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优秀17篇)
读后感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主题和意义出发,突出作者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不同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安顺二中黄蔚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
教学。
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抓主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寻找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语言评价、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教学中,我常用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谣、做游戏、设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便会很快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激发调动。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这本书这样提到:(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并采取“查、评、比、奖”的方法促进落实。(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的读书;指导边读边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指导有感情的读,体会文章内涵;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读书;指导读后归纳要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我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接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用老师教,就能自主地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学生“自主”的学习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这本书提到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我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1、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2、让学生自辩疑问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自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
总结。
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好。
三、
因材施教,让学习更自主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学生中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激发“自主”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布置抄写词语的作业时,切勿搞“一刀切”,让每个同学都抄个三五遍的,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为了抄写而抄写,完成任务罢了,收效甚微。正因为如此,当今新教材里课后的“读读写写”题已改为“把你喜欢的词语或优美语句抄下来”了,这就避免了训练的随意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把自己的好词佳名摘录下来,熟读成诵,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比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差生多巩固些基础词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全面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总而言之,正如书中所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我们的教学也才能提高一个层次。
汉语拼音教学如何把快乐引入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二
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实施核心素养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不等于学习。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做:
首先,提高自己。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学生能否深入学习取决于教师的深度指导。作为一名教师,他们应该有很强的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知识不应局限于本学科。他们应该掌握多学科知识点,甚至学会打开各学科之间的障碍,即课程知识的整合。
其次,深度学习以新课程标准为起点,教师要先深度理解新课标、重新钻研教材,有利于更好的确定教学目标。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应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解,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挖掘教材内容,将核心素养准确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
第三,深度学习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法上深度指导与渗透。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教师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到集中注意力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一个生动、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第四,深度学习要有具有思维含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达到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而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思维,课堂的思维深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思考的深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体验的深度。而语文学习活动很多是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具有内隐的特点。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仅仅只用“否”或“是”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是浪费时间,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是提升思维质量的方法,当然若学生能自己提问则更好,用“主问题”统领课堂可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与应用。同时通过拓宽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魅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便开展恰当的教学评价,通过反思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
总之,深度学习意味着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高阶思维能力,把课堂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变得丰富又充满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三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四
涡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安徽亳州233600。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们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选择把课堂还给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教师地位的改变。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地位的改变,主要是教师的角色开始转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这代表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老师也开始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与学生配合,共同唱好“课堂”这一出戏。
其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敢于请教自身的疑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2.学生地位的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的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为此,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一来,学生的地位就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因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归宿。学生只有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才会使学生间主动交流、讨论的机会增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次数增多;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增加。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笔者感觉数学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除了发现上面所描述的一些变化外,笔者认为对于我们来说要学得更多,想得更深。后来,我学会了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这样的话我们的数学课可能会变得更丰富多采。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物质型技术和智能型技术的结合体,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变革。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认知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上面我们所说的几种变化外,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在教育上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来制作课件,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多媒体课件的自身特点来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互动性较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欲望。如在教学完六年级的《统计》知识以后,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其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统计图。相对而言,这有些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演示,然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目的。
2.以多媒体为辅助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则会喧宾夺主,让学生忘记学习的初衷。所以多媒体只能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媒介,而不是主体。其次,既然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选择,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或者能开拓学生视野的素材来制作课件。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其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但是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五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六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日常中在训练朗读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3-5遍,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了避免学生自读单调,有时也会采取自读两遍后,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合作读的方式。
只要是我觉得适合学生朗读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本学期的课文非常优美,因此,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加大了背诵量。课文中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励学生全部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句子优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们背诵。我感觉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朗读已不成问题,只要稍一点拨,朗读感觉立马就能出来。背诵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也不成问题,每次只有两三个同学每背不太流畅,但也能背诵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一周我会布置三次以上背诵。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背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潜力无穷,不要舍不得给他们压力。
我自一年级起就利用早读时间,一字一句带着学生读课文,二年级时每篇课文范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早读就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从7.40-8.00齐读课文。我班的午读主要是《诗韵悠悠》诵读。自一年级开始,从无中断,每天1.20准时诵读。所以,我班学生(除张富杰外),1-3颗星古诗全部都能背过,并且学期中就能背熟。现在我还给学生补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为主,《诗韵悠悠》背诵一遍后,每天齐读一篇,每篇两遍。第一遍学生读的不流畅,每次都需要我纠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较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下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初中的文章,可他们两遍就能读成这样,有时也让我感到惊叹!
