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网络教学(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网络教学篇一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21世纪的教育是“人脑+电脑+信息”的教育。在以往“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多个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都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也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在理解新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更要合理运用远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凡是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时、分、秒,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只靠老师说教的教学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的知识,我们可选取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配上钟面,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视听结合,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呈现过程,降低难度
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形象,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提供了“割拼法”但难以具体操作,运用3dmax制成的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学而不感其难,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即时反馈,激励发展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重难点部分,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你真棒!”“真聪明!”或是给一个笑脸,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
四、合理利用,提高效率
借助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 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而且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探索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平台,给学生更多机会动手动脑,去操作、去体验,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数据,在学校的电脑上小组合作学习制作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以及能反映自己小组内四位同学语文、数学成绩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情绪高涨,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再加上老师的个别技术性指导,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所学知识的应用。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把多媒体教学与其它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网络教学篇二
充分利用网程课程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陈文标
摘要:网络课堂资源越来越在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丰富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本文将从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如何获取课程资源、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等方面阐述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教材是滞后的,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对于所有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其他课程资在时空上的限制,为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网络课程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引入中,都比较单
一、乏味,或因条件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激趣引入。例如: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去搜索一些学生科技馆里用手摸静电球时头发飘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其诡异的现象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激趣引入将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2、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只是靠老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是不够的。例如: 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是由于电荷的移动呢?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还可以通过flash的演示让学生知道电荷如何移动,如何让物体带电。这样,很容易就化解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3、可以演示或模拟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或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有些实验进行不了,就有必要通种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例如:在《超重与失重》一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动画演示实验:在电梯里放上一个测力计,人站在测力上,当电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观察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测力计的读数小于人的重力。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和条件。
二、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网络课程资源。
1、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查找、下载、收集。
现在的搜索引擎很多,比如,百度、谷歌、搜狗等等。这些搜索引擎都可以用来查找需要的网络课程资源。通过搜索、下载、比较,选择最优的,最适合于我们教学设计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搜索查找的过程中,要注意搜索的技巧,特别是要懂得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
2、利用各种p2p共享软件进行搜索。
p2p共享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这样就有助于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当然包括了很多的教学资源。如今的p2p共享软件很多,比如:bittorrent、emule等等都可以用来做为资源共享。3.下载网络课程资源的小技巧。
网络课程资源很多,但是有些只提供浏览,不提供下载。比如有些图片不能“保存”或“另存为”。有些视频片段、flash动画也不提供下载。但只要浏览过,一般都会在我们电脑的临时文件夹里有保存。这时,我们可以到临时文件夹里面去找。但是由于浏览记录很多,不好找。所以在我们在浏览之间先清空ie临时文件夹,再浏览网页。接着打开临时文件,按照文件类型进行排序,再选择同一文件类型中较大的那几个文件,逐个打开看一下。
三、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
网络的课程资主要是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开式存在。接下来,本人将从图像和视频这两个形式谈谈在课件制作中的技巧。
1、图像的编辑和插入。
图像能够提供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素材。以图像形式存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很多,我们必须收集,比较,选择最适合课程需要图像进行编辑和插入。在图像编辑时,我们可利用的软件有很多。比如:photoshop、画图工具、截图工具、ppt自带的图片编辑软件等等。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要从网络下载的图片中截取有用的部分,修改里面的文字,去除一些没用的”杂质”,再调整它的亮度、对比度,最后再以最佳的状态插入课件中,调整大小、位置等。
2、视频的编辑和插入。
视频文件有很多种,但是ppt课件支持的并不多,只有wmv、mpeg、avi等。如果我们从网络获取的是rm、rmvb等等。那么我们必须利用软件将其格式进行转化。有些视频文件很长,而我们只需要的是里面的一小段片段,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像premierepro或movie maker这样的软件进行截取再插入课件中。
如果是flash这样的文件,则我们就利用一些反编辑软件进行修改,以适用于自已教学设计的需要。最后利用ppt的控件工具箱进行插入。在插入过程中,最好将flash文件与ppt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或进行打包处理,不然会因为路径的改变而无法使用。
总之,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每个教师更深入学习、研究提出了要求,跟上时代、不断提高自已教学设计的水平。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让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更加有效、更具有艺术水平。
高中网络教学篇三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m 5
