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读后感(专业18篇)
写读后感是培养个人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逻辑的连贯性和观点的条理性,避免跳跃和重复。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读后感,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到你。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一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人生不过如此”的书,是前年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买的。起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动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并买回家。但是,也是在最近,在家中的书架上翻出来,打发略显无聊的日子。
书中可以读到,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什么样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呢?人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吧。
在不违背天地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人生不过如此”,这是经历过人生浮沉的人生哲学大家—林语堂先生的慨叹。汲取大家的人生经验,感悟自己的人生,展开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是我该做的。
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份心情。淡淡的,满满的,扑面而来。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衰老、死亡是我们无法逃脱的人生结局。
然而,人们往往只谈生,不说死,也许是认为它不吉利而逃避,也许是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大多数人因为害怕,或是因为感觉死亡离自己很远,而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然而,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结局,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甚至要多次面对。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地思考、探讨过这个问题,于是,当死亡来临时,好多人便会措手不及、六神无主、惊慌失措、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昏厥或猝死。最近偶然发现《死亡如此多情》一书,在书中,百位医生描述了他们亲历的临终病人的故事,再现了临终病人的生活情境以及病人面对临终亲人的情感纠葛,感人至深,令人深思,予人启发,深感受益匪浅。看完此书,心中豁然开朗。
“不知死,何知生?”读了此书,你会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你会学会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何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
如果早读此书,我想我就不会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么恐慌、那么茫然。如果早读此书,对临终病人多一些了解,我想我就不会做出令我后悔一生的事情,导致深深的自责,将伴随我一生。
希望我的长辈们能认真平静地思考死亡这个话题,在临终时告知我们他(她)们的想法和心愿,让医生减轻痛苦,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
希望病痛者读了此书后珍惜生命,不再讳疾忌医,延误病情,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希望医务人员读了此书后真正明白医务人员的工作是“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能给临终病人多一些帮助和安慰,从身体和精神上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不是一整天只会坐在办公室开药,或者让家属去药店购买昂贵的药,其实他们都知道,那些药没有太多的作用。我在铁路医院住院的时候,那个护士长每天早上都要来向病人问候,主任有空也会来看望病人,了解病情。那个护士长的`笑脸至今在我眼前晃。我在省中医院住院的时候,我曾经对那个年轻漂亮的护士长说“见到你就像见到阳光”,希望多些这样的医务人员。
希望年轻人和健康人读一读此书,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以便今后能坦然面对病痛和死亡,也能给予临终者更多的陪护,当生命如流星般陨落的时候,才不会惶恐不安。
希望人人都能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关爱亲人,热爱生活,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三
一天,我和爸爸去书店买了许多书,全部都按老师得要求我们要买得书,有《绝对小孩2》、《爱心树》、《小豆豆频道》、《恶童日记》和《塔克得郊外》,等等。
过了许多天,我看完了这些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爱心树,爱心树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小男孩和大树之间的故事。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和快乐。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大树……后来有一天小男孩又回来。大树又说:“我们一起玩耍吧。”男孩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玩,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你能给我房子吗?”大树说:“我没有房子,森林就使我得房子但是你可以拿我的树枝拿去盖房子。于是拿个男孩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盖了一幢房子。孩子又有很长得时间没回来了。当小男孩回来了得时候,大树非常高兴但是我年纪大了不怎么爱玩了,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男孩说。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这样你就会快活了。”当孩子又回来,已经白发苍苍了。最后大树说:“我真希望再给点东西你。男孩说:”好吧,我就坐在个老树。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就像我们得父母,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依赖他们,他们对我们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像大树对待小男孩一样。我们应该要好好报答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是收录关于他的生平,亲友和文学创作的散文。总觉着是不凡的一生,辗转过太多城市,遇见了太多的文人。桂林、南京、北京、上海、香港都是对他有独特意义的城市,生于大户人家,有意思的是经常看到他写到,回到xx住的酒店竟然是他家的旧址,在xx请朋友吃饭的饭店竟然是他家的故居。看到亲友篇时,给我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感觉。
白先生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
认同危机,当时台湾的外省年轻人是经历着认同危机的,大陆的历史功过与他们无关,但它们要接受失败的后果,同父辈一起承担,但父辈的价值观也与他们格格不入,它们不认同那个旧世界,依附着祖辈,却又渴望挣脱这套价值观。其实后者是每个时代年轻人都经历着的困惑。
白先勇和他同时代的朋友们走过同一条崎岖的路,经历了欧美风雨的洗礼,收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最后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传统,看起来可能是一条弯路,但这条路给他们提供了不同寻常的自我锻炼和反思之路。用更锐利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是盲目顺从,而是采取一种更加批判的态度。读完每一本书和经历过每一件事都不会毫无痕迹地逝去。
文学批评现在几乎完全变成了文化批评。美国语言学博士如果没有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等问题的论文很难找到职位。确实文学批评中总是涉及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过其中的界限似乎也比较含糊,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属于哪一个范畴的问题呢。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五
昨晚睡前看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前的一篇悼文挖出来看是因为有个朋友说:“没有太多伤情笔墨,初中时也看不懂,等大一有一天突然想起,细细琢磨了一下,突然就泪如雨下了”。
整篇文章说的是王患重病,白一路陪伴,其间各处求医、各种抢救,生死门中一起过直到王离去的经过,夹带着两人一起打点茶树花园的简单回忆。平淡的叙述,克制的表达,与预设的阅读还是有很大差别,最后也没有那些“应该的”眼泪。
“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搪,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喧,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
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此前一直不知道白先生是同性恋。他虽曾在香港公开过这一事实,但在居住地台湾乃至留美后对此仍鲜有提及,淡化处理,更别说他的“爱人”是谁了。生于37年的白,73年赴美,无论哪块土地,这个话题在当时都极具敏感性。平淡的叙述,似乎也有些无奈。
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台北人》。夏志清这样赞他:“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这样的盛誉,私下里难免起怀疑。看了此文,深感白先生受中国古典文化熏染之浓。
一位自高中时代就模仿西方文学,硕士又是在西方读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仍能坚守中国古典文化的底韵,实在敬佩。
在中国文学史上,台港澳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大陆视角),可是白先勇、龙应台等人的文章,有时也实在叫大陆文人汗颜。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六
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的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六〇年代,反观大一陆,则是一连串问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一陆文学,一片空白。
你待我一尺,我待你一丈,你待我一丈,我待你天上。
人长天也长,让他一步有何妨!
