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案(专业21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参考依据。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依据。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一
有定义说,环境设计一般指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你觉得呢?下面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教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艺术的拓展和延伸,从建筑室内装饰、室外景观再至公共场所景观设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泛,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我们周围的“人为环境”为研究对象,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指导,帮助人们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营造环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活氛围,从而保持城市的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平衡。
21世纪初的今天,正是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相交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在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装饰材料层出不穷,各种装饰手法花样百出,但不管如何变化,“设计理念”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而被广大设计者乐此不疲地追求着。也就是说,一个设计作品如果没有好的设计理念,那这个作品就如“死肉”般,没有一丝的生命。
有定义说:环境设计一般指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创造和谐统一,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是环境设计的中心课题。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设计是连接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设计的定义,各类辞典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如下:设计、意境、计划、草图、素描、结构、构想、样本等,因此可以说是人的思考过程,是一种构想、计划,并通过实施,最终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最终目的。
(1)新古典主义。在现代结构、材料、技术的建筑内、外部空间用传统的空间处理和装饰方法,以及陈设艺术来进行设计,使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称为新古典主义。
(2)新地方主义。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原有的地方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故称为新地方主义。
(3)新少数民族风格。在现代建筑的空间体系象征性地表现少数民族建筑空间形式,并在结构上较为直接地采用适当简化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保持其民族色彩特征。选用少数民族的艺术品等所创造的环境气氛,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特征,此风格可称为新少数民族风格。
(4)中国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简洁、提炼的设计风格和表现色彩、质感、光彩等形体特色的各种方法,但是由于结合中国国情和技术经济条件,因而又带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故称为中国现代主义。
(5)超脱流派与自在生成的倾向。在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多元化的今天,强调品格高于风格的呼声。在环境艺术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由此也引发了一种创作倾向,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从体验生活、体验城市开始,而不是搜集和拼凑各种已有的设计图开始,应当从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而不是从先入为主的艺术风格出发。
(1)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环境艺术作为书种产品,其具象性体现在具有与其审美价值相结合的使用功能。最早的建筑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居住品位,环境设计不仅限于满足居住者对居住空间功能的需求和愿望,还延伸到了邻里、社区,以及人与社会的公共空间。
如此种种,它们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功能与美在环境艺术中是互为作用和联系的。物的有用性和目的性构成了它对于人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造物的基本功能,美的创造又增加实用存在的意义。
(2)人文因素。环境设计是承载物质的空间,也是寄托情感文化的空间。要实现人们对环境设计的心理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体现生活的意义,人文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人文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的心理结构与文化追求所形成的,它突出表现人类的艺术理想与人生哲学。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内心的反映,是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人心且供人使用物品中的感情和理智的魔力”。艺术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表现自我,追求事物的内在灵魂,情感、意境构成的联想才体现艺术的真谛。
(3)地域特色及历史文脉因素。地域文化是生态文化在特定地域中的表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结构产生并积淀下的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北方平原的敦实厚重,南方水乡的轻盈灵秀,西北高原的粗犷朴实,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同一地区也会因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不同的因素,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差异。环境装饰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干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具有特殊的地域性。环境设计应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异质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民族个性,在“和而不同”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历史文脉属于人文环境的范畴,历史建筑和民族风格是构成历史文脉的主体。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中,不少地方的开发商及规划管理部门急功近利,不规范运作,导致城市大量历史建筑地段被破坏。还有部分设计师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一味追逐形式,割裂民族传统,喜欢“追风”,照搬模式,致使不少地区出现“千城一面”,部分地区文化生态失衡,地域文化消逝。
(4)材料与加工工艺因泰。材料与加工工艺因泰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类型作品是根据设计作品所需表现的主题及用途由不同的材料所组成,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去构造。材料所具有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性,本身就需要和谐统一,体现了表现形式的某种范围。自然造物给建筑与环境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艺术美感,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影响着设计造型形态表面的效果,同时决定不同造物品类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构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领域,它将城市、建筑、室内外空间、园林、广告、灯具、标志、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整体。它面临的虽然是具体的、相对单一的设计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却需要兼顾整体环境。
由于环境艺术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所以在设计上不仅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还需要遵循美学艺术原理,即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门类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比例、同一等)。除此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投资等多种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从设计构思、结构工艺、构造材料到设备设施,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相联系的。另外,就艺术风格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也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经济发展等直接相关。从微观的、个别的作品来看,设计水平的高低、施工工艺的优劣不仅与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有关系,而且与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材料质量和设施配置等情况,以及各个方面(包括业主、建设者、决策者等)的协调关系密切相关。
中国的古老文化中,有着太多对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这也决不可以成为今天环境艺术创作者的沉重包袱,保护和传承也不可单单停留在纸面,合理的发展和创新是大势所趋,抛弃社会发展的设计作品也只能被社会所抛弃。在当今的”快餐时代”,我们不单单需要可以让人生活的环境艺术设计,还需要更适于人们生活的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不仅要丰富物化人们的生活,同时应该倡导和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能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享受的空间环境。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
从表面上看,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实际上,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其一,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不符,办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必要的教学特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其二,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地域性特点。
其三,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四,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实践能力欠佳。
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走辽宁艺术设计特色教育之路。
1.创新思想的培养。
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想,一方面要传承好辽宁民间艺术,加强辽宁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改进其目前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积极建立好良的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与此同时,还须注意有机结合民间艺术中的优秀设计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辽宁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造型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其引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一些合理的专题实训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包装的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专题,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各类民间艺术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
在民间艺术实践中,学生能够解读其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实现传统与创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科学运用,进而实现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须注意充分融合地域艺术元素,从中提炼出区域特色元素,全面整合艺术文化课程体系。
第二,课程体系应与文化艺术理论实现有机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产业经济相连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力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优秀教学人才的引入。
第四,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教育数字化数据平台,跟踪调查地域文化创新人才的发展状况,以此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调整与改革。
三、地域文化资源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
辽宁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教育新理念。
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地域文化资源可在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也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逐步融入可以增强教师对于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间紧密关联的重视度,在教学中逐渐建立完善、新型的教育理念。
艺术设计领域发展在于推陈出新,满足社会需求,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其生命的活力所在。
所以,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新型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资源的发展可以帮助促进新型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建立和完善。
地域文化资源还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中,地域文化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辽宁各地区应依托人才、区位、资源特色优势,积极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为经济与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围绕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创新。
