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范文(13篇)
在面临挑战时,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学习和改进是制定完美方案的重要前提。下面是一些方案评估和改进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一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名师培养工作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落实《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育“四个提升”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选拔一批先进教育教学人才,培育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业绩突出的名师队伍,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具体目标是用3——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省教坛新星)。
名师培养对象分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市级骨干教师(省教坛新星)培养对象三个层次。
(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即具备合格学历),并能积极参加高一层次学历的继续教育。
3、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具备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胜任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
4、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校、县、市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着。
5、工作量饱满,教育教学工作量符合有关规定。
(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知识,精通本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本学科教学中对校内的广大教师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成绩显着,在市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优良。
4、具有参加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和能力,有自己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5、年龄在四十周岁左右。
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三)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有所教学科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自学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把握现代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规律。
3、教育教学成绩显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教学效果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面有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
4、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5、是市级学科带头人或省教坛新星。
(一)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育、教学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人员组成名单另定)。其日常工作由校教研处负责。
2、领导组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名师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2)负责名师培养对象的确定,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
(3)定期召开名师工程建设的专题会议。
(4)负责名师职责履行的年度考核。
(5)负责协调、解决本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经费保障。设立名师培养与科研补助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培训、考察调研,科研等活动,以保障名师培养计划的落实(经费使用办法和标准另定)。
(三)鼓励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袋。
(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园环境,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学科论文(教学设计)、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五)建立名师培养对象的确认、培养、考核和管理制度。
名师培养对象的确认:凡符合名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的教师,经本人申请,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即作为本校名师培养对象。在第一次确认工作之后,今后对未列入培养对象的申请者每学年确认一次。
(六)对名师培养对象实行目标管理。
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对照名师条件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个人发展计划的基础上,明确分阶段培养要求和目标,对培养对象实行目标管理。
一般性要求:名师培养对象要高质量完成自身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读书和进修等继续教育任务,原则上要承担或参与一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学年至少写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设计一个精品教案,命一套规范试题,要有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个性化要求:依据培养对象具体情况而定。
学校每年对名师培养对象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七)给名师培养对象配备导师。必要时,特级教师及以上培养对象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导师可在校外名师中聘请。
(八)创造条件,让名师培养对象尽可能多的参加省和市级教科研等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和开讲座,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知名度。
(九)经培养、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名师培养对象,今后作为评聘、晋升教师职务和各类评优的优先条件。
(十)名师培养对象应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实现个人发展计划,完成培养目标规定的各项任务。学校将对名师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凡因自身主观努力不够以至连续两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名师培养对象将取消其培养对象的资格。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二
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各级党组织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我校中青年教师、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多。为切实做好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全校党员发展结构,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江苏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以及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实施“党员发展双培养”工程,即把中青年教学骨干培养成党员,把中青年科研骨干培养成党员。通过“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大在中青年教师、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的发展力度,使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德才兼备的教师党员队伍,为我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应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定期对本单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摸底排队,制订培养、教育、发展工作计划,提出措施,落实责任,检查督促。制定好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加强对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学校党委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作为评价党组织的重要内容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并对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每年应对本单位所有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逐一分析,无论其是否提出入党申请,都应指定专人与其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情况。党组织要通过日常考察、查阅档案、个别谈心、吸引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形式,及早发现和掌握一批培养苗子,通过切实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为培养和壮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创造条件。对那些已经表现出一定入党愿望的要鼓励、爱护,对已提出入党申请的,党组织要在一个月内与其进行谈话,明确中共党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充分肯定成绩,帮助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指出努力方向。对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申请入党,第一次谈话应由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亲自进行。通过努力,各基层党委(党总支)争取每年要有三至五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递交入党申请书、二至三名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两名被列为发展对象,并于每年三月将本单位非党员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情况按附表格式报送党委组织部。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要在本单位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教学科研业绩好的党员作为本单位的党建导师。安排党建导师作为尚未申请入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党内联系人,每学期定期做好专门的思想交流,通过引导,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愿提出入党申请;安排党建导师作为提出入党申请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联系人,定期找他们谈话,考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业务上冒尖的同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校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及党性教育。