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一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校本教研 体育健康课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2]陈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立人。体育与健康基础[z]。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二
200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它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地理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在认真学习现代地理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地理课程资源观重新进行审视,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将各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动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教材几乎成为学生学习的世界。又加之人们对教材的片面理解,教科书被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在这种狭隘、单一的课程资源观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由“知识为本”“学科为本”,到“教师为本”“教科书为本”,鲜活的现实生活被一步步地剥离于教育之外,学科教学离教育的本真渐行渐远。它使师生的视阈越来越狭小,教学活动陷入一种机械的重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不到职业生活或学习生活对个人智慧的挑战所带来的兴奋和发展张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三种。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来,无论是常规的实验室、图书馆、各种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还是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其能直接作用于课程,或能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因而都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地理教师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地理课程理念,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新课程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及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以构建开放的、丰富的地理课程,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落实地理课程理念
要使地理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利用。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办学条件差异很大。但是经济落后与课程资源短缺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如,我国广大的山区和“老、少、边”地区,经济虽然落后,办学经费不足,图书、场地、实验设施都严重短缺,但往往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就可以使地理教学生动有趣,增色许多。一位在东北乡村中学工作的地理教师,自制、采集了大量的当地野生动植物标本和岩、矿标本。他的标本陈列室,仿佛是广袤的白山黑水的浓缩,那一“草”、一(动)物、一土(壤)、一(矿、岩)石,无不使人想到肥沃的黑土、茂密的森林、跃动的生灵和富饶的矿藏,以及寒天冻土下粗犷的民风,并由此生发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媒的形式丰富多样,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加之迅速普及的网络资源与文化,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电视频道栏目众多,一些如《教科文行动》《探索发现》《文化视野》《中国报道》《新闻会客厅》《百家姓》《人与自然》《绿色空间》等节目,往往涉及领域众多,有各科、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制作精良,将其有计划地引入地理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地理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认识。
2、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教学也不应脱离生活。俗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分析,每一件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且说的主要是特定地理环境下植(作)物(包括矿化的植物)与生活的关系。各地关于衣、食、住、行的风土民情、乡村俚语,也是人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反映。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从衣的角度说,我们知道藏袍作为藏服的代表,是适应西藏气候的产物,它一可保暖,白天当衣服,晚间做睡袋。二可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严寒时,双手可藏于袖中;晨昏增温时,将右袖脱下,搭于肩上,便于劳作;中午炎热时,把双袖脱下,可围在腰间。若将长袍提起,腰部扎紧,还可当旅行袋。从食的角度看,东北民俗之一“大缸小缸腌酸菜”,反映了在东北漫长的冬季,由于新鲜蔬菜短缺,人们就腌制了便于保存的酸菜,用它作冬半年的当家菜。而“房子半边盖”是陕西民俗十大怪之一,它反映了气候干旱、黄土深厚地区,人们为节省稀缺的木材而独创的建筑风格。至于骆驼、耗牛作为西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运输工具则反映了其对干旱、高寒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今天,我们的穿衣戴帽、手中的菜篮子、居室装修和出门旅行仍受制于当时、当地地理环境诸要素。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3、打通地理教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使各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个地理事实(现象)或地理事件的存在、发生,不仅会涉及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往往还与当地的政治、历史、经济甚至军事因素有关。历史上山西商帮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仅从目前山西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的地理、经济状况,是很难把它与明清时期曾汇通全国甚至海外的票号和雄踞商界首位达500多年的山西商帮联系起来的。晋商的崛起不仅有区位、资源的原因,也与明代北部的边防形势及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直接相关。明朝初年,蒙古骑兵屡屡南犯,对内地构成很大的威胁。朝廷在数次北征未果的形势下,为防御其入侵,在长城沿线屯兵达80万之多。其中,尤以山西境内及其附近所部署的兵力居多,占总兵额的45,足见山西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量的驻军,带来了繁重的军需供给与干旱少雨地区粮草短缺的矛盾。在明朝政府出台了用食盐贩卖许可证吸引粮商到边关的政策(史称“开中法”)时,山西商人抓住时机,利用区位优势,捷足先登,集盐商、粮商于一身。到明朝中期此项政策解体时,晋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又利用山西的盐、铁等资源优势,及时转型,发展了与国内及周边国家的互补性贸易,经营规模与范围日渐扩大。随后为解决贸易中巨额银圆携带不便问题所首创的票号,更成为晋商扩大经济力量、控制全国金融活动及至影响朝廷的重要手段。这一例证提示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就地理谈地理,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地理事象,打通地理教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充分调动各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这也是地理学综合特性的最好体现。
由此可见,凡是有利于地理教育的一切人、财、物的因素、环境、条件,经过教师认真、慎重地筛选,均可纳入地理教师课程资源的视野,通过各类活动和多种途径和形式,为地理教学服务,并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三
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状态,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现实问题,研究论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和有效利用进行了思考。
教学过程 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
