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14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要注意总结的长度,既要覆盖主要内容,又要保持简洁明了。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总结范文都有,可以参考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山核桃产业是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林果业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产业。然而,目前的山核桃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还存在盲目性及无序性,难以满足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山核桃主产区临安市为研究对象, 从农户层面分析了山核桃种植的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平,以该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为研究重点,在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合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以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核桃 产业 可持续发展 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从临安市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山核桃经营粗放,收成受气候天气等自然因素很大,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对山核桃生产构成了威胁,科研薄弱,销售局限,山核桃的无序管理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山核桃加工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那么,如何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又能实现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临安市各级部门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以临安市如何实现该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一初探。
一、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特点及现况
山核桃属胡桃科山核桃属,全属共有18个种,3个变种。其中我国有5个品种,即临安山核桃、湖南山核桃、贵州山核桃、大别山山核桃和越南山核桃。在全球18种山核桃中,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当首推昌化山核桃。1989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山核桃林18.88万亩,1996年,山核桃增至24.6万亩。2000年,全市有山核桃面积30.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57%;常年产量5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8%。平均亩产29.4公斤,最高亩产222公斤,均为全国之最。2017年,作为临安林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山核桃,经济效益继续平稳增长。全市山核桃总产量达到6800吨,一产产值2.8亿元。
1、山核桃是良好的生态经济树种。大家知道,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容易淋溶而形成喀斯特地貌,适合这种土壤的造林树种十分少。过去在造林时许多地方因树种选择不当,致使植被破坏而很难恢复。山核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地,它是少数可供选择的树种中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环境的生态经济树种。在西部地区,山核桃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山核桃是临安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山核桃是投工少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树种,通过对临安山核桃产区调查,三产中从事林业的占93%,林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7.4%(2000年),而山核桃的收入占林业的收入的70%多,山区农民依靠山核桃摆脱了贫困。临安市2001年有22个村平均户户山核桃收入超万元,收入超百万元的村有39个。素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称的岛石镇,山核桃面积达8万余亩,1991-2000年10年间人均年山核桃收入达1335.7元,2000年人均收入达2618.9元(不含加工增值),2001年人均收入达267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8.7%。
44.8kg(1997年),干果0.57kg,干果的发展具很大的潜在空间,尤其是特色干果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山核桃是干果中的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位一直较高。现山核桃的销售市场基本上仅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南北市场还没有很好开发,市场容量十分大。
使低产林产量提高了30%到1倍以上,小面积示范林亩产由原来不足30公斤上升到150公斤。现主产区多数实行了施肥、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综合措施,增产效果显著。
表1 临安市山核桃发展面积统计
年度 面积 增加面积 统计年限 年增加(亩)
(万亩) (万亩)
1957 10.68 \ \ \
1983 17.06 6.38 26 2453.8
《关于宁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从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凤庆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基础较好,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4个方面阐述了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380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
凤庆县国土总面积3335km2,98%属于山区,平坝、丘陵占2%,最高海拔3098.7m,最低海拔919m,是一个典型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山区,多数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13个乡镇187个村,其中有174村是适宜核桃生长区。目前全县有核桃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25万亩,其中初果期75万亩、盛果期50万亩,2015年核桃年产量达120000t,年产值264000万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核桃是凤庆的乡土树种,也是重要的经济林木,由于大多数核桃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良好的核桃种源。每年可提供优质接穗1000余万条,可培育嫁接苗500万株以上,充足的良种壮苗供应为凤庆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悠久历史。
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明朝末期该县的核桃栽培、生产、加工就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形象描述了途径顺宁时的见闻:“郡境内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一钱可数枚,捶碎蒸之箍烤为油,胜芝麻、菜子诸多矣”。
经过全县人民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在核桃栽培、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一是要选择优质核桃苗,即根系发达、顶芽和侧芽都要饱满、高30cm以上;二是种植坑要开挖合格,宽1m、深1m比较合适;三是施肥要足(每株施50kg左右的农家肥);四是要浇足定根水,一般每株两大桶45kg左右;五是做好保湿工作,为了方便可以直接加盖塑料薄膜每株1m2。这样做大大的提高了新植苗木成活率;为了尽快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该县采取以下5种方法,一是在多年生长的大铁核桃树上直接进行接嫁接,这样易管理见效快;二是铁核桃实生苗嫁接移栽(利用1~2年生铁核桃实生苗,进行统一嫁接移栽),这样不但降低了造林成本而且丰产期长;三是移栽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把4~8年离家较远的野生铁核桃进行带土移栽到方便管理的地方并就地嫁接),这种造林方法适合小范围内造林,这样种植的泡核桃挂果期早、丰产期长而且方便操作;四是老核桃树改造(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核桃树进行再次嫁接改造),这样能提高核桃品质增加核桃产量;五是新核桃带皮直播(秋季在造林地块直播种带皮铁核桃,2~5年进行就地嫁接),这样能减少苗木损伤,提高成活率,保证品种纯正。
核桃种植成本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也不大。只要培训到位,零基础的成年人都能种会种,并且房前屋后、沟道两边、河道两旁、零星荒山地块都能种植发展,与该县各级财政和群众投入能力有限,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相适应。
核桃不仅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成熟期短,秋收省时,很多农民从常年耕地劳作中解放了出来,进城务工或者发展林下产业。这样农民不但有核桃收入还增加了务工收入和林下产品收入,实现了产业机构调整的良性循环,再加上核桃是生态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仅核桃干果和核桃油就供不应求,不愁出售,每年核桃成熟的季节,各个核桃收购点都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有很多外地核桃商人也纷纷慕名而来。现在的凤庆凡是气候海拔适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种核桃。群众的积极和热情是凤庆发展核桃产业的动力。
行政政策的支持。
