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汇总16篇)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何写一篇具有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的读后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典范,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一
今天,陆老师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走路上学》。
刚听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我掩着嘴偷偷笑了起来,心想:“走了上学?哪个学生不用走路上学啊,这部电影能好看吗?”有点怀疑,这次陆老师是不是推荐错了。
带着怀疑,我开始了观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娜香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越江溜索上学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弟弟瓦娃给姐姐娜香穿新雨鞋的那个部分。瓦娃把娜香穿的鞋脱了下来,用自己的衣服轻轻地擦拭娜香的脚,再细心地给娜香穿上聂老师朋友捐的新雨鞋。这时姐姐娜香高兴地合不拢嘴。这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心头为之一震,他们穿个新雨鞋都那么高兴,山区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啊!后来,老师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艰苦,就帮他们买了新鞋。这时,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我正为他们高兴时,娜香在溜索时,一不小心,怀里的新鞋露了出来,娜香不假思索地探出身子,想拿回鞋子,手一松,这时,悲剧发生了,溜索的钩子没有挂住,娜香掉入了滚滚江水中。就这样,娜香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一双鞋,一条命。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同学们,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山区的孩子吧!我们可以把我们平时穿不了的鞋子,洗洗干净放进小区的回收站。一起寄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有鞋穿,让电影里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压岁钱捐给山区,帮他们造桥,让他们不再冒险溜索上学。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山区的孩子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二
很喜欢老先生在里面提到的自己对于读书的态度,借用了五柳先生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所追求的不过是一时的快乐,喜欢什么,喜欢看什么,喜欢怎样去读,都是个人的选择。
不是说一本书读完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也不是说能够带来多少利益上的回报,很多事情本就不应该用金钱去衡量,不过就是追寻一时的快乐,记得住,记不住又有什么要紧的呢,看进去,看不进去也都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过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坚守好属于自己人生的课题就行了,不要去妨碍别人的人生。现在读着读着,发现很多不理解的事情也能够换得一种看开,大概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三
我是穷光蛋。
爸爸是个演员。
我是大富翁。
花钱大王。
再见啦,同学们。
我出发啦。
初到山区小学。
山区第一天。
生气的第二天。
孙二娃不见了。
我们是好朋友。
时间过得真快。
依依不舍。
全新的姜小牙。
好毛病和坏毛病。
找哇找哇找朋友。
爱哭的同桌。
换同桌。
最喜欢的老师。
我也想当班长。
好可怕的班长。
气人的.体育课。
我的坏消息。
讨厌的米小圈。
你争我夺。
鹅鹅鹅。
我们还是好朋友。
针锋相对。
我是诗人。
好玩的新同学。
一起玩滑板。
不理米小圈。
好朋友三人组。
铁头不见了。
铁头很危险。
坏同桌。
不说谎的约定。
爱跳皮筋儿的铁头。
周末不愉快。
要把铁头夺回来。
女生联盟。
男生跳皮筋儿大赛。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四
很久没有去写读后感,之后一定要很快补上阅读的进度。
这一本,为数不多的读了第二遍的书,好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去读,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常读常新,直至现在,才算是真正明白了经典的意义。更像是生活的一个回顾,这样的回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下,变成了个人眼中的时代记忆,从众生的角度去看当时的世界,多了几分无可奈何,也少了几分动荡变幻的迷惘。最初看并没有太大的感悟,现在去看,结合自身的情境,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西南联大组建仅有短短的时间,却引得那么多人的怀念。
动荡的时代,似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似乎打乱了人们所有的生活,却还是会有一群人,潜心学术,潜心研究。思想上的交融,没有标准的讲授,每个教授讲出的都是自己的研究,多年来深刻感悟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规划与标准,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就好像只是思想上的冲突。会有学生与老师的辩论,会有老师之间相互的埋怨,会有言语上的冲突思想上的不一致,却也还是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因为思想观念相左就分离指责。
那样的生活,是现在达不到的,也是不敢去想的,自由,分散,或许不再会是当今大学所选择的目标了。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五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猪一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吃着葡萄一边唱着歌,心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可真舒服。
这时妈妈从家里出来,对小猪说:“孩子,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上学去了”。小猪听了说:“行,妈妈”。第二天猪妈妈把小猪带到森林小学山羊老师所教的二年一班,山羊老师把小猪和小鸡安排在一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是小猪还是好吃懒做,书包里总是有吃不完了的零食,身上的衣服特别脏也不换,小鸡和同学们都不跟他玩,有时还笑话他、欺负他,可小猪根本不在乎,还说:“我不脏,我不脏”,山羊老师每次看见小猪也充满了烦恼,想找机会和他谈一谈,于是他把小猪找来,只见那小猪一边吃着零食一边问:“老师,你找我什么有什么事”?山羊老师看见他的样子已经气得无话可说了,便说我要给你退学,小猪听了更不在乎了,于是小猪便再也没到森林学校来上学。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六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这本书让我深深入迷,因为我从中学到了许的科学知识。里面大的天文地理,小的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前,我一点都不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知道了地球有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我们居住的地方只是地球的表面,它就像鸡蛋的鸡蛋皮一样那么薄。它也给我介绍了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风、雨、雷电、雪、雾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的道理和类型?海底的地貌是怎么样的?等等。
