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读后感范文(20篇)
读后感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读书交流和分享的桥梁。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表达。以下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该书的内涵和观点。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一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显示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悔恨也会随风而去了。”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读后感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二
一天,我和爸爸去书店买了许多书,全部都按老师得要求我们要买得书,有《绝对小孩2》、《爱心树》、《小豆豆频道》、《恶童日记》和《塔克得郊外》,等等。
过了许多天,我看完了这些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爱心树,爱心树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小男孩和大树之间的故事。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和快乐。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大树……后来有一天小男孩又回来。大树又说:“我们一起玩耍吧。”男孩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玩,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你能给我房子吗?”大树说:“我没有房子,森林就使我得房子但是你可以拿我的树枝拿去盖房子。于是拿个男孩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盖了一幢房子。孩子又有很长得时间没回来了。当小男孩回来了得时候,大树非常高兴但是我年纪大了不怎么爱玩了,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男孩说。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这样你就会快活了。”当孩子又回来,已经白发苍苍了。最后大树说:“我真希望再给点东西你。男孩说:”好吧,我就坐在个老树。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就像我们得父母,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依赖他们,他们对我们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像大树对待小男孩一样。我们应该要好好报答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收录关于他的生平,亲友和文学创作的散文。总觉着是不凡的一生,辗转过太多城市,遇见了太多的文人。桂林、南京、北京、上海、香港都是对他有独特意义的城市,生于大户人家,有意思的是经常看到他写到,回到xx住的酒店竟然是他家的旧址,在xx请朋友吃饭的饭店竟然是他家的故居。看到亲友篇时,给我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感觉。
白先生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
认同危机,当时台湾的外省年轻人是经历着认同危机的,大陆的历史功过与他们无关,但它们要接受失败的后果,同父辈一起承担,但父辈的价值观也与他们格格不入,它们不认同那个旧世界,依附着祖辈,却又渴望挣脱这套价值观。其实后者是每个时代年轻人都经历着的困惑。
白先勇和他同时代的朋友们走过同一条崎岖的路,经历了欧美风雨的洗礼,收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最后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传统,看起来可能是一条弯路,但这条路给他们提供了不同寻常的自我锻炼和反思之路。用更锐利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是盲目顺从,而是采取一种更加批判的态度。读完每一本书和经历过每一件事都不会毫无痕迹地逝去。
文学批评现在几乎完全变成了文化批评。美国语言学博士如果没有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等问题的论文很难找到职位。确实文学批评中总是涉及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过其中的界限似乎也比较含糊,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属于哪一个范畴的问题呢。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四
多年以后,面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这几棵细柳,南郡公桓温一定会想起他持剑赴丧的那个夜晚,和他那份少年一往无前的勇气。
他痴痴地伫立着,痴痴地望着这十围不只的垂柳,眼前闪过的都是自己十八岁的影子。
元平六年的春天,泾县正在举行太守江播盛大的葬礼。十八岁的桓温作为桓家的长子,应邀而至。他本不该来的。他穿着一件太长的孝服,佩着一柄太旧的长剑。他的两颊没有半分活人的血色,颧骨从那里高高的突出,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地陷了进去。几根头发挣脱了粗布头巾地捆绑,在风中飘动。他这样的没落贵族,比江家的一只狗还下jian,没有人会正眼看一只恶臭的野狗。
直到他慢慢地走进了灵堂的最深处,走到江播的三个儿子身边,直到他拔出他的剑,直到三具新鲜的尸体躺在他们父亲的尸体前,直到他慢慢的走出来,而他那件白色的丧服已经被染得通红。所有人的眼睛,都直愣愣的盯着他。
十八岁的桓温只是个父亲被杀的'没落子弟,也是个孤胆的英雄。
第二年,桓温迁琅琊内吏,在琅琊,他种下了那些柳树,之后的二十年,桓温和风雨飘摇的东晋朝廷一同经历了胡骑入关的滚滚铁流,易子相食的人间惨象,以及衣冠南渡的苦痛与屈辱。小小的一方琅琊郡当然是几经易手,可是那些瘦弱的垂柳啊,却在无止息的金戈铁马和风雨吹打中,一年年地抽出新芽。
等到桓温再见到那些柳树,已经是永和十二年的暮冬,他第二次北伐的征途上。四十四岁的桓温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故友,泫然泪下。
两年前的冬天,他总揽朝政,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四万精卒高歌北进,兵锋过处胡寇无不弃甲而亡,三辅父老此生竟复见官军。那时的桓温已经是实至名归的英雄,长安城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一河之隔,渡了江他就是辅国元弼,足下就是关中的沃野和汉家的土地,就是万世的功名与伟业。
而他,却迟疑了。他因粮秼短缺而下令退兵。他想的要的是稳稳的胜利,而不是抛下辎重去和苻坚决一死战。于是,他退回到江陵,给了符坚以整顿的时间再战关中。
在那之后的恒温还有过两次北伐,一次胜了,却仍旧草草收兵,一次败了,在枋头被慕容垂大破。只是他们都毫无美感可言,更无烈士暮年的慷慨壮烈。
于是,他终于还是没有踏进长安城一步。
所以,他站在树下,只能发出人何以堪的谓叹。树都不是那些树了,人怎么不会变呢?
