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0篇)
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注重自我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完美的总结,我整理了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第2课时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借助瓶子,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二年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彩泥了,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花点心》、《太阳》、《新颖的泥名片》,已经掌握了彩泥的搓、揉、压等技法,但是用彩泥来进行立体雕塑还是第一次学习,泥条头像教案这堂课既是对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对以往所学技能的一次巩固,一次提高。由于采用了搓泥条缠绕瓶子形成立体造型的方法,降低了难度,产生了情趣,并以此了解变废为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丰富了视觉、触觉和是审美经验,激发了创造精神,同时发展了美术实践能力。
对于泥条头像教案这堂课我确定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等技法进行头像的造型创作。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作出造型新颖生动的泥条头像。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立体雕塑头像的基本常识——基本形与附属形。
2.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的造型创作。
3.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律动:
手指操。
一、暗箱操作,设置悬念。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
1、教师出示礼物,学生打开礼物。
生:愿意。
请一个学生上来打开一个盒子。
再请一个学生上来打开一个盒子。
最后再请三个同学一起上来打开它。
师:五个盒子全都打开了。要得到他们还要经过我们的努力。知道我为什么要送大家这些礼物吗?其实啊,我真正要送给大家的是制作一个泥条头像的方法。(出示课题)。
2、学生排序说步骤。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泥条头像教案。
请学生给五个礼物排顺序。
师:你能不能根据排的顺序说一说制作泥条头像的步骤?
学生说步骤。
二、循序渐进,解决重点。
1、比赛搓泥条。
师:真聪明。那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找到的方法向泥条头像前进吧。
第一步,泥团变泥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学生说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搓的泥条多,谁搓得泥条长。音乐结束我们就停下来。开始。
学生搓泥条。
师:好,时间到,我的第一份礼物要送出去了。
师:小朋友们搓的泥条有长的有短的,由粗的有细的。真是五花八门。
这样的泥条玩得时候有什么缺点?为什么会这样?(出示一根粗细明显的泥条。)。
你能改进一下方法吗?
教师小结:搓泥条时用力要均匀。这样搓出来的泥条才会粗细均匀。
2、盘泥条比赛。
师:搓好泥条,怎么玩呢?我们可以把它缠在瓶子上,(教师自己动手示范)你们能不能做到呢?那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次比赛吧,用泥条缠满瓶子,比一比谁缠得又快又好。音乐结束我们就停下来。预备,开始。
学生盘瓶子。
师:我的第二份礼物要送出去了,别骄傲,离完成泥条头像的任务还远着呢。
3、反馈困难,并解决。
师:看看老师送给你们组的礼物,它的盘法和你们盘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我们是横着盘的,老师是斜着盘的。
师:除了可以横着盘,斜着盘,还能怎么盘?
生:还可以竖着盘。
学生说困难。
师:谁帮他想个好办法?
学生找解决的方法。
三、玩玩彩泥,解决难点。
1、教师示范,引出彩泥的不同玩法。
师:彩泥可以搓泥条,可以盘,还能怎么玩?
学生说他们的玩法。
教师示范泥条的一种玩法。
师:我就特别喜欢玩泥条,看,变成什么形状了?还能变成什么形状?
我还有不一样的玩法,我可以用工具,切成一段一段得,你有新的玩法了吗?
学生说不同的玩法。
2、玩彩泥比赛。
师:下面就进行第三次比赛,玩一玩彩泥,比一比,谁的玩法多。音乐结束就停下来。
学生玩彩泥。
师:玩好后,站起来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玩泥条的,用你玩好的作品与其它同学的作品交换。
学生不想和同伴交换,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换。
师:好,时间到,我的第三个礼物要送出去了。
3、欣赏泥条头像,了解五官的制作方法。
师:我刚才也玩了一些花样,看,这是我搓的短泥条,我想把它放在这儿,成了什么?
生:成了鼻子。
师:要完成一个头像还差哪些?
生:眼睛,嘴巴,耳朵,头发。
师:谁手中有眼睛?
