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论文(热门18篇)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音调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总结的完美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还需要表达的方式得体得当。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参考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4。2亿网民构成的网络社区使中国开始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特别是在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推动下,我国现代传媒和传播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移动终端不断涌现,网络媒体成为舆论主阵地,媒体融合加强、新闻传播无界性凸显。与此同时,受众接受新闻方式更加多样化,受众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变化的媒体新格局环境下,报纸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
首先,报纸的即时性、便携性等功能都被削弱甚至替代。新媒体诞生后,网络新闻严重威胁到报纸的时效性。纸媒必须改进信息传播的模式,走一条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的新路。
其次,报纸老龄受众化趋势更加显着,核心受众在迅速流失。以《西安晚报》为例,数据显示,西安晚报1990~十年间主要受众群体年龄集中在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从开始受众群体逐渐显示出老年化的'趋势。核心受众群体的变化反映出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进行内容竞争中受到的强烈冲击。
再次,社会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迫使报纸创新传播方式。舆论格局变化带来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同时也带来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对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球化关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碰撞,使媒体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化。随着媒体走上产业化道路,在发展中难免遇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问题。如何使媒体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为公共传媒保留足够的空间,如何帮助媒体在发展中寻找市场效益与社会利益中的平衡点,是全球化关系下媒体规范与引导的重点。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报社新闻等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与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包括互动性不强、传播途径单一、过分注重独家报道以及出版滞后。然后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了功能变化的趋势与建议,以期能够有效提升报社新闻的传播效果,为行业的发展创设条件。
:新媒体环境;报社新闻;传播;功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传播主体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于主流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性、时效性以及受众群体范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如何强化新闻传播条件下报社新闻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强其功能性也就成了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互动性较差。
(二)过分追求独家报道。
当前许多报社新闻依然存在过分追求独家报道的问题。尽管独家报道能够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同样也会面临材料选择方向上的风险。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想要获取真正的独家报道权利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3]另外,独家报道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价值不高,如果为了独家报道而选择一些新闻价值不高甚至无人问津的题材,其风险同样很大且不会获得受众的支持。由此可见,追求独家报道必须量力而行,适度选择。
(三)传播途径单一。
从传播途径上来看,传统报社新闻媒体具有传播途径单一且辐射性质不强的特点,其受众群体也相对固定。尽管当前一些报社媒体也开始通过其他新媒体途径进行传播途径的拓展,但实际效果并不能够让人满意。
(四)出版存在滞后性。
由于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传统纸媒在传播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些滞后性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旦资料选择不合适,受众开始大概了解了相关信息,就对新闻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一)加强互动性与传播性。
作为单项传播的代表性传媒,纸质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其互动性较低、传播性较差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优化策略就是通过将纸质传媒与其他传媒进行结合,实现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二)注重策划的力度。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的采用新媒体技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whatdidhedoyesterday这一口语交际课时,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问答的形式,这致使口语交际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则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同学、教师的`录像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小组问答或师生问答,这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教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动的可行性,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
2)充分遵循适度原则。
就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新媒体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度采用新媒体,并广泛应用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创设语言环境,进而增强教学练习效果。部分教师受精力、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从互联网平台直接下载课件,然后做略微调整,就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是进行僵化的形式操作,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演示课堂。还有的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观看和接受,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这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显然极为不利。
3)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动态灵活驾驭和把握。在新媒体课堂形式下,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随机应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重视将课件制作的过于繁琐和华丽,导致英语课堂成为机械的展播课。当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扩充课堂容量,引导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教学内容。比如,课件或视频中多为固定的形式、程序和内容,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灵活改变。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英语教师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阅读和书写习惯,而且影响了师生活动交流,最终影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时间,并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和改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导致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便利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避免机械使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翟向丽.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8).
[2]马翠茹.寓素质教育于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反思[j].湘潮,(9).
[3]张永金.建构主义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4]陈东海.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研究,(4).