四、结语。
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终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作者:高昕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三
黑龙江民办高等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和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作为培养相应人才的重要研究关键点。
2.1注重以赛代练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兴趣培养以竞赛的方式来体现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参加每年举办的华灿奖、全国美誉奖、创意中国大奖等,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基础上增强信心,提高自我认可度等积极影响,培养竞争意识,发现潜能,提高兴趣的培养。
2.2以实际项目为设计标的培养。
应用教师和学院提供的一些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们参加其中,进行设计,使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全面发展,艺术创造以真实项目为依托,提供奖金等形式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2.3以地域设计特色培养模式。
在保证设计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基础上,根据黑龙江地域特色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特色专业,如冰雕、雪雕等课外设计课程,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对加强学生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结构体系,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服务和影响人类。
黑龙江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学生目标为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不求理论性,但求高标准,基于此,强体课程体系,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技能和艺术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所具备有的时代特征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实践的总结,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使学生把热爱人生和设计专业的强烈愿望转移到努力学习,积极发展,成才就业活动中,为设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要加大实践实训的要求,拓宽专业能力和服务层面,就必须进行加大实验与实训室的建设,如环境实训室、视觉实训室、动画实训室、多功能实验室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力求将实验实训室办成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交流合作的能力,快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
5结语。
找到适合龙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就是要建立一整套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艺设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我们黑龙江的民办院校,要坚持自然设计,环保设计着眼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大力培养合格的现代化艺术人才,为新中国新经济尽自己微博之力。
参考文献:
[1]董斌,王增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对接[j].美术大观,(09):133.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四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有序、有效展开,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对加强学生锻炼,以及提高其运动技能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实现其预期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论文将主要分析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技能;全面素质;足球教学;教学策略。
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暴露。
出的不足之处目前各高校均已有序展开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但是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方面,均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对实现其预期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整体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起步相比较其它国家而言较晚。因此导致其学科属性尚未达到学术范式要求,且教学标准制定缺少学科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定位为—“体育专业教学的分支”。基于此定位制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足球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此定位和制定教学目标,相对而言缺少一定的严谨性,且无法为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指明方向。而且最重要的是会造成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只单纯的注重阶段教学,而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教学,这与当下全面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相悖。
(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展开的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具体包含足球基本理论教学、锻炼方法、竞赛规则及技巧等内容,过少甚至不涉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如此一来,教学内容偏向于专业足球教学,相对较为复杂,且其实效性不足,趣味性差。长期依照此教学内容展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势必会对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足球教学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投入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少,足球教学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资金不足。因此,导致部分学校足球教学受到场地限制,更多的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而实际展开足球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情况下也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理论教学,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演练为主。如此一来,既不满足当下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即没有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实施策略。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展开学习,并在这一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观、道德观、心理状态,进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丰富足球教学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消除教学活动的枯燥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足球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足球教学内容,选择游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辅助教学工作等等方法。比如,针对某足球技术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动作要领,便于学生初步认识此动作。然后教师示范、学生复述,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足球知识。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足球游戏、足球对抗赛等等活动展开日常足球教学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还应该注意创新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方法。因为足球教学在不断发展,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对于有效展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结合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对象的特点,基于以下几方面精选教学内容:
(1)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足球教学内容,而且应该注意把握其简易度。
(2)精选实用性足球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足球教学内容。
(3)侧重展开球性练习、运球技术、停球技术、顶球技术、脚内侧踢球等教学内容。究其根本在于,其是足球教学的基本内容,且也是运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动作。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精选足球教学内容,选择利于激发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足球教学内容。
(三)合理制定考核标准。
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考核,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通常情况下,选择两项足球技术作为考试内容,然后通过衡量学生的足球技术运用情况作出考核评价。此外,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等也是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这种考核标准,相对而言过于简单,应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基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四角度展开综合性评价,结合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展开综合性评价。具体阐述,主观评价指基于足球比赛,衡量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以及其能力,而客观评价则指技术、理论考核。展开综合性评价,相对而言更能全面衡量学生在高校专业体育足球教学活动的学习情况。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展开,帮助学生加强锻炼,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精选足球教学内容、合理制定考核标准、丰富教学方法等。希望本论文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这一问题展开的深入思考,可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保障足球教学活动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刚,董晓春。山西省部分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2(09):128—130。
[2]王群。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8):133—134。
[3]叶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4):222—223。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五
小学美术课。
教学。
教案----。
我一直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因此,这节课中,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为了上好《会飞的玩具》这堂美术课,我先确定好了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让学生了解有“关”飞的原理,通过分析飞机会飞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制作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感受合作制作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进行会飞玩具的制作。
【设计意图】借助“鸟的翅膀”,引导学生了解“飞”的原理,让学生在对翅膀添加创意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实录1、谈话导入。
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课堂,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飞”的好奇心。(出示课题:会飞的玩具)。
2、探究学习a、提升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看看吗?请每个同学从盒里拿出一个.边看边想,小组内轻声交流:它的形状什么样的?上面翅膀是怎样的啊?摸上去什么感觉?这个看上去又象什么?(学生欣赏玩具,互相交流)。
师:这些美丽的画纸除了自身很美,我们还可以把它制作成我们可玩的玩具呢!瞧:出示纸做的飞机。
(师生一同玩纸飞机。玩具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转转飞”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希奇的,对于怎么玩,学生们更是不明白,由此在激起学生玩的热情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研究学习的欲望)。
师:好玩吗?除了这好玩的,还可以用它们制成各种精美绝伦的会飞的玩具呢?(一同欣赏实物玩具)。
c、学生学习,教师巡回辅导(分发作业要求板)。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根据作业提示板上的要求小组制作.一件或几件你们自己喜欢的作品,哪一组的同学分工最有序,合作最默契,作品最新颖独特,那你们就有机会打开这个魔术盒,最先了解到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20年后能成为著名的创作家,科学家。
三、
评价作品1、自我评价。
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每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派代表给大家介绍他的作品。
2、生生互评。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的意见评选出最佳作品。
四、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中,根据当时情况要做到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面向全体学生,给了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反映教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成功的经验。
五、教学拓展。
