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课教案(通用15篇)
一份好的教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案的编写应该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还可以参考一些教学教辅资料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案质量和教学效果。
屈原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八、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
屈原课教案篇二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https:///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屈原课教案篇三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
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
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
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
疾痛惨怛(内心悲痛)。
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
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
谗人间(离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
盖(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
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
以刺(指责)世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规律)。
靡(没有)不毕(全,都)见。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
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
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
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
不获世之滋(污浊)垢。
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
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课教案篇四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 唐眛() 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 滋垢() 滓()商於() 顷襄王令尹() 咎()行吟泽畔() 枯槁() 三闾大夫() 怀瑾握瑜() 皓皓() 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课教案篇五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知识)。
2、学习用包纸粽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技能)。
3、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性的包纸粽。(创造性)。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项习俗。
难点。
想办法把“米”包进“竹叶”里面不漏出来。
准备。
物质准备:彩色纸条、线若干、一串做好的纸粽,双面胶,挂纸粽的彩条,端午习俗视频、制作粽子步骤图。
经验准备:活动前学会唐诗《端午》,幼儿活动前和家长一起了解端午的'来历,习俗。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儿:端午节)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啊?(为了纪念屈原)你怎么知道的呢?(爸爸妈妈讲的、电视上看的,还有唐朝文秀的诗歌为证、、、大家一起念儿歌)。
2、端午节人们会做什么事情呢?(请幼儿举手回答: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3、全国各地的人们庆祝端午节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人们还有哪些方法来庆祝端午节。
(幼儿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
1、我们这儿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你吃过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出示包的一串纸粽。
这是什么?请幼儿观察粽子是什么形状的?你会包粽子吗?(请个别幼儿拿着彩色纸条和碎报纸讲解,教师适当的补充,然后家长和幼儿跟着做粽子的图片一起练习一遍)。
我们桌子上有米,有彩纸,有线,有双面胶,我们一起来做五彩粽吧!
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纸粽,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一组的家长和孩子们包的纸粽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纸粽(背景音乐:古筝、琵琶等古典音乐)。
教师解说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因此,我们设计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们亲自了解和参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纸粽,呆会还有划龙舟活动,感受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同时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屈原课教案篇六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生答: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屈原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课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看懂画面内容,尝试讲述故事大致内容。
2.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
3.感受传说故事的魅力。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的?有些什么口味?
师: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吃粽子呢?
幼:端午节。
师:对了,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吃粽子。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吗?谁来猜一猜?(请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录音,整体欣赏故事。)。
(二)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听故事第三段。提问:人们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他们是怎么做的?
(三)尝试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师:关于《屈原的故事》,老师还收集了几张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看图片讲述故事。
1.师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讲解划龙舟,挂艾草、菖蒲,涂雄黄酒,缝香包)。
2.师幼一同看图片讲述故事。
3.引导幼儿把故事讲给身边的好朋友听一听。
4.请两名幼儿单独讲述故事。
5.组织幼儿讨论:
师:《屈原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如在你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错怪了你,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说说端午习俗。
(五)活动延伸。
老师在手工区准备了许多彩色绳,待会儿我们一起去编吧。
屈原课教案篇九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屈原课教案篇十
开端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明的特点。
感觉此诗表现的凄盛情境。
掌握屈赋香草尤物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学习要点。
袅袅兮金风抽丰,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好像一幅金风抽丰图,湘湖洞庭秋天景色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金风抽丰,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天景色,构成了一个精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怀主人公的心境,被先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湘夫人教案“袅袅兮金风抽丰,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耐久不衰的名句,金风抽丰、落叶也就成了表达掉、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绪的天然景观。)。
屈原课教案篇十一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4][5]。
屈原课教案篇十二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三课时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屈原课教案篇十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滋垢()滓()商於()顷襄王令尹()咎()行吟泽畔()枯槁()三闾大夫()怀瑾握瑜()皓皓()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六、朗读全文。
第2教时。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疏通5、6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二、疏通7、8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三、疏通9、10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总结。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三、即时作业。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课教案篇十四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屈原课教案篇十五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