还有为什么会地震呢?这是因为地壳在运动中断裂发生碰撞,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见到的地震了,比如青海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地震可以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山体滑坡,雪崩……这些答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无声的老师,给了我无穷的知识,让我知道了自然的知识,生活的道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七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叙述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回答: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阂,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
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对比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二)关于何兆武先生的学习的两大体会。
在何先生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件世俗的荣誉。假如不是很有兴趣,又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他觉得犯不上,或者说,太功利就烦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偿失。
最后,我想在这里写一下本书中的最后一小段,就像大家知道的,西南联大在1946年宣告结束,清华,北大回了北京。本来何先生应该跟着回北京,再写一篇论文,得以完成学业,但是当时国内的解放战争开始了,所以他的研究生念了三年,最终也没有拿到学位。
何兆武先生在书的最后,语气中明显的表露对于那时的深深遗憾、无限的怅惘。现在我们有安稳的时局,平静的生活,详细的学习计划。或许我们应当拿出自己的勇气与决心,表现出更佳的状态去奋斗,不至于使得国家再次受到欺凌,搬迁自己的首要学府,让后代的学习变得像何先生那样充满艰辛。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八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上学记》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执笔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愚昧腐败,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激起活力的时代。《上学记》是一部口述历史,但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何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
什么是幸福?书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对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刚满十六岁的时候,那是对幸福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后来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何先生是这样说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学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艰苦的时代,大部分老百姓过的都会穷苦,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学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学术抱有的积极的希望,虽然正好是战争的年代,但学子们也坚定的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美好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到来。所以当我看到这里,就有一点点感觉,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显得稍许付钱,我们在生活中的抱怨显得很没有必要,幸福其实是简单的,只不过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们的期望仿佛变得永远都难以满足,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要尽量避免的,要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别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这本书中,何先生回忆了从小时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记忆,从小时候北京的胡同巷再到在西南联大静享读书的时光,一切都好像艰难而却又值得,这是一批知识分子宝贵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许多爱国分子,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参加着爱国游行,但是对政治知识又避之不及,我无法忘记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忆起自己父亲的那一段,他在书中说到“他们拿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的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想飞蛾扑火。”这是一种无奈,更是那骨子里透出来的义无反顾,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尽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们仍是勇往直前,这是大部分后代所没有的坚韧,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与远大抱负。
