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通用21篇)
方案通常包括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资源充足和风险评估等要素。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以提高效率和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分析。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一
12月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此次拟实施的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公开征求意见方案基础上完善而成。今年9月7日至9月21日,三家交易所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市场各方给予高度关注,向三家交易所反馈了各类意见和建议4861条。总体来看,市场各方对指数熔断机制的总体方案表示认可,三家交易所对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采纳了反映最为集中的意见建议,另有部分意见暂未采纳。具体说明如下。
一、关于熔断时间长度。
从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看,投资者普遍认为30分钟的熔断时间过长,这类意见占比最高。为了在发挥熔断机制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三家交易所将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但保留了尾盘阶段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暂停交易至收市的安排。主要考虑:一是境内市场在尾盘阶段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较多,规定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有助于防范尾市异动风险。二是沪深300指数是反映沪深市场整体走势的重要指数产品,具有代表性好、抗操纵性强等特点,当其上涨或下跌达到7%时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发生了剧烈波动,可能面临极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给市场更多的冷静时间,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加剧市场波动。从境外市场看,美国、韩国、印度等市场均设有触发最高一档熔断阈值暂停至收市的安排,目的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与现有涨跌停板制度的衔接。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在维持现行涨跌停板制度不变情况下,实施指数熔断的必要性不大,建议放宽或取消个股涨跌幅限制并引入个股熔断。经研究,指数熔断机制与涨跌停板制度的性质相同,都属于短期价格稳定措施。但两种制度在作用对象、作用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涨跌停板制度规定了单只证券交易价格波动幅度,主要防范单只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证券在涨跌停板的价格上仍然可以交易;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市场基准指数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暂停整个市场交易一段时间,防止市场过度反应;触发指数熔断后,熔断范围内的证券在熔断期间均将暂停交易。从今年股市异常波动的情况看,涨跌停板制度在极端情况下不足以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必要性显得比较突出。此外,涨跌停板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安排,放宽或取消涨跌幅限制度会影响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杠杆类业务风控措施、市场监察指标等现行制度安排,对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影响也比较大,短期内难以实施。下一步,三家交易所还将结合此次指数熔断机制的实施情况,坚持改革力度、节奏与市场承受程度的统一,不断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关于熔断阈值。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现有阈值较低,触发次数可能较多,且两档阈值间隔过小,可能连续触发,建议仅设一档阈值,或提高阈值至6%、8%,也可考虑扩大阈值之间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保留10%涨跌幅限制的前提下,可选的指数熔断阈值有限,5%和7%两档阈值是三家交易所在对过去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基础上提出的。其中,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应当一并考虑,以此阻断暴涨暴跌等极端异常行情的持续。
四、关于基准指数的选择。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沪深300指数无法体现中小市值股票的走势。通常,熔断基准指数需要选取代表性强,影响力大,操纵难度较大的指数,沪深300指数具备以上特征。相较于单市场指数而言,沪深300指数更能全面反映a股市场总体波动情况;同时,沪深300指数的市值覆盖率、跟踪指数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也占市场主导地位。
五、关于双向熔断。部分市场人士建议只设下跌熔断。我们认为,双向熔断更有利于抑制过度交易,控制市场波动。境内市场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价格双向波动较大,既出现过恐慌性下跌,也曾出现过快上涨,包括因事故导致市场短期大幅上涨的情况。因此,当市场“暴涨”时,也需要熔断机制稳定市场情绪,防范投资者对市场上涨的过度反应,使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确认当前的价格是否合理。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二
为适应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以主题教研活动为平台,遵循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设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打造实验二小品牌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计划从20xx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逐步培养“梯级教师队伍”。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成绩显着,在隆尧县起示范带头作用,在邢台地区甚至更高层次具有较大影响。
1、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先进理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名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名师广泛持续的阅读。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一天不学习就会落伍。全体教师要结合“主题教研工作”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每位教师要收集本学科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录像,反复阅读反复观看,研究名师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听名师讲课录像代替个人听课数量要求,但必须有听课记(教研组和学校组织的听评课等除外)。
3、在课堂上苦练内功。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试验田”,每位教师都可以大有作为。好课是“磨”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众多“名特优”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表明,他们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磨练本领”,求得“真经”。教师独到的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在课堂实践中积累起来;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形成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每位教师都要多听课、评课、磨课、研课,在课堂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中揣摩和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在不断的磨课和公开课中锤炼课堂教学技巧,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使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以主题教研为课题研究平台,[-]在充分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研究主题,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教师。
5、“走出去、请进来”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感受名校名师风彩,学习名师精神,逐步“走进”名师行列。
名称教龄。
教坛新秀三年以下。
教学骨干教师四年以上六年以下。
职称。
教坛新秀小二以上。
教学骨干教师小一以上。
4
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虽然绝大多数新教师学历达到了规定要求,但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运用方面还远不能适应教学要求,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决定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会”,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结对培养,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工作勤奋,乐于奉献,热爱二中,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2、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十年以上高中教龄,中级以上职称。
3、教学艺术精湛,教学受学生欢迎,在学生教学评价中,满意率经常在50%以上。
4、教学效果突出,所任班学科成绩较好,教学评价好。
5、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
1、由教研组长推荐并会同教导处确定各科指导教师推荐名单。
2、教研处将推荐名单报行政会议讨论批准后,由学校发文予以公布确认。
3、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配对安排,由教研组长在征得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指定。
1、教龄不足三年的所有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在职培训。培训时间三年。
2、教龄超过三年,但不超过五年且未参加结对在职培训的青年教师,必须进行一年的在职培训(带过毕业班除外)。
3、应参加在职培训而不参加在职培训的青年教师,不能升入高一年级教学。
1、青年培养对象应尊重指导教师的指导,经常主动地向指导教师请教。
2、指导教师应热情关心指导对象的思想修养和业务学习,经常进行指导和督促。
3、指导教师要对指导对象的备、教、批、辅、研进行全面、具体的指导和检查。
4、指导对象每周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得少于2节。
