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专业19篇)
报告的语言应该简练、明确,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和词汇,以便读者易于理解。报告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术语和复杂长句。这些报告范文展示了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和方式的呈现。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一
对于乡镇客运站,我们__人并不陌生。早在五、六十年代,在我市的一些乡镇就建立了农村客运站。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客运的参与对象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由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管理的农村客运站也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相继被转让、变卖和改变用途。到20xx年,__全市还在使用的乡镇客运站农村客运站只剩下4个。
建设农村客运站,对推动农村客运网络建设,促进路、站、车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由于__地处山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乡(镇)村之间位置相距较远,各种限制因素较多。随着__市乡村康庄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客运站的建设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突出。我们要在全省交通规划的框架内,探索出一条适合__实际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路子。
近年来,随着省、市对农业、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重视,作为对乡村康庄工程的配套设施,__市的农村客运站建设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一部分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改善农村群众乘车条件,构建乡村客运网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土地、资金、客流等因素的限制,客运站的建设步伐在__推进较慢。截止20xx年底,__全市建成乡镇级三级客运站1个,乡镇级准四级站5个,简易站8个,农村回头站10个,农村港湾式停靠站35个。20xx年在建和改建的乡镇准四级站有:莲都1个、缙云1个、松阳县4个、遂昌县4个、云和县2个、龙泉市1个、庆元县1个,共计14个;在建的农村回头站和港湾式停靠站或招呼站共有89个。目前我市在建和建成的乡镇客运站(简易站)共28个,仅占全市乡镇的14.9;建成和在建的行政村回头站和港湾式停靠站或招呼站共134个,仅占全市行政村的3.85和已通等级公路行政村的4.88。农村客运站的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公路建设步伐,大多数农村群众仍然在风雨烈日下等候乘车,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__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一些乡镇和行政村领导对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不够重视,认识不足,建站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客运站的建设两者之间,往往偏重于前者而忽略后者。一些乡镇领导认为公路建成了,大功已成就,客车开通了,群众出行有车乘,客运站建与不建问题不大。
二是农村客流实载率低。由于大量农村人员从事劳务输出,使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减少,除逢年过节期间外,平常在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人员,流动性较小。据调查,我市三级农村客运网通乡镇线路班车年均实载率为58.5,通行政村线路班车实载率为48.6。为此,经营农村客运的运输业户基本上处于保本或微利状况,很难支付再次进站的费用,失去了以车养站的费源支持。由于无利可图,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客运站也就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三是农村土地问题的制约。在__全市,重要集镇的客运站仅有4个,占全市重要集镇的20。如莲都的碧湖镇、大港头镇、龙泉的安仁镇等均因土地价格的问题,客运站的建设难以落实,三年来经过反复的协商,但至今没有进展。建造一个等级客运站,需要土地约20xx平方米,征地费用就要50万元。
四是农村规划的不配套。由于__各地的乡镇规划在几年前已经基本完成,有的乡镇基本布局已形成,近年提出的农村客运站建设没能列入小城镇发展规划。
五是建站资金明显不足。按目前__农村房屋的建设成本,建成一个准四级站需60-70万元,交通部和省交通厅共补助30万元,缺口约30万元。__多数县级财政为“吃饭财政”,为了建设康庄工程已经“勒紧裤带”,难以再顾及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乡镇财力更是无从谈起。
农村客运站是农村客运的枢纽,是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安全管理和运输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联系人、车、路的结合点,是实现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各要素间有机结合重要设施。根据__的实际,农村客运站的建设应立足于规划先行、路站同建、简易为主的原则。除少数人口密集,客运枢纽作用比较明显又具有建站条件的乡镇,建设四级或以上客运站外,一般乡镇以简易车站或回头站为主,通过与各行政村的港湾式车站和沿途的招呼站相连接,形成广泛覆盖的农村客运站站点网络,实现客车进站,旅客归点。在农村客运站的运行费用上,原则上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维持客运站的正常运转,尽可能地减小进站经营业户的经济负担。
将农村客运站规划与各地的乡镇、村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争取各级出台支持农村客运站建设的政策,为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2、要路站同建,统筹实施。在农村公路的设计、审查、施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各个环节,要将客运站的建设用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客运站的用地并留有余地,努力做到路站同建,同时投入使用。
3、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乡镇客运站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有利于群众的乘车,不宜远离中心地带。在保证满足停车和旅客候车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与运管站相结合,与各类市场相结合、与行政村办公用房相结合等。土地征用应根据土地所有者的意愿,采取土地置换、带地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既要保证客运站科学选址,又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以此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加快客运站的建设。
4、要统一标识,各具特色。在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中要根据__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建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并能反映民风民俗的客运站,为美化__农村增添风景。条件许可的,可以在沿线港湾式车站建造简易用房,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相关经营人员,实行站店结合,为乘车群众提供一些简便的服务。要规范客运站标识,农村客运站的标识必须统一规范,便于群众和外来旅游人员的识别。
5、要强化管理,发挥作用。运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客运站的管理,要向运输业户和群众宣传有关交通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引导,确保客车进站停靠,旅客进站上下车,使之成为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要监督站务人员的经营行为,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进站候车的方便与舒适。同时,加大对站外经营的打击力度,维护进站经营业户的利益。根据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完善客运站配套设施,拓宽客运站服务领域,增加客运站的服务功能,以提高经济效益,将农村客运站建成集停车、住宿、餐饮、配客、组货、配载、车辆维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型道路运输综合服务站,减少向进站车辆收取费用,实现以站养站。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二
年起,中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做了有关调整,今年,将继续紧把信贷投放闸门,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我区目前正处在资金需求敏感的飞速发展期,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如何将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需要如实分析并尽量争取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1、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挖潜空间。
区内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图一所示,年以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维持在250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年初增加值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同时,图一也表明了,年宏观调控后金融信贷有收紧趋势,特别是5月开始,比年初增加值的增速放慢了,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
与年全年我区金融信贷逐月递增相比,年的回落效应十分明显。年1、2月和年的月末贷款新增比例比较如图二。
从存贷款比例上来看,我区金融机构基本上保持60%到63%之间的存贷比,如图三。而年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为69%;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各商业银行以法人主体计算的人民币存贷比为不大于75%;加之考虑到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有上升的空间,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可加大。
2、较多依赖地方政策取向,偏重“锦上添花”类贷款。
我区金融机构目前大多紧跟政府政策走向,对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和政府强力支持建设的贷款主体,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如针对我区年下半年建立起来的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主要对三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城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建投公司开展放贷业务,提供其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等融资支持。对我区各类工业园区,着重考虑各级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园区发展的成熟度、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度与规模档次等因素,如康桥市级工业园区由于其是市属工业区,发展较早、较成熟,园区内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也较好,赢得金融企业的普遍青睐。针对今年全区“决战临港”的政府工作目标,金融机构适当加大了对临港新城有关贷款主体(海港新城投融资公司、临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等、临港新城经济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
相比以上“锦上添花”类贷款,金融机构对“雪中送炭”类贷款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区其余投融资公司大多采取的是贷款持平或逐渐收缩的信贷政策;对除康桥工业园区以外的工业区,由于园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的规模、档次普遍不高,因此对这些工业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仅限于少部分优良企业。对大部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仍严重存在。
3、对调控涉及类行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小。
年中央对金融机构采取了系列调控政策,包括: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做严格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利率方面的调整措施来全面收紧银根等。
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控制政策的施行,区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采取较为保守的信贷态度,个别金融机构的上级行曾一度停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审批。目前,仅对“四证”齐全、自有资本比例在35%及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但由于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中满足此条件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原因分析。
1、我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趋于严格。
出于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考虑,大多金融机构对基层机构的贷款权限作了严格限制,贷款更多地向大区域、大企业、大项目倾斜。我区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即对公业务的信贷权限一般较小,大多数银行只在一定额度的范围内拥有贷款审批权,个别银行对公业务只有调查权,无决定权。此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审批程序比较严格,手续比较繁琐,与中小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存在着矛盾。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审批将愈加严格。
2、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较多采取间接融资方式来筹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的难度较大,且即使是在间接融资渠道中,融资供应范围也相对有限,仅限于中资金融机构。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规模有限,资产总量不大,较难提供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物,较难满足融资的条件。我区虽然有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而成立的统一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由于运作处于起始阶段,许多功能有待完善,运作制度也有待规范,故目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贷款帮手。