老太太这些充满睿智的教诲,的确有中原人士的广阔心胸。
我在车中反光镜里,瞥见他孤立在大门前的身影,他的头发本来就有少年白,两年多来,百病相缠,竟变得满头萧萧,在暮色中,分外憷目。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一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形销骨立。而我自己亦用尽了所有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人心唯危,瞬息万变,一辈子长相厮守,要经过多大的考验及修为,才能参成正果。阿青,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此解,你一生中只要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一生中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互相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也就胜过重生了。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美感,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它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不是别的东西所能替代。音乐比较一抽一象,而文学却很实在,它对人生更为接近。
新疆吐鲁番出产的哈密瓜,的确不愧是人间美味,瓜瓤丰一腴,味甜如蜜。抗战胜利后,我们居住南京,每年父亲在新疆的回教朋友都要送来几大篓哈密瓜。晚饭后父亲召集我们开“生果会议“,一桌子摆得黄澄澄的,一刀下去,满室生香。有一种哈密瓜竟有醇酒的芬芳,所以又名”醉瓜“,对此极一品,怎不教人睹物生情。
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在我小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他们过去的一些辉煌事情、一些感情、能够保有的一些东西。正如张隆溪教授说的,文学教人同情。我写人物时,跟他们站在同一根线上。他们的困境,我想我也有。我不是站在一个比人高的位置上去批判人。我想,人的最后裁判,不是由人来做,只有神——一个更高的主宰,才能对人做出最后的判决。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
在人的生活情感中,我想同性恋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哪个人不希望一生中有一段天长地久的爱情,觅得一位终生不愉得伴侣?尤其在你这种敏一感而易受伤的年纪。阿青,我了解你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寂寞的时候抚一慰你,沮丧的时候鼓励你,快乐的时候跟你一起分享。我听到不少同性恋青少年抱怨人心善变,持久的爱情无法觅得。本来,青少年的感情就如同晴雨表时阴乍晴,何况是“不敢说出口的爱”,在社会礼法重重的压制下,当然就更难开花结果了。异性情侣,有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鼓励,法律的保障,他们结成夫妻后,生儿育女,建立家园,白头偕老的机会当然大得多———即便如此,天下怨偶还比比皆是,加州得离婚率竟达百分之五十。
[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七
《树犹如此》是白老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王亡友王国祥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了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八
多年以后,面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这几棵细柳,南郡公桓温一定会想起他持剑赴丧的那个夜晚,和他那份少年一往无前的勇气。
他痴痴地伫立着,痴痴地望着这十围不只的垂柳,眼前闪过的都是自己十八岁的影子。
元平六年的春天,泾县正在举行太守江播盛大的葬礼。十八岁的桓温作为桓家的长子,应邀而至。他本不该来的。他穿着一件太长的孝服,佩着一柄太旧的长剑。他的两颊没有半分活人的血色,颧骨从那里高高的突出,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地陷了进去。几根头发挣脱了粗布头巾地捆绑,在风中飘动。他这样的没落贵族,比江家的一只狗还下jian,没有人会正眼看一只恶臭的野狗。
直到他慢慢地走进了灵堂的最深处,走到江播的三个儿子身边,直到他拔出他的剑,直到三具新鲜的尸体躺在他们父亲的尸体前,直到他慢慢的走出来,而他那件白色的丧服已经被染得通红。所有人的眼睛,都直愣愣的盯着他。
十八岁的桓温只是个父亲被杀的'没落子弟,也是个孤胆的英雄。
第二年,桓温迁琅琊内吏,在琅琊,他种下了那些柳树,之后的二十年,桓温和风雨飘摇的东晋朝廷一同经历了胡骑入关的滚滚铁流,易子相食的人间惨象,以及衣冠南渡的苦痛与屈辱。小小的一方琅琊郡当然是几经易手,可是那些瘦弱的垂柳啊,却在无止息的金戈铁马和风雨吹打中,一年年地抽出新芽。
等到桓温再见到那些柳树,已经是永和十二年的暮冬,他第二次北伐的征途上。四十四岁的桓温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故友,泫然泪下。
两年前的冬天,他总揽朝政,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四万精卒高歌北进,兵锋过处胡寇无不弃甲而亡,三辅父老此生竟复见官军。那时的桓温已经是实至名归的英雄,长安城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一河之隔,渡了江他就是辅国元弼,足下就是关中的沃野和汉家的土地,就是万世的功名与伟业。
而他,却迟疑了。他因粮秼短缺而下令退兵。他想的要的是稳稳的胜利,而不是抛下辎重去和苻坚决一死战。于是,他退回到江陵,给了符坚以整顿的时间再战关中。
在那之后的恒温还有过两次北伐,一次胜了,却仍旧草草收兵,一次败了,在枋头被慕容垂大破。只是他们都毫无美感可言,更无烈士暮年的慷慨壮烈。
于是,他终于还是没有踏进长安城一步。
所以,他站在树下,只能发出人何以堪的谓叹。树都不是那些树了,人怎么不会变呢?
