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汇总22篇)
教案应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步骤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教案范文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一
原式变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2.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与b的值,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周长.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3.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4.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先将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然后将已知变形为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三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四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能判断一个式子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2、熟练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现实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五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六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七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学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八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p69练习1、2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九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义: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景。同时,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练习?——测量河宽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设河宽ab长为x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巩固练习。
五、回顾小结。
一)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二)测高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的原理解决。
三)测距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两点间的距离,常构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实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六、拓展提高。
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七、作业。
课本习题27.210题、11题。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一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
(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二
王老师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后,并且把乘法公式进行对比,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王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整个课堂中,以学生练为主,王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效率。
教师讲课语言简捷、清晰,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好。乘法公式的引入由两种形式的'引入,又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公式的内在实质。做到以点拨为主的教学。对于公式的牲能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让学生自己举例符合公式形状的例子,课堂内的练习量、内容及安排上恰当好处,有基本运用公式,有变式运用公式,也有适当的加深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三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四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五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七
初三9班授课人:熊黎。
1、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课本基本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习题。
一、教师串讲本节基本知识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大体时间。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依据、内容、核心内容。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原因。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原因。
(3)改革的实质、前提、目标。
(4)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统一整体。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4、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检查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学生做配套练习题。
四、教师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给予适当评价。
五、课堂小结:
1、本节的知识重点应在第一框党的基本路线。
2、学生应联系身边的变化以及祖国的巨变体会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坚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附板书设计:
复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含义1、是什么。
2、基本特征2、为什么。
3、时间3、怎么办。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南山”指的是庐山,不是终南山,这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是起床的意思。“荷”是扛着的意思。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作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这一点我们从“带月荷锄归”这一幅美景中可以感受到。(明确: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这种生活不违背我的意愿。这里诗人的“愿”究竟是什么?(明确: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意愿。)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中满含悲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云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有一轮又红又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声:“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走很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二十五岁之前,一直在四川生活,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所作。“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从遥远的蜀地乘船而来,渡过荆门,准备到楚国游览,实现自己的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在大荒原上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点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在洞庭湖的东边,长江的西面。“帘旌不动夕阳迟”,(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只是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啊。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未老先衰头已白的我,在秋霜的季节里登楼凭吊古人,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悲痛,尽在不言中。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十九
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了解劳动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第九课《人类的需要》包含3个部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分别从劳动与人类的形成、劳动与人类文明、劳动与个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劳动的意义。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
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快乐的劳动者”和“新型的劳动者”。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既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也是法定的光荣义务,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的创造,了解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懂得通过创造性劳动造福人民、发展自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劳动的本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观点。认识劳动的价值,应该具备的劳动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
3、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因此,不热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大付出的劳动和艰苦的劳动存在厌恶的心理。青少年中还广泛存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喜欢享受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并通过大量事实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收获中获得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同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学会劳动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劳动创造人;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知道劳动创造文明;认同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促进个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意识。
要在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甚至还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有的学生有享乐的思想,有的学生鄙视劳动,认识不到劳动的创造作用和劳动的价值,甚至有一些厌恶劳动的思想。我们既要采用的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其发展,又要尊重信任学生自己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
第九课人类的需要。
第一节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1、呈现各种劳动的场景的录像或者画面,如农民在田里劳动、工人在工厂劳动、科研工作者在试验室或者在野外劳动,以及各种文艺创作等场景。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劳动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进入主题。
让学生思考劳动对人的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看看在人类的起源时代,劳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呈现反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录像或者图片资料或者动画。也可以利用教科书第81页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事实。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本部分内容只要学生了解结论就可以,不展开讲解。
1、学生课前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具体活动要求见活动设计“活动四:劳动者的一天”)。
3、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并谈谈交流后的感受。
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以便后面的活动使用。
通过了解父母生活周围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每天劳动的辛勤,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1、教师:通过发言,我们了解到,农民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人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食品、服饰、器具等,作家的劳动为我们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编导、演员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电影、电视、戏剧等,科学家的劳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水平,商人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样,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清洁工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等等。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是因劳动而生,因劳动而长。总之,劳动创造了一切。
2、深化劳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内容分类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食品、服饰、器具、交通工具——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
小说、散文、诗歌、学习——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劳动创造精神文明)。
3、教师总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项发明”。
帮助学生从对劳动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劳动含义的理性认识。
总结。
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劳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第二节劳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导入:读资料,体验劳动与人的性格发展。
1、呈现阅读资料,学生读资料谈感想。
资料一: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选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
3、学生交流。
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劳动的态度,感受劳动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知道劳动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上课前在教室门口扔一个比较大的废纸团,观察通过的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如果有学生主动捡起来,及时表扬)。
1、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么重视培养我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学生交流)。
2、刚才我们是评价别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我们自己呢,我们都从事过什么样的劳动呢?(学生发言)。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劳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的道理,珍惜劳动机会,培养劳动意识。
资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2、学生交流读了资料后的感受和自己受到的启发。
3、教师总结:劳动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通过资料让学生发现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劳动是通向未来幸福之路。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劳动对于人道德、能力等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劳动的力量是神奇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看看下面的资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资料三:李泽楷,身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二公子,被商界的朋友称之为“小超人”。李泽楷13岁时就离开父母前往美国。在美国读书时,日常家务无人代劳,一切都自己动手做,他还经常在晚上到麦当劳打工,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2、学生交流:为什么出身富有的李泽楷要亲自做家务并要打工挣生活费呢,为什么他不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业?(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通过李泽楷的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劳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发育,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体能就会很好;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大脑发育就会得到发展。对青少年而言,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但是我们同学中,存在这样的思想:我父母有钱,不用我劳动,他们可以养活我。这样的思想将给我们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大家想一想,这种想法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学生开展交流)。
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1、我国的青少年从事劳动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资料。
资料四:据研究,美国儿童每天平均体力劳动的时间是1、2小时,韩国儿童每天劳动0、7小时,法国儿童是0、6小时。我们中国儿童才0、2小时,仅仅12分钟!