桓温已经不是那个桓温了,在岁月地吹打中,那个十步一人和誓净胡尘的少年都死了,只剩下东晋的南郡公和桓楚的宣武皇。
赌不起了,他再也不能像曾经的那个少年,把一切押在自己和手里的剑上死命去搏,四十四岁的桓温已经失去也得到了太多东西,权势,功名,荣华富贵,这些看似无比美好的东西,都紧紧地绑在他的身上,放不下,舍不得。
在这一点上,后继的刘裕,出身没他好的刘裕,地位没他高的刘裕,军队没他强的刘裕,要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刘裕最后是宋高祖武皇帝,而桓温到死也只能当个南郡公。
最后,桓温请上九锡的奏表依然被谢安停在了宫省中,直到他死去。
这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不知道南郡公斃的那个夜晚,琅琊的垂柳,是不是也轰然倾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五
昨晚睡前看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前的一篇悼文挖出来看是因为有个朋友说:“没有太多伤情笔墨,初中时也看不懂,等大一有一天突然想起,细细琢磨了一下,突然就泪如雨下了”。
整篇文章说的是王患重病,白一路陪伴,其间各处求医、各种抢救,生死门中一起过直到王离去的经过,夹带着两人一起打点茶树花园的简单回忆。平淡的叙述,克制的表达,与预设的阅读还是有很大差别,最后也没有那些“应该的”眼泪。
“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搪,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喧,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
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此前一直不知道白先生是同性恋。他虽曾在香港公开过这一事实,但在居住地台湾乃至留美后对此仍鲜有提及,淡化处理,更别说他的“爱人”是谁了。生于37年的白,73年赴美,无论哪块土地,这个话题在当时都极具敏感性。平淡的叙述,似乎也有些无奈。
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台北人》。夏志清这样赞他:“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这样的盛誉,私下里难免起怀疑。看了此文,深感白先生受中国古典文化熏染之浓。
一位自高中时代就模仿西方文学,硕士又是在西方读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仍能坚守中国古典文化的底韵,实在敬佩。
在中国文学史上,台港澳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大陆视角),可是白先勇、龙应台等人的文章,有时也实在叫大陆文人汗颜。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六
最初筹备读书会时,这本书是选择之一,当医生多年,书中所有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经历的常态,所以说实话看完我觉得思考偏浅而煽情偏重,没有太多感触。但是近期所见所感,还是让我觉得此书值得大家认真读一遍,对我自己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人在习以为常中,常常会以荒谬为正常,消磨热情与同情。这毋宁说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麻木,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逃避。
本书虽然表面充满人文关怀,但取样偏差很大,采访对象皆是大型三甲医院医生。书中所谓贫穷,是筛选过的,十分贫穷的病人这些医生是见不到的,中国社会贫富、教育、医疗条件分化差异之大,九天九地,恍如隔世。疾病并不偏爱富足者,但对贫穷者却更残酷,比如城市街头的残疾乞讨者,只是市民眼目所见的悲惨而已,所未见的,其实可能惨烈十倍。
急诊医学有一个原则,多关注默不作声的病人,因为他/她可能是快要休克意识丧失而喊不出声,大喊大叫的病人往往却没有什么即刻的生命危险。这种灯下黑常常给人带来错觉,有统计学头脑的医生当对此有警觉。
本书由医生护士书写,既真实又不客观,情绪满溢的代入感,其实是自我恐惧的升华与宣泄,经过想象加工,患者都是那样悲情又坚定,可怜的存在被放大,以便更好去挥洒自己的同情与爱心,很多不那么美好感人的页面被抹去了,这种矫情的自我道德拔高,是中国医生自以为香草美人的幼稚的自恋臭美。
医学既是默默关心,充满人性关怀的帮助,又时时需要不为所动,抽身事外,老吏断狱般的冷静决断,平衡患者的金钱与痛苦成本和生存时间与质量。医生不过是现代工业社会医疗产业的一枚螺丝钉,一个传动轴。人类医学之努力,不过让人得以颐养天年,活到应有的寿数,古人说医生治病不治命,即是如此。没有深刻的悲悯同情,很少有人能从事医疗行业。但没有对自我情感的巨大控制力,医生难以从情绪波动中走出来,选择最合理的治疗。
面临死亡,所有人即将或已经崩溃时,医生是什么角色呢?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自责?或是只会与哀哭者同哭?你不是弥赛亚更不是上帝,也不是无用的道德花瓶。因为即将面临的黑暗而恐惧压抑?该来的总会到来,只是早晚略有差别而已。
福柯说“某种平静的感官幸福名正言顺地与整个国家的秩序、军队的活力、人民的繁殖力以及坚韧的劳动进军联系在一起”,福利医疗制度下医生的人文关怀,常常是代表国家、单位、家族、家庭的强大统治干预能力延伸的一种sm。煽情的言语,掩盖不住大部分医生人文修养的浅薄。字里行间,仍然能嗅到技术的骄傲,俯视别人的自以为能主宰别人命运的僭越。
国人所谓父母官,爱民如子,但是常常以二十四孝要求子女,并选择性执法戕害子女。又一句古语:医者父母心,就我二十年眼目所见,也可类比前者,“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只因有阶级友爱,为了你病愈后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赤脚医生的工作,就像在田间洒下农药化肥,只是为了祖国的禾苗茁壮成长打更多的粮食。
