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模板17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写读后感时,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增加文章的深度和独特性。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经历一次活动后,对所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所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作灵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精彩纷呈的读后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一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课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上《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一番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袋、酒精灯、火柴等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在四个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这时赵元龙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家里用纸螺旋圈和蜡烛也做过这个实验。”“哦,你是怎么做的?”我一阵愕然。这可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进程,但我还是鼓励他展示自己。“我用线吊着这个纸螺旋圈,放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空气受热了以后往上升,所以就带动螺旋圈旋转起来,我又换了一个纸片,纸片还能飞起来呢!”听到这儿,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来了兴趣,课堂秩序一下变得骚动起来。原来这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啊,于是我充分表扬一番,又鼓励他:“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用纸螺旋和蜡烛发现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再来验证一次吗?”
我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他们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面对赵元龙这一“意外”的风景,我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程序,而是动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捕捉到了这份可贵的生成资源后,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加以有效引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锁定在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既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得以热情飞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二
摘要:课改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和“填鸭式”,这使得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从而被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课堂情境;环境;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得好就会促进学生学得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但不管怎样,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而获得,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单个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个体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情境中,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因而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二、课堂环境的设置。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课堂环境要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等,这些直接影响课堂功能的实施。作为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积极向上的小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合理地显现学习内容,促进课堂功能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2)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3)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强调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4)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小组活动的结果被看成每一名成员的成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实际上这一点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一个基本保证。
实践表明,小组教学在下面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2)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感受自己对团体的贡献,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因而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别人对团体的贡献,从而易于产生对别人的肯定态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3)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产生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也会提出问题的各种不同解决方法,因而可能会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都十分有利。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勤奋努力、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有信心、有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等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发展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以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管理学生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谋求发展。首先,树立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人师者角色,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幸福校园。
参考文献:
陈少云,宋慧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j].宁夏教育科研,2010(04)。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三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知识的诅咒,意思是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你就难以想象没有它是怎样的状态;也可以说,当你的经验和别人不同时,你将难以理解、认同别人。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老师,我似乎也受到了“知识的诅咒”——我很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不理解一些“基础”概念,做不对一些“基础”题目,全然忘记自己也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经过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才获得的知识。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后,我意识到:要想打破知识的诅咒,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育返璞归真。
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师说》中就对教师有了一个界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受业解惑”便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的“道”并非简单的知识道理,而是更为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事物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应试”、“唯分数论”等问题,没有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为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做人之道。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老师在“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中提到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课改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小组合作、“小先生”制、加分抢答也是我上课常用的策略,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随机点名不公平、随机点名费时间、学生只顾抢答而忽视提问内容等等。同样面对抢答存在的弊端,徐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培养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有益竞争中不失谦让美德,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具有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教育现象的认知和实践,必须摆脱盲从和愚昧。其次,教育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徐老师在书中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教育科学是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伦理,当教学过程违反科学精神时,教学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
从教育的科学精神,我联想到了自己执教的地理学科。地理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因此与其告诉学生知识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引导他们去梳理教材背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面对自主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运用教育科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也是我正在摸索的内容。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求知的活力。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在书中徐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今后的发展为代价,而且要为今后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造就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在教育中成长,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我也能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本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四
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实施核心素养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不等于学习。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做:
首先,提高自己。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学生能否深入学习取决于教师的深度指导。作为一名教师,他们应该有很强的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知识不应局限于本学科。他们应该掌握多学科知识点,甚至学会打开各学科之间的障碍,即课程知识的整合。
其次,深度学习以新课程标准为起点,教师要先深度理解新课标、重新钻研教材,有利于更好的确定教学目标。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应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解,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挖掘教材内容,将核心素养准确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
第三,深度学习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法上深度指导与渗透。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教师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到集中注意力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一个生动、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第四,深度学习要有具有思维含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达到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而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思维,课堂的思维深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思考的深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体验的深度。而语文学习活动很多是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具有内隐的特点。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仅仅只用“否”或“是”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是浪费时间,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是提升思维质量的方法,当然若学生能自己提问则更好,用“主问题”统领课堂可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与应用。同时通过拓宽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魅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通过反思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