桓温已经不是那个桓温了,在岁月地吹打中,那个十步一人和誓净胡尘的少年都死了,只剩下东晋的南郡公和桓楚的宣武皇。
赌不起了,他再也不能像曾经的那个少年,把一切押在自己和手里的剑上死命去搏,四十四岁的桓温已经失去也得到了太多东西,权势,功名,荣华富贵,这些看似无比美好的东西,都紧紧地绑在他的身上,放不下,舍不得。
在这一点上,后继的刘裕,出身没他好的刘裕,地位没他高的刘裕,军队没他强的刘裕,要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刘裕最后是宋高祖武皇帝,而桓温到死也只能当个南郡公。
最后,桓温请上九锡的奏表依然被谢安停在了宫省中,直到他死去。
这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不知道南郡公斃的那个夜晚,琅琊的垂柳,是不是也轰然倾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九
最初筹备读书会时,这本书是选择之一,当医生多年,书中所有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经历的常态,所以说实话看完我觉得思考偏浅而煽情偏重,没有太多感触。但是近期所见所感,还是让我觉得此书值得大家认真读一遍,对我自己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人在习以为常中,常常会以荒谬为正常,消磨热情与同情。这毋宁说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麻木,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逃避。
本书虽然表面充满人文关怀,但取样偏差很大,采访对象皆是大型三甲医院医生。书中所谓贫穷,是筛选过的,十分贫穷的病人这些医生是见不到的,中国社会贫富、教育、医疗条件分化差异之大,九天九地,恍如隔世。疾病并不偏爱富足者,但对贫穷者却更残酷,比如城市街头的残疾乞讨者,只是市民眼目所见的悲惨而已,所未见的,其实可能惨烈十倍。
急诊医学有一个原则,多关注默不作声的病人,因为他/她可能是快要休克意识丧失而喊不出声,大喊大叫的病人往往却没有什么即刻的生命危险。这种灯下黑常常给人带来错觉,有统计学头脑的医生当对此有警觉。
本书由医生护士书写,既真实又不客观,情绪满溢的代入感,其实是自我恐惧的升华与宣泄,经过想象加工,患者都是那样悲情又坚定,可怜的存在被放大,以便更好去挥洒自己的同情与爱心,很多不那么美好感人的页面被抹去了,这种矫情的自我道德拔高,是中国医生自以为香草美人的幼稚的自恋臭美。
医学既是默默关心,充满人性关怀的帮助,又时时需要不为所动,抽身事外,老吏断狱般的冷静决断,平衡患者的金钱与痛苦成本和生存时间与质量。医生不过是现代工业社会医疗产业的一枚螺丝钉,一个传动轴。人类医学之努力,不过让人得以颐养天年,活到应有的寿数,古人说医生治病不治命,即是如此。没有深刻的悲悯同情,很少有人能从事医疗行业。但没有对自我情感的巨大控制力,医生难以从情绪波动中走出来,选择最合理的治疗。
面临死亡,所有人即将或已经崩溃时,医生是什么角色呢?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自责?或是只会与哀哭者同哭?你不是弥赛亚更不是上帝,也不是无用的道德花瓶。因为即将面临的黑暗而恐惧压抑?该来的总会到来,只是早晚略有差别而已。
福柯说“某种平静的感官幸福名正言顺地与整个国家的秩序、军队的活力、人民的繁殖力以及坚韧的劳动进军联系在一起”,福利医疗制度下医生的人文关怀,常常是代表国家、单位、家族、家庭的强大统治干预能力延伸的一种sm。煽情的言语,掩盖不住大部分医生人文修养的浅薄。字里行间,仍然能嗅到技术的骄傲,俯视别人的自以为能主宰别人命运的僭越。
国人所谓父母官,爱民如子,但是常常以二十四孝要求子女,并选择性执法戕害子女。又一句古语:医者父母心,就我二十年眼目所见,也可类比前者,“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只因有阶级友爱,为了你病愈后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赤脚医生的工作,就像在田间洒下农药化肥,只是为了祖国的禾苗茁壮成长打更多的粮食。
疾病衰老死亡,不仅关乎自己,关乎家庭,关乎家族,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应该和谐的'音符。最低限度,也要求患者配合治疗,最好是百依百顺,即使双方明知是花钱受罪,但皇帝的新衣,无人愿意道破。存在即合理,本书中所展示的大部分医生不仅对自己有过高的道德评价,也充分发挥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作风,一味要求病人配合,把这套sm继续演下去。
现代医学资源浪费巨大,疾病晚期医疗费用增长是指数级的。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伴随医学发展愈演愈烈。人生而不平等,吸雾霾吃地沟油无钱续命,但肉食者却死而不甘,宁可冻成冻肉等待可能的复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所为必然会有所不为。无论医疗保险、政府福利或疾病互助的募捐,都是花的所有人的健康预算,钱不会凭空产生,这里花了,那里就要节省出来。医疗问题,必须算清经济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晚期肿瘤一天几千,花的是别人家孩子的奶粉钱,延长的是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如美国富足,而且健康投入占gdp比例高,一样难以负担医疗费用。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支出,难以为继,在一个家庭如此,在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人能安然活到应有寿数就是幸福。廉价七成正确的说,治疗效果好的疾病,都是花钱少的,而越是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越会催生无数层出不穷的先进治疗措施,和以各种疑难疾病闻名的专家教授。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很多就因为逆天改命甚至想长生不老的想法,自然主义的朴素智慧反而让没有文化的阶层乐天知命,安然接受死亡。或者去选择升华了的生命之意义,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无神论或虔信灵魂不死、轮回复活,总要选择一个路径,虽然也许纠结,如杨朱为歧路而哭,然而该来的总要来,离开你,世界也照常运转。
疾病,适度的治疗,如果难以避免,多情而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
活动目标:
1、愉快地阅读绘本,感受蕴含其中的夸张幽默。
2、愿意介绍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大胆想象故事内容。
3、一起快乐地合作制作连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4、理解绘本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理解绘本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重难点:
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并能展开想象制作连环画。
知道故事的结构:前面是想象世界,后面是现实世界。
活动准备:
1、大书。
2、小书若干。
3、空白连环画纸,笔。
4、ppt。
活动过程:
1、ppt播放“玩游戏”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他在想些什么呢?
师:他想和谁玩什么游戏?
幼:和狐狸玩娃娃家。
幼:和袋鼠下棋。
幼:给大蟒蛇讲故事。
幼:用蚂蚁搭积木。
师:你想玩这样的游戏吗?你想和谁玩什么样的游戏?
幼:和小兔子玩娃娃家。
幼:和长颈鹿捉迷藏。
2、根据画面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理解。
师:小男孩还有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吧!
师:啊呀!发生什么事了?(起床)。
师:瞧!小男孩又想做什么?