疾病衰老死亡,不仅关乎自己,关乎家庭,关乎家族,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应该和谐的'音符。最低限度,也要求患者配合治疗,最好是百依百顺,即使双方明知是花钱受罪,但皇帝的新衣,无人愿意道破。存在即合理,本书中所展示的大部分医生不仅对自己有过高的道德评价,也充分发挥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作风,一味要求病人配合,把这套sm继续演下去。
现代医学资源浪费巨大,疾病晚期医疗费用增长是指数级的。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伴随医学发展愈演愈烈。人生而不平等,吸雾霾吃地沟油无钱续命,但肉食者却死而不甘,宁可冻成冻肉等待可能的复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所为必然会有所不为。无论医疗保险、政府福利或疾病互助的募捐,都是花的所有人的健康预算,钱不会凭空产生,这里花了,那里就要节省出来。医疗问题,必须算清经济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晚期肿瘤一天几千,花的是别人家孩子的奶粉钱,延长的是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如美国富足,而且健康投入占gdp比例高,一样难以负担医疗费用。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支出,难以为继,在一个家庭如此,在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人能安然活到应有寿数就是幸福。廉价七成正确的说,治疗效果好的疾病,都是花钱少的,而越是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越会催生无数层出不穷的先进治疗措施,和以各种疑难疾病闻名的专家教授。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很多就因为逆天改命甚至想长生不老的想法,自然主义的朴素智慧反而让没有文化的阶层乐天知命,安然接受死亡。或者去选择升华了的生命之意义,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无神论或虔信灵魂不死、轮回复活,总要选择一个路径,虽然也许纠结,如杨朱为歧路而哭,然而该来的总要来,离开你,世界也照常运转。
疾病,适度的治疗,如果难以避免,多情而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七
活动目标:
1、愉快地阅读绘本,感受蕴含其中的夸张幽默。
2、愿意介绍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大胆想象故事内容。
3、一起快乐地合作制作连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4、理解绘本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理解绘本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重难点:
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并能展开想象制作连环画。
知道故事的结构:前面是想象世界,后面是现实世界。
活动准备:
1、大书。
2、小书若干。
3、空白连环画纸,笔。
4、ppt。
活动过程:
1、ppt播放“玩游戏”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他在想些什么呢?
师:他想和谁玩什么游戏?
幼:和狐狸玩娃娃家。
幼:和袋鼠下棋。
幼:给大蟒蛇讲故事。
幼:用蚂蚁搭积木。
师:你想玩这样的游戏吗?你想和谁玩什么样的游戏?
幼:和小兔子玩娃娃家。
幼:和长颈鹿捉迷藏。
2、根据画面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理解。
师:小男孩还有奇特的想法,我们来看看吧!
师:啊呀!发生什么事了?(起床)。
师:瞧!小男孩又想做什么?
幼:大吊车把他拎起来。
幼:老虎给他穿衣服。
师:海豚帮他洗脸。
3、幼儿自主阅读绘本。
(1)自主阅读猜测故事内容。
师:书里还有很多奇特的想法,请你们找一找。
师::你最喜欢小男孩的哪种想法?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其实小男孩的这些奇特想法都藏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啊哈!幼儿园》,我们来听听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个故事里除了小男孩奇特的想法,还有些什么呢?
4、创编故事。
师:再过几天,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你们和小男孩一样想过吗?在小学里谁是你的老师吗?你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小学在哪里?谁是你的新朋友?(每组一个创编内容)。
师:和你一组的小朋友讨论一下,我们来比比哪组的想法最奇特?
师:你们的想法真有趣,我们来把它画下来吧!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空白的连环画纸,把你们刚刚编的故事画在小纸片上,然后帖在连环画纸上。
师: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故事吧!
5、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的想法很奇特,我们把它也做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吧!书的名字叫《啊哈,小学》!
师:我们回到教师继续把这本书完成吧!
