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上数学教案(优质20篇)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一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2),(3)。
(4),(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二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16×4=23×4=21×5=。
120×3=150×4=3×240=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9×10=18×10=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向量的应用,体会解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对策:本节学习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理解定义之后便可引导学生推导数量积的运算律,然后通过概念辨析题加深学生对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认识.主要知识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几何意义;平面向量数量积的5个重要性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略。
小结:。
1.两个非零向量夹角。
2.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几何意义.
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教学后记: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四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五
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感受研究对数函数的意义。
2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对数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倾听、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2对数函数性质的初步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前准备】对照指数函数试研究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七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八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例。
1、例2。教材分析。
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性。
2.使学生能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3.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体验判断确定与不确定性。教学难点。
判断确定与不确定的方法及准确性。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学设计。
本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猜想—验证—推理—运用”。首先,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亲自参与“猜想—验证—推理”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教师演示,学生猜想。
二、探究体验。
活动一。
1.出示3个袋子并贴在黑板上。
1号袋可能摸到,2号袋不可能摸到,3号袋一定能摸到。
活动二。
1.小组合作验证。
(课件出示“实验”的操作步骤)(1)小组内有序地轮流摸球,每人摸1次,要先猜后摸。
(1)大屏幕上出示五个盒子,观察应该怎样连起来?
(2)联系生活实际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活动三。
“谁是幸运星”游戏:袋子里有六个黄球,一个红球,谁能摸到红球谁就是幸运星。
三、巩固应用。
2你会按要求装球吗?(课件出示要求)(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四、拓展练习。
用“可能”、“不可能”、五、总结全课。
“一定”说话。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一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3.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及其应用,学生对于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五、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二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三
数学活动《小熊请客》是以故事小熊请客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数字、圆点、实物三者的相匹配的学习中。活动流程是这样的,我先通过导入今天我们班要来一位新朋友—小熊,并出示小熊的图片,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一个环节:看!小熊今天请了一些小动物,还分别给它们准备了一些食物,并出示图片。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小猫、小狗、小鸡、小猴等,孩子们很是喜欢。所以让他们一起来说一说都有谁。
第二个环节是是请客人用餐,根据小熊为朋友们准备的食物,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一数,小猫吃了几条鱼如:1、2、3、4一共有四条鱼。并让幼儿根据盘子里的食物数量给圈点涂色,吃了三条鱼就涂满三个圆点,再找到对应的数字3,将数字圈起来。接下来的小动物方法同上面一样,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第三个环节是是让幼儿在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上进行操作,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适时提醒启发他,边巡视边指导。
第四个环节是老师进行一个点评,对幼儿在做的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不足之处和调整:在此次数学活动中,第一环节中我觉得我准备的还不是怎么充分,应该做一个ppt,把小熊请的小客人逐一的出示出来,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小熊分别给它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利用幻灯片的形式让这些食物显现出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忽略了教幼儿数东西的方法,如小鸡吃了四条虫子,应该手指头先指好第一条虫子,开始数,这样能避免少数或多数的情况发生。在让幼儿进行涂圆点和圈数字的时候我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可以手绘一张图,老师先示范怎样涂和圈的,然后再请能力强一点的幼儿做一个榜样,最后在让能力弱一点的涂和圈,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在讲评的时候,可以拍下幼儿操作中错误的地方,而不是拿幼儿的本子上来评讲,这样会导致有些坐在后面的幼儿看不清,本子可以放在桌子上,不要拿在手里,避免有些幼儿玩手里的本子不认真听。对于能力差,做的不好的幼儿要给予鼓励,如告诉他只要把刚刚说的那些错误改正了,就能像其他幼儿一样全对了。最后活动延伸的时候我可以把它延伸到区域活动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如制作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找一找小青蛙吃了几条虫子,并涂一涂圆点,圈一圈相应的数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数、摆、再数、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等活动,使学生口、手、眼、脑多种器官参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乐于学、善于学,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得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在合作交流中,有一些学生还不太积极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乘法口诀的教学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本课设计新颖,富有情趣,体现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小熊请客”的情境入手,一下子就吸引了爱听故事的小学生,学生轻松地从情境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新知的探索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如小组试拼图形、小组摆放图形、小组合作写算式、合作编口诀都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新知的应用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练习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童心、童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一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新理念,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感情交流。整节课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态度温和,语言具有亲和力,接近学生的心灵,体现了“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一理念。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
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835≈50万49()835≈49万。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谢谢你小闹钟》,引出课题。
师:歌曲里小闹钟叫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我们一起谢谢它吧!
幼:谢谢你小闹钟!