县委、县政府将核桃产业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德政产业,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举全县之力把核桃产业发展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实行了四大班子分包负责制,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挂钩领导到位、政策到位,随着各级责任的落实,为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把核桃产业做好、做大,积极引导农民组织参加核桃产业协会和核桃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政府指导协会、协会组织群众的种植管理机制。同时把核桃精加工作为核桃产业产值进一步提升的切入点,大力扶持核桃加工销售的知名企业,以这些知名企业为中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良好政策扶持下,现在全县已有250多家加工企业从事核桃加工,形成核桃产品加工企业群。核桃产业不断地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景美民富的良好生活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光宝.楚雄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2]何志明.影响核桃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原因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2.4万亩,薄壳核桃生产专业村35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试验示范基地”、“济南市十大林果生产基地”、“全市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香玲”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被评为“金奖”,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被评为“银奖”。
确定主导产业。曹范镇自2003年开始,坚持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薄壳核桃确定为山区开发主导产业:曹范属于青石山区,土质疏松,雨热同期,适宜薄壳核桃的生长;薄壳核桃属优质干果,耐贮存,价格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深受群众欢迎;广大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产业基础较好。
制定扶贫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薄壳核桃的实施意见》,良种苗木由政府无偿提供,自建小型蓄水池按每方50元给予补贴,防治病虫害的农药补贴二分之一。鼓励农户自行改接核桃实生幼树,接活每株每芽补助1.5元。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兑现承诺,大大调动了果农的`热情积极性。
增强科技服务。制定了《曹范镇核桃生产执行标准》,加快推行《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督促指导农民群众严格依照绿色食品要求生产操作。镇成立核桃协会、种植户自发组成专业合作社,作为果农活动的有效载体。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果农都能拥有熟练掌握核桃种植、管理、嫁接等技术。村统一组织浇水、施肥、嫁接、进行病虫害防治;核桃进入成熟期,组织人员统一看管、统一收获。
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了南曹范、井泉、邓庄、黑峪等8处优质核桃苗源及采穗供应基地,每年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做好薄壳核桃开发与三王峪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文章,加大销售、宣传力度,进一步拉长了核桃产业链条。
创新提高增效。坚持产业扶贫开发建管并重,加大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科技培训、服务指导力度,加快推行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〇一一年七月
2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六
云南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云南核桃种植面积82.4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6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在省内,种植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种果树,是云南第一经济林果。
(二)核桃深加工现状
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调查统计,云南现有南国天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胜江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家核桃加工企业,从业人数3049人,设计生产能力6.196万吨,产值56823万元。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三)云南核桃栽培研究成果
2
规模有待提高。由于“薄壳核桃”总产量偏低,价格偏高,加工企业基本上是选用价低量少的铁核桃与碎仁为原料加工核桃油,使核桃加工也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云南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栽培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已发生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核桃栽培面积大,但总产量低、质量低是目前云南核桃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技术含量低
云南栽培核桃经过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均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成果。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和苗木繁殖问题 核桃品种混杂;良种纯度不高;在晚霜危害严重地区(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的部分产区)缺乏良种;现行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缺乏专业化采惠圃。
2、山地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在核桃基地建设中,有些地方忽视核桃的特性和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中连片,将核桃造林的选在气候炎热或非常寒冷、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山顶上,致使核桃生长不良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3、现行的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现行的核桃标准系列中,国家标准有1987年颁布的《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ly/t1329-1999),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等。这些标准均是以我国北方核桃为主要依据来编写的,不适应云南核桃产业发展,云南省至今未编制过省级地方标准。
4、无公害栽培与绿色食品认证缓慢 云南核桃多栽培于山区,远离工矿企业和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源,加之云南核桃病虫危害相对较轻,在栽培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完全具备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条件,但云南省核桃产业的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缓慢。
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未引起云南省核桃加工企业的重视。
(四)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云南省从事核桃经营加工的大小企业约有300多户,且实力不强,属于分散竞争的格局,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批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产业发展。云南核桃产业既是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要提高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这一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减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技术服务和流通销售的帮扶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2、出台澈励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是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核桃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要税极引导农p、企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扶持专业户或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特别要鼓励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核桃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
3、加大怠种繁育.巩固产业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应从品种的繁育人手,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现核桃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云南核桃产品进人国内外大市场打好基础。
4、挟持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目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投资.重点扶持建立棱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云南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体系。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社会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核桃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为核桃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核桃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
总之,云南的核桃产业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核桃种植户的努力下,云南的核桃产业将会更加的辉煌。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七