活动反思:
由于故事的想象奇特,所以引起了孩子浓浓的阅读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能够大胆想象幼儿园里各种神奇的生活情境,并且能够认真投入到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在自己阅读小书的时候,都能仔细地观察画面,并且准确的把想象部分内容描述出来,很好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
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语言组织方面有所欠缺,既然是早期阅读,那么在整个组织过程中就应该运用一些故事中优美的语言来贯穿整个活动,而这个故事的句式就是:你想过……,其实呢……。。
在突破活动的难点时,教师运用通过集体阅读故事大书,自主观察的方法,幼儿很难发现故事的结构:前面是想象世界,后面是现实世界。因为在幼儿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用白纸把现实部分挡住了,幼儿没有充分接触到完整的故事内容,应该让幼儿接触到完整的故事内容,突破难点。
既然是大班幼儿,那么在创编连环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创编的内容,教师不需要给每组指定好创编内容。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八
《树犹如此》是白老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王亡友王国祥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了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九
一直以为,我是坚强的,外表的坚强也许只能用来掩饰我内心的脆弱。
一个人走在图书馆的走廊中,好静好静的路道,沉静的如同深巷中的青苔,久久的散发着孤独的气息。孤独,顷刻间席卷。抬头看到馆中央挺拔的杨桃树,枝繁叶茂,满满的果实盖过了它们的天空,虽然日复一年的合图书馆并肩而立,但却在历史的气息中早遗忘在人们的目光中,它只是一棵树。很像自己,一个人纵然被很多的朋友包围着,肆意的享受着温暖,但从某一个角度看,头上的天空始终是一个缺口,无法滞留孤独的影子。
走廊内,稀疏的人影就像电影里的影幻,只留给我大致的轮廓,不留痕迹的飘逝。坐在窗边,听着枝上鸟儿的喧唱,那长啼的声音似乎讽刺我此刻的沉默,我的心空了一大片,不知道留给谁。
没想到我如此孤独。
当心灰意冷时,似乎天黑了,不会再亮了;花谢了,不会再开了;树枯了,不会再绿了,不知什么时候,感觉身边好冷清,没有小时候的热情,没有秋天太阳的温暖,只有冬天时的寒冷。沉重的双脚,头昏眼花,落寞,伤心,挫折感油然而生!独自一人在雨中走着,这时我发现在风雨中,飞舞着一只孤蝶,肆虐的风扑打着它的翅膀,狂暴的雨击打着它的身躯,终于,它奄奄一息,不再作最后的挣扎……弱小的身躯,始终抵挡不住狂风骤雨。硬撑着到最后。它,似乎是自己的化身。脆弱被外表的坚强掩饰的完美无缺。可是止不住的泪水,却把脆弱显露无疑。
没想到我如此脆弱。
我,是孤独的,脆弱的,一旦别人探知我的内心,我只能假装坚强。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久石让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大师,他为很多部著名的电影做配乐,其中包括了宫崎骏动画的全部作品、北野武的电影,甚至还包括我们国内、韩国不少电影的配乐。在本书中,他就自己的创作体会,做了详细的剖析。
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创作的灵感同样也是相通的。在阅读中,当我看到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某些片段时,甚至激动得全身会起鸡皮,虽然久石让先生写的是作曲的过程,但是,在我看来,即便是写作的创作过程,也是同样可以用到这样一些道理的。
在开篇中,久石让先生就谈到了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经过的摸索、走过的弯路和造成迷惑的原因。其实这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实现自我;还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去改变自己?久石让给出了他的答案——以商业角度出发,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也同样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了自我。
接着,久石让先生又解释了何为“出色的专业人士”,何为“一流”。与印象中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这两者,都是一个持续性的动词,也就是都要长期的保持最佳的专业状态,始终保持一流的水平,才算是真正的优秀。而要实现这一点,便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努力。
他还认为,必须把创作当做一项工作,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去做。假如只依靠所谓的灵感,是很难有维持表演所需要的适度张力的。
当然,我认为他的想法与日本的整个社会氛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日本是一个非常严格恪守社会制度、一板一眼的国家,所有人都像一个螺丝钉一般的按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日本的机械非常好用,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压抑,无法张扬自己的个性。久石让在书中也说了,日本的演奏更强调技巧,却也死板得令外来的作曲者无法接受。
所以,我觉得对于某些天才而言,也许大可不必遵循久石让先生的那些想法——哪怕一生只有一次天才的作品,哪怕只坚持自我,都是可以的。
但是,前提必须是天才。而对于平凡如你我,却又有志于从事创作事业的人来说,这一本书是非常好的心得手册。在这段时间细细的品读中,我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提升。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一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标签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透过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二
乙:今天很荣幸受吉他协会的邀请,参加他们的专场演出.
甲:您这是”砖厂”?
乙:没错.
甲:那您这砖头怎么卖?
乙:我们这不卖砖.
甲:那卖瓦?
乙:也部卖瓦.
甲:卖玻璃?
乙:都挨不上,专场是指专场演唱会.
甲:哦……哦……哈哈……演唱会啊!干吗用的?
乙
:你不知道你哦……哈……什么?
甲:开个玩笑。今天来这里看演出的,不管是坐着的,站着的,楼上的,楼下的,都是支持我们社团活动的。
乙: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动力。
甲:为了表示我对大家的谢意,我给大家敬礼了!
乙:我给大家鞠躬了。
甲:我给大家下跪了。
乙:我给大家磕头了。
甲:磕……磕呀!
乙:真磕?
甲:大丈夫言出必行。
乙:我给大家磕头了(倒磕)。
甲:倒磕啊?
乙:心意到就可以。
甲: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乙同学这人红聪明,很好学,经常向我请教些问题。
乙:虚心学习是应该的。
甲:前两天就来找我了“甲,这题我不会,请您教教我。”
乙:不懂就要问嘛!
乙:问了半天我1+1都不会。
甲:聪明。
乙:聪明我1+1不会。
甲:乙的父母对他从小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嘛!
甲:可惜乙的父母不是龙也不是凤。
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甲:乙的母亲在怀乙的时候就对乙有很好的胎教。
乙:嗯。
甲:特别是数学和口语。
乙:是。
甲:挺着个大肚子到处给他找老师。
乙:也不容易。
甲:找来3个很有学术的阿姨。
乙:三个臭皮匠(婆娘)胜过诸葛亮。
甲:“哈哈,自摸,门清一番,一条龙三番,清一色六番。一共十番,给钱哈哈。
乙:打麻将啊?
