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模板22篇)
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图片等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的书面材料。在撰写报告时,要注重实证分析和理论支撑,避免主观臆断和无凭无据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报告,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专业的报告撰写和演讲技巧。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一
**县地处**省东南端,位于**三省交界处,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土地面积231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94万亩,林地面积258.76万亩,园地面积45.26万亩。下辖15个乡(镇),173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31.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76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0.81万人,乡村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3.51万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1747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0817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141974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67326万元。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51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98746万元,林业总产值8866万元,牧业总产值80021万元,渔业总产值14572万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310万元。全县财政收入53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7元。(以上数据来源于2014年**统计年鉴)。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县是中央苏区县之一,被确定为国家油茶示范项目县,国务院给予**南苏区特殊的扶持政策,明确指出**南扶持脐橙、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距海洋较近,容易受到海洋气候调节,加上纬度较低,平均纬度在北纬24°—25°之间,具有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无霜期平均为284天,气候昼夜温差大。
**县以山地丘陵为主,有山地面积292万亩,土壤主要有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红壤面积270余万亩。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县各个乡镇,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强酸性,土层较厚。
**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547条,河道总长1902公里,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低山高丘之间遍布山泉水。
我县优越的水土自然资源利于脐橙、油茶的生长发育,为脐橙、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
(一)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县脐橙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兴建县园艺场“种果尝鲜”;二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种果致富”;三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2000年为扩张脐橙种植规模阶段,我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发展脐橙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确立并实施了“山上再造”和“兴果富民”的战略目标,在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构建果品营销网络、塑造果品品牌、银行支农贷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优惠措施,脐橙种植面积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四阶段由2001年至今是全面提升脐橙产业化水平阶段,脐橙面积逐年继续增加,县委、县政府提出“强果富民”的发展战略,要求果业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上转变。新建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示范果园,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到2014年底,全县桔橙面积达47万亩,桔橙年产量达55万吨,成为**南种果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果业大县。脐橙面积大约26.4万亩,年产量为30.9万吨,年产值达9.2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1.9万亩,年产量10.73万吨,年产值3.22亿元,脐橙产值是粮食产值的2.88倍,脐橙产业是我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目前,全县果业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114家。
我县脐橙产业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十四年的.扶持,种植规模达到26万余亩。此次产业调查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柑桔黄龙病暴发,造成不少柑桔绝收,制约脐橙产业的发展;二是建园时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果园道路狭小坡陡弯急,缺桥少涵,路面坎坷不平,水电设施不配套,造成低产果园面积大,制约果农增产增收;三是果品销售渠道不畅。全县果品加工储藏企业43家,每小时加工能力达470吨,贮藏能力达11万吨,冷库面积21645m2.年出口量14490吨。全县没有加工橙汁、橙晶的深加工厂,没有大型果品交易市场,适应不了当前脐橙产业化发展。上述问题制约脐橙产业发展,亟待农业综合开发去扶持解决。
(二)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县原是全省重点油茶县之一,油茶在我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油茶生产,广泛发动群众垦复油茶林,促进了油茶林的快速发展。1983年,林业“三定”时油茶山重新落实到各家各户,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八十年代末油茶林面积达到6万多亩。九十年代后,由于柑橘产业的迅猛发展,果业经济效益较高,油茶经营管理较粗放而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毁油茶林改种柑橘,使油茶林面积逐年减少到近2万亩。
到2014年底,全县油茶林面积26767亩,其中老油茶林面积19450亩,主要分布在南半县的龙廷乡、菖蒲乡、留车镇、晨光镇、南桥镇、桂竹帽镇及丹溪乡,大部分是低产老油茶林,高产油茶林只有7317亩,都是近几年新开发种植。《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加大了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我县被列为国家油茶示范项目县。为了油茶产业发展,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县扶持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及《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提出2015—2020年全县新造高产油茶林20万亩,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新种植油茶林面积10亩以上,财政给予补助300元/亩,新种植集中连片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示范点,另给予300元/亩的林业项目补助,项目验收通过后,再给予一次性300元/亩的奖励扶持。对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林业贷款贴息补助,年贴息补助标准为贷款总额的3%,贴息期限1年。特殊的扶持措施调动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的暴发,南半县果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果农产业转型改种油茶要求迫切,掀起了油茶发展的高潮。
(一)脐橙产业发展优势。
**脐橙以其色泽鲜艳、果大无核、肉质脆嫩、风味浓郁、品质极佳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价格坚挺,市场前景广阔,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远销东南亚、港澳、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优质、营养、安全的水果消费量将日益增加,国内、国外对脐橙的需求将日趋旺盛。据中国柑桔研究所调查,国内市场每年脐橙需求缺口约在200万吨到500万吨之间,脐橙产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南脐橙面积发展到220万亩,年产量达到350万吨,建成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我县水土自然条件优越,有山地面积292万亩,还有不少高排田和退耕还林地适宜种植脐橙,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脐橙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油茶产业发展优势。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制成的茶油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国内外营养专家均把茶油与世界著名的油脂——橄榄油相媲美,誉称它为“东方橄榄油”。茶油,色清味香,贮藏期长,营养价值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为各种食用油之冠。茶油除供食用外,还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和农药等方面,可作为机械润滑油、防锈油、生发油、蜡烛、燃油用。另外,茶麸可生产茶皂和蛋白饲料,油茶壳可制取糠醛、栲胶和皂素等,木材可用来制作小型农具和家具。油茶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油茶病虫害少,多生长于低山丘陵岗地,基本上没有环境污染,提取的茶油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的茶油情有独钟,在日本茶油价格是菜油的7.5倍,市场上供不应求。我县低丘缓坡面积较大,区域内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发展油茶生产大有可为。油茶种植在山上,不与粮食等农作物争地,发展油茶对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意义很大。我县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发展目标:2015—2020年,全县新造油茶林2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2450吨,产值达5.23亿元。目前,油茶产业起步迟,经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油茶将成为我县农业继脐橙产业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为了脐橙、油茶特色产业发展,编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2016——2018年三年规划,土地治理项目安排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每个年度为1个土地治理项目区,三年新开发或改造脐橙、油茶种植面积5.4万亩,其中脐橙3.6万亩,油茶1.8万亩。产业经经营项目规划安排财政补助脐橙加工龙头企业或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5个,农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贷款贴息脐橙加工龙头企业5个,油茶加工龙头1户。三年规划分年度产业发展安排如下:
(一)2016年土地治理项目区范围为南桥、留车、龙廷、丹溪等4个乡(镇),新开发或改造脐橙、油茶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脐橙0.5亩,油茶1万亩。
产业化经营项目安排财政补助脐橙加工龙头企业或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1个、农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安排贷款贴息脐橙加工龙头企业2个。
(二)2017年土地治理项目区范围为文峰、吉潭、项山等3个乡镇,新开发或改造脐橙、油茶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脐橙1.4万亩,油茶0.4万亩。
产业化经营项目安排财政补助脐橙加工龙头企业或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2个、农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安排贷款贴息脐橙加工龙头企业2个。
(三)2018年土地治理项目区范围为**、**、**、**等4个乡镇,新开发或改造脐橙、油茶种植面积2.1万亩,其中脐橙1.7万亩,油茶0.4万亩。
产业化经营项目安排财政补助脐橙加工龙头企业或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社2个、农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安排贷款贴息脐橙加工龙头企业1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1个。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摸清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管护情况,明确农业特色产业管护工作方向,夯实产业兴旺基础,xxx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调研组,实地走访了xx多个乡镇,调查了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大樱桃(车厘子)等农业特色产业的管护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从县区情况看:全市四个县(市、特区、区)%、%、xx特区%、%。
从产业经营主体看:总体上,企业的管护到位率最高,%;其次是农户,%;最低的是合作社,%。
从产业类型看:产业管护较好的是猕猴桃和樱桃,管护到位率分别为%、%;管护较差的是刺梨和核桃,管护到位率分别为%、%。
结合产业经营主体和产业类型看:管护较好的产业中也有部分经营主体管护到位率不高,如公司实施种植的樱桃产业管护到位率只有%;管护较差的产业中也有部分经营主体管护到位率较高,%。
二、产业管护典型做法及成效。
(一)反租倒包,群众与合作社双赢。xx市为推动辖区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重种植、轻管护”的现象,在丹霞镇开展“承包管护责任制”试点。平台公司、镇政府、村级合作社和承包方签订4方协议,平台公司出资,镇政府监督落实,村级合作社负责土地租金和劳务费发放,承包方负责具体管护。“反租倒包”管护模式,一是增强了产业管护效果,减轻了经营主体的管护压力;二是有效解决合作社人力配置不足的难题,让合作社将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等攻坚难题之上,带活了合作社;三是让群众既能获得土地流转费,又能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二)化整为零,提高管护效率。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种,核心在管,关键在人。一些经营主体针对产业实施面积大,统一管护效率低的问题,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管护方式,以管护方式创新来提高管护效率。如,xx特区大用xx井猕猴桃产业园、xx县xx猕猴桃基地等,产业面积大,统一管护效率低,公司根据产业覆盖的村寨范围,将产业基地分为几个工区,每个工区设1名工区长(企业员工)和x名带班工头,工区长负责监督工作和技术培训,带班工头负责招聘工人和安排工作。这种管护模式,一是缓解了统一管护不易做到精细的难题,二是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三是有效地调动了产业布置地的人力资源。
(三)工酬结合,激发管护热情。目前,全市产业管护过程中,普遍采用点工(零时工)或月薪(固定用工)的方式,即按天或按月计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参与管护的群众为了能长时间有活干,存在在田间地头“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既耽误工期,造成劳动力不够的假象,又给企业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此,一些企业根据工作差异,采用点工、计件等多种方式结合,极大地调动了管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猕猴桃施肥,以施肥株数及完成质量计酬,管护工人为了多挣钱,往往会加班加点的干活,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收入。这种管护方式,一是缩短了管护工期,二是调动管护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三是提高了老百姓的务工收入。
(四)分级管理,压实管护责任。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规模化。但农业产业规模化后,做到管理精细化非常难。一些企业为了优化管理方式,采用管护三级责任制,即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工区长为第二责任人,施工人员为第三责任人,细化明确责任,分级负责。如,xx市盘关天富刺梨园区,将x万多亩种植基地划分为数个工区,每个工区配备x个工区长。第一责任人不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针对问题调度安排工区长及时解决落实;工区长根据各工区实际情况安排工人及工作,各工区长之间相互监督;定期召开例会,工区长分析管护存在的问题,商讨论解决办法。这种管护模式,一是提高了管护精准度;二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磨洋工”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林下套种,降低管护成本。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以茶叶、刺梨、猕猴桃等长线产业为主导,这些产业种植行间距较大,容易杂草蔓延,既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加管护的难度,也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些企业巧妙利用林下空间,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在林冠下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发展短线产业,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管护成本,做到林上林下两不误。如,xxxx茶叶有限公司xx村茶叶种植基地,在林下套种铁皮石斛、黄菊等,主导产业的“长”与林下经济的“短”相得益彰。这种管护模式,一是充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二是拓宽了增收渠道,三是降低了管护成本。
(六)科技支撑,减少管护投入。从调研情况看,经营主体在产业布局后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在管护上。部分企业为了减少管护投入,在引入科技手段上下功夫。如,xx特区xx茶叶有限公司,在牛角村基地的xxx亩茶园安装了全自动喷灌设施,相比于人工实施浇灌,每天可节约劳动力用工xx-xx人次、节省劳务费xxx-xxxx元。xx市民主镇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高茶叶病虫害防治能力,安装了xx个太阳能多功能扇吸式智能捕虫器,并配备诱虫板xxxx张,杀虫效果显著,不仅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为企业节省了不菲的农药物资费用。这种管护模式,一是解放了人力,减少了管护投入;二是促进了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三是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虽然xxx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在管护上仍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选择不精准,导致管护激情不高。有些产业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受到基础条件限制,虽然形成规模,但不能形成产量,见不到效益。如,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塘村发展的xxxx亩核桃,因为品种不适应,种植核桃长势虽好,但不挂果,未能产生效益,导致该产业被当地人称为“死火产业”。