面对全球严峻的能源形势和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均将新能源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产业迎来了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全球光伏发电新装容量16.6吉瓦,较增长129%,近5年的年均增幅达到63%。在全球光伏发电需求大好形势下,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最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7.6%。到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已达27.2吉瓦。据权威机构预测,到全球年新装光伏系统将达到43.9吉瓦。
光伏产业链从桂料、桂片/桂旋、电池、电池组件延伸到应用系统等全环节。德、日、美等国占据硅原料生产核心技术,中国已突破世界万吨级高纯硅技术壁垒。硅片/硅锭生产技术主要分布在挪威、德国、英国和日本,但江西赛维ldk成为全球首家硅片产能跨入兆瓦门槛的光伏企业。2010年,伴随着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剧增,中国大陆2家企业电池产量并列全球第一。在发电应用方面,欧洲还是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市场。截至2010年底,欧洲光伏发电累计容量为13.2吉瓦,占全球总量的79.6%。从主要光伏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财政激励政策是启动光伏市场的主要动力。其中上网电价法(feed-in-tarifd与直接资金补贴法是推动世界光伏市场强势增长最重要的途径,得到了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同和采纳。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遍布29个省市,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江西等省市。国内光伏企业已经跻身国际大型光伏企业行列,其中12家海外上市,15家国内上市。中国光伏产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快速形成。我国光伏产业经过爆炸式发展,已经形成了江苏、河北、江西、四川等几个光伏产业聚集区域。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13吉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7.8%,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二是光伏产业技术取得显著进展,设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多晶硅料产能超万吨的企业就有两家,分别是保利协鑫和江西赛维ldk。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外国领先的设备,硅碇/硅片生产薄弱状况得到彻底扭转。光伏生产设备30%?40%已替代进口或部分替代进口。三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产业政策开始补位。20以来,国家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年7月,国家多部委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然而,与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比,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存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机制不够灵活、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当前,机遇与挑战同在(见表一),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狠抓技术创新,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2光伏专利分析和技术展望。
2.1光伏技术领域专利分析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处在高速持续发展之中,产业技术日益受得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科研院所的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加紧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已成为光伏产业的主要技术,而伴随着光伏并网发电的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迅速趋热。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已经显现。由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企业,国内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2.1.1强国加紧在中国进行光伏技术专利布局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本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而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正加紧光伏技术的专利布局,竞相占领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曰本三洋、夏普、佳能,美国应用材料和德国默克公司都加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涉及产业链的多个领域。特别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近几年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仅就申请专利231件之多。日、美等国在华专利数量分别占到中国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专利总量的16.6%和12.5%。
从专利申请的'应用领域分析,当前国内光伏专利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力、半导体加工工艺、半导体基板、聚合物的光电应用方面。光电器件技术依然是国内光伏产业技术中最主要的热点技术。
2.1.3国外企业光伏专利技术整体强于国内在华申请光伏技术专利的企业排名中,国内仅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挤入前十强,其余均为外国企业。国内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落后于美、日、韩等国。
2.1.4长三角成为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专利技术集聚地区。
国内申请光伏技术专利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位于常州、上海、无锡等地,这表明长三角是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利集聚地区。
2.1.5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明显强于企业中科院是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专利数量达201件,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常州天合光能的3倍以上;其次为南开大学52件,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44件,排名第三。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
2.2太阳能光伏技术展望。
加大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突破,扩大太阳能发电应用领域,是当前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整个光伏产业及技术研发造成极大冲击的情况下,光伏技术领域依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未来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记录将不断地被刷新。
(1)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降低。依靠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可以实现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光伏发电将会有经济竞争力。但对于何时能够达到和常规能源电力成本相当的水平,各研究部门之间差别很大,乐观的估计是到20左右,保守的估计是2025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可以下降到1.5美分/千瓦时,和届时的电力销价相当(仍高于煤电电价,但差别不很大)。
(2)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推陈出新。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原材料成本一多晶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而寻求技术创新,从而使得研究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术成为近期太阳能电池产业新的热点。如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技术,利用硅藻类生命结构开发太阳能电池,以及铜铟镓硒电池技术。
(3)光伏发电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己经逐渐从过去的独立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
(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光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从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00?180微米,厚度不及原来的1/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这对太阳能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5)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转换效率最高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为4.5%,而现今光电转换效率纪录被新南威尔士大学提高到43%。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晶体硅片生产为基础,在光伏产业链中游崛起,产业规模取得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已具备雄厚的实力。我省的光伏企业有50余家(2家海外上市企业),建立了“硅料一硅片一电池一组件”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投入也逐步增加。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光伏产业投资总量在1200亿元左右,10多家光伏企业项目投资数额过亿,科技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硅料、硅片生产,以及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领域,产业链下游领域相对较少。我省还成功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一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建立了“中国光伏交易市场”,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2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光伏科技投入总量小。“十一五”期间,全省仅2009年光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91亿元,而科技投入仅为2000多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河南、四川、江苏等省科技投入较大。
