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实用14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深化阅读体验。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先通读整本书,全面把握其中的主题和思想。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一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读了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深受触动,并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在探索夏目漱石作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反思,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夏目漱石的作品给予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首先,夏目漱石的作品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恶意、崇高与低劣、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情绪的较量。读着这些作品,我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拥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欲望。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扭曲,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和宽容他人。夏目漱石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性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夏目漱石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人际关系经常是主要的情节线索之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通过他的作品,我认识到,人际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无论是家庭关系、友谊关系还是恋爱关系,都需要我们关心、体谅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夏目漱石的作品让我在人际关系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第三,夏目漱石的作品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品中的场景,展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深入探讨了人们的快乐、痛苦、苦闷等感受,使我对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正是通过他的作品,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真正意义。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更应该在琐碎的日常中寻找快乐和满足。通过夏目漱石的作品,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第四,夏目漱石的作品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他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阶级问题等等,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夏目漱石的作品,我开始关注教育公平、社会不公等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夏目漱石的作品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公民,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尽力而为。
总之,夏目漱石的作品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他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人际关系问题、展现生活的意义和关注社会问题等,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悟。通过夏目漱石的作品,我认识到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重要性。他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性、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人生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一一位穷教师家中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觉来观察人类的心理,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市侩哲学。这是一直善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儿。
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个人到那位穷老师家中偷东西,事后主人夫妇不厌其烦地列出被偷物品之量,还互相不断骂对方买的东西太贵,应......
我愿意变成《我是猫》中的那一只猫,给人们无限启发,助人们扬长避短,开辟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三
a男,人物关系有叔父、父母。
a男的父母双亡,与叔父关系搞僵,遂变卖剩余家产,独自一人在东京读书。
b男,人物关系有生父母、养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将其过继给医生身份的养父,养父资助其学医,b男叛逆,背着养父,用资金学自己爱好专业,当b男向养父母坦白后,关系破裂,生父母偿还养父母资助学费后,与b男关系断裂。
书中有大段文字描写几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含对待他人的感情和因为没有及时说明的自己心意,产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a男、b男之间。
b男因懦弱无能选择自杀;。
a男对b男之死自责自杀。
换作现代,a男用计谋获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犹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爱,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a男如愿与小姐结婚,随着小姐母亲病逝,b男自杀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过世,但a男仍旧无法心安。最后,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独活于世。
对于a男来说:
对于b男来说:
b男太过完美主义的自我极端要求,心智无法匹配这种严苛的自我设定。
