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读后感(优质16篇)
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表达。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不要盲目跟风,要展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古都读后感篇一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想今年去一趟京都,疫情影响下计划也就泡汤了。读的时候也有一种读村上春树的感觉,只不过主角是少年少女的区别。回想起来这本书讲的内容倒是很简单,一对弃儿双胞胎,一个是被当地的丝绸商收养家境较好的大小姐千重子,一个是在京都周边从事体力劳动的姑娘苗子。某次意外相见后发生的故事,其中还牵扯到一些少年之间的感情纠葛。
故事很短,文章结束的特别快,有一种剧情还没开始的感觉,但还是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也许京都这座城市也是给人相同的感受吧。文章中从京都春季一直写到冬天,关于京都的三大祭和植物也都有描写,更多的是通过人的心里活动来侧面烘托这些物的美丽。印象比较深的是千重子对父亲说,这不就是京都吗,所有的东西都像是盆景一般。我很喜欢苏州的园子,倒是从没有觉得苏州的园子有盆景的感觉,还是有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感觉吧。对千重子的父亲也比较感慨,比较厌世的一个人,没有生活的压力的人,会因为一枝花而选择买不买一所宅子的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尽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追寻自己认为的美吧。接受没有意义的事实,尽可能多些体验,平静的活着吧。
古都读后感篇二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篇三
回首昨天,我们不难发现,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实仍有许许多多我们认为已经很完美的东西,仍旧还需要那么一些极小甚至细微的东西进行一下精心的点缀,包括我们认为无法更改的记忆亦同样如此,《雪国》一书的出现就为我的记忆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亮点,《雪国》一书已记不起是哪个假期读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许多时日了吧!然而书中精彩之处至今仍记忆尤新。
《雪国》的作者名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可以说成是属于现代主义系统的作家,然而,实际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许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说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资质都已显现出来,曾经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员,文章十分的新颖,内容也具有一定的近代性,也可以说成是十分异质的。而《雪国》则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其中是以《雪国》为契机,川端康成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封锁,自此充分的发挥了长篇作家的个性。
古都读后感篇四
喜欢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动和哀伤,我深深记住了这个一生充满密集的哀伤与彻骨的孤独但塑造了一个极致美的文学世界的作家,从《伊豆的舞女》、《千只鹤》、《雪国》再到《古都》,川端那种淡淡的忧伤始终挥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来是最纯粹、最动人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的呈现。
古都给你的感动是那种静静流淌的,你绝不会涕泗横流但也不会无动于衷,就像岁月静好这一个词一样,温和从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这里充满了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民间传统工艺的小店,甚至每一处小路,和服腰带上的花纹都在静静叙述着这里的古老和优美。
川端康成用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凉,秋的落寞,冬的清冷,无论是京洛八重樱压满枝头、青莲院的楠木还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无时不在。踏过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樱花、安静肃穆的尼姑庵、庄重典雅的神社,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工在这里完美地契合,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古都》将一年中各种节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为一个线索巧妙地贯穿人物活动,从葵节、袛园节再到送火节、时代祭,从赏花到参观各式各样的游行、祭祀活动,古老的都城,虔诚的信仰,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渗透其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座城市、对由来已久的风俗以及淳朴善良的人民的挚爱。