5、指导教师每周听指导对象的课不得少于1节,并要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6、指导教师应耐心解答指导对象提出的各类疑难问题。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三
1、强化师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达到的最高预期目标,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职业理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是教师事业航程的风帆,是抵制平庸化状态的催醒剂。如果缺少了职业理想就失去了专业成长的动力。
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在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变成明文规定的显性的、具体的规则了,可实际上,职业道德大多还是属于隐性的,是无法明文规定的,只能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教师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说成是“良心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职业,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情意,是一种职业情绪。当然,这里说的职业情绪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临时波动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我们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自爱,这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真正涵义。
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师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志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事。许多像陶行知一样的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和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帮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人才,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育家。
教师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懵懂到彻悟,由肤浅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教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怨无悔无惑时,说明自己也就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的历史潮流,谁也不可能逆水行舟。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业务能力强,专业理论高,实践再实践、。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老师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小问题自行解决,大问题、疑难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师生对话解决,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从而产生自豪感,起到了“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激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既然选择附中,就终生为之奋斗。我想说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四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我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实行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切实负起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和流程,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确保使用网络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安全。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学校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学生上机守则》、《计算机室管理制度》、《计算机室管理员职责》、《办公室电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切实让相关人员担负起对信息内容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上级有关网络安全的文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师生学习网络安全管理常识,营造了网络安全管理氛围。
1、网上内容的发布全部由网络管理员完成,工作人员素质高、专业水平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网络所有信息发布之前都经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及时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发布学校热点新闻,报道及时,内容丰富。学校校园内目前已经实现wifi上网,教师无论在办公室,操场上都可以利用移动电子设备畅游网海,而且我校的网络安全稳定。学校领导对网络的管理、网络的安全极为重视,经常性地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学校实名上网制度,对每一个端口实行固定ip地址,实名上网不是为了监控教师,而是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网络。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每次都到亲临现场组织安排,现在我们的老师都能较熟练掌握教室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办公,能从校园网站、远教ip资源和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教学资料,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使全体教师了解计算机的有关操作与应用,也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将电教媒体服务于教学,从而促进了学校现代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由于学校计算机的不断增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为此,我校成立了专人负责学校计算机系统及软件维护,由于平日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因此学校内各计算机使用均正常,无出现重大故障。但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等方式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要求各学校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自动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防止电脑内重要信息出现泄密或造成重大影响事件。
利用大课间时间,主题班会时间,积极开展“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宣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泄密、不制作和传播有害信息。教育师生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不打不健康文字,不发不文明图片,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不发送不健康信息,不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视频信息,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通过印制发放网络安全宣传传单、板报、班会等多种渠道,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有关网络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提高师生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加师生上网安全意识,提供保护能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五
该计划在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方案",即案例前获得的方法和案例前呈现的方法,即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9月22日,遵义市委“双培养”工作专题调研组组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润云一行莅赤,专题调研我市“双培养”工作推进情况并举行座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朝丽全程陪同调研,市有关单位负责人、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双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参加座谈。
曾润云一行先后来到元厚镇石梅村、市中等职业学校等地,与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市中等职业学校到村顶岗实习学员亲切交谈,察看和听取我市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骨干后备人才“双培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随后召开座谈会,我市参会人员就工作情况、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一一作了汇报发言,调研组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作了深入指导交流。
曾润云指出,赤水市在实施“双培养”工程过程中认真总结、大胆探索,为遵义市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了一手经验。他强调,“双培养”工程是新形势下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省委、遵义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正视问题盲区、强化创新创造,持续丰富内涵、整合力量、精准措施,将“双培养”工程转化成为干事兴业、强村富民的“人才泵”,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
一个组织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凝聚力,首先看员工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中国电信灵璧分公司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将“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将基层党组织做大做优做强,将基层党建和员工思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灵璧分公司制定“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骨干党员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注重思想层面的提升,制定了廉政工作约谈和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共同上党课等方式,引导业务骨干自觉以党员先进性要求自已。