[5]吴莉伶.浅谈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对小学英语学科的优化作用——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j].都市家教,(7).
[6]李玉梅,段文涛.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7]孟子艳,庄会彬.应对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冲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4).
[8]王佩玉.趣味精彩乐学——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7).
[9]王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作者:杨胜刚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四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较强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通过各种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将海量的信息即时传播给用户的新型网络媒介。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德育环境,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通过新媒体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受到影响。
一、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是指,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产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环境[1]。
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德育环境,高校要对新媒体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机遇,同时要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应对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内涵等理论知识的宣传[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文化的兴趣更加强烈,同时,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整合了传统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抒发自我的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展至课堂以外,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
2、高效的传播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与以往的道德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教育者可以通过实时上传,即时分享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传授内容来自书本,来自案例的.界限,以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语言进行展开,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在表现形式上更生动具体,增强了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维度,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
1、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了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高校的德育工作注重道德内涵的传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道德意识2。而新媒体无门槛的特点,使得其使用者和所传播的内容不需要经过筛选和过滤,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中掺杂着大量暴力、色情、庸俗的信息,这些良莠混杂的信息内容,冲击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2、价值观多元,道德意识薄弱。
与其他互联网媒介相似,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模糊以及媒体言论的开放性。在新媒体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中不乏鼓吹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庸俗的言论,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稍有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新媒体中多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冲击了高校当前的主流德育环境。
(一)借助新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就要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德育工作的融合,在开展德育工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确保德育工作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增强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打造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二)提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实现新媒体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优化高校的德育环境,最基础的工作在于切实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体语言的接收、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对这些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力争能占据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平台中的主动地位,有指向性地引导、影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及其他状况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重点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中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思维方式。只有实现师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得以优化。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新媒体中的信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用户都可以实现实时上传,其中信息真假难辨,其中不乏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事实上,开放的新媒体并不代表着完全的自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抒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由地展示自己,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和规范之上的,要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网络秩序,需要参与者规范自身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对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五
若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采取措施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由“要我学”及时变化为“我要学”,将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问题情境,创设相应的社会情境、自然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探究,进而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逐渐获取相关的英语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atthezoo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材中简单介绍了eagle、koala等国外常见的动物,许多小学生并不熟悉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有关这些动物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展示,小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掌握相关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再如,在学习theweather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制定周末旅游计划”,自主决定去哪些地方旅游,当地的天气如何,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应当准备什么物品,有哪些景点适合在这样的天气游玩。并自由结合,以小组为单位组建“旅行社”,并派小组代表以演讲形式推荐自己的旅行社,尽量吸收更多的成员,对吸收成员较多的小组要给予适当奖励。这种问题情境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2)拓展课堂容量。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通常需要大量板书,在黑板上书写短语、单词等,这无疑较为耗时。而合理采用新媒体技术则能够节约书写时间、进而拓展课堂容量。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制作成ppt,并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这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约课堂书写时间,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比如,在学习publicsigns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公共标志图片,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展示,小学生在观看这些标志图片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疑问“这些标志的英文名称是什么”“这些标志有什么用处”然后带着问题自觉研读课文。此外,在讲解英语课文时,教师也可以合理运用课文录音或flash动画,将静态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学习元素,以生动的形式展现课文情境。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进而拓展课堂容量。
