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开发浦东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一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其快速,高效的发展速度而著名。在浦东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将从经济、城市规划、创新、教育和环境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在经济方面,浦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化和开放的力量。浦东以其特殊的开发政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和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在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在城市规划方面,浦东告诉我们,要注重全局发展和长远规划。浦东在规划发展时没有局限于眼前,而是着眼于未来,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浦东的做法中吸取启示,加强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浦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浦东以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这为浦东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动力。我们应该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教育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浦东重视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们应该注重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环境保护是浦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浦东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并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总之,浦东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地区,浦东的发展经验不仅对自身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我们应该吸取浦东的发展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二
年轻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如今车水马龙的陆家嘴,“90年代初,还是自行车的天下。”
1994年,23岁的赵文越通过考试如愿以偿在浦东当上了交通民警,执勤岗位是浦东大道浦东南路路口。如果当时在路上架设一台摄影机,出现在镜头里的画面是——一个年轻小伙站在路口中央的三尺岗台上,配合信号灯的变化,不断调整朝向、挥动手臂指挥来往的大型货车、公交车和公务车;时不时把挂在胸前的口哨塞进嘴里,连续吹鸣,警示闯红灯、违规载人的骑车人。
上世纪90年代初,陆家嘴主干道当属浦东大道和浦东南路,但道路条件有限,“浦东大道还在扩建,坑坑洼洼的。”路上还只有单一的机动车信号灯,自行车、行人都根据同一组信号通行,“交通秩序比较混乱,人车矛盾非常突出,所以要靠交警人工进行指挥和管理。”
当年曾有媒体报道,赵文越与同岗民警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挥手势,让繁忙的路口秩序井然。“那时我们还专门去外地调研,学习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回来再结合路口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指挥手势。”
最忙的是早晚高峰。当年的陆家嘴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期,周边已聚集了不少企事业单位,上下班时,经过路口的人和车也是络绎不绝。“我们主要通过肉眼观察,人工调节路口的交通流量,防止路口出现拥堵。”
当然也要纠处各种交通违法,但那时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相对薄弱,赵文越和同事的工作量很大。“对于行人、非机动车违法,主要以教育为主。写抄报单、收罚款常常会挨骂,我们只能耐心解释沟通。”
每天都在路上,赵文越亲眼见证了陆家嘴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方明珠竣工、八大银行开门营业、金茂大厦落成……脚下的路越建越宽,车流量更是成倍增长。赵文越的岗位拓展到了沿线多个路口,工作压力陡增。“印象比较深的是,东方明珠刚建成时,每天几百辆旅游大巴进出陆家嘴。为解决停车问题,我们专门走访、协调附近的单位,开辟了道路临时停车场,花了很多功夫。”
更花精力的是学英语。经过十多年发展,陆家嘴金融城初具规模,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路上的外国人也多了。“遇到外国游客来问路,我们听都听不懂,更别说回答了。”在中队组织下,赵文越和同事们专门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英语,“虽然有难度,但大家热情很高。在国际化的陆家嘴工作,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到现在他还记得当时学习的内容,虽然有些磕磕盼盼,与外国人交流完全没问题。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三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浦东新区,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浦东位于上海市东部,占地面积约推土平方公里,毗邻黄浦江,是中国首个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二十多年来,浦东经历了从一片农田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中心的转变,成为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发浦东的成果令人瞩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站在陆家嘴感受开发浦东成就
作为浦东的核心地区,陆家嘴是我最先到访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田地,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漫步在高楼大厦之间,感受到了浦东崛起的雄伟气势。高耸的摩天大楼映入眼帘,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的余晖,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魔都。这里聚集了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展现出浦东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魅力。
第三段:探访张江科技城体会浦东科技创新
