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实用17篇)
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教案的编写可以结合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一
一、说教材:《感知4以内的数》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4以内的数量能手口如一的点数,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观察、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2、思维拓展目标:
(1)使幼儿初步建立对数量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说准备: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为本次教学活动准备了,挂图,铃铛,幼儿操作材料等。
三、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1、讲述故事,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故事《耳朵,眼睛和嘴巴》,让幼儿知道耳朵,眼睛,的作用,来引发幼儿爱听的,爱看的目的。
2、运用游戏,进入主题,在这个环节这个中我利用游戏:《谁的耳朵灵》,让幼儿听声音说数量,感知4以内的数量,培养幼儿的视听能力。
3、指导观察,感知数量,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挂图,让幼儿说出图中动物在做什么,它们分别有几只,让幼儿进一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4、运用游戏,加深对数量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进行操作游戏活动,从而进一步让幼儿巩固幼儿对4以内数的感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在这节课中我整合了计算,常识,语言等领域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二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三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按数取物并进行分类还需要进行梳理、提炼。因此我设计了《感知4以内的数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升按数取物分类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数量,并说出总数,巩固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贴一贴、数一数、说一说的方法感知糖果的数量。
3、喜欢参与做做玩玩的活动,并对数数活动有兴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糖罐子若干,一罐二个,一罐三个,一罐四个(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货架4个分别贴有草莓、香蕉、葡萄、西瓜的图片标记。
学具:
1、胶棒人手一个,各种颜色的糖果若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
2、印有糖罐子的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糖果”的游戏形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数量。
(2)我们一起用小手数一数。集体学习手口一致点数。
(1)出示贴糖果的材料。
(2)教师演示制作方法: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小篓子,把糖果一颗一颗的贴在瓶子里,一边贴一边数一数,注意要把胶棒涂在没有画的这面。
(3)做好后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我的糖瓶子里一共有几颗糖果?还可以数一数同伴的瓶子里有几颗糖果。
3、通过送糖葫芦回家的形式,练习按标记分类。
(1)介绍不同口味糖果的标记。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糖瓶子里上有几颗糖果,并按标记把糖果送到篓子里。
(3)集体送糖果回家。
4、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贴了不同数量的糖果,而且把它们都送回了家,你们真棒!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糖果,我们一起去尝一尝!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教师针对班级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找到相应的糖果,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四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这节课中体现这一理念,我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以课程改革为依据,以激发学生良好的课堂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既注重教学的预设又注重课堂的生成,在课堂的实施中得到了以下几点收获:
1、和谐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我利用学生都非常喜欢看老师板画的心理,先在黑板画了一只手,在学生们都认为老师画的是一只手时,我却把手画成了鱼,学生在惊讶的同时联想的火花也便被迅速点燃。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基础。
《手形的联想》这节课主题就是通过手的造型迅速勾起学生大脑信息库里储存的相关形象。如何构建具体实物与抽象手形之间的联系,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借助简单的手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激活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我先设计了“看实物摆手形,再到逆向思维摆手形想实物”的教学方案,学生经过双向联系的体验思维会豁然开朗起来,解决了教学难点,也为下文的创作做好准备。
3、和谐的课堂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年的学生,正是各种能力形成时期,我通过小组同学一起欣赏教材中的范画,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教师先启发、示范,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提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创作环节设计了比比看谁是“小快手”提醒学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绘画,养成绘画的好习惯。
在这节课中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略显零散,学生在作品完成后的表演和评价时间不够充足,以至于故事表演没能有效进行;还有教学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有待于加强。总之我会为“构建和谐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努力。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五
1、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感知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位,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中物体所处的.位置。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火车车厢,引导幼儿观察:
(1)火车有几节车厢,邀请小动物坐上火车。
(2)从前后不同的方位说一说:小动物坐第几节车厢?
2、幼儿操作:按教师指令的要求,邀请小动物坐火车郊游。
3、游戏:开火车:听指令,请乘客下车。
3、幼儿跑组活动:
(1)、小树排队:提供5棵高矮不一的小树排队,并用数字卡片标上序号。
(2)、串珠子:提供5粒不同颜色的珠子,幼儿串好珠子后记录珠子的序号。
(3)送小动物住新房:根据卡片的要求,把动物送回家。
活动过程:
1、出示“动物旅馆”的挂图,提问:
(1)动物旅馆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
(2)小兔、小猫、小狗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从不同的方向判断动物所在的位置)。
2、游戏:猜一猜,它住哪里?
