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实用16篇)
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第一花木网资讯:摘要:核桃是我省产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干果树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此,抓住时机,在核桃适生区进行良种化栽培,产业化开发,对提高核桃产量、品质和知名度,对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范品种、营建采穗圃、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综合管护、加大投资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
规范品种,适地适树。
栽培核桃分实生核桃和品种核桃2大类,20世纪90年代以前栽植的核桃都属于传统的实生苗栽植,挂果迟,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交口县开始了引进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近10年来品种核桃得到了大面积的发展,农民开始重视核桃园的管理,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优质核桃苗木的短缺的现象,再加上交易方式的不规范,核桃苗木穗条产销过程中的欺诈之风也屡有所闻,有的中介商贩,将混杂苗当品种苗,将乙品种冒充甲品种,甚至将剪砧萌蘖苗当嫁接苗出售等。这种假劣苗木和穗条就为良种核桃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一要开展高接换优营建核桃采穗圃;二要严格按照核桃采穗圃的作业设计要求高标准建园,资金上可采取县财政补助与个体老板自筹相结合的形式,由私人个人营建核桃采穗圃基地。这样既解决了穗条不足问题,又解决了调运种苗运输战线长,苗木质量差,品种纯度无保证,生产成本高,种植成活率低的问题,对促进核桃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市场化运作。
由于核桃种植、管护、销售多以个体形式为主,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与加工、销售严重脱节,各环节的经营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阻碍了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要积极创办农村经济林合作社组织,成立核桃经济林协会,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核桃大户的协调和沟通,切实解决核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核桃产业的快速推进献计献策。抓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等媒介优势,及时向社会发布核桃产品信息,增加产品销售量。
抓好核桃园区的建设和综合管护。
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将会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更加要求质量标准化,而质量的标准化是建立在核桃园标准化建设管理基础之上的,所以抓好核桃园区的综合管护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一是狠抓培训,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农户为单元的科技服务体系,采取召开会议和工作队进村入户、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给农民把发展核桃的前景讲明,把种植核桃的效益帐算清,使农民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核桃改良技术和提高群众自觉管理核桃的积极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示范园为基地,开展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高接优换等技术环节培训,使多数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核桃经济林栽培管理实用技术。二是坚持原则,科学种管,保证质量:坚持3个原则:即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施工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不栽”,即不是核桃发展适宜区、次适宜区的不栽;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栽;当地老百性积极性不高的不栽;没有落实所有权的不栽;没有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的地方不栽。三是加强基地灌溉、电力、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基地化、园区化建设,确保栽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的良好效果。以现代品种、现代技术、现代经营管护理念,全力打造现代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
县、乡要从培植和壮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出发,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投入、信贷补充”的原则,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投入和项目投入为辅、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科技支撑及示范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加大农户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产业发展投入;三是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及时做好核桃基地建设项目的编制、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省、市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核桃在柞水具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我县核桃生产的现状
一是核桃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依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规模发展核桃建园,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由零散栽植向集中规模发展的转变、由实生建园向良种建园的转变、由低档次建设向标准化建园的转变、由单一扩大基地规模向新发展与嫁接改造并重转变。到2017年底,全县共栽植核桃23.2万亩,其中良种建园面积2.4万亩,退耕还林连片面积2.2万亩。现有挂果树7.7万亩,占总数的33%,年产量2300吨以上,产值3680万元,户均核桃收入1000元,人均核桃收入300元。核桃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核桃产业也发展成为了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业有限公司、柞水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柞水千禧公司等3家企业,也都把核桃列入生产、加工、营销的重点项目发展,使我县核桃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里将实现大幅度增长。
三是核桃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市质监局已经发布了地方标准《核桃标准综合体》,涵盖了“核桃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核桃嫁接苗质量分级标准”、“核桃高接换优技术规程”、“核桃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等,已被大量推广应用,为我县核桃基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县政府印发了《柞水县核桃产业2017—2017年发展规划》、《柞水县核桃五年发展实施方案》、《柞水县2017年核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决定每年从县财政预算100万元作为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核桃高接换优、综合科管和基地建设。特别是今年,县政府计划多方筹资610余万元,投入核桃基地建设,并组织开展“每个党员、干部、职工为农户栽五棵核桃树”等活动,促进核桃产业发展。
产品占据省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粗放,产量低且不稳定。农户普遍缺少科管意识,多数核桃树放任生长,长期处于荒芜状态,致使树木长势衰弱,树体整体死亡多,挂果少,产量低;特别是管理不到位,受病虫害侵袭严重,黑果落果多,一旦遭受“倒春寒”影响,就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产量极不稳定。
二是栽植分散,连片基地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仅有连片核桃林面积4.6万亩,其余均属零星树和四旁树,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及规范化管理。
三是良种推广不规范,品种杂而多,品质良莠不齐。我县从1991年开始推广核桃良种,目前已发展良种核桃园2.4万亩,但由于品种较多,老化严重,核桃品质差、效益低,群众栽植积极性不高,影响核桃产业整体发展。
四是核桃产品加工销售体系不健全。我县已经投产的的核桃加工企业只有1家,目前只能生产简单的初级产品,主要以产销原品核桃和核桃仁为主,还没有规模化的核桃深加工企业;加之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专业化营销队伍,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生产,核桃产业链条短,总体效益较低。
中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
《关于柞水县核桃产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从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凤庆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基础较好,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4个方面阐述了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380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