3)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搭配录音,增强小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ouranimalfriends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学习的平台搜集各种动物的声音与形象,并通过大屏幕加以展示,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看图猜单词”的游戏,运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或小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积极猜测,并运用课文中的固定句型“i/we/you/theyhave....he/she/ithas...”来描述这些小动物,进而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对话水平。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时无法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加强口语练习。
口语练习对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小学生受母语发音影响,在语调、语音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这无疑对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极为不利。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当运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听录音、反复模仿实践,进而纠正错误发音,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除此之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运用课前的五分钟时间,播放简单的原版英文歌曲、视频和动画,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和动画欣赏中,将主动模仿和练习,进而形成自然规范的英语发音。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六
摘 要: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 手机媒体; 影响; 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安全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学习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想象,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七
: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安全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学习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想象,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八
在网络计算机的安置地域方面,本身有较为安全的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充分的保证其所具有的防护措施效果。就必须要保障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需要为计算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给计算机的机房提供一定的安全设施。在计算机安装的地点也必须要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有着强烈噪声源或者是用水设备的地方。另外,对于网络计算机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盗和安全有效防护等方面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计算机受到侵害。
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计算机的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认识,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在接受相关法律限制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观的束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限度的对网络风险进行强化和完善。这样一来,网络管理人员在有网络安全知识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好地防护网络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骇客攻击。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防范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必须要在技术的层面上来强化对网络的'定时访问,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权限。使用计算机时,我们要定时的对计算机的病毒进行扫描,同时应当设置相应防火墙,以此来强化真对网络的有效控制及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另外,也需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有效数据来进行真正有效的数据化备份,以此来帮正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真正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并解决。加强信息加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加密措施,这两种措施各种长短,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称性密钥的加密解密的速度较快,安全性较好,但是密钥的长度较短,空间也较为狭小。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管理,而且方便数字签名。但是解密所需的时间长,算法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系统操作以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安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并以此来及时有效的强化防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方面的运用和操作安全。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九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这就必须要真正强化对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保护,从而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网络数据被强行攻击,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整网络信息流量的畅通性,同时也要设置加密环节,保证业务安全,业务认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要认真的确认信息人的真实身份。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
假新闻自新闻产生以来就存在,历来对假新闻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受众的接收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视角对假新闻在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对假新闻进行规避。
1.传播者转变,媒介素养不。
2.内容贴*生活,直击受众心理痛点。
3.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把关能力降低。
4.春节期间,信息受众群体庞大。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一
在科学活动中,媒体处于什么地位,现在的研究对媒体有何看法,《独立报》前科学编辑wilkie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3既使新闻工作者被作为是焦点注意,假定的框架也认为,只有当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更像科学家时,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要更好地理解科学[11]。
换句话说,公众理解科学对于科学与公众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媒体的重要性,但仍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上面提出的诸多科学传播模式,注重的仍是科学-公众的关系研究,而非科学-媒体-公众的整体。
lewenstein提出了网络模式(webmodel),他认为科学传播变成了众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多线路传播形式。而lewenstein的主要观点是:这种模式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的不稳定性。他认为,新的传播手段使传播速度更快,数量更多,情绪化的内容增加,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研究者面对众多不确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也是不一致的。科学传播以牺牲信息的稳定性的代价而获得了速度。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科学为了传播的需要,可能迎合媒体价值观和受众需要,可能丧失科学自身及其伦理价值。
weingart通过将科学传播中的媒体独立化,把上面的问题发展到极端,认为科学已经媒介化。媒体的发展,已经超出了nelkin或lewenstein,的`理解,人们很难在科学传播中找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认为,媒体构造了自己的现实,媒体的重要性使科学在某些问题上的垄断性正在减弱,科学对于真理的判断标准正面临着媒体迎合受众的标准,虽然不会被取代,但正在被其他的标准所补充。[13]总之,他认为媒体而不是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是否为公众理解和接受的法官。
四媒体对科学的建构。