幼:大吊车把他拎起来。
幼:老虎给他穿衣服。
师:海豚帮他洗脸。
3、幼儿自主阅读绘本。
(1)自主阅读猜测故事内容。
师:书里还有很多奇特的想法,请你们找一找。
师::你最喜欢小男孩的哪种想法?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其实小男孩的这些奇特想法都藏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啊哈!幼儿园》,我们来听听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个故事里除了小男孩奇特的想法,还有些什么呢?
4、创编故事。
师:再过几天,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你们和小男孩一样想过吗?在小学里谁是你的老师吗?你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小学在哪里?谁是你的新朋友?(每组一个创编内容)。
师:和你一组的小朋友讨论一下,我们来比比哪组的想法最奇特?
师:你们的想法真有趣,我们来把它画下来吧!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空白的连环画纸,把你们刚刚编的故事画在小纸片上,然后帖在连环画纸上。
师: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故事吧!
5、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的想法很奇特,我们把它也做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吧!书的名字叫《啊哈,小学》!
师:我们回到教师继续把这本书完成吧!
活动反思:
由于故事的想象奇特,所以引起了孩子浓浓的阅读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能够大胆想象幼儿园里各种神奇的生活情境,并且能够认真投入到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在自己阅读小书的时候,都能仔细地观察画面,并且准确的把想象部分内容描述出来,很好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
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语言组织方面有所欠缺,既然是早期阅读,那么在整个组织过程中就应该运用一些故事中优美的语言来贯穿整个活动,而这个故事的句式就是:你想过……,其实呢……。。
在突破活动的难点时,教师运用通过集体阅读故事大书,自主观察的方法,幼儿很难发现故事的结构:前面是想象世界,后面是现实世界。因为在幼儿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用白纸把现实部分挡住了,幼儿没有充分接触到完整的故事内容,应该让幼儿接触到完整的故事内容,突破难点。
既然是大班幼儿,那么在创编连环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创编的内容,教师不需要给每组指定好创编内容。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一
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北都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悲欢离合展现浓浓乡愁,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树犹如此》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白先勇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作者幼时抗战时期的桂林、重庆,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南京、香港,再到战后的台湾,以及大学毕业后旅美留学,回国之后返乡寻根,写亲人、写师友、写青春,全书渗透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忧思,对世事无常的感怀,白先勇逐渐由一个热血青年走向开阔、沉郁和豁达。白先勇的文字一流,情感细腻,对于世事沧桑的参透,对于故友旧人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逝去的不舍却又坦然,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像坐在白先勇身边,看着他所看见的,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感受着他所感受的。
除去上面这些感性的部分,我对白先勇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和细节也很感兴趣,所以在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几则书中的八卦。
1、白崇禧是完美主义者,冷静理智,要求严格,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他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饭桌上还得检查功课,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充分尊重子女们的选择。
2、白先勇母亲马佩璋生长于官宦之家,热情开朗,富有同情心,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白先勇原话是“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也正是母亲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
3、白先勇从小便是“学霸”,因为梦想到三峡修大坝,所以高中毕业后就申请保送至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读了一年发现兴趣不合,便重考了台大外文系。1960年白先勇在台大外文系读大三,和几个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同学朋友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只凭满腔热血,最终却因为经济原因曲折重重,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又重刊,前后历时二十四年。这本杂志在六十年代对于台湾文坛有着非凡的开拓意义,引入西方文学的介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鼓励创作,小说、散文、现代诗百花齐放,发掘培养出台湾年轻一代有才华有理想的作家,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处女作都发表于《现代文学》。有个患有自闭症的16岁少女写了一篇读起来有点古怪的.小说《惑》,白先勇看后觉得少女有怪才,拿去发表在《现代文学》上,女孩从此决定弃画从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她叫陈平,就是日后的三毛。
4、白先勇更是认为《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乃至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白先勇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他不仅对台湾蒋经国、李登辉统治时期避而不谈,对于大陆毛泽东执政时期也是谨慎对待,但在1977年回忆创办《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以及肯定这本杂志功绩的一篇文章里,他鲜有地对文革做了略微的叙述,原文是“这就是中国台湾六年代的现实,纵的既继承了中国五千年沉厚的文化遗产,横的又受到欧美风雨猛烈的冲击,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空前剧变的狂飙时代……在这个选集中,我们找不出一篇对人生犬儒式的嘲讽,也找不出一篇尖酸刻薄的谩骂。这批作家,到底还是受过儒家传统的洗礼,文章以温柔敦厚为贵。六年代,反观大陆,则是一连串文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陆文学,一片空白。因此,台湾这一线文学香火,便更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了。”
5、白先勇为其父撰写了传记《仰不愧天---白崇禧将军传》,目前尚不能在大陆面世,但《树犹如此》中有些章节涉及白崇禧的生平纪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拜访余纪忠时听其谈论1946年四平之战中,白崇禧的立场和无奈。根据白先勇文中叙述,1946年春夏之际,国共为争夺东北展开第一次“四平街会战”,这次会战是决定东北战争的关键,更对内战的胜负有关键性影响,共产党由林彪率领十万大军,结集在中长铁路上的重镇四平街,国民党由杜聿明指挥,人数相当,精锐尽出,双方拉锯不下战况惨烈,1946年5月蒋介石派白崇禧紧急飞往东北督战,白崇禧一到国民党军队士气大振,三天内攻下四平,林彪部队撤退到哈尔滨。此时白崇禧力主国民党军队不顾一切乘胜追击,但是蒋介石迫于美国调停及国内外种种压力,未能采纳白崇禧的建议,于6月6日下令停战。其中十分关键的一刻,国民党攻破四平准备攻往长春,南京方面命令不得越过辽河,白崇禧就在锦州开往太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直问杜聿明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说有,于是白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我来负责。”彼时,孙立人部已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原文“此次停战,遂予林彪部队喘息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自此逆转。”针对这次会战,白崇禧专门发表了长文《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详细记录了第一次“四平街会战”的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可以说四平之战是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遗憾。