(2)光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通过对中国光伏技术专利分析可知,从1983年至今,在国内申请的光伏专利总量中江西仅5件,占国内专利总量的0.19%。,涉及江西企业2家(表二所示)。
(3)光伏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光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懂得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4)光伏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迄今为止,江西光伏产业链涉及上游硅原料和硅片生产环节,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领域仍较弱,下游光伏应用领域正在布局,表明整个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九
1.1绿色化学反应技术。我国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而绿色化学正好符合这一政策,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绿色化学就是利用一些化学方面的技术或者是方法,将那些对人们有害的、妨碍安全、破坏环境的一些化学原料或者溶剂等减少或者消除掉。这种绿色化学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新反应技术,它能够深入解决污染,从源头彻底解决,不留下任何的隐患。绿色化学是包含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它生产出来的材料能够回收循环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新的分离技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分离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产的需要,只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创新。所以,国内外一起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的新分离技术。由于这些新的分离技术刚刚研究出来,刚刚投入到化学生产中,所以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项研究的相关分子蒸馏在理论上的探讨比较少,也没有深入研究、设计刮模式分子蒸馏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后来,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了分离技术当中,产生膜分离技术、超临界分离技术、超声提取等先进的新型分离技术。
1.3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是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作为化学反应介质或反应物的新反应技术。因为这种反应物与临界点相当接近,所以其反应速率相当快,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化学工业、生物工程、食品生产等领域当中,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传热过程中的新研究。
2.1传热理论研究进展。近几年来,由于滴状冷凝的实现与增长冷凝表面寿命等相关问题的影响,研究人员至今未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实际的化学工业生产当中。现在的机械、石油化工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仍然在使用沸腾传热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工业生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液体发生核态沸腾原因的探索,因为沸腾的形式多变又复杂,所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尤其是在计算方面,更是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使得计算的准确率极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除此之外,水沸腾时会产生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会影响到加热器的表面,使得计算的难度再次加大。这都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
2.2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微细尺度作为现代热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热学的一些规律以及微细的探讨,研究前景非常广阔。在研究微细尺度传热学的过程中,如果所研究的物体尺寸远远比承载粒子的平均尺寸大,我们所假定的观点依旧成立。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尺度比较微细,所以原来假定的那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些改变,导致液体流动的规律发生变化。随着近几年来纳米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产中的诸多领域都在引用尺度微细传热学,如高度集成的电子设备、微型热管等。
2.3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要想优化传热过程,就必须从换热设备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优化设备,从而提高传热效率。换热设备主要就是进行热量的传递,热量传递有逆流、顺流、交差流、混合流等四种方式,其中逆流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是最大的,顺流产生的温差是最小的。我们应该想办法改进换热设备,使其能够持续对外放热,以此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发明一些新的换热设备,采用新的传热材料应用到设备当中;改进原有的传热设备生产工艺;参照原有的设计方案,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对方案进行优化等。
3化学工程未来发展动态。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大量的科技产品及技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给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如何给新技术的引用提供一些良好的服务及体系,并且将新形成的理论完善,使化学工程不断进步,朝着新的目标发展。其次,现在主张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研究一下信息、生物、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将这些与化学向结合,为化学工程的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
4结语。
化学工程技术对化学生产非常的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化学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化学工程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加大对化学工程的研究,不断完善化学工程技术,并且不断融合新的技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
目前,义乌虽然已形成针织、服装、拉链、饰品、毛纺、印刷、制笔、工艺品、化妆品、玩具等产业集群,但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义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瓶颈,并严重影响到集群和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体制上的制约、企业创新战略的普遍缺失、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等原因之外,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较多倾向于“各自为营”的创新模式,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成本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正如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也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没成功,而且成本太高”。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值得研究和探索。义乌企业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但群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忽略了集群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系统的比重,利用产业集群这一载体,聚合众多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是提升义乌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一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是一套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约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为核心,包含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测算方法的有机整体。
(一)概念阐释。