除了金融中心,浦东还建立了多个科技园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张江科技城。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睹了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在张江,科技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密集,各类创新项目层出不穷。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创业孵化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浦东以其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扶持,为中国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段:感受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魅力
浦东作为中国第一个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准入政策。在浦东,我见证了一系列开放与创新的举措。浦东加速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眼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国企业在浦东新区的设立和发展成为浦东新区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作为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浦东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第五段:展望未来的浦东发展
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浦东已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座壮丽篇章。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更应该展望未来的发展。作为上海的“东翼”,浦东应继续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和经济竞争。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增长点。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浦东会继续展现出新的辉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部分:浦东新区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核心的金融中心到科技创新的引擎,再到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魅力,浦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的飞速进步。展望未来,浦东还有很多潜力和发展机会,我对浦东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着它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继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浦东开发开放的发令枪一旦吹响,开发建设者们便注定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时光一转眼到20__年,随着上海中心的建成,浦东绘就了上海新的天际线,也翻开了浦东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上海中心001号入驻者、身兼上海中心项目的顾问,宝库中国创始人柳费国目睹了“第一高楼”的设计建造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早在上海中心建设之前,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中心不仅是要创造浦东新高度;更要从陆家嘴、乃至浦东的整体功能、定位上有所突破。”
如今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一座超高层标志性建筑,而是成为一座垂直的城市;大量开放式的空间,让都市人可以漫步其中,融入这座城市地标。记者看到,在上海中心37楼、173米的高空中,有“空中园林”之称的半亩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都以明代园林方式展示。清代的瓦片、元代的石头、明代的帘子就在身边,和玻璃幕墙外的摩登都市相映成趣。在这座矗立于云端的江南园林,让人们感受到上海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能看到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馆藏,宝库艺术中心里有造价超过2500万元、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面积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更为神奇的是,在上海中心地下25米深的b5层,宝库1号可容纳3万个保管箱,堪称世界之最,填补了上海金融业态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为浦东最“深不可测”的地方。白领们的“网红打卡点”——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也在这里诞生。朵云书屋,让人们在“云上”享受阅读的静谧时光。
为了全身心投入上海中心的建设,家住浦西的柳费国租房子搬到浦东,后来被这里的创业激情所吸引,干脆买房成了浦东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目睹了浦东从荒芜到繁华的蜕变过程;当初金茂大厦建设就想造宝库的梦想,如今在上海中心终于实现了。许多人来这里珍藏自己最宝贵的物品,有人存放了邬达克当年设计房屋和长辈的书信;有人珍藏了用过的每一个手机、定期为它们充电、只为保留挚爱者的短信记录。”在他看来,浦东的发展不但要创造新传奇,也要唤醒、保留城市记忆,这都将成为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同是上海人的赵解平原本居住在闸北区,娶了“浦东娘子”后也搬到浦东生活。“当年我就劝周围朋友来浦东买房,因为这里真的是一块热土。热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他一天接待了11批来访者,包括政府部门、外国客商、作家、国外的记者等。“浦西一间房,浦东可以有一套大房子,多好!我所有的书和各种收藏的宝贝都有了安身之地。”在他家的书架上,有将近一半的书是关于浦东的。“当年我结婚时候,提早要把妻子的嫁妆运过来。但遇上公交车出故障抛锚,还要乘摆渡,上午7时出门,晚上9时半才把嫁妆接回家中。”如今,穿梭在浦江两岸一天几个来回也不稀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1993年来过浦东,见到当时一行一层的房子,嘲讽浦东开发开放就像沙俄时代为女皇建造的“波将金村”(用布景遮蔽的茅草房)。在浦东开发开放若干年后,陆家嘴密集的摩天大楼、浦东经济的高速增长让老外们叹为观止。弗里德曼传记作家兰尼·艾本斯坦曾说:“我认为,如果弗里德曼还健在,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上海,包括整个中国,都证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