对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个人可向党组织提出自学申请,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同意后向党校上报其相关情况,并为他们指定必学的文件和书目,并给予必要辅导。同时要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邀请他们参加党内有关活动、承担一定社会工作和参加其它多种社会活动,使其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到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特点,其思想汇报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但需递交一份有代表性的质量较高的书面汇报)。同时,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交入党申请后,党支部应及时讨论其是否可直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经过近一年培养教育的是否列为发展对象等。对获得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或表彰的入党积极分子,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不需要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可视情况适当缩短考察期(但考察期不少于半年),直接列为发展对象。党支部和联系人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与入党积极分子的交流、沟通,并及时将考察意见填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应实现每年至少发展一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入党的目标。
各级党组织应切实重视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既要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育力度,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又要坚持和把握党员标准,确保中青年骨干教师新党员的质量。既要力戒片面追求发展数量降低党员标准的做法,又要防止“求全责备”的倾向,在工作实践中,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多关心、多培养、多鼓励。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把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做实做好。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三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我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实行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切实负起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和流程,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确保使用网络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安全。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学校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学生上机守则》、《计算机室管理制度》、《计算机室管理员职责》、《办公室电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切实让相关人员担负起对信息内容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上级有关网络安全的文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师生学习网络安全管理常识,营造了网络安全管理氛围。
1、网上内容的发布全部由网络管理员完成,工作人员素质高、专业水平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网络所有信息发布之前都经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及时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发布学校热点新闻,报道及时,内容丰富。学校校园内目前已经实现wifi上网,教师无论在办公室,操场上都可以利用移动电子设备畅游网海,而且我校的网络安全稳定。学校领导对网络的管理、网络的安全极为重视,经常性地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学校实名上网制度,对每一个端口实行固定ip地址,实名上网不是为了监控教师,而是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网络。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每次都到亲临现场组织安排,现在我们的老师都能较熟练掌握教室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办公,能从校园网站、远教ip资源和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教学资料,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使全体教师了解计算机的有关操作与应用,也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将电教媒体服务于教学,从而促进了学校现代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由于学校计算机的不断增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为此,我校成立了专人负责学校计算机系统及软件维护,由于平日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因此学校内各计算机使用均正常,无出现重大故障。但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等方式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要求各学校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自动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防止电脑内重要信息出现泄密或造成重大影响事件。
利用大课间时间,主题班会时间,积极开展“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宣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泄密、不制作和传播有害信息。教育师生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不打不健康文字,不发不文明图片,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不发送不健康信息,不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视频信息,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通过印制发放网络安全宣传传单、板报、班会等多种渠道,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有关网络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提高师生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加师生上网安全意识,提供保护能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四
近年来,我校新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新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根据上级对新教师培训的要求和新教师队伍现状,学校决定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为了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我们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经过了一学年的培训,现将培训工作做出总结: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教师培训的精神,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1、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从教,教书育人。
2、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树立先进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提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以适应学校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3、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科教学的有关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具有熟练的教学技能和系统的教育理论,并能有效地快速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主要工作。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自练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
1、集中学习培训。学校统一组织新教师,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观摩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快速掌握了理论知识,为规范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自学。布置课题,提出要求,由新教师自修自学,写好笔记。
3、问题研讨,咨询诊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新教师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4、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由学校向新教师推荐指导教师,或新教师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师徒双方签定培养合同,落实师徒职责。学校还为新教师购买教学理论书籍,丰富了新教师的理论知识。
5、教师书法。
进行“三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要对新上岗教师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简笔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训练任务,首先掌握好课堂最基本的功能运用能力。
毛笔字:能用毛笔书写一幅简单的作品。(可临摹、字体自选)。
硬笔字:能用钢笔、水笔等书写一幅简单的作品。(可临摹、字体自选)。
粉笔字:在黑板上书写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要求规范、端正、美观。
简笔画:根据指定的物品用简笔画出其轮廓、形状等,要求快速、形似。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五
为了切实搞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素质教育,根据镇党委20xx年党建工作安排和发展党员规划,现就20xx年“双培养一加强”工作安排如下:
坚持“保质保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拥护党、热爱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分子吸收进党内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员队伍新鲜血液,提高党的战斗力。