(二)专业化管护队伍缺乏,导致产业管护压力大。一是临时性、季节性管护工人招用难。部分产业的特定管护环节对时间节点要求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管护,但往往在关键时间找不到工人,导致管护压力大,产业效益不高。如,xx市民主镇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茶叶面积xxxx多亩,在早春茶采收季节常常找不到采茶工人,错过明前茶最佳采收期,导致早春茶下树率低。二是专业人才缺乏。部分产业对管护的技术要求高,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队伍才能完成管护,但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如,xx特区大用园区车厘子基地,因缺乏专业管护人才指导,过量使用生物调节剂,造成树体发生药害,发生大量裂果现象,失去商品价值,种植户损失严重。
(三)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大,导致管护有心无力。一些企业(合作社)实力不强,铺的摊子大,加上自身抵押物缺乏、信贷能力弱、融资渠道不宽,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管护工作有心无力。如,xx特区xx乡xx村xx种养殖合作社种植的xxxx多亩刺梨,因为资金链断裂,管护跟不上,不得不移交给其他企业经营。又如,xxxx茶叶公司经营采摘茶园约xxxx亩,每天约需用工xxx人,因资金压力大,支付农民报酬上存在困难,实际只有不到xxx人上山采茶,导致每天实采茶量仅达到应采茶量的xx%左右。
(四)产销对接不顺畅,导致产业管护难持续。一是未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大部分农户或合作社未建立有效的产销对接机制,常常出现有产品但没有销路的问题,挫伤经营主体积极性,导致放弃管护。如,钟山区大河镇大箐村翔发合作社发展的葡萄产业,因为未建立产销对接机。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制,导致鲜果滞销、葡萄下树率低、加工产品难出售,该合作社2013年发展xxxxx多亩的葡萄,目前在仅存约xxx亩,其中真正有管护的不足xxx亩。二是产销合作不紧密。一些合作社虽然与县区平台公司签订了销售合作协议,但销售量不大,产出和需求不匹配,产品滞销,经营主体自然也就没有了管护积极性。如,xx市xx乡xx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通过当地平台公司帮助销售量不足xx吨,不到总产量的x.x%。
(五)管护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管护工作落实不到位。一直以来,x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产业管护措施,强化对产业后续管护的督导力度,千方百计确保产业种得下、管得好、效益高。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少数监督部门的监督责任落实力度不够,明知产业管护存在问题,但没有强有力的督促措施;部分经营主体的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深度不够,甚至搞“面子工程”。如,钟山区大河镇钟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葡萄xxx亩,对xx亩基地核心区域以打造样板标准进行管护,但离核心区较远的部分管护较差,基地内杂草丛生,葡萄长势较差。
四、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当前,xxx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心已由扩大种植面积转向全面深化管护、提质增效的阶段,应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化管护工作,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强产业。在尊重经营主体意愿的基础上,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因地制宜选准替代产业,把能见效、早见效、能持久的优势产业补上去,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同时要加大替代产业后续管护,实现早达产、早见效。
(二)组建团队,强化技术服务强产业。一是针对各大产业管护需求,组建专业化工人队伍,选好用好产业管护人员,加强对所管护片区的日常巡护。二是强化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配齐配强乡、村两级技术员队伍,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产业种植管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产业管护工作的指导帮助,积极帮助经营主体、管护队伍编制管护手册、管护方案。
(三)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强产业。聚焦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无抵押等原因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用好政、银、企平台,让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主体“面对面”,创造条件提供更多信贷支持。探索同一产业打造同一品牌,形成规模效应,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加大推进项目落地投产力度,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对有意向的涉农项目加大对接和服务力度,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对未申请验收的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找准症结,限时整改,尽快完成验收工作,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面向市场,产销对接强产业。一是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引进优强企业、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积压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坚持市场导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充分挖掘市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食堂等需求,以销定产,推动产销匹配,形成稳定供应关系。三是创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作用,加大与xx市等地的合作,让农民安心种、安心养,不愁卖,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
(五)以短养长,以种代管强产业。根据长线产业特点,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短线产业,发挥林下产业的生长优势来防草,利用林下产业的固氮作用来肥田,依靠林下产业的效益来弥补长线产业见效慢、见效难的问题。选择短线产业时,一是要面向市场,要既能种得出,还要卖得好,不能盲目跟风;二是要不能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喧宾夺主。
(六)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强产业。将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及技术服务责任落实到位,主体责任在经营主体,监督责任在行业主管部门,技术服务在市县两级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挂牌作战方式,将各基地网格化、工区化,在各个网格建立管护责任公示栏,标注基地(网格、工区)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人及电话;监督单位,责任人及电话;技术服务团队,团长(职称)及电话。制定管护记录表、监督记录表、技术服务记录表,做到各基地产业有管护,有监督,有技术服务。
(七)试点示范,借鉴经验强产业。一是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创新产业管护模式,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以试点示范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管护工作。二是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赴产业管护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开阔视野,借鉴经验,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措施,推动工作。
(八)考核督查,追责问责强产业。一是强化督查考评,将全市产业管护纳入产业脱贫督查考核的重要工作之一。二是市、县两级产业督查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开展督查,及时掌握产业管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对管护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对不作为或乱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追责问责,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三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4—5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由马青林副主任任组长的调研组,先后赴陇南、平凉、庆阳3个市、6个县(区)、20个乡(镇)的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基地和村社农户,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委托其他市(州)人大常委会在本辖区内开展了调研,并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和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宏观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比较明显。
(一)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省上制定了“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省级财政筹措155亿元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注资37亿元支持省金控集团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累计发放农业特色产业贷款943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22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各地也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肉牛、肉羊、高原夏菜、优质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1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93个,10个“甘味”农产品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礼县建成国家级大黄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榆中县已成为全国高原夏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三)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330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接近30%,规模化生猪存栏占比接近70%,规模化家禽存栏占比接近80%。探索推广了“德清源模式”“蓝天模式”“中盛模式”“庄浪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68个,家庭农场近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个。敦煌种业、金源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会宁县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入围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科技推广应用得到加强。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创建了宁县、临洮县、安定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360个。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等加快推广,张掖海升集团20万平方米玻璃温室亩均收入达80万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正在全力打造“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自主肉牛品牌。
(五)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9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432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当年脱贫总人口的71%。陇南市武都区发展花椒100万亩,总产值42亿元以上。庆阳肉羊产业扶贫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扶贫先进模式。
这些年,全省立足省情实际,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制种、食用百合、花椒、油橄榄、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探索发展定制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从工作机制看,坚持一个产业组建一个工作班子,制订一个专项规划,出台一个扶持办法,筹措一批专项资金,紧扣良种繁育、加工流通、技术支撑等关键环节,持续攻关,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创造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从发展成效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蔬菜和花卉制种基地、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和重要的牛羊肉、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市场空间看,积极对接各大终端市场和周边大市场,积极举办各类农业展会,我省大宗特色农产品外销量明显增加。高原夏菜占广州江南市场20%的蔬菜市场份额,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的51%,全省80%的中药材销往全国和东南亚市场。从发展前景看,目前我省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恰逢其时。同时,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品种、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明显的互补性,有利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从产业体系看,一些地方农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同质化明显,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不高。特色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较少。农产品加工产能明显偏小,加工转化率不到55%,精深加工比重更低。从经营体系看,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9家,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不少合作社盈利能力弱、运行不规范,带动能力不强。从技术体系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建立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特别是产前信息技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加工贮藏技术服务等明显不到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短缺,“土专家”“田秀才”严重缺乏。从营销体系看,特色优势农产品分等分级、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产地市场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的对接不紧密。农业品牌创建明显滞后,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
(一)资金整合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这几年,我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产业扶贫。但由于一些地方涉农资金整合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做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部分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下降,特别是扶持加工贮藏、市场营销、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环节的资金缺乏保障。2019年预算安排龙头企业扶持资金仅2500万元,农业科研经费总量不足。
(二)一些扶持政策措施不够有力。各地普遍反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特色农产品加工、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不少企业反映,农业产业建设用地指标少、审批难,有一家企业申请40亩建设用地历时3年仍未落实。有的地方耕地占用税税额标准偏高,有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三)部分农业企业融资比较困难。据企业反映,目前农业贷款普遍期限短、利率高、额度小。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抵押物,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没有明显缓解,大部分企业周转资金不足,一些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农业设施、农村土地经营权等抵押后难以变现,农业企业通过资产权益抵押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四)基层政务服务存在弱项短板。由于农业产业政策比较多,加之地方政府政策宣传和解读没有跟上,企业不了解政策、不会对接政策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地投资建场门槛高、流程长、手续杂,项目难以落地。有的地方“放管服”改革还不到位,个别工作人员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出现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现象。
(一)进一步加大特色产业投入力度。把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对象,积极推进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改革,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不断健全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研究政府债券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产业开发的比例。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尽快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平台。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套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允许将耕地作为农业设施用地,尽快研究落实省级和县乡级农业建设用地硬性指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余部分优先用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重点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尽快研究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稳定农产品加工产能。