甲:数学教育。
乙:这不怎么样。
甲:口语就更厉害了“你他妈的没钱打什么麻将,给你把刀明抢算了……”
乙:骂上了。
甲:胎教母亲下了很大工夫,但做的不是很好。
乙:是。
甲:出生后,父亲的行为对乙也有很好的熏陶。
乙:虎父无犬子。
甲:每天抱着乙就是两包红塔山,把他给熏的……。
乙:这么个熏陶。
甲:乙在父母这样的精心栽培下,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
乙:没熏死,还能到上学的年龄,太不容易了。
甲:上学不到一年,乙在老师的教导下就学会了作诗。
乙:老师教的好。
甲:“春眠不觉晓,天天牌友找。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乙:老师也打麻将。
甲:思想品德课乙最喜欢举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乙:是。
甲:“同学们,如果我们捡到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乙:“老师我知道。”
甲:“好,乙同学你说”
乙:我怎么说的/。
甲:“妈妈教我,就是打死都不说。”
乙:我妈教的这都是什么啊?
甲:“乙,你给我到角落站10分钟,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老师。”
乙:赶紧想想。
甲:“老师我想到了,就是把它卖了给爸爸买烟抽。”
乙:我够孝顺的。
甲:“甲同学,你告诉乙。
应该怎么做。”“老师,我们应该把东西还给失主。”这个时候你说话了“老师,我妈说,把捡来的东西还给失主那是傻瓜。”
乙:老师不被我气死,老师那才是傻瓜。
甲:就这样,乙小学读到六年级就换了81所学校。
乙:九九八十一难,我都赶上唐僧了。
甲:一转眼就上了中学。
乙:总算熬过来了。
甲:当时,某学校校长听说他要读自己的学校,就进了医院。
乙:瘟疫估计不过如此。
甲:没办法,乙的父母只能花钱把他送进了私立学校。
乙:有钱就有学校。
甲:在这里乙很快结交了一群铁哥们,并负责起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
乙:学校是我家,治安靠大家。
甲:“你站住,知道这里的规矩吗?”
乙:什么规矩?
甲:“每人月人头税50”
乙:都解放多少年了,我赶上大地主了。
甲:乙在学校的工作都可以和校长平起平坐。
乙:是吗?
甲:他要坐着,校长才能安心的坐,他要起来,校长就坐立不安了。
乙:这么个平起平坐。
甲:一年没完,乙同学就给记了10大过,8小过,留校查看5次。
乙:就没开除了。
甲:每次一处分,乙老大就给校长送礼。什么洗脚城会员证,美容院优惠卷,还外带钞票。
乙:估计这校长家比自个家要熟。
甲:初一报名,乙的父母又来找校长了。
乙:不是读过初一了吗?
甲:留级。“校长,您看我们家乙在这里给你添这么多麻烦,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先收下。
乙:还得送礼。
甲:“算了,你还是把他送别的学校吧。”
乙:这是什么意思?
甲:“校长,您要是嫌这太少,我们那还有。要不您说,到时我给你送来。”
乙:有钱能使鬼推磨。
甲:“校长,乙他要是不听话,你打、你骂、你怎么样都可以,就是别弄死了,这可是我们家的独苗啊。”
乙:也够为难的.。
甲“走”说着校长从抽屉拿出一把刀。“校长您这是做什么”你父亲刚说话,只见那刀就直接往自个身上落,那血“呲……”“走,带他走,不走我就死给你看。”
乙:看我这算什么事。
甲:乙的父母走了十万八千里,找了两万五千所中学,都没人敢要。
乙:可别再闹出人命来。
乙:你说我怎么就不争气呢?
甲:说着你妈也火了“你说为了你的事,我都多少时间没碰麻将了。”
乙:还想着麻将。
甲:“你也别怪他了,听说基督教在我们镇上建了一所学校,什么样的学生都收,我看也只能送那了。”
乙:当垃圾给回收站送了。
甲:自进了基督教学校,你向变了一个人,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特别是数学。变得非常听话,你爸妈都不敢相信。就人你。
乙:是什么使我改变的这么快。
甲:“乙,你是不是病了,还是受了什么打击,不要吓唬妈妈!“。
乙:都把我当疯子了。
甲:“爸妈,我一进学校就看到他们大一个人钉在“加号”上,我就知道他们是玩真的。”
乙:不认识耶酥。
甲:从次之后,乙的学习进步很快。
乙:那是。
甲:考试了,你的以前基础很差,但也为这次的成绩感到骄傲,特别是你的父母。
乙:肯定的。
甲:“爸妈,我终于没考0分了。”
乙:这就难得了。
甲:看着这火红的0.5分,你爸妈激动的把你抱在怀里说“我们的儿子真的长大了”
乙:才0.5分呀?
甲:上了大学,你很快加入了我们相声小品协会。
乙:是。
甲:但他这人生来就笨,根本表演不好。
乙:没有。
甲:要不我们做个实验。
乙:来呀。
甲:很简单,就我说一句话,你说出头一个字。
乙:行。
甲:比如说海南岛,你就说海,明白没有?
乙:不就头一个字吗?少废话,开始吧。
甲:中华人民共和国。
乙:中。
甲:你错了。
乙:我没错。
甲:错了,我说的是“你错了“。有一个字是什么?
乙:你。
甲:对了,就是你。说你笨你还不承认。
乙:是你不按套路出牌,再来,我这次一定说对。
甲:听好了。
乙:开始吧。
甲:吉他协会专场演唱会。
乙:吉。没错。
甲:一会你有时间吗?