总之,深度学习意味着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高阶思维能力,把课堂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变得丰富又充满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五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读书方式还残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还想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可惜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应该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要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可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时代在进步,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有“学问”、有创造性的人才,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以下几点:。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是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不同角的角度的大小,我刚讲玩,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量角器,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量角器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走上台前演示时,让我大吃一惊,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声来:拿反了!再仔细看原来是他想告诉大家反着量,只要用180度减去看到的度数也可以读出度数来呀!我又看到那个学生得意、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再去上数学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我一直带中低年级,那些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也很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练习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这学期我换了个班级,刚开始对所教的这个班也并不了解,上课了,当我刚踏进教室时,我也显得特别紧张,尽管前一天已经对这堂课在房间里排练了很多遍。我上的是《大数的认识》,由于是新知识,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可以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轮到学生自己下笔做练习时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高一点的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慌忙把自己的练习本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看看呢?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他说那就等你做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那位学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她的身边,他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作业纸。我说你做完了吗?大胆些,念念答案,好吗?那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从作业本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道题也不对,当时我心里真的非常生气,但一想到他那一颗愁眉苦脸的心。我于是说:你写得很干净整齐,但老师希望你接下来能认真听老师讲方法,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上收获大,好吗?那个小朋友笑着点点头!也许是我的话,接下来的课上,他就一直认真听讲,而且我再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再没有用手把作业遮挡住了。当我要求同学们自愿上讲台来做题时,他也勇敢的举手上来了,结果完全正确,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
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钙”等物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作用,但对孩子们精神上的需要是什么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同时也容易走向自卑的极端。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过分地谦虚,也就会让他们过分地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未经过河中央先慌,尚未爬到山上腿先软,就难以渡过茫茫江海,越过重重高山。暑假中我看了日本电影《麻辣男女教师》,虽然里面的男女教师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就是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最后结局当然是每一个学生都尊敬崇拜他们,对学习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这是我们课堂上应该引进的地方。
“数学”,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学校的数学课堂里就更离不开创新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就更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相信教师有着创新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衷于创新的。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创造新事物的摇篮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应着力于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改革教学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传统的质量观是导致课堂教学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源。旧的招生政策是以分取人,所以,学生的追求、家长的欲求、社会的需求和领导的要求都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于是就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试,获取高分。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不少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广大教师也应在改革教学方法上有新的创造、新的成果。现在,教学仪器、电教器材等现代技术装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改革如虎添翼,教师应该凭借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素质。改革教学评价应该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为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幅度和身心进步水平衡量课堂教学的得失。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给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有反思和及时调整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数学这一科目当中,如果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留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仅学生有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反思前面的教学,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种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是给教师本身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而新颖,这是任何一个发散思维能力再强的人都无法相比的。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成长机会。
例如1:“投石激浪”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囿于通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22-8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方法,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学生得出多种解题方法:22-8=20-8+2=14;22-8=22-2-6=14;22-8=22-10+2=1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简便方法的使用。
例如2:“暗示诱导”
“暗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点拨方式,它的特点是用间接、含蓄、隐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思维、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主要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绪暗示、板书暗示等形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如:当学生不善于动脑,不愿意回答或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针对懒于动脑的学生,教师便以“我相信你能够做出来”等语言进行暗示,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性。
例如3:“演示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了以下几种情况:a、边长的角大,边短的角小;b、边的长短不同,而角的大小相等;c、边长的角反而小,边短的角反而大。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进行讨论,从而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的。
[1][2]下一页。
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上一页[1][2]。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六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七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吕志超)。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八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九
观看了李莉老师有关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研讨后,我深受启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就必须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引导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发言的时间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答疑,严防教师包办代替,避免满堂灌。另外,教师要不断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形式多样的朗读、质疑、讨论、探究、辩论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提高文化底蕴的大舞台。
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面对全班学生,通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的教学。比如在课堂里,不要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要关注个体差异,切忌“齐步走”,教师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尽量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是不是给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发表意见、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是不是特别关注有个*的学生,促使他们的个*获得健康发展?对“后进生”的关照有多少?否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
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一
这几年浏览了不少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精读的少,感觉管理方法大同小异。一年前从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目十行匆匆翻一遍就放在书架上了,只是感觉文字比较流畅,当时我正为班里曾出不穷的问题纠结,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班级还给学生?当时都不敢想,这个月又重读一次,我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成长有了新的认识。
俗话说得好,打铁须得自身硬。要干好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会自我管理,对自已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与其它行业不同,也无法可比。班主任的工作更是繁忙,但育人的乐趣也是其它行业不具备的,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已,悦纳自己,然后才能干好这一行。
班主任若想更快的成长,应当对未来有一个规划,或者说是职业生涯设计。看了郑老师的“八五计划”,触动很大,时间跨度为40年,从定位、立足、出色,到成功、拓展、收获、新生、完美。一步一步地郑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20xx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到国家级骨干班主任,他一路辛苦,一路欢歌。对照之下,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一晃我的班主任生涯已快十年了,十年来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没有目标引领,缺少系统学习,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若再不进行规划,职业生涯就会很快苍白的结束了,若不逼着自己进步,很可能在厌倦中终结班主任生涯。
这本书我随身携带,上自习时读上几页,别人闲聊时看上几页,越来越感觉此书尤值一读,需要细读慢慢品味,书中还有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郑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从书中可以读到郑老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比如“一见钟情,精心谱写开学第一天”,开学前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等信息,知已知彼,精心设计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走进学生的心里?想想三年前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没有这样精心的准备,忙乱之中匆匆相遇,给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不得而知。
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班主任一定要细心,精心考虑每一个细节,优秀班主任把许多看普通的小事做到极致,使平凡的小事具有了大的教育意义,如为班干部发聘任书,一纸聘任书激励学生永往直前,甚至珍藏多年;把管理班级、组织活动、评价、处理问题的权利适当还给学生,班主任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向舞台,即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解放了自己。我身边的班主任往往存在管得过多,过死,班主任强势造成了学生的弱势,唯唯诺诺,何谈能力的培养。