科学知识不仅要满足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怀疑主义等规范,而且还必须是“适合出版的”。科学的发展总是需要媒体作为载体的,但既使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我们也会发现,“自从15世纪以来,印刷技术使各种各样图片的精确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无论哲学家怎么说,科学家们都不能否认这种有效的交流模式。随便翻一翻各种学科的科学文献,也会发现里面有数不胜数的图表、图片、地图等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图解’文字内容的需要。”或者说,媒体传达的信息,并不能精确地还原它所表达的科学本身[14]。大众媒体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但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不精确”。
1974年高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书提出框架理论(frametheory)。他认为,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一些学者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事件材料经过选择和凸显成为新闻[15]。所以可以理解,媒体中的任何信息都是带有偏见的。而且这种偏见由媒体而非事件本身决定。当科学经由大众媒体“扩散”到公众时,这种偏见也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的形象实际上只是科学在媒体中的形象。
英国学者nelkin通过对报纸、杂志的报道分析研究指出:当科学理论能强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时,就能在媒体中畅通无阻,反之则被忽略,而丑闻也被看作是对科学的社会系统的妨碍,从本质上讲,是不想让受众失去社会的安全感。[16]媒体对于科学报道的选择和凸显更多的是迎合受众的口味、符合媒体自身的价值观。nelkin指出,媒体在科学报道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
1想象代替科学内容,报道很少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
3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研究竞争上,而忽视了科学自身的规律;
4科学家在媒体中不是中立者,而像是要通过媒体取得公众支持等等。[17]nelkin认为,科学传播可以认为是几个共同体出于不同的需要、动机和约束条件而进行合作的公众传播,科学共同体和媒介都对科学在媒体中的观念有重大影响。但从上面也不难看出,前三个问题的产生,是媒体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偏好所做的建构。公众经由媒体了解的科学,完全偏离了科学本身的形象。而正是从媒体中得到的信息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观念。
另一方面,媒体对于科学的报道还会影响到科学共同体。massimiano指出,科学共同体在解决科学争论时,常常需要媒体作用。“在这儿同样存在有问题的假设,其中之一就是当争论中的某方的观点在共同体内部取得了优势时,这种争论才会进入公众视野。但事情也并不总是这样的。比如,如果两方或多方的观点都得到了权威科学家的认可时,或者两方的观点在本质上并没有可比较性时。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假设是,在专业化层面取得优势的一方必然也会在公众传播中自动得到增强和重视。这儿的问题就是低估了媒体对于争论解决产生的影响。而且,在科学传播中,并未表明科学传播必须从某一阶段开始,这是不严格的。”[18]对于这些争论,媒体的态度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massimiano的结论并非如此,在他看来,把科学问题放到公众那儿解决,并不代表是媒体在起作用,“应当把它描述成协商性的,并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让公众自己去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很有争议,1968年传播学者mccombs和shaw提出“议程设置”假说(theagenda-settinghypothesis),认为“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19]这一理论在很多地方证明是有效的。
实际上,我们并不期望走极端。科学传播既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又与公众相关,同时包括框架内部的互动关系。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利益共鸣,科学活动者及其赞助者的吸引力或特定时期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的关系等等都在起着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媒体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媒介技术,还是媒体自身的影响,都在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二
“疑乃学之始”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如神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是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问了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头,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有人还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自不量力,盲目北伐;盲目愚忠,实无大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和谐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的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的内驱动力。当然,民主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不能为创造而创造,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等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几个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的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想出了“含赵魏,处燕齐”(秦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含)赵魏,楚(处)燕齐”)。结果,全班一致公认,这种方案既好记又新颖。
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倦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取优异的成绩。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另外,对于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鼓舞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创造与竞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总之,历史教学也要自始自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能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的`工作原理,其他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们找来了竹筒、竹架、竹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小,但是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地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显示和发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历史剧的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演中发挥创意。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创造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处于这一过程的始端,学生处于接收信息的终端,教学媒体就是指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因而我们可以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称为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传统的教学媒体通常是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仪器等。现代的教学媒体中除了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和仪器以外,主要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且人们习惯地将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将精心组织的文字、实物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科学地进行合成后所得到的一种教学软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而具体,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视、听、感立体学习氛围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其主要优势在于:。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动态的事件仍以动态方式来展示。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概念变清昕。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学多媒体中的主要载体。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都须经历内容设计——素材准备——制作合成三个必要环节。
模块设计是指对课程中每个教学专题所进行的多媒体展示内容和素材的构思和设计。例如工程力学中‘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等,各为一个模块。
单元设计就是以2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设计该单元所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上讲内容回顾、本单元中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小结、布置课外作业)。在单元设计中,除进行文字语言的组织外,还应当确定该单元教学时需要配合使用哪些图片、动画、音影素材、挂图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2.素材准备这里所说的素材,是指在课件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动画或音影素材等。
录入课件中的语言文字,应满足“必要”与“充分”的要求。“必要”是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如定义、定理、定律、规则)、重要结论,以及重要知识点等,作必要的文字表述。文字表述中要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充分”则是指对重要内容的文字阐述中,要词语完整,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分析过程要脉络清晰,切不可说半截话,或断章取义。