3、我区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我区为后发展地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尚未进入正常轨道,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无力偿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支持的信心。另外,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缺失,还款意识淡薄,借助各种理由逃废银行债务,挫伤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两港一城”尤其是临港新城的系列建设作为我区的“特大型项目”,一直受到区内金融机构的关注。我们要充分把握好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机会,利用为临港服务的各个重大项目引进,提高以临港建设为主的区域经济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我区新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将未来我区着重建设的“一核六区”作为融资主体的龙头,突出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园区,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强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水平和档次,争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配合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大对建设财力项目的甄别和监督力度,努力优化三家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和提高经营质量,增强金融机构对政府性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努力拓宽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注重对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各项措施的宣传力度,选择恰当时机把全区的优质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资金。大力引进民营、外资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外资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不断研究、完善我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制度建设和运作程序,切实发挥担保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的助手功能。积极借鉴先行地区成功经验,探索其他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各种模式,考虑引进保险公司,通过“银保”合作,构建企业、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四方合作的担保方式。
3、加快全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发展环境。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三
勐弄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是2006年教育综合改革后经盈江县教育局批准命名的,是由原来的勐弄乡中心小学和勐弄乡中学合并而成,学校并管辖全乡所有校点。目前,全乡现有一贯制学校、勐典完小、松园完小、下寨小学和盘龙山小学5所学校。全乡共有45个教学班(含学前班),在有学生1588人(含学前班105人),初中学生356人,小学有学生1127人。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加大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勐弄乡学校从硬件方面加大投入,校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校园,一贯制学校配备学生电脑55台,多媒体教室1个。各校实施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配有了光盘播放室。学校办公也迈入信息化时代。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使“两基”工作进一步得到巩固提高。由于教育体制机制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加强管理,积极推进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中考成绩逐年稳步上升。民办校管的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二、教职工队伍。
按州编办核编给我校教职工编制数103人,现我校共有教职工83人(含特聘教师3人),其中女57人,少数民族22人。从学历上分,本科38人,大专42人,高中一人,初中2人;从职称上分,中称16人,初称51人,见习8人,工勤人员5人;从年龄上分,45岁以上1人,35—45岁15人,35岁以下67人。因多种因素,我乡校教师思想很不稳定,调出多,流动大,每年新分配年青教师多,导致请婚假产假人员多(现请产假6人,外借调1人)。目前,我校实在编在岗76人,教职工严重缺编缺岗,共缺编缺岗教职工27人,缺编缺岗率达26.2%。学校还承担培养培训新教师的任务,因此,教职工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很大。
三、影响山区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
四、稳定山区教师队伍吸收优秀人才到山区从教的意见建议。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四
中国保健品市场尽管10年前规模很小,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壮大。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更新的推动下,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发展将呈现消费者群体多元化、保健品销售模式专营化、宣传模式推陈出新以及保健品成日常消费四大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
人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以及人们对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从原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保健品市场受到绿色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化潮流的冲击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生产厂家的关注的。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品行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其全球市场容量稳速上升。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传统的保健养生理念的大国,对保健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我国保健品行业也拥有广阔的前景。
保健品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主要有养颜美容类、抗疲劳类、辅助治疗类、养生益寿类和性保健类等类型,但是在保健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抗疲劳类保健品。因为这类保健品综合适应性强,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要和保健观念,对于改善人体生理机能状况效果较为显著,所以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为了解消费者对抗疲劳类保健品消费动机、综合评价及其市场构成特点,我们对抗疲劳保健品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抗疲劳类保健品中各主要品牌产品的市场信誉、价格适中性和购买意向等内容指标。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观察调查,力求使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针对保健品行业在我国的销售情况进行市场分析调查,掌握保健品行业在我国的销售情况,了解保健品行业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保健品行业的市场销售模式,经营状况,销售环境,主要消费群体,和保健品的价格以及竞争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以便为企业在进入该市场提供依据。
1、宣传途径。
电视是消费者信息来源最多、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广告是以其媒体导向性强、直观等特点,成为消费者最易接受的媒体广告形式。对于保健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中对症状的描述会引导消费者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去选择,找到自己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契合点。
2、消费动机。
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购买后自己服用的,还一种是购没后送人的,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我们对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方式均是为“传递或表达感情”。
而保健品的销售主要在冬季,冬季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是人民的保健意识提高了。
3、购买习惯。
购买主要地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主要地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5%)。这表明,无论对于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说,对保健品的定位均在食品和药品之间,购买时大多数消费者都倾向于每次购买一瓶或一盒保健品。而保健品的促销方式较多,其中以“买一送一”和“专家咨询”为主;从比率看,对消费者而言,“专家咨询”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最强的刺激。原因可能在于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健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说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识更侧重于保健药品,对其功效更信赖专家的观点。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每家零售药店的营业人员,调查的地点范围为亚贸以及石牌岭附近。调查每家零售药店销售的保健品主要品种、价格水平、销售量、保健品的作用以及效果。
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访问法来进行调查。这样调查,可以在实施调查活动中,使我们对数据、情报收集、分类、统计、储存时更有效率。
调查的实施我们实行的是以面对面的问卷访问法为主,这样可以使我们对数据、情报收集、分类、统计、储存时更有效率。本组所设计的问卷见附录。
市场调研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问卷访问法调查,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动有关的信息。
3、结果处理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在小组确认项目后,有计划的安排调研工作的各项日程,用以规范和保证调研工作的顺利实施。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10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工作与活动内容时间参与人员备注。
设计市场调研方案3月11号小组全体人员。
抽样方案问卷初步设计3月12号上午小组全体成员。
调查问卷设计3月12号中午张莉玲、于维维。
问卷修正与印刷3月12号下午张莉玲、于维维。
调查访问3月12号下午—3月13号中午小组全体成员。
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资料3月13号下午。
报告打印提交。
3月15号下午小组全体成员王浩含、宗辉。
经费项目数量单价金额备注。
问卷打印费30份0.1元3元。
统计4元。
本次《保健品零售市场调研方案》调查的结果形式为调查书面的展示。具体内容将包括前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内容和具体项目、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资料分析的方法、调查的时间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情况、调查结果的表达形式以及附录十个部分组成。
我们主要对保健品营业人员以问卷访问法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完成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调查人员等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各调查人员,统一选择正常的工作时间开始进行调查。根据我们的调研方案,在亚贸及石牌岭附近一带进行本次调研。具体配置如下:
1、街道口调查人员:王浩含。
2、亚贸调查人员:张莉玲,于维维。
3、石牌岭调查人员:宗辉。
对于《保健品零售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为这一份问卷收集的信息、归类总结,精心编制成了10个调查问题,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排列,最后是基本的个人资料,对于问卷题目校对无误后印制成调查问卷。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五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92平方米,我校现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市校园文化aaa级单位、县级小学教学示范校。
2、3、教师: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工人1人,学生:现有在校学生866人,16个教学班,巩固率100%,学历达标率100%。按时毕业率100%。
二、学校管理情况:
1、教职工管理:
(1)干部:实行校长负责制、聘任制、任期目标制。校长是学。
校的法人代表,要按照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批示办学,全面负责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学校师生员工负责。
(2)教师:必须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管理,特别是教师的录用、聘用、辞职、辞退必须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3)职工:与教师同等对待。
2、教学管理:
职权分明,既齐心协力,又互相竞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一方面抓硬件建设,一方面抓教学工作,形成分明的两条线、两个轮子一起转,实现了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双丰收。
(2)确立新型管理理念。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就是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爱师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为此,我校在中层以上领导中树立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教师”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了“校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的管理思想,紧紧围绕对全体师生的关爱,优化管理行为,提升管理的品质,努力营造“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全校师生的潜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我们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课程计划,开全课程,上足课时。在常规管理上,学校长期坚持严、细、实、恒、新,推出了教学管理的“四抓”新举措,即:抓教师备课,突出一个“实”字;抓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新”字;抓听课评课,突出一上“促”字;抓课后作业,突出一个“精”字。在质量监控上,学校开展了对教师的“五评”活动,即: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评价。对学生注重整体发展,突出特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新的管理举措,给教学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已在老师们中间形成了共识。
以验证升华。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还特别加强了教育机智的研讨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参与——互动”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从学科教学、课堂管理、实践活动、课外延伸等各方面谈自己的收获。“课题教研”即:以学校承担的实验课题为切入点,在大的实验背景下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及学科实际确立自己的探究方向和实验点,在扎扎实实的个体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验的研讨交流工作,课题组每位成员在合作与互助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大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在教学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开创教学的新局面。
