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调查报告(专业13篇)
报告还需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以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核心内容。在写报告之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头脑风暴和团队讨论,以便收集更多的观点和想法。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报告如何结构化和呈现信息。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一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隆安县将乡村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扶贫脱贫、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水平的重要措施,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着力创建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体系,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年以来,隆安县乡村旅游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主要有布泉乡布泉山水、屏山乡境内的龙虎山及绿水江漂流、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的金穗生态园等辐射或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景区、园区。全县共发展农家乐25家,直接从业人数100多人,间接从业人数250多人。主要分布在乔建镇新光村、屏山乡屏山街、布泉乡布泉社区等地。其中,星级示范户4户(三星4家,无四星、五星级农家乐)构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
近三年来,我县共集中进行了乡村旅游培训8次,参训人数近800人次,其中,县城集中培训2次,下乡培训6次。培训聘请了旅游系统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农户的欢迎。
(一)依托景区发展的乡村旅游。
布泉乡境内有风景如画的布泉河、更望湖,虽未得到很好开发,但是随着近年自驾休闲游的发展,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自驾前往游客逐年增多,有力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布泉乡发展农家乐共8家,其中有三星级农家乐3家,主要集中在布泉街。屏山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又依靠境内龙虎山景区、绿水江景河流景区及大新方向旅游线路,通过宣传推介和景区辐射作用,大批游客进入,为该乡集镇、沿路的农家乐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屏山乡发展农家乐共4家,主要集中在屏山街。乔建镇则依托龙虎山景区、绿水江景河流景区及大新方向旅游路线过境的区位优势,逐步在靠近龙虎山附近路段发展农家乐,全镇发展农家乐共13家,主要集中在如新光等村。
(二)现代农业带动发展的乡村旅游。
定典屯被列为南宁市8个新农村示范点之一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隆安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定典屯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推进定典屯现代农业观光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园项目基础硬件建设配套开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金穗公司按照园区整体规划启动该项目局部硬件配套实施基础建设包括:投资80建设定湖水上乐园基础设施及配套;资15万元完成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图、投资50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投资10万元建设景区标识指示牌、投资8万元建设旅游区公厕、投资12万元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大门、投资16万元建设景区内民族特色景观、投资5万元改造农家乐接待设施等。定典屯现代农业观光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园建设定位为特色生态农业型名村统筹安排村民居住地和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场所大做乡村生态旅游文章。2014年我县创新工作方法将现代农业园建设和综合示范村建设相结合整合资源资金推进完成了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项目建设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有效促进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目前生态园周边的定江村许多村民对发展农家乐兴趣浓厚我县已对该村部分村民进行了发展农家乐的相关培训3期150多人次。目前定典屯有5户有意向今年要做农家乐并着手建设我县也计划依托生态园的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开展农家乐。此外正在建设的城厢镇境内的粒粒谷生态农业园、雁江镇境内的潜龙山庄以及建设的城厢镇旺中村岜旺屯综合示范村都将对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和基本情况。
隆安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十分重视,为有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20印发了《隆安县打造南宁市旅游休闲基地攻坚战实施方案》,方案对全县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定位、布局提出了明确任务。月,县政府又出台了《隆安县发展旅游奖惩办法》,鼓励社会民间开发旅游,2014年对全县旅游规划重新进行修编,同时,加强对全县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改造,完成了屏山到布泉的`环乡村游的公路;完善完成了各景区标识牌。投资800多万元,实施龙虎山景区提升改造,完成了景区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步道等建设工作,2014年初获得了国家4a旅游景区称号。投资250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潜龙山庄农业观光园9栋客房主体建设,完成6栋外墙装修,3栋正在装修中。2014年布泉乡列入南宁市首批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单位,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布泉河源头景区改造、生态停车场建设、上下准、龙会片区基础设施等建设,目前河源头景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正在开展验收工作;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也开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主体建设工作,预计10月份该项目可完工;上下准、龙会片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6月份方可开工建设,预计年内能完工。特别是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举措,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定典综合示范村(金穗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并于2014年底举行了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园仪式,20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荣誉称号,使之成为隆安一个新景点和休闲旅游热点。
三、隆安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
近年我县乡村旅游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乡村旅游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初期发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整个乡村旅游目前大都属于民间民营投入经营为主的形式。全县10个乡镇包括县城,目前开发有乡村旅游的有布泉乡布泉山水、屏山乡境内的龙虎山及绿水江漂流、那桐镇定典屯和雁江镇的潜龙山庄。而发展有“农家乐”休闲旅游都集中在布泉、屏山、乔建3个乡镇,且星级农家乐极少,只有布泉乡4家3星级农家乐。
(二)农家乐开办无规划,经营服务档次低。农家乐发展无规划,导致新开办农家乐不成规模;并且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依个人主观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大部分是在旅游路线要道边或集镇上原有房屋及庭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缺乏特色。开办者大多手续不全,证照不齐。厨房、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更是缺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规划,科学打造。做好调研,重点对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或潜力的村屯,结合综合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科学打造;做好工作计划,主动到先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交流学习,促进我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特色,科学开发。突出把隆安“那”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结合,根据具体乡村地域特色,把民俗文化、农事体验活动及其它娱乐项目挖掘开发出来,改变单一的局面,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三)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政策性投入资金打造项目,扶贫、林业、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生态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乡村旅游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商投资乡村旅游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农家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同时严格监督检查,加大对全县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确保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洁净、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隆安县旅游局。
205月25日。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二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精心包装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亮点和重要渠道。
即墨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即墨市积极与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和旅游规划相对接,立足山、海、岛、泉、滩等乡村特色资源,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促进了以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农家食宿、民俗节庆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即墨建成开放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7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青岛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星级酒店8家,星级餐馆3家,旅行社6家,山东省旅游强镇2家,其中,59个村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5600人,间接就业人数15113人,季节就业人数5500人。在东部各镇发展农(渔)家宴200多家,解决直接从业人员1300余人。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2亿元。
(一)接待初具规模,特色日趋明显。我市积极引导和培育利用农业、渔业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在东部沿海乡镇积极培育“渔家宴”、“农家宴”等特色旅游项目,制定“渔家宴”、“农家宴”特色旅游项目评定标准,包括“接待设施”和“服务质量”两大类60项评分标准,发展了农(渔)家宴接待户200余家,今年又新评12家,即墨市、镇两级挂牌特色饭店80余家。