30年,在浦东不断“变高”“变强”的成长过程中,一度失去大都市光辉的上海,逐渐从全国经济建设“后卫”走向“前锋”。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五
11月14日,呼和浩特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安排部署中央第八巡視組指出問題整改工作。
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王莉霞主持會議。
會議強調,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始終保持改革的意志和決心,凝聚各方力量,精心謀劃好“十四五”規劃和今年各項收官工作。要立行立改解決好中央第八巡視組和自治區黨委營商環境專項巡視組反饋問題整改,主動作為、積極作為,以過手就是責任的擔當對標一流抓好落實。
會議強調,各級各部門要將中央第八巡視組在呼和浩特市開展下沉巡視作為全面的政治體檢,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問題導向,主動認領、對號入座,以問題整改考驗政治忠誠度、黨性純潔度、履職可靠度,緊盯不放、一抓到底。要進一步強化結果導向,舉一反三,真抓真改,能改盡改,堅決抓好問題整改。要進一步扛起政治責任,各級黨委要扛起主體責任、各部門要負起主管責任,履職盡責、敢於擔當,自覺踐行對黨忠誠。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六
“咔嚓!”的早晨,是从单反相机的快门声开始的。每天早上,李国强5点便早早地出门上班,从老港镇到临港新城,沿着海边一路开,窗外的风光不断变换,看到好的景色,他就下车“按”几张照片。45公里的路程几乎没有红绿灯,20分钟便实现了从“老城”到“新城”的穿越。
去年8月,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户临港。今年8月,在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时,一群“胆大”的游客组成首支“临港工业旅游团”,登上了东海之滨的海上钻井平台。“十几年前,来临港的人很少,当时临港几乎没有文旅和娱乐设施。”上海滴水湖商业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慧俐说,从“大开发”转向“聚人气”,临港在承担更深层次开放的国家战略同时,在软实力的文化旅游生态上也实现了飞跃。
而这正是浦东人追求更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生活的缩影。30年来,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而在软实力上,同样以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人们的生活。
在城区的黄金地段,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民生艺术码头、船厂1862、艺仓美术馆,一个个冉冉兴起的文化、商业、产业地标,一座座随时可走进的望江驿,串联起了长达22公里的浦江东岸。上海艺仓美术馆的艺术总监张熹在闲暇时最喜欢从办公室的窗口拍摄滨江大道。“前,这里还是老白渡煤仓的废墟,如今已成了网红打卡点。”张熹说,“看着这里一天天热闹起来,我就想用镜头记下生活在浦东的这份幸福感。”
“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浦东新区领导告诉记者,未来,浦东将着力构建覆盖底线民生、基础民生、质量民生的大民生格局,推动社会事业从均衡化向优质化提升。在教育方面,将建成各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70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1所。医疗方面,公利医院、浦东医院、人民医院、周浦医院等4家医院将实现“二升三”。养老方面,在全区“东西南北中”布局一批大型养老机构,在“家门口”服务站嵌入为老助餐等服务,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未来几年,上图东馆、上博东馆、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浦东足球场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将陆续建成,打造成国际文化会客厅。
最近,李国强和他的一班摄影爱好者们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拍摄一组反映浦东30年变迁的照片。他们跑到浦东机场拍摄早晨起飞的第一架飞机;在小洋山码头拍下照进上海的第一缕阳光;他们走进农村,拍摄农民的“菜篮子”;回到曾经生活的老房,拍下那条小时候奔跑过的弄堂……把自己与时代共起伏30年记录在镜头里。
合上厚厚的相册,光阴倏忽而过,这座城市与浦东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如同老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治病救人的坚守,如同守门人每天拍摄同一风景的执着。这就是浦东人的情怀,这就是,浦东精神。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七
三十年峥嵘岁月,浦东无数奇迹产生的背后,是决策者、改革者、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成果。11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在央视频、央视新闻等平台推出“而立浦东·时光里的骄傲”主题展播活动。展播视频通过各行各业亲历者的口述、资料画面与照片,挖掘与上海浦东发展历程相关的故事、重要事件、珍贵资料,记录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辉煌变迁,重现上海在改革春风下的闪耀记忆。
从黄浦江边的“烂泥渡”到如今闪亮的东方明珠,从上海一隅到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口述到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从劳动者的奋斗历程到浦东建设的峥嵘岁月……“而立浦东·时光里的骄傲”主题展播用光影记录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成果,传颂了在这片热土上人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风貌。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八
我听爷爷说:“以前没动迁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农田,一条终年污水黑臭的河横贯新村内住宅区,即使在春天,当大家还捂着棉被睡觉时,仍能听到蚊子‘嗡嗡’声,居民们都身受其害。那时居民的生活真是处处难,小村里没有路灯,夜间行路难;小区里也没有公用电话,有急事找人都很难;周围又没有医院,生病就医打针难;商业设施太少,买个东西都很难,要跑到大城市里去买,农村买不到,很少有人家有电视,更别说电脑了……”
以前,人们住的都是平房,交通也不发达,出行用自行车,有的人甚至用步行出行的,吃的东西也不怎么好,所以都瘦骨嶙峋的。
现在的浦东一片繁华,交通也发达了,几乎城里人都有“私家车”了,还有电车、兹悬浮、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也好了,吃的也健康了,高楼的“顶”非常特别,它们造型千姿百态,没有相同的,有的圆形,有的半圆形,有的三角形。有的像利箭直插云霄,还有的挂出一个方框,像是一幅幅雕刻的艺术品。浦东陆家嘴还造了东方明珠、从1995年开始建造,到1998年完工,高240。5米的金茂大厦,还有很多现代化的建筑,据说还要造世界第三高楼——环球金融中心,估计到20__年建成,我多么期待到了20__年我亲自去一睹它的风采。