乙:一,没错。
甲:我们两个谁是傻瓜。
乙:我……咳!
完!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完了马丁・加德纳这位享誉世界的趣味数学大师的《啊哈!原来如此》。这本书涵盖了逻辑、数、几何学、概率、统计、时间这么多的方面。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关于“数”的一个问题:“困惑的汽车司机”
一辆满载着40个男孩的巴士,正准备驶向他们他们的营地,另一辆满载着40个女孩的巴士,也准备开往同一个营地。在开车前,两位司机去喝了杯咖啡。在他们喝咖啡的时候,10个男孩从他们的车上下来了,溜进了女孩的车里。当载女孩汽车的'司机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车上多了一些乘客。司机说:“好啦,现在不要嬉闹游戏了!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的悖论、谜题,欢迎你也来读读这本《啊哈!原来如此》。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四
“姐姐!姐姐!”楼下的小朋友又在下面叫喊了。这不知道又是哪家的孩子,也不知哪家的姐姐又要遭殃,真是聒噪。我心里想着,不免有些不满,于是走到阳台准备关上门窗。可楼下的声音再次响起:“姐姐!五楼的姐姐!”五楼?我们家?这是……在叫我?我犹豫着,向楼下应了一声。
的确,“玩”,多么远久的一个字。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不再为自己玩了。学校召开的那些活动,比如做地球仪,我们都是把它当做一项莫名其妙的作业来“玩”。玩,已经变得陌生,它更像是一个作业,或者说,比作业还要正经的东西。
我之前总是像看着一个疯子带着怜悯地看着龙龙疯跑进家门,把客厅里的玩具篓一倒,噼里啪啦的摆满了一地,然后很高兴地在这之中寻找他新买的擎天柱或者他的新欢赤角火羚(大概是这样拼的吧)等等。就算是一个人在床上坐着,也能自己扯一堆的故事,把自己描绘成盖世英雄(虽然我可没看出来他有这个潜质)打败邪恶的人,救下公主……而每当这时,我都要默默地路过,顺便送他一句:“你个神经病!”而我弟斜眼看了我一眼,不为所动,嘴里继续念念有词:“从前有个姐姐,她很坏很坏……”
“姐姐?”“姐姐下来玩嘛!”小姑娘的童音又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看向书桌最最角落的娃娃金蒂,恍惚间,他好像还对我扯出了一个微笑。我应着楼下的喊叫,飞快地跑出家门。
生活,本该如此。玩和学习兼顾,方能两不误。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五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
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
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
每一天,
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句台词说:
你该尽情地跳舞,
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
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读完了马丁·加德纳这位享誉世界的趣味数学大师的《啊哈!原来如此》。这本书涵盖了逻辑、数、几何学、概率、统计、时间这么多的方面。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关于“数”的一个问题:“困惑的汽车司机”
一辆满载着40个男孩的巴士,正准备驶向他们他们的营地,另一辆满载着40个女孩的巴士,也准备开往同一个营地。在开车前,两位司机去喝了杯咖啡。在他们喝咖啡的时候,10个男孩从他们的车上下来了,溜进了女孩的车里。当载女孩汽车的司机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车上多了一些乘客。司机说:“好啦,现在不要嬉闹游戏了!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的悖论、谜题,欢迎你也来读读这本《啊哈!原来如此》。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七
白先勇先生的散文是这样一种文字,初读起来,显得平淡朴素、明白如话,却经得起反复回味、一再咀嚼——虽然他只是信笔写来,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从容淡定、波澜不兴,从不会以花哨的语言煽情和卖弄,但那种历尽坎坷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总是弥漫在字里行间,而一股生命如寄、人生实难的悲怆感受,也时时让你悲从中来,不自觉地潸然泪下。
《树犹如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月版)是白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其中收录的,主要是白先生回忆个人经历和思乡怀人等方面的文章,时间跨度则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下,基本囊括了白先生的文字生涯。从中既不难看出白先生数十年来的文学经历,同时也能够清晰窥见他的心路历程。白先生系地位显赫的名将之后,他出生于乱世,童年遭逢家国巨变,在他早年的记忆中,更多的是“空袭时的惶恐,得病后被隔离的孤独,辗转各地的逃难以及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这样一种无根飘零的命运,一种凄惶苍凉的情结,凝结在他的笔下,转化成一种生命短促与人生无常的悲凉感受,一种难以释怀的身世感慨和浓郁乡愁。当然,白先生对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的独特感悟,早已超越了乡土地理的范围以及个人情感的范畴,最终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心灵“原乡”。
诗人余光中曾经评价:“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然而,作为散文家的白先勇,又何尝不是一位“最敏感的伤心人”呢?如果说白先勇小说的底色是哀悼,那么他散文的底色则既有哀悼,也有真情,可以说是“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白先生写自己的至亲,比如母亲和姐姐,虽然一再抑制自己的感情,却依然还是情动于中,令人动容;他写自己的挚友,比如知己好友王国祥——尤其写到与重病缠身的王国祥依依作别,一个人驾车“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也同样让人黯然神伤、无法控制。面对人世间的大悲剧与大苦痛,白先生总是推己及人,由一己而亲友,由亲友而社会,最终在他的文字中上升为一种近乎宗教救赎的普遍关怀,而对人类——包括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等所有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人类的同情与悲悯,也成为白先生散文写作的永恒主题。
谈台湾现代文学,白先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且不说他本人的创作对台湾文坛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他力主创办的《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亦尤其具有播种耕耘的开拓之功。在白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中即收录了不少有关《现代文学》的篇幅,这些文章既是睿智的文论,又是难得的史料,白先生不仅以亲历者的身份将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日子一一记录下来,而台湾现代文学的前世今生,在他的笔下亦显得巨细靡遗、生动如昨。我们既能够从中梳理出一条台湾现代文学从播种耕耘到开花结果的清晰轨迹,同时,也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一代台湾文学青年的艰辛探索与自我超越。
正像白先生所申明的那样,文学,虽然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终归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白先生之所以坚持文学创作,正是为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而他之所以“由年轻人水仙花的自我中心渐臻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大千世界”,文学,显然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八
了“生活处处是课堂。”这句话说得不错,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只要我们留心学习,就能学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本领。无休止的吟唱,偶尔会有一尺小鸟出来伴奏这场无人问津的合唱。
对于生活,我们追求得太多,而关于细节,却忽略了不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流泻进窗沿时,慵懒地开始新的一天,为学业忙碌。为事业奔波,为零零落落的小事烦恼……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封闭,让人退化。但生活的本质,并不是像根木头般麻木迟钝地存在。
是,正常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被重视?