二是在同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党日活动、党员帮扶体系中去,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能充分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将劳模、状元、专家、青年员工进行清单级台账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与总支和支部委员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思想。
党员带动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总支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营业部和中心主任中党员占比达到62%。近三年来,灵璧分公司发展党员13人,新入职7名大学生中有6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将有1人转为预备党员、2人转为入党积极分子。
灵璧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起骨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是采取“结对帮教带徒”的方式,通过一对一帮扶,由能力强的党员作为“教练”对普通党员进行指导,目前有24名党员结对提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会、党员论坛、业务培训班等,将集中培训与针对性提升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齐发力。
三是搭建平台,让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年轻党员,深入营业部进行锻炼。近年来,选拔4名优秀青年党员担任营业部主任助理,扎根一线提升能力。
开展党建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党员中,骨干占比达到88%;近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中,党员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优化党员月度考核设置,高目标牵引,明确基础目标和党员目标,将身份、目标、承诺真正显性化,倒逼党员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二是通过“三步法”,确保目标、路径、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可管控、可实现。即充分沟通(与党员同志就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指标的关键点以及提升的途径、支撑的环节)、制定目标(在原有的目标基础上,设置两级提升目标)、关注过程(关注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从态度、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有效支撑和帮扶,确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系列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党员骨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平均绩效分数由89分提升至96分。
2019年3月25日榆林市第八幼儿园全体党员和骨干教师在二楼会议室学习“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本次活动由吴亚玲书记主持。
会前,在吴书记的带领下,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吸收预备党员蒋静静同志加入党组织。宣誓完毕后,“双培养”活动启动。
会上吴书记宣读中共榆林市榆阳区教育局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建立教师党员发展“双培养”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将园所“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进行解读,提出要求,提醒大家发展党员应注意事项。
最后,为顺利启动“双培养”方案,吴书记要求大家做好四坚持,四做好,同心同德提精神,压紧压实扛责任,树立榜样,做好领头人。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六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现代教育充分体现其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一流的教育依赖一流的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根本。为了更好地构建我校教师的发展平台,以学校“加强学习化团队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总课题研究为主线,立足校本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投身二期课改,聚焦课堂,提高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师资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们将通过“绿叶工程”行动计划的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渗透,促使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特色班组”和“创意教师”评比活动,促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攻坚等实践锻炼脱颖而出,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工作进程与具体安排:
(一)准备阶段(20__年9月初--10月底)。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拟订工作计划。
3、宣传动员。
4、“特色班组”和“创意教师”申报、推荐。
5、确定培养对象。
(二)实施阶段(20__年11月初--20__年7月)。
1、“特色班组”和“创意教师”申报对象制定发展规划。
(见教研组、年级组、部门工作计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2、具体措施:
(1)专题培训。
形式一:开设校长讲座,介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举措。
途径:
第一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体系”(校长转述丁刚报告);。
第二讲“如何写课例”(邹靖美转述王洁报告并介绍我校低年级部数学课例的研究进展);。
第三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年度行动计划的书写指导”(由余皓伟老师介绍,校长解读);。
第四讲“intel未来教育行动优秀方案展示”(三位老师介绍,校长点评);。
第五讲“二期课改背景下的高考、中考改革”;。
第六讲“教师焦虑心理的分析与调节”;。
第七讲“拓展型课程的实践探索”;。
第八讲“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第九讲“各教研组优秀课例展示”;。
第十讲“各年级组创优特色展示”。
形式二: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以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工会组为成。
员组织,开展专题研讨。
途径:
第二周部门活动主题:“希望与措施”新学期计划交流;。
第四周部门活动主题:“发现与整改”教育教学工作研讨;。
第六周部门活动主题:深化“爱生志愿者”活动,个案交流;。
第八周部门活动主题:“发扬与传承”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第十周工会组活动主题“走出去,带回来”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第十二周年级组活动主题:“特色班组的创建”专题论坛;。
第十四周备课组活动主题:“学习化团队创建”专题论坛;。
第十六周教研组活动主题:师徒合作小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第十八周工会组活动主题:“‘我的学习理念’专题论坛”;。
第二十周部门活动主题:“回顾与总结”学期工作总结。
四、预期效果。
通过此项方案的实施来推动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构建各种发展平台,能够培养出一支在__区有一定影响的二中附校示范队伍,从而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开辟一片芳草园。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七
近年来,我校新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新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根据上级对新教师培训的要求和新教师队伍现状,学校决定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为了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我们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经过了一学年的培训,现将培训工作做出总结: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教师培训的精神,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1、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从教,教书育人。
2、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树立先进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提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以适应学校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3、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科教学的有关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具有熟练的教学技能和系统的教育理论,并能有效地快速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主要工作。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自练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
1、集中学习培训。学校统一组织新教师,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观摩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快速掌握了理论知识,为规范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自学。布置课题,提出要求,由新教师自修自学,写好笔记。
3、问题研讨,咨询诊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新教师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4、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由学校向新教师推荐指导教师,或新教师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师徒双方签定培养合同,落实师徒职责。学校还为新教师购买教学理论书籍,丰富了新教师的理论知识。
5、教师书法。
