依法治班,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行政决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学校通过依法治班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总结:
依法治班是推进教育改革,保障学生权益的必然要求。我们班级通过依法治班,明确了规章制度,规范了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依法治班还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和民主,加强了家校合作。依法治班工作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公正和有效,切实保障了学生的权益和教育公平。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突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依据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人民权益的切实维护,依法治国就背离了根本。因权利而有法治,为保障权利而实行法治。人民的权利权益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着力点。宪法确立的公民各项基本权利,是各个部门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源泉。保障民权,首先应当从宪法中寻找依据。部门法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权利,都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展开。贯彻落实宪法,就要求全面落实部门法所规定的各项保护公民权利的规则和制度,完善权利保障的体系和机制。同时,法律中如果存在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不足或者不当限制的情况,必须依据宪法予以纠正。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侵害和妨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严格依据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够让宪法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强调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确保党依宪治国执政,这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前提是坚持“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宪法法律来治国理政,以确保国家政权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最近中央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的清理,检验的就是我们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的问题,凡与宪法和法律不一致的地方,需要修改和废止,以保证党规与宪法、法律的一致性。做到党规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是我国宪法原则的体现,是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的要求。只有让党规既符合党章又符合宪法法律,才能保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我国是一个坚持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既要按照党章、党规办事,更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这就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三
依法治监是指在监管工作中,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法律手段,对受监管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依法治监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依法治监的必要性
依法治监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更重要的是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当监管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工作时,不仅能够增强监管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更能避免因主观因素而产生的不公正行为。依法治监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监管关系,让监管对象明白监管的目的和要求,减少纠纷和冲突的发生。
第三段:依法治监的挑战与应对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依法治监的挑战,如法律知识的滞后、执法力量的不足和协调机构的不畅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自身法律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执法行为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加强上下级执法力量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还需要加强协调机构的建设,让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更加顺畅。
第四段:依法治监的有效途径
要做到依法治监,我们需要以理论武装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监管方法和机制。首先,依法治监需要全面依法,要将计划、组织、领导、协调、监测、评估等各个环节都纳入法律框架,确保监管的所有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其次,依法治监需要公正和透明,要加强内外部监督机制,确保监管的公正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监管信息公开化,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再次,依法治监需要强化法治意识,监管人员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最后,依法治监还需要加强对监管对象的教育和引导,让其明白监管的目的和要求,主动遵守法律法规。
第五段:结语
依法治监是现代监管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只有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开展工作,才能达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对于监管人员而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方法,通过依法治监,为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四
依法治校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我认为依法治校的基础是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管理的根本方略,教育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国家的法制化离不开教育的法制化。可以说,随着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依法治教治校显得刻不容缓。如何实施依法治校,我谈一些实践体会如下:
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制在办学中有着四项重要的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法律能增强人们的是非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教育、导向功能;其次是管理功能,这也是法制的核心功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与之相应的地方法规,对办学行为作出了规范,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是奖励功能,立功受奖,是一项法制原则,这对于引导师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四是处罚功能,违法必纠,这也是一项法律原则,它能规范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使学校各项工作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以上这四种功能,就能够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就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就能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法律素质。
一是依法规范行为、规范工作。
要依法规范行为和工作,前提是要知法、懂法,这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提高师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二是增强师生法制意识,做到依法办事;三是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首要的任务是学法。因此,我们对开展法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学习《宪法》为核心,学习专业法为重点,带动相关法的学习,把学法与法制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并且切实抓好法制宣传阵地,逐步形成学校的法制文化。在师生具有了法制认知基础后,还需要把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结合起来。学校的法制实践可以分几条线,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线就是“规范”:一是规范行为,二是规范工作。
二是依法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在依法治校的实践过程中,有人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搞好一所学校,必须搞好学校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体制是一种组织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由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管理系统所构成,由依法制定的学校章程来确认;机制是组织行为系统的运行模式,学校良好的运行机制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群体凝聚、系统均衡等原则,这就必须由依法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来保证;学校内部的法制,是学校法人代表、领导集体、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需要,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说,体制、机制和法制是构建学校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三是依法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