凤庆县国土总面积3335km2,98%属于山区,平坝、丘陵占2%,最高海拔3098.7m,最低海拔919m,是一个典型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山区,多数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13个乡镇187个村,其中有174村是适宜核桃生长区。目前全县有核桃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25万亩,其中初果期75万亩、盛果期50万亩,2015年核桃年产量达120000t,年产值264000万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核桃是凤庆的乡土树种,也是重要的经济林木,由于大多数核桃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良好的核桃种源。每年可提供优质接穗1000余万条,可培育嫁接苗500万株以上,充足的良种壮苗供应为凤庆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悠久历史。
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明朝末期该县的核桃栽培、生产、加工就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形象描述了途径顺宁时的见闻:“郡境内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一钱可数枚,捶碎蒸之箍烤为油,胜芝麻、菜子诸多矣”。
经过全县人民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在核桃栽培、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一是要选择优质核桃苗,即根系发达、顶芽和侧芽都要饱满、高30cm以上;二是种植坑要开挖合格,宽1m、深1m比较合适;三是施肥要足(每株施50kg左右的农家肥);四是要浇足定根水,一般每株两大桶45kg左右;五是做好保湿工作,为了方便可以直接加盖塑料薄膜每株1m2。这样做大大的提高了新植苗木成活率;为了尽快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该县采取以下5种方法,一是在多年生长的大铁核桃树上直接进行接嫁接,这样易管理见效快;二是铁核桃实生苗嫁接移栽(利用1~2年生铁核桃实生苗,进行统一嫁接移栽),这样不但降低了造林成本而且丰产期长;三是移栽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把4~8年离家较远的野生铁核桃进行带土移栽到方便管理的地方并就地嫁接),这种造林方法适合小范围内造林,这样种植的泡核桃挂果期早、丰产期长而且方便操作;四是老核桃树改造(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核桃树进行再次嫁接改造),这样能提高核桃品质增加核桃产量;五是新核桃带皮直播(秋季在造林地块直播种带皮铁核桃,2~5年进行就地嫁接),这样能减少苗木损伤,提高成活率,保证品种纯正。
核桃种植成本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也不大。只要培训到位,零基础的成年人都能种会种,并且房前屋后、沟道两边、河道两旁、零星荒山地块都能种植发展,与该县各级财政和群众投入能力有限,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相适应。
核桃不仅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成熟期短,秋收省时,很多农民从常年耕地劳作中解放了出来,进城务工或者发展林下产业。这样农民不但有核桃收入还增加了务工收入和林下产品收入,实现了产业机构调整的良性循环,再加上核桃是生态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仅核桃干果和核桃油就供不应求,不愁出售,每年核桃成熟的季节,各个核桃收购点都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有很多外地核桃商人也纷纷慕名而来。现在的凤庆凡是气候海拔适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种核桃。群众的积极和热情是凤庆发展核桃产业的动力。
行政政策的支持。
县委、县政府将核桃产业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德政产业,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举全县之力把核桃产业发展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实行了四大班子分包负责制,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挂钩领导到位、政策到位,随着各级责任的落实,为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把核桃产业做好、做大,积极引导农民组织参加核桃产业协会和核桃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政府指导协会、协会组织群众的种植管理机制。同时把核桃精加工作为核桃产业产值进一步提升的切入点,大力扶持核桃加工销售的知名企业,以这些知名企业为中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良好政策扶持下,现在全县已有250多家加工企业从事核桃加工,形成核桃产品加工企业群。核桃产业不断地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景美民富的良好生活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光宝.楚雄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2]何志明.影响核桃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原因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山核桃产业是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林果业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产业。然而,目前的山核桃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还存在盲目性及无序性,难以满足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山核桃主产区临安市为研究对象, 从农户层面分析了山核桃种植的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平,以该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为研究重点,在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合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以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核桃 产业 可持续发展 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从临安市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山核桃经营粗放,收成受气候天气等自然因素很大,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对山核桃生产构成了威胁,科研薄弱,销售局限,山核桃的无序管理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山核桃加工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那么,如何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又能实现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临安市各级部门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以临安市如何实现该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一初探。
一、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特点及现况
山核桃属胡桃科山核桃属,全属共有18个种,3个变种。其中我国有5个品种,即临安山核桃、湖南山核桃、贵州山核桃、大别山山核桃和越南山核桃。在全球18种山核桃中,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当首推昌化山核桃。1989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山核桃林18.88万亩,1996年,山核桃增至24.6万亩。2000年,全市有山核桃面积30.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57%;常年产量5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8%。平均亩产29.4公斤,最高亩产222公斤,均为全国之最。2017年,作为临安林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山核桃,经济效益继续平稳增长。全市山核桃总产量达到6800吨,一产产值2.8亿元。
1、山核桃是良好的生态经济树种。大家知道,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容易淋溶而形成喀斯特地貌,适合这种土壤的造林树种十分少。过去在造林时许多地方因树种选择不当,致使植被破坏而很难恢复。山核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地,它是少数可供选择的树种中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环境的生态经济树种。在西部地区,山核桃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山核桃是临安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山核桃是投工少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树种,通过对临安山核桃产区调查,三产中从事林业的占93%,林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7.4%(2000年),而山核桃的收入占林业的收入的70%多,山区农民依靠山核桃摆脱了贫困。临安市2001年有22个村平均户户山核桃收入超万元,收入超百万元的村有39个。素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称的岛石镇,山核桃面积达8万余亩,1991-2000年10年间人均年山核桃收入达1335.7元,2000年人均收入达2618.9元(不含加工增值),2001年人均收入达267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8.7%。