细细品着每一页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当我合上这本书,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无论何时(除了升学统考的时候看的少)何先生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说过“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在接触到何兆武先生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人们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养,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看一些杂文,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读书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同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七年里,没有四处奔波,没有严格管制,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学习读书的做好时光,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
在西南连大,于在中学里不同,不用再念口号,学习、思想不用再被约束,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自由的,学生、老师可以各持己见,可以争论,这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完善的最好环境,想必,这也是为什么何先生如此喜爱西南联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听取,而是大家一同讨论,一同交流。
同时,这里的老师教学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死板的框架里,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露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并不会逼迫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学生可以何老师讨论,可以和老师争辩,其中,何先生就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不禁想要到现场去看看,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大学生后,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那是阳光穿过绿叶之间的缝隙,缓缓从老旧的教学楼上滑下,看着学生和老师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讲的“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室,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何先生眼里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的过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富裕,为了一切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大家最终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抬头享受人生的真个过程。
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仿佛坐上了一辆列车,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从北京到湖南,长沙,云南,台湾,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书,看他眼里溢出的对学习的热爱,当列车到站,我下了车,内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静。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九
《丁丁上学记》这本书是博客里的熙熙妈向我妈妈推荐的,于是妈妈也在当当网上给我订购了这本书。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拿到了这本书。
这个星期,我一直都在看这本《丁丁上学记》,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甚至有时妈妈叫我吃饭,我也听不见。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我的成绩不怎么优秀,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中介绍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我的学习成绩。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丁丁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并介绍了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过电影”学习方法,复习要用“吃药片”法等等……书里面面有很多小故事,每种学习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告诉我的。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要想提高学习成绩不仅要学会思考,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还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前我就是没有学会好的方法,在考试中才会考不出理想的成绩。我以后一定要用对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希望更多的小学生们都来看这本书,用对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
《上学路上》,可邻的小女孩不仅受到当地习俗的阻挠,就连和她拥有相同际遇的妈妈也有些重男轻女。为了圆自己的上学梦,勤奋的小女孩总在不停地奔跑,一毛一毛的攒着那个希望。近了受感动的除了我们这些幸福生活着的人们山村淳朴的村民也为小女孩的确那份坚定和执着感染,当她终于凑齐学费,迈开疲惫的脚步,向学校奔去的时候,我们知道,坚持就会成功。
《上学路上》对于现代的许多人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看完《雷锋》让我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同样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能做什么很有影响力的大事,却能从身边的许小事做起,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上学路上》这部电影反映一些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的教育问题。很多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顺利的读书,而《上学路上》中的主人公在面临辍学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挣钱,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尽力克服,最终挣到了自己的学费。其实,在我们坐在教室里安静的上课的时候,有很多想读书的人都面临着辍学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
《上学路上》讲述了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小女孩积攒学费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在我看来,该片给了我们至少两点思考:其一,在我们国家西部的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小孩,因为家庭的拮据而无法上学。相比之下,能够安心在大学校园学习的我们真是幸运太多。感恩,奉献,帮助,关怀……这是我们仅能为孩子们做的一点事,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的体现;其二,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要独立,自强,争取平等的权利,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正如片中的小女孩所说:“为自己读书!”在困境面前决不低头,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能够实现内心的愿望。