进行“三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要对新上岗教师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简笔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训练任务,首先掌握好课堂最基本的功能运用能力。
毛笔字:能用毛笔书写一幅简单的作品。(可临摹、字体自选)。
硬笔字:能用钢笔、水笔等书写一幅简单的作品。(可临摹、字体自选)。
粉笔字:在黑板上书写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要求规范、端正、美观。
简笔画:根据指定的物品用简笔画出其轮廓、形状等,要求快速、形似。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八
为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进步、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党员和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党支部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党支部“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双培养”活动,就是要让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增强党员党性观念作为首要目标,把抓好教师专业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强化党性锤炼和能力培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骨干教师头脑,用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党员、骨干教师素质,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党支部根据学校师资队伍情况,认真开展“双培养”工作,在党员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积极扩大党员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让党员和教师的成长实现党建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双提升”。党支部计划每年将1至2名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2至3名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1、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
党支部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即:一线教师党员创建“优秀教书育人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教书育人;干部党员创建“优秀管理服务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尽职尽责;后勤服务党员创建“优秀后勤服务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头提升服务水平。党支部对党员教职工在工作中的日常表现做好详实的记录,并作为每年7月“年度优秀党员示范岗”评选的重要依据。
2、开展“党员专业技能示范”活动。
党支部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备课组安排,有计划地在教案设计、课堂展示、多媒体运用、普通话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展示党员教师的风采,并对非党员教师起到引领作用。支部将采取大组3人,小组1—2人进行专业技能示范。
3、校本课程建设团队。
由各备课组长及骨干党员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建设团队,编写出具有较高水平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4、党员生活互助小组。
由党员干部挂帅,党员骨干牵头,做好党员生活的互助工作。
5、“一帮一”结对子。
由各备课组长及骨干党员教师与本组青年教师结对子,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促进骨干党员教师继续学习和发展。
1、落实领导职责。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双培养”工作的领导,统筹兼顾,整体部署,为搞好“双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年级实际,落实党员“一岗双责”,坚持行之有效的党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效果和质量。
3、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党支部要建立党员信息库,骨干教师信息库,对“双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4、加强督促检查。党支部要加大督导力度,把实施“双培养”工作列入支部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定期通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双培养”工作的认识。党支部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思想建设,充分认识“双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力量凝聚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中。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九
一个组织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凝聚力,首先看员工是否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中国电信灵璧分公司通过实施三项举措将“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将基层党组织做大做优做强,将基层党建和员工思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灵璧分公司制定“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骨干党员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注重思想层面的提升,制定了廉政工作约谈和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共同上党课等方式,引导业务骨干自觉以党员先进性要求自已。
二是在同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党日活动、党员帮扶体系中去,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能充分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将劳模、状元、专家、青年员工进行清单级台账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与总支和支部委员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思想。
党员带动群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总支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营业部和中心主任中党员占比达到62%。近三年来,灵璧分公司发展党员13人,新入职7名大学生中有6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将有1人转为预备党员、2人转为入党积极分子。
灵璧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起骨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是采取“结对帮教带徒”的方式,通过一对一帮扶,由能力强的党员作为“教练”对普通党员进行指导,目前有24名党员结对提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会、党员论坛、业务培训班等,将集中培训与针对性提升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齐发力。
三是搭建平台,让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年轻党员,深入营业部进行锻炼。近年来,选拔4名优秀青年党员担任营业部主任助理,扎根一线提升能力。
开展党建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灵璧分公司党员中,骨干占比达到88%;近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中,党员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优化党员月度考核设置,高目标牵引,明确基础目标和党员目标,将身份、目标、承诺真正显性化,倒逼党员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
为了切实搞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素质教育,根据镇党委20xx年党建工作安排和发展党员规划,现就20xx年“双培养一加强”工作安排如下:
坚持“保质保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拥护党、热爱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分子吸收进党内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员队伍新鲜血液,提高党的战斗力。
1、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标,加强党员教育,重点在广大党。
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以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章》和党的十九大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支部要建立发展党员积极分子参加培训、考核机制,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积极深入开展“双向培养”和“创先争优”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对支部党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五天,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不少于七天。
2、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切实把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作风纪律过硬、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能随意降低入党标准,更不能另立标准,防止用“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
3、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和党章的要求,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严把质量关。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制度,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培训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党内外群众监督制约和组织把关相结合的责任保证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水平。对违反党章和有关规定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问题的党支部和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对违反规定发展的党员一律不予承认。