44.8kg(1997年),干果0.57kg,干果的发展具很大的潜在空间,尤其是特色干果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山核桃是干果中的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位一直较高。现山核桃的销售市场基本上仅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南北市场还没有很好开发,市场容量十分大。
使低产林产量提高了30%到1倍以上,小面积示范林亩产由原来不足30公斤上升到150公斤。现主产区多数实行了施肥、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综合措施,增产效果显著。
表1 临安市山核桃发展面积统计
年度 面积 增加面积 统计年限 年增加(亩)
(万亩) (万亩)
1957 10.68 \ \ \
1983 17.06 6.38 26 2453.8
《关于宁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六
1997年,黎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7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7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七
云南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云南核桃种植面积82.4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6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在省内,种植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种果树,是云南第一经济林果。
(二)核桃深加工现状
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调查统计,云南现有南国天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胜江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家核桃加工企业,从业人数3049人,设计生产能力6.196万吨,产值56823万元。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三)云南核桃栽培研究成果
2
规模有待提高。由于“薄壳核桃”总产量偏低,价格偏高,加工企业基本上是选用价低量少的铁核桃与碎仁为原料加工核桃油,使核桃加工也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云南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栽培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已发生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核桃栽培面积大,但总产量低、质量低是目前云南核桃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技术含量低
云南栽培核桃经过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均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成果。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和苗木繁殖问题 核桃品种混杂;良种纯度不高;在晚霜危害严重地区(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的部分产区)缺乏良种;现行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缺乏专业化采惠圃。
2、山地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在核桃基地建设中,有些地方忽视核桃的特性和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中连片,将核桃造林的选在气候炎热或非常寒冷、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山顶上,致使核桃生长不良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3、现行的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现行的核桃标准系列中,国家标准有1987年颁布的《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ly/t1329-1999),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等。这些标准均是以我国北方核桃为主要依据来编写的,不适应云南核桃产业发展,云南省至今未编制过省级地方标准。
4、无公害栽培与绿色食品认证缓慢 云南核桃多栽培于山区,远离工矿企业和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源,加之云南核桃病虫危害相对较轻,在栽培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完全具备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条件,但云南省核桃产业的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缓慢。
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未引起云南省核桃加工企业的重视。
(四)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云南省从事核桃经营加工的大小企业约有300多户,且实力不强,属于分散竞争的格局,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批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产业发展。云南核桃产业既是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要提高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这一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减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技术服务和流通销售的帮扶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2、出台澈励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是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核桃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要税极引导农p、企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扶持专业户或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特别要鼓励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核桃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
3、加大怠种繁育.巩固产业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应从品种的繁育人手,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现核桃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云南核桃产品进人国内外大市场打好基础。
4、挟持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目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投资.重点扶持建立棱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云南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体系。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社会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核桃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为核桃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核桃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
总之,云南的核桃产业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核桃种植户的努力下,云南的核桃产业将会更加的辉煌。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八
截止2015年底,全县林业产业经营面积242827.94亩,年产量459708.236吨,年产值达61161.61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129个。1.1.1第一产业全县林业第一产业经营面积206913.54亩,年产量436557.536吨,年产值达39839.61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经营主体115个。其中:工业原料林77294.24亩,年产量137708.09立方米,年产值15240.353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27个,主要树种有107杨、108杨、泡桐等;经济林109377.8亩,年产量22446.995吨,年产值14296.36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51个,主要树种为核桃、油桐、柿树、杜仲、花椒、山茱萸、桃、李、杏、苹果等;苗木、花卉基地8060亩,年产量14.07万株,年产值5502.9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16个,主要树种有五角枫、栾树、黄栌、彩叶桂、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国槐、法桐、白蜡、月季、白皮松等;林下经济11831.5亩,年产量133712.3吨,年产值4800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20个,主要种类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1.1.2第二产业全县林业第二产业经营面积12364.4亩,年产量23003立方米,年产值达116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4个。主要以木材加工类为主,涉及到蔡店镇、工业区、小店镇、刘店镇、上店镇、柏树乡等杨树、桐树初加工木材厂。1.1.3第三产业全县林业第三产业经营面积23550亩,年接待旅客达145.9万人,年产值达20155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5个,分别为:洛阳鑫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汝阳中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洛阳恐龙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鸡冠山杜鹃花旅游区和虎盘寨旅游区。