(三)进一步改进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积极探索开展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分类管理,加快构建“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对成长性好、风险可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农业企业,通过续贷、转贷等方式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尽快出台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政策,增强农业产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四)进一步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农业企业项目审批、事务办理减环节、简流程、提效率,积极探索“不见面审批”服务。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府部门要有甘当“店小二”的品格,及时倾听企业呼声、回应企业诉求,做到“平时不打扰、有事就给办”。及时梳理农业产业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对接落实政策。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五
根据常委会的年度工作安排,4月下旬,在常委会的领导下,我委对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为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情况,我委组织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市场监督局等职能部门与枣林湾旅游度假区、马集镇、大仪镇负责人、部分农业园区经营者与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讨论交流,实地考察了苏胜现代农业园区、扬州嘉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清餐饮加工有限公司等农业园区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不足。综合报告调查情况如下。
仪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平原、丘陵、岗地3个地貌区,特色农业主要以林、果、茶、蔬等为主。从种植面积来看,目前全市共有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面积约为70.1万亩,其中主要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为10.9万亩左右,约占15.5%。从经济效益来看,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47.2亿元,其中主要农业特色产业产值为10.8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为22.9%。
产品名称种植面积(亩)2018年产量(吨)2018年产值(万元)。
苗木25000—33135。
花卉3000—251。
茶叶3300052518000。
果品1500087542970。
蔬菜3000025890041038。
食用菌25501000013000。
近年来,市政府及涉农部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方针政策,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区域特色日益显现。围绕仪征比较优势,充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重点打造林果茶蔬等产业,先后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了基础,比如枣林湾芍药园、新城三茅优质蔬果产业基地、刘集棚架优质梨园等。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稳步推进黑莓、蓝莓、樱桃、甜叶菊、瓜篓等新品种种植,区域产业特色初步显现。
——发展质态逐步提升。注重培育经营主体,立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实现种养殖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725个,登记家庭农场108户,并在扬州地区率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注重品牌建设,创立“绿杨春”茶叶、“绿篱”无公害蔬菜等品牌,逐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常态化组织科技指导员下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技兴农步伐日益加快。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扎实开展大棚房整治,截至目前共完成整治57.13亩,有效规范了农用地使用管理工作,为特色农业后续发展预留了足够空间。强化招商引资,组织参加“农洽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活动,展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吸引资本投入建设。注重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农业博览会等,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数量方面。全市农业企业总体以小散户为主,目前,共有农业龙头企业8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31家,县级46家(近三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净增仅为1家);而与周边部分县市区相比,无论是总数还是质态均不占优势,龙头企业创建工作有待加强。效益方面。由于农业企业普遍投入大、见效慢,不少企业运营效益不够理想。以市级龙头企业扬州嘉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前后八年时间共投资八千多万,直到现在还未实现收支平衡。龙头企业运营尚且不易,很多小微企业更加困难。利益联结方面。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据了解,全市只有马集惠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刚与农户之间开始订单谋划,具体由农户种植采摘,企业负责收购包销,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余企业除了提供就业外,在行业订单上与农户之间均挂钩不紧密或无挂钩,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显著。
2、特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一是规划缺失。全市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各个镇、园区该发展什么、突出什么,定位还不够清晰,“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二是人才技术匮乏。科技带动能力相对不足,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6%,未达省均水平(68%)。同时,农业劳动力基本为农村“3860”人员,多数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不够,与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缺少资产抵押物,较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够健全。据财政局相关口径统计,近三年财政投入农业特色产业资金分别为1165万元、1277万元、1060万元,资金投入增长不明显。与此同时,涉农资金较为分散,以前农开、水利、发改等项目资金并没有统筹向特色园区集中,资金整合力度还需加强。
3、农业园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布局较散。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的农业园294个,其中千亩以上33个,多数镇还没有规划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园区,不少农业园四处分散,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效益不高。据了解,全市农业园整体发展质态不够理想,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较低,且往往什么都种养、但什么都不精,效益普遍不高。此外,部分农业园存在圈地现象,很多土地流转多年却一直未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企业,农用地亩均效益亟待提高。三是受限颇多。特色产业发展对气候、市场等因素依赖偏大,而自身抗风险能力又相对较差,受灾后常常难以为继。比如,2018年春节一场大雪,致使大仪不少农业生态园关停转行;又如,近年来食用菌市场饱和,刘集君祥等食用菌园区连年呈现亏损状态。
4、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据了解,2018年底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比率为42%,省农业农村厅规定此项指标明年需达到60%,完成压力偏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比率不够高,致使部分农产品面向的消费层次偏低,真正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品牌较少。再以全市唯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杨春茶”为例,仅月塘一地就有21家茶叶加工企业、11家小作坊使用该品牌,茶叶种植经营相对零散,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同时,全市没有统一的品牌管理标准,市场上各类茶叶鱼龙混杂,优质茶叶也卖不上好价钱,一定程度影响了仪征茶叶的对外形象和声誉。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以蔬菜为例,目前本地蔬菜基本上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全市蔬菜供给60%以上需从外地调入,市场缺口较大。再以苗木为例,我市苗木种植基地与绿化公司直接相挂钩的很少,致使打造333省道、353省道绿化带,推动枣林湾全域绿化的林木很多都是从外地引进,本地苗木种植企业获益不够多。
5、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一方面,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不少农副产品都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冷链设施较为不足,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鲜果蔬储存和外销相对不便。据了解,全市真正具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储存运输能力的只有马集惠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全市不少特色企业都对农旅结合模式作了有益探索,但融合层次普遍偏浅,部分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较为单一。同时,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为64.8%,与省里要求的到2020年实现70%仍有提升空间。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举措,真正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挥“特”的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及此次调研情况,我委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以厘清工作思路为重点,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举措,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新提升。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结合市情实际,认真分析全市各地域资源特点,以打造宁镇扬后花园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市级层面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工作,并指导各园区、镇编制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特色产业园区规划,明确年度目标、推进序时、项目招引等重点工作。要加强市级层面组织领导,针对机构改革后相关涉农部门职能发生转变的现状,同步建立完善林、果、茶、蔬等相关部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对现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加强工作统筹,凝聚工作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促进和导向作用。要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立足各园区、镇特色产业现有基础,走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之路。比如马集可围绕黑莓产业、月塘围绕茶叶产业,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相关特色产业园区;新城可依托三茅蔬菜基地,结合中央厨房项目,打造以中央厨房为主、蔬菜产销一体化园区,大仪可做大做强有机农业产业园;等等。
二要以增强产业效益为目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惠民。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益。要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惠田黑莓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优势,吸引知名食品加工企业集聚,从市级层面打造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促进特色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要加强品牌建设。依托各类媒体和“芍药节”“茶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定,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化品牌维护和经营意识,譬如,市政府要积极引导绿杨春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作用,对品牌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并探索发展以茶叶种植、加工、采茶体验、茶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抓住世园会建设契机,合理布局设施园艺、花卉苗木等项目,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以省园博会资源优势为基础,建立大型观光休闲平台,打造“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新名片。要坚持市场化发展理念,比如针对蔬菜本地供应偏少的问题,要引导激励市内蔬菜基地提高规模产量和品质,逐步提升特色农产品自给水平,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电子商务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
三要以培育经营主体为抓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利益共享。要坚持园区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明确每个镇打造一个具有专业优势的千亩级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每个园区也要明确一到两个主导产业,而不是将原有的农业园进行简单的罗列糅合,避免产品趋同化。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既要对现有的农业特色企业进行提档升级,示范创建更多省级龙头企业;又要从市级层面建立平台定向招引特色农业企业,再吸引一批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来仪投资,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让真心发展农业的人进得来、让实实在在的农业项目建得好。要引导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并与农户之间采取保底收购、订单挂钩、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对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落实重点扶持措施;支持农户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以示范社创建为导向,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要以强化要素保障为基础,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多措并举,研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增强农业特色产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信心。一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农口条线统一管理农业项目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开发、水利投资、基地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向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项目,并制定科学的评定标准,通过以奖代补,推动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要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主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配强配齐专业人才,比如,茶叶生产管理职能归属原农委下属单位林业站,但机构改革后,相关专业人员随林业站编制划入自然资源局,生产管理职能却仍在农业农村局,建议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保证特色产业管理人才配备到位。三要加强用地保障。探索开展低效农用地处置工作,建立土地流转联席会议制度,对用地达到一定面积的农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把项目环保、技术、投入、产出等关口,对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的土地进行整合,不断提高农业用地亩均效益。同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争取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保护农业经营主体创业热情。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六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七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特色产业。