现代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自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然而,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一方面认为课程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范畴中,致使这些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的状态,应产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1]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含有课程潜能(或称之为课程可能性),即课程资源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2]。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处理、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此种课程资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等。可见,这种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只是我们忽视了或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展现了广大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或不能及时地发掘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这与教师对该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瞬间存在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与静态的课程资源不同,它是流动的、是瞬间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其发掘和把握利用的难度,若教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教育时机,对此作出“零时”反应,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他们就会成为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二)生活情景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包含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事件、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甚至是意外情况、偶发事件之中。此种课程资源来自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4]。对这些课程资源认识和理解不能采用理性分析的框架和逻辑概括的方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与形象来进行阐发和判断。
(三)亲和性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效的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它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四)潜伏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还有一个自身最突出的特性,即潜伏性,因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前,教师很难去设想、预料,但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瞬间即失,所以它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事件中识别、捕捉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若教师意识不到或发现不了这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就会随时流失。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发掘并有效利用,同时又不使我们在其中迷失?
1、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
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都基于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敏感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6];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他们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与学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所不同,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7]。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告会、博物馆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接受并认识其教育价值,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培训,即时向广大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课程资源观;二是让教师亲历躬行,将所学理念和实践不断结合,增强发掘与利用水平;三是学校、教师与专家建立长期、定期的联系,共同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建立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要转化为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将课程资源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备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累积而成。因此,通过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前预设、教学中把握、教学后反思,建立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良性循环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步骤,需要我们智慧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
教学前,进行一个兼具弹性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的基础。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认知,还要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达到的其他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知识目标领域的传授,及时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教学的主要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进行二度设计、三度设计甚至是多维度设计,以便教学中能够敏锐、及时的捕捉、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从容、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课程资源对话,这样不仅给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留有空间,同时也对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带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变换运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此种课程资源。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回避,或者模棱两可的蒙混过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学生分享。然后,通过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教学行为,提升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能力,最终使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容的应对动态生成性资源。
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突发事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归类,比较,筛选,整合,看哪些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可供教师参考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然,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需要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健全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习惯了学科教学,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学科之上的,比较封闭、单一,而有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科目,这种情况往往会让教师教学感到很吃力,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就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摆脱封闭式狭窄知识结构的局限是提升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开阔视野,加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精通自己所教课程,同时也应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对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个教学氛围的营造,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如恰当的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教师创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得以深入和持续的展开。
[1] 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2~34.