那一句“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闭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时光的阴翳,闻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种明彻的春光,一个少女踏春光而来。
千重子自幼因双亲穷苦被遗弃,善良的太吉郎夫妇无儿无女好心收留了她,将千重子视如己出般细心呵护。太吉郎夫妇从事绸缎批发生意,虽然现在行情已大不如从前,但是家境较为殷实,千重子虽然集宠爱于一生,但是她从内心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怀疑,因此变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无论处境如何千重子身上总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千重子也常为此忧伤不已。她纠结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细致地照料双亲,穿父亲构图的衣裳,即使看起来不那么合适;在任何事情上服从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读大学但是为了父亲的心愿宁可留下来继承家业。
千重子还有一个孪生姐妹,命运像一条神奇的锁链将她们连在一起。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终究还是会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欢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洁明净的杉树让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样,该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觉得自己的内心弯弯曲曲,“我顶多就是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觉也要凋谢了。”感伤的她梦到了那个在北山村庄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庄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现在她的梦里。不久在袛园节的参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祷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灵指引她们重逢。
苗子健康美丽,淳朴的喜悦让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为自己是遗弃的孩子而更加忧伤。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亲情却可以冲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与姐姐地位悬殊,她保证不告诉任何人他们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却牵挂着妹妹,她叫秀男给妹妹送腰带,自己还亲自为她挑选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气说服养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来,使她脱离贫苦。千重子再去见苗子,姐妹二人在雷电交加的山林中相拥,苗子更是冒雨保护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浓。
当千重子邀请苗子来她们家后,苗子含着眼泪说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碍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点。我想我索性隐形埋名算了。”当千重子希望苗子再来时,苗子摇摇头,始终没回头。
而养父母太吉郎夫妇对千重子的宠爱也深刻体现了深挚的亲情,他们从来没有把千重子当成弃儿看待,为她的将来考虑,为她的幸福谋划。千重子的母亲阿繁更是坚定的说不会把千重子的婚姻做买卖,只是要为千重子找一个好人家。当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孪生姐妹时毫不犹疑地叫她把妹妹带到家里来,太吉郎则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收养她,还向千重子承诺,“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爱你,对那姑娘我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彼此。”没有生离死别只是淡淡的爱,于细节中,于琐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动让你热泪盈眶。对于将孤独视为生命悲剧的千重子来说,亲情的温暖虽然不能改变那与生俱来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妇的爱给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动。即使身处寒夜,亲情就像那永不泯灭的灯塔指引着你,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断笔下的感情从来就没有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总是那么纯真,那么唯美,即使是爱情依然如故,没有牵手,没有纠结,但是那真挚的情感却始终萦绕在书中,真一与千重子从小青梅竹马,互为了解,感情深厚;龙助较千重子年长对她疼爱有加,为了爱情宁肯放弃继承权;秀男情不自禁地喜爱苗子,大胆地与苗子相约。