(二)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持续增长。为充分挖潜乡村游内涵,精心串联我市乡村旅游线路,编制出了4条一日游线路和3条二日游线路。每年“五一”、“十一”,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都推出采摘、收获等体验式旅游项目,游客可以观赏和亲手采摘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优质瓜果蔬菜,亲自参与挖花生、挖地瓜等农事收获活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乡村旅游节庆蓬勃发展,田横祭海节采取“一年一祭,三年一节”的办节方式,祭海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原则上每三年由政府组织举办一次,其他由民间自发组织,2009年市政府主办的田横祭海节共接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田横祭海节被誉为中国渔文化中最富特色,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山柿子节为一年一届,年均接待游客约5万人,旅游收入80万元,带动了鳌山卫镇周边地区以“渔家宴”、“农家宴”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发展,当地土特产品销售和餐饮接待大幅度增长。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后劲十足。树立“环境是旅游先导”的理念,不断加强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全线贯通鹤山路,新建泉海路、观光路、汤泉一路等道路,形成了以三大旅游观光圈为主体、与滨海公路相衔接的路网布局。配套完善东部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实施大规模绿化,完成温泉主题公园等景观建设,东部区域服务功能和项目承载力明显增强。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在全市主干道路设置31处旅游景区点道路指向牌;在人流集中公共区域设置6处大型旅游交通地图广告牌。2009年制定了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信息指示系统和从青岛市区、机场进入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道路指向牌设置方案。以温泉为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在温泉度假区设置625面道路灯杆耳旗、13处指示牌、4处旅游地图、12处户外高炮。开展旅游厕所升级改造工程,在田横岛度假村、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鹤山等主要景区投资40万元,改造设置标识规范醒目、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旅游厕所。还扩建了鹤山停车场,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
二、主要措施和经验做法。
(一)政府主导,完善机制。我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基础雄厚。我市将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先后成立了由市级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旅游开发指挥部等综合协调机构和一个政府主导的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细化了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扶助措施等方面内容,全力保障旅游业发展。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我市将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为:依托丰富的山、海、岛、泉、滩等旅游资源,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滨海文化为底蕴、民俗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风情体验为亮点,统筹布局、点线结合,把即墨打造成集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着重突出“两大主题”,塑造个性化乡村旅游品牌。一是突出山水风情,“登山游海吃渔家宴”。依托东部的便利交通和优势资源,借助田横祭海节、鹤山柿子节、东京山山会等特色鲜明的节会活动,开发温泉旅游、海岛游、登山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使其成为东部高端旅游的有益补充。二是突出农家风情,“体验观光吃健康菜”。依托无公害农业资源优势,发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开发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田园乐趣,得到教育和休闲。目前于家沟渔家宴、鳌角石有机茶园、院上花卉生态园等乡村景点已成为都市人的向往。
(三)优化环境,规范服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5年间累计投入23.5亿元,完成了93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配套工程。积极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是加强烹饪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在保持地方风味的基础上,增加菜式品种,适应游客口味。二是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培训。去年,在青岛农业大学对全市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乡村旅游知识培训,并到城阳、崂山等地参观考察。今年6月还计划邀请专家对全市农家乐进行专门服务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加强诚信意识培训。引导农民诚信经营,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共同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宣传,强化促销。坚持“整体策划、分步宣传、重点推介”的原则,综合运用vi形象标识识别系统等科学手段,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倾力打造“即墨——寻山水神韵、品乡村风情”整体旅游品牌。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专门在即墨电视台开设旅游专栏,播发旅游宣传专题片和形象片;在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内参等各级媒体发表宣传稿件170余篇、形象广告50多版次,形成了强烈的宣传攻势。二是发布大型户外广告进行宣传。在青岛市区、机场、车站及即墨城区、东部重点镇等37处重要路段设置了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户外旅游广告牌。在全市218辆出租车、60余处公交站点候车亭张贴旅游形象宣传标语。在商贸繁华地段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户外led即墨旅游电视屏。三是组织参加大型对外促销活动。积极参加上海旅游精品推广大会、青岛亚太国际旅游博览会、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大型旅游交易会,先后邀请台湾、韩国、俄罗斯等多个旅行商及媒体考察团等到即墨实地考察洽谈。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展开促销。拍摄制作10多个旅游风光片、形象宣传短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和楼宇电视联播网播出,策划发行了《风情鳌山湾》、《即墨旅游》等旅游精品文化图册;设计制作了台历、挂历、明信片、宣传折页、形象邮册等旅游宣传品;创意设计的“即墨之法化”齐国刀币被评为“青岛市十大特色旅游纪念品”,另有两件产品入选“青岛市十大旅游特色商品”。成功举办旅游知识电视大赛、旅游讲解员大赛、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主题赛事和“喜迎奥运、牵手旅游”大型广场活动。每到周末,即墨东部的度假宾馆、酒店、农家宴游客盈门,客房入住率1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氛围尚未形成。总的看来,全市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需要强化。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认识,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满足于眼前经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
(二)缺乏整体规划控制,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目前我市还没有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乡村游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旅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住、游、购、娱、导”等旅游要素的开发还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的对外推介工作需要加强,还没有树立起乡村旅游品牌。
(三)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对已发展起来的农(渔)家乐等乡村游项目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农家乐项目布局混乱、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住宿、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饮食卫生安全需要加强,农村环境有待整治,特别是西北部道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温泉休闲度假旅游。
依托海水溴盐温泉特色,做足做好洗浴休闲疗养健身旅游。
1、做大做强一批: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金麒玉麟温泉山庄、青岛阳光酒店、芭东小镇等温泉度假项目,不断挖掘温泉理疗的内涵,经营各式各样的理疗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2、推进建设一批:加快港中旅青岛海泉湾、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熙景温泉等在建项目建设步伐,提升温泉旅游档次和规模。2010年港中旅项目完成风情商业街内部装修,五星级酒店9层主体完毕并进行装修,温泉海洋中心、海鲜大世界三层主体完工进行精装修,整个项目计划于2011年建成运营,年可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2010年完成五星级酒店主体工程、博览中心主体及装修工程,将整个温泉区域打造成为以商务会议、节庆会展、休闲养生、大型演艺为主的滨海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
3、招商引进一批:借鉴日本香根温泉模式,积极发展花园式、个性化单体度假酒店,引进开发仿日式的奥特莱斯温泉度假旅游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奥特莱斯主题公园、温泉度假村、温泉主题会所等,在温泉度假村内建设相对独立的一家一户式或两家一户式单体温泉度假单元,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体现差异化温泉旅游,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丰富温泉旅游内涵。
(二)山林休闲旅游。
以鹤山为核心,整合豹山、天柱山等周边资源,积极发展山林休闲旅游。
1、山体氧吧。依托优越的自然、区位优势,科学有序开发鹤山、天柱山、豹山等山林自然风光,建设集山林休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攀岩健身、道教文化于一体的鳌山湾国家森林公园。
2、山体健身。以鹤山、豹山、天柱山为载体,完善登山路径及相关设施,吸引青岛及周边市民登山健身。
3、山林生态。搞好山体绿化,选择适宜鹤山栽植的四季花,营造“春有杜鹃、迎春,秋有枫叶、柿子”的自然景观。
4、休闲农业。搞好鹤山与周边旅游的互动,以旅游景观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线索,搞好旅游线路设计开发,整体促动景区旅游、沿海渔家宴、院上花卉、土特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利用鹤山千亩柿子园,继续举办好鹤山柿子节,提供观赏、采摘、休闲、品尝、体验等休闲农业活动。
1、建设即墨滨海樱花主题大道:在滨海大道鳌山路段(自莱青路口至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道路)两旁启动樱花种植工程,品种以樱花为主,背景种植雪松,单侧长6.5公里,每侧种植樱花树宽20米,面积400亩,种植樱花1.6万株,花期一个月,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樱花集中种植片区,每年4月底樱花绽放时,这条“樱花大道”将成为滨海大道的标志性景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开发两大生态观光旅游种植区:在大任河南岸、大任村南种植千亩薰衣草;在鳌角石村以东、大任河南岸种植蓝莓,在原有40亩的基础上,扩大到300亩。以两大园区为基础,与温泉度假等旅游串点成线,吸引青岛婚庆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市场,并引进金王集团制作婚庆蜡像,打造浪漫乡村旅游胜地。
突出民俗文化特色,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重点发展:
1、民俗节会。继续策划举办田横祭海节、马山山会、金口天后宫庙会等一系列民俗节庆,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节会,丰富乡村民俗旅游内涵。
2、生态农(渔)家乐。继续培育做强七沟、于家沟等村庄渔家宴,重点对鳌山七沟村进行统一规划,招商引资,建设高档次的舟山模式大排档渔家宴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渔)家乐”,充分发挥好田横“喜行渔舍”、鳌山“欢乐海湾”等渔家乐品牌优势,规范现有农(渔)家乐市场,挖掘包装沿海民俗文化、渔文化等,让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乐在农家。
3、山乡花村。依托鳌山卫院上村花卉,扶持发展花卉产业,打造山乡花村。
4、生态茶园。依托鳌角石村2000亩生态茶园,发展采摘、炒茶、品茶等生态旅游。
5、海岛旅游。依托田横岛等良好的海岛生态环境、古朴的渔家风情和渔业特色产业,以海岛观光、历史文化为主题,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打造兼具海岛观光、历史遗迹、渔家乐的渔乡海岛度假旅游。