[2] 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4
[3] 程福盟 葛春,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1期
[4] 何芳 吴艳玲 樊莹 编著,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 123页
[5] 张文军 李云淑 王俊编著,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17页
[6] 朱水萍。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7] 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 [n]。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9日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四
小学生特别愿意亲近和探究身边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这是学生的原始兴趣,然而这样的兴趣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长久维持。为了持续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师需要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从探究、阅读、体验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探究技能,并形成与自然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
课程资源;融合利用;生命意识
生命科学领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领域却存在着简单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如教学活动(比如种植、养殖活动等)流于形式、不精细、少创意等。笔者认为,要发挥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效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有深度地引领学生探究生命、体验生命,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种植和养殖是常见的活动类型,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1、在“项目种植”中理解生命的神奇。在桂林旅游时,学生买了一份菠萝蜜,吃完后,发现菠萝蜜的种子很大,他们很好奇:这粒大大的种子里有些什么呢?作为科学教师,笔者建议他们带回家尝试种植。回家后,学生先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纸巾里,观察它的发芽情况。三、四天以后,种子裂开了一条缝。学生异常惊喜,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萌发。一周后,种子里探出了一个白嫩嫩的芽。笔者建议学生查找资料,看看这个芽是“何方神圣”?通过资料查找,学生了解到这是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于是,笔者同学生一起把它移植到土壤里,让种子扎根生长。渐渐地,绿色的胚芽从泥里冒了出来,不多日便长成了一株小苗。当菠萝蜜长出大大的叶子时,学生发现叶子上有绒毛,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叶子差别较大。同样是种植活动,为什么平时科学课上让学生种豆子,他们的体验显得很干瘪,种植记录像流水账?通过该案例,笔者忽然明白:学生生命意识的开启和深化,一定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怀疑的态度。以上案例中,学生由偶遇菠萝蜜种子,到想要了解种子里的秘密,然后经历种植中的问题探究,最终完成对菠萝蜜种子结构的知识建构,这个过程,笔者称之为“项目种植”。“项目种植”中更多地需要学生探究:菠萝蜜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长?菠萝蜜果实为什么会长这么大?热带植物怎样才能在我们这里(长江中下游)生长?……带着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解释,交流分享。邂逅菠萝蜜种子,引发了师生有深度的种植研究。如在种植对象方面,学生由种植豆子扩展到种植水果的种子,如火龙果、苹果、橘子等。此外,学生还进行了水培试验,比如将番薯、洋葱、土豆、大蒜等放在玻璃瓶或盘子中,再放适量的水,然后观察其生长变化,并及时记录。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进行了“联网种植”,就是和一些手拉手学校的相关年级共同进行种植活动,定期在网络上晒出植物生长的态势图。比如集团内的各个学校联动,比较农村和城镇中的植物生长状态;又如和新疆、云南手拉手学校的学生共同种植,比较在不同地理位置植物的生长情况等。挖掘种植活动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开阔眼界,解放思维,引领学生个性化地种植、联系性地种植、团队式地种植、创造性地种植。只有在有深度的学习实践中,学生才能看到生命细微的变化,从而体会生命的无限潜能。
2.在“创意养殖”中体悟生命的伟大。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有养蚕的内容,一般的指导过程是设计一本《养蚕记录》本,然后学生开始自由养殖,由于养蚕的时间较长且教师的指导缺乏个性和耐心,较多学生会渐渐对养蚕失去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习蚕的一生、人类养蚕的历史、蚕丝的使用等知识,然后对养蚕过程进行创意加工,如进行“彩蚕饲养”“蚕蜕皮视频展”“显微镜下的蚕蜕”“蚕吐丝前后的体重对比”“盆栽桑苗立体养蚕”“抽丝比赛”“制作蚕丝扇面”“蚕蛹雌雄之辨”等活动,学生在有趣的饲养活动中,深深体会到蚕伟大的一生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养蚕智慧。除了蚕、蚂蚁、蜗牛、鼠妇、土鳖虫等,只要是乡村、校园绿地里的昆虫,学生都喜欢玩弄它们,教师不如趁机开展“小虫子饲养”活动,通过集体性的饲养、记录、比较、展示,升级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像昆虫学家那样去“玩”虫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生命的感觉。
科学阅读强调读、思、做合一。进行科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扩充科学知识、涵育人格素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科学阅读的资源理应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
1、以友善、好奇的心态去阅读自然,尊重生命。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生命科学领域的阅读实践不能忽视对大自然的“阅读”。因此,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展开“阅读”,改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偏见或误解。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三上《动物植物人》一课时,少部分学生对“人也是动物”这个观点感到不解,他们觉得人类能制造各种工具,怎么能和那些小爬虫、鸟兽等相提并论呢?抓住这样的认知偏差,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屎壳郎通过滚粪球清洁了大自然、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会变色的衣服是人类模仿蝴蝶翅膀上的鳞片而制成的等等。这些大自然里的精灵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们有人类不具备的本领,为人类的科技发明提供灵感,同样值得重视。阅读后,学生对动物一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并认同了“人是动物”的观点。
2、以思辨、探索的姿态去阅读科学经典,思考生命。《昆虫记》是经典的科普读物,学生很喜欢。但是,在一次《昆虫记》阅读交流会上,笔者发现学生的交流只是描述和赞美,几乎没有质疑和启发。这固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对学生阅读的有效引导。问题引领。在学生的科学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屎壳郎是清理粪便的高手,那么它们会清理自己的粪便吗?雌螳螂会吃掉它的“丈夫”,这种残酷的习性是怎样形成的?还有哪些昆虫也有同样的习性?等等,这些问题在《昆虫记》中没有答案,教师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科学阅读常用的方法。比如:读了《昆虫记》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读物、视频,然后比较、整理某一种昆虫在不同读物中的介绍,或者将其与身边的同类昆虫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虽然是同一种昆虫,但是因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的身体结构、习性会有微小变化。在比较中阅读,学生理解了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要到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实践。这里的实践,是“真刀真枪”的践行,而非“浮光掠影”的走场。
1、课程融合,点亮生命意识。课程融合,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学生运用科学课、数学课、语文课、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能有效提升自身素养。比如:进行河流水质调查,学生要先去河里取水,河岸很高,没有阶梯,此时就要想办法用塑料瓶制作一个打水装置;取了水要进行过滤,这就要运用过滤技能;过滤后要检测水的酸碱性及微量元素,这需获得环境监测站水质研究部门的支持;检测后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实现了融通,知行得以统一。更重要的是,学生体悟到可以用一己之力来改善周围的环境,能为其他生物创造美好家园,如此,责任意识便能渐渐得到加强。
2、课程系列,提升生命的使命感。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方面,我校科学教师基于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生态平衡、能源、人类与环境、动植物的特征等,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编制了《牵手环保》的系列校本教材,然后利用社团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班队课等,带领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生命使命感。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有意思、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技能,发展高阶思维。在亲历中,引领学生深入生命的“灌木林”,形成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这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五
在日常教学中,课程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探索新的或者是鲜有人注意的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此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完美的跟进时代的脚步,教师也需要积极的思考努力创新争取能够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资源。笔者通过研究,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所谓的课程资源实质上也称作为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指的即是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密切相关的一种资源,当然这是课程资源较为狭义的定义。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讲,课程资源的定义即是一切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进行的因素都统称为课程资源。虽然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通过细心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资源与教学的紧密联系。
想要更好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发并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必须要对课程资源的来源与分类做到成竹在胸。通过一定的研究与总结,笔者将课程资源大致的分类罗列如下:
(1)按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2)按性质: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3)按物理特点:文字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4)按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通过对以上课程资源分类的初步了解,也能够大致了解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的方向,因此笔者在下文即阐述了在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结合教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本质上讲,教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材的作用似乎逐渐被边缘化。一般教师对教材的参透不够彻底,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利用他人的教案拾人牙慧毫无个性色彩而言,加之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节奏紊乱,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教材的解读与利用,从而做出更优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譬如在讲解牛顿定理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做深入的分析,此外还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的构建教学活动的结构,如在做教学引导时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牛顿的生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课堂练习也有助于教学的成功。总而言之,对教材的深入透析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在当今社会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初中物理这样,概念较为抽象实践性强的学科,就更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中的科技元素,以此将物理知识生动形象的直观展示出来。鉴于此,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对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利用影像资料将教学形象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局限共同作用下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久而久之就会是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兴趣。这一点虽然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都有所察觉,但是基于我国如今的教学形式,班级人数基数过大导致教师的辅导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并逐渐成为了优秀学生的“禁脔”。为了打破这样的教学怪圈,初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合理的利用起多媒体教学资源,以此降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并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譬如:在讲解物体运动规律相关知识时,尤其是相对运动相关知识时,我们不排除部分学生由于想象力不足,致使他们在理解此类知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原本静态的教学改为动态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观摩物体的运用规律,并在脑海中进行模拟,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进行物体运动规律模拟的能力。
(2)建立多媒体师生交流平台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日常学习中,师生间彼此的。交流有利解除学生的迷惑,同时又可以分享彼此间的学习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不幸的是,现目前我国教育受到“尊师重道”此类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师生间普遍比较疏远,因此师生间的交流也基本上也就”止于礼”了。为了改善这样的教学现状,各个学校都应该利用现目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校园网为载体,为师生的交流搭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匿名交流,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交流平台上师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譬如物理教师可以将一些自己总结的重点公式及例题,归纳整理成一个资料包然后上传到交流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复习使用。
3、合理开发试验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物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试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譬如:在讲解小孔成像这一课程时,由于此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或则专门组织堂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的理解知识点的各个细节。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六
:在当下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改中的核心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刻不容缓。要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深入研究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深入了解教学的对象,更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与课程的安排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讲授好思想政治课,没有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支持显然是不行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聆听并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考虑这些因素,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能够影响教学与课程的各种因素,打开视野,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让课程资源库丰富起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资源信息的开发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1、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问题
首先,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度不够,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仅将教材作为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去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2、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构性问题
过分重视显性资源,忽视了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属于看得见的教学资源,而隐性资源属于要间接获得,有隐蔽性特点的课程资源。隐性资源从开发上难度要更大,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教室内,极少给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的机会。
3、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具有内容更新缓慢、时效性差的特点,如时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对滞后,观点也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必须在最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事件与即时新闻,总结出新的观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并且紧密贴近教材,改变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让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全部调动起积极性,利用多种路径与形式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深入挖掘并延伸教材资源
(1)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出版到修改然后再次修改,这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策也会有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来教”的新理念,按照教学的真正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且合理的调整、添加等,让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
(2)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扩展,这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中要求学生挑选并且运用资料,课后完成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整体下来,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对各学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验作为载体,让思想政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研究各科之间资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大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网络不单单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共享手段,而且本身它的存储功能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分享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这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而且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这属于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教学软件中除了必要的课件之外,电子作品、积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软件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从静到动来转变,让软件资源不再呈现静态的模式,而是成为动态的分享过程,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有关思想政治的网站上下载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主动收集资料,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3)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互联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课程资源网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坚持规模与实效统一、教育与服务统一、学校与社会彼此投资的统一、技术与德育队伍的统一等等。