生态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出了“生态”要求,产业既是生态城市的构成要素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生态城市产业系统是以城市为单位,从城市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承载力出发,以实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目标,形成的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的能量多级流动系统,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组成,具有运转持续性、转化高效性、系统平衡性特征。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多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有机综合整体,具有综合、整体、动态的特征。它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在生产、生活领域通过产业链、技术的优化创新以及产业管理的逐步加强,体现出的产业进化程度。其本质是产业在实现构建生态城市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发展能力。产业是包含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社会系统共同构成城市集合。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管理是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前两者反映产业自身,是评价的主体。产业管理是影响产业结构和组织的外部因素,内容复杂、难以量化,通常在定量评价中不予考虑。产业结构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与外界的联系,因而需要表征母系统(即生态城市)的功能和信息,进而需要满足自然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要求。产业组织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内部经济实体的发展水平,即研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与依据。
在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过程中,除了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遵循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获性和可比性相统一四项原则选取指标。并且,借鉴oecd环境效率测度的相关指标、我国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08)、《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中的相关指标,在前文概念解析模型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及其权重确定。
本文首先以“多而全”的初步指标设计思路,构建了包含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65项的初步指标体系。进而,从指标的可获性、差异性、独立性角度,应用极小极大离差法筛除、极大不相关法筛选指标。最终确立了包含25项三级指标的测度体系。
(三)评价标准体系设计。
评价的结果往往反映相对水平,而得分的大小取决于参考系的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标准体系作为衡量产业是否满足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杠杆,是评价过程中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本文在多数学者“最优标准”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初、中、高三级评价标准,使得标准体系更具层次性。初级评价标准代表了起步要求,选取的是国家各项指标的现值平均值;中极评价标准代表了国内的领先水平,选取的是国家相关文件中已有标准的最高值,以及全国各省市的现值最优值;高级标准反映了世界的领先水平,选取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法国、德国、荷兰、新西兰、南非、芬兰13个国家各指标对应的均值。具体标准限于篇幅,此处省略。
二、实证分析。
(一)测度对象及数据采集。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包头市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需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根据包头市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选取包头市作为评价体系的应用对象,用以了解包头市当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为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规划做铺垫。本文的数据采集来源于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两部分。经验数据是指客观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包头统计年鉴》(-2011)、《包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1)和包头市统计局、环保局、科技局、农牧局等内部统计数据。
(二)测算结果。
包头市自以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国内平均水平标准下,包头市产业发展水平于已达到102.59的分值,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分值增长至305.37分,是国内平均水平3倍以上,具有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优秀资格。与国内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2044.35分上涨至20的63.20分,达到及格水平,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具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与世界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依然保持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6.82分上涨至2011年的49.45分,增长幅度小于前两套标准化的得分,仅增长34.3%,离世界典型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总体上说,包头市早在“十一五”初期就超越了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末期,即达到了国内领先的及格水平。未来包头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首先应当实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向世界领先水平逐步靠近。
(三)结果分析。
1.包头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经济效益不佳。
包头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不均衡,产业部门与生产能力不协调,生产网络复杂度低,稳定性差。类比于生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产业部门的数量涉及各产业的生产能力,是产业系统平衡程度的重要表征。包头市的shannon-weiner产业多样性指数仅为0.79,未达到产业均衡多样性指数的最低标准1。其次,包头市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2011年,包头市工业废气排放量达6402.8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1万吨。资源、环境受到威胁。另外,资源能源的消耗并未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国内、世界领先城市相比,包头市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并不充分。2011年包头市的人均gdp为11.16万元,与国内领先水平17.5125万元、世界领先水平19.36766万元尚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包头的可持续发展。
2.包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
包头市的产值与劳动力的偏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就业偏离度是反映就业与产值的不对称的重要指标。包头市的就业偏离度为0.52,高于我国领先水平的就业偏离度0.3和世界领先水平的0.1328。包头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尚未达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其次,包头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尤其缺乏高科技人才。2011年,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9%,是国内领先水平值的1/2,是世界领先水平1/7。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比例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及高层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另外,包头的市场竞争能力处于劣势。2011年,包头市专利申请量仅有930项,授权量539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9.9641%,与国内领先水平49.68%和世界领先水平72.21%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受到制约,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和影响力不强。
3.生态农业发展较缓,经济效益还待提高。
包头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地处西部偏远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3%左右。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包头市的农业依然存在“低、粗、散、弱”的传统农业特征,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矛盾。2005年至2011年,包头市生态农业的总体水平仅上涨10%左右,上涨势头不如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产业功能、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使得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不足。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为67.76分。
4.生态工业固废污染突出,技术知识普及率低。