3、学生管理:
为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少先队、班级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形成网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突出以课堂为主阵地,抓好单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学校坚持一月一次的校会制度,结合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对学生进行学习、纪律、安全、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坚持集体站队放学,小组站队到校的制度,坚持每周五扫除的制度,坚持“两操”制度,各班坚持每周的班会制度和每月的主题班会制度。在学生的常规管理上,学校制定“班星”、“校星”评比制度激励学生争做“班星”、“校星”;坚持学校领导成员值周,教师轮流护导值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学生管理以少先队为主,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管理值日,对表现情况一周一汇总并在升旗仪式上公布,一月一总结评出学校先进班集体。
4、后勤管理:
管理不负责任,造成无原则性的、无正当理由的校产、公物遗失,损毁等现象,将实行责任追究制。
5、评价管理:科学评价,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对于教师个人在本学年中取得的各种荣誉、成绩及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性过程材料,及时装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袋。实践证明“教师业务档案”不仅为开展师资培训提供可靠的信息统计,而且更能激励教师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
学校制订了业务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随时了解、掌握,检查后进行及时总结、反馈和矫正,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情况,采取了平时考查、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走向成功,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成才的信心。另外,平时各班及时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方面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三、现有管理形式的优点与不足:
当前在一些学校里,校风不正,教师无成就感,工作消极,人心涣散。从而进一步使教师素质降低,管理难度大,改革步履维艰;社会形象差,声誉差,口碑不好,学生不愿来,家长不愿送。
四、对策与建议:
建议1:推行“值日校长制”
目前学校人事制度开明,即使学校管理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流失很厉害,但也为教师潜力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学校实行“我搭舞台,你展才华”的用人机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如果道路通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益的方式。大多数人都有的欲望,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将这条道路打开,让教师成长。要让他们自由地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要通过激发、帮助和鼓动性的领导行为创造有益教师实现自己的积极本能的条件。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为了鼓励教师敢于争先,展示。
才华证明自己的实力,学校管理者可以在校内推行“值日学校管理者制”。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可以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担任实习学校管理者,在为期一周的任期内,担任起学校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每周的工作安排、布置、检查及每周工作总结。这样就可以为教师创造民主开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值日制”的实行,干群关系可以得到改善。还有效地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能,成了青年教师成长,尤其是管理人才的茁壮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有力举措。
建议2:规范教师考核。
为了改变传统教师考核为考核而考核的状况,学校管理者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功能的开发,通过考核激发教师潜在的能力。做到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除了广泛的宣传,还需鼓励教师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鼓动他们进行行动研究,并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帮助教师组织材料,包括组织他们写论文,参加校外的公开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熟。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六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__市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__市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20__年,__市的农业人口为64.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9%,是__市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__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4,根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十五”期间的消费支出增副分别是:食品消费支出7.7;衣着支出为5.54;居住支出为9.0;家庭设备支出为1.3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9.10;医疗保健支出为21.12;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4.3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3.34。总的来看虽说是程上升区势,但消费起点还是比较低,20__年,__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93.7万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9.9万元,人均消费仅为1985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5153元相差3168元,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1、农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__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__---20__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从20__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__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
2、消费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普遍存在,电风扇、电视机仍是农户家中主要耐用物品,对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购置持谨慎态度。而农村婚丧喜庆舍得铺张浪费等旧习惯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据调查,目前__市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二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用水不方便,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乡村设置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
4、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表现在农村市场秩序不好,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5、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据调查,不少企业拿城市需要的商品来供应农村市场,有些生产企业和流通组织将库存滞销积压、长期卖不出去的商品向农村推销,致使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严重错位,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农村市场销售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当前,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集中本地农产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专业批发,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
4、组织好农村市场商品流通,鼓励和扩大消费。目前__市农村商业流通组织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虽有一些电器、建材、五金等个体店,但大多规模小,零散经营。农民要买大件商品,仍然谨慎。商家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消费意识和购买欲望。农村大件物品也应送货上门,做好售后服务。增设农机、家电维修服务网点,以解决农民购买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打假力度,在农村增设消费者投诉网点,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村市场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5、企业要面向农村,研究农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要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为农民生产更多符合其消费需求的产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农村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为占人口八成的农村居民服务。抢占农村市场,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靠一轮宣传即可打开局面。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打持久战,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广泛征询农民对其产品的爱好程度和意见,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七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农村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明显的感到,农民在教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由此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他们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形成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的基本状况
全面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村贫富差距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提高农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农村各种问题的存在及恶化,这些都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农民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农业问题
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农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土地面积较小等原因农业机械并不能普遍应用。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在农闲时一部分农民就无事可做,而在农忙时则从早忙到晚,有时吃饭都在地里。在气候不顺的时候,干旱是要灌溉,涝淹时又要排水,增大了农业的投入成本。
其次,农业的效益较低,仅靠农业是农民是很难富裕的。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会是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因此靠农业增产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务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进城务工的农民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所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大部分为又苦有累的低层次工作。进城务工的农民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在建筑,力工,服务业等行业,其次为文教卫生,零售业,机械制造,餐饮业等行业,比例极少。而在公司销售部门、人事行政管理、文秘、通信工程、财会等工作的农民更是极少,特别是在计算机、金融保险、人事行政管理等行业部门工作的农民基本为0。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是城市人所不愿从事的又脏又累又苦的最底层次工作;从农民工工作的单位类型来看,以自由职业者为最多,其次是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再者是个体户,事业单位,集体企业,比例较少。从工作层次来看,从事操作层(一般职员或工人等)占74.6%,为绝大多数,从事技术工作的只占到18.3%,而从事中层以下管理工作的仅占7%,从事高层管理的则为0。二是农民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较难,又很不稳定。三是农民的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工作时间较长,但收入却很低。总体的评价在城市的工作环境不是令人满意的。不少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较长,而他们的收入却很低,除去花销开支已所剩无几。
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也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
(三)农村医疗状况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的医疗问题主要有:一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绝大多数乡只有一个卫生所,只能满足农民看头疼发热感冒等小病,对于较大的疾病没有力量解决;二是医生短缺,并且医生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量的医生并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三是医疗费用较高,药价居高不下。有病或家庭中有病人的农民因医疗问题而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农民面对重大疾病束手无策,农民渴望治病又害怕治病,主要医疗费用太高,农民住不起大医院,而小医院对大一点的病又无能为力;二是农民因病致穷现象严重,医疗支出费用曾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巨额的医疗费用已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小病拖,大病忍”现象严重,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大病的增加对家庭的幸福和谐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的痛苦,也使得与病人关联的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跟病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员与病人(如生病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面临考验。