3、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献典籍,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其次,还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例如地方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再次,要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与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
(2)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诸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以外,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去,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1)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层重视并支持教师的程度属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教师抛弃原有教学中的惰性,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习惯,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属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大胆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教师群体具有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2)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体系。例如,出台合理的奖惩制度,在评选先进、评奖等活动中或者在教师晋升职称时,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做重要的参考指标,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思想政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程资源,如果没有课程资源,那么教学就是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
[1]吴勇.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索,2007,(1).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月球.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4]李国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方式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19).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七
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的外延大,而且课程资源又随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实行新的课程标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资源短缺。
因此,在课改后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应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校内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执行新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
1、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因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室设备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把《标准》要求的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开足开全;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2、适时利用学校图书室,扩大学生生物学知识面。学校图书室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尽快调整图书结构,配足配齐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延长图书室开放时间,改变借阅方式,尽量方便学生阅读,切实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及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学生直观认识;对于细胞分裂、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知识,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对于动物的行为、生态系统等章节,可播放vcd等。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使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
4、充分利用生物园、绿化区等有限的生物区域。
生物园、绿化区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绿化区的主人,参与生物园、绿化区的建设和管理。
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果园、菜园、小溪、池塘、树林、山岭、医院、养殖场、菜市场、环保机构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面对新课程资源贫乏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重视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通过半年的实施,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视野宽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
学生家庭中有不少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在争取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参与下,可细心观察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宠物、种养的花木,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生殖特点等;积极看一些生物学方面的书刊,了解课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留心家长平时谈及的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这样,学生会耳濡目染,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媒体资源包括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家中的有线电视、录像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1)随着计算机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载体。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2)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网站,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生物网址,再适当拿出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入学校微机室“泡吧”。但是要注意,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录像在生物教学中已得到较长时间的应用,它可以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原理等内容,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从而带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播放有限的教学影片外,教师注意剪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的有关内容,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观看时兴趣浓厚,效果明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生活习性及一些学生不易见到的珍贵稀有动物。
1、生物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2、淄博市新课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要。
3、唐小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八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数学课程资源无疑是浩瀚的汪洋,永不枯竭。而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文通过阐述数学课程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提出教材、生活、学生和网络等各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各种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利用的一切场所工具等资源。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课程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导致数学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难以更好地服务数学教学,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事实上所谓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指数学资源,即教学信息和课程的源泉,有益于课程教学的一切人力物质。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对课程及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有利因素;后者指课程及教学的直接形成因素。而通常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中多指广义概念,实施课程必须用到的资源,它具有三种划分形式:其一,有形或无形;其二,素材性或条件性;其三,校、内外和网络化。一般数学课程资源主指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满足数学课程实施的材料场地等,对于这些课程资源应做到目的性的开发利用。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条件,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理解新课程观,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机械化、重视教材的教学形式,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等各类因素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质疑,交流合作,加大对校内外所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给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利环境。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师应做重点研究和处理,根据教学实际采取重组、删减或添加措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如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改编或更替教材中某些不切合实际的例题,令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习兴趣。例如: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让学生通过升国旗行注目礼的情景表演,对仰角概念进行形象感知;通过对李白《静夜思》中望月和思故乡的回忆,加深对仰视和俯视不同的体会;然后再画出示意图,基于数学角度上去认识和掌握概念及知识。