包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既是产业组织生态化的重点又是难点。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得分4.57分,比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水平分别低3.64分、3.10分、2.64分。在世界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则为1.02分,与其他三者相差6.93、6.25、3.99分。生态工业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生态组织建设。通过对比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发现,包头市的固废排放效率显著低于国内领先及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世界领先两套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工业的固废排放效率均不满1分,与工业废水、废弃排放效率得分相距甚远。另外,通过对工业工作者的调查,有72%的人对生态工业基本不了解或者仅为一般了解。生态工业知识及技术的宣传力度弱,不利于企业自发性生态化发展。
5.生态服务业建设重视程度欠缺。
2011年,包头市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产值的41.93%,三产从业人员占比57.12%,服务业整体产能较弱。2005年以来,包头市以加快节能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公共管理服务为重点,生态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稳步上升。但在生态旅游、生态物流、生态交通、生态住宅餐饮、生态教育文化方面建设力度不足。包头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六大生态服务业建设方面中最不重要的项目。在物流方面,包头市建设初步启动,“小、散、乱、弱”缺陷明显,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尚未涉及,包头市大部分居民对生态物流尚无概念。生态交通、住宅餐饮在包头市刚刚起步,开展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但企事业单位的生态教育、生态宣传工作重视不足。
6.环保产业后续发展乏力。
包头市环保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但包头市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次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排名第三。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在2005年至的快速增长之后,发展水平出现回落并且再未上涨,环保产业发展陷入瓶颈,建设形势堪忧。具体问题主要包括:配套产业政策不完善,针对包头市环保产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未出台、产业门类单一以及资源、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较弱。目前,包头市环保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水平较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水平与国内、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经验证明,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性能较好,评价结果符合包头城市的特点及现状。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普遍适用性、易操作性的特点。针对目前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推动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为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需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的转变。通过构建“煤―电―电解铝”、“电解铝―合金铝―铝合金制品”、“煤―电―钢铁及其深加工产品”等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利用能源。另外,在工业不断现代化、清洁化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兴起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一方面,落实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坚决淘汰产能、强化环保工程措施,迫使高耗能产业结构转变;另一方面,提供节能减排项目支持,运用财税、价格、金融等手段,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同时加强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合作交流,扶持服务业高速发展,引导、鼓励引进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二)以人才聚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
包头市首先需要打造稀土、冶金、装备制造等人才高地,利用人才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稀土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发挥包头的稀土优势,提高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经济效益;深化高端制造技术,促进汽车、铁路用车、风光电设备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提升发酵、细胞工程等产业化进程;加快生产、加工机械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废物循环利用。另外,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效提升高新技术产能。
(三)加大设施建设,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突破现有农业“低、粗、散、弱”的传统缺陷。发展农业设施化。引进及改造农牧业现代装备,扩大设施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组织形式。农产品的流向通常包括加工和直销两种。为提升生态农业加工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构建产、加、销结合的组织链条;为提升生态农业直销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有效开发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渠道。另外,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加强。由于包头市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因而要加强耕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实现种植、养殖结合,沼气、有机肥等循环利用和发展。在生产过程内部消化废物,逐步推动农业的清洁化、生态化,增加产品的安全化和优质化。同时,发挥政府、协会、公众等多方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消费需求带动生产方式转变。
(四)减少固废排放,加强环保技术推广,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从产生源头和末端控制两方面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固废综合利用、保证固废贮存安全、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其次,加强环保技术引进和推广,构建重点行业循环经济链条。另外,通过生态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在钢铁行业建设方面,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示范,推行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生态链条;在铝镁有色行业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包铝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制新型复合材料,开发采选冶炼技术,利用废弃物循环工艺,改造传统有色生产流程,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潜力,提高余热、余压、余气和冶炼渣、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在装备制造业、电力建设方面,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改造技术减低火电煤耗推行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的生态建设;在建筑业方面,以建材生态化发展为核心,通过非金属新材料加工的循环深化、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消纳煤矸石及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水泥再造、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发展生态建筑业。
(五)以生态物流建设为核心,促进生活服务生态转型,逐步构建生态服务业。
发展生态服务业应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生活服务业为辅。重点建设生态物流,并通过生态教育文化提升包头市整体居民的生态意识。在生态物流建设方面,包头市应当推进标准化物流包装循环共用、鼓励技术低碳化改造,实现低碳仓储、运输以及流通加工。同时,以工业园区为骨架“就近筑园”、构建绿色环保的物流设施体系,实现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在居民生态意识建设方面,深化生态教育文化,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拓宽成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活服务业建设方面,充分运用包头市草原、黄河湿地、民俗、军工等特色,将生态保护理念纳入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另外,通过高新科技和规划设计推行清洁能源车辆、生态轨道运输等生态交通建设,利用自然景观设置和使用清洁能源建设生态住宅餐饮。
(六)依靠政府引导,科技带动,平衡环保产业领域发展。