《农村现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八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盔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19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距督保障机制。
奎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
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19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
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
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
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
镇,耕地面积84.2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8.89万亩,其中用材林2.11万亩,经济林2.7万亩,公益林面积3.6万亩,其他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0.25万亩,其中用材林0.03万亩,经济林0.13万亩,公益林面积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1.35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年产0.27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13.2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
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
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
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
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1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19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据201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19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19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19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9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9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9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
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带领调查组,从3月28日至4月16日,就我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座谈用工情况、走访返乡农民工、与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对话等形式,掌握了我县目前就业再就业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现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我县是100多万的人口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xx%,农村劳力有46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4万余人。目前,全县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近6万人,回流返乡农民工6xxx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0.5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二、问题及原因。
1、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在内,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举步维艰,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影响到了就业市场。
2、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由于前几年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致使今年的毕业生规模扩大,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年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因而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也就越来越困难。我们通过开展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到,我县近几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约有5xxx人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教育模式的局限是重要原因。各大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都较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科学实践,以分数而不是个人实际能力来评定一个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同样以学位证书、资格证书等来判断他们的能力。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还有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有关。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3、大量农民工返乡。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相当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关闭或停产,导致我县相当数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失去就业岗位返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压力。统计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返乡农民工达6xxx人,占全县外出务工总数的x.x%。截至3月27日,全县尚有5xxx名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就业,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x.x%。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务农,等待政府安置,坐吃山空。
(3)对再就业薪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特别是原来在矿山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工,现在大钱没处挣,小钱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xxx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委县政府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三、
对策及措施。
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政策稳就业。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加大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及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补贴,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时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2.拓宽渠道增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倡导和激励全民创业,把发展经济与创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调整企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展就业岗位;通过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谋就业岗位;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专合组织、协会和专业大户,扩充就业岗位。
3.加强服务固就业。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落实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动者维权等服务措施。加快我县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开发我县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站,使我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就业指导与信息时代接轨。广泛开展多种形势的招聘活动,为求职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当好“红娘”。
4.开展培训兴就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力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个性化培训”等培训新模式。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推进城乡“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让更多的技能人才适应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尽早尽快寻求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岗位。
5.争创品牌扩就业。我县是劳动力资源大县,没有过硬的技术品牌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竞争机制。因而我们要依托市场,选准项目,着力打造一至两个劳动力技能品牌,提升我县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地位,促进我县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就业。世界窑炉在中国,中国窑炉在。工业窑炉在国民经济中应用非常广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华夏窑炉公司的“华窑”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窑炉”技工、老板、机械日渐名闻大江南北。我们应针对这一劳务品牌,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成立“窑炉工培训基地”,争创劳务品牌,积极开发我县窑炉资源,塑造更多的“窑炉人”。
6.狠抓招商充就业。招商引资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展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必须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项目投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倡导全县招商、全民引资。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一
[摘要]绿地系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邯郸市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绿化作用、植物配置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为改善和优化邯郸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为此,我调研了滏阳公园、龙湖公园、赵苑公园以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公园,并对其绿化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靠自己浅薄的知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关键词]公园绿地现状;绿化植物结构配置;邯郸市;大名县。
概论。
城市公园绿地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首先应该掌握其绿化植物的结构组成。通过对邯郸市公园绿地的实地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公园绿地的绿化树种选择和配置结构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促进其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水平的提高,对邯郸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具有特别的意义。
城市公园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因此,通过对滏阳公园、龙湖公园、赵苑公园以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附属公园绿化系统的实地调研,并结合调研时拍到的照片,对邯郸市城市公园绿化系统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现状分析。
一、公园绿化系统概况。
(1)滏阳公园作为邯郸早期的公园,总体规划以自然山水为骨架、植物造景为特色,是一座集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空间立体配置和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营造出物种多样、景观精美的生态园林效果。目前,公园共栽植各类乔、灌木16万余株,绿化覆盖率达到74%。近期又对公园进行了增值植物,共栽植25个品种的各类植物2400株,其中引进新品种6个。通过完善植物配置,一幅品种多样、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呈现在游人面前,实现公园绿化提档升级。
(2)龙湖公园园内栽植各类植物1.6万余株,建有造型各异的桥梁12座。同时完成了由大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三部分组成的夜色阑珊水景等项目。
(3)赵苑以园林作骨,文化为魂,将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园林为载体充分展现。昨日记者获悉,赵苑的植物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景观建设将成为建设重点。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公园,赵苑以赵文化为核心,融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于一体。槐树、杨树等北方特色树木,油松、白皮松、玉兰、银杏等名贵苗木尽览眼底;合欢、紫葳等观赏花,枣树、枸杞等果树争奇斗艳。置身于赵苑,郁郁葱葱的树木,娇艳欲滴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湖水,精巧怀古的建筑,让人应接不暇。
(4)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是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因此,博物馆所在地的公园绿化设施则是以辅助博物馆为主要目的,在植物配置上以常绿植物为主,使建筑小品,石碑等在绿色中若隐若现。
二、分析。
从现有这四个公园绿地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植物的健康状况是公园绿地的重要指示,它反映了对现有植物的养护水平,指示了植物是否适合现有的立地环境,在经营管理上是否需要加强。邯郸市公园绿地绿化树种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一个绿地只要有两三种植物枝条干枯,整株频死,甚至死亡,该植物的观赏价值不仅丧失,还会影响整个绿地的景观,所以数量虽然不多,但值得重视。
(1)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分析1.1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分析。