(五)历史文化旅游。
挖掘即墨古县衙、雄崖故所、李秉和庄园、凤凰古村、王吉墓群等历史文化内涵,整合周浩然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招商开发,打造体现即墨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六)大沽河生态旅游。
以移风大沽河沿岸为核心,以生态观光、农家乐为主要功能,开发建设以下内容:
1、生态林吧。以大沽河沿线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千亩槐花树为载体,以生态观光为发展方向,发展杨树、柳树、槐树等沿河风景林带。
2、休闲农家乐。以“乡下有我一分田”为主题,利用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发展一批以无公害蔬菜、农耕体验为特色的农家乐村庄,让城市人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设置采摘区,游客可以享受亲手采摘新鲜蔬菜、水果;设置“参与体验区”,加入推磨、垂钓、摸鱼、自助烧烤、蔬菜种植等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五、今后对策建议。
下步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建设旅游小城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旅馆为重点,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整合财政、文化、公路、旅游、林业、农业、城建、水利等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建立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盘中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对道路、水、通讯、旅游购物商店、游客中心、旅游信息指示系统、景点、路线等进行开发建设,形成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同时出台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激励和引导。
(二)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和落实产业标准。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的要求,尽快编制完成《即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加强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监督、指导和引导,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重点指导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设计工作,彰显个性,突出重点,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旅游强镇和旅游特色村标准,逐步建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设施配套,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卫生间、信息指示系统、游客服务咨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
(三)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公司,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和投资实力。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介品牌包装。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促销方案,对乡村旅游分市场、分目标、分手段、分时间地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定位进行市场促销。邀请青岛市等主要客源市场媒体、旅行社参观考察即墨乡村旅游,将即墨特色旅游产品纳入区域旅游捆绑促销。新闻媒体开辟专刊、专版、专栏,集中时段和版面强化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在市区主要游客集散地、景区景点设立乡村旅游宣传广告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研发与设计,打造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借助青岛旅游知名度,主动将即墨乡村旅游与青岛旅游进行对接和合作,实行捆绑式促销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互联网,介绍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和客房、餐厅预订等信息。
(五)完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培训机制与配套服务。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经营管理、服务等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此外,重点加强对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专业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着力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三
为了推进我县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在章登畅主任的精心指导和方庆峰副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历时数月,先后听取了营盘、石瓮、凤凰三个乡镇及景区管理处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县内石瓮景区、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景区,并赴云南、四川考察了部分知名景点,通过召开各层次座谈会、走访相关人员、书面征询良策等方式,广泛听取涉游部门、旅游企业负责人和关心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
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柞水旅游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1984年溶洞的开发,开始了柞水旅游业的起步。
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柞水县关于优先发展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决议》,从根本上将旅游确定为我县优先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围绕旅游发展“三步走”战略,突出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廊六区九点”旅游整体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基础初步建立。
(一)主导产业地位明显提高。
近年来,县政府围绕建设陕西旅游强县和国家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旅游强县。
20决议作出后,我县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快柞水渔鼓开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打造柞水渔鼓文化品牌加快普及推广柞水渔鼓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家乐发展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旅游产业各项指标稳步攀升。
年至,5年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门票收入3885万元,旅游总收入4.66亿元,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特别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3.8万人次上升到126万人次,门票收入由89万增加到1776.5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由1500万增加到1.95亿元。
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社会综合效益大幅攀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4年的0.5%上升到20的15%。
(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多年来,我县相继开发建成了天佛洞、风洞、百神洞、东甘沟银杏园、县城三道井公园和橡胶坝蓄水项目等景点,特别是近年县上强力推进牛背梁、秦楚古道、凤凰古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牛背梁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使柞水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盘谷山庄、秦润度假山庄正式营业,姜家沟和药王庙旅游开发项目、卢才沟休闲度假和莲花台度假山庄、岭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和五洲(万国)大酒店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s210道路改造和南关迎宾大道建设完成,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分步实施,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工程初步建成。
县城的宾馆饭店进行了升级改造,盘龙酒店、汇生源度假酒店启动建设,乡村酒店、农家乐建设在经受旅游市场的洗礼后逐步规范,东甘沟村被评为陕西农家乐明星村。
目前,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接待容量达4500人次/天。
(四)旅游文化开发有序推进。
重点抓了以渔鼓为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了渔鼓艺术的挖掘和开发,柞水渔鼓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的成功编排,将为深入挖掘以柞水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陕西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有力文化支撑。
(五)旅游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
加强了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县旅游公司与陕旅集团成功举办了“春色柞水”首发团仪式,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组团接待合同,大力宣传推介柞水旅游,进一步提升了柞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是开展了居民学文明礼仪活动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景区景点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我县旅游业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四
“农家乐”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虽然我市“农家乐”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60户,床位2631张,直接从业人员2377人,实现经济收入5292.4万元。
一、现状及特点。
一是发展氛围浓厚。市县各级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引导,力促发展。《××××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南郑、勉县、洋县、城固、略阳等县制定了加快农家乐建设的通知、意见,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推动“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区通过财政扶持、规费减免、包抓帮扶等多种措施,为“农家乐”发展提供资金、土地、办证、经营等支持。南郑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通过验收的17户“农家乐”分别给予5000-6000元奖励;洋县实行部门联户帮建机制,确定59个县级部门和单位采取帮助财物、信息和招徕等方式,在长青一华阳景区建设“农家乐”59户;略阳县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10户“农家乐”示范户,相关部门减免一切证照办理费用。勉县、留坝、城固、西乡等县在发展“农家乐”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三是经营效益明显。由于“农家乐”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从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略阳县涌泉山庄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勉县天荡山休闲庄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收入38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西乡县樱桃沟平均每户每天“农家乐”接待游客80人次,旅游收入达2400元。