以人的发展为本,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依法治教的主要任务。法律对“人”规定了应享有的权利,学校的责任就是维护他们的权利,依法促进人的发展。在实践中,我觉得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人(包括干部、教师、学生)的发展这个问题。一是抓规划,促发展,对干部、教师的自身发展进行导向;二是抓培养,促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三是抓教改,促发展,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四是抓特色,促发展,大家都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每一名师生也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从学校到个人都应从自己的现实条件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特点、特长,促进个性的发展。
四是依法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必须成为管理思想的理念。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抓准起点,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高标准、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从而依法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五
依法治监,意味着在监狱中也要遵循法治原则来进行管理和处理。近年来,我作为一名监狱犯人,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了依法治监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早期的困惑和认知转变、改变心态、法治带来的利益以及个人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依法治监的体会。
首先,我进入监狱的早期是充满困惑和认知的。刚刚被判刑入狱时,我对监狱中的法律规定和处罚并不了解,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认知也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这使得我在初期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并感到困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接触到监狱中的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依法治监对于维护公平和正义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意识到了改变自己的心态是适应依法治监的关键。在监狱中,人们往往会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觉得无法摆脱囚徒的身份。然而,我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困境,才能找到应对方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依法治监给了我挑战自我的机会,通过参与法律教育和学习,我逐渐树立起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的意识,这不仅使我在囚禁中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也帮助我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依法治监的最大利益在于它为监狱带来了秩序和安全。在以法治为基础的监狱管理体系下,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在法律的约束下,监狱中的人员能够形成一种共同遵守规则的意识,保持秩序的良好状态。此外,依法治监还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任何人,无论是犯人还是狱警,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犯人的权益,还能够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发生。
最后,个人反思也是在依法治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犯人,在依法治监的环境下,往往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思考。通过对自身问题的反思,我意识到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也明白了改正错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依法治监为我提供了一个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在监狱中,我不仅接受了法律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还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质。这些都为我回归社会树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依法治监对于犯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矫正机制和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依法治监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参与法律教育和学习,并进行自我反思,我不仅逐渐适应了监狱生活,还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依法治监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推广,为更多的犯人带来改变和希望。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六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 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 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xx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 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 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 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 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 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 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 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 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 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 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 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 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 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 “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 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七
昨天,我们全校教师坐在一起,聆听了徐士权教授主讲的《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会上徐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十八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八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徐教授讲解如何使“依法治校”得到落实呢?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关键就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落实到依法治校的每个层面当中,落实到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当中。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是“法“?我理解,“法”应该包含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学校章程、规章制度等很多方面,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当中要体现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平衡与制约。学校应制定属于自己就是学校的“根本大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是不是符合学校的“根本大法”?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我所讲的“治”,不是“制度”的“制”,而是“治理”的“治”,就是要强调依法治理的过程,也就是要通过对权力的规范和权利的保障,实现学校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力平衡。最后,我们说,依法治校的对象应该是“校”,在学校内部,我们治理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配合、互动乃至平衡与冲突。概括起来,我们落实依法治校,“法”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章程制度,包括像教务处、政教处等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都应该是我们要遵守的“法”。“治”就是要通过依法治理,实现学校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权力的平衡。依法治校就是要把这些法、这种治理方式,具体落实到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衡和冲突的过程当中。
徐教授告诉我们要全面推进落实“依法治校”,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以学校章程为根基,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章程制定的好不好,能不能按照章程办事,则是我们依法治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是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我们完善学校的民主决策机制,就包括要进一步健全校务会等重要决策性会议的议事决策程序,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比如,现在,我们召开校务会,要求每次至少各邀请一位一线教师代表和民主党派人士代表列席会议,如果会上有与学生相关的议题,还要邀请学生代表参加,确保学校重要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决策公开和决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形成决策、执行与监督权相互制衡,保证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范、廉洁和高效。此外,我们还要及时跟踪决策的推进落实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了解广大教职工对相关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监督决策执行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充分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
三是要健全校内民主监督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议事协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等组织,进一步加大师生有序参与校院两级公共事务和民主管理监督的力度,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所以,建立完善师生员工参与校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应该是我们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重要工作。