规则:按教师的指令把动物准确送回家。
3、幼儿跑组活动:
(1)找座位:幼儿两两玩找座位游戏,甲幼儿拿电影票,由乙幼儿随意抽出一张,并把电影票插入座位中。再由甲幼儿检查是否正确,游戏交换进行。
(2)跳格子:5个幼儿共同玩,比一比谁跳得最远,并说一说“我跳的是第几行的第几格?”
(1)练一练:提供10以内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放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4)看谁飞得远:提供纸飞机,幼儿站在同一起点线上飞,飞机落地后,说“我的飞机落在第几行的第几格?”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六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x比x多1,x比x少1"。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多媒体音乐3、教学ppt。
1、小朋友好(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小朋友,谁能告诉我他是谁?(出示爸爸去哪儿中村长的扮演者李锐)。
2、原来是村长呀,他来干什么呢?我来问问。哦,原来他想邀请我们班小朋友去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啊,你们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出发吧,闭上眼睛。
3、出示ppt,进行讲解。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另外,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000这样的较大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较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正向迁移。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千的数位名称、顺序,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材中的情境图给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是怎么读的。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提出: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4589,说说是怎么拨的。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4就读四千,百位上是5就读五百,十位上是8就读八十,个位上是9就读九。接着,老师提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学生对照计数器理解了4589是由4个千、5个百、8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这个数,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明:从高位写起,千位上写4,百位上写5,十位上写8,个位上写9。
之后,及时安排巩固练习,如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学生把这个数的读法、写法写在纸上,写完后说说它的组成,同桌互相交流、订正。
二、逐步抽象,突破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小立方体)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抽象出数这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例4给出一些小立方体,先让学生初步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教师再利用课件带着学生数小立方体验证估计数。先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然后问学生,像4589这样大的数,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来数?(学生意识到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出一千,顺序数到九千时,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怎么拨?学生有了满十进一的经验,就会类推出数到九千时,再加一千的拨珠方法。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加深对新计数单位万的认识,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起万位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及其顺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最大的四位数是几?(9999)数中每个9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然后追问:如果这个数再加上1是几?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计数器上拨珠,通过连续进位的操作,充分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旧知的基础上,巩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的新知。
例5可以根据提示语作为读、写、计数器拨珠的综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用问题说说我们学过的数位有哪些?你能按顺序给它们排一排吗?指导学生补充完成数位顺序表后,让学生在数位表上用自制数字卡片摆出老师或同学说的数,进行巩固练习。
三、适当拓展,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0000这个数较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补充一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找大数,通过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用1万有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实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八
体现新课标的: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10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本单元是数的概念的基础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要求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再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1、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物体的顺序;掌握2-10各数的分与合。
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知道基数与序数所表示的意思。
3、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
4、通过认数和数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10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会读、会写1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
写3、5、8、0以及较大数的分与合。
设计: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5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实物图-手指图-点子图-数”的过程感受有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体会数的不同表达形式及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是1-5的物体个数,会读写1、2、3、4、5,掌握顺序和大小。
掌握1、2、3、4、5的顺序和大小。
认真书写。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用手指告诉老师物体的数量是几.
2、用圆点表示1、2、3、4、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1)一个太阳、伸出1个小手指、画一个点子用1表示。(板书:一个点和1)。
(2)2只小鸟、伸出2个小手指、在一个点子上再添1个点。(板书:两个点和2)。
(3)3个小朋友玩秋千、伸出3个小手指、两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3表示。(板书:3个点和3)。
(4)4个小朋友玩压板、伸出1个小手指、三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表示。(板书:4个点和4)。
(5)5个小朋友玩转椅、伸出5个小手指、4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5表示。(板书:5个点和5)。
3、数序:给这5个数排排队。(从小到大)谁最小?谁最大?从大到小怎么排?