自《朗读者》开播后,激起了一波波的诵读热潮,我们也开展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每天中午《诗韵悠悠》诵读后,三名同学上台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从第一次上台孩子们不知如何开口,手脚发抖,下台长叹一声,到现在的上台声音洪亮,下台鞠躬谢幕,孩子们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学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轮,第一轮读作文一个自然段,第二轮三个自然段,第三轮自由组合小组(2-3人)读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课间、中午都能看到他们排练的场景。第四轮,我要求他们背诵,可以选取名家名篇中的几个自然段。第五轮,我想让孩子们上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下学期举行)。一开始可以是一个段落,慢慢再读整篇,读写结合起来。(期末的时候争取选取每位同学的一篇文章,编辑成册,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每次学生诵读完后,全体学生集体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觉成效也是较大的。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抓住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慢慢地,也许我们就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了,慢慢地,这也许就成了我们的语文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七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是构筑理想课堂,理想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理想的课堂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人都有收获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我首先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近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终于敢把课堂放手给学生。以前,我总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色,便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吸引学生。总是在那儿讲个不停,一节课四十分钟能够讲三十多分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模式也是我问你答。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总感觉有教不完的内容,下课了,还要拖几分钟堂。这样一节课上下来,老师特别累,学生也轻松不在哪。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把课堂中老师讲的时间缩短一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孩子。老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我们班有几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比如侯超、侯越、孙赫临、孙赫涛等。他们完全能够自主学习并且胜任小老师的角色。我把这样的机会给他们,更能拔高他们的能力。只有自主学习,只有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他们才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
以前我的课堂参与度不够高,课上回答问题的总是就那么几个孩子,其余的学生要么没有机会,要么不愿意表达。一节课听下来,参与的机会很少。最近我使用了班级优化大师,面向全体学生,随机抽取学生或者是小组回答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公平原则,每个孩子时时刻刻都有机会被抽到,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也有所提高。学生终于成了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让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课堂是学习场所,不是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丝轻松,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缺乏个性的发展。营造轻松氛围也绝不是让他们课上大吼大叫,无组织、无纪律。而是积极合作,互助学习。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积极与老师互动。沉闷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跳跃,没有灵感的突发。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唤醒学生自信、从容的表达;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撖敏,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至今任教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八小学。2019年1月被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授予“二星梦想教师”荣誉称号。热爱读书,喜欢写作。积极倡导学生阅读,师生共写随笔。希望更多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写作。遇见新教育,期待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八
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枯燥乏味。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课堂还给学生的体会展开讨论。
第一段:引言。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则默默地听课。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探索和构建知识。
第二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无聊的感觉,这将导致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下降。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通过采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互动中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参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内容。
第三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往往有限。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解决,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和帮助,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迅速成长。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段:总结。
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者:杨秀华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xx“”(18)分类号:g63关键词:思考实践操作发言权提问权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不这样回答:思想教育难搞,政治课难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有“应试教育”的误导。改革开放以来,狭隘的经济利益原则被高度重视,从而激化、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腐败现象和崇洋媚外思想,使不少人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政治。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而各级中学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标准及相应的奖惩办法更激化了这一矛盾(即使各级学校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一标准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它现在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和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
当然,我们政治教师也难辞其咎。我们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课堂成了讲堂。并且大量运用“题海战术”,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大家早已形成了共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虽然是一项浩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体制、评价和考试制度、教材、教育价值模式改革创新等。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首先必须由身在一线的政治教师去开拓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情况谈一些在实现“一个转变、两个突破”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所谓“一个转变”是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所谓“两个突破”,一是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改变教师独霸讲坛的局面,还课堂于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突破思想政治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思想”起来,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切实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们认识到,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给结论。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呢?首先,要大力宣传自学的重要性,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从而让学生重视并产生自学的愿望和要求。 其次,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再次,交流自学成果,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下工夫。