四是发展形式多样。从经营方式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家庭开发经营和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三种形式。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投资主体是农民,如洋县长青一华阳、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南郑大汉山等地的“农家乐”。业主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农家乐”投资规模大,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投资主体主要是本地或外来客商、企业,如汉台区的陕南植物园、勉县的龙潭山庄、城固县的香格里拉休闲中心、南郑县的大杨度假村等。从产品类型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客栈型”和“度假型”两种形式。“客栈型”农家乐主要在国省道沿线、景区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由家庭开文秘杂烩网发经营;“度假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业主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
五是经营管理规范。城固、留坝、佛坪等县制定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建设标准》,南郑、洋县等县制定建筑风格、店名标牌、人员服装、特色菜肴、餐饮价格五个统一,略阳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农家乐”健康有限发展。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礼仪、食品卫生、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旅游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和不足。
1、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被普遍认识,农业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降低了“农家www.乐”旅游的丰富性。政府在引导“农家乐”自筹、自建、自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引导投入等方面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在规范经营、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
2、普遍缺乏规划,城市化倾向明显。目前大多数县区对“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没有制定规划,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层次低下,品位不高。有的“农家乐”与当地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脱离;有的“农家乐”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农家乐”开发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3、缺乏文化内涵,项目同质单调。由于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不够,加之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我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我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4、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市“农家乐”在可进入性、村舍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乐”外部交通较差;一些农村电线电路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消防设施缺少;许多“农家乐”基本的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一些农户厕所卫生条件简陋,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市场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市“农家乐”家庭粗放化、松散经营,小农思想严重,没有横向和纵向的销售网络,坐门等客,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方向和对策。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五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六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省旅游局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尝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孝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尝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尝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常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尝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三是休闲农常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种植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头城农常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积约100公顷,其中约有50余公顷是桂竹林,另外还种有马拉巴栗、茶花、龙柏、枫香、山樱等林木,农场内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大溪”等三条溪流,农场内以农舍为主体民宅活动区则是农场的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区和鱼池也供游客野营、野炊及垂钓。
四是民宿农庄。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我们内地称为“农家乐”。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设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四、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为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专门制定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的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台南、高雄、屏东等。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首先,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订房、订门票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方的联合。台湾游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这比起许多所谓的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五、几点启示。
一是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在台湾考察1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游人在景点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作景观。
二是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暨南大学休闲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业增收、为农民增收服务。
文章编辑:杨泽厚。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依托,农旅结合、以农为主、强农兴旅的新业态。它的生态、旅游、创收、辐射等基本功能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月,我省出台了《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内的乡村旅游进行了细致规划。为更好地推进太平特色小镇建设,我镇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农村第三产业,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
一、太平镇基本现状。
太平镇地处南昌市西北部,位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腹地。距南昌市区22公里,地域面积47.7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1496人,其中农业人口10694人,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亩。全镇辖6个行政村,3个垦殖分场,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太平镇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境内有南昌之巅----海拔841米的洗药湖,有国家4a级狮子峰景区,有翠竹飞瀑的神龙潭景区等十余处风景名胜,景点引人入胜,自然景观让人留恋往返。
(一)环境打造成效显著。成立集镇管理办公室,对集镇环境卫生、车辆停放、港道清理等进行长效管理。继续巩固太洗公路、蛟万公路沿线通道“五化”改造提升效果,对沿线管线、村庄等环境进行进一步提升,实现垃圾下山全覆盖,镇村环境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投入7万元成立了一支10人的公路环境管理队伍,对全镇50余公里镇村公路的环境卫生进行长效管理。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强集镇、村、分场和旅游公路沿线卫生保洁,实现垃圾下山全覆盖。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全镇连续实现无火警无火灾。底,我镇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全镇90%自然村完成村庄环境“三清三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对所有偏远自然村的公路进行水泥硬化,全镇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1公里,在全区乃至全市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有线电话和移动网络100%覆盖,有线电视100%进自然村。新建了太平自来水厂、农贸市尝集镇停车尝心锁广尝太平文化广场;实行亮化工程,集镇范围内安装路灯44盏,房屋亮化10余栋等。
(三)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我镇按照建设“生态文化休闲重镇”的工作思路,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严格保护,先后引进了以培育精品特色文化休闲产业市场为重点的文化艺术产业街区——心街;南昌市唯一一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集餐饮、住宿、会务、娱乐为一体的客家文化产业园——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集葡萄酒窖藏、酒文化展示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酒文化园——美堡(国际)葡萄酒庄;集度假、会务、婚影、居住为一体的欧式度假中心——恒茂森林-海;集休闲、度假、酒店为一体的全国连锁生态木屋度假区——逸景营地度假酒店;集采茶、赏茶、制茶、品茶为一体的茶文化体验区——茗茶观光园等10多个大型生态旅游休闲项目落户,并投产经营。成功打造了以南源农家乐、湾头农家乐、泮溪农家乐、梓木坑农家乐等“四朵”金花为代表的乡村农家庭院式农家土菜、农家客栈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太平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探索了一条由单一的特色农业生产向生态游发展的成功之路,但是太平镇休闲观光农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形式等都很有限,相关的组织、管理、服务、宣传都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资金投入渠道不畅。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位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腹地,受景区规划限制;同时,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作为“农家乐”经营服务的主要内容,“农家饭”基本都是由农户的主妇掌勺,提供餐饮服务的服务员也都是子女或亲戚。他们都是当地的村民,不懂如何为城里来的客人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只能依靠淳朴的心态和憨厚的气质得到游客的理解和谅解。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最急需、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乡村旅游在我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都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兴起和经营的“农家乐”,发展有很大的盲目性。以我镇合水分场为例,由于距离太平集镇较近,而且村庄四周山水环绕、风景秀美,具备发展“农家乐”的良好条件,目前已经开办“农家乐”30多家。但功能雷同,定位单一,都只能提供吃农家饭、棋牌等简单的服务,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农家菜、招牌菜,参与式的乡村旅游产品未开发出来,吃、注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没有很好地融合发展、延长我镇乡村旅游产业链。
(四)旅游人才资源匮乏。