课件中使用的图片有两种:一种与教学内容及文字表述配合一致的线条图,这些线条图一般应由cad或flash等软件来绘制。另一种是为丰富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内容作辅助说明的实物(或实景)图片,这种图片可由教师自己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采拍,当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
课件中使用的动画和音影素材,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反映事物(或事件)发展进程或物体运动规律或物体变形特征的模拟动画或事实影片。其中的模拟动画可由flash、fireworks等软件制作。至于事实影片,一般应由有关部门提供由专业人员来制作,对于极简单的影片,也可教师本人通过录像机或数码相机来录制(但效果不会太好)。
3.制作合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合成,就是利用课件制作软件将上述素材合成起来。目前用来制作课件的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等。下面简要说明一下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三个要点:。
(2)拷贝或导入由cad或flash绘制的线条图片时,应事先删除图中所有的文字(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因为当所拷贝或导入这种图片中含有文字时,图片中原本光滑的线条会变得粗糙或不连续。当无文字的线条图拷贝或导入页面后,再由powerpoint中的文字工具将必要的文字补完整。
(3)编辑在一个页面中课件内容的图形和文字部分,应选用powerpoint中自定义动画方式,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逐一展现出来。而课件内容的语言解说,应由任课教师当时口述。
课堂教学的受体是接受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学生,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信息和知识主要载体。“课件的演示”+“教师的讲解”,这才构成了“教”。而通过“课件的演示”+“老师的讲解”+“互动交流”+“课外练习”,才构成了“学”。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何,与所制作课件质量的优劣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首先要能体现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顺序要与课时授课计划相一致,课件展示的基本内容要与所使用教材的内容协调一致,文字符号应相同,。并且“设计”要合理,“素材”要质优量足,“合成”要科学。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页面上语言文字的表述要绝对正确,不要出现错词别字和病句。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结论,最好结合相应图形来表述。凡是可以由教师口头解释或叙述的语言,就不要在页面上用文字来表述。
2、页面上要突出主题,页面中的图形和文字的大小要恰当,布局要合理,最好不要图文分离。在遇到要用两个甚至几个页面来解释同一幅片的问题时,应将此图片分别布置到这几个页面上,以免出现过多的使用超级链接或前后翻页。
3、教学课件页面不宜以图片或多色彩的画面作背景。文字和线条的色彩一不要过于花哨,二不要与背景色发生冲突(即与背景色相同或相近)。
4、插入页面中的动画,其动作应该是可以由教师来控制的,不要像网页上的动画一样老在眼前重复的晃悠。
5、出现在每个页面上的图形和文字表述,应该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及进展的顺序,通过自定义动画方式有节奏地适时展现出来,教师的讲演与画面的出现要基本同步。
不要将页面做成了展览解说片。凡是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和作出回答的内容(如答案或结论),都应该在页面上明确地展现出来,只不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并作出口头回答之后再出现。
制作一个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且内容丰富、页面精美、能令教学对象“赏心悦目”,能起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课件,必然是制作者智力、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以及课件制作软件的运用能力等诸多要素的结晶。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三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创新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字化技术,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又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幼儿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引导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中,并自觉地进行认识、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幼儿面前,集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汽车”科学活动时,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但是由于经验问题,幼儿只知道汽车的大概样子,以及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观察汽车,活动刚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汽车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类型的汽车,在介绍汽车时也可以为每辆汽车配上不同的音效,然后逐一展示每辆汽车的画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认识不同外形的汽车。在短短几分钟中幼儿就获得很多汽车方面的知识,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缺陷,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上网继续认识很多汽车。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形象地感受活动内容,增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灵感更容易被激活。兴趣越浓,幼儿的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反应就越清晰,思维就越积极。利用幼儿的学习动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数学“认识长方形”时,在引导幼儿认识了长方形后,我提问:“长方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的样子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长方形呢?”这一问题立即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长方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正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索,从而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幼儿学着摆一摆、变一变。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幼儿的思维,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活动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有教学重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述、幼儿理解的方式,导致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一知半解,不能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于幼儿学习掌握,并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内容,更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因为消化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对其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教学重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一味地讲解,幼儿单纯地倾听和理解,是非常枯燥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不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而且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内容,使幼儿的理解更完整、深刻,从而很好地解决活动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将教育技术拓展到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能以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幼儿营造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氛围,给幼儿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深刻完整,最终实现活动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四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中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而这也是新课改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以生动的图像、灵活多变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来优化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去理解和应用,并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创造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而往往这些课程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性的知识点,抽象难懂,让学生难以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特别是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精心钻研设计,巧妙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来创设情境配合教学,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