同学们,美丽的“会飞的玩具”是来自你们的巧手,它们以奇特的形状,瑰丽的色彩和“转转飞”博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它们是大家雕琢而成的精品,经过同学们的智慧和巧手,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我们每位同学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精于创作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作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感染,产生一种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和教师的协助、鼓励,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六
懂一些作坊的人都听说过包豪斯,他是过去那个时代作坊设计的领军人物之一。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对当今仍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而他之所以把作坊作为艺术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很难学得会的,但手工工艺是可以学得来的。
而且他还特别重视实践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多与有经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前辈的指引下能够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这就是包豪斯的教学理念。
2.包豪斯工作坊的教育启示。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为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所提出的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有:研究、教学以及实践。
也就是说在教学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出可靠的理论依据。
而这套理论,在很多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纳,延续至今。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使其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1.在民办高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员。
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通常都是只注重理论基础,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而这种教育思维,应该在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坚决的摒弃掉。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的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还要大胆创新,创建出具有民办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民办教育事业争光添彩,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且要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让学生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1)技术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更具价值的专业信息。
(2)实践方面:
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后的公关能力等。
(3)科研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以便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
还有就是要以技术开发为主要方向,这样才能够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所以说教师队伍是民办搞笑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创建一个结构科学、具有明显特色,并且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民办高校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若想让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那么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具有过硬教学水平的教师团队。
1.专业教师队伍特点因为行业特点的缘故,导致艺术设计类的教师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特别对于本科生来说,对实践与理论的要求都相当的高。
而且学生若想体现出艺术设计的能力,往往又与学历不成正比,而是与学生的天赋有直接的关系。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评判的标准上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准确的人才观才可以。
2.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1)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优秀人才。
在人才观方面要摒弃过往的观念,这是民办高校必须要做到的。
并且要把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的能力当作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这样的话才能够构建一个拥有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以便增进教师队伍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拥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而在目前,依然存在着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完善。
而在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老师本人的素质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能够带领团队向前发展的引路人,并且尽可能的挽留住业务人才。
(2)区域性师资资源共享。
“借船出海”是民办高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通常都是根据当地高校作为基础,然后招聘些有能力的教育家作为主干,这样就能够建议一个具有弹性的教师团队。
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民办高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其原因在学校高层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高,认识程度也比较肤浅。
所以,要想让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得到重视,那么就一定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对此专业有所了解。
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作品展览,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鉴赏水平。
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要依照社会需求培养设计人才,同时,也要求根据一些地方的特点,来实行教育计划,这样就可以有机会为各城市提供优秀的设计人员。
另外,要依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来对教育计划进行制定,而且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并最终根据教师的教育特点来进行教学。
因此,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尽可能的运用好教师的特点实行教育指导,以此来培育出优秀的设计人员。
国家若想在科学文化方面发展的更加出色,就必须要做到精神文明与文明相结合。
而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今天造福,同时也归纳和表现了艺术设计的自身魅力与悠久传统。
并推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向前发展。
而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团队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运用集体智慧,在艺术设计专业革新的轨道上,紧追当下的潮流,推陈出新,从而让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张慧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七
摘要:通过对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过渡阶段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找出目前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学校实际和高等数学教改情况,以高校经管类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0引言。
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问题与挑战,其中经管类高等数学的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如没有将经济类学生与理科学生相区别、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没有有效衔接、文理兼收导致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经管专业的数学教学只局限于纯数学的教学、教材没有真正体现经管特色等问题。为解决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本校经管专业大学数学教学实践展开研究。
1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在教学起点、教材选用上却没有区别对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门槛降低,很多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主要表现在高考数学成绩偏低(有的甚至低于30-40分),数学学习意识淡薄,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对数学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而且,经管专业既招文科生、理科生,又招3+2的学生,这些学生数学学习背景不同,数学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这些学生升入大学后,课程的起点却与精英教育时一致,所用的教材也整齐划一,这样就造成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同时又有一些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由于难以平衡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时不断缩减,教学内容和难点却没有减少。
随着一些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这些院校培养的重点也放在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上,从而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其中,作为经管专业基础课的数学课教学学时也随之相应减少。由于教学学时的缩短,教师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这使得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时间详细、深入地讲解,更没有时间领着学生练习;同时,由于数学是系统性、阶梯式的学科,删减后,破坏了高等数学自身的完整性,使得很多知识只能蜻蜓点水似的讲个皮毛;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喜爱,有时往往是出于对教师的喜爱,但由于课时的减少,也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机会,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无疑影响了学生对高数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
1.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
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普及的今天,仍有部分教师单纯地全程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呈现的信息量小,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定义、定理、公式等全部写到黑板上,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学生也容易产生视觉和精神上的疲劳,产生倦怠心理,不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当遇到空间解析几何中较复杂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花的时间更多,绘制的图形还不一定形象,而且没有动感(空间解析几何中,很多图形是平面曲线经过移动或旋转得到的)。与此相反,有的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全程使用ppt教学,信息传输过快,教学节奏快,从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过快的教学节奏,使师生互动减少,教师难以捕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反应;由于没有系统的板书,也使得学生难以对比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单纯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和全程的ppt教学是教学的两个极端,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1.4考核方式单一,限制了学生能力发展。
我国大学高等数学考试基本上一直延续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按一定比例折合成期末总评成绩的考核方式,基本平时占20%~30%,期末占70%~80%。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考勤、章节测验、提问、纪律表现等构成,期末卷面成绩通常是闭卷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弊端。首先,这样的考试方式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扩招后初次接触高等数学的经管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便是平时成绩调高些,试卷出得简单些,期末不及格的学生还是占较大比例。其次,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平时的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数学的实用性,使学生感觉数学就是抽象、枯涩、难懂的学科,学数学无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考试方式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片面性,尤其对理论考试成绩低但是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是一个打击。
1.5教学内容陈旧、与经管专业需求脱节。
1.6教师知识结构欠缺,不能满足经管专业不同方向的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讲数学的教师一般不懂经管专业知识,而讲授经管专业课程的教师对数学又知之不多。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教师缺乏经管专业背景知识,不了解经管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不清楚数学与经管知识的衔接点,所以,经管专业的高等数学课还是沿用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系统性、基础性,经管数学课几乎变成了纯粹的数学专业的数学课。而经管专业课教学中,遇到与数学有关或数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或数学模型,专业教师通常是不讲、回避,让学生自学或让学生硬背公式。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学生在数学和专业课堂上看不到数学的应用,也感觉不到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措施与建议。