供大家参考。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温度12.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时,无霜期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辖11个县市区、1个工业新区和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总人口442.4万,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全市耕地面积8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占耕地面积83.4%。衡水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均粮、棉占有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1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2.5万亩,总产量378.9万吨。其中:夏粮183.3万吨、秋粮195.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96.5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11.1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26.4万亩,蔬菜产量438.1万吨。瓜果播种面积19.5万亩,产量7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38.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4万吨,牛奶产量9.6万吨。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9%。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量达到378.9万吨,实现九连增;棉、油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5万吨、29.4万吨、9.6万吨,分别增长2.0%、0.1%和13.3%;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6167元,比上年增长15.2%。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业、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共同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19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396个,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饶阳、武强、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饶阳、景县的瘦肉型猪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二是2019年设施蔬菜面积种植达到82.6万亩,外销占比达到72%,形成了桃城区、武邑、武强、饶阳、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98%和73%,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养元智汇、格林新大陆、顺尧、汇源、东方绿树、津龙、京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截止到2019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46家,市级示范社100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产业及所有特色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了3家4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新增1家,省级重点企业新增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8家(2019-2019年度),2019至2019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初评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初评情况看,达标企业总量已超过300家。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旱作农业、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衡水湖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内街道硬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通信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到2019年共建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农村危房1.48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县、安平县、桃城区、武邑县实现整县推进。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八
巴东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作物品种齐全,开发潜力极大,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进一步探索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最佳发展方向,县科技特派员在县农业、科技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作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区位。
巴东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在巫峡与西陵峡之间,位于东径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全县地形狭长,东西窄(最窄处为11公里),南北狭长(水平距离135公里),跨一个纬度,号称“八百里巴东”。区位特征是“三山盘踞,两江贯通,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东接兴山、秭归、长阳,南临五峰、鹤峰,西靠巫山、建始,北连神农架。北有大巴山,中有巫山,南有武陵山,清江流径我县31公里,长江流径我县39公里。
2、气候资源概况。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多崇山峻岭,悬崖陡坡,峡谷深沟和溶洞伏流,最高点海拔3005米,最低点海拔100多米。地表坡度平均达28.6度,25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6%。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总面积的29.84%,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占总面积的33.07%,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37.9%。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海拔升高100米,气候平均下降0.62℃,无霜期减少5~7天。太阳辐射总量处于全国低值区,年平均88~99千米卡/平方厘米,日照总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气温立体分布,无霜期最长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多集中4~9月。年风速偏低,平均风速1.5~3.4米/秒,多为偏东风和偏西南风,北风、西风频率低。
3、生物资源概况。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县蕨类植物和种籽植物166科,占全州的77.21%;734属,占全州的81.56%;1270多种,占全州62.33%。巴东的立体气候和多类的土壤,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植物:县境内已知各类植物约160科,734属,近种。巴东木莲是一种珍贵常绿树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科研上和经济上有重要价值。银杏是珍贵的经济树种,被冠为植物“活化石”,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环保、观赏和绿化等多种价值,全县现有银杏221万株,百年以上古树601株,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山羊:巴东是全国山羊基地县,所产无角山羊、耐粗饲、出肉率高,膻气少,属本地良种羊,板皮质量居全国第二位。
4、土地资源概况。
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县有耕地65.8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有林地248.6万亩,荒山荒地192.89万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平国土资源面积约12亩,相当于全省人平的两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1.5亩,也高于全省水平。在荒山荒地中有宜牧面积80万亩,对畜牧业的发展有利。随着三峡工程和水布垭工程的蓄水,水面扩大,为渔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成土母质有石灰岩,泥质砂质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页岩,硅质页岩和河流冲积物,而发育成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共10个土类,20个亚类,52个土属,235个土种,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5、水资源概况。
巴东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除长江、清江横贯外,还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径流量33亿立方米,蕴藏量为173万千瓦。尤其是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稳定,水源充沛,两岸覆盖率达74%,人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是全县水电开发的重点区。
国土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合503.1万亩,全县人均10.42亩,每平方公里144人。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是个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1、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以“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抓手,推行“特色产业带+重点乡镇+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连点成线,连片成带,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柑橘:全县柑橘种植总面积达11.2万亩,挂果面积5.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1.1亿元;中药材: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草本药材12.5万亩,木本药材7.5万亩,产量2.9692万吨,产值3.1424亿。茶叶:全县茶叶4.6万亩,投产2.3万亩,产茶1106万吨,产值6000万元;葛根(粉葛):全县引进含淀粉量高的优良葛根品种,新发展5000亩基地,建葛加工厂1个,主要生产葛根淀粉和葛根饮料,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农民增收1200元左右;魔芋: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总产值1.8亿元;桑蚕:在官渡口镇沙坪等六个村新建桑园2000亩,全县桑蚕种植面积2.1万亩。蔬菜:新建蔬菜大棚160个,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量93万吨,总产值4.6亿元。
2、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6家,累计达到25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超过亿元的企业2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加工总产值达到21.6亿元。二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已成功争创湖北省名牌产品6个(如雷家坪崭蹋水布垭牌银杏酒等)和中国驰名商标1个(三峡牌白酒)。已通过“三品”认证10个,复评认证8个。“三品一标”总数达到48个。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已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3、农业内部结构较合理。大力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狠抓柑桔、药材、茶叶、蔬菜、葛根等特色产业,建成农业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5个,特色产业专业村63个,全县板块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4、现代农业建设势头良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应用、电脑农业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主导特色产业111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名优特新品牌培育进一步加强,新增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获全省著名商标2个,巴东玄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审定和gap认证。
(三)、发展基础与条件。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九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
近年,县依托“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交通运输发展也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快速度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交通运输能力还不满足社会经济快发展。因此,交通运输发展需求量大,加快区域内网公路建设,提升交通服务力,增加公路网密度,主推与产业发展相适的专用公路,构建公路与航空一体的运输体系是今后必然的交通发展趋势。
近年,县交通部门抢抓机遇,坚持大干快干的工作路子,随着县至公路,至三江口(段)公路,景区公路、县至乡公路、机场等一批交通项目的建成,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达40.86亿元,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400余公里,等级公路突破1000余公里,实现了通乡通达率100%,通乡通畅率85%,通村通达率100%、通村通畅率达97%的交通发展目标,形成了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的为主的运输格局。同时,建成县级客运站2个,乡镇客运站13个,村级招呼站80个,为农村客运运输提供强力基础保障。
(一)公路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网络主要是以县城、乡镇为中心,公路网的发展水平不高,部分乡镇出口通道单一,干线公路主要是连接各乡镇及出口,未能按沿河、沿资源展布。由于地理环境、地貌地形的限制,区域内公路网无法形成网状结构,山区拥有公路数量和密度远远不足。
(二)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公路技术等级低,线形差、路况差,抗灾能力弱。区域内均为等外级公路,公路防护设施少,桥涵等排水设施不完善,路基宽度窄,路线平纵面指标十分低,平纵面组合很差,道路服务水平较低,安全可靠性差,加上公路养护资金缺少,养护难以到位,致使公路路况较差,很多路段路基损坏严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大部分路段设计标准较低,道路服务水平较低,行车安全可靠性较差。
(三)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路网运能饱和,制约经济发展。区域内的公路网,低等级、等外级公路占了绝大部分,线形差、通行能力低、安全性低,无法承担大运量、远距离运输任务,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四)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滞后。地处青藏高原和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大多数公路翻山越岭,路线迂回,坡陡弯急。过去由于受资金所限,公路建设基本以通达为主,安全防护设施基本无力修建,且已建成公路的防护设施建设率较低,全县已建成公路中,仅省217的部份路段实施了安保工程,仅占建成公路的10%,其它公路只是设立了部分简易警示标志。由于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部分路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投资,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筹措渠道少,自我发展能力弱,投入总量不足,且地广人稀,客观要求人均拥有的公路里程较多,公路需求与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公路养护水平低、管养工作落后。由于养护经费和人员不足,缺乏必要的养护设备,县公路失养现象严重,部分公路、特别是乡村公路,没有相应的管养机构、人员、经费,建成不久后就因养护不及时而断道。管养问题已成为影响县公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突出综合交通重要地位,强化交通发展规划引导作用。县交通发展规划,作为综合运输空间布局的总体指南,立足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体现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组织实施,保障综合交通体系的有序推进。在其余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与本规划有机衔接。
(二)加强政府领导,落实责任主体。县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积极争取中央、省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地方积极配合。对于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的建设,应当明确县政府是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各乡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县交通运输局是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建议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总体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分别负责干线、农村公路、客货运站点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各级责任主体应加强部署、统筹安排,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积极组织协调,健全和完善不同层次的'协调机制,保障各项责任落到实处,保证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三)争取多方筹资,拓宽资金渠道。建设资金不足是县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县经济社会相比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而利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条件仍然不成熟。因此,交通建设仍需主要靠中央投资,采取中央财政、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和群众投劳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尤其是要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加强扶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遇,把握国家加快藏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政策,抓紧研究县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筹措新渠道,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养护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动员群众参与;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建立工程质量责任档案,明确工程各环节和各单位的责任人,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将依法追究责任;政府部门要加强督导服务,督促和帮助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质量进度管理,创新质量管理办法,切实推行工程质量与项目资金补助挂钩、与政府绩效挂钩、与企业信用挂钩。同时,要加快养护机制的改革,推行养护管理目标责任制,促使养护管理体制由定员养护向定额养护转变,以提高养护质量、保证公路畅通为目标,全面加强养护和路政管理,实行建管养并重的公路发展模式,提高公路的好路率、抗灾能力和通过能力。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逐年延长养护公里。针对境内货车超载超限问题严重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启动超限超载检测站点,以完善路政管理,延长公路使用年限。建议在桑堆等地建设公路超载超限检测站。