城市公园绿化植物的水平结构,可分为行道树、绿篱草坪以及绿篱、乔灌木与草坪的混合结构等。通过对其水平结构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绿化树种的重要性指标,才能从深受环境条件,人文行为习惯和绿化政策影响的绿化现状中,了解人们接受这些绿化树种的程度和确定它们的重要性程度。本次调查的四个公园绿地总面积2516.4亩,其中,滏阳公园360亩,龙湖公园41.7亩,赵苑2100亩,大名县石刻博物馆14.7亩,由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难以统计,仅对乔灌树种进行统计。根据调查在众多的绿化树种中,乔木中以白皮松的密度最大,其次依次为垂柳、银杏、圆柏、国槐;灌木中的珍珠梅、榆叶梅、凤尾兰等植物的密度较大。
1.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
所有的乔木、灌木、藤本都分布在一定的园林绿地里,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其结构形式影响着绿地的功能及稳定性。本次公园绿地调查,乔木树种73种,灌木树种58种,乔灌“种”数比为1:0.79。藤本植物也是城市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虽然邯郸市大力提倡垂2直绿化、立体绿化,但此次调查的藤本植物只有3种,占树种总数的2.31%。虽生长良好,栽植量大,但种类过少。
1.3植物群落的年龄季相分析。
植物配置时既想使绿地近期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又要保持园林景观的相对稳定,就要考虑好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比例。参照北方其他城市的经验,在今后的公园绿地建设中,应适量增加慢生树种的比例,降低速生树种的栽植数量。将慢生树种与速生比定为4:6较为合适。因此这四个公园都仍需努力。
树种的生长特性不同,绿化效益也不同,它们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叶、花、果、枝、干、皮等给人美的享受。在邯郸市公园绿地绿化树种中,观花类有72种,且大多树种花期集中于春夏两季,而秋季甚少,观叶类44种,观果类26种,观姿类48种,其他观干、观枝类有16种。由此可见,邯郸市公园绿地树种观赏效果并不单一,在绿化树种配置上仍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公园绿化的现状问题2.1植被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由人造林育成的成片常绿树林,树龄一致,又处在幼龄阶段,仅由香樟、女贞和桉树三种树种,虽然有零星山茶、桂花、银木、云南樟、香椿、乌桕、水竹、绿竹丛等树木,但没有成片成带的落叶树及开花乔木穿插;因此,显示出树种单调、林相单一,林地群落结构不完整。树林虽四季常绿,但缺少春花、秋色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林冠起伏,没有风景林地应有的优美季相外貌景观。
由于造林时,只种植乔木,人工群落中没有形成下层地被、灌木层的合理组合;而且乔木种植密度很高,许多地段达到15-20株/100平方米,造成林下十分郁闭,加上地面大量落叶堆积覆盖,十分不利于下层花灌木、地被植物的生长。目前公园大部分山坡地面裸露,尤其是缓坡地段园路两侧,游人无序踩踏和落叶扫除,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
2.2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差。
缺少风景视线和景观空间的组织,缺少通过园林植物艺术配植形成的优美的植被景观。遍山茂密的树林,阻挡了游步道及景点的观赏远景和城市的风景视线;园路两侧视线不够通畅、没有开敞或半开敞的林中空地,使游人在主干道上行走,尤如一直在林中穿行,景观单调压抑。在公园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口以及已建的风景建筑、服务管理建筑环境中,现状物的艺术景观。
缺少绿化景观垂直结构。
一、绿化改良改造。
绿化改造规划设计要结合邯郸市公园改扩建工程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使绿化景观的规划布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初步设计中的景点设计、建筑布局造型风格及环境要求相协调。
绿化改造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常绿林木,以及其它较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成片林相改造与重点植物配植相协调;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并注意配植具有当地气候生态特色的园林植物,形成公园的绿化特色。
二、群落结构调整。
进行林地群落结构的调整,对现有林木,根据立地环境、景观布局、人工群落设计要求,疏伐、择伐或就近移植;开辟林窗、林中草地、改善林下光照条件,补充景观效果较为突出的乔木树丛;在主要园路两侧及景点周围的林下,配植较为丰富的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等等;通过以上措施,营造、培育数类各具特征的结构较为完整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布局在公园不同地段,形成公园的季相色彩、林冠造型优美,具有稳定生态结构和良好生态功能的人工植被。
三、重点地段改造。
在公园各景点、出入口和沿园路,进行绿化配植,营造公园这些重点地段景观效果突出的园林植物景观。沿园路,开辟视线走廊,形成部分开敞空间,补充观赏价值高的园路树;在主干道路口,布置色叶,观花或造型树丛,形成敞幽相间、步移景移的园路空间景观。
对三个公园的建筑群,以及景点的风景建筑环境和公园出入口,以现有山林为绿化背景,进行重点园林配植设计,使绿化景观更好地衬托主体建筑,形成风景建筑和园林植物相结合的优美的风景构图,更完美的表现景点的意境主题,完善景点环境功能。
需要加强绿化结语。
通过这次的调研实习,使我们更加了解城市公园中的绿化系统,针对公园的不同功能进行植物的配置,使之达到公园主题与绿化相统一,同时,绿化是为了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的,因此,怎样达到最大程度的为人们提供一个惬意的环境是城市公园绿化的重中之重,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对公园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绿化,使其不仅服务公园里打人群,更加能为城市的绿色贡献一份力量。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二
根据县文明办的要求,为切实抓好当前我镇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镇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到茨竹坝村委会等部份边境村寨就当前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麻栗镇当前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美的精神风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一个思路,树立一种精神。一直以来,我镇始终紧紧围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主题,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立志脱贫奔小康的精神。确立镇机关为重点,农村村组为基础,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村这一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通过努力,我镇的精神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有友善、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道德风尚在全镇农村蔚然成风。
(二)抓实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当中,镇党委、政府从两个文明出发,坚持以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创建活动,按照创“五好”,抓班子、抓队伍、抓经济、抓文明、促发展的要求,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班子以及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等基层组织建设。在镇机关站所大力开展“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以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载体的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实施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工程,使农村呈现出文明、整洁、规范、安全、优美的精神风貌。推行门牌号管理制度,加强对户、院的管理,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精神文明、公共事业联抓,科技文化联建”的格局。目前,全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达280户,科技示范户27户,文明村10个(其中省级文明村5个,县级文明村5个),“五好”家庭85户,通过开展“建设文明校园”活动,使各中学、小学的环境有很大改观,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常识等课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三)抓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读本》400余册,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和赌博偷盗行为。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2004年以来共读书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累计举办农函大126班,学员达6482人。此外,我们还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紧及信息观念、人才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正在形成,学文化、学科技、学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次的村民小组更是谈不上开展活动了。
(三)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
素质。
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人民群众能正常开展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投入力度,特别是应该在每个村民小组设垃圾箱或垃圾池,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五)要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村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三
(一)普及程度。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8%;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3.62%;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82%;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11%、0.74%;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75%,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78%。
(二)教师队伍。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4%;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4%;年以来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全省教职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未出现拖欠现象。
(三)办学条件。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2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2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拆除。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12.36、15.79册。小学、初中。
教学。
仪器设备正在积极配备,计划国检前达到省定标准。
(四)教育经费。—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19%、16.72%、21.05%、17.8%,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1.55%、36.03%、32.56%、34.49%,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36、19.31、11.51、16.69个百分点;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733.17元、3395.54元、4126.95元、5011.76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999.36元、4052.02元、5366.32元、7423.16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36.96元、777.46元、1235.14、1850.49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554.62元、1001.05元、1630.56元、3447.57元。省本级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五)教育质量。—学年,全省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99.98%,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99.96%。
(六)扫盲工作。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7.8%。
省经过实施“两基”攻坚,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省的“两基”指标,除仪器设备配备外,其他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国检的要求,有些指标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省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6.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6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13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二。初中阶段中学一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65.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7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初中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48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台,在西部排名第二。普通初中超大班额比例5.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三。
与此同时,一些反映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其他省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如(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64%,比全国低3.03个百分点。(2)小学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比例12.23%,比全国高出8.73个百分点。(3)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1.6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7平方米。(4)小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19.42%,比全国低35.2个百分点。(5)初中代课人员占岗位教师比例7.98%,比全国高出6.17个百分点。(6)初中阶段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34.60%,比全国低39.92个百分点。
“两基”工作是在自然条件艰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两基”工作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幸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省“两基”工作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二、主要经验和亮点。
