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一
七年级上册
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浣溪沙】(苏轼〃北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对联六副】
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杭州岳坟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5.积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6.方志敏卧室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秋词】(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年级下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登岳阳楼】(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蝉】(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5【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6【采莲曲】(王昌龄〃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莲叶】(郑谷〃唐)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8【赠荷花】(李商隐〃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9【白莲】(陆龟蒙〃唐)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0【莲】(苏轼〃宋)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11【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3【卜算子 咏梅】(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观刈麦】(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9【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八年级上册
1【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望 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别云间】(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八年级下册
1【闻雁】(韦应物〃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池鹤】(白居易〃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雁】(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渔家傲】(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无题】(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0【题红叶】(宣宗宫人〃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1【山中】(王勃〃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2【城东早春】(杨巨源〃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册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塞下曲】(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6【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7【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成功》引用:
1【进学解】(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进学解】(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蝶恋花】(晏殊〃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凤栖梧】(刘永〃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青玉案】(辛弃疾〃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1【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2【龟虽寿】(曹操〃三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九年级下册
1【饮酒(其一)】(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观沧海】(曹操〃三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2.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个案设计
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
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个案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
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个案设计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个案设计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
个案设计
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个案设计
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个案设计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像,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像。)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朱熹的《观书有感》。
附:板书
第三课时(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读古诗三首,填空。
1、《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代诗人()。
2、《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代文学家()。这首诗描写了()季节()中的美景,题目的意思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情感的诗。
三、多音字组词语。
四、读古诗,回答问题。
1、《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在描写瀑布的语句中你看出诗人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2、《山行》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晚秋的美景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作者不直说“我忆兄弟,兄弟忆我”,而是用写什么来衬托思念家人情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一、香炉 庐山 瀑布 枫林 霜叶
二、1、唐 李白
2、唐 杜牧 深秋 山间 在山中行走
3、唐 王维 思念家乡亲人
三、四、1、站在山脚下远望瀑布。抓住瀑布形长,水流快色白有光泽。
2、寒山 石径 白云 枫林
3、用写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唯独少我一人来衬托思念家人的情怀,使情更加深远。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三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
初中语文相关的教案设计应该要怎么进行设定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趣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高尔基的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又称《海燕之歌》。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
1)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是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
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海上高傲地飞翔。
2)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是一个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
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形象。
3)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是一个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者的形象。
2、课文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如:“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深入探究
本文除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形象的高大。
五、体验与反思
1、学习本文后,你喜欢哪一形象?并说明理由。
2、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二、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的处理。
三、深入研讨:
1、文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 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
海燕象征什么?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
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
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学习本文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六、附板书设计
高傲飞翔 大声疾呼 穿过乌云
海燕 勇敢 对比
海鸥 海鸭 企鹅 胆怯
不怕困难 迎接困难————战斗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四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篇1:初中教学设计模板(语文)】
教学设计初中模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体现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文,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略)
【篇2:中学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要求
能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角度理解教材,选取教学内容,并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中要渗透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探讨,做到教材分析的个性化。
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要求
一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能从语文的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并很好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二是有正确的学情分析,并做到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融合。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要求
教学目标呈现要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实际,教学目标设定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要求
教学过程可以分成预习检查、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结构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探讨、创新发现、合作学习、知识拓展、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部分或全部选择这些环节组织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后,要附加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简述设计意图,努力把对课堂的组织和认识上升到科学和理性层面。
第五部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要求
能客观呈现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反思值得借鉴或改进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反思要做到具体、实在。
导入法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介绍十种导入方法,以供参考。
一、猜迷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迷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老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最可爱的人”。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人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魏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剌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
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 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
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灶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浅谈如何用导入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
二、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
五、戏曲导入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
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评析: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
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
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篇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模板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五
初中语文教案板书设计
【篇1: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4、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舍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不久 “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①w?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a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 “复前行”②再 “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 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篇2: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篇3: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风 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 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
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
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
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
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
堂教学中。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
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
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
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 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
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
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
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
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
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
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
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
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
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
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
卡片。)(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
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
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
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
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
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 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
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
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
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
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
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
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 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
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
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
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
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
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
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
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
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
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
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
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
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
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
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
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
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
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
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
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
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
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
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
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
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
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设计及反思 初中古诗备课教案篇六
古诗教案设计
一、【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
中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
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乡思亲、孤独寂寥、壮志难酬、与友人依依惜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课件作者画像出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读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
(2)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自己拍、同桌互拍、轻拍桌子)
(3)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
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这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2)学生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3)感悟方法: a.听了他这样的描述,你有怎样的评价?(对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c.知道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可以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意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a.引导领悟情感
b.背读: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大家一起背一下(配乐)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七、【作业】
1、课后积累作者诗句
2、用你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七律长征 牧童
舟过仁安 清平乐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