2.1设置高等数学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先修课程是将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中的衔接内容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发布在大学数学教学网络平台,供入新生学前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将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补充学生所欠缺的数学知识,从而保证入学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建立完整的大学数学体系。先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反函数、函数的运算、初等函数、常用的经济函数、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数集的扩充与复数、数列与组合、行列式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尽量拉平入学前各类学生的水平,为下一步的学习清除障碍。
2.2改革教学内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虽几经修改,但基本还是沿用精英教学模式思路编写的,理论性、系统性强,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一线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要进行教材改革。首先,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管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大学数学必修课程教学和考核的难度[6];在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影响专业课需要的前提下,删去那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开设的选修课满足其较高的要求。其次,加强与经管专业课的衔接,增补与各专业知识点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删减与各专业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知识点;对与专业课联系较紧密的知识点,增设案例教学的模块,精心选择一些与当前经管专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和处理,突出数学知识在专业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融合。
对于数学课,单纯的传统粉笔黑板式教学和全程的ppt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当介绍概念、定义、定理的叙述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书写和板绘中解脱出来,节省时间;在讲授立体几何中比较直观的图形形成时,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完整地看到整个图形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形象、生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一些需要推理、推导、证明的知识最好不用多媒体,而用板书的.形式,这样,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察言观色获得学生接受情况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依据学生数学知识层次和学习潜力、倾向、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班级,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思想、方法、内容、要求及考核,满足不同学生对高等数学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现象,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高层次的班级,教学目标定得高些,教材也选用难度高些的,还可以适当增加些数学建模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层次低的班级,目标要定得低一些,教材也选用难度低点但实用性强的,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建议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开卷考试法、上机操作考试法、项目考试法、分层考试法等,这些考核方法可以穿插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作为章节的测验,也可以作为一次性的作业考核,而这些成绩都可作为期末的总评成绩的依据。这样,避免了传统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不全面,忽视个性差异,偶然性大等弊端。
2.6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数学教师除了要知晓数学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对数学在经济领域中应用的了解;专业课教师,除了要知晓专业知识外,也要懂得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与经管专业教师也要加强沟通,共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定期派教师出去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7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议财经学院增设数学实验课程。数学实验可以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课,可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反映抽象的数学概念或结论。通过数学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数学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切身体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创新力。
[参考文献]。
[5]韦志敏.财经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9):2,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八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强(莆田学院福建省351100)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九
[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培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素描创意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传统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时间和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等价变化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一方或双方经过适当的思考,找出原来五官的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把两者的等价关系体系化。该法的创立者市川龟久指出:“创造性开发的生物模式存在于凤蝶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由幼虫变成蛹进而变成漂亮的蝴蝶的变态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开发的最完美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等价变换理论提出来。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外形被舍弃了,但是内容却进入了高级阶段,走进了新秩序之中,终于选择了新形态。创意、创造过程也完全相同,此时“新阶段的外形”等价变换为“新的形态”。在创意素描教学中等价变换方法的运用是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先创意后动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素描教学中,以环艺方向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创意培养为主线,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我在实际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种体会,同时也是在开放多元语境下探索当代艺术教学的尝试。就像艺术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一样,面对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多元是语境,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参考文献:
[1]秦秀杰.重要的不是素描.美术大观,2005,(12).[2]范迪安.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公共大众。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强(莆田学院福建省351100)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林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参考文献:[1]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学林出版社,.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6]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
[7]邹文.公共艺术在北京装饰[j].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3(10).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一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学科之后第二大规模的重要学科,相关院校多达1300余所,全年在校生高达120万余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过去实行的师徒承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中国整体设计水平与全民审美能力。
开展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影响着培养模式的执行,良好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完善。结合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先进思想与中国特色国情,笔者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注重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和顺应社会需求的专才,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设计师,为各省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模式必将紧紧围绕该定位展开改革与探索。
一、实行两段式教学改革,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大突破。
适应高等美术院校扩招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全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宽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年级制向两段式教学机制转变,从传统的导师制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转变,建立宽而厚的基础教学,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
所谓两段式教学,即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实施基础课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或专业方向教学。两段式教学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符合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中国美术学院自2002年成立设计基础部(由于系部调整,现更名为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以来,集中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资源,模糊了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界限,淡化了各门专业的界限和技能,在全面梳理艺术设计各专业现有课程和共有知识点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多元、多维、多向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设计基础理论教学、造型基础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三大教学模块,为实现一年级学生从“自然人”到“设计人”的过渡做积极准备。
在集中教学资源、一年级学生生源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主讲教师大课制、任课教师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了授课质量和标准的统一,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既统一又多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一年级学习时间内,不仅学会设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设计思维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接受和积累,更注重知识的合理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在中国,受中国学生人数多、“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具备教师资格与实验师资格)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等条件限制,我们的工作室承担了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任务,关于学生技术方面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由实验师指导完成。
工作室主要以现有师资队伍为依托(学科带头人负责整体工作,老、中、青教师传帮带),以新时期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为引领,通过对研究方向的整合、梳理,成立若干平行并举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研究方向的定位,不同工作室根据不同定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并承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学生通过一年的基础教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实现工作室与学生有机的双向选择。在工作室教学中,课题制教学特点显著,导师根据承接的课题开展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专业教学,导师将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核块、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设计成统一的训练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主动掌握与应用各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按照重思维、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相长。不同工作室在编制上虽然互相独立、互不影响,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面对庞大的社会课题,不同工作室应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解决。