浦东的变化真大啊!不过我相信,浦东还会变的更加发达的。会有更多的高大的建筑造起来的!啊,我多么期待看到美好的浦东的未来啊!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浦东开发开放的发令枪一旦吹响,开发建设者们便注定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时光一转眼到,随着上海中心的建成,浦东绘就了上海新的天际线,也翻开了浦东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上海中心001号入驻者、身兼上海中心项目的顾问,宝库中国创始人柳费国目睹了“第一高楼”的设计建造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早在上海中心建设之前,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中心不仅是要创造浦东新高度;更要从陆家嘴、乃至浦东的整体功能、定位上有所突破。”
如今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一座超高层标志性建筑,而是成为一座垂直的城市;大量开放式的空间,让都市人可以漫步其中,融入这座城市地标。记者看到,在上海中心37楼、173米的高空中,有“空中园林”之称的半亩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都以明代园林方式展示。清代的瓦片、元代的石头、明代的帘子就在身边,和玻璃幕墙外的摩登都市相映成趣。在这座矗立于云端的江南园林,让人们感受到上海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能看到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馆藏,宝库艺术中心里有造价超过2500万元、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面积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更为神奇的是,在上海中心地下25米深的b5层,宝库1号可容纳3万个保管箱,堪称世界之最,填补了上海金融业态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为浦东最“深不可测”的地方。白领们的“网红打卡点”——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也在这里诞生。朵云书屋,让人们在“云上”享受阅读的静谧时光。
为了全身心投入上海中心的建设,家住浦西的柳费国租房子搬到浦东,后来被这里的创业激情所吸引,干脆买房成了浦东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目睹了浦东从荒芜到繁华的蜕变过程;当初金茂大厦建设就想造宝库的梦想,如今在上海中心终于实现了。许多人来这里珍藏自己最宝贵的物品,有人存放了邬达克当年设计房屋和长辈的书信;有人珍藏了用过的每一个手机、定期为它们充电、只为保留挚爱者的短信记录。”在他看来,浦东的发展不但要创造新传奇,也要唤醒、保留城市记忆,这都将成为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同是上海人的赵解平原本居住在闸北区,娶了“浦东娘子”后也搬到浦东生活。“当年我就劝周围朋友来浦东买房,因为这里真的是一块热土。热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他一天接待了11批来访者,包括政府部门、外国客商、作家、国外的记者等。“浦西一间房,浦东可以有一套大房子,多好!我所有的书和各种收藏的宝贝都有了安身之地。”在他家的书架上,有将近一半的书是关于浦东的。“当年我结婚时候,提早要把妻子的嫁妆运过来。但遇上公交车出故障抛锚,还要乘摆渡,上午7时出门,晚上9时半才把嫁妆接回家中。”如今,穿梭在浦江两岸一天几个来回也不稀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1993年来过浦东,见到当时一行一层的房子,嘲讽浦东开发开放就像沙俄时代为女皇建造的“波将金村”(用布景遮蔽的茅草房)。在浦东开发开放若干年后,陆家嘴密集的摩天大楼、浦东经济的高速增长让老外们叹为观止。弗里德曼传记作家兰尼·艾本斯坦曾说:“我认为,如果弗里德曼还健在,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上海,包括整个中国,都证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
30年,在浦东不断“变高”“变强”的成长过程中,一度失去大都市光辉的上海,逐渐从全国经济建设“后卫”走向“前锋”。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
开发浦东心得体会篇十
我是1993年来到浦东的。1993年浦东开发之初,报纸上登了一则新闻,讲的是浦东面向全国招40名干部,这是开先河的。招聘条件也是打破常规的:一是打破省市区域的界限,二是打破身份编制的限制,三是打破职务高低的界限。
那时候,我在中部一所城市的市委组织部工作,研究室副主任,正科级,工作按部就班,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内心并不安于现状,也会考虑人生的意义问题。当时,海南成为特区了,很多机关干部纷纷“下海”创业,我记得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走,下海去!》。所以,慢慢地,自己也有了这样的念头,很想挑战一下自己。
在这之前,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了,经过两年的酝酿,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国家战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们干部影响很大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春天的故事……如雷贯耳。所以,国家大背景与个人的小想法结合在一块,再加上“上海”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足够让我下决心了。
说实话,当时我是私自来上海考试的,不敢让单位知道,因为领导对我很好。你能体会吗?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就是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不知道怎么去跟领导交代。领导对你那么好,你要走,是不是很不够意思?我就让我爱人陪我去,给我壮壮胆。部领导当然是坚决不同意,后来一波三折,有位分管的市委领导替我讲话了,“这是国家战略,高宏能到那里工作,参与上海的改革、浦东的开发,这是好事情,是我们的光荣。通过他了解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启发。”
知道我那时候报的是什么岗位吗?人事局管工资的岗位。就想做些实际工作,把工作搞得棒棒的。只要能参与浦东开发,做什么工作都行。
当时两千多人报考,只招录40人,1月份通告、报名,2月份笔试、心理测试,3月份面试,4月份考核,5月份上班,试用一年。节奏很快,但程序一个不少,该有的都有,那个时候就是重能力、抓机遇、抢时间。
其实,当时上海的干部并不缺,原川沙县就有1300多个,为什么还要从全国各地招人?这就是浦东开发开放、海纳百川的一种体现,表现出的是这种胸怀,也是给全世界发出信号。而且,浦东要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一流新城区,最好能有来自五湖四海各方面人才的“杂交优势”,这比单独从本地发掘要好,不同的人谋划在一块才能碰撞出火花。所以这把“刀”砍下来是不容易的,将近一千多名干部被分流。
从全国全市打破地域、打破编制、打破职级招调过来的人才队伍,大概在500人左右,加上原来川沙分流后留下的300多人,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说的浦东“800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