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优质22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这些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具使用等详细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对你的教案编写会有所帮助。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中我把故事寓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节课以故事贯穿始终,检测生字的过程中以开火车、猜字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朗诵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检测“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小老师领读。
2、个别读。
3、教师指导前鼻音“近”、后鼻音“听”4、去掉拼音开火车比赛。
三、授课:
一、导入。
借助故事,引出课文插图。
1、故事《书生写诗》。
2、出示课文插图,根据学习指导,小组讨论:从上往下,看一看,图上画着些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过渡:有人根据这幅图,写了一首古诗,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结合故事、课文插图,有顺序地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的仪态、声音,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二、引出古诗,初步感知。
1、分句欣赏,思考问题:为什么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走进听水流声,却听不到?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2、揭示谜底,引出课题。
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3、引出古诗。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说明:
通过插图、生动的语言、表演进行描述,帮助学生对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听视频范读。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师生配读、分组读、齐读。
说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串讲,事倍功半,也扑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从读中体会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其次,读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变换,如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再次,不要让学生变成“盲读”,因为学生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诵诗句。因此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左手按书,右手点字,跟着老师的速度指着字读。
四、吟诗打擂台:1、课件提示:可以用两人拍手、围圈拉手、拍手加拍腿或拍桌子、唱歌、跳舞、摇头晃脑、等朗读方式展示。小组讨论3分钟,(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说明:
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并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当当小老师评价同伴,训练学生一起认真听、仔细评。
五、当堂完成,成果检测:
六、板书: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利用“山、水、花、鸟”图画绘制板书。
七、课外延伸,配乐朗读。
跟着诗人李峤走进五言谜底诗《风》,去感受风的世界,聆听风的声音。
八、作业布置:
a、默写古诗《画》。
b、标出11个生字的音节,每一个音节写2遍。c、练习册第一题。说明: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按照分层次布置作业。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aoe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aoe。
二、教学重点。
学会aoe3个单韵母,认识声调符号。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看图讲故事,激发兴趣。
(二)学习aoe。
1、看图说话,小女孩在做什么?
2、教师示范发音a,边读边讲发音方法。
3、引导学生看图和a,说说发现了什么?
4、教学儿歌: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
5、学生互相练习,开火车读。
(三)指导书写。
1、认识四线格。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aoe的笔画笔顺及占格位置。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四)学习声调。
1、看图观察,小汽车的走势,配合手势学习。
2、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3、联系aoe的四声。
(1)按顺序读。
(2)变序读。
(3)二三声对比读。
4、请小老师教读,小组比赛读。
5联系日常生活,用带调的aoe组词。
(五)拓展练习。
1、读儿歌。
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2、跟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阿姨好!
啊,你说什么?
啊!多么可爱的小鸟!]。
噢!原来是他。
哦,我明白了!
额额头!蛾飞蛾!
恶恶心,饿,饿了。
3、游戏:找朋友。
学生戴着字母头饰上台,介绍自己: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小朋友回答,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第4课《学画抽象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抽象画组品,并能够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与理解。运用喜欢的方式用适当的方法创作抽象画。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春如线》。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欣赏提示。
1.画面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和色块让你联想到什么?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抽象画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这种绘画忽略生活中具体、真实的形象和内容,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
艺术特点: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评一评:
1、哪一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得恰当?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拓展: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抽象绘画深深影响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反思。
本课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抽象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类型,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比较有趣的,随意,自由,更能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对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但对同学们来说更注重的是绘画的过程及体会到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美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结论,会不会客观上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知识结论,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探索些什么?因此,长期以来,“预习”成了数学课的“禁区”。我们都希望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每次上课前,总会有不少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知识内容。换句话说,学生事实的认知起点总会高于逻辑的认知起点。怎么办?我们思考能不能放开手,把“禁区”开放,把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结合《认识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实践探索,并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预习使“双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建立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理解半径、直径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技能目标是会用圆规画圆。从知识目标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础。一般认为,数学概念的解释可以通过三类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往,概念教学可以概括为从感性积累到文字提炼的过程。