八卦完了,进入正题,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至念、青春、师友、关爱,以及附录的三篇其他学者对白先勇的访谈。
一、至念。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对挚友和家姐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尤其是他纪念挚友王国祥的长篇散文《树犹如此》,挚友因病亡故,白先勇沉痛不已,直至王国祥死后第六年末才开始写这篇纪念文,一万三千字,字字情深。白先勇与王国祥青年时代相遇相知,后又共同漂泊海外,相互扶持,早期未犯病时,王国祥千里迢迢从美国东海岸来到白先勇位于南加州滨海的住所,花暑假三分之二的时间帮白先勇在房屋的前后院整理出一个花园,种上了茶花与意大利柏树,后来这个花园便是两个人感情的见证。王国祥病发后,白先勇为其治病奔波,不辞辛劳,甚至为当年没有让王国祥试试气功疗法而耿耿于怀。文中写到:“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两人共同抵御病魔,但王国祥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霎那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时光是最强的破坏者,两人相遇相知三十八年,没有输给时间,却败给了命运。王国祥生前建议栽种在花园里的意大利柏树,在他病前也不寻常地骤然枯焦而亡,树枯不久,王国祥便犯病。人去了,枯树还在原地,却因为枝叶已枯,在一片葱郁中有了一道裂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檐,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清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蜗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全文终于此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文生动地记录了两人的相识,再遇,共事,发病,求医,别离,真挚感人,催人泪下。文章最后让我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非常打动人心,我本身也十分感性,看的时候几欲落泪。
二、青春。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回顾大学时代创办《现代文学》,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无悔青春,每当提及这本杂志,白先勇的文字都充满激情,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仿佛就在眼前。白先勇将《现代文学》称之为“同人杂志”,所谓“同人杂志”,指的是刊物的运作资金是有集股汇成,某些作者和工作人员也是股东。每到年终,股东可以分红,还赠送股份给一些对刊物有较大贡献的作者和职工。也就是说,这种刊物不是依附于某个组织和党派,保持着独立的立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就是典型的同人刊物。而这样的刊物,在如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文学》早期的创办者中,有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除去白先勇自己,还有余光中、李欧梵等等等等。大批青年作家,都是通过在《现代文学》上投稿才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上文的八卦部分也做了介绍。根据白先勇的介绍,创办《现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契机就是当时的台大校长博斯年,把以前北京大学的自由风气带到了台大,博斯年本人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加上还有一批循循善诱的良师,如台静农、胡适、夏济安等等等等,这些外因都深深影响着白先勇那一代的学生,白先勇说他们那一代是延续了五四精神的,而这些外因,现在的大学是不可能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里作者写到很多台湾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兴趣的群友可以边读边做笔记,会得到一张很好的书单。关于这部分,最后要说的是我非常佩服作者下苦功夫做学问,白先勇说无论是读中文系还是读外文系的人,都应该诚恳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形成完整的世界文学的经典观和趣味观,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准和判断能力,非常有道理。白先勇和李欧梵读英文原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种鸿篇小说都是对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过去的,我又想起朵姐之前向我推荐亨利保尔森的英文原著,更是由衷地佩服。
三、师友。顾名思义,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的回忆和追念,《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忧国之心---余纪忠四平街之憾》等等,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后面很多篇涉及文学、绘画、佛禅、摄影等领域,由于不甚了解,读起来稍显沉闷,我觉得可看性不强。
四、关爱。白先勇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部分主要写他对同性恋人、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对于这些陷入绝望的人,作者予以慰藉、宽容,让我对这些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文章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三篇对白先勇的访谈,白先勇粗略地谈到了个人、家庭、历史和传统,谈到了自己的性取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说他幼时因为得了肺病被送到上海独自养病,看到窗外树木开始落叶就觉得难过,可能这孤单养病的经历对他日后性格的成形有些影响,他性格很敏感,旁人不注意的事,他能感觉出来,因此他不能忍受别人的痛苦,别人不快乐,他也不好受,而且这方面给他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日后法国《解放报》采访他问到他为何写作时,他用英文脱口而出:“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的这本《树犹如此》,字字斟酌,饱含深情,耐人寻味,读完之后,便深深体会了他的那句“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这是白先勇开始文学创作时的愿望,这个愿望,早已实现。白先勇是蒋氏政权飘移孤岛之后的“官二代”,但他没有从政经商,却走上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的笔墨生涯,成为孤岛上卓有成就的“文一代”,无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还是命运安排,我都对他从内心深处滋长蓬勃的敬意!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二
乙:今天很荣幸受吉他协会的邀请,参加他们的专场演出.
甲:您这是”砖厂”?
乙:没错.
甲:那您这砖头怎么卖?
乙:我们这不卖砖.
甲:那卖瓦?
乙:也部卖瓦.
甲:卖玻璃?
乙:都挨不上,专场是指专场演唱会.
甲:哦……哦……哈哈……演唱会啊!干吗用的?
乙
:你不知道你哦……哈……什么?
甲:开个玩笑。今天来这里看演出的,不管是坐着的,站着的,楼上的,楼下的,都是支持我们社团活动的。
乙: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动力。
甲:为了表示我对大家的谢意,我给大家敬礼了!
乙:我给大家鞠躬了。
甲:我给大家下跪了。
乙:我给大家磕头了。
甲:磕……磕呀!
乙:真磕?
甲:大丈夫言出必行。
乙:我给大家磕头了(倒磕)。
甲:倒磕啊?
乙:心意到就可以。
甲: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乙同学这人红聪明,很好学,经常向我请教些问题。
乙:虚心学习是应该的。
甲:前两天就来找我了“甲,这题我不会,请您教教我。”
乙:不懂就要问嘛!
乙:问了半天我1+1都不会。
甲:聪明。
乙:聪明我1+1不会。
甲:乙的父母对他从小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嘛!
甲:可惜乙的父母不是龙也不是凤。
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甲:乙的母亲在怀乙的时候就对乙有很好的胎教。
乙:嗯。
甲:特别是数学和口语。
乙:是。
甲:挺着个大肚子到处给他找老师。
乙:也不容易。
甲:找来3个很有学术的阿姨。
乙:三个臭皮匠(婆娘)胜过诸葛亮。
甲:“哈哈,自摸,门清一番,一条龙三番,清一色六番。一共十番,给钱哈哈。
乙:打麻将啊?