自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年全省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州(地、市)、(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两基”攻坚组织机构,建立“两基”攻坚目标责任制。省委、省政府把“两基”攻坚作为全省重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在全省性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并通过调研、督查和牵线搭桥,为基层学校解决许多突出问题。省长骆惠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调研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两基”迎国检工作,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亲自部署,亲自抓好迎国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分管教育的高云龙副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两基”迎国检汇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务必做好迎国检的各项工作。从1994开始到年,全省从省到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层层签订双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政府,做到了一年一初评,两年一总评,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年起,省委、省政府将“两基”攻坚列入各州(地、市)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省对州(地、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检查“两基”工作,促进解决“两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能,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形成了党委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年起,省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省、州(地、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年以来,省累计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2.07亿元,其中年投入资金6.51亿元,比年净增4.77亿元,增幅达到274%。州自年以来自筹资金3100万元资金设立了州民族教育发展资金。州在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投入资金4500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市从年起实施“学生营养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近500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每天早餐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9.2%、36.49%、36.96%、37.01%,在全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中名列第一。二是加快校舍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两基”工作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先后实施二期义教、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5.06亿元,改扩建学校2096所,累计完成校舍建设面积206.38万平方米。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省政府在国家支持省3.28亿元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又筹措3.28亿元,用于9个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了9个如期实现了“两基”目标。三是配置所缺的教学仪器。—年省级财政投入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电教设备等资金1.71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确保目标任务实现,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筹措76亿元,其中省级补助35亿元,地方筹措41亿元,用于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xx”以来,市学校布局调整总投资14.8亿元,其中市、区投资达9.4亿元,与“十五”相比提高了64%。州州、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三年内投资5.7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又筹措资金1.4亿元,用于新建学校的供水、供热、供电、操场、浴室、洗衣房等附属设施建设及校园绿化,配置食堂设备、学生用床、课桌凳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州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投入资金11.5亿元,由193所学校调减为39所,到底已筹措资金7.01亿元。州年落实资金15027.8万元,完成了包括州特殊教育学校等6个项目,有力改善了全州的办学条件。
书,逐户排查辍学生,初中阶段入学率由年的86.5%提高到年的99.74%,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内。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年,省落实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900万元,重点改善进城务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市、格尔木市办学条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和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其中市解决3.5万人就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5%。三是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全省落实了国家提高标准的政策,州在全省标准的基础上每生增加到200元,同德在州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元,同时免除了全所有中小学生的作业本费。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年省政府为九个攻坚一次性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900名,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从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计划,向40个(市)补充特岗教师4671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先后组织3087名省内应届师范生到农牧区中小学校顶岗支教。年实施了教师见习岗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了700名见习岗教师。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年以来共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6.54万人,扩大了后备师资来源渠道。近几年来,州通过公开招聘教师、实施特岗计划和重点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等多种渠道累计新增教师800余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800万元,省级下达培训资金1000万,培训经费、培训人数超过前四年总和。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同时,同步调整教师工资,做到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所查州、地、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长期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大力加强德育工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编印了《省情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建成43个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定了《关于“法律七进”活动、落实“法律进学校”的指导意见》。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省财政投入22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着重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城西区行知小学办学理念先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行知精神,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三是积极探索招生与评价制度改革。全省坚持小学、初中按片区免试就近入学,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免试入学,不断提高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配置给初中的比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加强扫盲教育,全面推进“两基”工作。一是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扫盲工作顺利进行。年以来,投入扫盲资金来源1140万元,向每位扫盲学员免费发放扫盲教材等学习用品,将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光盘免费发放到乡镇成人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扫盲成果。坚持把扫文盲与扫科盲、脱盲与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批组织扫盲对象和脱盲学员参加各种扫盲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牛羊育肥、家庭种养殖业、水果栽培、妇女卫生健康教育等实用技术培训,农牧民群众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增长了致富本领。州年至年共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培训人数达39727人次。年,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内。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扫盲机构的评选中,省扫盲领导小组被授予国际扫盲奖中的“世宗王扫盲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三、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个增长”计算不规范。教育费附加是国。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四
在这次调查中,我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教的新安一中9 (1)班和1 (5)班的学生。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收集到210份有效问卷。调查有六个主题:(1)对英语课的兴趣;(2)英语课堂中主动性的重要性;(3)英语教学的交际特征;(4)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5)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6)你的英语老师统计分析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根据调查结果,90%以上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在课堂上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不管老师说得多好,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人根本学不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积极进步。一个学生说得很好:“与其学,不如学。”正因为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实用意见。安排如下:教师应注重教材,辅以适当的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如介绍外国风俗知识和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在英语口语和听力训练中,可以用简单的单词串在一起,讲一些小故事和幽默,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表演小品和小戏,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寓教于乐可以使学生尽快接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项调查既出乎意料又合理几乎100%的学生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一结果与师生之间似乎冷漠的共存完全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不仅仅发生在一个40分钟的短教室或小教室里。它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并涉及到该类别下的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重要作用。问卷显示许多学生认为“如果你喜欢老师,你就会喜欢他/她的班级。”老师就是老师,“学者以此为生,师生关系必然会在教学中形成(一个学生这样说)师生关系好,距离近,学生自然会尊重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并为课堂学习提供快乐积极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教学过程。
目前,虽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但教师似乎仍然是实践的主体。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仍然认为教师应该是中心,因为教师在教学,学生应该跟随教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这表明教育系统的这一改革尚未取得预期结果。然而,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英语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助理”或“主管”为中心“助理”应根据“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和安排活动另一方面,即使老师表现出色,学生也会感到无聊。
最后,我调查了一个好老师在学生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学生们思维活跃,观点中肯,这表明他们渴望有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其中,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讲座的内容应该准确,有组织,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教师应知识渊博,具有良好的口才、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发音、清晰的发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个性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永远把他们放在心上,友善友好,与学生相处融洽,从不讽刺学生,心中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和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耐心地帮助和关心他们。就外表而言,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好的形象、气质,并成为别人的榜样。其他的,不要耽误上课,不要占用自学时间,不要做太多作业,和同学聊天,聚会等等也提到过这项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能否教好每一堂课方面排名第一。