换句话说,学生首先学会用“图形语言”解释,继而抽象成“文字语言”。但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因而我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堂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概念的文字定义,再通过“是”与“非”判断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完成意义构建,达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从效率上讲,这更省时省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画圆技能训练的时间有了保证。技能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课堂上,我们先后两次进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画,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画d=4cm的圆。按要求画圆,也是本堂课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样,技能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2、预习有效地促动了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没有探究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认知基础?本堂课探究的问题是“怎样验证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比较好地建立了半径、直径及圆心等概念,这就为探究提供了认知基础。
再者,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等等。当探究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才会在课堂上出现这么多学生的精彩发言。
3、预习拓展了数学思考的空间。
课前预习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因此也就赢得了知识拓展延伸的时间。“生活中圆的现象如何解释?”“没有圆规怎么画圆?”“怎样寻找圆心?”这些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圆心,人们围成一个圆,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那么每个人与火堆的距离就一样长了,就一样温暖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所以人们会围成一个圆”;“先画一个正方形,人站在中间,然后多量几个和人距离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圆”;“在圆的四周紧紧围一个正方形,再找到四条边的中点,连起来,相交的点就是圆的圆心”。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预习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2)预习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实践。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半径的含义。学会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策略:
1、通过现场操作和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观察,感知圆的定点、定长的本质特征,以此达到教学重点。
2、组织学生多层次的操作,通过现场展示操作过程,操作成果,录像展示错误操作及其导致的结果,以正误对比,以及对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反思,感悟用圆规画圆的动作要领及其深层内涵,以此突破难点。
技术应用特色及整合点。
以电子幻灯片和实物投影为主要展示平台,集成录像、动画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大量配音图片出示生活中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让学生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2、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圆的定义化过程和半径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此动态表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3、将难以集中观察到的各种画圆的方式和适用个别指导的教师用学具圆规画圆的动作细节用录像的形式进行放大展示,有助于学生观察,掌握规范的使用圆规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生活,出示课题。
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圆的图片,引出课题。
观察图片,唤起生活经验,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利用电子幻灯片展示大量图片,通过配音旁白,带领学生进入圆形的世界。
第二环节模仿、思考、尝试。
1、了解圆的形成过程。
2、感悟圆中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
观察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思考圆在形成的过程中什么不能变(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在讨论中将不连贯的思考点加以系统化,连贯化。
利用动画、录像展示生活中使用简易工具成圆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意观察。
第三环节:建立概念、学习技能。
1、学习使用圆规,学习画定圆。
2、知道圆心半径和概念,知道同圆半径的特点。
3、展示各种不同形态的圆规,帮助学生了解圆规相同的结构组成。
4、展示使用圆规画圆的规范操作过程。
5、在画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定点和定长的作用。出示圆心、半径概念。
6、组织讨论思考同一个圆的半径具有什么特点。
7、展示画规定大小的圆的方法。
8、展示各种由大小不一的圆组合成的图案。
9、了解圆规的结构。
10、尝试操作圆规画不定大小的圆。观看错误操作录像,找出错误动作。
11、在操作中感悟定点和定长的作用。观看动画,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交流讨论得出圆规的针尖脚即圆心,针尖脚和笔芯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12、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出结论:同圆半径相等以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13、模仿操作,画规定大小的圆。
14、模仿、创新设计由圆组成的美图。
15、通过录像、实物投影,清晰放大展示画圆的过程,辨析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明确而细致的指导作用。
16、以动画形式表述概念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
1、了解中国古代对圆的有关论述。
2、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查找相关知识。
3、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理解句子。
4、为什么生活中圆形应用如此广泛,推荐学生电子读物。展示相关页面。
5、交流对句子的理解。上网搜索相关答案。
6、阅读网上文章“为什么轮子的侧面是圆形的”“圆规是谁发明的”
7、观看电脑动画。激发无限遐想。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和半径及其作用。(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棋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另一个平面图形——圆。(出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2、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的圆。(媒体)。
3、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二、尝试探索:
刚才大家举了很多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说明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
联系。如果请你画一个圆,你会吗?请大家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你能用几。
种方法画圆?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1.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2.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3.交流画法:(1)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2)利用线、图钉画圆。
(3)利用圆规画圆。
认识圆心和半径。
5.师利用图钉、线、粉笔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口头巩固圆心和半径)。
6.如果请你在练习本上画比较小的圆,你认为用什么工具画圆又准确又方便?(用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
1.介绍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圆规主要由3部分组成,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3.交流画圆的体验(成功与失败),同伴互助,使画圆失败的同学画成圆。
4.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周)。
5.小结:定点就是圆心,出示板书:圆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出示:半径;绕。
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三)尝试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
1、看视频。
2、学生操作。
3、组内互查。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1.出示:想一想:圆心和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2.出示同心圆,这两个圆位置相同吗?大小呢?为什么?