4、进一步建立数感。老师指几学生摆出同样多的圆片。
(1)3。
(2)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吗?4152。
5.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请你在桌子上摆出1个圆片。再摆一个是几?2是怎么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3跟2有什么联系?……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中间数。相邻数。抢答游戏。
(3)教师提问,全体抢答。
(4)学生提问,全体抢答。
(5)同桌互相提问、回答。
(6)介绍单数和双数。
将2和4两个数向上推出。
为什么老师把2和4推出来了呢?
教师演示:2根铅笔——1对4根铅笔——2对。
像2和4这样成对的数,我们叫它双数,你还知道哪些双数?
教师演示:3根铅笔——1对还余1个。
像3这样,分完后还剩下单个的1,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单数。你还知道哪些单数?
6.比较大小。
7.指导书写。
(1).观察占格位置(要使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里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同时教材了让学生模仿写数字的练习格,使学生在学写数字之初,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和在方格中的布局,一方面为独立写好这些数字打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如何书写才美观、漂亮。)。
(2)教师先示范每个数字的写法。把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演示清楚。并说明每个数字在写字格中的布局。
(3)接着让学生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划。
(4)最后让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和写。
1、数一数(课件)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连线。
3、看图,先画圆点,再写数。
4、圈一圈。
说说书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用1、2、3、4、5分别说两句话。
田格写1、2、3、4、5。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5以内的各数,学生对事物数量,数序以及大小掌握的比较好.再让他们数数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初步感受数的意义。但在书写过程中学生的书写不太美观。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九
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
2、使幼儿能不受物体颜色、大小、空间位置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守恒。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准备同数异形、同数不同排列的图片。幼儿每人小丑图片10张,数字卡片1~10,不同方向的标记卡片各一张。
1、教师讲解方向标记的含义,并向幼儿交代活动规则。
2、幼儿动手操作。
(1)让幼儿按方向标记卡片所示的排序方向分别根据小丑衣服扣子数目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排列,排完后把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小丑的脚下。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守恒图,比较图内两组物体的数目是不是一样多。
(有的数量不同,但占据的空间一样;有的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排列不规则)要求幼儿能排除各种因素干扰,正确认识数目。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一
活动目标:
1、不受物体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会用目测、点数、群数等方法,判断两组及以上物体的数量。
3、感受守恒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不受物体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难点:会用目测、点数、群数等方法,判断两组及以上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
学具: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10以内数卡4套及圆形圈、积木、雪花片等材料颜色大小不一各一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通过实物操作,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数量。
基本部分:
一、通过观察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1、感知数量守恒与颜色无关。
出示5张紫颜色卡片,5张蓝颜色卡片,让幼儿知道两种卡片颜色不同,但数量相同。
2、感知数量守恒与大小无关。
出示7朵大红花和7朵小红花卡片,让幼儿知道两组花大小不同,但数量相同。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它的颜色、大小怎样变化,数量不变。
3、理解数量守恒与空间的变换无关。
出示两组排列不同的雪花,比较巩固幼儿认知。
二、通过操作,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两组及以上物体的数量。
1、请幼儿从盒子中拿出操作材料,任意放在桌子上,数数有几个;
2、让幼儿变换不同形式摆放,数数有几个。小结:排列方式不同,但数量相同。
三、游戏“找朋友”。
1、抽出一张数字卡片,取出数量相同的积木摆放成不同形式,比比谁摆的形式多。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它的颜色、大小、位置、外形特征怎样变化,它的数量都不会变。
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物体的数量。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通过对颜色、大小、摆放方式、外形特征等几方面的比较和理解,感知数量守恒。本次活动的组织来源于幼儿生活,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性,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寻求答案,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达到活动目标。活动时材料准备充分,人手一份,保证每位都能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引导幼儿探索的同时,没有为每位幼儿创造讲述的机会。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二
1、通过游戏,观察、操作使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使幼儿建立对数量的认识。
3、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记录单、豌豆荚、小黑点、数字卡片、鼓、数数玩具、彩色笔。
一、情景导入,表述礼物。
1、李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包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礼物?