4、坚持教育引导,做好基础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必须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各党支部要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要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培养锻炼,经常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对党内的生活有足够的了解,定期听取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半年对积极分子做出鉴定,培养教育一年以上,经考察具备党员条件,支委会听取党小组和联系人及党内外意见后,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发展对象,对已确定的发展对象要进行培训、考核,并将记录一起归入本人入党材料之中。
5、切实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坚持改善结构,保持均衡发展。党支部注意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
(一)做好从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抓住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强化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责任、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等重点环节,吸引优秀青年积极入党,逐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青年干部队伍培养。把优秀党员纳入后备干部梯队,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和后备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使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成为学校管理人才、实用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一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名师培养工作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落实《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育“四个提升”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选拔一批先进教育教学人才,培育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业绩突出的名师队伍,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具体目标是用3——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省教坛新星)。
名师培养对象分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市级骨干教师(省教坛新星)培养对象三个层次。
(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即具备合格学历),并能积极参加高一层次学历的继续教育。
3、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具备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胜任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
4、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校、县、市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着。
5、工作量饱满,教育教学工作量符合有关规定。
(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知识,精通本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本学科教学中对校内的广大教师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成绩显着,在市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优良。
4、具有参加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和能力,有自己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5、年龄在四十周岁左右。
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三)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
1、模范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宣城市中小学教师四项纪律和八项注意》相关规定。
2、具有所教学科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自学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把握现代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规律。
3、教育教学成绩显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教学效果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面有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
4、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5、是市级学科带头人或省教坛新星。
(一)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育、教学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人员组成名单另定)。其日常工作由校教研处负责。
2、领导组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名师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2)负责名师培养对象的确定,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
(3)定期召开名师工程建设的专题会议。
(4)负责名师职责履行的年度考核。
(5)负责协调、解决本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经费保障。设立名师培养与科研补助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培训、考察调研,科研等活动,以保障名师培养计划的落实(经费使用办法和标准另定)。
(三)鼓励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袋。
(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园环境,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学科论文(教学设计)、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五)建立名师培养对象的确认、培养、考核和管理制度。
名师培养对象的确认:凡符合名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的教师,经本人申请,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即作为本校名师培养对象。在第一次确认工作之后,今后对未列入培养对象的申请者每学年确认一次。
(六)对名师培养对象实行目标管理。
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对照名师条件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个人发展计划的基础上,明确分阶段培养要求和目标,对培养对象实行目标管理。
一般性要求:名师培养对象要高质量完成自身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读书和进修等继续教育任务,原则上要承担或参与一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学年至少写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设计一个精品教案,命一套规范试题,要有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个性化要求:依据培养对象具体情况而定。
学校每年对名师培养对象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七)给名师培养对象配备导师。必要时,特级教师及以上培养对象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导师可在校外名师中聘请。
(八)创造条件,让名师培养对象尽可能多的参加省和市级教科研等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和开讲座,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知名度。
(九)经培养、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名师培养对象,今后作为评聘、晋升教师职务和各类评优的优先条件。
(十)名师培养对象应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实现个人发展计划,完成培养目标规定的各项任务。学校将对名师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凡因自身主观努力不够以至连续两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名师培养对象将取消其培养对象的资格。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二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20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篇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为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三)生源地区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2006―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需求第一期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每年8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招生建议计划、专业安排等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商有关培养单位落实招生任务,编制招生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新疆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另行制定。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三
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马上就办”运行机制,达到服务事项清单化、办事程序便捷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监督透明化、工作机制长效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机关形象,建设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四