3.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这两个圆呢?
4.出示左右位置半径不相同的两个圆,这两个圆呢?
5.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出示板书: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五)质疑。
1.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把书翻到p.75、p.76。
2.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的吗?
三、总结: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出示:中国结,这是什么?它既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又是吉祥挂饰,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圆形来设计吉祥、喜庆的事物呢?因为在我国,圆象征着团圆。
四、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圆不仅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我们还可以用圆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奥运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可选一个画,也可自己设计图案)。
同学们很有创意,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折纸游戏,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对折、对折、再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折痕叫什么?和圆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圆有关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这些问题。
五、板书设计:
定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3、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1)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第2课时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抽象画这一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动。
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撕、剪、拧、盘、折、卷、贴等多种手法,设计制作一幅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创新性的报纸粘贴画。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变废为宝,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报纸粘贴画的技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学准备:
旧报纸(杂志、挂历)、剪刀、乳胶、水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件出示报纸图片。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报纸,报纸呢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它是以刊载。
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似乎同学们平时读书比较多一些,看报少一些,我们经常说要多读书看报,就是希望同学们从书报中多了解一些新闻和时事,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
同学们也都知道,报纸又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刊物,通常我们都会把像报纸杂志这些时效性很强的刊物在阅读完之后就放在了某个角落里面,久而久之这些废弃的纸质读物就会堆积如山,让我们有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不过在我们二实小五、六年级学生们的手里面,这些废弃的纸张可是再好不过的创意原材料。
2、板贴课题——再看报纸,赏析学生作品。
*花系列。
*头像系列。
*绘本系列。
*风景系列。
性、装饰性、创新性的报纸粘贴画。作品很经典!作品的内容表现了自然中的人事。
物,是一种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就让我们来换一种表现形式,用报纸来创作一幅抽象画。3、板贴课题——抽象画二、新授:
1、同学们理解的抽象画是什么?
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抽象画——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用抽象画表现过人的触觉—《摸一摸,画一画》,听觉—《感——受声音》,嗅觉—《画嗅觉》,味觉—《五味瓶》等等,我们也尝试了用绘画、刮蜡画、线描画的形式来表现,今天就让我们继续用报纸来表现一幅抽象画。
2、要想表现好一幅抽象画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好在我们可以向大师学习。
*康定斯基——俄罗斯抽象主义的先驱。
(1)早期作品《莫斯科》(2)《几个圆形,第323号》。
*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位抽象画代表人物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他的艺术实践。
也展示了抽象的过程。
(1)《红树》。
(2)《灰树》。
(3)《开花苹果树》。
(4)《红、蓝、黄构图》。
*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1)《春如线》。
(2)《中国城市》。
(3)《长城》。
构思。
准备拼摆粘贴。
机会和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接受。
自己的任务!三、练习:
贴画。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音乐)四、讲评:1、生介绍,生评,师评相结合。
2、小结: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相信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同学们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五、拓展:
报纸创意作品欣赏。
家中那些废旧的报纸,居然也能做的这样有范儿!看完脑洞大开!旧物利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在日常生活中,仅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我们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给废旧的杂志、报纸赋予新的“生命”!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借助瓶子,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二年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彩泥了,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花点心》、《太阳》、《新颖的泥名片》,已经掌握了彩泥的搓、揉、压等技法,但是用彩泥来进行立体雕塑还是第一次学习,泥条头像教案这堂课既是对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对以往所学技能的一次巩固,一次提高。由于采用了搓泥条缠绕瓶子形成立体造型的方法,降低了难度,产生了情趣,并以此了解变废为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丰富了视觉、触觉和是审美经验,激发了创造精神,同时发展了美术实践能力。
对于泥条头像教案这堂课我确定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等技法进行头像的造型创作。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作出造型新颖生动的泥条头像。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立体雕塑头像的基本常识——基本形与附属形。
2.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的造型创作。
3.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律动:
手指操。
一、暗箱操作,设置悬念。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
1、教师出示礼物,学生打开礼物。
生:愿意。
请一个学生上来打开一个盒子。
再请一个学生上来打开一个盒子。
最后再请三个同学一起上来打开它。
师:五个盒子全都打开了。要得到他们还要经过我们的努力。知道我为什么要送大家这些礼物吗?其实啊,我真正要送给大家的是制作一个泥条头像的方法。(出示课题)。
2、学生排序说步骤。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
请学生给五个礼物排顺序。
师:你能不能根据排的顺序说一说制作泥条头像的步骤?