工作室制的建立与执行,有利于各工作室教师团队对本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探索、剖析,以带动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缩小艺术设计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工作室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摆脱了以往不同研究方向同一教学体系的局面,教学内容、体系不再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罗列,而是更有针对性、启发性、研究性。同时,工作室往往承接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课题与项目,学生可以在艺术设计的实战历练中提升实践能力,摆脱以往只会“纸上谈兵”的被动、落伍局面,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以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高标准的需求,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行实验教学改革,倡导“艺术与技术并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艺术设计从本源上来说,旨在解决“造物”问题,在培养学生全新设计观念的同时,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实现“造物”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拥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设计理念与作品的实现主要通过传统的手工艺和校企结盟来实现,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实验教学所占份额有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原有格局被打破,全新格局在逐渐形成,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实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和使用率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满足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和高端科研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实验教学大纲体现教学指导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体系上,可分为三个层次:(1)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实验教学。艺术设计从来不是纯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亮点。(2)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该些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是相对纯实验的课程培训,当然,其中也不乏创新设计以及理论知识讲授的成分。(3)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也为学生参加专业展览、专业比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的空间。
现今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已非单纯的技能培训或实践操作,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与挑战,而现今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却相对缺乏。“双师型”一词最早提出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虽各有不同,但从标准上来看,“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本专业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艺术设计教育由规模扩展到内涵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必将推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观察,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轩蕾)。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二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信息化時代的影响下,严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交流模式。在这一背景条件的影响下,高校也必须要响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学改革力度,而怎样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早已变成了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起到重要影响,显著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下,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切实的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开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并决定着学生们的审美与设计思路。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进行改革的现状,并展开了深入分析,对今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信息时代促进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发展。
随着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问世,有效促进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进程。在教学活动中,该专业可凭借其本身的优势特征,而引入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终端与多媒体技术,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同时也可快速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知识打下夯实的基础。
通过对“微课”进行分析后可发现,其所表示的是在设计教学规划后,以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而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简洁而又精彩,在将其剪辑成课例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而传递至互联网中,供大家学习参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并设计相应的微课内容,进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难点。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选用“翻转课堂”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可发现,其比较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收程度。教师在应用此种教学模式后,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改变枯燥乏味的现象,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知识的兴趣,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开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3信息时代实现实践性教学与课题化教学。
在传统的平面构成教学中,均是按照课本知识而进行实训,整体来说过于形式化,创新性较差,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严重打击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将设计理念更加贴近于生活,并提高作品的创新性。比如说,学生们在进行采风时,应收集一些图片信息,并找寻出生命的真谛,利用照相机或者是绘画的方式而对其进行记录,在对其进行整理后进行设计。与此同时,也应根据其结构特征而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们在进行设计时不偏离生活,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设计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开展平面构成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应用课题化教学模式。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为媒介,搜索知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及工作经验,并对此作出相应的总结,从平面构成的方向进行考虑,探讨作品的组成要求以及审美理念,拓展设计范围,强化理论技能。针对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则应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学习氛围,并培育其跳跃性思维,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4信息时代促进新材料与新媒介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在传统化的设计中,一般比较常见的为手绘,设计人员利用画笔而将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在进行绘画时通过无限的思考与探索,最后形成很多创意,而这也是设计人员设计作品的主要渠道。在进行构思时,老师应予以学生相应的鼓励与支持,并引导其采用手绘方式构思,然而假设所有设计均通过手绘方式实现,那么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们也会失去对设计的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则可告诫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而进行绘制,进而有效减少操作时间。比如说学生们在进行平面构成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其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找寻自身倾向的艺术形式,采用剪裁以及粘贴等方法而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并使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学生们可以有效提高思维能力,进而使思维更加活跃,自己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方可有效提高专业能力。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方可做到与时俱进。在这一背景条件的影响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5信息时代促使传统图案应用于平面构成中。
通过对图案进行分析后可发现,其所表示的是结合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特征,并按照相应的规律以及艺术形式而构建出更多的美感,在我国数千年文化的发展中,图案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陶瓷领域以及服装等均有所涉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代表所有的事物均会发生改变。针对我国的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其生活在历史文化悠久的古老国度,因此难免会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图案可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知名学者陈之佛曾经提出:“对于所有工艺美术设计人员来说,对于图案的理解尤为更关键,图案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重要桥梁,并且也是从事本项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考虑,有关传统图案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一些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则影响着大家,虽然西方艺术观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图案也仍旧值得我们深思。在很多传统艺术形态中,例如窗花,虽然图案形状缤纷绚丽,然而实际上则是由多个简单方块所造成的,在对其进行平面设计后,将会呈现出更多的艺术形态,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视觉审美。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传统化的教学模式也呈现出了相应的改变,在信息化时代的应用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若想得到长期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并立足于实际,结合学科特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改善传统的管理理念,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将所学知识融入至生活中,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人期望能够通过本次教育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与综合实力,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得到更高的发展空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实现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4]王刚.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2,(06):178.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三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
2、198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3、2000年——2010年。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
4、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牵涉到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制度下开展的。本文通过多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校企合作、产业链接轨、创新模式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作为突破口。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型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其教学体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校企合作获取的实际效益,且培养方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的方式达成培养目标。
2、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而不仅仅依靠创业技术达成创业的目标,高校需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尤其是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经管类专业的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并且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通过教师的领导,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