1、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标,加强党员教育,重点在广大党。
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以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章》和党的十九大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支部要建立发展党员积极分子参加培训、考核机制,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积极深入开展“双向培养”和“创先争优”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对支部党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五天,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不少于七天。
2、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切实把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作风纪律过硬、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能随意降低入党标准,更不能另立标准,防止用“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
3、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和党章的要求,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严把质量关。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制度,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培训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党内外群众监督制约和组织把关相结合的责任保证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水平。对违反党章和有关规定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问题的党支部和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对违反规定发展的党员一律不予承认。
4、坚持教育引导,做好基础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必须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各党支部要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要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培养锻炼,经常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对党内的生活有足够的了解,定期听取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半年对积极分子做出鉴定,培养教育一年以上,经考察具备党员条件,支委会听取党小组和联系人及党内外意见后,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发展对象,对已确定的发展对象要进行培训、考核,并将记录一起归入本人入党材料之中。
5、切实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坚持改善结构,保持均衡发展。党支部注意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
(一)做好从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抓住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强化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责任、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等重点环节,吸引优秀青年积极入党,逐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青年干部队伍培养。把优秀党员纳入后备干部梯队,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后备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使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成为学校管理人才、实用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六
一个组织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凝聚力,首先看员工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中国电信灵璧分公司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将“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将基层党组织做大做优做强,将基层党建和员工思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灵璧分公司制定“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骨干党员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注重思想层面的提升,制定了廉政工作约谈和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共同上党课等方式,引导业务骨干自觉以党员先进性要求自已。
二是在同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党日活动、党员帮扶体系中去,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能充分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将劳模、状元、专家、青年员工进行清单级台账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与总支和支部委员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思想。
党员带动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总支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营业部和中心主任中党员占比达到62%。近三年来,灵璧分公司发展党员13人,新入职7名大学生中有6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将有1人转为预备党员、2人转为入党积极分子。
灵璧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起骨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是采取“结对帮教带徒”的方式,通过一对一帮扶,由能力强的党员作为“教练”对普通党员进行指导,目前有24名党员结对提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会、党员论坛、业务培训班等,将集中培训与针对性提升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齐发力。
三是搭建平台,让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年轻党员,深入营业部进行锻炼。近年来,选拔4名优秀青年党员担任营业部主任助理,扎根一线提升能力。
开展党建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党员中,骨干占比达到88%;近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中,党员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优化党员月度考核设置,高目标牵引,明确基础目标和党员目标,将身份、目标、承诺真正显性化,倒逼党员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七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民事和刑事诉讼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婚姻家庭法 人民调解法
时间分配见下表。
注:执行周五工作制。
六、主要专业课程介绍
1. 社会学概论: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运行的宏观方面和社会与人的微观关系;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社会学的思想名家;社会的含义;社会类型;文化;人的社会化;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等。
2. 民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规则。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民事法律行为。
3. 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其基本内容包括:民事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讼主体;审判程序;执行措施。
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其基本内容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基本原则;法律效果及救济途径;违反行政法规的处罚;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程序等。
5. 社会统计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统计学导论;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统计描述;随机现象与概率分布;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性随机变量的分布;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推论性统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
6. 社会工作: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变迁。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特点、目标;社会工作的对象与范围;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角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
育;社区组织;国内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各个层次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任务和功能;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原则和基本程序;社会调查的设计与组织;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社会测量的概念、特征、层次、信度和效度;社会调查的三种基本类型;访谈法的特点、程序和种类;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
9. 人民调解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状况,辅助以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讲授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基本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
10.国际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英文版的法律文件和法院判决。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国内法的区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法;国际法上的个人;国家责任法。
11. 逻辑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逻辑基本规律;模态逻辑;归纳逻辑;证明和反驳;谬误;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论证。