动、静结合的手段,使重点、难点知识直观简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强烈立体感觉,充分刺激学生的认知器官,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自觉对难点进行思维,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轻松得到解决,达到突破教学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何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更完整地呈现教与学丰富多彩、对比强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受到刺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热情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欣赏课《星星索》中,由于这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具有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学生没有去过印度尼西亚,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创作的背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景象,我将苏门答腊中部(托巴湖周围)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相关知识点做成幻灯片,之后与学生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并请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在情境作用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此举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我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技术手段,使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相互融合,贯穿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表现形式融合的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教学视觉、听觉艺术得以延伸,使教学内容更鲜明深刻、直观强烈、富有寓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快乐的课堂中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使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音乐教学,营造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领悟知识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矣乃归舟”八幅幻灯片,学生一边欣赏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我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诗情画意的场景引入学生的眼帘,加深了学生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感受。学生们在欣赏中情感随之也被带动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和充实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采用幻灯片放映家乡美丽的景色,熟悉的家园,特色的民俗活动,以歌曲为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发现、思考中领悟哲理,在探索、总结中创新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有声有形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触发灵感,发挥学生启迪创新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特定的音乐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组合教材的特性,引导学生融汇知识,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不断总结、摸索、创新,鼓励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再实践的能力。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百鸟朝凤》时,我根据乐曲内容,先制作了一组百鸟朝凤故事的幻灯片,随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播放《百鸟朝凤》的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从而展开联想,并对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来比较各种鸟鸣和虫叫声。在学生欣赏后,我请学生结合平时在生活中听过的鸟的叫声,结合唢呐变化的音色,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几种元素的结合来即兴创作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与表达内容的统一,创作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作能力。总之,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使我们教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进程,更应该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五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也获得了空前的飞速发展。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多媒体技术,巧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枯燥的沉闷的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从而加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反之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滥用泛用多媒体技术,会导致更差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是课堂教学容量小,授课效率低,这一点因贫困地区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和学习品质不高而表现得尤其突出。二是缺少生动的直观性,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不感兴趣,收效不佳。三是语文知识的生成途径单一,往往是“满堂灌”、“一言堂”,缺少互动,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素质教育更是纸上谈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能根据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创新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充分发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是顺应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活用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粗谈几点体会,分享于同行:
1,创设情境,诱发想象,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使学生从心理上想学、爱学,学得投入,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就会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消化难点、提升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公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课堂注入活力。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采用此字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危峰兀立,山峦叠翠,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用。这样就将抽象概括转化为形象具体,使课文内容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主体。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远程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探究性,综合性学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活用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的优势,但是当前也有存在一部分的使用误区,不仅没有优化教学,反而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导致更坏的结果。现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汇总,希望我们都能都加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避免此类情况,用好用活多媒体技术。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上课时老师忙于播放、展示幻灯片等资料,既不深讲,也突出不了重难点的板书。语文课近似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师”,“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得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杂而不精。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众多,背景过于复杂,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去,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接收和培养。
(3)幻灯片显示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化一。学生往往只盯着屏幕看问题,等待下面的答案显示,因此影响、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动脑筋。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使语文课堂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景,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
[1]王梅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要求.文教资料,20xx年9月中旬刊.