3、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根据目前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需要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
4、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创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5、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人专业人才的就业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如何让企业专业性人才能够加入到高校教学模式制定过程中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核心点。“双师型”教师在聘任的制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设定专业性的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工作门槛,其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其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践,从而使得其具有培养学生获取行业职业证照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
四、结语。
从文章分析的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真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2]徐晓亮,陶加强,陈时高。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28—129+136。
[4]刘国政。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428—429。
[5]闫琰。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3:17—1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四
摘要:形态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越来越不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培养模式,改革与整合势在必行,形态构成课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的改革与整合方案。
形态构成课的前身是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里把形态、肌理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分解、排列和组合,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形象;色彩构成是利用多个色彩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和塑造新的色彩形象;立体构成是用各种材料将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等方面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重组成新立体形象。这三门课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提起构成就不得不提及包豪斯设计学院,现代设计的摇篮。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也就是今天构成课的三个分支,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基础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等,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拓宽专业方向。此外,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脱离岗位实际。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因此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构成课程情况看,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但是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二)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在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形态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三)课程开设时间不足。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毕竟是四年制,课程授课时间能够得到保证,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就显得力不从心,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构成课程授课时间就要缩短,造成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和综合运用,就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四)教法单一。
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授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构成的重要性,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考虑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构成课程的改革与整合方案。
由于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因此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有一样是不变的,即不脱离实际,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因此,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和时代需要接轨,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一)有效整合,减法教学。
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将构成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完成,既有大一上学期素描和色彩基础的铺垫,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课时量适当增加一点,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3,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把构成课程整合,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就无法体现形态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保存经典实用的,去除重复过时的,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二)调整比重,平面为主。
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有平面和立体之分,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材料等,如何合理取舍内容,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上,以平面为主,立体为辅,突出专业特点。
(三)改革教法,提高效率。
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演示技法,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形式单一,学习动机未被启动,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新知识。
(四)综合评价,以面连点。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分,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电子学生文件夹,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结合调查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总之,构成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市场的职业岗位,必须对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整合,从而更好的办好高职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五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多个因素对环境做出设计,所以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由于目前相关的人才还较少,市场上有着较大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希望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的该专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当前的问题和措施入手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由于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人们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它集管理、艺术、设计、工程和美学等为一体,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环境与空间。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居士为了解决专业性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有较多的缺陷,只有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改善,才可以立足于长远推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人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有针对性,采用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以此来确保教学的效果。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六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七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锻炼则是改善老年人健康及生活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对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该文就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促进永和县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老年体育的开展与发展状况不但影响着老年人健康的晚年生活,更是我国社会安定的重要探尺。该课题主要是通过调查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分析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的各种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永和县老年人参加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和县城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该文将永和县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256份,回收有效率为85.3%。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老年体育锻炼的相关体育期刊及政府文件报告,检索和查阅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人口老龄化、社会体育等相关文献资料和文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筛选、分析,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3访谈法。
对永和县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实地走访了解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场地。
1.2.4综合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对结果进行辨证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
2.1.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性别及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永和县城老年体育锻炼人口中,男性占82.6%,女性为17.4%,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60~70岁的最多,占67.7%,70~80岁的占27.2%,80岁以上的最少,占5.1%;年龄越大锻炼的人数越少,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体力越来越差,再加上身体各功能的衰退,影响他们进行锻炼。
2.1.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不进行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3.8%,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锻炼的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每周5次以上的占31.2%;其中男性老年人占39.7%,女性老年人占9.7%,说明男性老年人要比女性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有规律和持久性。
2.1.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锻炼时间主要是早上6~8点,所占的比例为39.5%,下午18~20点,所占比例为33.3%,其他时间锻炼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都比较小,所以,根据时间段的选择,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符合老年人的作息时间规律。老年人一般睡得早,起得早。另外就是很多老年人都会在家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所以,在子女上班走之前和下班回家后的这段时间,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看出,散步、慢跑项目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2.9%;其次是垂钓,所占比例24.1%;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强度可大可小,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小,所以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其他项目所占比例均比较少,老年人大多数都不具备武术、球类等项目活动的技术和体能,加之在这些锻炼项目上又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组织与指导。
2.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有52.8%的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一起进行锻炼,其次就是老年人独自进行锻炼,根据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选择方式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相关的体育组织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到位,老年人也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缺乏有效的组织。