(二)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应有机结合教学实际,尽可能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既能学习知识,也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三角形》章节教学中,针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准备四边形木框和三角形木框,通过对比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再让学生例举生活实例,比如,三角形的门窗支架;呈大三角形的数字信号转播台主体,以及大量焊接的小三角形支架等,都是为了保证稳定性。又如:《平行投影》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旗杆、树木以及教学楼等高度进行测量,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平行投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增强数学学习信心,提高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和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和生生等多方因素促成,但学生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对文本的理解方向及深度也各异。因此,进行有效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他们的互动欲望,爱惜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差异中获得成长、拓展极为重要。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位教师讲解《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求出四道计算题的答案,它们分别是:
①(x-y)(x+y)=?
②(2s-3y)(2s+3x)=?
③(5m-n)(5m+n)=?
④(4a-5y)(4a+5y)=?
并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员身份参与各小组讨论,根据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正确引导,要求每个小组推荐本组代表向全班阐述其结论,在全班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推导出平方差计算公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可发散思维,也可提高创新能力,更能促进学困生不断成长。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教会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数学信息,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还可借助网络解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比如查询具代表性题目、中考历年试题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连接校外数学教学网站,共享数学信息,实现师生互学,扬长避短。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资源不再仅限于教材,也包括生活资源、学生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等方方面面,针对这些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交流探究,不断扩展获取的范围,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1]林庆华.侧重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中学,2015,(6):28-28.
[2]石素金.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5-265.
[3]何新荣.巧用动态资源,尽展课堂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中学数学,2013,(14):68-71.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九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
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架起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桥梁,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参与社会,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1、乡土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瑞安市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西部山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铁芒茸、蕨;山间谷地苦楝、桉、樟、垂柳、乌桕等;低山丘陵地带多毛竹林。山林之间,山羊、山兔、松鼠、金丝猴、猫头鹰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24.23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大北列岛、北麂列岛的195个大小岛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迳流的交替影响,形成多种鱼类洄游,鱼汛迭呈。瑞安有非常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乡土人文历史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周小菁,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姜嘉锵、陶慧敏等,为瑞安谱写了灿 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崎旎,风景旅游区占陆上面积20.8%,属旅游资源大市,拥有七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桐盘岛、龙井、卧龙峡;五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垟、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白岩山。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
3、农村家庭社区课程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1、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识为本”,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度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或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在学习《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我穿插了瑞安大罗山的例子,之前的新闻报道,关于此地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先后发掘出青铜乐器、短戈等60多件文物,这在浙南一带还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引发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乡土资源的内容恰恰是和学生生活着的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来自家乡的报告》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胜古迹,然后设计“我请外宾游瑞安”的活动,分别按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的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教学与个体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3、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专业知识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合作的精神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从课程繁荣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有利于教师发扬创新的精神。而且,课程的开发不是靠个体所能完成,这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
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有着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
1、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重视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主题设计应符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2、学校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各门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开展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的社区调查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历史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实践。这种活动对拓展历史教育领域,深化历史教育内容,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家史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走进现实,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
1、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
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以主题为目标,多个资源综合起来使用,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实现。农村山水秀丽,动植物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建筑等资源是很广泛的。
2、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因时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先进地区和后进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尽相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在平原与山区又有所不同。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时机和季节作好相应的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要相互结合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差异性与优势互补
因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等因素,可供农村学校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肯定也不同。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能利用的资源也有差异性。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势,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课程繁荣,促进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