[2]郭宁宁编著.多媒体实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
[3]张军多媒体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xx10。
[4]李冰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xx,(7):89.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六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1]黎加厚:“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七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探究实验的开设,探究实验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以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操作实验的现象,化学实验过分依赖多媒体演示,笔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演示化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屏幕上可以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特别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因而深受一些教师的青睐。
其实对于探究实验来说,实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也有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是违反常规的。但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思考,至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愈多,思维也就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学生不但学活了知识,而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从而实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
追求探究实验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还是受传统实验模式的影响。传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过程是机械地验证过程,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通过多媒体能很好地展示探究实验过程,但实验能力得不到提升。
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作用是多媒体模拟实验所不能具备的。如多媒体模拟的中和滴定实验,学生观察不到液体凹面与刻度相切的情形,实现不了平视、俯视和仰视的观察,体会不到液体颜色的变化过程,更不能进行反滴定的操作。这种实验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接触实验,没通过协作,缺乏感知和体验,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多媒体模拟实验起的作用甚微。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实验探究绝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历的思维、分析和观察能力的锻炼,实验中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实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学习的模式下仍然改变不了这一本质。
有人认为多媒体用于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教材也只是提示必须在通风窗中进行,而没有提示可以使用多媒体模拟。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反应会产生有毒的气体二氧化氮,如果实验设计恰当,实验过程不会有二氧化氮气体的泄漏。这个实验,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二氧化氮的处理方法,学生设计的方案主要有:减少铜的用量,使二氧化氮充满试管时,反应恰好完毕;用导管将二氧化氮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在试管处再加一个分液漏斗,待二氧化氮充满试管时,向试管内加入蒸馏水,降低反应物的浓度。通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探究欲望更大。通过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达到关注社会、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实现化学实验的真正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亲自观察,能获得直接经验,并和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牢靠的知识体系。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述和概括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结果,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还能正确快速装置仪器,迅速排除仪器故障,表现正确的步骤和过程,精确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观察能力,而化学观察能力是顺利进行化学观察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保证,并为进一步进行理性思维、获得相关知识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实验,可以表现出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应用,还可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及时地纠正错误操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防止形成错误的习惯。
由于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同时也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重视学生实验,踏踏实实地进行实验探究,并且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开设化学实验,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以确保化学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总之,化学探究实验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多媒体演示无法替代的。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用来进行实验探究。多媒体实验教学仍居于从属地位,不能用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化学探究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八
综观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尽管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具有两个共性: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和多媒体教学的低效性。当前,多媒体技术充斥着高校课堂教学,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师几乎人人使用多媒体教学,都试图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不容忽视。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盲目投入大量经费,配备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后期的管理和培训跟不上,多媒体设备闲置率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二是一些教师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认识不清,导致教师在授课备课过程中,投入到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精力远远大于用于教学基本功的苦练和提高的精力,这种现象如得不到重视,就会本末倒置,影响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低效性也不容忽视。低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超文本功能、人机交互功能以及网络功能,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这三大功能远没有实现。