近几年,太平镇大力统筹镇村联动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此过程中,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与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逐渐凸显: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不高,或是有热情但服务技能欠缺,低水平的服务带来的往往是低收入的回报。
(一)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出发点。一是坚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太平镇位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腹地,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一核两轴四片区”的城镇空间定位,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矗二是坚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仟荷湾、南源、泮溪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特色乡村。如仟荷湾和南源,是南昌市两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通过小城镇的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生态新村,建设南溪、枫林等具有湾里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特色的新农村。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按照“广栽树、多种花、不露土”的要求,在整体建设上,突出不破坏山水风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理念;在特色打造上,突出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建设生态宜居太平的思路;在资源整合上,突出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建设。
(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把握着重点。一是改造提升太平心街。着重调整心街业态,将心街整体打包给有实力的公司运作,在心街附近建设一处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左右的啤酒文化广常把心街打造成为南昌市文化艺术街区的新地标,把太平集镇打造成具有欧洲品位的特色小镇。二是抓好环境提升工程。巩固蛟万公路、太洗公路沿线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工程。启动旅游公路沿线林相改造工程。加强对泮溪油菜花、湾头荷花的管理,并在南源太平湖项目种植向日葵园,形成春看油菜花、夏赏荷花、秋揽红叶、冬观冰凌的景色。三是综合改造旅游基础设施。对心街周边的管网、港道、人行道板及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升级,争取修建太平镇团山村虹河谷至洗药湖(全程5.3公里)、太平镇团山村梓木坑至二0八高地(全程6.7公里)登山游步道。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团山生态停车常四是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建设:紧抓在建项目进度。采取主要领导挂帅,副职分包,明确节点、责任,细化任务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罗马假日、千百味森林酒店、美堡酒庄、灵芝生态园、水韵琴湾等项目;优化在办项目服务。做好花海度假村、江中玫瑰城堡、太平湖等项目的开工手续办理工作;跟踪在谈项目。对海航珺唐度假酒店、亚龙四季旱雪尝户外极限运动基地、赣电集团项目、宁波北仑港物流公司等意向性项目加紧跟进,加强沟通协调,争取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同时。配合做好神龙潭景区创4a相关工作。
(三)扶持特色产业,找准切入点。一是做优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用好省委、省政府“旅游强时政策,以心街为龙头核心,做好心街业态调整提升工作,并配合开展各类旅游主题活动,实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二是做大农家乐产业。借南源、湾头两村打造“五位一体”之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庭院式农家客栈,重点培育农家乐示范户,做到“文化、绿化、洁化、口味、趣味、品味”六进农家,提升农家乐的消费档次,逐步向精品化发展。并充分利用各村资源,逐步把农家乐产业推向南溪、枫林等处。三是做强生态种养产业。推进南源果蔬采摘园、南溪枇杷园、雷竹产业园、开心农尝合水灵芝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形成龙头、品牌,带动全镇高山种养产业的发展。
(四)突出宣传推介,抓好着力点。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已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太平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都市人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而青山、绿水、蓝天和清新的空气对都市人有着巨大吸引力。太平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都市人释放压力的需求,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太平镇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
2、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由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3、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另一方面又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
3、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八
科技兴农是保证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的智力支持,而作为老科协组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个职责东安区老科协协,对几年来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报告。
我区现有一个兴隆镇,辖17个村,总人口:33586人。农业经营形成菜、猪、奶牛、鸡等四条产业链条。土地面积65700亩,年出口蔬菜1.1万吨。
东安区老科协于2013年春,在兴隆镇组建了东区老科协农业分会,镇党委对老科协工作非常重视,推选即将退休的正科级干部刘继耀担任会长。这个分会有会员10人,志愿者13人(现在正在待批农业相关技术职称),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智能作用,演绎出精彩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
(一)发挥阵地作用,助力科技知识推广。
兴隆镇现有镇农业技术推广学校一处,17处农家书屋。东安区老科协农业分会牢牢占领这些阵地,为振兴乡村及时送去所需技术。每年利用农业技术推广学校,为养殖、大田种植、蔬菜种植农户进行专业培训。仅2020年春农闲期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条件,仍然举办了二期培训班,一期是大田作物管理和大棚种植为内容的专题培训,另外一期是奶牛和养猪技术专题讲座,受训达300多人。办学内容接近实际,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外请专业科技工作者讲座、有养殖、种植专业大户现身讲体会、传经验,类似这样的培训班每年都要举办三次以上,深受村民的欢迎。
通过调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广泛的科技传播阵地,那就是农家书屋。17个村每个村都有一处这样的书屋,里面存有村民所需的科学种田和养殖等书籍,村民随时都可到书屋阅读所需资料,特别是农闲季节这里是最活跃的,村党支部有计划组织村民进行专题学习,有时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有时学习科学种植、养殖材料,更为接地气的是请本村的种植、养殖大户介绍经验,这样使农家书屋真正起到了学科学的最好阵地。
在发挥阵地作用的过程中,东安区老科协农业分会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请专家讲课,帮助村党支部利用农家书屋进行农业技术宣传学习,真正的做到了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中科学技术的推广。
(二)借助外界力量,助力科技转换成果。
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中,仅我们的力量传授科技知识和技术指导明显不足,为了使科技兴村转换成经济成果,多年来我们坚持借助外界力量补上我们的短板。镇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办班,除了我们自己科技人员授课外,会经常外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等技术人员讲课。
农业分会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在为村提供科技服务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经常深入到村屯征求村民对科技种田、养殖等需求,帮助请专家授课,帮助推销农产品。会长刘继耀曾多次深入到东胜村,根据这个村是朝鲜族村的特点,帮助村委会筹划致富项目,利用战备防空洞储存淹制辣白菜,年出成品8吨多,创利润4万余元,增加了村集体积累。
这个村以种水稻为主,品牌彩稻名扬省内外,为了增加水稻产量,他们聘请温春农业经济学院教授李东学为驻村顾问。李教授以老科学家的负责精神,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指导。而且在这个村培植研发无土栽培育苗,利用废弃木耳菌袋作为培养基。村委会给李教授开辟专项试验基地,他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合作,正在研究试验提高彩稻抗病率。
桥头村外请专家对如何利用地源优势开发旅游业进行论证,现已经设计出花园采摘,赛车场等项目。为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他们从市交通局、文化局等单位筹措资金近百万元,从政府争取专项项资金120万元,修建道路、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区老科协利用老区名牌为他们申请专项资金44万,为这个村的振兴注入了财力,使村容靓了起来。
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中,区老科协发挥职能作用,为村民科技服务牵线搭桥。我们曾先后深入到五味子生产基地,帮助他们研究年度生产计划和产品销路。曾为红霞蔬菜合作社的组建提供服务,工商执照、规章制度,都是区老科协帮助办理、制定的,而且经常深入到合作社跟踪生产情况,提供建设性意见。为了将科学技术真正为发展村级经济服务,我们与农业分会的同志多次到河西村兴源猪场,与场长姜中锋共同探讨养猪遇到的问题,先后帮助他们解决了预防口蹄疫苗、接种等问题。与区农业局、镇畜牧站协调为他们送去信息、技术,使其增加了科学养猪技能,增加了收入。
区老科协为了扶持迎门山粘玉米发展,帮助他们进行绿色食品印证,帮助解决粘玉米储存资金不足问题,原市老科协会长李春一为粘玉米合作社解决了15万资金,区老科协申请专项资金7万,为他们的冷库改造提供了帮助。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从技术、资金、项目进行了真心帮助,为受助村屯增加了动力,并已经转换为丰硕经济成果。兴源养猪场在市场波动中站稳了脚跟,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桥头村一年一个台阶,已成为东安区的排头兵。迎门山粘玉米,物美价廉占领了杭州、青岛等大城市市场。
(三)精心培育典型,助力科技致富。
东安区老科协和下属农业分会,几年来坚持典型引路,带动乡村振兴,先后培育了五味子生产基地、迎门山粘玉米、兴源养猪场三个示范户。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多年来我们将迎门山粘玉米合作社作为示范点。迎门山粘玉米合作社由31家农户组成,采取股份制,每人入股资金数千元到一万元不等。近年来,累计投资270多万元,每年冷冻储藏粘玉米500万穗,近几年平均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纯收入近百万元。我们抓住这个典型,经常深入到这个村进行跟踪问效,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遇到的一些难题。帮助他们进行绿色食品国家认证,出主意注册了迎门山牌粘玉米商标。
迎门山的粘玉米合作社,拉动了迎门山村及周边村屯300多户的经济效益,全村150多村民参加合作社劳动,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比外出打工多的工钱。由于实行了科学种田,粘玉米种植比其他玉米每亩可多收入300元,每年给迎门山村创收近百万元,合作社入股成员每年分红一万多元。
如今在牡丹江市里开设了迎门山牌粘玉米专卖店,给市民的菜篮子里增添了一道返季的健康绿色食品,深受市民好评,而且还远销省内外。这个合作社被牡丹江市农委评为“三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牡丹江市创建三优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十佳魅力农民合作社,真正成为种植业的示范户。
我们将兴源养猪场作为养殖业示范点,几年来一起关注它的发展。姜中峰的养猪事业越做越大,现已成为总投入100多万元、养猪1000多头、年收益几十万元的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大户。姜中峰致富后,不忘帮助他人,服务百姓。有许多新的养猪户不懂技术,他无偿传授经验。对有些困难的养猪户,他减价或本钱卖给他们饲料及药品。在他的影响下,周边农村一批养猪户也富裕了,过上了好日子,真正起到了示范户的作用。
在兴源养猪场发展过程中,区老科协、农业分会经常到猪场了解需求,并根据需要曾经到技术推广站、药店、配种站沟通相关事宜,曾经请专家为猪场号脉,制定防疫、养猪措施。
实践证明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屯科技振兴乡村的发展。