学生说步骤。
二、循序渐进,解决重点。
1、比赛搓泥条。
师:真聪明。那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找到的方法向泥条头像前进吧。
第一步,泥团变泥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学生说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搓的泥条多,谁搓得泥条长。音乐结束我们就停下来。开始。
学生搓泥条。
师:好,时间到,我的第一份礼物要送出去了。
师:小朋友们搓的泥条有长的有短的,由粗的有细的。真是五花八门。
这样的泥条玩得时候有什么缺点?为什么会这样?(出示一根粗细明显的泥条。)。
你能改进一下方法吗?
教师小结:搓泥条时用力要均匀。这样搓出来的泥条才会粗细均匀。
2、盘泥条比赛。
师:搓好泥条,怎么玩呢?我们可以把它缠在瓶子上,(教师自己动手示范)你们能不能做到呢?那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次比赛吧,用泥条缠满瓶子,比一比谁缠得又快又好。音乐结束我们就停下来。预备,开始。
学生盘瓶子。
师:我的第二份礼物要送出去了,别骄傲,离完成泥条头像的任务还远着呢。
3、反馈困难,并解决。
师:看看老师送给你们组的礼物,它的盘法和你们盘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我们是横着盘的,老师是斜着盘的。
师:除了可以横着盘,斜着盘,还能怎么盘?
生:还可以竖着盘。
学生说困难。
师:谁帮他想个好办法?
学生找解决的方法。
三、玩玩彩泥,解决难点。
1、教师示范,引出彩泥的不同玩法。
师:彩泥可以搓泥条,可以盘,还能怎么玩?
学生说他们的玩法。
教师示范泥条的一种玩法。
师:我就特别喜欢玩泥条,看,变成什么形状了?还能变成什么形状?
我还有不一样的玩法,我可以用工具,切成一段一段得,你有新的玩法了吗?
学生说不同的玩法。
2、玩彩泥比赛。
师:下面就进行第三次比赛,玩一玩彩泥,比一比,谁的玩法多。音乐结束就停下来。
学生玩彩泥。
师:玩好后,站起来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玩泥条的,用你玩好的作品与其它同学的作品交换。
学生不想和同伴交换,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换。
师:好,时间到,我的第三个礼物要送出去了。
3、欣赏泥条头像,了解五官的制作方法。
师:我刚才也玩了一些花样,看,这是我搓的短泥条,我想把它放在这儿,成了什么?
生:成了鼻子。
师:要完成一个头像还差哪些?
生:眼睛,嘴巴,耳朵,头发。
师:谁手中有眼睛?
用学生手中玩过的彩泥做眼睛,嘴巴。(根据学生回答的直接把改好的五官添加在未完成的泥条头像。)。
师:原来我们手中玩过的彩泥都能成为头像的一个部分,真有趣。
师:今天,我除了带来了礼物,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泥条头像,一起欣赏一下吧。
师:这么多泥条头像,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说喜欢头像的原因。
四、动手实践,制作头像。
师:既然大家那么喜欢泥条头像,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有趣的泥条头像吧。做完后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如果你觉得你的头像色彩很漂亮,就奖励自己一颗色彩星,如果觉得造型很有趣,奇特,就奖励自己一个创意星,如果觉得自己,如果觉得自己认真参与了制作,就奖励自己一颗参与星。开始吧。
学生制作泥条头像。
师:好,时间到,我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了。
五、多种方式评价作品。
师:你奖励自己一颗色彩星,为什么?给它取个名字吧。
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师:你还没奖励自己星星,大家来说说,他可以奖励一个什么星星?为什么?
学生评价他人的作品。
师:想知道老师的评价吗?