人总是孤独的,b男何至于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前途无望选择自杀呢?
b男是否在行走于“修行之道”的过程中,动摇了,认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一种“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选择的。却在a男言辞激将下,复而无奈重返严苛的“修行之道”,内心实际上已开始向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拦截,自己又无法安心修行,当左右都无望时,产生了一张自我绝望,选择自杀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祭奠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为b男的死,a男受到影响,a男因对b男之死怀有愧疚,选择自杀。
a男寄送书信给作者,坦白内心不安与挣扎,即使有人可以倾诉,也无法抹去曾经犯下罪过的痕迹,最终也选择用死来获得解脱。
利己之心终究输给了道义之心,利己之心终究是害人害己。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2012年2月3日。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五
小说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如果是以前看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但是这次却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渴望知道故事的真相,另一方面,我也不想看到故事滑向灰暗的变化。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苦深表同情,以致读到最后不忍直视。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结局在前面的旁白中早已有伏笔,读到这里却没有意识到。整个故事看起来紧凑而完整,但语言却感觉少了一些流畅和优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评价,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一部夏目后期的忧郁作品。估计是在明治维新结束后创作的。在20世纪初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算不上主流作家,但他却独树一帜,因此他的作品至今在日本仍广为流传。
看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做文章: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处理情感的困惑,犯下了自私的错误。主人公自私自利的悲剧导致好友自杀,他因此余生都活在良心的谴责中,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痛苦。可以说作者过分夸大了故事的悲剧性,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感觉真实自然,没有一丝提炼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受到了真实的情节,又感受到了被夸大的悲剧,是矛盾的。其实,要化解矛盾,就必须理解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矛盾的形成和变化理解得越深,对这种矛盾的认识就越透彻。不同的结局只能从不同的人性中寻找答案。而且,一部小说不可能没有矛盾,也正是这样,它反映了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性。因此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结构精巧。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六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巨擘,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而深刻的描写人物内心变化而著称。在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时,我深受其启发和震撼,通过他的文字,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描述以及故事结构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夏目漱石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富有震撼力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人物之一就是《我是猫》中的主人公铃木先生。他是一个懒散而独立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只好和一只猫为伴。通过对铃木先生的描写,漱石展现了一个被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逐渐扭曲的人物形象。铃木先生虽然看似无动于衷,但内心却隐藏着巨大的矛盾和不安。夏目漱石通过铃木先生这个人物,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尴尬处境和内心的矛盾。
夏目漱石的情感描写也是他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善于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悲喜交织的复杂性展示得淋漓尽致。《三个人的晚餐》是夏目漱石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对三个人在晚餐时的交流与对话的描写,漱石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他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平凡的场景,却在其中展现了深刻的人际关系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夏目漱石让读者置身于故事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纷繁。
此外,夏目漱石的作品结构也是独具一格的。他经常使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我的个人主义》这篇小说中,夏目漱石通过故事的构筑,将读者带入主人公久坂龙之介的内心世界。久坂龙之介是一个情感复杂的人,他身处矛盾和压力之间,通过写作来寻找自我和解脱。通过夏目漱石对久坂龙之介内心独白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夏目漱石的作品结构精巧而巧妙,通过多重叙事视角的切换,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不同层面。
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我体会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观察者和解析者。他通过作品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夏目漱石的作品令人深思,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和社会。