七、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
八、成绩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试采用笔试或口试、开卷或闭卷方式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军事训练采用个人总结、教官评定的方式考核。
九、必要说明
(一)军事理论、军事训练
在新生入校正式上课前,集中军事训练2周,军事理论课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
(二)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以专题讲座和观摩课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入校至毕业连续开设。该课程实行学年考核制,各学年考核成绩综合为该课程总成绩,一次记入学生成绩单。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绩单。
(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社会实践。各专业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为期4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社会实践总结。
2.毕业实习。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要求结合实习内容写出实习报告,并在实习期间收集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3.毕业论文(设计)。各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少于3000字。论文完成后,由系(部)组织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评定成绩。时间为4周。
(五)职业技能测试
职业技能测试应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开设,原则上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在每学期第4周至第13周课余时间授课,每周2个课时,共20个课时。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八
(一)实行上下联动。市移民局专门成立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纪检组长任组长,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财务审计科、安置扶持科、规划计划科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县区移民局(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下联一级,推动工作开展。
(二)规范督查行为。参与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监督检查纪律,规范监督检查行为。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应主动公开信息,确保群众知晓,畅通监督渠道,规范工作方式。开展督查要有方案、有小结、有建议;信访办理要有登记记录、有办理意见、有结果反馈;案件查办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有批办意见、有调查报告、有办案结果、有案件剖析;各类工作事项要有痕迹记录,档案资料有归类、有整理、有顺序。
(三)强化约谈通报。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民意测评满意度较低的地方和单位,由市移民局纪检组直接约谈其主要负责人,督促工作开展。
(四)严格责任追究。移民系统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与县区移民工作评先评优相结合,与移民后期项目和各类奖补资金分配使用相结合,奖优罚劣,树立正确工作导向。对顶风违纪、造成不良影响和干扰阻碍监督检查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措施不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和损害移民群众利益问题多发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九
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自xxxx年年导入精益生产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建设精益生产型企业、组织学习型企业、培养学习型干部、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后劲,是员工的福利”的理念,紧紧围绕公司培训目标,贯彻落实每周一课的培训机制;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操作培训;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和干部管理水平开展工作,做到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紧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一线操作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公司适应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技术储备,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支持。
公司现有员工900多人,其中管理人员5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70多人。下设两个事业部,11个管理部门。今年按照《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20xx年员工培训工作计划》的要求,公司举办各种培训班21期,培训相关人员320人次。车间级培训25期,培训员工470人次。参加外部优秀企业参观交流学习等外部培训100多人次,组织到杭州浙江大学在职研修1人。通过采取岗位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员工自学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岗位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全年培训任务,实行培训计划执行率100%、员工参培率100%的工作目标。
精益生产确切的说就是日本丰田式生产方式,自公司导入精益生产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公司与精益生产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不断组织精益生产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有效推进企业的精益之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的。他在《第五项修炼》中做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在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公司提出建设精益生产型企业、建设学习型公司、培养学习型干部、培育学习型员工,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这是每名员工认清广鹰公司面临的生存、发展形势,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二,这是当前开展精益生产,培养多能工,着力解决员工技能问题,寻找并形成适合精益生产特点的技术体系的需要。其三,对于学习,大家都比较重视,而实际上学习很容易被日常工作所冲淡,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学习让路,使学习很难坚持不懈,见不到理想效果。我们公司领导班子认为,无论干部管理能力还是员工队伍素质建设等重要工作要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坚持开展“创新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员工”活动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一项战略举措。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折旧率”日益加快,“老化率”日益提高,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将必然落伍。
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求各级管理者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事业根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实现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自觉化和长期化,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改变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用知识和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问题。
按照公司提出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我们公司在重视技术、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上不断探索,为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一是制定公司近期和远期人才规划,落实人才培训措施;二是拓宽用人渠道,完善用人机制,所有广鹰的干部从一线开始成长,彻底打破界限,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着眼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提案改善激励制度,对解决生产、管理方面难题的给予奖励,在增储上产、降本创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广鹰公司着力建立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做到“不以资格论贡献,不以阅历论现在,不以级别论能力,不以职称论称职,不以文凭论水平”。“赛马”不“相马”,让优秀的人才在“赛马”中脱颖而出。有“赛场”提供,给人才以适合发挥才能的岗位;有“跑道”划分,有序竞争;有比赛规则,实行合理的奖励体系。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注重选拔与公司核心价值相一致的人才,对有各种特长的人实行人才储备。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把人才看作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岗位锻炼。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合适的岗位,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让每个员工都通过“赛跑”竞争上岗来追求自己的价值。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他们个人成长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感和归属感。
广鹰公司一直把培养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让每名员工认清广鹰公司面临的生存、发展形势,将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以适应精益生产需要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公司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进行多角度的宣讲:从发展前景上,从员工的切身利益上,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宣讲,公司员工认识到:只有公司的稳定发展,才有员工个人发展的舞台,才有切身利益的长久保障;而公司的发展则需要每一名员工发挥出个人的才能。