老师觉得每个小朋友制作的泥条头像都有特色的,我很喜欢。
彩泥可以做泥条头像,还有很多用处,看,这是用彩泥做的笔筒。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动手,动脑,制作出一个有趣又有用的泥条笔筒。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活动名称:认识图形(计算)。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和区别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小白兔告诉老师她的房子破了,请老师给她盖一间漂亮的新房子,你们看老师盖的新房子漂亮吗?小白兔对老师说谢谢。
2、出示图片,提问:
师:真漂亮的房子啊!你们看,老师把房子的大门盖成什么形状的啊?
师:真聪明!那这间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又猜对了,那我还想问问你们这间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啊?
活动反思:
在认识图形中,三角形、圆形,孩子能知道,正方形对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都叫它方方宝宝。游戏中,由于准备了一份供孩子操作的材料,所以在孩子操作时显得比较拥挤。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的反复朗读,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发音。
2、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由学生讲解领写的方法掌握三个单韵母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发音,可以任意指读。
2、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笔顺以及笔画,并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1、分清三个元音字母发音是的口型,做到能根据口型判断读音。
3、能够正确解说三个元音字母的笔画以及笔顺。
三、教学准备。
1、挂图(aoe)或实物投影仪投影书上的插图。
2、多媒体课件(包括aoe的发音,书写方法等)。
3、字母卡片。
四、板书设计。
aoe的书写,笔顺及笔画,重要如a的一竖和e的一横用红笔描出。
五、作业设计。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庆祝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ppt)出示。老师给它们带上小帽子,大家就可以认识它们了。指ppt这就是汉语拼音。从今天开始老师带着大家去认识这些字母宝宝,它们就是汉语拼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字,帮助我们说好普通话,还可以帮助我们读书,打电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认识认识它们,和它们做朋友。
二、图片导入。
(一)o的学习。
1、挂图或者实物投影书第6页的插图。小朋友们,观察这幅图你们知道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吗?从哪里能看出?(早晨,有日出,有大公鸡)。
2、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知道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吗?谁来学一学。(指名回答)。
3、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公鸡的叫声发的短一点就是我们要学的拼音字母o,出示字母卡片。跟老师一起读o,嘴巴圆圆ooo,指名读,小组塞读,再齐读。(正音,强调口型)。
4、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个o像什么。(像零,鸡蛋)那么你认识它了吗?齐读。
(二)学习e。
1、小朋友们,你们在图上仔细找找还有什么小动物,(鹅)那么小白鹅是怎么叫的呢?谁来试一试。出示图片e,小朋友们如果我们把小白鹅的叫声读的短点就是字母e,发音的时候嘴巴扁扁的,跟老师读e,嘴巴扁扁eee。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朋友你会读了吗?指名读。
2、小朋友们真棒,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e像什么呢?(白鹅的翅膀)聪明的小朋友再找找它于我们学的o有什么不同。(e不是一个圆,它中间有一横,而且一横转弯的地方不封口)。
3,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真是雪亮的,还知道怎么读吗。e嘴巴扁扁eee。
(三)学习a。
1、小朋友发现了图上还有谁(阿姨和小朋友)我们见到阿姨打招呼要说(阿姨好)出示a,原来这个拼音的发音跟阿姨的阿很像呢,小朋友能试着读一读吗?(指名读)发a的时候嘴巴要张大,就像医生检查口腔时候嘴巴张大。跟老师读a,嘴巴张大aaa。齐读,分小组读,齐读。
3、这三个字母你都会读了吗?谁来试试,(指读,开火车读,我的火车就要开往哪开,往这开,齐读)。