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拓展生物教学空间
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仅限于教材,以及关于课上教学的直接知识、标本和模型等。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学习,让我对生物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广义上的课程资源无所不包,只要能够应用于课程教学,能够服务和支持教学,并且有助于教学开展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我用得较多的还是一些有形的教学资源,如实验用具、学校周围的一些公共资源等。但是对于无形的一些教学资源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其实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一些来自于学生无形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都会大大提高。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参观过的一些场所进行教学;还可以结合学生参与过的一些如制泡菜、制面包等实践活动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些可用资源进行教学。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平时应当有意识地去积累这些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无形的课程资源是不断生成的、无限的资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收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或者突发的事件,提出的一些问题等进行运用。
此外,我们还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教师在进行有关酶的教学时,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唾液淀粉酶。而是通过查阅国外的教学文献,发现了英国科技馆所设计的关于果胶酶活性的教学活动。于是这位教师把市场上买来的果胶酶配成溶液,在不同的温度下,使之与各种各样的水果泥发生反应。最终,这个实验设计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有这种创新的意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而有意义的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实施,总会有所收获。
文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m 5
高中网络教学篇四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进行习作训练
2009-08-03 09:35:26 来源:中国教学资源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如果只是在作文课上单纯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习作训练,就很难“贴近学生实际”,而“让学生易于动笔”,更是心有余却力不足。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 „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现在使用的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这样的好文章,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心智,陶冶情操,也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就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仿写是语言的内化,是创作的基础。
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幼儿学走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习作就如大人搀扶幼儿,牵着学步。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习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高年级很多文章值得仿写。指导学生模仿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机械照搬而已。只有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把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发展其个性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模仿。经过有效的指导后,需要老师的点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感悟中升华,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模仿只是学生锻炼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把体验和记忆书写成文字才是真正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收获。在引导学生模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写读后感。
文章本是有情物,学生读完文章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悟,要及时提醒学生把这些随感表达出来,积累起来,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无形的财富。
(二)改写。
升入高年级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所发展,有时会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质疑。这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敢于大胆改写。学生在质疑、解疑、改写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三)续写。
续写作文,就是写课文的续篇,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课文进行创新处理的一种练习。在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大量的余地耐人回味,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本人经常根据课文提供的条件,鼓励学生补充情节,由此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扩写。
扩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扩展,进行细致地描述,使文章的内容得到扩充,变得具体生动。经常做扩写练习,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发展想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写作中加以实际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技巧。
(五)想象与主人公或作者对话。
换位思考是学生入情入境写作的好方法,是学生与文本真心对话的一条途径。引导学生想象,用心灵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换位思考,体味揣摩他人的心理世界,那么,学生的写作灵感就有可能激发出来。通过换位,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情感也更贴近于主人公与作者的心声。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材中“写”的训练内涵丰富,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教材这一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最终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随文练笔,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和课文对话,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读写结合,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随文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关键词]有效能力提高随文练笔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读会写。而当前,习作教学效率较低,广大师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有米难炊”或“无米之炊”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习作教学普遍与阅读教学割裂造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从语文学习规律来看,阅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习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这种阅读与习作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注重读写的双向联系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也是解决目前习作面临的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材文本确实是学生练习习作能力的最好练兵场,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可以增加训练台阶的密度,减缓习作训练的坡度,逐步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相较于课堂“对话”,随文练笔是“独
白语言”的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言语实践。随文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放飞学生阅读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勤练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处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词、句的教学,也教会了学生说完整、连贯的话,还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同时为写话打下了基础,使读中学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二、在理解省略号处练笔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当无奈凶恶的狼不想再狡辩了,朝小羊扑去……此处的省略号虽然省去了故事的结局却给了善良的孩子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当然不希望小羊就这样死去,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续写故事。小羊采取了什么措施大战狼的呢?狼和小羊的结局又如何呢?学生们为“救”小羊各出奇招。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三、在想象补白处练笔