用学生手中玩过的彩泥做眼睛,嘴巴。(根据学生回答的直接把改好的五官添加在未完成的泥条头像。)。
师:原来我们手中玩过的彩泥都能成为头像的一个部分,真有趣。
师:今天,我除了带来了礼物,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泥条头像,一起欣赏一下吧。
师:这么多泥条头像,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说喜欢头像的原因。
四、动手实践,制作头像。
师:既然大家那么喜欢泥条头像,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有趣的泥条头像吧。做完后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如果你觉得你的头像色彩很漂亮,就奖励自己一颗色彩星,如果觉得造型很有趣,奇特,就奖励自己一个创意星,如果觉得自己,如果觉得自己认真参与了制作,就奖励自己一颗参与星。开始吧。
学生制作泥条头像。
师:好,时间到,我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了。
五、多种方式评价作品。
师:你奖励自己一颗色彩星,为什么?给它取个名字吧。
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师:你还没奖励自己星星,大家来说说,他可以奖励一个什么星星?为什么?
学生评价他人的作品。
师:想知道老师的评价吗?
老师觉得每个小朋友制作的泥条头像都有特色的,我很喜欢。
彩泥可以做泥条头像,还有很多用处,看,这是用彩泥做的笔筒。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动手,动脑,制作出一个有趣又有用的泥条笔筒。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4、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强,基本上能用自己个性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较强,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观察比较中获得事物的一般特征。
1、情景创设策略:出示课件许多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套圈,套的是同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游戏公平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较要学会今天的知识——《圆的认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学生历数生活中的圆进一步唤起兴趣。
2、观察比较策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明白圆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动手操作与观察策略:让学生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发现圆心,直径和半径。再用直尺量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应有很多直径和半径)得出直径相等、半径相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观察直径和半径在圆里位置特征,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表述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画圆时a:先圆的实物画(得出不方便)b用圆规画容易。继续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从而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半径相等。
4、多媒体策略:ppt演示在圆中的`幻化的半径和直径,学生表达半径和直径由无数条。也用课件展示几种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的大小。
5、本课设计活动较多,教学形式转换较多,以此唤起学生兴趣,保持注意。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总结能力,我就通过这一点为主要课堂拉动方式去激发他们观察,比较,然后形成对知识发现,有效控制学生的表达,进而使概念明朗清楚,表达流畅,用语准确。同时在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我觉得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偏重于这一点。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但受到年龄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时,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圆,在学生说生活中的圆的同时,发展空间想象,在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引出课题,让学生对美丽的图形”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由于表象的积累对于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拟安排操作活动,课内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折圆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圆、了解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立了表象基础;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根据圆的特征探究轮胎为什么会设计成圆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出示ppt套圈游戏)学生1——2分钟议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中我把故事寓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节课以故事贯穿始终,检测生字的过程中以开火车、猜字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朗诵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检测“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小老师领读。
2、个别读。
3、教师指导前鼻音“近”、后鼻音“听”4、去掉拼音开火车比赛。
三、授课:
一、导入。
借助故事,引出课文插图。
1、故事《书生写诗》。
2、出示课文插图,根据学习指导,小组讨论:从上往下,看一看,图上画着些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过渡:有人根据这幅图,写了一首古诗,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结合故事、课文插图,有顺序地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的仪态、声音,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二、引出古诗,初步感知。
1、分句欣赏,思考问题:为什么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走进听水流声,却听不到?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2、揭示谜底,引出课题。
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3、引出古诗。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说明:
通过插图、生动的语言、表演进行描述,帮助学生对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听视频范读。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师生配读、分组读、齐读。
说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串讲,事倍功半,也扑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从读中体会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其次,读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变换,如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再次,不要让学生变成“盲读”,因为学生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诵诗句。因此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左手按书,右手点字,跟着老师的速度指着字读。