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完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利用政策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环保产业移动,使得环保产业达到有效需求。其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从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逐步发展,利用产业集聚力量,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开拓产品和服务市场。另外,依靠重点工程,提高农业废物资源化水平、环保装备制造能力、产品市场及服务质量。推广秸秆制作生物培养基、秸秆能源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等技术,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化水平。以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提升为重点,优化膜处理、渗滤液处理、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等技术。通过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产品市场。以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弃物及医疗废物处理为重点,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环保服务新措施,创新环保产业的服务模式,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包括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法律诉讼等环保服务体系。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笔者通过对河北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调查研究和参考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本地区在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把握羊绒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目前,清河县拥有羊绒生产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60多个,羊绒产业推点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人。全县拥有梳绒机17000多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万多t,其中山羊绒4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5%。在初加工发展的同时,羊绒深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拥有粗纺纱生产线43条,精纺、半精纺纱锭3万锭,年可纺纱3600t,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中心;拥有横机17000多台,电脑横机150台,年可加工各种羊绒制品3000多万件。,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24000t,纺纱3800t(其中外加工1200t),织衫900万件,创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均占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60%以上。
1清河羊绒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1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
清河县羊绒加工户所用的原绒全部购自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购进的渠道和方式,有的加工厂家直接到牧民手中收购,也有的牧民把原绒运往清河卖给梳绒企业,还有的企业大户专门从事原绒购销。自1985年至今,县城各大旅馆均住有内蒙、甘肃等外地来清河销售原绒的客商。开始时牧民背着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原绒来清河出售,近些年来牧民成吨成车的原绒从遥远的牧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清河。
1.2生产经营区域化、规模化。
精梳羊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便于家庭生产加工。一台梳绒机的年可获利2~3万元。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工户由少到多,迅速发展,形成大面积、区域化生产。杨二庄、黄金庄、谢炉、戈仙庄、陈庄、连庄、双城集、油坊等县城东侧的10个乡镇,村村都有梳绒加工户,是羊绒加工集中的区域。
1.3区域化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全县兴起了5个羊绒交易专业市场,如杨二庄镇的羊绒交易市场,沿武松东街两侧东西延伸,分成3部分:一是成品绒贸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区域内百余家企业都是贸易场所。二是原料市场。地点在大裴村。三是毛渣市场。在镇政府东侧,每日向外输出毛渣几十吨。另外,还形成了梳绒机配件和维修市场。
1.4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
清河精梳羊绒行业由梳绒向纺纱、织布、织衫的深加工延伸,揭开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为了促进羊绒行业健康、持续、高速、高效发展,1994年8月,清河羊绒行业成立了“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是行业性社会团体,确定的主要任务,一是协助县委、县政府指导、管理羊绒行业发展;二是对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三是为羊绒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质量等项服务,协调关系;四是维护会员利益,反映会员意见,帮助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截止目前,清河羊绒同来公会共有148家会家单位。
2清河县羊绒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清河羊绒产业总体产值虽然很高,但是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所组成,这必然就决定了其厂商自有研发能力低,羊绒制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如鄂尔多斯、鹿王、圣雪绒等企业。,河北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羊绒制品进行了专项检验,在检验的80批羊绒制品中,绝大多数为本省生产,其中有羊绒衫、羊绒裤、羊绒大衣等,合格13批,合格率仅为16.3%。从而不难看出,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羊绒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清河羊绒产品市场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t,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000万件。
2.3品牌效应差。
清河县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县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缓慢。即有的品牌维护不尽如人意,产品品质不一,高中低档产品均用同一商标,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羊绒品牌的发展。
3清河羊绒产业链目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3.1提高羊绒制品要科技含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
在清河县羊绒产业中,羊绒衫等上衣制品主要模仿国内外其它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款式老套跟不上形式,品种严重单一,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远远的落后。其产品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那些款式要求不高的羊绒裤等系列。这就需要清河县的企业长期的加大款式研发的能力。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在此技术上实现再创新。宇联、宏业、奥莱克3大集团先后引进6条绒条加工生产线,22条纺纱生产线,引进德国stoll公司电脑提花横机200台套,完成了stoll电脑提花机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宇联公司聘用了日本籍的高级工程师负责生产管理,如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了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了新一代抗起球羊绒衫;宏业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作为首席设计师,从而促进了企业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
3.2建立有效的羊绒市场秩序。
由于羊绒商品的特殊性,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以及各地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等与羊绒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脱节,加上羊绒传统直销的局限性,供需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适合羊绒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来补充前者的不足,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因此组建羊绒专业拍卖交易机构,借鉴国内外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及拍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拍卖交易规则将其从一般商品贸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国际羊绒拍卖会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形式。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
3.3建立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羊绒品牌有180多个,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羊绒品牌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中国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将是提升羊绒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羊绒业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的增长,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我国羊绒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技术创新的、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羊绒行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焱.清河羊绒基地解剖[j].中国纺织,(11).