夏目漱石的作品不仅仅在日本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葛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触动了读者的内心。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我不仅仅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纷繁。夏目漱石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入了解,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纷繁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故事结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引导着读者思考和思考人性的本质。夏目漱石的作品不仅仅在日本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他的作品,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和作家的使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纷繁。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七
因为喜欢那清新爽快的风格,自去年起,我开始广泛地搜集夏目漱石的著作。《虞美人草》是我读的第七本。这本书就算和漱石本人的其他作品比,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秉承漱石一贯的风格,情节简单而略嫌单薄,然而高潮处却又有急流涌现;人物塑造上与《春分之后》相似,都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但语言上又与之远远不同,因为瑰丽奇崛的描写而近于《草枕》。
事实上,《虞美人草》常为人诟病的也正是它过于华丽的语言。漱石在创作中刻意采用了繁杂浮华的俳体,字句堆砌到让人厌烦。然而基于对他其他作品的理解,我仍能从那华丽的藻饰中发现他一贯风格的影子。说实话,如果不是这若影若现的影子,恐怕我看不完全本,便要弃之不读了。
但是,这些瑰丽的词藻就真的是完全多余的吗?也不尽然。第二遍读时,我已有余裕仔细思考这些字句的意义,我发现,它们其实都与人物形象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甲野藤尾,一位容颜精致、才学丰厚的富家女,其兄名为钦吾。藤尾爱好文学、爱好诗,她的恋人小野清三就是一位诗人。刻画这两人时,朴白的语言显然是不合适的,文字中工丽的部分大抵来源于此。而钦吾是哲学家,复杂的思辨与议论则来源于他。而小野本来的婚约者孤堂小夜子,是一位来自京都的传统女性,京都的古韵在她身上就要有所体现。这些好像是我替漱石找到的借口,而为了证明这些是有所依据的,且看钦吾的挚友、藤尾本来的婚约者宗近一,此人是豁达不羁者的典范,而他的妹妹系子,则是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儿。刻画这两人时,可以明显地看出语言已没有炫奇之气了,反而与《三四郎》里平白质朴的风格相类。这足以证明《虞美人草》中人物与语言风格的对应关系是成立的。
这本书与漱石其他作品不同的.地方还有一点,在于情节的相互联系。第一遍读时我尚没有许多发现,第二遍时我就已确信,漱石在写作这本书前,其实就已将全部的情节构思好,完全没有一时兴起的突发转折。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赏玩一个精致的器械,每一个关节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是你能否发现罢了。
书的开始是甲野钦吾与宗近一一同游览京都的睿山。然而这却不是故事的开端。这两人游京都的缘起直到书的最后一章才完全交代了,甲野的父亲在国外客死异乡,而甲野的继母想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藤尾和小野培养感情,又怕钦吾反对,才以调养身体为由让他出门旅行。而撮合藤尾与小野的原因,则是想招一个上门女婿,以将本应由钦吾继承的家产据为己有。与此同时,甲野的父亲生前曾暧昧地暗示将把藤尾嫁给宗近,藤尾瞧不起宗近,所以这是母女二人都不愿看到的。然而,小野也不是完美的对象,他在年少尚贫苦的时候得到了一位名为孤堂的老人的资助,孤堂老人有一女,名为小夜子,按照世俗人情小野理应与小夜子结婚,以报恩情。故事的最后,甲野继母的计谋本要得逞了,小野托人向孤堂老人回绝婚约,钦吾也主动提出让出家产,离家流浪。而宗近为了接济钦吾,提出让他去宗近家,和一直恋慕钦吾的系子结婚。但是最后的关头,小野终于在宗近的一席话下幡然醒悟,决定不再与藤尾纠缠不清,而去履行与小夜子的婚约。在这一打击之下,藤尾惊怒而亡,甲野继母则悔过,求得了钦吾的原谅,由钦吾赡养终老。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是甲野兄妹、宗近兄妹、小野清三与孤堂小夜子。这六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钦吾超然物外,视金钱如粪土,对自身际遇毫不在意;藤尾则虚荣浮薄,追求对他人、对外物的掌控。宗近豁达而坦直,厌恶虚文伪节,为人毫无掩饰;系子单纯而勇敢,愿意与心上人漂泊天涯。小野出身卑微,对地位与金钱有着执念,又为世俗人情所迫,懦弱踌躇;小夜子身处新旧时代的交界处,面临着被新时代抛弃的危机,小野就是她唯一的希望。
虽然主体情节简单,但节奏把控得很好,相对于《门》与《春分之后》,故事也十分完整。初次读时,因为时间限制,我花了近两周,第二遍读时,一个晚上便可以读完了。之所以决定写这个系列赏析,首先是出于对这本奇书进一步探索的渴望,还有就是弥补《虞美人草》在中国并不风行的遗憾。夏目漱石继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之后也渐渐进入各大书店的书架了,但《虞美人草》还未能被介绍。陆求实先生的译本十分出色,但出版后现在也未能再版,实是一大遗憾。我本人不通日语,尚待日后学习,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虞美人草》中译本在中国市场出现。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八
郎朗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可很少有人了解他原来的艰辛道路,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解密郎朗的故事吧!
郎朗的父亲叫郎国任,他沉默寡言,非常的严厉,是个空军文工团的专业演员。朗朗家的条件不是很好,除了一架钢琴之外,(因为父亲相信郎朗有特殊的音乐天赋)几乎没有什么奢侈品。朗朗的父亲在郎朗三岁时启蒙郎朗练习钢琴,每天至少都是五小时以上。“练习,郎朗,你要每日每夜的练习。你要进你的所能成为最好的钢琴家,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想。”郎朗小时候应该是与游戏和梦想呆在一起的`,但是却认真的练习。我面对学了五年的古筝,几乎没有练习过,也对古筝毫无兴趣,对古筝没有任何感情。忘了跟大家说,每次郎朗练琴时,总是想着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变形金刚和孙悟空,想象着莫扎特、汤姆和杰瑞滑稽而轻松的表演。让他快乐地度过了练琴的时光。(朗朗是非常热爱钢琴的)。