公司落实每周一课,规定每周三为广鹰公司的学习日,强化基础理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文化力增强凝聚力,以执行力促进发展力。通过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多能工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岗位优秀人才。日常培训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重点岗位关重工序岗位培训,突出标准化操作培训,突出新工艺、新技术培训。一线工人推行精益生产的“四阶段”培训法,培训内容在岗位上落实、培训基本功在岗位上进行、培训效果在岗位上体现,使其培训效率大幅提升。优化培训措施,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完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的层次,和培训的有效性,我们今年开展了“主任、线长当教练”活动。由主任、线长亲自当教练,严细认真,高标准高要求的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取消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广鹰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尽管在不断地努力,但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有的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教育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员工培训工是一项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制定和建立长效的约束机制才能引起他们对员工培训工作的足够重视,才能使员工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员工培训工作方式、方法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两个事业部及各管理部门虽然年初都有培训计划,都有员工培训工作管理规章制度,但有些工作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教育水平一般化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三是员工培训实践性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实际培训效果。
广鹰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理清思路,锁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的责任。对2010年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继续实行公司干部员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比较稳定的干部员工队伍。
3、坚持开展“主任、线长当教练”活动,深入执行标准化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4、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为员工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严格实行“四不”制度,即未经培训的新工人不能上岗、未经考核的班站长不能上岗、未经培训合格的转岗工人不能顶岗、未能取得上岗资格的要害岗位员工不能上岗。
6、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较好的适应本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
7、强化岗位操作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8、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档案,把员工培训跟踪考核档案作为年终业绩考核、晋升、技能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巩固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需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系部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确定需要修订的专业。
四、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由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课占总学时的20%,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
(1)通识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第二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32课时,分四学期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共36课时,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64 课时,第一学期开设)、体育(108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其它学期以讲座形式进行),军事课(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新生军训形式进行)。
(2)选修课程: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以专业群或以系部为基础开设;课程由系部确定,建议开设2-3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建议为: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普通话、诗词欣赏等。具体课程选择由系部确定1-2门。
2、四大模块的课程由各系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是指职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5%。
(2)职业核心课程:是指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要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例化,占总课时的25%。
(3)职业拓展课程:是指为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或拓展就业职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课程。建议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体现。占总课时的7%。
(4)综合实践:是指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综合集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约30%。
3、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课程整合,去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课程名称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是要求改变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凸显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和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将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课程精化、整合于应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之中,有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可以压缩甚至精减。核心观念是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课程。如果该专业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五、课时总数及课时安排
2、课程体系中课程总量控制在30门左右。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学制、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3年
总 时 间 分 配 表
(二)教学进度表
七、主要实践环节设计(表) 八、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毕业条件 十、其它说明
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赵素华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20日-7月3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8月1日-8月10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1日-8月20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1日-8月2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6—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4、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5、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6、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按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规范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切实做好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09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较为全面的修改,形成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支柱行业、企业,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工艺技术,面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专业跟着支柱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过程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高职办学理念。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学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系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为成员的修订工作小组,确保修订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措施
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原则按照枣科职院字〔2015〕19号文件规定进行。但其模板允许各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务科研处组织各系讨论修改。
4. 教务科研处定期调度反馈各系各专业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
5. 修订工作结束后,教务科研处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出总结。
6. 各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记入年度工作考核。
四、工作完成进度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
xx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报表
___________系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旨在对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以提升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您的回答均不存在正确与否,也无好坏之分,结果只为了更好的促进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您的真实、准确的回答非常重要!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为能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方便向您请教,恳请您告知您的部分信息,不胜感谢!