(和旁边的宝宝说一说,是什么礼物,是什么样子的。)。
2、按图归放,感知数量。
(请宝宝们把相同的礼物归放在一起,一起来数一数、说一说,每样礼物有多少。)。
二、击鼓游戏。
1、运用听觉感知数量,老师击鼓(数量是10以内),幼儿回答:击了几下,说出总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2、用动作感知数的实际意义,看点子卡片击鼓,边击边数数,最后说出点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三、猜猜豆妈妈肚里的豆宝宝,理解10以内的数量。
1、剥豆:出示一结豆荚,幼儿观察猜测,里面躺了几粒豆宝宝。剥豆验证,并用相应的符号和数字表示,教师在大记录单上作记录。第二次剥豆,请个别幼儿剥豆数数,并作记录。两次一共剥了几粒豆,将两次剥的豆放在一起是多少粒?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在记录单上写上数字。
2、介绍记录单,请幼儿说说记录单的每一个格子里写什么?
3、讲解操作要求: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评价,纠错。
四、拓展。
蔬菜批发市场需要一些豆子,我们把豆子装到袋里去送到批发市场吧。(幼儿根据豆子的数量送到“老板”那里。)。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刚开始,我用了分礼物导入,先让幼儿对10以内的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跟上我的节奏。接下来我出示了事先准备的小圆点,让幼儿玩击鼓游戏,幼儿也基本上都能击正确。并且,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见得幼儿对看图片数圆点还是感兴趣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三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成后将物品归还原处。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焦距准备:2个塑料篓子做"粮仓"、"粮袋"(上面写有10以内的算式)2、学具准备:双色圆片10个(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算式卡片若干,飞行棋、汽水盖,塑料碗、扑克牌、红枣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游戏:拍手问答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问到:"小朋友,我问你,10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二、游戏活动。
创设游戏情景:游戏连环套。游戏王国的国王知道小朋友门都喜欢做游戏,于是国王派使者送来了许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个够。
1、游戏"双色卡"。有那10个双色卡(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向上抛去,双色卡落地后,数一数红色的有多少片,蓝色的有多少片,红色的和蓝色的合起来有多少片?教师将幼儿说的答案用算式在黑板上列出来。
2、游戏"扣碗"5人一组,每组准备10个汽水瓶盖,一个塑料碗,一名幼儿左手向桌面上撒开瓶盖的同时右手持碗扣住部分瓶盖,大家一起数一数桌上剩下瓶盖,在一起算算碗中扣住了几个瓶盖,可以调整瓶盖的总数来复习10以内的减法。
3、游戏"抓抓抓"将小鞋盒挖个洞,里面放10个红枣,请幼儿将手伸进洞里抓出红枣,数一数抓了几个红枣,算算盒子里还有几个红枣。
4、游戏"小马运粮食"幼儿分成两队扮演小马运粮食,老师发出命令后,两队排头跑向"小河边"拿起一袋粮食,"粮食上贴有1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题目,幼儿将答案填在等于号的后面,跑向"粮仓"答案正确的才能将粮食袋放到粮仓,再将每队的第二名幼儿上来运粮食,依次进行,相同时间里哪队云的粮食多为胜利。
三、分组活动。
1、双色圆片游戏,幼儿操作双色圆片完成算式后,把得数填写在方框里。
2、扑克牌游戏,幼儿两人一组,扑克牌1到10,两人各自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大,用大数减去小的数,或者将两张牌合起来列加法算式。
3、下棋游戏。2到4人为一组玩飞行棋游戏,每人两次掷2次,显示的点数相加就是飞机要走的步数,最后谁先到达中点谁就是胜利。
4、交流小结: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游戏后的感受,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所以,这节课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a组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看懂题意。再者,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四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遵守操作规则。
2、能不受干扰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物质准备:熊猫举重木偶(身上隐含着7以内的数量)、青蛙呱呱偶各一个;人手一份1-7的数字圆点卡片;身上有数字卡片或者圆点卡的小动物木偶;“喂食”、“找瓶盖”、“数学转盘”、“实物数量图”、“多功能操作盒”等材料。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数字1-7,初步感知其数量。
3、环境创设:活动室内创设与7以内数量相关的环境。
1、以“动物木偶来班级做客”的口吻引入。
2、幼儿观察木偶,通过提问、点数或目测等方式,引导幼儿判断7以内的数量。
(1)幼儿看看、找找、说说“熊猫举重木偶”的身上有什么数学秘密。