2.4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通过调查可知,强身健体占被调查老年人的有57.4%,主要因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27.1%的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较多,还有9.2%的老年人则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结交更多的老年朋友,让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也使自己的老年生活不再孤独寂寞。
2.5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在县城的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有68.7%,在家附近的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15.9%,其他地方均较少,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知,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比较单一,体育活动组织分散,老年人体育健身机构不完善。
2.6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永和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因素,所占比例是32.4%,其次是缺乏指导,所占比例为27.3%,社会不重视,所占比例为20.7%,这一因素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1)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中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且男性参与体育锻炼比女性更积极、更具有耐性。(2)永和县城老年人锻炼活动的场所广场公园居多,锻炼人群聚集,这就有利于老年人结交新的朋友,结伴锻炼,相互交流。(3)永和县成的体育场地设施明显不够完善,健身器材也比较缺乏。(4)缺乏有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3.2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善永和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2)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组织队伍和体育骨干的培养。(3)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培训老年锻炼体育指导的专业人员。(4)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多种途径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5)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着手发掘和开发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是寻找适合老年人锻炼的本地民俗和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够传承文化,又能强健身心。
参考文献:。
[1]王海.大同市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大同: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2]黄小花.成都市国有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八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然而,各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本文针对广东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出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截止到11月,广东地区共有高校142所,其中,开设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有64所,直接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有20所,分别占广东地区高校数量的45.07%和14.08%。
(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招生现状调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从兴起到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强劲,并朝着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广东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更多高校得到了开展和设立。在招生规模上,广东地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一专业也被更多的人认可。从数据上看,,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约为527人,到了20这一人数增至大约1473人。从下面绘制的(图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柱形图可以看出,短短几年,广东地区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招生人数实现倍增。
(2)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方向,是指高校想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才。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环境艺术范围中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理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美术基础与设计的基本技法、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的绘图技法,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和现代设计的意识及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现以广美,广大,华农,深大,五邑五所广东省的大学做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调查(表1)。这一分析表明不同的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同,但针对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种课程的选定和安排。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实践课等。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分类,也包括课程的顺序和可是安排及学分分配。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环境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是不同的。以几所广东高校为例,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修学分条件如(表2)。以广州第二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专业主要课程(表3)。学制为四年,本科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士学位。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获得修读课程总学分18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7学分、专业必修课73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22学分。
(1)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是指符合当代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课程,要范颖学科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基础性是指在课程中精选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选择性是指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分科、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程度学生选择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专业课、辅修课和实践课必须形成有机的配合,在有侧重点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又要齐头并进。
(2)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地域特点教学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异军突起,取得成功。高校办学特色应在办学实践中强调差别化的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针对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在学生中加以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针对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教学。比如广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现代化水平很高,环境优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教授学生现代化的设计感和符合广东人审美的设计教学。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校必须针对市场发展和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自主探究,找到解决对策,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积极寻求解决途径。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参观特色景观的建筑,引进学者、海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大师进行演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周围的环境。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强、知识交叉性广的学科,而高校是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等学府,也是培养这个领域中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见,只要看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地域特点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十九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其他的设计专业人才相比越发显得缺乏竞争力,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健。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而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很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也更加个性、灵活的要求。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对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了如下探讨。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家长和学生把上职业学校和学美术视为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基础。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足以应付变化中的就业形势。
其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上,大多开设的是传统专业。而现代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明显趋于个性化、实用化,传统的课程计划很难满足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之后的需求。
其四,由于许多职业学校设置的学科都是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增加了雷同专业的人才就业竞争和人才的浪费。就我国现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它的特点是儿何形体的构成训练,忽视具体造型设计,培养理性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这与我国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风格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时间短、经验不足,还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自己的特色也不鲜明。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更是存在着秩序较不明确,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不完整,教材选用较随意,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诸多问题,必然影响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总结和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体系,培养走出校园即能很快立足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应当尽快建立起能够培养出毕业即就业、所学即所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当今,追求个性追求创意的人才市场需求无疑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并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关键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拥有自我观点、自我特色的培养模式上来,从而实现毕业生同类人才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在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为了实现这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用创新性。