市委组织部专门出台《党建工作示范村规范化建设评价体系》,从领导班子、党员队伍、经济发展、管理制度、精神文明等五个方面,对示范村党组织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村干部“目标承诺・绩效考核・关怀激励”制度,开展全面小康“致富杯”、“创业杯”、“奉献杯”系列竞赛活动,对在农民增收、全民创业和财源培植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重奖。凡村干部引进项目落户,前三年形成的镇财政税收按20%―30%的比例奖励到村,领办、创办农业龙头企业的按50%奖励到村,兴办二、三产业的按新增集体收入的30%―40%作为村干部奖金。加大村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对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三年以上,所在村三个文明建设综合考核在全镇名列前三名,连续三年上缴税金累计1000万元以上,经考核考察,可进镇班子或明确副科级职级,目前已有11名示范村党组织书记享受这一待遇。市委、市政府每年对示范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市财政安排400万元用于奖励。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五
公司“__”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通过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__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达到25%,人才密度达到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0__公司人才培养方案、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达到300人以上,形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__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积极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__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六
一要提高审判人员的素质,提升调解能力。法官应进一步加强对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归纳矛盾和纠纷焦点,坚持调解必须合法的原则,确保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当事人对案件实体和程序的的处分权,保证调解实体和程序的公正。针对有些法官不会调、不愿调的情况,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强化法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不断提高法官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以增强调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组织庭审观摩、座谈研讨等形式,提升法官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调解工作热情。加大对减少申诉信访率、增加自动履行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以激励广大法官多以调解方式结案。针对当前民事缺席案件审理,特别是公告缺席案件的审理,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台账,登记务工人员的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如有变动应及时的反馈信息,做到有址可寻。要加强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在形成诉讼后,人民调解委员将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审判人员反馈、沟通,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动态,便于诉讼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建立调解协议效力,明确签字确认制度。针对巡回审判调解成功的案件,应规定法官在当事人达成协议后要征询双方意见,对于双方明确约定在调解书送达签收之时生效的,以送达签收为生效要件,但对当事人的意见应明确记录在案。如果双方表示同意协议当庭生效的,则调解协议经记载于法庭笔录双方签字后,即产生效力;同时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先在调解书送达回证上签名盖章,事后将打印好的调解书邮寄双方当事人签收保存。
五要坚持“四个结合”深入推进巡回办案。一是巡回办案与司法便民相结合。把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当场执行给付,使巡回办案成为司法便民的新窗口,努力方便群众诉讼,切实为当事人减轻诉累和经济负担。二是巡回办案与采集民意相结合。注重巡回办案与对民意、当地风俗习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工作相结合,充分听取当地群众代表、基层组织代表、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等的意见,注意有效吸纳善良民意因素作为裁判的有利因素,做好案件的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三是巡回办案与司法公开有机结合。在巡回办案过程中,将法院开展司法公开工作向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实质公开纵深推进,消除司法的神秘和隔阂,大力推进阳光司法,增强法院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展示人民法院公开透明、阳光司法、接受监督的信心和力量。四是巡回办案与司法宣传相结合。利用巡回办案深入基层“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的有利时机,充分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采取各种形式集中宣传法院推进“人民法官为人民”、“三项重点工作”、“四群教育”、“阳光司法工程”的各项措施和取得成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审判机关的办案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七
在推进省级依法治村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村“两委”立足实际,将“六联机制”与示范创建相结合,坚持以“治安联防”推动法治建设。一是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援助。为搞好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聘请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为法律顾问,每季度组织群众开展一次法律培训,每周固定1天时间在村接受法律咨询,为每一个联动小组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二是强化阵地建设。通过整合项目,打捆使用资金,投入140万元,建设了规模2110?集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长廊、led广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楼,为群众普法学法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开展“我懂法、我守法”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联动小组评比会,评比“最懂法、最守法”的学法标兵,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推进依法管理。该村结合县“六联机制”建设,推进治安联防工作,即每个社成立以12户为单位的联动小组,通过每户每月值班、每月一次评比,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目前该村在2015年还未发生1起群众性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各类矛盾纠纷基本上解决在本村之内。“以前我们村时常有村民财务被盗,村民怨声载道,有时逮住小偷,大家都拳脚相加,先打了再说,对派出所破案造成了一定影响。”村1社联动组长邓兴贵说道。“现在各社成立了联动小组,每月有值班户巡逻,有什么事小组各户都相互照看着,村内很少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在普法教育中,村民都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应该交由派出所或司法机关处理”。村通过“治安联防”,以值班户为点,联动小组为线,交织出一张覆盖全村的治安巡逻大网,时刻保护着村民的人生财产安全。今年以来,该村未发未发生1起违法犯罪行为,未有1处“黄赌毒”窝点,依法治村成效显著。
“有缘人、聚一家、细珍惜、维护它、配偶廉、莫等闲、常牵挂、保无差………”,这是村群众在推进六联机制中总结的家庭助廉三字箴言。“六联机机制建设一直在路上,下一步村将进一步推进文明联创、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等工作,让新村展现出新时代的美丽风采”。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八
诉讼调解是我国重要的诉讼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xx省xx县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之地的壮乡广南是句町古国故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神奇的坝美风光更为这里赢得了“现代世外桃源”的盛誉。xx年年末全县总人口xx万人,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分别位居全省第六位和第三位。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蒙古、仡佬、傣、白、布依等11种世居民族。xx县人民法院始终把落实司法为民各项措施作为法院“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狠抓落实。院党组对全院民事审判工作提出“调要调出社会和谐,判要判出法律权威”的总体要求,最终目标是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坚持创新调解方法,不断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自xx年以来连续七年超七成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xx年首次突破八成,调撤率达到81.16%。xx年1至10月调撤民商事案件xx件,调撤率达82.71%。
(一)领导高度重视,落实“五个到位”。一是警力、物质保障落实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办案业务部门倾斜,打牢调解工作的物质基础。两个民庭各配备7名干警、三个派出法庭各配备5名干警、立案庭配备4名干警,并优先保障办案用车、办案经费及电脑等办案装备,努力创造良好的办案条件,为调解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质保障。二是奖惩激励落实到位。强化审判人员的调解意识,将调解率、巡回办案率、服判息诉率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及民事法官绩效考核并实行重奖重罚,鼓励审判人员主动采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并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三是工作要求落实到位。为了使民商事案件能够圆满解决,在调解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一二三四五”工作要求,即:把“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作为案件处理的“第一选择”,强化调解理念;坚持自愿、合法“两个原则”,依法规范调解;找准案件争议焦点、矛盾转化交叉点、法理与情理融合点“三个切入点”,及时公正调解;做到公开调解过程、公开案件事实、公开双方证据、公开调解结果“四个公开”,提高调解水平;尽到以爱心赢得当事人认同、以诚心赢得当事人信任、以耐心赢得当事人理解、以公心赢得当事人尊重、以恒心赢得当事人支持的“五心之责”,增强调解能力。四是典型示范落实到位。培植调解典型,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了法官调解积极性。五是人才发展落实到位。对办案数量多、调解率高、没有涉诉信访案件、有基层法庭工作经验、民主测评得票高的干警在晋级提职时优先考虑。近3年来,广南法院5名法官因调解工作出色被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