清逸的笔触,灵动的风景,纯真的情感,无一项占据全篇,无一项一笔带过,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与四时之景巧妙地结合,以名胜古迹为背景,以风俗节日为线索,将日本文化传统的物哀表现地淋淋尽致,纤弱、传统的美与深沉、风雅的悲哀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的结尾写到:“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也还在沉睡着。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真一还是那么天真,龙助只是帮忙打理店铺,苗子义无反顾回到了生长的地方,千重子飘雪的清晨望着渐行渐远的妹妹。
含蓄地结尾,却充满了希冀,期盼着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跃,期盼着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语着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静静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古都读后感篇五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千羽鹤》。《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全书到处弥漫着悲伤的美。《雪国》的背景设置在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伎”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者用美丽又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妓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一出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
一次岛村去她的家的时候,记得她说过每次去岛村那里都会穿一件新衣服,还会跟别人借,就为了让岛村看到每一个不同的而美丽的她。她会在意岛村说过的细枝末节的话深深地种在心里,可是岛村对她也许多数只是身体上的留恋,多么可悲。她的爱是徒劳的,不是吗?她的单纯没有换来同样单纯的感情,多少让人惋惜这个女孩子。至于她的亲人们的离开,她也无法控制,岛村最后也要离开她的世界重新开始生活。这未免太过残忍了,她于岛村是个什么样的过客呢?也许回到大城市的喧嚣中,岛村可以不再想起她,但是在那寂静的雪国,那个叫岛村的男子一定会在驹子年轻的灵魂中长久的驻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都读后感篇六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孙燕姿《遇见》),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读后感篇七
开始读《雪国》,发觉它与普通小说极为不同,似乎很难全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我的印象里,雪景是淡淡的,故事淡淡的,眼泪也淡淡的,甚至觉得这苍凉的唯美没什么必要,只在心底晕开一种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道尽了一切的沧桑感。这么不明不白地一页页往后翻去,直到结尾的那场大火,那“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的瞬间,叶子直挺挺的摔下蚕房,那火光在我心里倏地烧开了,一切猛地渲染上巨大的悲哀。“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在死亡的时刻,偶尔闪现却好像无处不在的叶子,终于交叠上她被困住的主人,叶子是驹子灵魂上的“渴望”的化身,二者共通的刹那,直觉得头皮发麻,大受震撼。
有人说,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追求无意义的意义。在驹子的炽热勇敢同岛村的空虚交织起来的时候,那一刻,是平静的决战,如同雪花落下时的静默……然而驹子输了,因为叶子死了,她没办法再守护自己对美好的向往了。那一刻,她“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
驹子多美啊,默默承担着照顾师父儿子的义务选择成为艺妓,一直坚持着写日记,嗅到岛村身上的东京气息,心中充溢起疯长的向往。“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喝醉酒的她“指尖都泛起好看的颜色”,她的笑容想必比鲜橘还要清甜。她渴望着所爱之人的尊重,边流泪边在爱里挣扎,叶子替她请求了两次——“请你好好待她”,岛村却说“我什么也不能为她效劳啊”。
在岛村的眼里,驹子为生存所做的努力,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是美的,然而,更是徒劳的。一个游戏人间的公子哥,他太清楚自己来到雪国和离开,无论期间发生什么故事,他的生活都不会因此改变,永远如此。不会改变,是不能,是不想,更可能是不习惯,深入潜意识的不习惯。他的灵魂不麻木,却虚空,以致在如此浓烈的绵绵爱意中,竟还能生出“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寿命长”这样的想法。
然而,这却是我第一次看到“空虚”的力量,空虚本身并没有力量,或许那力量是驹子太炽烈的爱一次又一次在那种空虚中无力地跌落,化为岛村口中“徒劳”的美、“徒劳”的爱、“徒劳”的生命,那时才展现出来的。这些无谓的挣扎、无力的力量、无意义的意义,岛村总占了前者的“无”,而驹子却深陷于后者之“有”。就像在漫天冰封的雪国里燃起一堆灿灿的篝火,也许温暖一时融化了身边的雪,岛村曾被驹子的真诚所打动吧;也许冲天的火光一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是生活锻造出的倔强坚强,驹子弹三弦琴时的力量感也曾震慑岛村呢。可这样的消耗总归会燃尽自己的。大概一片虚空是用再大再多“实在”的事物也填补不了的。而后雪花又重新落下来,会盖满所有的故事,似岛村永远给不了的许诺,是只留下灰烬的悲哀。
古都读后感篇八