经过走访调查我们看到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好的作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较快,土地征用较多,可耕地逐渐减少,这样就迫切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蔬菜,这样科技种田尤为重要,而现状是村民对这个现状认识不足。有的还秉持因循守旧的种植方法,缺少科技种田意识。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对村民科技种田意识教育,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农村书屋强化这种意识教育,从思想上真正解决科学种田问题。
2、科技振兴乡村经济,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科技人员明显不足,农业局、科技局,不应只有上传下达的职能,而更应该有技术指导职能,现在这个职能明显力量不足,甚至是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应该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吸纳,使其能够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内行指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一定的理论培训使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知识,成为科技振兴乡村最得力的技术力量。
3、东安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年来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问题在上边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给予宽松政策。现在省已经召开了三届旅游项目推介会,明年将计划在牡丹江召开推介会,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我们的乡村旅游业,在风景区增办特色采摘园、农家饭庄、滑雪场等旅游项目,使牡丹峰这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焕发出亮丽光彩,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圣地,带动东安区以及全市的旅游业发展,使我们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九
实践内容: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调查。
实践单位:李官幼儿园、李官小学、侯镇三中。
实践时间:20xx年1月10日至20xx年1月12日共3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社会发展与未来,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的成才与国家后续人才的储备至关重要。农村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人才的成长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等重要领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之际,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寿光市的学前教育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寿光市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仅幼儿园的数量增加了十几个。为了解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更好的促进本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对家庭所在地的几所中小学,也是我的母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1、掌握三所学校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2、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调查对象:三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学生。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以访谈的形式为主。发放问卷是在三所学校放学之际,随机选择在学校门口等学生放假回家的的家长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30份,收回27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为80%。并与部分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访谈。
四、调查时间:xx年1月10日—xx年1月12日。
主要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看法、认识和对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农村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建议等方面。
六、调查结果。
就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如下:
有87.5%的家长较少地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或者基本不关注,这与农村人们的工作繁重有关。农民在农忙时节的工作量大,一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这项数字表明,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中的关注度严重不足。农村的学生家长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了解并不多,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知之甚少,这也与其家庭负担、繁重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
在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学生家长做的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家长平时在学生回家之后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比较少,或者是基本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部分的家长大多数是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中进行看护。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缺少交流的时间会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认识了解不足,甚至会对父母形成偏见,这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起着不良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另一方面,家长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手中看护,也可能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负担,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之际,这样做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就学生家长与学生谈的最多的话题来看,有的家长愿意与学生谈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家长倾向于了解学校的内部情况,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而有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学生教育为人处事,分析看,这一部分家长更愿意在学生性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形成上多下功夫。
在家长们比较关心的学校收费问题上,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规定免除表示叫好,但也有20.8%的家长认为学校巧立名目变相收取各种费用。这项数据表明,教育部门等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总体上还能使人民满意,但也反映出政府、社会各界等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的投入仍不够。在教育投入中,教育部门的投入重点仍在城市,而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虽然数目还可以,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比重却偏小。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对资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在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上,83.3%的学生家长认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父母缺乏相关方面的教育知识是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究其原因,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不难得出,由于农村人们多为体力劳动,劳动繁重,加之文化程度偏低,人们一般无暇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拿不出时间来购买、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资料。针对此,父母要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加相关方面的教育知识,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为学生从小就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发放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以增加家长们的教育知识。针对全国关注的学校安全问题,调查显示,75%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安全工作比较放心,可以看出本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安全工作做的比较到位。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与教学方面上,87.5%的家长希望学校的硬件条件要达到相应的要求,91.7%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就读于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家长们思想观念的提高,家长已经不能满足于普通简单的教育模式,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同时,家长们对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有50%的家长认为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知识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激烈竞争在教育上的表现。而与此同时,有87.5%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考取理想学校,而在为人处世和综合能力方面上的要求不高,这方映出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存在认识偏颇,重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提高。
在农村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上,95.8%的家长希望将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放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而在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支持来源上,家长们也普遍认为应将政府的投入放在第一位,并且希望能够获得企业、社会等各层面的支持,希望教育部门在师资力量方面实现均衡分配。
在与学校教师访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基础教育的工作任务重、工资水平低,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等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调查,教师的工资平均仅为1700元,相比较之下低于其他工作的工资,部分教师工资一直提高不上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希望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减轻教学任务,切实关注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并选拔、聘用年轻的、学历较高的教师到农村任教,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七、调查体会。