(二)更新管理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平面化管理为立体化管理。以开展“调解能手评比”活动为载体,着重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利用纸质报表、台帐和法院内网动态跟踪全院调解结案情况;不定期组织内部经验交流,总结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技能,推广调解经验;评查回访调撤案件,查调解案件质量,看当事人对法院审判工作、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的评价,促进调解工作规范;开展调查研究,剖析调解工作存在问题,总结司法调解实践经验,推广调解工作的新成果。从而改变过去调解只看指标、仅有结果的状况,使调解评比动态化、调解管理规范化、调解经验理论化,调解成果效益化,有效发挥立体化审判管理的效益。二是变段落式调解为全流程调解。为提高调解成功率,广南法院实施案件“全流程”调解,把调解环节前移,从案件立案阶段即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为调解成功打好基础;进入审判程序后,审判人员接手案件就通过电话、约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当事人分歧焦点、掌握诉讼心理期望,做初步协调工作;庭审中强化调解,在吃透案情基础上分清责任,促使当事人接受调解;判决前进一步释明法律,敦促当事人自愿调解;对少数确无调解可能的案件,判后继续做协调和法律释明工作。通过全体干警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多年办案零上访。三是变单一型调解能手为全能型调解能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狠抓干警调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能力训练,加大“双语”培训力度,变单一型人才为全能型人才。让干警会做思想工作,会做群众工作,会做宣传工作、会做协调工作;通过一批老法官的言传身教,带动年轻法官调解能力迅速提高。
(三)创新调解方法,落实“四个转化”。一是在实践中把“法律理论”转化为“调解方法”。在吃透案情基础上,让法官充分履行法律释明权,使法律理论成为向当事人提示诉讼风险、展示同类判例的权威依据,督促当事人正确面对诉讼风险,主动接受调解。二是先进行“冷却处理”再转化为“热情服务”。对矛盾积怨深、对抗性强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先对当事人进行“冷却处理”,不马上组织双方正面接触,让双方先冷静下来,在增进双方理解基础上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律释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服其接受调解化解矛盾。三是把“坐堂问案”转化为“巡回调解”。在巡回办案中注重对民意、当地风俗习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做好案件的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在审理时注重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心理预期,拟定初步调解方案;另一方面法律释明到位,严肃法律教育,打破他们法外获利的侥幸心理,引导他们协调解决纠纷。四是把“说情人员”转化为“调解骨干”。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所具有的“人情社会”特色,将一些当事人信任并委托向法官“打招呼”的说情人员作为做调解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他们理解法律,并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做委托者的思想工作,增进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从而为案件成功调结作好铺垫。
(四)拓宽调解渠道,健全“四项机制”。一是在法院内部建立覆盖整个辖区的调解互动机制。在民事调解工作方面形成以县院两个民庭为中心,东南角有八宝法庭、西南角有珠街法庭,西北角有珠琳法庭,覆盖全县案件辖区的调解互动网络。二是建立社会联动调解机制。与县司法局、妇联、交警等单位建立诉调对接关系,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涉军案件合议庭”、“青少年维权岗”、“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庭调解进交警”等专门调解组织,与相关单位共同研讨诉调对接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诉讼调解联动机制运转顺畅。三是建立全员参与调解机制。对群体性纠纷、涉及民生的重点案件,主动汇报并邀请院领导参与调解,从而在院内形成独任庭、合议庭、庭长、分管副院长、院长共同参与、上下联动的调解机制。对上级机关和社会群众关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主动邀请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联系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协调,化解矛盾;对疑难复杂案件、判决确有难度的案件,则邀请人民陪审员、对当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员参与协调,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四是建立案后释疑回访机制。坚持把法律释明延伸至案件结束后,对调解结案但未履行完毕的案件,审判人员主动电话督促、上门催促、协同有关部门共同督办,促使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2013年1至10月,五个民事审判部门共动员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262件,执结标的814.25万元,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1、社会矛盾愈复杂激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院办案经费保障标准偏低,物质装备较为滞后,辖区山高坡陡路远,物价上涨加快,办案成本高,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巡回办案干警缺乏安全感。
2、案多人少问题依然存在。民商事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一些疑难复杂案件需要耗费法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化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进展。
3、少数当事人有滥诉的现象。有的原告把一纸诉状交到法院便无法联系,出现法官们戏称的“原告也要公告送达的尴尬”,部分当事人难寻,更难的是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缺席审判案件增多。
4、诉讼调解要求严格。《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审判实践中,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主持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且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但当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时,一方当事人又反悔,导致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5、代理人误导干扰。有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开辟案源收费,进村入户动员老百姓打官司,把小事扩大,大事搞炸,增加法院工作负担和社会不和谐因素;有的案件当事人同意调解而律师、代理人不同意并误导;有的律师、代理人为了收取代理费而鼓动原告不撤诉“将官司打到底”等,给法院调解工作造成困难。
一要提高审判人员的素质,提升调解能力。法官应进一步加强对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归纳矛盾和纠纷焦点,坚持调解必须合法的原则,确保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当事人对案件实体和程序的的处分权,保证调解实体和程序的公正。针对有些法官不会调、不愿调的情况,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强化法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不断提高法官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以增强调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组织庭审观摩、座谈研讨等形式,提升法官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调解工作热情。加大对减少申诉信访率、增加自动履行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以激励广大法官多以调解方式结案。针对当前民事缺席案件审理,特别是公告缺席案件的审理,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台账,登记务工人员的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如有变动应及时的反馈信息,做到有址可寻。要加强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在形成诉讼后,人民调解委员将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审判人员反馈、沟通,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动态,便于诉讼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建立调解协议效力,明确签字确认制度。针对巡回审判调解成功的案件,应规定法官在当事人达成协议后要征询双方意见,对于双方明确约定在调解书送达签收之时生效的,以送达签收为生效要件,但对当事人的意见应明确记录在案。如果双方表示同意协议当庭生效的,则调解协议经记载于法庭笔录双方签字后,即产生效力;同时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先在调解书送达回证上签名盖章,事后将打印好的调解书邮寄双方当事人签收保存。
五要坚持“四个结合”深入推进巡回办案。一是巡回办案与司法便民相结合。把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当场执行给付,使巡回办案成为司法便民的新窗口,努力方便群众诉讼,切实为当事人减轻诉累和经济负担。二是巡回办案与采集民意相结合。注重巡回办案与对民意、当地风俗习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工作相结合,充分听取当地群众代表、基层组织代表、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等的意见,注意有效吸纳善良民意因素作为裁判的有利因素,做好案件的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三是巡回办案与司法公开有机结合。在巡回办案过程中,将法院开展司法公开工作向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实质公开纵深推进,消除司法的神秘和隔阂,大力推进阳光司法,增强法院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展示人民法院公开透明、阳光司法、接受监督的信心和力量。四是巡回办案与司法宣传相结合。利用巡回办案深入基层“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的有利时机,充分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采取各种形式集中宣传法院推进“人民法官为人民”、“三项重点工作”、“四群教育”、“阳光司法工程”的各项措施和取得成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审判机关的办案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十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巩固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需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系部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确定需要修订的专业。