(五)创新经营模式,同步发展客货运输。坚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方向,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负责研究制订和落实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优惠政策,突破现行模式,简化农村客运线路审批手续,以服务质量招标等方式发展偏僻地区的农村客运班线,以公交化运营、片区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益。在加快建设、加强养护和管理的同时,坚持公路与客运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协调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研力度。加强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建设水平、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的重要手段。县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面临了大量技术难题,如高寒冻土地带和草原沼泽区域的公路建设及常见病害处治技术,以及滑坡和泥石流的整治技术等。需从科研项目、经费到科技人才方面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协作研究,尽快攻克技术难题。应积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运用,提高公路建设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投资效益。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多渠道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更好服务公路建设。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一
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近年来的农业工作实际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认真研究、深入思考,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加快我镇农业发展步伐。
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我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镇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
题: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生产的附加值低。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农户向科技要效益的理念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形成,农民难以得到加工流通领域的附加值,缺乏农产品初级、精深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副产品加工缺乏,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年来,我镇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以上的问题,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镇农业和农。
村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
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为依托,以科技应用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突破口,抓住重点环节,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抢。
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集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支柱产业。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首先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工作,加强组织引导。要发挥好各类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多地转移劳动力。其次抓好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逐步使更多的农民由短期打工变为长期就业,真正从土地上走出来。着力抓好贫困农民劳动力培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做好农村非农产业工作,把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使我镇农民人均劳务创收占人均增收的一半以上。
三、积极做好养殖业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了避免草地植被过载,造成环境恶化,重点发展养殖圈养,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重点是抓好两个方面工作,第一是品种引进和改良;第二是科学管理和饲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大力推进黄牛、山羊、生猪、鸡等优良品种养殖产业化。
一是要改变粗放经营和不科学饲养方法,把科学地管理和饲养工作带入养殖链;
二是要提高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是想方设法转变农民粗放养畜的理念。
五、科学合理开发土地,逐步增加农村耕地面积。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合理开发。我镇有一定数量的宜农耕地,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进行科学论证,合理有序的开发土地。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来推动我镇设施农业建设和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二
我县实施的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投资xx万元,省级配套xx万元,地县级配套xx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xx亩,全部为xxxx。
一、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快我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程,切实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临泽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自批复实施并开工建设以来,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林业项目实施细则》及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建设,实行领导挂项目,层层抓落实的制度,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部门项目的定位和作用。
发部门联合申报、联合监督检查、联合验收,建立了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四、部门与农发机构的分工和协作。
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示范项目管理中,部门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农发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管理、考评验收。林业部门与农发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配合协作较好。一是项目申报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选定,联合行文上报;二是上报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评审;三是在项目建设及完工后,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验收,上级部门联合督查、检查、审计。
五、建议。
一是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量、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生态建设项目中的比例;二是加强协调,提升统一作战能力,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使农发办项目和其它生态项目形成合力,形成投资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相互弥补,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三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xx年6月30日至7月6日,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张馨艺的带领下一行9人,来到xx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农业机械化调研”为主题,通过对xx各镇的探寻,深入xx县各镇农业机构调查,走访当地资深农民,向上一级政府反馈意见,我们相继参观了碧云花园,魏塘甜瓜之乡,丁栅渔民村,西塘古镇,“小蜜蜂”葡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我们在各镇进行农业机械化方面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应用,让大众了解到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们对xx农业化程度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xx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们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决心,因此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76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xx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95.3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xx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4.9万亩,淡水养殖8.3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xx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2.7亿元,比去年增17.4%,经济作物7.08亿元,增长10.5%,畜牧业7.3亿元,增长27.5%,林业0.9亿元,增长25%,食用菌0.58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4.9%。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9.5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碧云生态农业机械化。
7月1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队伍的同学来到了此次的第一站——xx碧云花园。
这次社会实践紧紧围绕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一课题,通过对碧云花园生态农业结构的调查、了解、学习现有一些生态植物的一些栽培技术和机械化设置。与碧云花园的创建人潘菊明先生进行交流,逐渐对碧云花园总体的结构、潘先生创建理念和对农业机械化前景的一些评价。
作为xx优势产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农业大棚是种植过程中的重点设施农业。在作物培养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大棚的机械化集中管理。大棚采用自动温控,湿控对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精确控制,还利用自动遮阳棚保证阳光的适当供给。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园区全面采用雨水灌溉,并配有专业的水净化装置,使用喷滴灌设备,使植物得能够得到充足的无污染水分。
现在园区正处于建设当中,在未来的两三年时间里将会有巨大的变化,相信在两三年后,作为农机化的示范基地的“碧云花园”,不管是在园区整体管理及进一步建设方面,还是在园内作物的培养方面,机械化程度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为典范,使周围邻近县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者们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并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
魏塘甜瓜之乡之行。
7月2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魏塘益农合作社(曾被xx省农业厅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在辅导员、当地瓜农和队长的带领下,小分队参观了种植大棚,学习了甜瓜种植的有关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化程度并动手尝试了摘瓜。
当中我们了解到魏塘益农合作社由于引进外资,机械设备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还了解到种植过程中不同时期应用到的相应农具和小型机械。而后,我们还品尝了名为皇后翠绿的甜瓜。在满足和充实中结束了上午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人力、资金、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农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相对不高,种植技术较为传统。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采摘方式,国外先进的瓜果采摘机应用不足。据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瓜农农忙时会选择雇佣农民采瓜,而很少有瓜农会想到使用机械,而且国内暂时还没有普及效率高,价格低廉的瓜果采摘机。但是“甜瓜之乡”机械化发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下魏塘的明天会更好。
渔村印象。
很多人以为美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艺术家、文人才有,渔民村的美告诉你,美完全可能体现在生活底层,渗透在自然而然的举手投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特色创业的智慧之中。
这便是丁栅渔民村,也是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小组次此行的第三站。
渔民村,远近闻名的六塔鳖产地。鱼鳖混养是村里的一大特色产业。7月3日,在丁栅党委吴书记的陪同下,调研小组参观了养鳖池,学习了养鳖过程中建池、引种、喂养和捕捞等有关知识。有幸欣赏到了的打甲鱼的场景,还见识了打鱼枪和其他一些新农具。
鉴于渔民村是由传统家庭式渔民经集合而设,养殖捕捞手法承袭了传统方式,生产方式还趋于人工和半机械化。但从蒸蒸日上的水产养殖事业,集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正确发展模式不难看出,只有采用合适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效益,实现和谐发展。
姚庄特色。
近年来,在xx县农机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姚庄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历史上的姚庄一直以种粮食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才有发展农业机械化。xx农业机械化实践小分队通过调研了解到姚庄主要拥有各式拖拉机近五千台,联合收割机187台,植保机械总动力约两千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在全县占有很大比重。新机具.新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播种机、还田机、耕作机、插秧机、脱粒机等。以锦绣黄桃和蘑菇为突出产业,配套装备新近适用农业机械,拥有冷藏保鲜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喷滴灌设施,大棚控温设施,果蔬分级机,还配有农用割草机和农用运输机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机械。
姚庄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不是盲目的,机械设备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依托区域性优势产品,寻找农机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提高作业效率。
“小蜜蜂”葡萄生产基地。
7月5日,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小分队来到第五站,魏塘镇小蜜蜂葡萄生产基地。
关键词:
频振式杀虫灯。
该灯是农业部推广的物理诱杀虫害装置。葡萄上的各类害虫,通过该等夜间的灯光、波、色、味等四种功能可诱杀1287种害虫,基地果穗生长至采收期间可不实施杀虫剂农药。
灌溉。
葡萄基地还引进了以色列滴管灌溉技术,在葡萄生育期间,控制漫灌,同时控制土壤地面水分,以株定水滴灌,降低葡萄果实的含水量,提高品质。除了了解到正在使用的一些装置,我们还学习了很多新技术。例如葡萄套瓶,生物农药防病,生态施肥等。
走访。
调研小组到达葡萄基地时,正值农民们下地劳作,小分队于是分散在田间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95.3%的农民都表示更愿意用机械代替人力,95%的农民意识到机械化对xx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小蜜蜂葡萄基地来说,43%的村民认为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对不够,机械化程度相对不高。除此之外,小分队还走访了一些农民家庭,了解他们曾经使用和想要使用的机械化设施,并发放宣传单。
思考。
由于是精品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大型机械的可能性较小,但这并不妨碍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扎实文化课的基础,充分运用创造力,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机械。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走访了5站,历时7天,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xx县紧紧抓住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将“xx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向xx,乃至全国,对新农村的发展,农产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xx县紧紧抓住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同时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科技含量低、农机化投入相对不足、农机化程度相对不高等问题。
1、基本现状。
xx县地处xx省东北部杭嘉湖平原,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辖区耕地面积458072亩,总人口38万,其中29万是农业人口,占75%,人均耕地面积1.5亩。;第一产业实际从业人员18.69万人,农业人均纯收入已经上升到10121元。传统农作物以水稻、大小麦等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瓜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大棚蔬菜是xx农业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全县大棚蔬菜面积超过5万亩,机械耕地面积32.64万亩,植保机械作业面积136.35万亩,机械收获面积31.13万亩,播种面积1.27万亩,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业产业特色明显,瓜果蔬菜、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已具规模。
(1)农机化装备增强,发展空间很大。至xx年底,xx县农机总动力253182kw。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作物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机耕率90%,机脱率100%,机电排灌92%,机收率32%,机植保率66%。而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后,新兴经济作物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程度低,尚处于起步阶段,瓜果蔬菜、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只有少数环节使用机械,大量还需依靠人工作业,农机化发展的空间很大。