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要想生存,只能竞争。郎朗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你只能得第一!”他一直是个非常充满想象力、非常单纯可爱的人,他创造了许多奇迹,得了很多第一。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故事片段是郎朗去德国参加的一个国际钢琴比赛,临走之前,一个女钢琴专家对他说:“郎朗,你是不可能赢的,不可能。”她的那一句话深深地刺穿了郎朗的心,可郎朗非但没有失望,反而士气更高了。此次比赛的对手,有十八岁以上的、比他大很多的人,还有国家很看好的文和清(政府出资让他们去参加比赛,文和清已经拿到签证了)。郎朗和他的父亲差点因为通行证还有五千美元的问题不能进德国了,而文和清因为有国家的支持,不必担心任何费用问题。一路上,文和清都受到隆重的待遇,而郎朗和他的父亲却备受冷落。所有的国人都不相信郎朗的实力。郎朗受一个名叫akira的日本孩子的启发下(细腻的感情,对钢琴的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明白了怎样融入曲子的真情中。结果,郎朗得了他那个年龄段的第一名。这跟他平时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
任何天才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的,而是一直在为一个梦想而努力着,付出了多少汗水啊!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铸就的。听了朗朗的故事,我们也应该为了我们的梦想而拼搏了!加油!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九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明治时期著名作家和社会评论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以深刻地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而闻名,尤其以小说《我是猫》、《坊っちゃん》和《草枕》等作品脍炙人口。夏目漱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现出对人性的独特见解。本文将通过对夏目漱石的心得体会,以五段式的结构探讨其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社会变革的见证者。他对人性的探索从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对人的性格、情感以及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他常常将和善的性格与功利的社会对立起来,进而深入探究这两种因素对人性的影响。比如,在《我是猫》中,漱石通过一个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虚伪、功利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漱石的作品中,他对于人性的刻画经常引发读者的共鸣。
夏目漱石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冲击。他对贫穷、社会阶层和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在《坊っちゃん》中,漱石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个体的束缚和扭曲。他同时关注着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以及浮躁现代社会带来的心灵困扰。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洞察力与对社会的批判,让人思考并反思现实。
第三段:夏目漱石的虚无主义。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在《草枕》和《心》中表现出了他对虚无主义的倾向。他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事件的发展,描述了人们在现实困顿和生活迷茫中所感受到的虚无感。从《心》中可以看出漱石关于个体人生的悲观观点:人生的苦短和无望,往往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力。虽然夏目漱石可能并不完全接受虚无主义理论,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确实引起了读者对于存在意义的思考。
然而,夏目漱石并不仅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人性的思考让他也有一种对解放的渴望和追寻。他认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种种限制和桎梏。他呼吁人们要追求自由并超越社会的束缚。在《草枕》中,主人公追求自由的意愿和对现实压迫的抗争,展现了漱石对解放的渴望。这种对人性解放的思考和追寻,使得他与以往的现实主义作家区别开来,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第五段:夏目漱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内核,注重人物的独立性和个体感受,进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很多后来的作家继承了他的思路和创作方法,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来表达对社会的态度和批判。夏目漱石的思想和作品将在日本文学史上永远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闪烁的明灯。
总结:
夏目漱石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和社会观察家的独特眼光。他的作品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影响,又呼吁人们要追求自由和解放。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对后世作家的启发和引导上。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社会与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十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金凤和银凤是两个好吃懒做的人,而草凤是一个勤劳、善良、能干的女孩,她们的妈妈觉得草凤难看,就给草凤吃稀的`、穿破的。而金凤和银凤却跟草凤的待遇大不相同,给她们吃干的,穿好的,还把她们打扮的漂漂亮亮。读了这个故事,我得到了一个道理:分辨人的好坏不能只看外表,要看这个人的真实行动。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草凤一样勤劳、善良,能干的好少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十一
经历了四天的时间终于将这本《我是猫》粗略的看完了,或许是初次接触夏目淑石先生的作品,对于他的文字风格还不了解,读起来不免有些吃力,起初看了两天才看了四分之一不到,后来仿佛就顺畅了许多,尽管是读完了这书,笨拙的我却没有参透!以下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拙劣看法:。
《我是猫》文中主要是以一只没有名字猫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生活,书中的主人公——猫以咱家自称,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亲切感,主观上抛弃了猫的本质,能够将其看待成一个讲述着,我们只是一个听众,听着猫对于人类的看法!这只猫不仅具有动物的习性更是具有人的思想意识,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和批判人类的社会。小说中除了主人公猫以外,还提到了另外的几只猫,同时又构成另一个猫的世界,会显得更加真实!