说起川端康成的作品都离不开“物哀”的创作特色,这一特色几乎贯穿他所有的作品。事物嘛,都是客观存在的;哀嘛,是人对事物的主观意向、感觉、情绪,这些由于万物而引发人的低沉、忧伤、哀愁、迷蒙的情感其实是印映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
日本国民由于他们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看待世界美的视角,“物哀”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表达注重以物寄情,特别是那些瞬间的、生命力极短的绚烂、凄楚、纤弱,则格外被大家所珍惜和欣赏,内心由衷地敬畏这种美,享受这种美的感觉;如飘落的樱花、绚丽的焰火、漫天的飞雪、远去的火车,甚至逝去的生命。
他们做起这些来都特别正式、隆重、有仪式感。
例如《古都》的第一部分“春花”中的平安神宫,千重子与两小无猜的真一,在茶室外面的小道继续前行,遇到一个较大的池子。在“池边樱树的红色垂樱倒映在水中,凄美无比”这句话之前,是昏暗的林荫小道、嫩叶的清香和湿土的芬芳扑鼻而来、明亮的庭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清新、甜美。人美、情美、景美、花美,倒映在水中红色垂樱就“凄美”了,这完全是因为川端康成赋予千重子的个人感觉。因为千重子已经想好了,要告诉真一自己是弃婴这件事。
我不否认川端康成的《古都》“物哀”特色的存在,千重子和苗子姊妹襁褓中分离的事实,个人成长经历的现实以及重聚的情感碰撞,都使两人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故事本身就符合体现了川端的人生虚无和幽玄思想。但是,我从川端描述中也读出了另外的含义。
古都读后感篇九
漫步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之上,周围唯有一片黑暗,感受着雪花落在手心的冰凉触觉,看着雪花在手心慢慢的消逝,化作水汽飘向天空。小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读完《雪国》后才知道那是属于雪的悲哀,雪的徒劳。虚无主义是作者的全部,是对于灵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于作者来说,终极的空虚才是美的所在。所以,他创造了岛村这一人物形象。
岛村是个虚无主义者,他没有正当的职业,靠祖辈留下的财产过着悠闲慵懒的日子,精神极度空虚,没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标。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来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他欣赏的不是肉体跳出来的舞蹈,而是通过文字构建起来的虚幻世界。在岛村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
他的人生理念体现在作者构建的女主人公---驹子身上。驹子本是一位舞女,但因为师傅的儿子病危,需要钱来治疗,于是迫不得已卖身当了艺妓,在山庄结识岛村,在岛村问她要不要发生关系时,她的尊严使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写读书笔记,在来客稀少的山庄练习琴技,卖身当艺妓,明明被灌得醉醺醺但仍然认为客人需要她而去送客,渐渐爱上了不可能有结果的岛村。这些在岛村眼中都是徒劳的,他对驹子是抱有怜悯、同情的。表达了作者抱有对男女之情悲观的心态。但在世人眼中驹子是一位有尊严,热爱生活,敢于打破精神束缚的新时代女子。驹子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行男去世,自己喜欢的岛村因为喜欢叶子离她远去,自己的处境没有一丝好转。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不禁感慨世态炎凉,为驹子美丽的徒劳感到悲哀。
第二位女主人公是叶子,作者在写《雪国》时说到驹子是以真实人物改编的,而叶子是想象出来的人物。叶子的身上承载着作者对虚无之美的追求,岛村第一次看到叶子时是在火车上。叶子正照顾她的病人,岛村透过车窗看见了叶子的眼睛这一段描写很是深入人心。岛村对叶子的追求实则是对于虚无之美的追求。小说中叶子从悉心关照病人的形象到愿随波逐流成为山庄艺妓后岛村的态度微变,体现了作者对于叶子的欲压过灵的深深的失望,为叶子结局救小孩不幸身亡做铺垫。从叶子死前的挣扎和星河倾倒寄予了作者对于叶子超脱于世间的赞美和对虚无之美的追求。岛村对于叶子的逝去并不感到悲哀,相反却从叶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彻悟。但驹子却冲上前抱起叶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恶一样。两者截然不同的做法表达虚无主义的追求是灵魂的升华,是超脱于现世,对虚无之美的倾心、仰慕,对于肉体的欲的追求是徒劳的。
在现代,虚无主义被视作消极主义。因为这对于文明来说是不利的,但从虚无主义对于超脱世界上的自然之美的向往来看是没错的。本来世界上并无对错,只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作者没有正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赞成驹子的生活态度。因为岛村的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我要高考,工作,结婚生子,逝世。对于我来说,在繁忙的生活中有太多繁琐却不可舍弃的事物。有时在夜间回到乡下,坐在潮湿的草地上,望着满天星空,体会虚无之美,便足够了。
古都读后感篇十