总体上来看,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中的受关注度不高,家长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切实提高农村人们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与关注度,增强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学校应广做宣传教育,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分发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家长们进行宣传教育,以增加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家庭在基础教育中的开支,从而增强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度与认识。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建立基础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力量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捐助投入。
(三)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教育管理。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形成全覆盖的全市的教育安全防护体系。严厉查处违规办学的公、私立学校,做好对各类学校的监督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四)依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社会保障等权益,特别要提高农村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建立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保障制度,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健全农村学校的福利保障制度。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十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一
为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水平,根据xx调研实施方案,近期就x乡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此次调研采取了资料查阅、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先后深入到x乡各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共访谈相关人员x人,收集相关资料x份。通过对x乡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整体状态的梳理,特别是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面对面、心贴心向广大干部群众询计问策,对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基本乡情。
x乡位于x县南部山区,x北麓,与x接壤,距离县城x公里。19xx年确定为x乡,为全省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亩,林地面积x亩,下辖4个行政村,共x人,其中x人。境内生态优美,风景秀丽,负氧离子浓度超过8000个/cm3,是一处天然氧吧,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古建筑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全年旅游人口数约达x万人。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x乡立足“旅游兴乡,生态靓乡,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依托畲汉风俗,突出古村文化,保护秀美山水,落实民生共享,以“打造赣闽醉美山水之乡,扮靓畲汉醉美风情小镇”的发展目标,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畲汉文化,抓住县委政府提出的把x乡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样板地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结合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秀美乡村点。突出大岩秀美乡村建设重点,特聘请专业团队,对大岩进行以aaa级景区标准的秀美乡村设计。对大岩进行的秀美乡村打造,共投入资金520余万元,完成了房屋改造、庭院改造、停车场、x文化广场、道路沥青、游步道、观景台、电网线路改造等基础建设项目,景区建设初见雏形,为下步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兼顾实施x村陈家、沿河新村秀美乡村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对陈家、沿河新村进行了环境提升、景观建设等项目。此外,重点打造梁家秀美乡村点,对中村村梁家自然村进行秀美乡村点打造,实施了古树林景观公园、路网改造、房屋改造、环境提升、改水等项目。其中秀美大岩建设当前被列为全县“aaa”级乡村旅游点,x村雷家成功向上申报“传统古村落”。
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民族文化。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畲汉一家亲”文体活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体育班、传统文化兴趣学习组活动,重点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把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x文化村寨、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x村“x雷家”旅游文化品牌和大岩村“独竖尖下的美丽畲寨”,在传承发扬x文化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当前旅游景区呈开放免费模式,但是带动了地方”吃、住”两方面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包括茶叶、有机大米、绿色有机蔬菜和家养鸡鸭等的产销。与此同时,带动经营酒店的店主年收入增加数万元,这于当地经济而言,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2020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1124.94万元,与2016年同比增长20.7%。
1、宣传不到位。自从x乡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宣传少、宣传范围小、宣传质量不高,只能吸引少部分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游玩。最为主要的是,宣传内容不够突出,无亮点,不够抓住人心,吸引力较低。同时产品与地方景点挂钩捆绑宣传较少,许多游客知景点,不知当地特色农产品,难以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造成第一、三产业之间形成隔离带,无法联合发展。
2、交通不便利。由于x乡地处山区,道路易受大型运输车辆和自然灾害损坏。对外连接的公路等级较低,加上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严重、路面狭窄、弯道多,且临水临崖,冬季较长时间结冰无法通行,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群众和游客安全出行。不便的交通导致众多有意向来篁碧旅游的游客望而生畏,从而影响着我乡旅游产业的发展。
3、规模不完整。现已建成的秀美乡村有大岩村、梁家、中村,初具规模。但对于x村内,仍然存在村内道路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的情况,这使得全乡域的乡村旅游不成规模,造成游客体验感下降,影响到游客宣传的口碑,从而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
4、文化传承弱化。因经济社会发展,现x乡居民聚居地多为畲汉混居,文化习俗逐渐汉化,原有x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x传统文化保留情况堪忧。加之缺少青壮年,文化传承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5、产业发展薄弱。x乡境内多山地,平均海拔高达900~1000米,气候寒冷潮湿,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如山洪地质灾害、低温冰冻等,导致现有耕地面积少,只能以茶叶、毛竹种植产业为主;且因地势、气候原因,不利于经济作物种植,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各种作物的种植仍然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种植面积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生产方式上,普遍属于粗放式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1、坚持政策优先,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建议对现有通往县城的道路进行修缮提升,加快实施互联互通工程,重点改造石垅至东山、港口至篁碧、集镇外环路、梁家桥及连接线等公路,早日实现融入县域大交通网络。同时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2、依托天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提高闲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力发展篁碧茶叶、高山果蔬、林下种植等特色产业,全面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收入。
3、完善乡村建设,扩大旅游规模。充分利用好篁碧“清凉资源”,引进旅游投资主体,建设一批康养和民宿项目,要加快x村美丽集镇建设脚步,规划建设x特色商业示范街,推进实施全域旅游,满足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吃喝游购物需求。只有全域内各秀美乡村点都能达成规范化的景点,才能使整个x乡的形成完整的,具有规模的乡村旅游地,从而使当地的旅游发展更具规模,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4、加大挖掘力度,提升x文化输出。依托悠久的畲乡历史,持续深入挖掘和传承独特的x文化,重点挖掘书乡文化、饮食文化、进士文化、宗祠文化等,并将这些融入群众生活和学校课内外教育,通过支持开设畲语课程、x射弩和蹴球教学活动,编排x歌舞,举办“x三月三”民俗节日活动等,让x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深入群众。将x文化元素和产业发展深入融合,进一步整合本土x文化,将独特的x元素融入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打造畲乡产品品牌化影响力。
5、强化宣传力度,做好旅游推介。通过整合篁碧优质旅游景点资源和优质特色产品,打造特色推广文案,并通过比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友号、官方微博号、居民朋友圈等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宣传。或者是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并在活动上对本地特色产品进行宣传,从而扩大知名度。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二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校于20xx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选择了“深入家乡基层,了解家乡发展变化”这一内容,对自己的家乡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2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xx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双河村,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少人多、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的少数部分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调查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一、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二、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三、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四、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家家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六、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有许多地方未安上自来水。村民吃的水大部分都是自家的井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洗衣服等的用水绝大部分都被污染,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四、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青睐。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xxxxxx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补贴,农村医疗保险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村民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胡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在最后,我要感谢我们村的父老乡亲,谢谢他们的支持,当我问及他们很多问题时,他们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隐不瞒。我请他们帮助我填写调查问卷时,他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帮我认真作答。当我向他们要取一些照片时,就算那些照片很珍贵,他们也不吝啬。他们对我说,只要有利于你学习,你用就可以了。这些话着实让我感动,谢谢你们了,我的乡亲们!