优化课堂结构,还课堂与学生,就是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为载体,以教师精讲点拨为主导,以学生激情参与为特征的课堂,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双赢化。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具体而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对教师而言,其精讲点拨也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课堂就会达到最佳双赢的效果。
三、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说教,切实强化其的思想性,让思想政治真正思想起来思维起来。
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强化政治课的思想性,加强政治课的思维性,使其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让时代精神走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断求新求活求实求精,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解决实际问题,能管用管真用真管用。 另一方面要倡导探究式教学,把激发思考,培养和训练思维方法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实现教学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现代教育的要领。为此,课堂教学要创设知识是怎样来得,是怎样生成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不仅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其进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对思维方法的体验。这实际是发现矛盾、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思维。这是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它的要义不在于一问一答,而在于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导学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主动质疑问难、探索新知。当学生进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难道他们还不会思想、不会思维吗?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如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还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点击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再如开展讨论、辩论,写小论文都不失为好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客观看待人和事;坚持从实际出发;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的实现“两个 突破”,就一定能使政治课在教育的百花园拥有不可替代的空间而独放异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一
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二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体育教学凸显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堂变成了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这种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要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力。一句话: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为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选择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及器材和场地,能够在课堂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活动中,充分培养了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真正改变以往教学中一切由老师说了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状况,教师可在一些练习难度不大的教学环节中开设“练习超市。”“练习超市”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练习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在“练习超市”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巡回于学生之间,一旦发现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练习后要安放好器材,练习中不要争抢和拥挤等。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余地。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
其次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没一个环节,让学生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一节前滚翻学习课时,就让学生在学会前滚翻以后,启发学生想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连起来做。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有人做出前滚翻接侧手翻,前滚翻接燕式平衡,前滚翻接兔跳等等,学生的思维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了。
第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宝贝,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所以缺乏责任感,这种品质也带到学习活动来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我经常有意的安排学生担当某个管理角色,让学生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培养其责任感。比如,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交给学生轮流完成,活动结束时收集器材,把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些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胜任管理角色,让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事项,这对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建立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当家人的滋味,轮岗值日时,让学生协助老师整队,发送器材,当裁判,记成绩等。别小看这轮岗值日的当家会动,它的推行,让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责任感。许多学生在体验轮岗值日后都很有收获,在他们心底播下的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第四,给学生多一份信心。
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地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言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如“你真行!”,“动作真漂亮!”在赞扬学生时,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以伴随赏识的表情,手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和愉悦的情感。此外,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何被评价中,树立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目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三
这几年浏览了不少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精读的少,感觉管理方法大同小异。一年前从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目十行匆匆翻一遍就放在书架上了,只是感觉文字比较流畅,当时我正为班里曾出不穷的问题纠结,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班级还给学生?当时都不敢想,这个月又重读一次,我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成长有了新的认识。
俗话说得好,打铁须得自身硬。要干好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会自我管理,对自已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与其它行业不同,也无法可比。班主任的工作更是繁忙,但育人的乐趣也是其它行业不具备的,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已,悦纳自己,然后才能干好这一行。
班主任若想更快的成长,应当对未来有一个规划,或者说是职业生涯设计。看了郑老师的“八五计划”,触动很大,时间跨度为40年,从定位、立足、出色,到成功、拓展、收获、新生、完美。一步一步地郑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20xx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到国家级骨干班主任,他一路辛苦,一路欢歌。对照之下,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一晃我的班主任生涯已快十年了,十年来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没有目标引领,缺少系统学习,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若再不进行规划,职业生涯就会很快苍白的结束了,若不逼着自己进步,很可能在厌倦中终结班主任生涯。