(2)农机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农机化投入机制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单一投入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大户购置了农业机械,以农机服务队等形式,进行社会化服务,把农机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
(3)农机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力度大大加强。随着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暂行管理办法》、《xx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以及《xx市拖拉机驾驶员管理办法》和《xx市拖拉机牌证管理办法》的实行,农机生产、销售、使用行为得到规范,农机化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管理力度大大加强。
(4)农机经营效益化,农民收入增加。xx年,xx县农机经营单位数11817,收入18416.66万元,纯收入7127.42万元,为农民人均收入贡献245.7元。在市场的引导下,农机经营效益明显,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2、存在的问题。
xx县的农机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是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稻、大小麦及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农机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全县机耕率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水稻、大小麦、油菜等种植、收获等许多环节还是大量依靠人工作业,农民还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出来。
(2)设施农业的农机化水平很低。近年来,xx县设施农业发展很快,但是与设施农业配套的农业机械引进、示范、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在碧云花园大棚浇灌设备水平比较高,但是像“甜瓜之乡”等地的大棚仍然使用人工浇灌。目前推广的仅有大棚多功能管理机等为数很少的农业机械,推广范围和规模也仅限于农业园区和少数大户,与大棚配套的喷滴灌设施应用范围也不广。
(3)农产品加工储运机械发展缓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xx县的瓜菜水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瓜菜水果等农产品年产量已达到100万t。目前以鲜销为主,只有少量农产品经加工后投放市场或者采用冷库保鲜,虽然较xx年已经有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农产品加工储运机械发展缓慢,农产品附加值低,适应市场能力较弱。
(4)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不高。生猪、家禽、淡水养殖等虽然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机械化水平低,目前只有渔业生产上增氧设备在使用,大量依靠人工作业,我们参观了丁栅“甲鱼之乡”,仍然采用打甲鱼的方式获得成品甲鱼,效率不高。养殖户急需相应的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3、农机化发展对策。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xx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机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拓展新兴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机化发展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重视农机化作用,切实做好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工作。加大对xx县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定制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将其作为xx县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2)加强基层农机化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农机化推广体系。农机化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化推广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机化推广服务队伍建设,保证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其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农机化服务能力。
(3)政府投入资金,战略性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以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要提高水稻、大小麦、油菜等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水平,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提高机械化水平面;二是加快设施农业配套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重点支持高效益设施农业实现机械化;三是加快引进畜禽、淡水养殖机械,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机械化水平。
(4)加强组织,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布局农机化区域,做好农机供求、服务等信息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
(5)加强引导,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和集体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发展品牌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打造优质名牌,实现我县农业生产由重量向重质、重效的转变,推进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推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县品牌农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主要为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培育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生产主体,效益逐步显现,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到目前,我县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有30家,三品一标产品总数93个,有效认证面积40。79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22家,产品80个,面积22。1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主体5家,产品10个,面积1。54万亩,地标产品3个,认证面积17。43万亩。上述获证产品中,蔬菜类47个、粮食类19个、果品类21个、玫瑰产品3个、鱼类2个、禽蛋1个。
目前,我县一些历史悠远、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民乐享大白菜、天源玫瑰干花蕾、九州玫瑰干花蕾3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农(林)产品,民乐享马铃薯、大白菜先后荣获济南市十大农产品品牌,腾龙山鸡腿菇被评为济南市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品牌农产品。我县玫瑰制品、食用菌、绿色蔬菜等品牌农产品的影响正逐步扩大。
二、我县品牌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农业覆盖面小。我县三品一标新认证数量每年稳步增长,但认证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则更少。
(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由于目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无论认证与否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获证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档次不高。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实施主体需要大量生产资金进行基地建设、配套相关设施,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使我县现有三品一标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四)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超范围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三、发展我县品牌农业的建议。
(一)强化行政推动,加强品牌认证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认证计划,把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的品牌农业创建任务分解到镇街,严格考核,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科技下乡、咨询、发放明白纸、示范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农业三品一标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申报积极性。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主体。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是打造农业品牌的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主体中的龙头。大力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制定实施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农业基地,开发品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
(三)严格认证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在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中,严把认证环节各个关口,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并实行全程监控,严格执行审查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审查申请主体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认定一个产地,带动一片标准化生产,发展一个产品,保障一方产品安全。按照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要求,对全县有品牌的生产单位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基地标牌、档案管理、产品抽检等,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认真清理、打击获证三品一标企业不用标、不规范用标以及没有认证的企业乱用标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获证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竞争能力。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设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检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
(五)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针对农产品标准质量不统一,造成市场混乱,降低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创建一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个能够展现xxxx农业特色,为市场和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公用品牌,提升xxxx境内名优特农产品的形象和效益。例如章丘市,在区域内就打造了百脉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了章丘农产品的美誉度。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五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结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农业、林业大镇向工业化城镇转变。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六
xx管理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缺水非常严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称,农牧业生产频频遭灾,农业经济脆弱,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饲草短缺,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xx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草场12.9万亩,林地3.4万亩。下辖四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
区内地上水系主要有闪电河和沙井子河两条河流:闪电河南北贯穿全区,沙井子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草滩,汇入闪电河。浅层含水层系指处于地层最上部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榆树沟管理处和小城子管理处位于闪电河两岸。以闪电河冲积成因为主,含水层连续性较好。闪电河两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1—2m,其余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间。含水层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达30—40m,黄土湾东北部的含水层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层含水层为孔隙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间,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为人畜集中供水及农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层。当水位降深为10m时,各富水等级区的单井抽水影响半径均为387m。深层含水层的岩性为含泥质砂砾石,且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能相对较差,富水性属较贫水区。当含水层厚度为29m,水位降深值为10m,单井出水量为76m3/h。其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274m。根据张市地质第三大队钻井记录和我区资料记载,项目区承压水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0-175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为75.23m。根据资料计算,总补给量8278万立方米/年,调节储量6923万立方米/年,动储量1355万立方米/年,静储量15558万立方米。
为改善管理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自20xx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其节水灌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20xx年采用铝合金管道式全移动喷灌机,该灌溉方式较渠灌节水,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大;20xx-20xx年采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盘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虽然节约人力物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但该喷灌机要求压力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扬程潜水泵,因此该灌溉方式耗能较高;20xx后以后采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利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达到了节水、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两种灌溉方式无论从节水、节能和工作效率上都与后种灌溉方式相差悬殊,其唯独优点是不受地块限制,而后种灌溉方式受地块限制,一是要求面积要大,二是其浇灌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但我管理区大部分土地还属管理区支配,因此该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区还是比较适宜的,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区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喷灌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充分体会到它具有节地、节水、高产、高效等突出优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推进了我区种植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截止目前来我区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11家,租赁承包土地19610亩,每年交纳承包费235万元。另外,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20xx年种植马铃薯16000亩,具统计每亩马铃薯需人工费150元,16000亩马铃薯可为我区职工群众创利240万元。不但解决了我区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x管理区土地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2.7万亩,20xx年总播面积为11.7万亩,主要作物品种有:莜(燕)麦、马铃薯、经济作物、青玉米及青饲草等。莜(燕)麦占总播面积的30%,马铃薯占总播面积的14%,油料占总播面积的8%,青玉米占总播面积的48%。据统计数据表明莜(燕)麦水平年亩产量为62公斤,马铃薯亩产量旱地1000公斤,亚麻亩产量37公斤,青玉米亩产(青体)2500公斤。
在xx管理区水资源的短缺,常年处于干旱情况下,区领导高瞻远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几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我区初见成效。我局对小城子管理处的井灌区进行调查,水浇地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马铃薯和青玉米。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种植多年生牧草,第一年投入174元(含种子费60元,肥料费24元,机械作业费35元,农药费10元,浇水费45元);第二年产草籽,利用期5年,每年亩费用145元(包括浇水费45元,收割费10元,折旧费90元),平均每年成本150.8元,多年生牧草生产期平均产草籽20kg,单价16元/kg,亩产值320元,青干草产量300kg/亩,亩产值120元,亩总产值440元,亩纯利润289.2元。种植马铃薯亩产量为2500kg,按每公斤1.0元计,亩产值2500元,扣除成本1800元,亩利润700元。种植马铃薯的土地第二年种植青玉米,平均亩产量4000kg,每公斤按0.22元计,亩产值880元,扣除成本560元,亩利润320元,其效益是旱田的4-10倍。