四是要转变管理观念,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职工,我们首先都应该是文化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大家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与其他的社会群体相比,我们就更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成为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模范,为全社会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首先要提高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依法管理、遵纪守法的能力,自觉用法律方式来解决问题,依法维护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同时,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把法治理念、法治方式作为管理人员治理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把依法治校的成绩作为教师内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了新的飞跃。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精神追求,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教育,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监狱管理的力度,提倡依法治监,旨在将监狱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促进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作为一名从事监狱管理的人员,我深深体会到依法治监的重要性和益处。依法治监有效地提升了监狱的管理水平,加强了执法公正、人权保护和改造教育。在过去的工作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我对依法治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依法治监确保了执法公正
依法治监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执法公正。过去,由于监狱管理脱离法制,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滥用权力或对犯罪分子不公正对待。而依法治监的落实,要求我们认真履行职责,依照法定程序行事,不得擅自扩大职权或者滥用职权。同时,依法治监还要求我们依法保护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监管行为在法律框架下进行,避免个人意志的主观干预。只有严守执法规范,才能保障监狱管理的公正性。
第二段:依法治监促进了人权保障
依法治监还注重保障被监管人的人权。监狱管理应该尊重和保障被监管人的基本人权,即使他们因犯罪行为被剥夺了自由,也不应剥夺他们的基本人权。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监狱人员要依法对待被监管人,不得有辱人格的言行,不得进行非人道的惩罚,确保被监管人的尊严得到维护。另外,依法治监还注重保护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就医、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只有通过依法治监,才能实现监管过程中的人权保障和合法权益的平衡。
第三段:依法治监加强了改造教育
依法治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对被监管人的改造教育。过去,由于缺乏法治观念,监狱管理普遍存在盲目惩罚和简单关押的现象,对于犯罪分子的改造效果并不明显。而依法治监要求人员依法进行改造教育,即在监管过程中注重帮助被监管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法律的束缚来达到改造的目的。依法治监使得关押期间的改造教育从简单的惩罚转变为注重法治教育,提高了改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段:依法治监提升了监狱管理的水平
依法治监的落实不仅仅改善了被监管人的状况,也提升了监狱管理的水平。依法办事要求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强调程序规范和规定的履行,杜绝随意性和不合理的管理举措。依法治监还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确保监狱管理的公开透明和操作规范。只有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提升监狱管理的水平,逐步实现人性化和法治化管理。
第五段:依法治监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依法治监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例如,依法治监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执法能力和法治意识,但在目前的职业培训和选拔机制中,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还存在不足。此外,监狱管理与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协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协同合作的机制。我希望将来在依法治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法治意识,促进监狱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和法治化。
总结:
依法治监是中国政府改革监狱管理的重要举措,它保障了执法公正、人权保护和改造教育,提升了监狱管理的水平。在实践中,我们要坚决贯彻依法治监的要求,严守法律底线,保障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改造教育帮助他们重塑人生。虽然依法治监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监狱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学化目标。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九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为此浅谈对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一: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遵法、用法的法治风尚值得期盼。
2011年,醉驾被列为犯罪行为,写入刑法;执法与司法“无缝对接”“环环相扣”,让醉驾相关人员说情无门;加大执法、处罚和宣传普法力度……3年来,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运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驾、醉驾,证明陋习可以通过法治有效破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严格依法办事,违法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法令行则国治。“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是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实证。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信“访”不信“法”,这是很多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过去对待法律的一个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中央政法机关多措并举,一年来,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政法机关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明显提高,信访群众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总体来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运用法律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
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
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 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十年错误”,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 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 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 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 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 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 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 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 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
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 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 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 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 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
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 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 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 “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
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 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藏成为治理西藏稳定的重要手段。我在参与或观察了一些西藏相关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依法治藏增强了西藏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法律作为治理的工具,起着规范和引导行为的作用。西藏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法规针对性强、措施具体,从而使得这些法规的实施更为科学和精细。例如,西藏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将这些实施起来任何建设和管理都要按照规定,保证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法治藏还提高了治理的效率,通过法律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优化了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使得治理更为高效。