这本书我随身携带,上自习时读上几页,别人闲聊时看上几页,越来越感觉此书尤值一读,需要细读慢慢品味,书中还有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郑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从书中可以读到郑老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比如“一见钟情,精心谱写开学第一天”,开学前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等信息,知已知彼,精心设计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走进学生的心里?想想三年前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没有这样精心的准备,忙乱之中匆匆相遇,给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不得而知。
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班主任一定要细心,精心考虑每一个细节,优秀班主任把许多看普通的小事做到极致,使平凡的小事具有了大的教育意义,如为班干部发聘任书,一纸聘任书激励学生永往直前,甚至珍藏多年;把管理班级、组织活动、评价、处理问题的权利适当还给学生,班主任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向舞台,即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解放了自己。我身边的班主任往往存在管得过多,过死,班主任强势造成了学生的弱势,唯唯诺诺,何谈能力的培养。
郑老师取得了很大成功,成功带给人幸福与快乐,优秀的班主任是乐观而具有智慧的。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必须分清工作的要点是教育,还是管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常把管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或淡化了教育,一心想管住学生,出了问题就训斥和压制,一味地管理令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有时也想自己也算敬业,早晚自习常常一分不落的盯下来,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他们晚,但学生接受了吗?我在时安静一些,我若不再教室是另一个样子。我管得多理得少,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多少改变,缺乏教育智慧,工作含金量低,这样又忙又累,何谈快乐?如果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必须多动脑子,遇事多想,琢磨学生,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郑老师说,成为优秀班主任的途径是积极学习,自学反思,科学研究,寻找支持。新时代班主任成长的途径很多,读书写作是最基本的途径,对工作进行反思是有效的途径,开展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外力支持可进入成长快车道。
读此书让人明晰了前行的方向,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做一个规划,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改进班级管理方式,不断向成功迈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四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课堂教学革命似乎愈演愈烈,老师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甚至高呼“干脆把我的命革了算了”。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所谓的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都是一个概念,即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ok了。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五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兴起,即“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全面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本文将从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课外拓展及评价方式改革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采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呈现一种单一的、上下级的模式,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融洽。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师”,而是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他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并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味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学生参与式学习是“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听讲者,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们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实践等方式,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采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再能满足于仅仅获得知识点的掌握,而应该具备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获取知识,还要通过课外拓展等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第四,除了课堂学习,课外拓展也是“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探索和体验不同的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等途径,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发展。
最后,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评价往往以笔试为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表现将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综上所述,“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深刻的心得体会。它改变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并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中,“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六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孩子,并心甘情愿的付出。但是,每一位父母经历和方式都不尽相同,成功的的经验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更要精益求精的深入总结,并举一反三地全面借鉴,失败的教训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和标本兼治。科学有效地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学),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但是,若想实现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科学有序、快乐健康的成长,却并非易事。帮助孩子科学有效地养成好的品质和习惯,也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我十年期间与儿子共同学习成长的经历,我感觉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父母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向上、以身作则,为孩子启动榜样作用:
一、针对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自身特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父母首先要提前虚心学习,并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轨道。父母要甘于做好孩子垫脚石,父母的素质对孩子影响巨大。
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养成擅思考、勤参与、多动手和常总结的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并勇于实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过度包办、代劳和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权利。
三、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超过孩子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家庭教育不仅要科学有效、系统有序,更要形成良性的循环。
任何知识在初次学习的时候对孩子的触动和促进最大,假如孩子都提前学习,不仅减弱了孩子的这种认知能力的培养深度,还会导致孩子厌学的不良习惯。
四、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荣辱成败和艰难困苦,战胜挫折和困难更快的成长,减少指责和批评,多些鼓励和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养成积极文明的言谈举止。培养孩子养成敢于担当的好品质,也能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五、很多好吃好喝好玩的礼物和生活品,或者一些特殊的自由和权限都可以针对他们的具体良好表现,以奖励的方式发给孩子。让好孩子多体验下付出就有收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并坚持不懈地去提高。
六、孩子在不同事情第一次出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及时分析改正,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信赖的良师益友。在父母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父母与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让美好快乐的童年充实着每一位孩子的憧憬。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篇十七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
“我们能学会吗?” 。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
[案例分析] 。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