通过和种植大户座谈,普遍希望从国家到地方要加大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投资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满足他们的种植要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现在的节水灌溉补助政策希望再优惠一些,发展方向应向大型的、节水、节能、增效程度高一些的工程倾斜。对于工程中的自筹资金设置比较满意,这样可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使工程的效益长久发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1、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国家投资政策的规定,国家水利项目资金投入有限,自筹集资部分到位困难,建设经费缺口大。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是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小,加上原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差等。
3、水利建设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需逐步加大科技含量。
4、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得差距。
5、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今后发展建议措施。
(一)、认识推广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感。
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节水思路,制定节水政策,创新节水机制,把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作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本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抓好节水灌溉示范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搞示范点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配套政策,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也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农民学得到,用得上,推得开。
(三)、加强农田节水设施建设。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的关键性措施。特别是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配置田间输水管、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系列配套设备,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的调控能力。在旱作农业区修建配套集雨的蓄水窖(池)等,提高田间集雨蓄水利用能力和效益。
(四)、科学采用各种节水农业模式。
确定节水农业模式应针对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灾害频繁等特点,适当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应重点推广集雨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围绕玉米、马铃薯生产,应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少耕或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用节水高产良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等一系列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七
政府为了实现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目的,通过法定方法和方式将政府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特定的农业生产对象进行补贴,简称农业补贴。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农业补贴措施,促进和改善了农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补贴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进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并适应wt0《农业协定》规则十分重要,必须正确面对,妥善解决。
(一)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补贴内容主要包括:
1、直接补贴。一是粮食直补。如20xx年起,国家按照实际种植面积,直接给农户发放补贴;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xx年起,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直接补贴;三是农机具购置补贴。20xx年开始,国家针对有对农业生产者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部分补贴;四是畜牧良种补贴。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种改良加快畜牧业发展;五是农业保险补贴。国家为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而对相关业务的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2、间接补贴。即运用价格政策措施和市场干预等手段,向农民提供间接补贴。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xx年开始,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时,政府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农粮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粮食,从而实现稳定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二是20xx年开始,执行粮油临时收储政策等收储措施。
(二)我国现行农业补贴的特点。
1、农业补贴具有特殊性。我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是不可替代。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强,市场风险非常大,同时农业也是食品供应的唯一来源,也是诸多工业生产领域重要的原料来源。所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和发展。
2、农业补贴具有政策导向性。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决定了农业风险大,利润低。假如完全靠市场规则,资本和劳动力不愿意流入农业产业。资本的短缺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发展危机。为了促进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补贴政策。
3、农业补贴的规模具有局限性。过度补贴不仅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对工业和其他产业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违反wt0相关的农业规定,造成国际贸易摩擦。
4、农业补贴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因受财政承担能力和wt0规则的限制,我们应集中财力,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农产品进行补贴,来提高类别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衣食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对稳定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加。但就目前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项农业补贴法规,《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农业补贴的政策与规定很少提及,且规定不明确,操作难度大,而且内容已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利于实现农业补贴最初的目的;二是不满足wt0规则的要求。
2、农业补贴实施效果不明显。一是实施农业补贴之后,农业的产出效益仍然偏低,无法保证农业稳定发展;二是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只根据承包或种植面积发放,但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直接种植农户没有享受到补贴款,而有土地未种地得到补贴款,挫伤了种粮户的种田积极性。
3、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补贴结构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为主的综合性补贴;第二类是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第三类是以粮食最低收购价直接补贴政策体系。而这些补贴大多数属于wt0《农业协定》中的黄箱补贴,黄箱补贴在短期内对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有明显效果,但对促进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对十几年农业补贴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建议如下:
1、加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农业补贴实施。一是我们应借鉴国外对农业补贴立法好的经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最重要的是完善《农业法》,保障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力度,保持农业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兼顾工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尽快出台《农业补贴相关法》,明确农业补贴的相关原则、对象、程序、资金来源、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法律规定。三是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出台修订具体的农业补贴条例,保证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四是遵守wto《农业协定》有关规则,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式。wt0《农业协定》将农业补贴分为三类,即黄箱补贴、绿箱补贴及蓝箱补贴。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大多以“黄箱补贴”为主,而“绿箱补贴”功能措施手段缺泛。所以,我国应加强对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粮食援助补贴、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如秸秆还田,有效解决秸秆禁烧抛问题)等“绿箱补贴”措施。
2、加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补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产出效益低。我国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能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3、加快农业人才资源的培养推进。我国农民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人员不断增加,因为地少人多,加之每年午秋两季收种时间短,种田产生经济收入有低,50岁以下农村人员大多数不愿意在农村种地,长期下去有可能出现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所以培养农业后备人才的意义非常重要,任务非常紧迫,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关键。多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但因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提供保障,导致无长期规划和目标、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我国应立足于现代农业长远发展与近期现状相结合的需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真正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八
各位领导:。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特出问题之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队伍的相对滞后。基层和农业部门反应很大,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根据这次主任会议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召集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同志进行座谈,并赴x学习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经营性和帮扶性三种推广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也兼顾了新技术应用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推广了适用于我市的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及其机插高产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新品种及其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其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通过包村联户、“一村一品”,技术培训等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构老化,约xx%农技人员超过45岁。四是农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农技单位要兼顾经营创收,人心不稳,精力不够集中。五是农技推广机制也不够完善和灵活,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1.定编。
定岗,定责,职责到位,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人员落实开始,人员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一是人员落实,定编定岗。疏理一下各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情况,尽快恢复和落实到位,做到定编定岗、在编在岗,落实到位后,人员岗位上墙公示。做到这一点,首先市里要有明确意见,明确要求,其次各镇(街道)要有明确态度,明确观念。人员落实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农业的一杆标尺。
二是明确职责,职责到位。农技人员岗位职责一定要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有效履行职能。
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强化绩效考核。明确岗位农技员的服务责任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并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续聘等挂钩,有效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
2.特点、特色、特出,统筹服务。
由于农业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实行各镇(街道)特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服务。一是各镇(街道)根据自有农技人才专业特长和本地农业产业特点,特出一至两个农业技术重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农技服务特色。二是统筹农技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农技服务。市级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农技服务面向全市,提高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思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技术渠道、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政府构建为主体,以强化公益职能为主导,以开展多元化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上述“四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优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生产组织进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倡导成立合作联社、产业联盟、公司+农户等联合联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可以极大完善、覆盖和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第三是推进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创新和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4.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拓宽思路,完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让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设施,实现基层农技人贝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做到爱岗敬业,经费落实是检验各统政府是否真心重视农业的块试金石。
二是实行农业科技学培养农技人才,人才定向养策略。通过高考体制规范操作,邦优录取,吸引一本优秀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领城,收到极好效果。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即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关健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5.务实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要。要善于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十九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主动作为,顺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大抓农村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疲软向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经济成为全乡村经济的“助推剂”。
(一)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xx年,全乡畜禽存栏量近7万头(只),各类养殖大户70户,实现畜牧业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有距离巴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蔬菜产业,打造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积极帮扶回乡创业青年岳林在家乡组建了“金大寨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寨子包村为核心,租赁土地20xx余亩,打造以优质蔬菜、水果、水产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生态草莓园200亩,优质食用菌10万袋。蔬菜大棚15个,30余亩。完成核心园区耕作道8公里,硬化园区公路200米,园区蓄水池8个6000余方,新建、整治园区渠系5000余米。总投资8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20xx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20xx年拟建成草莓园300亩,食用菌40万袋,种植蔬菜300亩,可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回乡创业青年赵维国发起、并组织成立万绿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主要种植莴笋、韭菜、芦笋、大葱、西红柿等品种。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4600余亩,产量1.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农产品采取传统种植模式,走无公害种植路子,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城区,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民种的绿色菜品”。金大寨专业合作社引进北京的葡萄品种,在寨子包村种植的优质葡萄,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水果。