1.2.1从林业产业产值结构比例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39839.613万元、1167万元、20155万元,产值比为6:1:3。结果显示:林业产业主要还是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贡献率更明显,充分说明了今后林业产业发展方向是:继续稳定第一产业,合理拓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2.2从产业经营主体单位看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林业产业经营单位129个,其中第一产业115个,第二产业9个,第三产业5个。但是,与产值结构横向比较看,第一产业产值贡献率远远小于第三产业产值。也就更进一步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引领整个林业产业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施展。
2.1林业产业没有得以高度重视,发展规划滞后。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存在随意性、无序性,总体上存在重取轻予现象。由于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2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汝阳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小,优势产业还未形成,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管理粗放,品质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少,产业链不长,林产品竞争力不强。
2.3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指导不到位。
由于科技措施跟不上,初级产品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和管理方面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还较突出,分散种植、各自为战,不能培植支柱产业来。
2.4管理体制不顺,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花卉、药材、水果、核桃、牡丹、杜鹃等一些产业企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不属林业部门。有些企业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关系还没有理顺,造成政出多门,难于形成合力和发展动力。林业产业管理水平有限,林农农采青卖青、做假掺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存在,保护品牌的意识不强。
3.1稳步推进第一产业规模。
第一产业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其规模决定着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后劲,结合现有规模和发展模式,工业原料林可适当扩大规模,生态廊道建设主要以杨树、桐树等为优选树种;重点是发展以干果核桃为主,梨、杏、桃、苹果等鲜果为辅的经济林建设,以每年不低于3000亩的规模连片种植,全县各乡镇均可发展,尤其是三屯镇、刘店镇、上店镇、陶营乡、内埠镇等地发展潜力很大;适当发展苗木花卉产业,重点在小店镇、上店镇、三屯镇等水利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苗木花卉,主要以五角枫、栾树、杜仲、黄栌、血皮槭等乡土树种为主,规模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为主;现有郁闭度在0.5左右的8万亩核桃林下,均可引导推广林下油用牡丹种植模式,力争五年后达到“满山尽是牡丹花”的林下花海效果。
3.2有序引导第二产业升级。
现有第二产业还处在初级简单加工阶段,引导科技含量高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汝阳将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根据调查结果看,核桃深加工项目、油用牡丹深加工项目、杜仲深加工项目、杨树及桐树的精深加工项目等将是林产品深加工项目可选范围。
3.3扶持发展第三产业效应。
西泰山风情小镇的发展模式足以证明,山区林农只有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老百姓的小康致富路就一定能实现。依托南部深山区的原始森林景观为主,大力开发丰富的天然林景观利用,付店镇、靳村乡、王坪乡将是重要发源地。大力招商引资,齐心协力共商旅游产业发展将是可行的脱贫致富小康路。中北部丘陵平原区将是游玩采摘、休闲农庄等产业发展区,三屯镇、刘店镇、上店镇、陶营乡、内埠镇等均适合连片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九
南阳全市核桃种植面积16.7万亩,重点分布在内乡、淅川、方城、南召、西峡、桐柏等县,其中内乡县核桃面积8.2万亩,占全市面积的49.1%,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生态产业。
南阳核桃种质资源比较丰富、品种多。南阳市先后引进日本清香薄壳核桃、辽核系列、中林系列、香玲、“露仁核桃”、“纸皮核桃”等优良品种。
内乡县大力引进发展薄壳核桃,推广优良品种,建立了2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300多亩的核桃繁育圃基地,已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3个优良品种。2008年以来,内乡县结合县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把核桃产业发展确定为全县重点林果产业项目,制定《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10万亩的发展目标。目前,以余关、赤眉、赵店、马山、乍曲等乡镇为重点,内乡县初步建成了4个万亩和6个千亩核桃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8.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万亩,年产核桃120万公斤。
内乡县以浅山丘陵为重点,在县中部地区建立一条百里核桃经济核心带,北部山区核桃种植区和西南部丘陵核桃种植示范区。全县紧紧围绕这“一带两区”,创新发展模式,引进民间资本,整合涉农项目,强力发展核桃产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在产业发展上,内乡县注重机制创新,先后吸引山东浩林果业公司、煜林果业和东蓉农林有限公司等,投资2.5亿元发展核桃产业,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投资不足等问题。
在基地建设上,借集体林改之力,实行“现金租赁、保本加分红、合作经营和林地入股”等四种土地流转模式,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形式,吸收基地周边群众入社,形成由公司带动、以合作社为纽带、群众参与的规模化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问题。
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县政府对连片发展面积在100亩以下的,每亩给予150元补助;1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200元补助;对集中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00元。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核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一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1,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08.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智慧被赋予了太多理想与完美的期许,智慧城市的生态性是基于智慧城市的本质与内涵,从技术、经济、信息化应用层面来实现高度智能的、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面对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上,对于“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认知还存在片面性,还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中,还遭遇诸多不相适应的困境。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多极性,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绩效考核等方面来满足城市“公共利益”诉求,破解各类难题,促进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生态化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内涵;规划建设;制约因素。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而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却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智慧生态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基础上,突出智慧城市的生态水平。如何界定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必然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视角来全面审视其内涵、特征。