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课教案(精选21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文字材料。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实践验证,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屈原课教案篇一
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最新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范文如下: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挂图:有关端午的图片。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6月9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屈原课教案篇二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下面为大家分享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挂图:有关端午的图片。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6月6日(公历) 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屈原课教案篇三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课教案篇五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作者——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作者”,请学生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鸭蛋的特点)。
a.名声久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问起籍贯,上海店里,双黄鸭蛋。
b.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现在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哪句看的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
家乡的鸭蛋,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就更是喜爱的不得了,除了吃以外,孩子们自有玩法。
明确:怀念童年。
课文小结:作者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是因为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本身就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小结: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品味语言。
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
五、拓展延伸。
(一)为家乡的鸭蛋做宣传。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一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热爱祖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二)畅谈佳节。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传统佳节的过节风俗,回忆当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佳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节的习俗,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传统佳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作业设计。
1、生字词语抄写。
2、研讨与练习二完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风俗特点。
感情:热爱家乡,怀念童年趣事。
屈原课教案篇六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 唐眛() 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 滋垢() 滓()商於() 顷襄王令尹() 咎()行吟泽畔() 枯槁() 三闾大夫() 怀瑾握瑜() 皓皓() 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八、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
屈原课教案篇八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3)屈原影响。
屈原课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屈原课教案篇十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屈原课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看懂画面内容,尝试讲述故事大致内容。
2.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
3.感受传说故事的魅力。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的?有些什么口味?
师: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吃粽子呢?
幼:端午节。
师:对了,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吃粽子。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吗?谁来猜一猜?(请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录音,整体欣赏故事。)。
(二)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听故事第三段。提问:人们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他们是怎么做的?
(三)尝试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师:关于《屈原的故事》,老师还收集了几张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看图片讲述故事。
1.师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讲解划龙舟,挂艾草、菖蒲,涂雄黄酒,缝香包)。
2.师幼一同看图片讲述故事。
3.引导幼儿把故事讲给身边的好朋友听一听。
4.请两名幼儿单独讲述故事。
5.组织幼儿讨论:
师:《屈原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如在你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错怪了你,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说说端午习俗。
(五)活动延伸。
老师在手工区准备了许多彩色绳,待会儿我们一起去编吧。
屈原课教案篇十二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屈原课教案篇十三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4][5]。
屈原课教案篇十四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屈原课教案篇十五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三课时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屈原课教案篇十六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滋垢()滓()商於()顷襄王令尹()咎()行吟泽畔()枯槁()三闾大夫()怀瑾握瑜()皓皓()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六、朗读全文。
第2教时。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疏通5、6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二、疏通7、8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三、疏通9、10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总结。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三、即时作业。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课教案篇十七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屈原课教案篇十八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屈原课教案篇十九
开端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明的特点。
感觉此诗表现的凄盛情境。
掌握屈赋香草尤物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学习要点。
袅袅兮金风抽丰,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好像一幅金风抽丰图,湘湖洞庭秋天景色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金风抽丰,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天景色,构成了一个精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怀主人公的心境,被先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湘夫人教案“袅袅兮金风抽丰,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耐久不衰的名句,金风抽丰、落叶也就成了表达掉、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绪的天然景观。)。
屈原课教案篇二十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古今异义】。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同形异义】。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教学反思】。
屈原课教案篇二十一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