(三)工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我乡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不断发掘本乡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余万元,在天桥村兴建了纯净水生产基地。该水厂的建设,既把多余的山泉水“变废为宝”,解决全村近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乡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古楼山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闲基地。近年来,我乡以鼓楼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为依托,打造观光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乡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观光园”项目,核心园区达2300余亩,种植优质草莓和葡萄,打造农业产业观光体,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闲观光。
(一)重视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乡过去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动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把农村产业发展列入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坚持产业先行,搞好科学规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乡党委的决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乡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下大力气走出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回应发展需要,解决了为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二)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与否事关我乡产业发展的成败,经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充分论证,村民自愿,逐渐形成了我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方向,以主城区为市场,围绕有机、绿色、无公害,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围绕“传统养殖、市场竞争”的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围绕地理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巴山新居和聚居点建设,结合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个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务。发展定位准确,解决了如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三)突破发展方法是核心。
把“纸上谈兵”演变成产业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增收的现实,是该项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仅20xx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对接企业20余家,洽谈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项目8个,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个,合同协议投资20xx万元。二是积极实施“回引工程”。大力宣传近几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回引了赵卫国、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总共投资0.8亿元,着重发展果蔬、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怎样发展产业的问题。
在已有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我乡将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好抓实今后的产业发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动方面下功夫。
开弓没有回头箭,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倒逼全乡干部主动作为,推到产业工作一线。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树立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决心不减,形成发展的更大合力,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机制。
(二)在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
我乡的畜牧产业、果蔬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充分调动积极性,研究和对接市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认真树立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产业发展的氛围。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二十
办事处位于市南部,华北油田腹地,北邻市区,东与麻家坞镇交界,南与北汉乡相邻,西临石门桥镇,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0620人,耕地面积13056亩,20xx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公顷夏秋两季,粮食总产量624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127元。
(一)耕地分布:办事处地处市区边缘及油田腹地,季家铺林庄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华北油田会战之初,柿庄4个村、白鹅坟等几个村都不同程度被征用土地,现在全处境内油田农场分布很多。
(二)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全处地势较低。共有机井90眼,均为浅井,由于地表浅层水多为碱性,难以利用,各村均不同程度利用地上水浇地。近几年来,地上水被污染,全处农业基础设施尤显滞后。
(三)专业合作社分布:全处有专业合作社两个,一是鑫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一是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鑫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注册资金40万元,法人王建国,成员有8人,主要负责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与蔬菜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产地范围包括永丰村、柿庄北村、蒋庄、郝家铺等村,生产面积约为400公顷,设施蔬菜达3500亩,总产量达12000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
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注册资金518万元,法人刘铁槐,位于柿庄东村,产地范围包括柿庄东村柿汉路两侧86亩冬枣,年产值110万元。
(四)龙头企业的培育:多年来,办事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培育了具较强生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两个:一个是新源淀粉有限公司,另一个是市丰丽特色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新源淀粉有限公司是农产品深加工重点企业,位于办事处东北方向,占地10000平米,现有员工50人,主要产品为优质小麦淀粉、活性谷朊粉,深受用户信赖。商标为“红牛”牌,年产值20xx万元以上,其每年所需原料高筋质小麦来源于我处境内,对我处小麦种植起到了巨大辐射带动作用。
特色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市五官淀原种场,核心区占地面积2300亩,以5700亩为示范区,带动辐射周边群众,核心区建设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展示区、生态产业化示范区、农耕文化大观园、服务中心、景观绿化区等,园区总投资3.5亿元,建设年限为5年。目前,园区路面硬化、行政管理区、高务会馆、会议中心及餐厅已竣工,52个温室大棚及80余个春棚已建成,地下管道完成工程总量的70%,温泉井项目已报到省里正等待批复,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北方最大的高效农业创业基地,可辐射带动20000余人就业。
1、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对农业工作理解不全面,传统思想较为严重是影响农业工作的`重要因素。2、农产品附加值低,类别单一,产业化经营还不到位等。这些都需要工我们在工作中继续改善提高。
1、巩固原有的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并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和标准,打造品牌优势,为更进一步占有市场做准备。
2、谋划好永丰三联牧业有限公司项目,此项目计划占地36亩,投资2600万元,建成大耳羊良种繁殖基地,现已完成选址,项目正在报批当中。
3、优化发展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积极谋划油地共建项目。与油田单位协商,充分利用油田农场建成高标准产业化项目或园区,更好的服务油地居民生活需要。
4、充分利用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园等项目,打造休闲、文明生态渡假村,为市区农业增添新亮点。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我镇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往年在花桥村委会种植食用菌50亩,正常种植36亩,品种有大球盖菇、平菇、香菇。近年来,随着四川、昆明、浙江等主产地的种植品种更新,食用菌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特别是20xx年上半年,种植户亩均可达9000元左右。产值达40余万元。如能在年中期保证玉米地种植的原料、资金及技术条件,种植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据调查发现,花乔地区的大球盖菇在窝堵地区种植产量高于花乔,现在大量的种植户也向窝堵地区转移,当地特殊的水文气候和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相信食用菌种植将成为当地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20xx年元谋闽中公司在高桥村委会承包220亩土地,种植香葱,品种为中国葱、火葱,虽然种植前期历经波折,今年产量产值还未知,但前期有镇党委政府、县农业局及当地农户的热情参予,公司还是将高桥当作种植基地来投入开发,在20xx年,还将引进德国米葱进行种植,同时,进一步推广、扩大出口西兰花种植面积,预计发展带动20xx亩。公司高层也经过实地考查,现正在筹备资金投入、土地征集及加工企业建设阶段。
三是马鞍村委会段丽在下以坝承包80余亩土地,种植大荚豌豆50亩,市场前景可观,12月份上市可达9-11元/公斤。由于受气候的影响,20xx年秋冬季损失达30万元左右,但其本人还将在20xx年1月份种植西兰花,主要品种黄选、玉秀。由于受资金投入、运距条件和技术成本的限制,该种植户所种植的产品只能供给昆明部分市场用作散货,但来年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打通,其产品就可直供昆明蔬菜市场的鲜货,甚至出口,产值将翻数倍。同时,高速公路的开通,也将意味着武定、高桥成为昆明“菜篮子”的前沿,昆明蔬菜基地的滩头。
四是早青豌豆种植面积逐步趋于稳定。主要种植地区集中在上片西菊拉、小河、己梯、庄良等村委会,年种植面积约为8000亩,产量达32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下片大村、花桥、老滔等山区村委会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在来年只要依托品种改良和进一步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和节令,就可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有限土地的高效产出。
(二)优势主导产业趋于明显。以上片为主的早青豌豆种植;花桥村委会的食用菌种植;闽中公司高桥基地种植的香葱;种植大户段丽种植的西兰花等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逐年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正认真组织上报上片早青豌豆和下片水稻两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在来年将可使高桥地区近2.6万亩土地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时,将进一步争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论证步伐。让高桥适应新的农产品生产制度。
(四)常规农业发展走上正轨。
一是受上级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体系逐步理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镇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高桥属于冷凉坝区,单一典型形小区域气候使得水稻、及玉米品种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适应性、高产性品种较少,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以及各项试验示范项目的完成,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各项科技措施得以常规化实施。
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一)“瓶颈”问题。
高桥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老的单一农户零散种植方式已然不合时宜,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当其冲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此问题,特别表现在三点:
1、群众意识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农民,没有土地我们还能做什么,更有少数人拿着是草,放开是宝,宁愿长草也不放开经营。
2、农田水利及道路条件等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个人认为,要你下雨时你不下是灾,要你干旱时你不干也是灾,而放眼高桥的土地,不下雨时就旱,下雨时就涝,能排能灌的有多少。
3、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单方面认为土地流转是企业和农户的事,与我何干?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主动的提前预见性的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农民诚信意识缺失。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是农户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相矛盾,产业发展长期性与市场竞争短期性相矛盾的结果。其实只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建立三方认同的一些长效保障机制,该问题自能迎刃而解。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镇的龙头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
(四)土壤、气候等条件恶劣,部分土地贫瘠干旱或者涝灾严重,年头旱涝冰雹灾害频发,年尾霜冻冰冻频繁。
(五)轻商、轻种植户现象存在,引进办法不多,而引进后扶持及管理脱节。
(一)相应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仅是成立组织,开协调会议,而是要突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整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流转问题,应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提供流转服务。据一份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显示,调查县中已有85.5%的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了流转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在50%的调查县中,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流转面积已占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我镇应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流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流转。目前已有11.3%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5%的县拿出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适当补贴。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保证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制约。
3、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4、是大力发展一批。吸引有雄厚资金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做强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5、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从提升科学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环境,培养科普队伍,强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技能。
(二)20xx年发展规划。
1、依托各级各部门力量,引进及帮扶现有种植企业及种植户,其中,发展小葱xx00亩,西兰花xx00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早青豌豆扩大下片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力争种植面积达到xx000亩,产值达850万元。
2、引进1-2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品种种植200亩。
3、争取元谋闽中公司及种植大户到高桥注册公司,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种植农户信心。
4、继续做好常规农产品的试验示范,良种推广,优质农资供给。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5、完成20xx年武定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二十二
(一)发展现状。
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fa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fa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fa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葡萄酒庄园、汽车展览馆、黄金城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葡萄酒、汽车、黄金等现代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