乡村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三
学院(部):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专业:材料类。
学号:***04066。
学生姓名:周勣王旭。
成绩:
1109404077周勣。
1109404066王旭。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距上海市区81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名。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一个gdp高于南京的新时代的都市,我们小组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搜寻资料以及访问之后对苏州市的发展与未来的希望做了此份调查报告。
(1)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十)。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苏州在此列表中得到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靠近上海且土地相对廉价的优势上,苏州人均收入以及gdp总值始终保持一个上升趋势,超越了无锡市以及直辖市重庆。网上的各种言论均对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好的展望,非常多的网友对苏州经济的告诉发展进行了赞扬的评价。
目前苏州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建国后的苏州市。
在政权更迭时,苏州发电厂、电信、工厂,学校等重要设施,在中共地下组织团结各界人民保护下,均完整无损。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即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苏州地委、苏州专员公署、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苏州人民艰苦创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较大的挫折,但总体上苏州在曲折中稳步前进,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1949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整肃和安定社会秩序,开展剿匪、反霸、禁毒(鸦片)、取缔妓院,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的同时,人民政府接管了旧政府办的银行、邮电、铁路等部门,将苏州面粉厂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营工厂,并创办、改造、组建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商业批发公司,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950年春节后开市的“红盘”交易,政府调集供应大量粮食、布匹等,对沪宁一线包括苏州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给予毁灭性打击。之后,全国实行统一财政、稳定金融措施,治愈了抗日战争以来物价暴涨不已的痼疾,进入全国物价稳定的新时期。1951年起,在郊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完成后,全郊区地主占私有土地从解放前夕的48.7%变为0.26%,贫、雇、中、下农所占私有土地从24.45%变为87.57%,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经政府扶持,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处理了少数不法资本家,团结教育了大多数私营工商业者。经过引导、扶持和必要的斗争,全市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年底,全市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7958万元上升到9655万元,增长了21.32%,社会气象也为之一新。
1953到1957年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规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6年,郊区农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同年1月,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进入高潮。1月16日,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申请公私合营。1月17日,市委宣布批准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到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包括新建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组)达到646家,其中国营和公私合营188家,集体456家,私营2家。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78.54%,比1952年上升61.02个百分点。为改变分散、弱小、技术落后、工序不配套的状况,还进行了工业企业的调整、合并、改组,形成了由电力、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含丝绸)和食品等门类组成的新格局。经过改造和调整,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57年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22.1%,第二产业增长57.8%,第三产业增长11%。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仅为以后苏州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苏州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8到1965年为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0年,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追求高速度,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导致经济生活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从1960年开始,又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比1958年下跌了18个百分点。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以后,苏州全市上下团结一致,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从农业政策、工业指标、生产布局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克服困难,扭转被动局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入正常的轨道。调整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16%。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78.8%。三年“大跃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但是在调整中,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生长点得到了保留,后来发展为机械制造、冶金、电子、化工等一批新的产业群。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同全国一样,苏州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治**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遭受到很大的损害。1967年,造反派组织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夺权,苏州城区发生了大规模武斗,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交通中断,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的破坏,生产水平下降,当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66年下降了29.4%。到,1975年,苏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48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84.75%,其中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33亿元、14.15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长158.37%、10.55%。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全市上下致力于恢复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步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乡镇工业的大发展为起点的。早在50年代后期,苏州一些乡村就曾倡风气之先,因陋就简,在全国带头创办社队工业。此后虽几经挫折,但到70年代后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1978年社队两级集体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5亿元,年产值9.92亿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37.76%。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社队企业的重要作用,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后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在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的同时,又紧紧抓住当时上海等大中城市正在实施的加工工业转移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走向城市,走向军工企业,走向工业原材料产地,与城市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85年,全市乡村企业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建成各种联合企业2000多家,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装备、产品和人才,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加强。1985年,全市共有乡村工业企业13208家,比1978年增长6.7%,固定资产原值21.94亿元,工业总产值88.0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5倍和8.8倍,并涌现出21个亿元乡(镇)和181家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乡镇骨干企业,形成了一个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以中小型企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依托城市发展自己同时又为城市大工业配套服务的工业群体。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集体经济的重要依托,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共同富裕的重要依靠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盾,而且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1985年,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5%,成为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78至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65.60亿元猛增至215.08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3)苏州市容的变化。
苏州古城像一枚浮游在河上的紫菱,似乎随时都会融化:“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你会融在俞玖林、沈丰英的昆曲唱腔里;或仅仅是一盏莲蓬,一尺绣窗的风景,一样叫人自在飞花。
苏州新城环金鸡湖而建,景观大开大阖,可望见落日和天际线;同样是水,却完全突破了苏州老城水巷阡陌的小景。湖畔的苏州新地标科文中心俗称小鸟巢,夜景光影翩跹,已成姑苏景观新时尚。
在苏州本地的老人眼中,苏州的变化已经不止于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了,80年代,90年代,21世纪,每一个十年都是苏州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上图图是1986年的凤凰街与带城桥弄。
再来看看现在的凤凰街。
听老人说,旧苏州普通人家一般只有1~3间简陋的小屋,经济萧条。有那么加起来。
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的人,一般都是富有人家。30年后,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苏州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苏州也重新修建了许多古典园林,比如说:怡园、沧浪亭等等。这一切,使苏州焕然一新,繁华美丽。三十年来,苏州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
(4)关于苏州交通。
最近的苏州市中在道路改道与地铁的建设,这在我印象中是非常深刻的,虽然不是一个苏州人,但是苏州交通的前景以及沧桑的变化深刻烙印在我们这些苏大学子心中。
如果形象的比喻,老苏州城象什么呢?有人说,它像一只螃蟹。八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八条街,那是八只蟹脚,城西的虎丘山和狮子山是两只蟹钳,松鹤楼内的马蹄泉是蟹嘴,而这只大蟹的脐就是牛角浜的七星泉。相传,蟹一爬就会发生战争,于是古人早就废塞了匠门和蛇门。直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入苏州,废塞的城门才被重新打开。苏州的水,也是这个城市的文脉。从空中俯瞰城市,古城是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新城区则是路河交错的套棋盘格局。新城区满足了今天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老城区保留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不变。如此规划,使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
如今大兴建设地铁,我想在不远的今日,在一个美丽的地面下面,还会出现一条条快速高效的铁道,这会使市民们的生活变得愈加方便与美好。
(4)。
总结。
通过搜集资料与实地勘察,我们对老苏州与新苏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老苏州依旧具有他独特的美丽与动人之处,在老苏州的基础上,新苏州的发展更让人可喜,以前当想到苏州城时总会想到“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姑苏城外海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诗句,但是时间过了这么久,这样奇妙的依然可以在如今的苏州市中体会到。园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我仿佛看到了下一个上海的辉煌,轨道交通的精妙勾画,会让来往苏州市里面的人们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当看着一幅幅未能在这里呈现出来的对比照片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一种喜悦与惊喜。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实践,在对苏州加深印象的基础上,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与艰辛,但也在之间找到了快乐,融洽了关系。我们去品尝了苏州特有的红白汤奥灶面,津津豆腐干一些有名的小吃,那种味道仍记忆犹新。总之,这次调查活动对我们是受益匪浅,期望苏州的未来会更加美丽与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