结合对智慧生态城市的各个定义的归纳与提炼,所谓智慧生态城市,是建立智慧城市核心特征基础上,实现与生态核心特征的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多元交互,并通过系统学、结构学、关系学、心理学、环境学、美学等理念来营造人居、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城市类型与城市规划,都需要建立在相应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上,同样,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智慧理论从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生态智慧是延续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理念及生存策略基础上,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生态智慧强调对人的生态观及生态规律的认识,强调正确理解生态问题,结合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中来营造生态群落。如从气候、地理、人文等生态关系上来运用生态和谐理念,处理人居环境的协调性;从改造城市规划与布局上,结合技术、经济手段来充分发挥环境要素的作用。2.自律理论从“律”的解释来看与哲学上的“理性”具有相似性,自律理论是基于个体的理性,自律与道德关系紧密,也是道德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体现。从一般意义来看,个体的自律与其道德准则相一致,不受外在力量的强制。智慧生态城市的自律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行为强度来遵循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格局,来调控城市生态性,促进城市的自组织、自抑制、自调节、自发展,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3.公共利益理论对于智慧生态城市中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的体现在利益壁垒上。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自身利益,努力实现多方利益平衡的智慧行为。如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在平衡中,牺牲自我利益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属于智慧行为。同时,在智慧生态城市的公共利益实现上,要通过智力、知识、创造力来实现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的平衡,要实现个人与个人之外利益的相互平衡。事实上,公共利益是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彰显智慧性、生态性,实现城市各主体之间协调有序的基础。4.集体智慧理论集体智慧是通过众多个体的相互协作来实现的智慧共享,也可以归结为智慧融合的结果。从概念上来看,集体智慧将松散的个人、企业、组织集合在一起,以集体成员间的相互融合来实现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解决。其产生必然具备个体数量、密度与智慧所形成的关系。王殿华通过对信息效用的分析,指出由多个生物个体所形成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集体,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用,将集体智慧理论应用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可以实现集思广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建设宗旨,更能够从挖掘多元化智慧元素中来体现生态城市的人本性,如通过借鉴和引入多个层面、多个集体组织的协作来强调智慧城市的集体智慧。
智慧生态城市作为优化公共物品供应与协调的总任务,在立足城市空间资源布局上,其核心不在于加快城市进程的发展速度,更不是在于对某些具体建设项目的评价,而是对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协调。对于制约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多是偏离城市公共性的发展轨道。1.城市决策者意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由政府主导下实施的,对于政府决策者来说,由于受政绩观、晋升诉求的影响,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中易受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干扰,偏离应有的价值趋向。如地方政府决策者会围绕gdp增长来强行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进度,对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目标与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产生扭曲,严重制约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轨迹,甚至带来重大社会发展难题。城市规划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重要规划节点上,如公路、机场、商业圈等公共设施上,一旦陷入政府决策意志范畴,将带来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的恶性循环。2.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缺乏经济化、效率化综合评价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推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秩序的协同发展。从城市规划与建设效率上来看,公正、效率是两个极点,而城市规划终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公正。弗里德曼提出,城市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而应该基于社会理性来展开。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效率最大化。事实上,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多遵循效率性目标,利用城市规划工具性特点,冠以“规划跟着项目走”“根据投资需求来调整和修编”思路,以致对城市规划陷入了对效率与技术的不懈追求,而忽视了城市社会效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当前,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主题,对于多数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上,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城市自身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城市规划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速的工具。很多不切实际的城市规划与扩张,高新区、房产热、cbd热、旧城改造等不仅破坏了城市原来的人文环境,也背离了城市规划发展的公共性目标。3.对城市公平性的缺失严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首先要强调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服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如城市医疗、必需住房、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既是保障个体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城市整体化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多数城市规划中,将高端的文化艺术中心、cbd、高精尖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准,而忽视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淡化了城市社区公共建设及公共环境的营造。以住房为例,在政府决策导向下,住房建设空间存在不平等,住房阶层化现象严重,公共政府空间被商品房所挤占,广大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高价住房空间却大量闲置,由此带来的城市空间阶层不平等问题,制约了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4.城市规划主体的单极化和利益错置问题突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的主体以政府为主,专家、社会公众参与形同虚设,尤其是广大社会公众监督缺乏制度化,导致城市规划陷入政府决策者的主观倾向中。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对城市规划经济指标的要求更高,在利益驱动下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对于旧城改造与规划,缺乏规范与制约,项目审批草率,随意变更规划,如对于原来城市规划内容进行重大变更,无法兼顾公共利益的应然要求。我国《城市规划法》在保障城市主体利益上也给予了规定,如“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并规定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和其他方式听取公众意见作为规划的必要程序”。但对于社会公众的参与听证来说,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序性较强,无法通过社会公众监督来防范强权主体的利益偏置。
三、结语。
通过对智慧生态城市“智慧”的全面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停留在智能城市或信息城市阶段。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理论,从制约因素探析中来梳理“智慧”城市的构建思路,明确“智慧”城市的生态要素,并从智慧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以促进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当然,在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还需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背景实际,从当前存在的因素入手,全面理解和正确解读其内涵,坚持城市智慧性、生态性的融合,促进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三