四、吟诗打擂台:1、课件提示:可以用两人拍手、围圈拉手、拍手加拍腿或拍桌子、唱歌、跳舞、摇头晃脑、等朗读方式展示。小组讨论3分钟,(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说明:
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并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当当小老师评价同伴,训练学生一起认真听、仔细评。
五、当堂完成,成果检测:
六、板书: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利用“山、水、花、鸟”图画绘制板书。
七、课外延伸,配乐朗读。
跟着诗人李峤走进五言谜底诗《风》,去感受风的世界,聆听风的声音。
八、作业布置:
a、默写古诗《画》。
b、标出11个生字的音节,每一个音节写2遍。c、练习册第一题。说明: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按照分层次布置作业。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一、 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 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3.探讨大圆的画法。
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 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
[nextpage]
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抽象画这一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动。
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撕、剪、拧、盘、折、卷、贴等多种手法,设计制作一幅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创新性的报纸粘贴画。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变废为宝,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报纸粘贴画的技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学准备:
旧报纸(杂志、挂历)、剪刀、乳胶、水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件出示报纸图片。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报纸,报纸呢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它是以刊载。
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似乎同学们平时读书比较多一些,看报少一些,我们经常说要多读书看报,就是希望同学们从书报中多了解一些新闻和时事,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
同学们也都知道,报纸又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刊物,通常我们都会把像报纸杂志这些时效性很强的刊物在阅读完之后就放在了某个角落里面,久而久之这些废弃的纸质读物就会堆积如山,让我们有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不过在我们二实小五、六年级学生们的手里面,这些废弃的纸张可是再好不过的创意原材料。
2、板贴课题——再看报纸,赏析学生作品。
*花系列。
*头像系列。
*绘本系列。
*风景系列。
性、装饰性、创新性的报纸粘贴画。作品很经典!作品的内容表现了自然中的人事。
物,是一种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就让我们来换一种表现形式,用报纸来创作一幅抽象画。3、板贴课题——抽象画二、新授:
1、同学们理解的抽象画是什么?
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抽象画——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用抽象画表现过人的触觉—《摸一摸,画一画》,听觉—《感——受声音》,嗅觉—《画嗅觉》,味觉—《五味瓶》等等,我们也尝试了用绘画、刮蜡画、线描画的形式来表现,今天就让我们继续用报纸来表现一幅抽象画。
2、要想表现好一幅抽象画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好在我们可以向大师学习。
*康定斯基——俄罗斯抽象主义的先驱。
(1)早期作品《莫斯科》(2)《几个圆形,第323号》。
*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位抽象画代表人物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他的艺术实践。
也展示了抽象的过程。
(1)《红树》。
(2)《灰树》。
(3)《开花苹果树》。
(4)《红、蓝、黄构图》。
*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1)《春如线》。
(2)《中国城市》。
(3)《长城》。
构思。
准备拼摆粘贴。
机会和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接受。
自己的任务!三、练习:
贴画。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音乐)四、讲评:1、生介绍,生评,师评相结合。
2、小结: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相信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同学们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五、拓展:
报纸创意作品欣赏。
家中那些废旧的报纸,居然也能做的这样有范儿!看完脑洞大开!旧物利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在日常生活中,仅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我们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给废旧的杂志、报纸赋予新的“生命”!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2)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3)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
(4)在欣赏画图作品和初步认识工具箱中工具的过程中,感受“画图”程序的强大功能。(5)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培养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热爱,从而进一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运用工具箱中的工具。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画图的界面及各个组成部分。
3、初步认识并尝试各种工具。过程与方法:
总结。
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主动练习,激发学生对画图的喜爱,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喜爱。行为与创新:
1、使学生能初步使用各种工具。
2、使学生能根据作品,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学准备]优秀绘画作品的展示课件。
学生习作一份、学生学习笔记一份[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初步尝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看过在电脑里画的画吗?
师:课件出示往届学生作品。这是一幅在电脑里完成的作品,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形状?(提示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简单形状)。
师:其实用一些简单的形状就可以在电脑里拼出一幅漂亮的画,想学吗?(出示课题)。
师:在电脑里画画,我们可以使用“画图”这个程序,也许有些同学以前用这个程序,如果你是第一次用,请你按照书上的方法打开画图程序,比一比谁的动作快!