[2]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聚集羊绒产业优势展示羊绒之都风采[j].中国科技产业,(12).
[3]王俊峰,郭东生.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怎么办[j].中国纺织经济,(01).
[4]郝伊清.潮起潮落话羊绒[j].北方经济,(02).
[5]贾兴国.羊绒市场:回眸八九展望九九[j].北方经济,(02).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三
从上个世纪开始,逐渐形成全球化经济市场,很多具有先进经济水平和技术的国家开始利用金融、科技等方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增加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所以,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明显的调整,为了可以在全球化经济的情况下一直处于不败的地位,就需要不断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力开发和支持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逐渐成为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发展因素,因此需要机械制造行业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1.2系统工程作用。
现阶段,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已经逐渐应用传感科技、信息科技、自动化科技等,并且适当的开始运用一些现代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在生产、设计、制造、销售以及管理组织等方面。在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时候,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合理的衔接旧的技术,以便于可以保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工程化。
1.3竞争要素统一体的作用。
从旧的发展方面来说,竞争的主要方面就是增加生产率,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发展和加剧,机械制造技术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不断把旧的生产模式变化为生产投资、时间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机械制造行业想要成为有力的竞争机制,就需要有机的统一和结合上述三方面。
1.4综合性的技术作用。
使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最根本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机械制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以局限于本身的产品制造,需要全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潜在市场、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并且需要合理的协调上述环节,保证可以达到高度统一,为全面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四
加大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力度,要尽快做到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强管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一是要把森工企业所属的学校、医疗卫生、住房等福利性机构整体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二是要改革医疗制度,尽快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和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多种办法减轻企业医疗负担;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摆脱靠企业增加成本支撑改革的局面,逐步加大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2.2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状况。
国家要大力扶持森工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本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
(1)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
(2)盘活森工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3)盘活森林资产,对森工企业拥有林权的活立木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经确认后,作为企业资本公积入账,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4)通过产权的无偿转让、财政拨款,追加森工龙头企业资本金,与此同时要进行优质资产置换,低成本兼并收购扩张,促进森工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与加快资本营运速度,从而保证森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上的资金优势。
(5)组建上市公司,筹集社会资金。由于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以及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组建上市公司时会面临不符合上市标准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可效仿森工集团,抽调、重组企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上市公司。
2.3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2.3.1建立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体系。
(1)禁伐区的天然林,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要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管理好禁伐区的天然林,由国家投资培育和管护,要资金到位,人力到位,使其得到尽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2)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对商品林区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加大营林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重点经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
(3)提高种苗科技含量,为商品林建设提供物资基础。加强种子园建设;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为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使林业生产良种化。
2.3.2整合优势资源。
森工企业对内实行行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企业内部各项产业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产业要素。大型森工企业的原下属分公司或林业局的林业产业可以以入股形式参加兼并重组。对山特产品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行。企业对外(尤其家具业、林产工业、山特产品业),应与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以尽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打造出森工企业的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2.3.3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产加工业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实现林业产业高度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强调在改造、改组、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业项目基础上,形成林产加工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高效益产出。要特别重视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发展,以此作为终极生产项目(群)。
2.3.4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
依托森林的多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目前,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冬季北方以滑雪为主要内容,夏季以观光、森林浴、林间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旅游遍布全国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森林旅游品牌与服务;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如山野菜的采集、加工,药材、菌类等的培育与加工生产。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寻求技术依托单位,深入开展企校共建活动,与省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及先进的设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专门研究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向高、精、尖产品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整合优良资产,提高创利水平。坚持学习引进高新技术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4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2.4.1积极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森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制度保障。
(1)森工企业要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做好林木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原有的产品改型、改造,开发新的林木尖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以往单一原始粗加工的林木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森工企业林木及非林木产品的市场管理创新,改变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市场化,树立品牌意识。运用新的理念,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品牌形象,森工企业产品就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2.4.2做好现代企业市场培育。
(1)资金市场的培育为森工企业经营扩大资金来源。具体可通过比较成熟的森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资本金,或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森林工业筹措资金。
(2)企业家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森工企业企业家市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把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3)科技市场的培育。促进森工企业科技市场的形成,采取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由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森工企业出资购买转让费的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科技市场的形成。
总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森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是森工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森工企业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新的林业市场体系,才能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中建立起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森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彭华福.发展林业产业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林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