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因此,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个教师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置于关键位置。这表明,在做好生意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促进教学。通过这次调查,我对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堂好课都需要很多努力。重视激发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被称为世界通用语言。教育部建议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市县的小学将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xx年秋,各县、区(局)小学开始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通常是三年级。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普及程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市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然而,小学英语毕竟是我们城市的一门新学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它已经走过了近五年的历史。在这五年中,大多数教师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技能,改进了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专业素质。为了了解我市小学英语的开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中心,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我进行了近半年的学科研究,收获颇丰。
要求领导注意以下情况交通不方便,教师人数少,英语课也不好。这堂课的内容还没有结束。这将导致小学英语学得不好的学生发现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成绩。因此,我们必须“一刀切”地开设英语课,全面推行。2.课时更少,间隔时间更长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和敢于说英语的优点。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英语课程标准》规定,3至6年级的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和高频率相结合的原则,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三年级和四年级主要是短课时。五年级和六年级长课时和短课时的结合然而,从我们城市英语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每所学校只提供长课时,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提供2课时。上课时间少、间隔时间长是我市小学英语课堂的普遍现象。此外,由于地域和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课外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薄弱。根据记忆规律,这种英语教学状况和英语学习状况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利于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形成。
以上是我的研究报告。请纠正我的不足之处。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五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六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公园建设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代的公园设计更加关注人性化,强调人的活动与需求,主张依据人的活动需求与心理来进行公园的空间形态布局以及各种服务设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律和环境心理,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高品质公园,本文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为例,浅析了人的行为规律与环境心理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环境心理公园设计龙源湖公园。
行为心理学主要是分析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等)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运用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及人们对环境的反映,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公园设计者不仅要抽象地关怀人,更应该关怀具体的人,依据不同特点的使用者,为他们创造满意的环境。
龙源湖公园为焦作市的一个综合性公园,整个公园以龙源湖为中心,周边设置有入口广场、大面积的草地、亲水平台、雕塑小品、健身器材等各种游憩场所和服务设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所以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市民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
一、市民的行为、心理特点1.1市民的心理特征。
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众开放场所,其容纳的人群具有大量性、复杂性等特点,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园里的人群进行分类,再对其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公园里的人群按其年龄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是公园使用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可支配时间,他们到公园里来可以进行一些日常锻炼,也可以参加一些针对老年人举办的文艺活动;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所以会在闲暇时间和家人到公园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又充满活力,对他们来说公园里优美的环境和开放性的空间都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多是由家长带领着进行一些活动。
1.2市民的行为规律。
市民在公园里的行为活动按活动特征可分为独立性行为、群体性行为和公共性行为。
独立性行为是指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群不联系而发生的活动。在公园中,主要体现为一个人单独在公园里进行的活动,如一个人散步、休息、锻炼等。此类活动往往需要较安静、隐蔽的空间。
群体性行为是个人处于小团体中所产生的行为,是群体内部发生的活动,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在公园里经常出现的群体活动主要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团体自发开展的体育活动(如广场舞,打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这类活动就需要有大面积的开场空间。还有的人会选择在公园里举行生日聚会、野营野炊等活动。
公共性行为是人处于更广泛的群体内发生的活动,这类活动往往需要更大的活动场地,如车展、集会等活动。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园里人群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园设计时,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做到对人们公共性、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舒适性的满足,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人们活动行为的复杂性。
二、龙源湖公园不同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
2.1入口广场。
龙源湖公园的两个主要入口为西入口和北入口,这两个入口的空间均为尺度较大的入口广场,是龙源湖公园空间的最初组织形式。广场地面铺装平整、视线开阔,是一个具有多种潜在功能的场所,可以举行群体的主题活动,可以和朋友闲谈,也可以充当一个观看者的角色,欣赏其他人的活动。
通过调研,在广场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某些群体举办的主题活动,如舞蹈学校举办的舞蹈表演、大学里某些社团举办的一些活动等,这类活动往往会引起市民的围观,活动本身也需要比较大的场地,再加上要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所以会选择在入口广场这种有标志性、开敞的空间。
二.许多轮滑爱好者会选择在入口广场轮滑,多为父母带着孩子;周末的时候,还会有许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类活动行为之所以会在广场上发生,主要是因为广场场地平整、视野开阔。
三.许多老年人会选择在广场上抖空竹、甩长鞭,也有一些喜欢书法的老年人会带着自制的工具在广场的地板上写字。
2.2滨水空间。
水是龙源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源湖水域面积为700亩,是龙源湖公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要素,公园里的水体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增加活泼情趣。
在进行公园水体设计时要使水体成为具有辐射力的核心来组织周围的空间,满足水体空间的可达性原则。同时,由于水只是从平面上进行空间限定,保证了人们视觉上的连续性和渗透感。
1.可达性。
龙源湖水面是整个公园的核心,处于公园的中心位置,在公园里活动的人群无论处于公园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水面,另外,湖面上的栈桥联系着公园的东西两部分,大大提高了水面空间的利用率。
2.亲水性。
人人都有亲水的天性,在进行水体空间设计时要尽量满足人们不同的亲水性行为,如散步、休憩等轻度的亲水性为;嬉戏、感受等深度亲水性为。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水的沿岸布置不同的设施为这些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
龙源湖公园的水体空间设计丰富,基本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公园东入口的水面上设置有伸出湖面的平台,且平台形式各异,部分平台的端部被设置成船的形状,置身其上仿佛就置身于辽阔的湖面上泛舟,提升了亲水空间的趣味性;西入口的湖面上有一条贯穿湖面的栈桥,栈桥两侧都等距离的安放有休闲的座椅,很多市民会选择在这里闲谈或发呆;湖边还设置有林荫道和面向湖面的休闲座椅,满足人们散步、休憩等亲水性行为;湖面的有些部分还被设计成了深度亲水空间,通过在水边安放比较大型的石块,为市民提供了可到达水面的平台,在调研时,很多市民在湖边钓鱼、嬉戏。
3.安全性。
度,并在路与水面的交界处通过地面铺装等创造明显的分界标志,同时保证水面距湖岸的高度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的安全心理需求。
2.3绿地休闲空间。
绿地休闲空间往往处于主要交通线的旁边,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同时通过植物的遮挡,又具有一定的依托感和私密性,这些空间相对于广场来讲更加安静,很容易建立领域感,且在这种没有具体功能性的场所,能让人的行为更随心所欲,聊天、看书、晒太阳,或者仅仅是看看草坪上其它人都在做什么,这是充满了生活情趣的空间,也是最能体现人的行为心理的空间。
龙源湖公园的绿地休闲空间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高地上,整体由大片的草地、高大的乔木、精心设置的各色花卉以及曲折的林间小路组成。这种空间支持各种类型的活动,有一个人独自看书、散步、休息的独立性活动,也有生日聚会、野营野餐等群体性活动。
型聚会等活动时,往往会选择有树木遮挡的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因此也体现出了领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空间泡泡”,两个互不认识的活动群体在选择活动场地时就会自动隔开一定的距离,这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活动人群基本上等距离分布的行为场景。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他高度概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对环境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反作用,人的介入,赋予了环境景观的灵魂。针对公园设计,就应该从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反应公园环境景观空间和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的互动关系。
一个公园的活力取决于其对人群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是否适宜人群的活动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出满足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公园环境景观设计。当然,改善环境景观,满足人的需求,也需要高素质的环境使用者。因此我们既要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也要努力去适应现存的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4】韩秀茹.城市公园中休闲空间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6。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七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且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是,笔者了解到,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我对__县__乡__小学作了调查,这是所除乡中心小学之外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有学生__人,*名教师。我对四年级__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结果是28名同学自己没有一本课外读物,剩下7名学生也只有一本作文选,全班同学没见过《小学生天地》等读物,这说明学生自己没有适合的课外读物可看。另外,学校没有读书室,更没有阅览室,因为这几年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读书。学生没书可读,当然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了。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就以__*小学教师情况为例来谈,这所小学有*名教师,从年龄上讲,其中四名教师都是五十岁已过的人,一名是学校刚聘用的初中毕业生,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从学历上讲,其中三人是公办教师(都是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二人是学校聘用的教师,都是初中毕业,教师力量显得很薄弱。这几位教师的上课,还是延用传统教学,说句实话,传统教学还不正规,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课内阅读,只是认认字,讲讲故事而已,至于课外阅读,就更无从谈起。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说:“这两年,面对新教材、新要求,真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语文教师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是阅读教学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就是手头有一本书去读,也不知道要去读什么,将要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学生阅读时,看得比较随意,大多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看完后,自己的大脑中并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根本就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不但读书效果甚微,还养成了不少阅读的不良习惯。
针对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来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改变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
但是还有一些书,像__*小学这样,在全乡也是规模较大的学校,也没有一本读书。要建立读书室,我认为有以下措施:
(一)国家及上级行政部门扶持农村小学读书室的建立工作。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国家及上级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两室”建设资金,扶持农村小学“两室”的建设。这里的“扶持”,不能是扶持资金,而是直接配发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资金被挪用在其它地方。只有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才能逐步改善农村小学生无书可看的现状。