“当千重子发现紫地丁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舞的成群小白蝴蝶,从枫树干飞到紫花地丁附近。枫树正抽出微红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飘舞,白色点点,衬得实在美极了…”《古都》一书的总体基调是安静的,唯美而不失清新,读完之后一股挥之不去的依恋感油然而生。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让每一位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篇十一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友情提醒:密集恐惧症患者此处请不要联想)。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篇十二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古都读后感篇十三
在纷纷扬扬的落叶飘落的时节,我有幸能读到川端康成的《古都》。这个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古都》的结尾是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该作是川端康成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了这一对孪生姐妹的心酸身世和纯洁爱情,写他们的美好期望。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深处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都”去看看吧。
古都读后感篇十四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古都读后感篇十五
瓦尔登湖是世外的桃源,古都是尘世之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涵盖川端康成的两篇作品,由于川端康成的深厚底蕴,及看书时间碎片化,这两本书我读得断断续续,以下简略地记述看书心得。
读《古都》,读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爱情、亲情、友情之美,喜欢千重子的单纯善良,喜欢她注视着紫花地丁幻想她们会不会树下相见的忧郁,喜欢书中描述的传统节日的神秘与热闹,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人性中最具有温度的盛事啊!本书所述让人感到一种浓厚的文化美,及清浅的哀伤与唯美,毕竟时代变迁,旧时候的很多东西已在渐渐不受重视,慢慢失传,这种难言的精神折磨,如千重子家的铺子、如他父亲,恋旧着被时代抛下。
第二本《名人》相较于《古都》难言的唯美更让人感到唏嘘及伤痛,隐隐还有一种愤懑的情绪。“名人”是世人对棋手的最高敬称,本书记载了本因坊秀哉名人晚年的告别赛,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书中写道名人既受极大的尊重又受到世人对偶像的破坏心理,很真实,喜爱与毁灭或许是并存的。
《名人》初读清淡无味,直至一半才渐渐进入书境,想知道后来怎样了?然我惋惜的是,传统之美的渐渐遗失,越读下去,这种痛惜、怀念的情绪愈强,名人之前,对弈会极大程度地尊重前辈,对弈重评输赢,更重棋艺及人品,把下棋当作一件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也佩服他们一盘棋能下几个月,把它当成自己心血精力凝结而成的作品来看待,那种“静”、“专注”的精神及时代令我神往。可是随着时代更迭,人们为了凸显“公平”,不断制定完善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断钻规则的空子,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借用书友一句:美使人有趣,敬使人厚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无规则的限定,这都应该是一句我们不能忘记的话,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毕竟如古人所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也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时代变迁,不是人心不古的借口。
古都读后感篇十六
窗外的老枫树发出了新芽。
小说不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古城,还动人地叙写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京都。主人公千重子是和服世家佐田家的长女。她有着高贵的灵魂,一颗心思细腻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心,一如那纯洁的红色垂樱。
然而时代却像个顽童一般和她开了个玩笑,在自己最天真、无忧无虑的豆蔻年华里,她却不幸得知了自己是弃儿。得知这一残酷现实,她没有怨恨,没有感到震惊,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反而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更加感恩他们。从她得知自己有个孪生妹妹那一刻起,千重子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她的妹妹,为自己妹妹的命运担忧,担心她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穷苦。千重子觉得自己和妹妹就像庭院里的那两株紫花地丁,分别在树的两端开花,但却永远不能相见。
终于,千重子在袛园节上遇见了自己的孪生妹妹——苗子。当她得知妹妹那多舛的命运后,愧疚不已的她想方设法地想让妹妹过得幸福……终于,两姐妹如愿以偿,相聚在一起。
望向窗外,老枫树上的嫩芽生长的正茂盛,然而树干上却并没有盛开的花。但是,总有一天,会有的吧!合上书,我似乎看见柴扉半掩的小园里,两株紫花地丁不知何时相遇,成了一株,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开得烂漫。美丽的两姐妹手牵着手,她们相视一笑,走进园中,消失在一片金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烂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