加大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力度,要尽快做到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强管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一是要把森工企业所属的学校、医疗卫生、住房等福利性机构整体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二是要改革医疗制度,尽快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和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多种办法减轻企业医疗负担;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摆脱靠企业增加成本支撑改革的局面,逐步加大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2.2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状况。
国家要大力扶持森工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本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
(1)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
(2)盘活森工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3)盘活森林资产,对森工企业拥有林权的活立木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经确认后,作为企业资本公积入账,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4)通过产权的无偿转让、财政拨款,追加森工龙头企业资本金,与此同时要进行优质资产置换,低成本兼并收购扩张,促进森工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与加快资本营运速度,从而保证森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上的资金优势。
(5)组建上市公司,筹集社会资金。由于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以及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组建上市公司时会面临不符合上市标准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可效仿森工集团,抽调、重组企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上市公司。
2.3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2.3.1建立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体系。
(1)禁伐区的天然林,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要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管理好禁伐区的天然林,由国家投资培育和管护,要资金到位,人力到位,使其得到尽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2)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对商品林区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加大营林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重点经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
(3)提高种苗科技含量,为商品林建设提供物资基础。加强种子园建设;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为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使林业生产良种化。
2.3.2整合优势资源。
森工企业对内实行行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企业内部各项产业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产业要素。大型森工企业的原下属分公司或林业局的林业产业可以以入股形式参加兼并重组。对山特产品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行。企业对外(尤其家具业、林产工业、山特产品业),应与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以尽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打造出森工企业的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2.3.3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产加工业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实现林业产业高度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强调在改造、改组、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业项目基础上,形成林产加工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高效益产出。要特别重视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发展,以此作为终极生产项目(群)。
2.3.4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
依托森林的多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目前,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冬季北方以滑雪为主要内容,夏季以观光、森林浴、林间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旅游遍布全国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森林旅游品牌与服务;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如山野菜的采集、加工,药材、菌类等的培育与加工生产。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寻求技术依托单位,深入开展企校共建活动,与省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及先进的设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专门研究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向高、精、尖产品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整合优良资产,提高创利水平。坚持学习引进高新技术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4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2.4.1积极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森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制度保障。
(1)森工企业要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做好林木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原有的产品改型、改造,开发新的林木尖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以往单一原始粗加工的林木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森工企业林木及非林木产品的市场管理创新,改变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市场化,树立品牌意识。运用新的理念,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品牌形象,森工企业产品就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2.4.2做好现代企业市场培育。
(1)资金市场的培育为森工企业经营扩大资金来源。具体可通过比较成熟的森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资本金,或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森林工业筹措资金。
(2)企业家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森工企业企业家市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把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3)科技市场的培育。促进森工企业科技市场的形成,采取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由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森工企业出资购买转让费的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科技市场的形成。
总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森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是森工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森工企业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新的林业市场体系,才能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中建立起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森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彭华福.发展林业产业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林业.,(3).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总结近年来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云南林业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对今后云南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论文。