四、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由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课占总学时的20%,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
(1)通识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第二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32课时,分四学期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共36课时,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64 课时,第一学期开设)、体育(108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其它学期以讲座形式进行),军事课(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新生军训形式进行)。
(2)选修课程: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以专业群或以系部为基础开设;课程由系部确定,建议开设2-3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建议为: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普通话、诗词欣赏等。具体课程选择由系部确定1-2门。
2、四大模块的课程由各系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是指职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5%。
(2)职业核心课程:是指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要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例化,占总课时的25%。
(3)职业拓展课程:是指为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或拓展就业职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课程。建议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体现。占总课时的7%。
(4)综合实践:是指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综合集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约30%。
3、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课程整合,去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课程名称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是要求改变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凸显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和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将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课程精化、整合于应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之中,有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可以压缩甚至精减。核心观念是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课程。如果该专业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五、课时总数及课时安排
2、课程体系中课程总量控制在30门左右。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学制、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3年
总 时 间 分 配 表
(二)教学进度表
七、主要实践环节设计(表) 八、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毕业条件 十、其它说明
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赵素华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20日-7月3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8月1日-8月10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1日-8月20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1日-8月2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6—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4、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5、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6、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按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规范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切实做好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09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较为全面的修改,形成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支柱行业、企业,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工艺技术,面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专业跟着支柱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过程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高职办学理念。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学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系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为成员的修订工作小组,确保修订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措施
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原则按照枣科职院字〔2015〕19号文件规定进行。但其模板允许各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务科研处组织各系讨论修改。
4. 教务科研处定期调度反馈各系各专业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
5. 修订工作结束后,教务科研处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出总结。
6. 各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记入年度工作考核。
四、工作完成进度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
xx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报表
___________系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二十
(一)实行上下联动。市移民局专门成立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纪检组长任组长,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财务审计科、安置扶持科、规划计划科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县区移民局(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下联一级,推动工作开展。
(二)规范督查行为。参与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监督检查纪律,规范监督检查行为。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应主动公开信息,确保群众知晓,畅通监督渠道,规范工作方式。开展督查要有方案、有小结、有建议;信访办理要有登记记录、有办理意见、有结果反馈;案件查办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有批办意见、有调查报告、有办案结果、有案件剖析;各类工作事项要有痕迹记录,档案资料有归类、有整理、有顺序。
(三)强化约谈通报。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民意测评满意度较低的地方和单位,由市移民局纪检组直接约谈其主要负责人,督促工作开展。
(四)严格责任追究。移民系统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与县区移民工作评先评优相结合,与移民后期项目和各类奖补资金分配使用相结合,奖优罚劣,树立正确工作导向。对顶风违纪、造成不良影响和干扰阻碍监督检查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措施不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和损害移民群众利益问题多发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双培养机制工作方案篇二十一
记者近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大是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13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试点高校。现在学校正在制订有关方案,相关政策尚未正式出台,待政策明确后才能向外界透露。
而拥有研究生院的另一所广东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则表示,明年仍将执行原有收费制度,研究生暂不会实行全面收费。目前华工每年研究生自费生的比例约在20%―30%,文科类自费生每年要交纳7000元学费,理科类自费生8000元。华工表示,明年虽暂不会全面收费,但已对国家补助政策稍稍作了改革,从2006级的研究生起,公费生除第一年可享受国家每月315元的'生活补助金外,第二年起将不再有这样的“特权”。
据了解,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收费标准也分为公费与自费“双轨制”。有关专家分析说,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全面收费是大势所趋。但目的不是让更多的人“自费”,恰恰相反,而是集中资源使奖学金、助学金等资源分配更均匀。该政策一旦实施,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入学时都可按成绩和申请材料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将包含全部学费和研究生补助两部分,助学金主要是学生从事科研、教学等助理工作的岗位津贴。
大学网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