师(指名演示操作,边做边说)你打开画图软件了吗?是怎样打开的?生:开始——程序——附件——画图师:(教师根据学生口答启动画图并逐一介绍窗口的组成),大家的动作都挺快的,一下就打开了画图这个程序,还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电脑里画开了,看到他们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画两笔了,想看看吗?(老师演示)。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看出了什么?生:基本上都是在工具箱里使用了一些工具来完成的。
师: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都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方便。请对照书本33页,和你的同座位一起来认一认所有的工具,并在画图区里试试它们的作用。
师:哪位同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指名用介绍工具。学生演示,说名称,自己会用的工具,自己想知道或还不太了解的工具)。
生: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它可以指出这个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师注意说明状态选择器)。
师: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分享呢,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工具,你记住它们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比赛,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记住了。(学习笔记第一项连线练习,开火车反馈)。
生:口答工具。
师:这是一幅很简单的画,用的工具也很少,你还想给它添上些什么?生:口答(添加内容)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在这幅画上,没地方添加了,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找一找,书本33页的知识屋也许对你有帮助。
三、
小结归纳。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启动画图程序,认识了画图窗口中的各个部分,通过交流合作认识了各种工具和调整画布的大小(逐一出示板书)。大家学的真棒!时间过得真快,虽然舍不得,我们还是得暂时告别画图,如果你想保存你的作品,可以要在关闭时选择保存就行了。
生:退出画图。
四、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画图软件,并且用它尝试完成了一幅自己的作品。现在请你花一分钟时间,对照学习笔记第三项,给自己今天的学习打个分。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第4课《学画抽象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抽象画组品,并能够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与理解。运用喜欢的方式用适当的方法创作抽象画。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春如线》。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欣赏提示。
1.画面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和色块让你联想到什么?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抽象画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这种绘画忽略生活中具体、真实的形象和内容,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
艺术特点: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评一评:
1、哪一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得恰当?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拓展: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抽象绘画深深影响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反思。
本课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抽象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类型,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比较有趣的,随意,自由,更能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对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但对同学们来说更注重的是绘画的过程及体会到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美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教法:
尝试指导法。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生:一个小圆点。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畅所欲言。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三、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复制起点。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教学反思《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教学内容:
p53—5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李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最喜欢吃什么?
那你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生:兔子喜欢吃萝卜,小猫喜欢吃鱼。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小兔子和小猫最爱吃的食物,请看(投影仪出示)并想一想:
(1)4个萝卜,怎样分给两只兔子才公平?
(2)2条鱼,怎样分给两只猫才公平?
生:平均分才公平,只有平均分,他们的个数才相同。
师:动画显示平均分的过程。
师:两只兔子和两只猫都很满意的得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李老师今天也给我们的俩个班长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请看李老师是怎样分的,你有什么看法?(投影出示一块大,一块小)。
生1:不公平。生2:老师偏心女生。
师:那你认为老师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从中间分,一人一半。
生:平均分成两份,两人要一样多才行。
师:老师听取你们的意见,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投影仪动画显示分饼的过程)。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有的说用0。5表示。有的说就用纸折,然后涂色。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表示,其实,一半的表示方式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就是刚才李老师听到有个同学说用二分之一表示。
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谁来说说1/2表示什么?
师把意义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让不同的学生说分数的意义。
2、折一折,并涂色。
生:有的用长方形纸、有的用正方形纸、有的用圆形、还有的用蝴蝶、金鱼等等。(同桌说意义,然后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说意义。
a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1/4,并涂色。
(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3、,认识1/4、2/4、3/4、4/4。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涂一涂。p54。
a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b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c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还有这张纸的()没涂颜色。
d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同学们,通过以上操作,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像1/4、2/4、3/43/52/8的数都是分数)。
4、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三、尝试运用。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投影仪出示)。
a读出每一个分数。
b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判断那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是的画勾,错的打叉,并说出原因。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5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我来涂,你来说是几分之几(分数的意义)。
5、拓展题:涂色部分占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投影出示)。
(四)小结。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八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4—6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题。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ppt演示课件。
:活动角,小棒,棉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1.引出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找找角。
情境:角可调皮了,这不,它现在已经悄悄藏起来了!你们有信心把它找出来吗?