1.适应形势变化,增加实用性课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公司并不要求毕业生学历有多高,而往往期待他们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曾有一家设计公司到我市某所职业学校招聘毕业生,他们的要求是学生既要懂photoshop,coreld~广告设计,又要懂建筑制图、还要懂3dmax制作室内效果图—这些知识技能已经涉及到了平面广告与室内设计两个方向。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把专业方向分得一十分明确,广告就是广告、室内就是室内,毫不相干。据了解当时我市某所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只有一个方向:平面广告,名字也不叫“艺术设计”而叫“电脑美术与广告设计”,学生在并没有学过室内设计知识,所以应聘自然犯了难。这个例子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些矛盾。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个体的发展两方面情况,要有实用性。具体来说,就是不墨守陈规。另外还要重视一些新的工具的应用,例如电脑软件对设计的影响,课程设计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应在教学中打破旧的思维框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竭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时刻以岗位能力所需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顺应社会的审美需求,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善加利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与其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孕育出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都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世界,正流行着一股中国热,不仅外国人喜爱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更多的国人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图案有了更热烈的追捧,如民间图案、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几何形装饰纹样等。了解这些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溶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二)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国外的艺术设计专业比我们开设的早,人才培养机制也运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积极的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弥补我们在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完善我国中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师资体系。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教师并非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而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的需要跨专业教学。由于他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较前沿知识方面的匾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潜能的开发。而且现有的一部分教师也往往观念陈旧,不能较快的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和“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完善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以能力本位教学为基础,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虽然专业功底略显不足,但实际操作能力是优势,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所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即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融人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之中,使职业学校成为企业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源,在逐步适应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先行,引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既是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智囊和参谋。
学校可以聘请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定期来学校开办讲座,传授最新的设计方面的动向;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定期到合作公司去学习、实习,在学习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并进行实践操作,即“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更加纯熟,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去学校的对口公司就业,也可以运用在学校和公司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达到“零”距离就业。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提到了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会比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立足于社会。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尊重传统并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不断完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大批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初级艺术设计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二十
论文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
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
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1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华乐功,潘强,李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吴天麟,朱辉球.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8.
[3]汪芳.平面构成[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篇二十一
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将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充满商机的市场推动着多种设计门类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经受着改革的考验。艺术设计教育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标准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孕育出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大相径庭,设计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变化多样,因而本着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建立起动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而特色办学将成为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业设置既是市场需求动向的折射,也是学校服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体现,专业设置是高等院校办学中高度关注的`重要理由。在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广西的艺术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得以蓬勃发展,不仅艺术院校开设了门类多样的艺术设计学科,甚至工科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各大高校纷纷创办艺术设计专业,这在数量上极大填补了设计人才的空缺。
而横向审视后,不难发现广西各大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是很相似的,具体表现为一所院校增设一个新专业,其它院校很快效仿增设,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各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特色,而一所院校、一个学科的办学特色,是有意识的向逐渐个性化、特色化、系统化的趋向行进。广西各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总结、调整、更新的过程,对于同等类型专业的办学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缺乏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区分具体专业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体系出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与规格,为高校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基本依据。广西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一些共同理由,即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对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其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技能型的打造,各高校之间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始终拉不开距离。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完善专业建设。在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时,应加强专业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在本专业学科基础之上寻找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契合点并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学科复合后的综合课程,将复合型人才所需多学科知识整合为全新的有机整体。
1、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创造性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多边性。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原创力,激发发散性的、灵活性的及独创性的思维,善于用创造性的策略来解决理由,加大原创思维训练量,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模仿性设计到创造性设计的模式变迁。目前在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创造学课程的并不多,“创造学”课程也大多是开设在传播学专业之下。
而像图形创意、产品创意、创意思维表达等创造学类型的课程零散地分布于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或课程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在创造学课程方面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尚未形成通识培养的平台。此外,现代设计的物化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多方人力物力合作才能最终达成,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方式也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用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入社会项目、虚拟课题等设计实践中,以设计团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把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做研究。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与竞技性,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设计和组织策划的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2、区域民族文化的植入,深化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水、同、京等十二个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广西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在特定的区域世代相传,历史上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以其特有的视觉方式表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民众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取向。
将区域民族文化的设计元素吸收、再创作,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材料工艺来表达,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产品,不仅能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市场需求,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更肩负起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应在课程教学、媒体传播等平台植入区域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办学特色,使设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价值,发挥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
市场运作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族地区的新型旅游经济开发需要文化来支撑,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实景山水剧“印象·刘三姐”正式运营商敏锐地抓住传统民族文化作为商机而成功运作的典范,可见民族文化是具有较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模式,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民族文化作基础,而教育是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艺术设计教育更是通过再设计的方式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视觉化、形象化。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应注重地域特色的开发,以民族文化为沃土,从教材、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族文化的样式和内涵,不断调整知识文化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广西高校中开设广告、包装、室内装潢等设计课程较多,当然与市场需求量大有关,但调查得知,一些依靠传统手法的工艺品及手下制品也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如娃仔背带、头饰等民族特征鲜明的商品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价值,外商不惜重金购买,而广西在民间工艺品设计、民族服饰设计等课程的开设较少,普通培养模式产出的设计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此的需求,因而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上将更注重专业课与市场合作的内容,把市场信息与需求带到课堂中,实现市场教育互动。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地域民族文化为沃土发展特色办学,像广西这样的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迎来的“设计生机”,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一种考验,如何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正面效应,让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区经济动态发展,使艺术设计人才更符合于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宙川.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深思[d].湖南师范大学,.
[3]张鑫月.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之互动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