(2)以“木偶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教师以集体、小组或个别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木偶”的指令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者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
(3)教师围绕“如何快又对地判断数量”以及幼儿的掌握情况进行小结。
3、幼儿自选材料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1)“喂食”:引导幼儿根据木偶身上的点子卡或数字的数量喂食。
(2)“送礼物”:引导幼儿用串珠珠、串花等方式做出与木偶身上的数字相等数量的礼物。
(3)墙饰“数字树”互动:引导幼儿判断花朵的点子数,选出相应数量的花芯进行匹配。
(4)“盖瓶盖”、“实物数量图”、“数学转盘”:引导幼儿排除干扰,仔细判断7以内的数,并对相同数量的物体或数字进行匹配。
引导幼儿寻找班级、家中数量是1-7的物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木偶形象夸张、有趣,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因此,我把木偶作为一种教具,也作为一种手段,巧妙地运用到整个活动中,引导和支持幼儿与“木偶小动物”进行积极的互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并提供多种操作性强、适合不同能力差异幼儿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正确地感知和掌握7以内的数量。
由于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巧妙地把幼儿喜欢的木偶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与整个活动里,因此,幼儿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为幼儿提供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木偶、材料进行互动,注重对幼儿个体差异的指导,特别是重视引导能力差的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和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使每个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都有所提高,获得相应的有益经验。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五
1、能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2、学习为歌曲《十个印第安人》伴奏。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音乐cd、各种打击乐器若干、印第安人头饰。
一、情境感应。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到野人部落去玩,部落的酋长专门派人和我们玩,我们一起听听是谁?(放音乐cd)。
二、看图识谱。
1、师:印第安人想考考我们,让我们拍一拍图上的节奏,我们一起看一看。
2、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用拍打肢体的方法拍出节奏。
3、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完整地拍出歌曲的节奏。
三、乐器演奏。
1、师:现在该用我们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了,请你们拿起乐器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的演奏姿势。
2、幼儿看图谱演奏乐器,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
四、听音合奏。
1、戴上印第安人头饰听音乐演奏。
师:让我们也来做印第安人,请小朋友轻轻地戴上头饰,听音乐一起演奏。
2、收拾整理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组织井然有序,过渡比较自然幼儿在活动中,收放乐器常规比较好,在用肢体动作拍打节奏时,幼儿会拍手、拍退、拍胳膊等等,对节奏的掌握很准确,这是因为幼儿平时积累了有关经验,在活动中,及时发现幼儿错误的地方,并给予纠正最后一环节,在戴上印第安头饰演奏,使活动推向了,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站起来,围着圆圈走起来,幼儿边走边敲,玩得很高兴。总的来说,活动的目标基本达成,活动效果也很好。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正确的读出10以内的数。
1、学习序数1—10,理解序数的方向性,正确使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排列次序。
2、激发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贴绒教具:10个不同的小动物、有10层10个房间的楼房图片一幅。带有编号的车票若干张、小椅子连成的火车厢、棋盘、棋子。
一、幼儿随着音乐《火车开开》去森林小区。
导入:小朋友们,森林小区要搬迁了!小动物们请我们去帮忙,我们快出发吧。看火车开来了,(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我们赶快拿着火车票上车吧。这些是火车票,你们要按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一会列车员会检票的。
二、给小动物们搬家。
教师提问:
a、从左向右排第5个小动物是谁?
b、从右向左排第3个小动物是谁?
2、看小动物们变成纵队向我们走来。
请小朋友说说从上向下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请小朋友说说从下向上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教师提问:
a、从上向下排小猪排第几?
b、从下向上排第5的小动物是谁?