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布鲁斯王子在受蜘蛛结网的启发下会怎样动员他的军队和他的百姓起来抵抗呢?但是文本并没有细细描述,这就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达到阅读心理的平衡。此处练笔,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阅读空白需求。并以此里来丰满人物形象,通过理解他激奋人心发言来感受的他抵抗到底的决心。有的学生写道:“蜘蛛织了七次网也失败了,但是第八次成功了,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坚信,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的!”“苏格兰的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一定要起来反抗!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像蜘蛛一样取得胜利。”……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呐喊,那一声声撞击心灵的呼喊,填补了课文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种创造性想象更多地受到学生的心理、思想、感情、知识、经验、个性等的影响,因而也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四、在理解典型段落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这段共三句话,先总说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然后具体介绍黄蝶谷和彩蝶谷。这种先总说后分说的段落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而且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句也让学生有了更形象的感知。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还会有什么样的蝴蝶谷,并注意抓住该蝴蝶谷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来进行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
区或某一个景点(也可以是我们的学校),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学生外出的不多,但对校园很熟悉: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难关不攻自破。
四、在理解故事结局处练笔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写道:第二天,小骆驼又见到小红马了,小红马还是用嘲笑的口吻说:“我都嘲笑你了,你还好意思出来,真不知道害羞!” 小骆驼笑着说:“看人不能看他长得美和丑,要看他有没有用处。”“哼,那么丑,会有什么用处。”小红马自以为是地说。“我带你到沙漠里走一趟,怎么样?”小骆驼自信满满地说。“走就走,有啥了不起!”于是,小骆驼和小红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没有走多远,小红马的腿就陷进沙子里,小骆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红马拉了上来。没走几步,小红马就累了,肚子饿了,愁眉苦脸地说:“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我的肚子好饿呀!”说话间,突然一阵铺天盖地的风沙吹了过来,他们俩赶紧把眼睛闭上。可是,等风沙过去了,小骆驼一下子就把眼睛睁开了,而小红马睁了半天也没有把眼睛睁开。小骆驼由于长长的睫毛的保护,眼睛里没进一粒沙子,可小红马的眼睛里进了一大堆沙子,还是小骆驼帮他把沙子清完。小红马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小骆驼说:“谢谢你,你真棒!” 看,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使作品更赋予生命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练笔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吧!
高中网络教学篇五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针对培养学生物理素质时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合作情境、实验情境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课堂教学积极因子,拓展学生的学习认知域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解读,用思考问题作为导线,引领学生思维顺利启动,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观察、思考、归结、优化创造物质基础,还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联想和想象能力正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适时提出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清晰路线图。学生一旦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自然能够形成重要学习内驱力。教师还要改革问题设计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设计中,学生设问学生回答,学生设问教师回答,都是可以选择的问题探究方式,为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展开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例如,在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时给出问题:普通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可以达到200km/h,如果从静止到具备这个速度,这个时间长度会一样吗?学生给出答案:普通小汽车用时长,高档跑车用时很短。教师引入加速度概念,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430 km/h,它的加速度一定大吗?运载火箭在点火时,初始阶段速度变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吗?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成果展示时,学生给出的结果都比较准确:磁悬浮列车虽然速度很快,但进入匀速阶段,它的加速度为零;运载火箭点火时,其速度很小,但速度变化量很大,它的加速度自然很大。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课堂探究气氛浓重,教与学达成和谐。
二、创设媒体情境,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先进技术辅助。多媒体介入课堂之后,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集录音机、功放机、投影仪、电视剧、放像机等功能于一身,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视频、多彩的文字等材料信息,其声光电信息提出具有强大冲击力,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造成强烈触动。其联网功能可以实现网络信息搜集,远程教学信息共享,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例如,在讲“时间与位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船成功发射的场景,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神州飞船点火,经过9小时40分50秒,也就是15日18时40分50秒,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国旗。这些数据中,哪些是表示时刻的?哪些是表示时间的?学生被视频内容所吸引,容易对相关数据形成敏感性,所以讨论十分激烈。结果很快呈现出来: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表示的是时刻,9小时40分50秒则表示的是时间。这样,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认知域度
物理是自然科学,而且是距离我们生活非常近的自然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从物理中体验社会。这是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众多,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讲“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从家里到学校是2。5km,相同的路况,昨天骑车来时用时15分钟,今天却用了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最后找出原因,原来是风向、风速形成制约。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风速和车速的关系,顺风时和逆风时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早已接触过这样的问题,自然容易获得正确认知。教师顺势引入“速度的合成和分解”相关概念,课堂教学自然展开。教师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自然拓展,联系数学相关学习认知,对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有了一定感知,也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多的教学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多媒体展示、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启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顺利展开,课堂探究学习气氛形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