二、aoe的写法。
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学习了读音,现在我们来写一写。
2、a先写半圆再写一竖,留个小尾巴。老师边讲边范写,学生书空。谁来学着老师说说并告诉大家怎么写。现在再书上第七页描红,看谁写的好。
3、而e老师也说了。中间有一横,右边不封口,教师范写学生书空,e只有一笔。描红。
三、小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字母,它们都是单韵母,跟老师读单韵母。嘴巴张大是什么(a)嘴巴圆圆的是(o)嘴巴扁扁的是(e),那么老师摆出口型,你们能猜出老师要发的音吗?(教师摆口型,学生猜)。
2,跟老师读a嘴巴张大aaa,o嘴巴圆圆ooo,e嘴巴扁扁eee。
三、作业。
1、请小朋友们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个爸爸妈妈看。明天老师再问大家,看哪位小朋友记得又快又好,不仅会读还会写。
2、请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做三张卡片,aoe下节课带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让学生认识四线三格,通过范写以及观察书本,让学生知道,aoe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通过观察发现,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的四声,对其中的a进行导读讲解,并让学生通过模仿找规律发现oe的四声发音方法。并能正确再四线三格中书写字母及声调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四线三格,并找准aoe的位置。
3、读准aoe的四声,并会写声调符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探究oe四声的读法,以及在四线三格中书写字母及声调符号。
三、教学准备。
1、ppt(四声的读音,以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字母声调卡片。
3、直尺。
4、让学生自制卡片。
四、板书设计、
在黑板上画出四线三格,并在四线三格中范写aoe及其声调符号,声调符号用红色标注。
五、作业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介绍四线三格。
1、小朋友们,老师画的这幅图,数数有几条线,(四条)这就是四线三格,指出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拼音字母都写在这个四线三格里。
3、o跟a一样,写在中格,学生书空,并在自己本子上书写。
4、e一笔写玩,注意也写在四线三格的中格。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在本子上书写,教师巡视指正。
三、四声的读法及写法、
1、小朋友们观察书上第七页,发现a带上了不同的帽子。数数有几个帽子(4)这就是a的四声。第一个,带平顶冒的是第一声读(跟读齐读)第二个带向上帽子的是第二声(跟读齐读),第三个带拐弯帽子的是第三声(跟读齐读),第四个带向下帽子的是第四声(跟读齐读)。(注意读时用手指标明声调方向)。
2、自由读一读,谁来试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4、谁来试试e的四声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5、谁能把这三个字母的四声一起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
6、小朋友们会在四线三格中书写aoe了,也会读aoe的四声了,那么你么知道aoe的四个小帽子应在写在四线三格的什么地方吗?(指名说,上格)并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后,在自己本子上书写。
四、小结作业。
今天同学们非常棒,不仅学会了读aoe的四声还会写了,真是非常聪明。我们下节课再去认识位新的字母朋友,同学们回去要复习今天学的只是,还要预习,跟老师读预习,什么叫预习呢(指名,预先学习,位下节课做好准备)。
注;红色标记为ppt制作内容。
教学反思;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一)教师出示a的挂图,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问:1、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应回答出:图上有一位医生和一位小女孩,医生在给小女孩检查嗓子。)。
2、医生给小女孩检查嗓子,小女孩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借啊的音,学习字母a的读音)。
讲:这个“啊”字的读音就是字母a的音,发音时要把嘴张开张大发a的音(舌头不动)。
教师范读a。
学生学读a。
(教师要注意学生齐读后,多叫几名同学独立读a,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小女孩的头形和头后梳着的小辫子,以配合字母a的形进行教学。
问:1、图上小女孩的头是什么形状的?
2、她头后边梳着什么样的小辫子?
3、比较一下“a”和这些图形哪里很像呢?