性 别: 年 龄: 工作年限: 工作单位:
1、贵单位人员学历结构
a本科及以上( 人/ %) b高职( 人/ %)
c中职或高中( 人/ %) d初中( 人/ %)
2、贵单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层次主要集中在:
3、您认为本专业 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基本符合
d不符合
若不符合,您的建议是: -
4、请您对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群所培养的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评价:
5、请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的知识目标进行评价:
6、请您对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目标进行评价:
7、请您对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目标进行评价:
8、请您对本专业课程安排给予评价:
9、通过上述课程的开设,您认为是否能够体
现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a完全体现 b基本体现
c未体现
10、本专业课程的安排次序是否合适? 合理
有何建议、看法(如调整某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以及理由)?
11、请您对本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给予评价:
a.合理
b. 一般
c. 不
12、请您对本专业考证的安排给予评价:
14、您对于本调查的意见与建议
面对如何建设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充实专业方向内涵,我们对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进行了走访与调研,并结合我院学科发展方向和本着学校对我校特色专业发展和建设的要求,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厚基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做出如下总结。
一、背景分析
新世纪,什么是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是科技,而科技的主导者和倡导者就是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需要呢?如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呢?这些都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所必须思索和解答的问题。
同点主要集中在:面向市场需求,实施专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紧密;以本科教育为主,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实用性教育体系等。围绕这种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建设,必须优先发展和壮大学科的特色专业,利用特色专业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当然必须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展开,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背景和趋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教学思想,通过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理论研究型的学生为主;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和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虽是两所定位于本科教育,它们的本科教育也是重基础,宽方向,重实训,重校企合作,并积极向研究生教育靠拢的两所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均是结合了本校与地区的优势,走了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的路线。 成都大学是一所城市型综合大学,人才培养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走成都大学特色建设的路,而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所开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类本专科专业已有近30年历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设计制造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机械为主、机电结合,突出计算机技术与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工程意识、专业意识、动手能力都是培养的重点。因而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处于研究、决策与操作执行层之间的,对工程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工程技术分析研究、对开发的新产品进行工艺设计实施,能对生产决策进行生产组织,掌握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问题的解决措施与培养模式确定
随着我国和四川制造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将成为我省和我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汽车制造、数控技术、模具制造、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大好机遇下,社会这些需求将更有利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另外,通过走访调查其他高校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理念,以及对企业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并结合前期对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的总结,按照学校对学院发展要求,以及学院自身发展需要,我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制定与建设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学校建设目标来进行。
总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贯彻执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规划,注重专业建设投入,按照边建设、边总结、边发展的方针,现正在逐步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已进一步确立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还进一步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本专业继续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现基本已形成 “基础—方向—企业需要” 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接插件模式。在重视基础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把准社会需求方向,灵活制定出学生发展学习的重点方向,依靠社会需求方向学科知识的学习,加强基础学科知识与方向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具备机械学科大知识背景的同时,还能尽早掌握企业需求方向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而较容易在企业工作中进入角色,做到企业能用,企业敢用,企业用着放心。
三、专业培养方式的思考
(1)专业培养目标
问题,能在机械制造业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力学、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及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
3.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器装配工艺规程编制的一般方法,具有产品质量控制、性能检测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 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熟悉数控技术,初步具备使用和维护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的能力。
5.具有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初步掌握机械产品及其制造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
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7.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
(3)具体措施
完善特色专业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并利用成都市对我校对口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学院人才资源优势,联手企业,形成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利用学校高教资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利用企业技术实践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与培养。利用企业问题,作为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题目,增加学生接触实践锻炼机会。
(4)实施步骤
2015年4月—2012年9月完成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养、引进人才;
2015年4月—2015年6月在06级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特色专业
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2012年6月—2012年10月年总结并进一步修订专业建设规划。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二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20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篇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为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三)生源地区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2006―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需求第一期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每年8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招生建议计划、专业安排等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商有关培养单位落实招生任务,编制招生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新疆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另行制定。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三
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马上就办”运行机制,达到服务事项清单化、办事程序便捷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监督透明化、工作机制长效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机关形象,建设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