师:小朋友钟表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大家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歌曲里唱的上学的时候用钟表,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时间用钟表?(幼儿发言:看时间去上班,看时间去开会,看时间去做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一定的时间去做,如:小朋友7:30来幼儿园,你能8:30才到吗?(幼儿发言:不能!)。
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分针。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幼儿操作,并学说)。
三、演示课件,感知时钟运转规律。
(一)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二)认识整点、半点。
1.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幼儿操作)。
3.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幼儿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五、幼儿制作欣赏与介绍。
1.幼儿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师总结评价。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认识了解公用边,知道公用边的特征及含义。
教学准备:
ppt、美工垫、雪糕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
播放ppt第1页请幼儿观看,这是什么呀?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小朋友可要看仔细哦。
二、讲解“公用边”
2播放ppt第4-6页。成功了吗?我用5根雪糕棒也拼搭出了两个三角形,咦?奇怪了,同样是两个三角形,为什么前面我用了6根雪糕棒,而现在我只用了5根雪糕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引导幼儿说出两个图形都用到中间的一根雪糕棒)。
小结:原来这根雪糕棒即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两个三角形都用到了这条边,(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我们就把这条两个图形都用到的边叫做“公用边”。
三、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闯关游戏的兴趣,启发幼儿用雪糕棒拼搭出图形,感知图形公用边的特征。
1.播放ppt电话声音,教师模仿接电话,告知电话内容,引入闯关游戏。
2.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要求的图形,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播放ppt第7---10页,引导幼儿用6根雪糕棒,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第11---12页,原来6根雪糕棒可以拼搭出方向不同的图形,而且每个图形都有一条它们的公用边。
第二关:播放ppt第13---14页,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5.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第15页,引导幼儿感知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的每一条边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用边,这些边共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
7.集体观看ppt第16---17页,听音乐《大家一起喜洋洋》与同伴一起高兴的跳舞,体验闯关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延伸。
个三角形。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七
1.感知一个数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分合式。
2.学具: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幼儿用书),每人1支笔。
活动过程。
1.玩“填数”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提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6可以分成几和几?”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并提问:“谁能把这几个式子空缺的数字填出来?”“屈;老师.教,案网出处”(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2.学习把重复的省去。
教师:“请小朋友帮6找出3个数字相同的分合式。”
教师将幼儿的答案归在一起,提问:“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幼儿讨论数字相同的两个分合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不同,总数不变。
3.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教师提醒幼儿仔细看一看,然后把重复的数字划掉,把留下的重写1遍,再看1个分合式说出2个不同的分合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可多进行数的组成方面的相关游戏,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2.活动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
活动评价。
1.知道进行数的分合时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定的互换关系。
2.理解分合式中重复的两组是相同意义的分合式。
活动反思。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八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十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操作活动学习按群计数。
2、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协商等方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5个文具店,文具用品若干、5个进货筐、记录纸。摆放图示一张、五角星贴纸若干。
活动过程:
1、招聘售货员。
——我们班开了很多文具店,我是经理,我要为文具店招聘一些售货员,你们愿意来招聘吗?售货员要有什么样的本领呢?一要会又快又准确地统计商品;二要会整齐地摆放商品;三就是要学会友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我们一共有5个文具店,每个文具店需要3个售货员,请你们3个3个手拉手,自由组合,就坐。
2、第一次统计,学习2个2个点数。
——提出点数要求:原来我们都是1个1个去数,想想除了这样数,还可以怎么数呢?你们可以看看这些文具用品都是怎么摆放的,你找一个又快又简单的方法去数。
——幼儿统计记录,教师有意识地倾听幼儿点数,指导幼儿2个2个数。引导先统计完的小组学习自己验证。
——交流:你们文具店的商品有多少?你们是怎么数的?
——教师总结:2个2个数以后又快又简单,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进货、摆货。——经理发现我们文具店的商品已经卖掉了不少,有的已经空了,所以我要去进货了。
——出示5个货筐。这些货要怎么放进去呢?原来是两个两个放,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呢?
——出示摆放图。这张图能看懂吗?表示什么?
——提出摆放要求:按照图示摆放;互相合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验证摆放的是否正确。
4、第二次统计,学习各种点数方法。
——幼儿统计记录,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方法点数。
——交流:你们文具店的商品有多少?你们是怎么数的?
5、特殊的奖励。
——今天经理发现我们这些来招聘的小售货员每一个都很聪明能干。我宣布,你们全部被录取了。而且今天我们的客人老师还有一份特殊的奖励呢,就是五角星贴纸,请每个小售货员去找一个客人老师,用各种方法数一数你的五角星有几个,然后告诉客人老师。
活动反思:
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物体群)为单位。幼儿按群计数的能力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熟练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数学活动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按群计数的方法,孩子们懂得了计数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不过对部分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四上数学教案篇二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百万有多大”之后,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较小的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学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尝试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不仅对于其正确理解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2.教材处理。
基于设计理念,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时添加了“银河系的直径”这一问题,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百万分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自身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百万分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感。能运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
(2)数学思考:
通过对较小的数的问题的学习,寻求科学的记数方法。
(3)解决问题:
能解决与科学记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的科学性和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对较小数据的信息做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感受较小的数,发展数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据都想尝试着来加以分析和说明,但又缺乏必要的感知较大数据或较小数据的方法及感知这些数据的活动经验。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以“问题情境——设疑诱导——引导发现——合作交流——形成结论和认识”为主线,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将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情境的观察和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手段: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地反映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常见的生活物品为直观教具,丰富了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使学生对百万分之一的认识更贴近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问题1:光的速度为300000km/s。
问题2: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问题3:中国的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十).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及问题背景为依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认识百万分之一,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授课时相信会有一些预见不到的情况,我将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