教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三)认识汉语拼音本的四线三格指导写字母。
讲:a的两笔要连起来写占中格,边写边念下面的儿歌:
先写左半圆,竖弯在右边。
(书写时要注意:写左半圆时一定要在第二条线的下边一点起笔,然后从右向左画多半个圆,最后连写竖右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写1―2个字母。
课中休息:
儿歌表演: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配合动作:两手比成圆形,然后同时向右甩手成羊角辫样,后半句用拍手动作。
二、学习字母o。
(一)教师出示o的挂图,学生观察后提问。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讲:公鸡喔喔啼,“喔”的音拖长些就是o,发音时把嘴唇收拢成圆形。
教师范读o。
学生学读o让学生把嘴张圆,舌头不动发“o”。(教师要注意,这个字母的音不易读准,要多叫几位学生读,一定要把音读圆。)。
(二)学写字母o。
请同学们看一看,字母o的形同图上什么地方很像,借公鸡叫的口形来帮助记忆o的形。
教儿歌: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啼叫ooo。
(三)指导书写。
讲:o的笔顺是从上起笔一笔写成占中格。
学生学写1―2个字母。
三、学习字母e。
(一)教师出示e的挂图,学生观察图中的白鹅,借鹅的音学习e。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讲:把“鹅”的音平读就是e,读时嘴是扁的,嘴角向两边拉,露出牙齿。
教师范读e。
学生学读e。
(二)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写的e像图上的哪一部分?讲:河水中“鹅”的倒影与字母e很相像。
教儿歌: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
(三)指导书写。
讲:e的笔顺是一笔连写先内后外,占中格。
(学生写字母一定要从中格的中间起笔,这样写出的字母上下才能均称。)。
学生学写1―2个字母。
四、巩固练习。
1、看黑板读字母。
2、看卡片读字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练习如齐读、抽读、个人读等)。
3、看书(认识一下本节课所讲内容在哪一页,字母的规范写法在什么地方)。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大小不等的圆纸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角。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2、谁能指一指它的三个角在哪?(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
师:我把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师画一圆点)。
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这是一个点)。
3、“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导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知识的冲突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角。)。
(二)实物抽象,初识角。
1、从自己周围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大家从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找角”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生比划从周围物体上找到的角)。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出示:钟表、相框、红领巾)。
你能在这些物品中找到角吗?(生指,课件抽象出角)。
4、刚才你找到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呢?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5、判断角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也找到许多的角,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按点一:判断)(指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找角”的活动初步认识角,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观察找共同点,从而了解角的构成,并会读角和记角。另外再以一组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初识角的成果,并加深对角的构成的认识。)。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境图)。
图中那些地方有角?
(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说说角的样子?
b.指出下列各角中的顶点和边。
2.动手实践,感知角。
活动一:折角。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二:超级“变变变”
(通过活动,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奥秘,感悟其中的道理,自己会讲出来,充分的感知角,用变魔术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3.画角。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三、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2.画一个有更多角的图形。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九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一〗引入。
从复习导入新课。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红领巾剪刀吸管。
师: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两边直直的。
〖活动三〗创造。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活动五〗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角,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师巡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课件出示练习)。
4、找生活中的角。
5、折角。
6、比较角的大小。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二十一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条若干,手工纸若干,图钉若干。
【活动一】引入。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这是什么?
生:是圆形的纸片。
生:五角星......。
师:哦!真厉害,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边揭示谜底边展示在黑板上)。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板书:角)。
师:真聪明!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一起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黑板上的五角星是一颗闪烁着智慧的数学星,我们将奖给在这节课上开动脑筋,善于发现,积极发言的同学。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藏着角,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它也藏着角宝宝,你能将它找出来吗?现在就拿出你的三角板,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尖尖的。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很滑。
生:先打一点,再画出两条直直的线。
生: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师板书)。
生:小组活动。
师:瞧,它又藏到了图行客人中,我们把它找出来。
【活动三】创造。
1.折角。
师:孩子们真棒,一个也没有逃出你们的慧眼。那你们想不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角呢?现在拿出你们的手工纸,比赛开始!
生:折纸。
师:展示几个动作快的孩子的做品。(这是角吗,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2.做活动角。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活动五】牛刀小试。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p35练习八第2题)。
2.开放题:对着正方形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活动五】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板书设计: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克和1千克的关系,能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进教室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教室里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想不想仔细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这些秤呢?
那好,就请你们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没见过,你能说出秤的名字吗?
谁能到前面来指着说说,你认识的那种秤的名字呀?
二、新授。
1、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体的重量。
3、用用秤称的办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重量。
4、学习字母表示的方法。
5、体会1克有多重。在称量物品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称来称。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学会如何认识称。
6、引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
那你们想想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多用在称量什么样的物体呢?
生:比较大的,重的物体上。
师:在生活中称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呢?
生:体重,大米......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说得真好,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和他们交上了好朋友,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心游乐园玩,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学得开心玩的快乐!
第一个游戏:猜猜单位名称。
请你像老师这样说题,让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单位名称,大家快速的判断对错,然后请你继续出题找其他同学回答,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师生互动)。
第二个游戏。
猜猜小组同学的体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计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报告单,
(师生互动)。
师:说说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实际测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两组)。
总结:同学们的估算能力是逐步从生活经验中培养,提高和积累来的,多用心你会估得越来越准确。
生:……。
三、总结。
我们共同度过了丰富而又有意义的40分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