三、给小动物搬家(集体活动)。
我们一起给它们搬家吧!(教师出示楼房图片)。
(1)我们先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
(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将小动物送回家。
a、小猫住在第5层,从左边数第9间房子;。
b、小兔住在第4层,从右边数第7间房子;。
c、小猪住在第3层,从左边数第10间房子;。
指导要点:幼儿能按照要求将小动物放到图片上。并能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动物的住处。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帮助森林小区的小动物们搬到了楼房,你们高兴吗?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做我们开始做的游戏——乘火车吧。
音乐再次响起,小朋友们按数字找出自己的位置随音乐《火车开开》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以内的连加连减教案反思篇十七
1、学习数形配对,并区分6和9,复习9以内的数字。
2、初步了解数字的不同排列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话号码。
3、通过编电话号码,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1、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
2、小猴、小熊、小兔的图片各一
3、幼儿每人两份操作图
4、铅笔人手一支5、玩具电话机一部
一、看图编电话号码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个星期,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要来过生日了,我们邀请几个小动物一起来分享生日蛋糕,好吗?请小朋友帮忙想个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呢?(写信、打电话、到家里去请、上网、发email等)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你觉得这些办法中什么办法最好最快呢?(打电话)
师:那我们就打电话邀请它们吧!我们要先查一查小动物的电话号码。我们先来查一下小猴家的电话。(出示小猴图片、几何图形组合图)咦?怎么只有图形没有数字呢?别着急,号码就藏在这些图形里面呢!(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并记录数字583469。请6位小朋友一起来示范)这就是小猴家的电话:583469(跟老师读两遍),(请一幼儿上来打电话给小猴:喂,你好!是小猴吗?我是月亮班的小朋友,下个星期,我们有小朋友过生日了,我请你来吃蛋糕,好吗?好的,再见!)
师:小猴家的电话终于打通了,我们还要查一下小熊和小兔的电话。(出示小熊、小兔的图片、几何图形组合图)它们的电话号码也藏在这些图形里,不过,我要请小朋友来找了,找出来了把数字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看谁找的又快又对。(也可考虑分两组同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请幼儿把正确号码写在黑板上:583496、582734)两组各派一个代表打电话邀请小熊和小兔。
二、感知数字的变化
师:电话终于打通了,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幼儿拍手)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小猴家的号码有几个数字?小熊家的呢?小兔家的呢?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呢?(因为数字的排列不同)观察:这三个号码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小猴家的号码是6、9,小熊家是9、6,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字,有的是2、7)相同的是什么?(三个号码都是6位数,前两位都有5、8)
师:老师经常要把6和9搞错,请小朋友来帮帮我,怎么样才能记住6和9。(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师:这三个号码中一共用了哪些数字宝宝?(幼儿说一个,教师出示一张数卡)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出来?(1)出示0:你们认识这个数字吗?(教师给数字宝宝按0——9的顺序排好队:这些有趣的数字宝宝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1象铅笔细又长,2象小鸭水上飘,3象耳朵听声音,4象小旗随风摇,5象秤钩秤重量,6象豆芽咧嘴巴,7象镰刀割青草,8象麻花拧一道,9象勺子能盛饭,0象鸡蛋做蛋糕。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师: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用0——9这些有趣的数字编出来的,小朋友家也有电话,但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请每个小朋友开火车来把自己带过来的号码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以后有什么事你们可以互相打打电话。
(1)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边读边说说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小结:我们山观地区家里的电话和小灵通号码都是由8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手机号码是由11个数字组成的,常用的比较特殊的电话象110、119、等只有三个数字组成。
四、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可以作为延伸活动)
1、师:这些数字真有趣,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呢?下面我们小朋友来做件好事,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这样就方便大家联系了,你们说好不好?(幼儿自编号码、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念所编的号码)
2、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教师装订)结束语:一本电话簿编好了,我们赶紧出去告诉其他小动物,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一、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小卡通,引领学生开展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做到这点环境的调控尤其重要。因此我选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中富有特色的小青虫——小机灵嘟嘟,带领小朋友参观数学乐园,并展开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中。
二、创设学习情境 增强实际体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一。在本节课中,我们创设了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情景,并让部分学生带着小动物头饰置身于“野生动物园”,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和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基数、序数、以及左右方位含义的认识。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并通过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三、联系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买面包”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加法解决,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以探索为主线,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中设计的“小兔玩游戏”活动,意在通过学生独立地认真观察,以学生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兔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提出了“9只小兔关在三个一样大的房子里,有几种关法?”的拓展延伸问题,引导学生先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出不同的关法,并试着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学生在摆、说、写的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受益,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合作交流的力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我们还设计了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一拼,鼓励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他们在拼摆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在教学8只小动物的左右方位时有争议,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台上学生的左右方向正好与台下学生的相反,那效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