主人公猫是居住在一位穷教师家里的一只不起眼沧桑的没有名字的猫,这是一只有着广阔见识和敏捷思维的猫,也是一只至死都不曾学会抓老鼠的猫。这也是种反转之笔,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却不会善于思索,不懂得反思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动物界的猫所具备的能力。同时还写了他的小伙伴还有女师傅家的猫——三毛姑娘,车夫家的老毛,猫的世界也是丰富多彩,他们相互爱恋,仰慕,嫉妒等,理性的表达了不同家庭里的猫的视野和见解,从而反应了猫主人的生活品行。关于猫的关系有一段是特别的经典,那就是苦沙弥家的公猫对三毛姑娘的眷恋之情,那种情感远超过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的男人对于女人的情感,讽刺了日本社会,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只能是女人的现状,男女阶层分明,猫或许都比人有感情。还有就是车夫家那只壮士凶狠的黑猫对教师家这只没有名字的猫的歧视,这无疑是讽刺了人类社会的世态炎凉,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养育出不同性质的猫!
本文主要是以“咱家”来描述自己家主人的生活,主人的人际关系和性格风貌。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悲喜感,时而觉得搞笑,时而觉得心酸,教师自命清高的生活背后总是那么的心酸,而当他在他的朋友面前摆弄那些皮毛之计的时候又不免过于滑稽。
文中我比较喜欢的几句经典语录是“manyaslip,twitthecupandthelip”这句话源自于古希腊传说,译为“杯与唇近在咫尺,其间也有太多的意外”比喻人生福祸难测。还有一句是“所谓现代人之自觉意识,是指人们对人与人之间截然不同的厉害关系了解过于详细,甚至刻意去精雕细琢,并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变得更敏锐,也更敏感,最终,连一举手,一投足都十分的装模作样。”
当然还有很多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内容,我想需要再读一遍之后再来记录,同一句话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情和态度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这一次就算是接触了这本著作,还需更加深入的阅读。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十二
20世纪初,在日本的东京有这样三位年轻人:哲学专业毕业,厌世疾俗,不想工作,靠外交官父亲的家产生活的甲野,性格开朗,幽默乐观,大学毕业后参加外交官考试落榜,又参加了第二次考试的宗近,还有才华横溢,正在做博士论文,但贪慕虚荣和浮华的诗人小野。这三个年轻人彼此熟识,甲野和宗近是远房亲戚,两人在旅行中成为知心朋友。小野是甲野和宗近的学友,也是甲野同父异母的妹妹藤尾的家庭教师。宗近也有个妹妹叫糸子,天真温婉,善解人意,钟情于甲野。小野是个孤儿,京都的孤堂先生看他可怜,曾资助他上了中学,并且将他与自己的女儿小夜子订了终身……夏目漱石的名作《虞美人草》正是围绕着这三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展开的。虽然书中人物情感错综复杂并涉及到个人利益,但是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弱化不曲折,作者的重点在于表现三对青年男女迥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各自走向的人生结局,由此达到作者批判社会,教化人心的写作目的。
夏目漱石在《虞美人草》中的文字是多么精雕细琢,比喻、象征、对称等修辞技巧的应用是多么精妙,对于民俗、景物与环境的描写又是多么到位与风雅……这些对本书的赞美与肯定方面已经有不少人写了,在此我不想再重复,而是想从书中几个女性人物的性格、地位、心路历程以及最后结局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书中除了糸子之外,我认为其他女性——藤尾、藤尾的母亲、小夜子的生活都是极悲惨,令人同情的。虽然作者极力描写藤尾是个克莉奥佩特拉式的妖冶女人,容貌美丽、学识出众、谈吐优雅但虚荣骄傲,以自我为中心,最大的快乐就是让男人为自己着迷,一门心思地琢磨着如何拴住男人的心,如何靠手腕赢得男人的爱,最后的结局是得知诗人小野其实只是贪图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这一真相而自杀。但我还是无法讨厌她,只觉得她是个看错了人,错爱了人渣的年轻女孩。