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过度推崇多媒体技术,却较少思考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如何促进教学等基本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知仅停留在通过计算机演示软件,再加上一些图像和声音;多媒体课件制作只是简单机械地把授课内容插上一些图片、图表,用ppt幻灯片呈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电脑的作用仅限于“电子翻页器”,只是黑板演示的屏幕化,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其次,多媒体使用的低效性表现在因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认知和使用不当而带来的课堂效果的负效性,即不但无法促进教学,反而还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长时间站在或坐在多媒体机位后面,或是照本宣科,或是演示幻灯片,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有的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在课堂上呈现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忙于抄笔记,忽视了聆听教师思想的精髓和方法的讲授;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效果,过度呈现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图片、音乐,不但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高校多媒体教学过度性与低效性问题,需要科学定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产物,现代教学其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活动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仅是教学诸多要素之一,并非全部,教师、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只有将其有效地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新型现代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理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而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还须厘清多媒体教学中师生定位及其关系。针对教师,首先,教师是多媒体信息的把关者。将什么样的信息、多少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如何展示,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教学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科理论及课程教学思想的凝练提升。面对相同的课程和学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展现出的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次,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导者,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如何创设情景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知识接受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多媒体教学的中心。针对学生,毫无争议,学生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多媒体的使用应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多媒体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屏障,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应努力创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间的自主、探究、合作。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首先,要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高校教师并非都来自师范院校,现有高校教师的准入制度仅是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仅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设定的课程学习和培训,对高校教师胜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基本教学能力的形成应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开始,包括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组织设计等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而这些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训对于新教师尤为重要。其次,学科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学术交流应纳入已有的培训体系中。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要想站在学术的最前沿,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避免课堂讲授中知识陈旧、空洞无物。学科知识理论的培训与交流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出台制度,为每一位教师公平地提供进一步深造学习或学术交流的机会。最后,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应制度化地开展。先要让教师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多媒体课件cai就是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的简称,其中文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只能帮助和代替教师完成一部分教学工作,它只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然后才是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在培训中,应避免走入单纯追求技术化的误区,培训的内容不是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越好。培训也要考虑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例如,对人文管理专业的教师,教会其最简单、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即可。
应尽快建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格准入制度。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申请多媒体教学?除了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有至少1~2年教学经验,能胜任传统板书教学。第二,有所授课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大纲和教学具体安排,编写完成课程多媒体制作和使用说明。第三,有完整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具体到每个章节、知识点,每堂课都应有独立、具体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第四,必要时也应引入多媒体教学试讲制度,聘请相关专家现场考核,通过后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准入机制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多媒体教学一拥而上、管理无序的现状。准入机制可以采用个人申报,资格审查,教研室、系(学院)、教务处三级审批制度。
3.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
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能有效保证多媒体教学实施的质量。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包括信息反馈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建立畅通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制定多媒体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对在评教、听课和学生听课反馈中争议比较大的课程重新启动多媒体教学考核评估制度。不合格的教师暂停多媒体教学,限期改进,如仍不合格,坚决取消多媒体教学资格。所有相关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教师本人及各系部、教研室,并要求各系部组织专人对其进行帮扶。同时,对在多媒体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应建立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制度,这将有利于激发教师改进多媒体教学的热情,大大推动多媒体教学的良性发展。建议高校可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多媒体教学研讨会,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组织校内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制度设计的最终目标。
4.建立多媒体课前上机调试制度和多媒体教学服务管理制度。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仅雇佣临时工负责开门、打开设备,后续一切都交给任课教师,这样无序的管理将会造成两个被动局面:一方面,有些教师由于不熟悉设备,调试半天,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完成;另一方面,一旦设备出了问题,责任很难说清。多媒体课前上机调试制度一经制定,管理层和教师各自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规范了管理,效率必然提高。建立多媒体教学服务管理制度则有利于多媒体教学效用的最大化实现,克服了课件只限教师本人在本门课教学中使用的缺陷,实现了课件资源师生共享。高校可以依托职能部门,如信息处等,组建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库,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交自己的课件,一方面可以供学生后期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同行的交流与学习,资源共享,实现课件效用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