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的儿童的劳动时间也很少,对我们的发展不利。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二十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活动
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小组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二十一
本周x上午我听了x老师一节关于《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公开课,x老师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x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x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x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最后x老师还给学生编了个解题的顺口溜,既方便让学生记忆,又能巩固知识。
(1)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个别回答较少。
(2)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应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还需加强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学升降幂,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比较好的。
八年级因式分解教案篇二十二
认识错误处理冲突的危害性,能理智地对待和化解生活中的各种冲突。
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掌握理智处理冲突的常见方法。了解心理换位的含义。
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智慧。
学会宽容他人、为他人着想。
案例教学法。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学校家庭中理智地对待和化解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编导、排演冲突剧目。
导入新课。
一、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特别是冲突的原因和后果,导出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智慧这一新的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智慧树上开新花。
(1)观看《负荆请罪》动画视频。
师:从《负荆请罪》中同学们能感知到一些什么?
生: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不计较别人的过失就是宽容。
师:宽容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生:宽容是智慧树上着新花;既是一个人的修养,又是交往的基本准则。对别人过失的宽容,显示出一个人的宽广胸怀,可以化解冲突于无形之中。
(板书)智慧之花一:宽容。
(2)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宽容事情吗?
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
归纳: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宽容。
(3)阅读课文中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地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地是人的胸怀“。
你能说出一些有关宽容的名人名言吗?
生答略。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
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
归纳:从这些关于宽容的名人名言中,可见宽容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它是处理冲突,化解矛盾人智慧之花。
(4)阅读“各抒己见“。
小文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生,她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非常高。她不能容忍他人的一点点缺点,和别人的矛盾、摩擦她都一一记在心里,一生气就拿出来讲。渐渐地,她发现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接近她,就连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渐渐疏远了。她觉得非常孤独。
师:小文怎样才能摆脱孤独,获得同学的友谊?
生:容忍他人的缺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慎言慎独;拥有宽广的胸怀......
师:我们身边像小文这种性格的同龄人还不少呢!你对他们有什么内心话要说吗?请大胆表露出来吧!
生答略。
(5)引导学生阅读p52日记,掌握什么是换位思考。
师:从这些同学的日记中描述的事情,请说说什么是换位思考?
生:心理换位就是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板书)智慧之花二:心理换位。
(6)你还能列举出我们身边需要换位思考的情境吗?生答略。
归纳:心理换位是我们化解冲突的又一智慧之花。懂得心理换位你就会少一些烦恼,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去做,也容易获得心理平衡。
(7)当冲突发生时,我们还有其它化解冲突的智慧的智慧之花吗?
学生结合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归纳总结出其他化解冲突的智慧。
(板书)智慧之花三:主动道歉;控制情绪,冷静下来;开诚布公谈一谈;请人调解......
归纳:可见我们化解冲突的智慧、方法还是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8)阅读“这一招很有效“。
师:当我们与别人发生了矛盾或冲突,有时当面不好解决,用写道歉信的方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学写道歉信讲解道歉信的写法。一是掌握道歉信的写法,二是明白写道歉信也是化解冲突的方法。
(9)阅读“小资料“。向学生讲明调解的条件、步骤和注意事项。
开展模拟调解活动。让学生掌握化解冲突的一种做法。
(10)“细细品味“:指导阅读《双向门》。
在阅读的基础上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只有保护别人、尊重别人,自己才能得到保护和尊重。
课堂小结。
我们的智慧。
1、宽容。
2、心理换位。
3、主动道歉;控制情绪,冷静下来;开诚布公谈一谈;请人调解......
3、写道歉信。
4、调解。
5、彼此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