郑老师取得了很大成功,成功带给人幸福与快乐,优秀的班主任是乐观而具有智慧的。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必须分清工作的要点是教育,还是管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常把管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或淡化了教育,一心想管住学生,出了问题就训斥和压制,一味地管理令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有时也想自己也算敬业,早晚自习常常一分不落的盯下来,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他们晚,但学生接受了吗?我在时安静一些,我若不再教室是另一个样子。我管得多理得少,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多少改变,缺乏教育智慧,工作含金量低,这样又忙又累,何谈快乐?如果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必须多动脑子,遇事多想,琢磨学生,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郑老师说,成为优秀班主任的途径是积极学习,自学反思,科学研究,寻找支持。新时代班主任成长的途径很多,读书写作是最基本的途径,对工作进行反思是有效的途径,开展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外力支持可进入成长快车道。
读此书让人明晰了前行的方向,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做一个规划,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改进班级管理方式,不断向成功迈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二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者:杨秀华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xx“”(18)分类号:g63关键词:思考实践操作发言权提问权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三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体育教学凸显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堂变成了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这种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要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力。一句话: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为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选择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及器材和场地,能够在课堂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活动中,充分培养了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真正改变以往教学中一切由老师说了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状况,教师可在一些练习难度不大的教学环节中开设“练习超市。”“练习超市”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练习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在“练习超市”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巡回于学生之间,一旦发现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练习后要安放好器材,练习中不要争抢和拥挤等。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余地。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
其次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没一个环节,让学生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一节前滚翻学习课时,就让学生在学会前滚翻以后,启发学生想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连起来做。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有人做出前滚翻接侧手翻,前滚翻接燕式平衡,前滚翻接兔跳等等,学生的思维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了。
第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宝贝,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所以缺乏责任感,这种品质也带到学习活动来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我经常有意的安排学生担当某个管理角色,让学生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培养其责任感。比如,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交给学生轮流完成,活动结束时收集器材,把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些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胜任管理角色,让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事项,这对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建立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当家人的滋味,轮岗值日时,让学生协助老师整队,发送器材,当裁判,记成绩等。别小看这轮岗值日的当家会动,它的推行,让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责任感。许多学生在体验轮岗值日后都很有收获,在他们心底播下的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第四,给学生多一份信心。
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地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言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如“你真行!”,“动作真漂亮!”在赞扬学生时,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以伴随赏识的表情,手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和愉悦的情感。此外,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何被评价中,树立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目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四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不这样回答:思想教育难搞,政治课难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有“应试教育”的误导。改革开放以来,狭隘的经济利益原则被高度重视,从而激化、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腐败现象和崇洋媚外思想,使不少人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政治。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而各级中学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标准及相应的奖惩办法更激化了这一矛盾(即使各级学校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一标准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它现在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和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
当然,我们政治教师也难辞其咎。我们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课堂成了讲堂。并且大量运用“题海战术”,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大家早已形成了共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虽然是一项浩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体制、评价和考试制度、教材、教育价值模式改革创新等。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首先必须由身在一线的政治教师去开拓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情况谈一些在实现“一个转变、两个突破”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所谓“一个转变”是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所谓“两个突破”,一是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改变教师独霸讲坛的局面,还课堂于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突破思想政治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思想”起来,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切实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们认识到,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给结论。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呢?首先,要大力宣传自学的重要性,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从而让学生重视并产生自学的愿望和要求。 其次,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再次,交流自学成果,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下工夫。
优化课堂结构,还课堂与学生,就是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为载体,以教师精讲点拨为主导,以学生激情参与为特征的课堂,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双赢化。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具体而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对教师而言,其精讲点拨也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课堂就会达到最佳双赢的效果。
三、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说教,切实强化其的思想性,让思想政治真正思想起来思维起来。
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强化政治课的思想性,加强政治课的思维性,使其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让时代精神走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断求新求活求实求精,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解决实际问题,能管用管真用真管用。 另一方面要倡导探究式教学,把激发思考,培养和训练思维方法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实现教学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现代教育的要领。为此,课堂教学要创设知识是怎样来得,是怎样生成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不仅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其进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对思维方法的体验。这实际是发现矛盾、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思维。这是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它的要义不在于一问一答,而在于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导学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主动质疑问难、探索新知。当学生进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难道他们还不会思想、不会思维吗?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如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还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点击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再如开展讨论、辩论,写小论文都不失为好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客观看待人和事;坚持从实际出发;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的实现“两个 突破”,就一定能使政治课在教育的百花园拥有不可替代的空间而独放异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五
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枯燥乏味。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课堂还给学生的体会展开讨论。
第一段:引言。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则默默地听课。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探索和构建知识。
第二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无聊的感觉,这将导致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下降。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通过采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互动中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参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内容。
第三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往往有限。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解决,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和帮助,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迅速成长。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段:总结。
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六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
“我们能学会吗?” 。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
[案例分析] 。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七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课堂教学革命似乎愈演愈烈,老师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甚至高呼“干脆把我的命革了算了”。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所谓的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都是一个概念,即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ok了。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