积木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团结起来,共同出一份力,就会有星火燎原之势,学习雷锋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一
《上学路上》这并不是出自作家之手,也不是名著,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同学的作文。但读了这篇作文后,真的觉得世界很美丽,让人觉得很欣慰。
一个多么简朴的故事,一个多么平凡的举动,一个多么触动人心的一刻。这个世界因人而美丽。在这篇作文中,有三个值得人敬佩的人。老奶奶人穷而志不穷,能够抵制诱惑。小作者和老板娘就更值得人尊敬,为了一个毫不认识的人,能过帮助她,无论事情有多小,那都是可贵的,是品德的升华!是伟大的!真的让人觉得很感动,很欣慰。
真的希望所有人都能有善心,那么地球会由于我们而放光!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二
丁丁是光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他活泼、淘气、还有那么点儿小智慧。爸爸妈妈想,他上学肯定一点问题也没有!谁料到刚入学的时候他像很多新同学一样,在学习中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丁丁头都大了。后来在老师父母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丁丁不断努力,逐渐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各科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丁丁身边发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学习原来真的这么轻松有趣。
看完这本书,对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教会我们怎样才能集中精力听讲,上课不开小差。上课之前要预习,只有在预习时弄明白一些词意,这才是真正的预习。做作业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我们把握知识的一次测验。如果作业做错了,还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把它们牢记住。
《丁丁上学记》是一本教会我们从快乐中学习的一本好书。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米小圈上学记》之——魏老师的仇人。魏老师还有仇人?是谁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最近铁头一直在补习功课,他要争取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所以没时间陪米小圈玩耍。今天魏老师说,她已经选好了第三位加入少先队的同学是谁。魏老师把手指向了铁头,铁头开心的差点儿晕过去。谁知道,魏老师竟然说,是邢铁的'同桌郝静,铁头听完彻底晕倒。魏老师表扬郝静的助人为乐,而米小圈也觉得自己可以加入少先队,却遭到魏老师的打击。
我知道了,同学之间,助人为乐是不求回报的。
成语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又如:他迫不及待地推开门,走进屋去。
成语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如: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又如:他一向都是助人为乐。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四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抄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五
我很小的时候,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事就喜欢拆玩具,喜欢在大自然中找昆虫。爸爸看了没办法,见我那么喜爱科学,就买了一套《上学就看》的百科全书给我。这套书分为8个类别,分别是中国家园、动物园、科学馆、太空馆、科学馆等。我最喜欢的是动物园这一本,当我看到观赏鱼时,做梦都想自己能饲养这些小鱼。
我知道,科学探索需要实践。很快我从市场上买回了3只小金鱼,第一天它们还在水里游来游去,到了第2天它们便没精打采,不肯动了。到了第3天清晨,可爱的小金鱼便肚皮朝上了,我既伤心又疑惑,她们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死了?我绞尽脑汁地想。正无计可施时,我打开了《上学就看》,很快我找到了答案,呀,原来是鱼缸中的氧气不够才让小鱼死去的。有了科学知识指导,我便又买了一个大一点的鱼缸和几条金鱼回来饲养。这一回,小金鱼陪我度过了约半个月的快乐时光。
我心中暗暗高兴,可好景不长。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小金鱼竟不吃食了,在水里也不肯游动了,我开始担心起来。于是我认真细心的观察,发现小鱼的腮上有细细密密的小白点。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不喂食就会好的。可是过了一天,小金鱼的白点更多了,我觉得还要用科学去救活它。我翻阅大量的资料,在知识的大海洋里,我找到了病因:小金鱼得了白点病,必须用盐水消炎,用药物白点净才能救治它。我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每天不厌其烦的为小鱼加药换水,大约3天左右,小金鱼痊愈了,看着它们又能快乐,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我真高兴啊!现在,小金鱼已经长得很大了,可以说它们已经真正地成为我们家幸福的成员了!
在喂养小金鱼的日子里,爱思考、爱探究的我真正明白,大自然真是一本无字的书,科学在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如果没有科学,不去探索,我们的世界将变得多么黯淡无光。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有声有色!我们的爱和梦想将由童话变得真实。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到了,我终于可以好好读书喽!妈妈给我买了四本《米小圈》,我一下子就看完了,又和我的好朋友借了8本,这下可以饱读一顿了。8本米小圈当中其中有一本是我最爱看的,名字叫做《班里有个小神童》。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叫王聪聪,他的年纪虽然才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可是他懂的知识非常多,又特别爱学习爱动脑筋,做数学题的时候还会举一反三,连四年级的题目都不在话下,所以学校的校长同意他跨年级上课。
可是有一次王聪聪咳嗽很厉害,生病了,还在房间里大哭大闹,他的`爸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啊,因为他特别爱看书爱学习而忽视了锻炼自己的身体,所以才导致身体抵抗力差,被病毒悄悄地攻击了。读了这个小神童的故事,让我有了自己学习的榜样,也懂得学习的一些方法,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像妈妈说的,我们要快乐地学习,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要劳逸结合,也要锻炼身体,这样才会全面发展,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