3.提取角。
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下面就请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角“角”,闪亮登场。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一)认识角。
1.说一说。
知道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请学生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板书“顶点、边、边”)。
两条边夹着的部分就是角,一般我们用小弧线做上记号。
2.找一找。
认识了角,找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也藏着角?(黑板,书本,窗户,门,三角尺,房角……)并让学生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小朋友们可真会发现呀!角摸上去该什么感觉呢?
3.摸一摸。
拿出三角尺,自己摸一摸它的角。谁来说说你摸角后的感受?
(摸角,感觉角的顶点尖尖的;摸两条边,感觉直直的。)。
反思:
4.画一画。
感受了角,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角吗?自己画一画。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相机示范画角后以儿歌小结: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学生再画一个角)。
5.做一做。
画出了角,你能用小棒、圆形纸片或者一根棉线做出一个角吗?选择一样或者几样学具做一个角,和同桌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选用不同道具的三小朋友展示自己做出的角。)。
过渡: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朋友,还得看你们的表现呢!
6.判一判。
判断是否是角?说说你的理由。
7.数一数。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观察第二排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像这样的几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个角。
老师有几道题考考大家,像这样的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十边形呢?
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棒啊,角决定和你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啦!
(二)认识角的大小。
1.拉一拉。
请出你们的好朋友活动角,任意拉一个角,举起展示。告知学生:这些角还有大小呢!
2.比一比。
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点名比角的大小,学生演示比角的过程。(角大小不明显的可以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重合其中的一条边后再比大小。)。
3.变一变。
怎样把这个小角变成大角呢?一名学生示范拉角。
每个孩子举起自己拉出来的角,一起将它变大,一起变小。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小,角就小。
4.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两边所画长度不同的.角。
想一想:这两个角大小又是什么关系呢?(课件演示)。
5.看一看。
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少呢!(挖土机、指甲钳、扇子,剪刀,打开的门)。
角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后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生活中找找,看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作用!
猜一猜,剪一剪。
角和我们玩的特别高兴,它还想和我们玩个游戏呢!
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今天我们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九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找角、指角、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角星出发,让学生说出老师本节课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什么礼物?学生说是五角星。为什么你叫它五角星?谁能来找给我们大家看看。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礼物,因为我觉得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
其次,我设计同学们在教室里找角这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指角这个过程,我一味的让学生按照我的意愿来指角,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对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然后我又比较生硬的画出了几个大小不同角,让学生看看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我应该把学生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这个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折一个角,举起来大家判断是不是角。再通过摸一摸充分的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进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做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充分的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我感觉这个地方设计的比较好。如果在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灵活处理,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会更好。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哪儿有角,然后把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指的角都是物品上突出的点,我发现后,不急于纠正,而是让孩子们指完后,我故作认真地说:“噢,老师明白了,同学们眼中的角原来是这样的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孩子们一看,都笑了.”见此,我马上追问:“那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生再指,这次,孩子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点,同时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角的特征可真谓印象深刻了。
再次,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发现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接着又认识的直角。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认识直角符号。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直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有时候表达不够准确。这个我以后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
最后,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无处不在。练习其实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判断、找角、比较和用身体表示角的习题,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平淡的出示,孩子们一定兴趣不高。所以我以学生们喜欢神话故事和乐于挑战为出发点,设计了“火眼金睛孙悟空”和“看谁速度快”两种形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兴趣盎然。
对这节课我做了深刻的总结,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我的失败在以后的路上要尽量减少,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大的成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十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让学生把这些四边形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有没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边相等的多少来分;学生通过把四边形分类的活动,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四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根据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