不是,因为经历的太多春,夏,秋,冬,不再会为发现一只采密的蝴蝶而惊喜,看见纷纷洒落的雪片,银装素裹的田野而欢呼雀跃。
的确,看得见人可以选择看或不看,听得见的人可以选择听或不听,会开口的人可以选择说或不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地可以进行选择。多多少少不辛的人,像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在漫漫无期的深渊里,他们是多么希望能迎来一丝光明与希望,哪怕是最微弱与渺茫!在那个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言语,如此寂静以至于令人害怕恐惧。可只要能听见一只鸟雀的叽啾,能摸到它光滑的羽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就像莎莉文老师送给小海伦的生日礼物——一只金丝雀。海伦取名小蒂姆,“蒂姆很乖巧,一副温顺的样子,一点都不怕人,它还非常灵巧,常常跳到我手指上,啄食我手中的红樱桃蜜饯。”即使看不见,听不到,也是如此期望拥有仅仅三天的光明,甚至于希望正常的人暂时失去原本拥有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体验更多的感觉,不要忽视它们,所有的愉悦和富有美感,都是通过自然提供的几种方式赐予你。
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想象到小海伦那时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助,因为没有体会,便无法理解。一个刚出世19个月的婴儿,什么都不明白,便坠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但在她的世界里是如此充实精彩,像一片秋天的田野,到处是丰收的喜悦,是对上帝的感恩。“当一个人感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满足于在地上爬。“海伦用唯一的感觉,触觉,去了解整个世界。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观察这片天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期待每一朵花的开放,每一片树叶的舞蹈,注视每群南飞的大雁,每一个身边的人。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十九
【导语】本站的会员“病毒c”为你整理了“教育如此美丽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这是我的感受和见解。根据有三:一是教师成天与朝气蓬勃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二是教师成天与书本在一起,可以享受人生读书的乐趣;三是教师成天生活在校园里,可以享受教书育人的崇高。
当你看到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孩子,经过你的教育,变得成熟、变得懂事,成为爱学习、爱劳动,有道德、有理想的小伙子时,难道你不为此骄傲、自豪和幸福吗?学生就是小树,你要给他雨露,给他阳光,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就是小溪,你要疏其道,畅其流,他才能蓬蓬勃勃奔向大海;学生就是诗句,你要用情感、用思想将其串起来,他才能成为伟大的史诗……做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学识、情感、思想和人格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教育,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幸福的人“。
假期中,我细细品读了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出版的由教育工作者钱丹慧老师所撰写的文集《教育如此美丽》。钱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也是一名才华出众的专家型小学教师。读罢全书,我不由得被作者优雅的语言、流畅的笔触、众多动人故事与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为作者的美丽心灵、高尚情操、美好的教育理想、优秀的教育行为所折服和感动。
翻开钱丹慧老师所着的《教育如此美丽》,我就跟随着钱老师走进了她的教育世界,从她的眼里看到了许多自己没注意过的教育”风景“,也被她众多动人故事与情节牢牢吸引,也被她的美丽心灵、高尚情怀、美好的教育理想、优秀的教育行为所折服和感动。
钱老师在这本书里摘录了很多的思品课堂实录,一堂堂生动的思品课让我看到的不是教师的。
教学。
而是孩子们那一股股爱的涌动。教育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流淌出至真、至情、至爱,孕育出思想、智慧和美德。让孩子们浴着课堂爱的光辉,象山花一样自然生长,烂漫绽放。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中,我们都可以把爱深深地灌入孩子们的心底,在那个暖暖的地方生根、发芽。
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觉与感受。教育的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平凡的我,也能收获教育的美丽吗?作者为我点亮了一盏教育道路上的航标灯。是啊,心中有梦,美丽便不再遥远。这首先得从完善自身做起。这需要我平时不停地学习,不懈地钻研,严格地修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心灵美好,内外兼修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坚持每天多学点,多做点;平时多思想,多钻研方能生智慧,长才干,不负年华。厚实了,强大了,你的学生才会服你。“只有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把教育演绎得更加美丽多彩。今后我要满怀一片爱心,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看待,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用真爱滋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最诗意的童年生活。老师们,让我们把爱献给教育,献给课堂,献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吧,相信只要在彼此心灵的天空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我们也能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也能收获教育田地的一点美丽。
我由衷地认为这是一册美丽的书集。作者也是一个慧质丹心、才华横溢的女教师,她的娓娓细语,如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心田,她让我深深体悟到:教育事业虽然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如此的美丽,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虽然是繁忙着、辛苦着的,但也是幸福的。