其次,依法治藏使西藏自治区的治理更加公平和公正。法律的实施能够使各阶层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再受到特权和歧视的影响。西藏自治区针对民族和宗教等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些特别的法规,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由。例如,一些涉及到宗教建筑物的法规为僧侣和信众提供了更好的重建宗教场所的机会。法律还对侵害他人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措施,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的治理更加公平、公正,广大民众能够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和资源。
第三,依法治藏提升了西藏的社会安全和稳定水平。法律的实施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更重要的是对规范和预防的作用。西藏自治区出台的一些法规专门针对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进行了规定,如治安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规,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制定这些法规和措施,让人们明白规矩的重要性,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同时,法律的实施也使得社会纠纷得以及时解决,起到了平息矛盾的作用。通过依法治藏,西藏自治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水平得到了保障。
第四,依法治藏加深了民众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信任和支持。西藏自治区的法律实施不仅是对自治区内部的管理,更是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体现。通过坚持依法治藏,自治区政府树立了法定权力和责任意识,加强了与民众的沟通与信息公开,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使得民众更加了解和支持国家法治建设。此外,在法律的引导下,民众也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有更高的期待,并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推进法治建设中来。这种信任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最后,依法治藏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治藏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藏自治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法规的实施和科学管理,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对区域发展的限制和调整机制,避免了一些不合理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为西藏自治区的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依法治藏为西藏自治区的治理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和成果。通过科学规范的法律制度和实施,西藏的治理更加科学、公平和公正,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民众对法治建设的支持和信任度提高,推动了可持续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在依法治藏的引领下,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十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学习,我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党员干部应当把党纪国法视如戒律一样,把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修身理政的法宝。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约束了党员干部内心欲望的膨胀,守住底线、红线、高压线,远离是非之地、是非之事,促进心安、家安、国安。其他党纪国法和“八项规定”一样也是修身理政和凝聚民心的法宝。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把党纪国法置于心中敬畏它,做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先行者,这也是党员对自己内心的崇敬,对自己良知的负责,对自己入党宣誓的忠诚。
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但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求,增进社会主义公民对法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完善立法规范,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探索立法规律,强化立法调研、立法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快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高举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动,避免走进“信访不信法”和“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全民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法治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法律的正能量。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行政机关,应该通过学习讨论,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要把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朽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篇三】
新疆依法治疆心得体会篇十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的法制教育,使全校教师能知法、守法依法施教,依法治校,使全校学生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并逐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根据“五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2008年度依法治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与实践,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二、健全组织,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形成合力,确保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学校依法治校工作领导下组,完善各处室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责任,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党风廉政教育和法制宣传业务知识培训工作,了解各方面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班主任、政治教师的法制培训工作,强化依法治校、建设平安校园的先锋带头作用,继续充分利用周一班主任例会和国旗下讲话,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与学校各股依法治校力量形成合力,确保法制教育的正常化。
三、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为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执行民主决策、校务公开、部门目标管理及教职工岗位责任、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奖惩等制度,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时公布招生、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师生入党、职称评定、大宗采购、招标、较大支出等情况以及用工制度、奖金福利分配方案,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设置意见箱和举报信箱,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
2、健全申诉和调解工作机制。健全校内矛盾调解制度、学生处分程序和申诉制度,坚持合情合理合法妥善处理校内各类矛盾和纠纷。完善学校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师生员工及其家属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四、坚持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增强全体教师的法律意识
1、利用每周一集会时间,继续组织全体教师按照国家、省、市“五五”普法规划、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纲领性文件,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提高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的意识。
2、以自学的方式重温《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行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师的师德建设,促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利用家长学校,通过每学期初举行的学生家长会,组织家长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逐步提高其依法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依法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继续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班级管理、食堂管理、学生活动的管理、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教师的管理教要做到责任到人,力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盲区,没有误区,努力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对于因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教育事故,或因此产生的损害,在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后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
五、抓好载体,注重实效,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初步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逐步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结合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我是法制宣传员”、向“三室一厅、一吧”告别等活动,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食品卫生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教育和师生的安全教育;加强校园车辆行驶安全管理。
通过以上活动的展开,使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力争做到宣传到位、指导到位、责任到位,形成依法治校、校园平安的良好氛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