一、林业第二发展状况简介。
云南的森林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黑龙江但林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2.39%在全国排在第17位。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拥有全国1/10的森林面积、1/8的森林蓄积虽然近年来林业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这是在基数小、底子薄的基础上实现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国家林业局初步估算,20全国林业总产值3.7万亿元,是4634亿元的近8倍,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按新口径统计,云南省年总产值为1587.5亿元,而浙江的林业用地面积仅为云南的27%,森林蓄积量不到云南的1/10,但总产值却超过3000亿元。“这说明云南的森林资源经营仍很粗放,林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说。
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的林业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这种情况说明,我国林业产业至今仍未能实现由种植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依然处于国民经济的较低层次。
云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为3.8:5.1:1.1,存在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不扎实,第二产业林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比例不高等问题,全省的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二、林业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制造,木制品制造,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竹、藤家具制造,木、竹、苇浆造纸,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木制工艺品和木制文体用品制造,非木制林产品加工制造等,要发展好林业第二产业,必须要有良好的林业资源基础,同时也需要林业第三产业的拉动,这样才能够有林业第二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
(一)资源利用不高。
1、林农林地利用。
2、天然林保护区。
目前天然林保护区资源利用率很低,大都依赖国家的天然林保护经费过日子,缺乏盘活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好多可以间伐利用的次生材、枯倒木、病死木都是生产人造板的好原料,但都懒于开发利用,任凭腐烂在山里;次生材、枯倒木、病死木还增加林区可燃物的载量,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中低产林改造中的伐除物和人工林的采伐剩余物,也都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国有林场。
目前,有些国有林场也搞抚育间伐,但是为了眼前利益采伐好的、大的,留差的、小的。这样就不利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木资源的更新与增加。
这些情况使云南省林业企业在发展第二产业时,缺少良好的资源基础,不利于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二)林木深加工的水平不高。
云南省木材产量为533.03万立方米其中原木448.17云南省锯材136.06万立方米、木片加工和木粒23.69万立方米、人造板中的木胶合板材29.18万立方米;山东省的木材产量为347.98万立方米原木309.34万立方米、锯材554.2万立方米、木片加工和木粒1025.07万立方米人造板中的'木胶合板材3474.71万立方米。山东省原木309.34万立方米却制造出是自身约十倍的木质产品这说明山东省进行了产品深加工而云南省的林木深加工水平相对较低。
(三)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云南省进行了林权改革后,林农、林企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高涨,但由于林业产业,尤其是林业第二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国家虽然鼓励林农和林企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但由于林农、林企对贷款程序不了解,贷款程序繁琐,林权评估机构少且费用高,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不健全,林业保险发展不健全等原因,使林业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发展水平低。
针对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不高、林木深加工的水平不高、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二)提高林木资源的深加工。
进行林木资源的深加工,可以促进林业总产值的增加,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大大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集群效应,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丰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经验,做大作强林业企业。以云南省中低产林改造为例,中低产林改造计划到改造2000万亩,到基本完成其余4000万亩改造任务。以每亩中低产林产生2~3吨次生材计算,平均每年可产生1200~1800万吨次生材;按照板材单耗1.35~1.45吨/立方米计算,可生产刨花板约827~1333万立方米。而云南省20生产人造板138.51万立方米,其中刨花板7.07万立方米。中低产林改造时间为十年,每年都有大量可用于刨花板产生的资源,云南省应该把握该机遇,积极招商引资,促进林业企业的发展。
(三)加大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林业第二产业的前期投资往往涉及厂房、机器设备、道路、水电网等的基础性投资,而且前期投资往往巨大,现阶段林企、林农在发展林业第二产业方面往往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政府应根据林农贷款和林业企业贷款的不同规律,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解决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促进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对于林农,大力发展小额贴息贷款。林农资金匮乏,且林业生产周期长,银行机构又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收入中支出一部分,对林农的小额贷款进行贴息,提升林农的信贷意愿,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为方便林业企业贷款,应大力促进林权资源评估机构、林业保险机构、林权流转机构的发展,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要:笔者通过对河北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调查研究和参考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本地区在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把握羊绒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目前,清河县拥有羊绒生产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60多个,羊绒产业推点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人。全县拥有梳绒机17000多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万多t,其中山羊绒4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5%。在初加工发展的同时,羊绒深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拥有粗纺纱生产线43条,精纺、半精纺纱锭3万锭,年可纺纱3600t,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中心;拥有横机17000多台,电脑横机150台,年可加工各种羊绒制品3000多万件。,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24000t,纺纱3800t(其中外加工1200t),织衫900万件,创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均占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60%以上。
1清河羊绒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1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
清河县羊绒加工户所用的原绒全部购自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购进的渠道和方式,有的加工厂家直接到牧民手中收购,也有的牧民把原绒运往清河卖给梳绒企业,还有的企业大户专门从事原绒购销。自1985年至今,县城各大旅馆均住有内蒙、甘肃等外地来清河销售原绒的客商。开始时牧民背着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原绒来清河出售,近些年来牧民成吨成车的原绒从遥远的牧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清河。
1.2生产经营区域化、规模化。
精梳羊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便于家庭生产加工。一台梳绒机的年可获利2~3万元。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工户由少到多,迅速发展,形成大面积、区域化生产。杨二庄、黄金庄、谢炉、戈仙庄、陈庄、连庄、双城集、油坊等县城东侧的10个乡镇,村村都有梳绒加工户,是羊绒加工集中的区域。