甲:数学教育。
乙:这不怎么样。
甲:口语就更厉害了“你他妈的没钱打什么麻将,给你把刀明抢算了……”
乙:骂上了。
甲:胎教母亲下了很大工夫,但做的不是很好。
乙:是。
甲:出生后,父亲的行为对乙也有很好的熏陶。
乙:虎父无犬子。
甲:每天抱着乙就是两包红塔山,把他给熏的……。
乙:这么个熏陶。
甲:乙在父母这样的精心栽培下,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
乙:没熏死,还能到上学的年龄,太不容易了。
甲:上学不到一年,乙在老师的教导下就学会了作诗。
乙:老师教的好。
甲:“春眠不觉晓,天天牌友找。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乙:老师也打麻将。
甲:思想品德课乙最喜欢举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乙:是。
甲:“同学们,如果我们捡到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乙:“老师我知道。”
甲:“好,乙同学你说”
乙:我怎么说的/。
甲:“妈妈教我,就是打死都不说。”
乙:我妈教的这都是什么啊?
甲:“乙,你给我到角落站10分钟,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老师。”
乙:赶紧想想。
甲:“老师我想到了,就是把它卖了给爸爸买烟抽。”
乙:我够孝顺的。
甲:“甲同学,你告诉乙。
应该怎么做。”“老师,我们应该把东西还给失主。”这个时候你说话了“老师,我妈说,把捡来的东西还给失主那是傻瓜。”
乙:老师不被我气死,老师那才是傻瓜。
甲:就这样,乙小学读到六年级就换了81所学校。
乙:九九八十一难,我都赶上唐僧了。
甲:一转眼就上了中学。
乙:总算熬过来了。
甲:当时,某学校校长听说他要读自己的学校,就进了医院。
乙:瘟疫估计不过如此。
甲:没办法,乙的父母只能花钱把他送进了私立学校。
乙:有钱就有学校。
甲:在这里乙很快结交了一群铁哥们,并负责起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
乙:学校是我家,治安靠大家。
甲:“你站住,知道这里的规矩吗?”
乙:什么规矩?
甲:“每人月人头税50”
乙:都解放多少年了,我赶上大地主了。
甲:乙在学校的工作都可以和校长平起平坐。
乙:是吗?
甲:他要坐着,校长才能安心的坐,他要起来,校长就坐立不安了。
乙:这么个平起平坐。
甲:一年没完,乙同学就给记了10大过,8小过,留校查看5次。
乙:就没开除了。
甲:每次一处分,乙老大就给校长送礼。什么洗脚城会员证,美容院优惠卷,还外带钞票。
乙:估计这校长家比自个家要熟。
甲:初一报名,乙的父母又来找校长了。
乙:不是读过初一了吗?
甲:留级。“校长,您看我们家乙在这里给你添这么多麻烦,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先收下。
乙:还得送礼。
甲:“算了,你还是把他送别的学校吧。”
乙:这是什么意思?
甲:“校长,您要是嫌这太少,我们那还有。要不您说,到时我给你送来。”
乙:有钱能使鬼推磨。
甲:“校长,乙他要是不听话,你打、你骂、你怎么样都可以,就是别弄死了,这可是我们家的独苗啊。”
乙:也够为难的.。
甲“走”说着校长从抽屉拿出一把刀。“校长您这是做什么”你父亲刚说话,只见那刀就直接往自个身上落,那血“呲……”“走,带他走,不走我就死给你看。”
乙:看我这算什么事。
甲:乙的父母走了十万八千里,找了两万五千所中学,都没人敢要。
乙:可别再闹出人命来。
乙:你说我怎么就不争气呢?
甲:说着你妈也火了“你说为了你的事,我都多少时间没碰麻将了。”
乙:还想着麻将。
甲:“你也别怪他了,听说基督教在我们镇上建了一所学校,什么样的学生都收,我看也只能送那了。”
乙:当垃圾给回收站送了。
甲:自进了基督教学校,你向变了一个人,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特别是数学。变得非常听话,你爸妈都不敢相信。就人你。
乙:是什么使我改变的这么快。
甲:“乙,你是不是病了,还是受了什么打击,不要吓唬妈妈!“。
乙:都把我当疯子了。
甲:“爸妈,我一进学校就看到他们大一个人钉在“加号”上,我就知道他们是玩真的。”
乙:不认识耶酥。
甲:从次之后,乙的学习进步很快。
乙:那是。
甲:考试了,你的以前基础很差,但也为这次的成绩感到骄傲,特别是你的父母。
乙:肯定的。
甲:“爸妈,我终于没考0分了。”
乙:这就难得了。
甲:看着这火红的0.5分,你爸妈激动的把你抱在怀里说“我们的儿子真的长大了”
乙:才0.5分呀?
甲:上了大学,你很快加入了我们相声小品协会。
乙:是。
甲:但他这人生来就笨,根本表演不好。
乙:没有。
甲:要不我们做个实验。
乙:来呀。
甲:很简单,就我说一句话,你说出头一个字。
乙:行。
甲:比如说海南岛,你就说海,明白没有?
乙:不就头一个字吗?少废话,开始吧。
甲:中华人民共和国。
乙:中。
甲:你错了。
乙:我没错。
甲:错了,我说的是“你错了“。有一个字是什么?
乙:你。
甲:对了,就是你。说你笨你还不承认。
乙:是你不按套路出牌,再来,我这次一定说对。
甲:听好了。
乙:开始吧。
甲:吉他协会专场演唱会。
乙:吉。没错。
甲:一会你有时间吗?
乙:一,没错。
甲:我们两个谁是傻瓜。
乙:我……咳!
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三
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的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六〇年代,反观大一陆,则是一连串问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一陆文学,一片空白。
你待我一尺,我待你一丈,你待我一丈,我待你天上。
人长天也长,让他一步有何妨!