教师授业解惑。授什么业,教书育人,使人长道德、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解什么惑,解学问之惑,明世之惑,做人之惑,人生之惑。有的说:教师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近你,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甚至崇拜你,并愿意与你无拘无束地交谈,把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都告知你。有的说:教师应成为学生需要的代表,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单纯靠知识是永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的,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造就不平凡的自己。
有的说: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向着切实而高尚的目标,去开拓适合自己走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多么崎岖和坎坷,都乐于去走,有信心去走,坚忍不拔地去走,直至获得成功,达成目标。有的说:教育就是使人懂得爱,爱民族和国家,爱亲人和朋友,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爱学习和工作,爱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爱百家争鸣和万类竞秀的自然。有的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重体验、崇践履、尚诚信、求真知,能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天下,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真理,能确立为科学、为真理而抱终其身执着为之的精神。有的甚至说:教育有其稳固的文化之根和思想之脉,不能随风向而随意改变目标;教师应有其坚定的教育立场和道德准则,不能苟生存而丧失教育理想,不能昧良心而毁掉一代人等等。他们虽是在聊天但不失深沉,他们虽是在阔论但不失严肃,我发觉他们个个都是思想宏富、胸襟开阔而清澈明净的哲人或智者。因而,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是使人类获得幸福,社会趋向文明的事业。
我想:”作为教师,只有当你把育人的事业视为是幸福的,你才能感受到幸福,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人。“这话在《教师的幸福观》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有了教育,才有人类的文明。我们有各行各业上的学生,应该感到幸福。应该敞开胸怀,大胆地拥抱这幸福,尽情地享受这幸福,并积极地、努力地创造这幸福。
我的一生,感觉到最幸福的,就是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一种朝气蓬勃、享受生命成长的事业。是教育点燃了我人生的火焰,我决心用生命的烈焰,去照亮学生成长的旅途,用加倍的努力,去换取学生的人生幸福,去体现教育的生命价值。……作为一个教师,我与书本为伴,与学生为伴,与学校为伴,与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事业为伴,我算是幸福地活过了,没有遗憾了。……”
谁都不会为自己平添遗憾,也不会为自己平添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是最幸福的。
原来,如此-1200字。
树犹如此读后感篇二十
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的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六〇年代,反观大一陆,则是一连串问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一陆文学,一片空白。
你待我一尺,我待你一丈,你待我一丈,我待你天上。
人长天也长,让他一步有何妨!
老太太这些充满睿智的教诲,的确有中原人士的广阔心胸。
我在车中反光镜里,瞥见他孤立在大门前的身影,他的头发本来就有少年白,两年多来,百病相缠,竟变得满头萧萧,在暮色中,分外憷目。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一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形销骨立。而我自己亦用尽了所有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人心唯危,瞬息万变,一辈子长相厮守,要经过多大的考验及修为,才能参成正果。阿青,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此解,你一生中只要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一生中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互相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也就胜过重生了。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美感,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它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不是别的东西所能替代。音乐比较一抽一象,而文学却很实在,它对人生更为接近。
新疆吐鲁番出产的哈密瓜,的确不愧是人间美味,瓜瓤丰一腴,味甜如蜜。抗战胜利后,我们居住南京,每年父亲在新疆的回教朋友都要送来几大篓哈密瓜。晚饭后父亲召集我们开“生果会议“,一桌子摆得黄澄澄的,一刀下去,满室生香。有一种哈密瓜竟有醇酒的芬芳,所以又名”醉瓜“,对此极一品,怎不教人睹物生情。
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在我小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他们过去的一些辉煌事情、一些感情、能够保有的一些东西。正如张隆溪教授说的,文学教人同情。我写人物时,跟他们站在同一根线上。他们的困境,我想我也有。我不是站在一个比人高的位置上去批判人。我想,人的最后裁判,不是由人来做,只有神——一个更高的主宰,才能对人做出最后的判决。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
在人的生活情感中,我想同性恋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哪个人不希望一生中有一段天长地久的爱情,觅得一位终生不愉得伴侣?尤其在你这种敏一感而易受伤的年纪。阿青,我了解你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寂寞的时候抚一慰你,沮丧的时候鼓励你,快乐的时候跟你一起分享。我听到不少同性恋青少年抱怨人心善变,持久的爱情无法觅得。本来,青少年的感情就如同晴雨表时阴乍晴,何况是“不敢说出口的爱”,在社会礼法重重的压制下,当然就更难开花结果了。异性情侣,有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鼓励,法律的保障,他们结成夫妻后,生儿育女,建立家园,白头偕老的机会当然大得多———即便如此,天下怨偶还比比皆是,加州得离婚率竟达百分之五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