1.3区域化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全县兴起了5个羊绒交易专业市场,如杨二庄镇的羊绒交易市场,沿武松东街两侧东西延伸,分成3部分:一是成品绒贸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区域内百余家企业都是贸易场所。二是原料市场。地点在大裴村。三是毛渣市场。在镇政府东侧,每日向外输出毛渣几十吨。另外,还形成了梳绒机配件和维修市场。
1.4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
清河精梳羊绒行业由梳绒向纺纱、织布、织衫的深加工延伸,揭开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为了促进羊绒行业健康、持续、高速、高效发展,1994年8月,清河羊绒行业成立了“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是行业性社会团体,确定的主要任务,一是协助县委、县政府指导、管理羊绒行业发展;二是对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三是为羊绒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质量等项服务,协调关系;四是维护会员利益,反映会员意见,帮助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截止目前,清河羊绒同来公会共有148家会家单位。
2清河县羊绒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清河羊绒产业总体产值虽然很高,但是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所组成,这必然就决定了其厂商自有研发能力低,羊绒制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如鄂尔多斯、鹿王、圣雪绒等企业。,河北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羊绒制品进行了专项检验,在检验的80批羊绒制品中,绝大多数为本省生产,其中有羊绒衫、羊绒裤、羊绒大衣等,合格13批,合格率仅为16.3%。从而不难看出,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羊绒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清河羊绒产品市场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t,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000万件。
2.3品牌效应差。
清河县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县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缓慢。即有的品牌维护不尽如人意,产品品质不一,高中低档产品均用同一商标,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羊绒品牌的发展。
3清河羊绒产业链目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3.1提高羊绒制品要科技含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
在清河县羊绒产业中,羊绒衫等上衣制品主要模仿国内外其它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款式老套跟不上形式,品种严重单一,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远远的落后。其产品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那些款式要求不高的羊绒裤等系列。这就需要清河县的企业长期的加大款式研发的能力。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在此技术上实现再创新。宇联、宏业、奥莱克3大集团先后引进6条绒条加工生产线,22条纺纱生产线,引进德国stoll公司电脑提花横机200台套,完成了stoll电脑提花机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宇联公司聘用了日本籍的高级工程师负责生产管理,如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了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了新一代抗起球羊绒衫;宏业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作为首席设计师,从而促进了企业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
3.2建立有效的羊绒市场秩序。
由于羊绒商品的特殊性,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以及各地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等与羊绒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脱节,加上羊绒传统直销的局限性,供需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适合羊绒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来补充前者的不足,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因此组建羊绒专业拍卖交易机构,借鉴国内外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及拍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拍卖交易规则将其从一般商品贸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国际羊绒拍卖会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形式。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
3.3建立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羊绒品牌有180多个,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羊绒品牌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中国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将是提升羊绒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羊绒业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的增长,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我国羊绒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技术创新的、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羊绒行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焱.清河羊绒基地解剖[j].中国纺织,(11).
[2]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聚集羊绒产业优势展示羊绒之都风采[j].中国科技产业,(12).
[3]王俊峰,郭东生.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怎么办[j].中国纺织经济,(01).
[4]郝伊清.潮起潮落话羊绒[j].北方经济,(02).
[5]贾兴国.羊绒市场:回眸八九展望九九[j].北方经济,(02).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六
从上个世纪开始,逐渐形成全球化经济市场,很多具有先进经济水平和技术的国家开始利用金融、科技等方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增加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所以,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明显的调整,为了可以在全球化经济的情况下一直处于不败的地位,就需要不断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力开发和支持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逐渐成为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发展因素,因此需要机械制造行业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1.2系统工程作用。
现阶段,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已经逐渐应用传感科技、信息科技、自动化科技等,并且适当的开始运用一些现代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在生产、设计、制造、销售以及管理组织等方面。在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时候,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合理的衔接旧的技术,以便于可以保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工程化。
1.3竞争要素统一体的作用。
从旧的发展方面来说,竞争的主要方面就是增加生产率,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发展和加剧,机械制造技术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不断把旧的生产模式变化为生产投资、时间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机械制造行业想要成为有力的竞争机制,就需要有机的统一和结合上述三方面。
1.4综合性的技术作用。
使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最根本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机械制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以局限于本身的产品制造,需要全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潜在市场、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并且需要合理的协调上述环节,保证可以达到高度统一,为全面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