老太太这些充满睿智的教诲,的确有中原人士的广阔心胸。
我在车中反光镜里,瞥见他孤立在大门前的身影,他的头发本来就有少年白,两年多来,百病相缠,竟变得满头萧萧,在暮色中,分外憷目。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一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形销骨立。而我自己亦用尽了所有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人心唯危,瞬息万变,一辈子长相厮守,要经过多大的考验及修为,才能参成正果。阿青,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此解,你一生中只要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一生中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互相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也就胜过重生了。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美感,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它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不是别的东西所能替代。音乐比较一抽一象,而文学却很实在,它对人生更为接近。
新疆吐鲁番出产的哈密瓜,的确不愧是人间美味,瓜瓤丰一腴,味甜如蜜。抗战胜利后,我们居住南京,每年父亲在新疆的回教朋友都要送来几大篓哈密瓜。晚饭后父亲召集我们开“生果会议“,一桌子摆得黄澄澄的,一刀下去,满室生香。有一种哈密瓜竟有醇酒的芬芳,所以又名”醉瓜“,对此极一品,怎不教人睹物生情。
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在我小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他们过去的一些辉煌事情、一些感情、能够保有的一些东西。正如张隆溪教授说的,文学教人同情。我写人物时,跟他们站在同一根线上。他们的困境,我想我也有。我不是站在一个比人高的位置上去批判人。我想,人的最后裁判,不是由人来做,只有神——一个更高的主宰,才能对人做出最后的判决。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
在人的生活情感中,我想同性恋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哪个人不希望一生中有一段天长地久的爱情,觅得一位终生不愉得伴侣?尤其在你这种敏一感而易受伤的年纪。阿青,我了解你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寂寞的时候抚一慰你,沮丧的时候鼓励你,快乐的时候跟你一起分享。我听到不少同性恋青少年抱怨人心善变,持久的爱情无法觅得。本来,青少年的感情就如同晴雨表时阴乍晴,何况是“不敢说出口的爱”,在社会礼法重重的压制下,当然就更难开花结果了。异性情侣,有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鼓励,法律的保障,他们结成夫妻后,生儿育女,建立家园,白头偕老的机会当然大得多———即便如此,天下怨偶还比比皆是,加州得离婚率竟达百分之五十。
[
]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去阳台上取孩子要穿的衣服,眼睛无意中扫过一盆盆的`花,看阳光洒在它们的身上的情形才顿悟:这一切都是阳光在做怪。
这些花放在阳台上已经有九个月基本上没有转动方向了,导致了它们受光不均匀,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因着我的过错,差点儿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真是罪过呀!
于是,我让所有的花移动位置,并且让它们南北易向。变化最明显的是滴水观音,看着它的身体在三天之内由歪到正,我心里特别的欣喜。于是我常常给它调换方向,每天会用一段时间来观赏它宽大的绿油油的叶子,看它们追随着阳光或平展或竖立,看它们随着拂过的风婀娜摇摆。
杜鹃开花了,在一个花苞里同时开了三朵,娇羞地微低着头。我给调整过位置后花儿不再向阳,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凋谢。有三个花骨朵,正要开放,还有那么多的花枝正在阳光下酝酿开花的梦。
阳台,一片生机。
每一片叶子都渴望阳光的温暖;每一朵花都喜欢阳光的拥抱;每一个梦都需要阳光的滋养。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读完了马丁・加德纳这位享誉世界的趣味数学大师的《啊哈!原来如此》。这本书涵盖了逻辑、数、几何学、概率、统计、时间这么多的方面。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关于“数”的一个问题:“困惑的汽车司机”
一辆满载着40个男孩的巴士,正准备驶向他们他们的营地,另一辆满载着40个女孩的巴士,也准备开往同一个营地。在开车前,两位司机去喝了杯咖啡。在他们喝咖啡的时候,10个男孩从他们的车上下来了,溜进了女孩的车里。当载女孩汽车的'司机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车上多了一些乘客。司机说:“好啦,现在不要嬉闹游戏了!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的悖论、谜题,欢迎你也来读读这本《啊哈!原来如此》。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六
当你还在抱怨身上衣服不如其他同学时,当你还在抱怨自己没有和同学一样拥有高档手机时,当你还在抱怨今天的零食不够吃时……我会说,你真是太幸运了,当然我也是幸运的。
——题记。
一、关爱我的妈妈。
忆往昔,妈妈的手青葱白皙,像牛奶一样柔,一样滑。芊芊玉指轻轻拨动琴弦,余音久久不能散尽。忆往昔,妈妈的脸平滑,明眸红唇。21岁如火的年纪生下了我。从此,他便把青春与精力放在我身上。
看如今,母亲的手被岁月之水浸泡,已变得粗糙不已。不知从何时起,母亲的眼角竟然长出了皱纹,这都是她为我操劳的见证。为了我,她每天早晨早早起床弄早点,无一天例外;为了我,她常常伴我读书,每天熬到十一二点。
有一天,我和她看见微信群中,有人在赞赏一位家长每天按时接送他们的小孩,我便与母亲谈论起了我们班上的一位家长为了奖赏他的孩子的非凡成绩为他买了许多零食。说着说着,我竟没发现母亲的眼角湿润了。她问我:“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不幸运?如果让你生在富有人家,你就也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啊!”听到这些话,我眼中也闪着泪花说:“你怎么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的呢!如果我生在富贵人家,只讲名与利,那怎么会幸福呢?”