(二)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计划地购买读书,来补充学校读书室。过去,学校的一切开支仅靠每个学生20元的杂费,出现学校欠帐的现象,今年,国家免除学生杂费后,直接拨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费总是不能到位,学校仍未摆脱困境,可是我们看到了希望,相信这是暂时的。只要义务教育经费列位,学校每年有计划地抽出一部分经费,购买一些读书,还是可行的,几年下来,还是能够改变学校读书室的面貌。只有学校和政府携起手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改善农村小学生无书可读的现状。
另外,建议农村小学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拿出一本书,全班同学的书凑到一起,也有几十本书,相互借阅、相互交流,一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一本书,可以阅读几十本书。这也是解决农村小学生没书可读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各种渠道,让农村小学建立起名符其实的读书室,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才能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面。
小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很有限,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怎样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个人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让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1、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2、培训学校(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先进性;3、教师重视学历提高教育,忽视教育教学能力培训;4、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形式化,缺乏真实性;5、收费不统一,缺乏规范性,一些项目收费明显过高,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出现没人愿意去培训的局面。
为此,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教育要有长远目标,并且要结合各地实际及教师素质情况,切忌一刀切,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以真正收到实效。
2、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改善与教育信息化推进相结合,体现先进性。这就要求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增加投入,高度重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3、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前瞻性。教材一定要反映国内外小学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及动态,如目前可增进课改信息及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新理论,体现前瞻性,发挥导航作用。
4、培训形式要与教师教学工作特点相结合,体现灵活性。要逐步改革目前培训时间过分集中,形式单一的现状,完全可以安排教师带课题在岗进行自学或进行研究,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
5、考核评价要与小学学科个性相结合,体现科学性。考核形式上,闭卷、开卷、专题研究要结合进行,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科学导向功能。
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农村小学教师要从远程教育网中汲取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目前,农村小学已由国家配发了一台34英寸的彩电,一台电脑和农村远程教育网接受设备,但笔者了解到,除中心小学的电脑还偶尔使用之外,其余农村小学没有投入教学使用,甚至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安装。因此,教师接受不到新的教育信息,我认为,要真正使农村远程教育网投入到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大力培训教师,这是运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电脑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树立起信心,学会基本的操作,只有他们懂电脑,才能谈得上运用于教学之中。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培训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检查、督促项目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3、各县建立教育区域网。各县有了教育区域网后,农村小学教师不出大山,也能学习和借鉴城区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就需要县级部门和电信局的支持。
落实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运用,也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农村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做一些试卷上的阅读题,这种眼光就太浅了。阅读不仅有课内的阅读,还有课外阅读。更何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是会做一些试卷中的阅读题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让农村小学教师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保障。
(一)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习惯。这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识字量和对词语的理解,就谈不上阅读,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背诵一定量的各篇佳作,也激发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诵读的习惯。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适宜于儿歌、童谣和抒情性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有助于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在阅读时,边读边在文章中圈点加注,圈点你最感兴趣、最喜欢之处,不理解之处,加注你的见解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可积累词汇,阅读经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四)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以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的。而质疑是解疑的前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得到解决,是进行探究性释疑阅读的关键。
(五)树立大阅读观,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平时就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将材料储于大脑,以便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六)培养勤于自学、虚心求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就要向别人求教,还要能熟练地查阅工具书。
(七)培养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善于制定读书计划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越强。正像著名教育家曼思所说:“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线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好的阅读习惯,显然还不够,还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把金钥匙。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一)朗读法。即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富有感情,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领略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查阅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熟练地使用常工具书,这对人一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背诵法。通过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文章的表达方式。
(四)测读法。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揣摩作者的构思,读了前半部分后,想想后半部分,如果让你去写该怎样写。
(五)默读法。利用默读加快阅读速度,能集中精力理解,理解的速度、质量比朗读要快、要高。
(六)卡片笔记法。用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常记读书笔记,积累重要知识点,便于以后查阅。
阅读的方法很多,只有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养分,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的品位和趣味,才能真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乐事。
要改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要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整个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对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八
“xx”期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市基层文联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进入新一个五年发展期之际,很有必要认真审视和分析我市基层文联队伍的建设状况并认真思考其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其科学发展。
1、建制确立,机构独立。市文联共有20个团体会员,其中市本级文艺家协会11个,县(市、区)文联9个。全市9个县(市、区)均经各地编制机构批准,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市、区)文联机构,而且编制确定,人员基本到位。据统计,9个县(市、区)基层文联共有正式编制33人,目前有正式在编人员30人,编外用工4人。
2、门类齐全,成员众多。我市各基层文联都有下属的文艺家协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七大文艺专业门类协会均属县(市、区)文联的团体会员。此外,民间文艺、电影电视、根艺奇石、诗词楹联、演讲朗诵、收藏、古建、学生写作、文化研究、盆景、集邮、铜管乐、京剧票友、农民书画、文艺会所、处剧曲艺等众多的特色协会、学会、研究会也纷纷成为基层文联的团体会员。如缙云县文联就有下属协会32个,市文联有下属协会22个。据统计,9个县(市、区)文联共有各文艺家协会131个,共有协会会员3604人,其中市级会员2897人、省级会员507人、国家级会员200人。
3、依靠财政,维持运行。我市基层文联的经费来源,基本上属于财政预算型,除了人员经费以外,基层文联开展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均由财政拨给。然而,财政给予基层文联的专项经费只能维持基层文联的常规工作开展,如出刊物、编书籍,独立举办个别小型活动,不具备开展有影响的大中型文艺活动的条件。可以说,离了财政拨款则寸步难行。据统计,9个基层文联xx年专项经费共计117.8万元,拥有专项经费最多的单位是县文联,也仅25万元。由于基层文联的特殊地位,利用社会赞助经费开展工作则难上加难,xx年有社会赞助款的文联为:县文联11万元、县文联4万元、松阳县文联2万元。
4、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我市各基层文联在过去的五年中,充分发挥文联的优势,紧紧围绕服务于中心工作、服务于艺术家、服务于基层群众、服务于团体会员“四项服务”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据统计,过去五年全市发表、演出、展出、获奖的文艺作品达21749件(次),其中国际级285件(次)、国家级4554件(次)、省级5789件(次)、市级11121件(次)。二是文艺活动多姿多彩。过去五年共举办和协助举办各门类文艺活动500余场次,为文艺惠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通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创建瓯江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艺之乡、开展文艺理论研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措施,为提升的`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基层文联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以初步彰显。
1、基层文联组织机构的终端性。我市的县(市、区)级文联处于全市文联系统的终端位置,一般没有下一级的文联机构(协会除外)。而发达地区在县级文联之下往往设有乡镇文联、企业文联、部门系统文联,可见我市基层文联网络不尽健全,基层文联网络的延伸性不够,基层化不强,覆盖面不广。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篇十九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现状,3月--7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了本次调研。调研主要面向回国发展的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其学历涵盖从高中、本科以至博士多个层次。研究问题涉及其行业分布、薪酬水平、回国原因以及职业规划等。此次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其中,被调查者中,女性居多,占到近70%,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受访者学历多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占主导。
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出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海归人员的父母学历水平相对较高,44.8%取得了本科学历,17.7%取得了研究生学历,甚至有4.7%取得了博士学位。
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环境是否舒适优美,被调查者更看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是否完善齐全。此外,选“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有17.6%,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起到一定作用。由于现在一线大城市房价高企,租房和生活成本也令人不堪重负,6.8%被调查者选择了“房价等生活成本较低”。
相当数量的海归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匹配,需逐渐调整适应。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在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突出的劣势。
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间,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
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调查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给予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
其中,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欧美同学会商会、委员会协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海归精英,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海归领先创业者及智库专家学者等700余人与会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