没错,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永远不老的妈妈。
二、鼓励我的爸爸。
我的老爸,他会隔三差五地给我送来一碗心灵鸡汤。因此,这些便成为了我的动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交谈。他叫住我,想与我交谈一番,我便不情不愿的坐下来。父亲一脸正经地问我:“你已经十五岁了,是立志的年纪了。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我还没有想好。”便勾下头。他笑了笑,说:“每一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老爸只是让你去看清一件事,并为这个去努力。我和你妈妈都是无条件支持你的。”
我迷茫了,梦想嘛?我真的没有想过。直到报考前几天,父亲又与我交谈了,他问我报考哪里学校。我脱口而出“一中”,他说:“好,这是你的目标,你更要为它而努力。恭喜你,你终于又有了一个梦想,加油。”
梦想吗?有梦想的滋味甜甜的,但是我更因为有永远在背后支持我的父亲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三、感染我的班级。
不读书,不努力,你要青春做什么?这句话一直被我记在心中。看着时间一天一天从倒计时中流逝,同学们的激情更是一天天点燃。
无热血,不青春!总要干点什么大事。面对低头努力的同学,我心中便有一种同在一战壕中战斗的感觉,只为打响了中考这一战,取得全面胜利!在操场上挥洒的汗水,在考场上把握每一秒钟都令我们心跳加速。
在青春的路上有你们,我并不孤单。这一刻,让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同学、老师的鼓励,他们和我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看着我们成绩渐渐上升,我真的感谢我的老师与同学,是他们给了我精神的动力。
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在同学和老师的关照下成长,难道我们还不幸运吗?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七
“姐姐!姐姐!”楼下的小朋友又在下面叫喊了。这不知道又是哪家的孩子,也不知哪家的姐姐又要遭殃,真是聒噪。我心里想着,不免有些不满,于是走到阳台准备关上门窗。可楼下的声音再次响起:“姐姐!五楼的姐姐!”五楼?我们家?这是……在叫我?我犹豫着,向楼下应了一声。
的确,“玩”,多么远久的一个字。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不再为自己玩了。学校召开的那些活动,比如做地球仪,我们都是把它当做一项莫名其妙的作业来“玩”。玩,已经变得陌生,它更像是一个作业,或者说,比作业还要正经的东西。
我之前总是像看着一个疯子带着怜悯地看着龙龙疯跑进家门,把客厅里的玩具篓一倒,噼里啪啦的摆满了一地,然后很高兴地在这之中寻找他新买的擎天柱或者他的新欢赤角火羚(大概是这样拼的吧)等等。就算是一个人在床上坐着,也能自己扯一堆的故事,把自己描绘成盖世英雄(虽然我可没看出来他有这个潜质)打败邪恶的人,救下公主……而每当这时,我都要默默地路过,顺便送他一句:“你个神经病!”而我弟斜眼看了我一眼,不为所动,嘴里继续念念有词:“从前有个姐姐,她很坏很坏……”
“姐姐?”“姐姐下来玩嘛!”小姑娘的童音又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看向书桌最最角落的娃娃金蒂,恍惚间,他好像还对我扯出了一个微笑。我应着楼下的喊叫,飞快地跑出家门。
生活,本该如此。玩和学习兼顾,方能两不误。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八
多年以后,面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这几棵细柳,南郡公桓温一定会想起他持剑赴丧的那个夜晚,和他那份少年一往无前的勇气。
他痴痴地伫立着,痴痴地望着这十围不只的垂柳,眼前闪过的都是自己十八岁的影子。
元平六年的春天,泾县正在举行太守江播盛大的葬礼。十八岁的桓温作为桓家的长子,应邀而至。他本不该来的。他穿着一件太长的孝服,佩着一柄太旧的长剑。他的两颊没有半分活人的血色,颧骨从那里高高的突出,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地陷了进去。几根头发挣脱了粗布头巾地捆绑,在风中飘动。他这样的没落贵族,比江家的一只狗还下jian,没有人会正眼看一只恶臭的野狗。
直到他慢慢地走进了灵堂的最深处,走到江播的三个儿子身边,直到他拔出他的剑,直到三具新鲜的尸体躺在他们父亲的尸体前,直到他慢慢的走出来,而他那件白色的丧服已经被染得通红。所有人的眼睛,都直愣愣的盯着他。
十八岁的桓温只是个父亲被杀的'没落子弟,也是个孤胆的英雄。
第二年,桓温迁琅琊内吏,在琅琊,他种下了那些柳树,之后的二十年,桓温和风雨飘摇的东晋朝廷一同经历了胡骑入关的滚滚铁流,易子相食的人间惨象,以及衣冠南渡的苦痛与屈辱。小小的一方琅琊郡当然是几经易手,可是那些瘦弱的垂柳啊,却在无止息的金戈铁马和风雨吹打中,一年年地抽出新芽。
等到桓温再见到那些柳树,已经是永和十二年的暮冬,他第二次北伐的征途上。四十四岁的桓温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故友,泫然泪下。
两年前的冬天,他总揽朝政,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四万精卒高歌北进,兵锋过处胡寇无不弃甲而亡,三辅父老此生竟复见官军。那时的桓温已经是实至名归的英雄,长安城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一河之隔,渡了江他就是辅国元弼,足下就是关中的沃野和汉家的土地,就是万世的功名与伟业。
而他,却迟疑了。他因粮秼短缺而下令退兵。他想的要的是稳稳的胜利,而不是抛下辎重去和苻坚决一死战。于是,他退回到江陵,给了符坚以整顿的时间再战关中。
在那之后的恒温还有过两次北伐,一次胜了,却仍旧草草收兵,一次败了,在枋头被慕容垂大破。只是他们都毫无美感可言,更无烈士暮年的慷慨壮烈。
于是,他终于还是没有踏进长安城一步。
所以,他站在树下,只能发出人何以堪的谓叹。树都不是那些树了,人怎么不会变呢?
桓温已经不是那个桓温了,在岁月地吹打中,那个十步一人和誓净胡尘的少年都死了,只剩下东晋的南郡公和桓楚的宣武皇。
赌不起了,他再也不能像曾经的那个少年,把一切押在自己和手里的剑上死命去搏,四十四岁的桓温已经失去也得到了太多东西,权势,功名,荣华富贵,这些看似无比美好的东西,都紧紧地绑在他的身上,放不下,舍不得。
在这一点上,后继的刘裕,出身没他好的刘裕,地位没他高的刘裕,军队没他强的刘裕,要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刘裕最后是宋高祖武皇帝,而桓温到死也只能当个南郡公。
最后,桓温请上九锡的奏表依然被谢安停在了宫省中,直到他死去。
这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不知道南郡公斃的那个夜晚,琅琊的垂柳,是不是也轰然倾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