她处在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织又分裂的时代洪流中,她一只左脚踩在现代中,另一只右脚却困在传统中。她虽是外交官的女儿,受到了先进的西方教育,践行自由恋爱,没有服从父命,喜欢和追求自己认为才华横溢,前途有为的穷小子诗人小野。看起来她是一位现代女性,但是她本质上还是一位传统女性,受困于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枷锁。物质上她依傍于父亲的遗产过活,精神上她依傍于年轻男子对自己的迷恋。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始终在男人身上,男人迷恋我,我就有价值,我就快乐;男人不迷恋我,我就没价值,我就痛苦。对同性姐妹又缺乏结盟精神,只知道嫉妒与比较。女性主义除了争取女人跟男人有一样的出生权、受教育权、就业权……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女人做到不把男女关系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情谊。假如藤尾不仅懂得欣赏男人写的诗,还能自己写诗卖钱,她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和收入,还能和小夜子、糸子在一起彼此支持,那她一定不会自杀,而是活得幸福快乐。
藤尾的母亲在书中被称为“谜”一样的女人,因她非常惊于算计,做事情喜欢玩心机,讲话总是云里雾里,永远让人无法确定她真实的心思意念,计划与行动。她为了获得丈夫的遗产,剥夺非亲生子甲野的继承权,一方面说为了甲野的身体健康劝其出门旅行,另一方面趁甲野不在家,操纵女儿笼络小野的心,企图通过小野入赘保证自己安度晚年。这个老女人在算计中蹉跎岁月,经常把自己搞得头痛疲惫,连豪宅中的美景都无心无暇欣赏,最后计划破败,痛失女儿,向甲野道歉:都是我的错,我会想方设法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她所有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让自己生存,因为丈夫死了,财产也没她的份,自身利益无法获得保障,她不能靠自己,只能靠子女而活。何其可悲!
小夜子最后没有和小野退婚,还是在一起了。但她的未婚夫小野是个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受东京的“文明开化”的熏陶,急功近利,为了目标可以耍各种手段。为了攀上富家女,少奋斗几十年,挖空心思极力迎合和讨好女人的欢心。现在一个“藤尾”自杀了,但是往后他极可能会遇见其他的“藤尾”(我并不觉得小野应该被狠狠批判,他深深受制于物质的无奈,其所作所为可以理解)。与这样的男人结婚,小夜子会幸福吗?小夜子自己是一个被父亲教育得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女性,贤惠克制,矜持乖巧,感觉未婚夫变心了也不敢去问一声,被人提出退婚也只知道躲起来默默哭泣,连一句抗争的话都没有,甚至还被生气的父亲甩上一句:真是不该生女儿啊!连身为女性本身都是错的,都被人否定,何其不幸!
我以为,在这样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女性缺乏个人命运与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缺乏现代女性自我的独立性,女人不能为自己的幸福做主是书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虞美人草》被视作夏目漱石个人文学生涯中的承启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作者借小说创作批判二十世纪初期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批判人的自然特性被时代思潮冲刷得越来越少,抨击现代文明的思想对传统的冲击,希望唤醒青年人重视传统的道德修养,追求道义与表里如一的真诚。但是我从中看到的是既不传统也不够现代文明,重道义的好传统被破坏了,没有被认真承袭下来,男女不平等的坏传统的毒瘤也未摘除,男女两性地位依然严重不平等,女人必须依附男人而活,女人不能主宰个人命运,女性的个人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女人争取独立与平等的道路还无比漫长。
现在谁还看难懂的文学,大家都在看简短、通俗,能够快速阅读的轻松文字。是不是有点讽刺?夏目漱石在一百年前就批判“文明”的急功近利,但是今天这批判的声音大家却是无法听见了,因为我们愈加“文明”,愈加快,快得都没时间听他批判了。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十三
因为喜欢那清新爽快的风格,自去年起,我开始广泛地搜集夏目漱石的著作。《虞美人草》是我读的'第七本。这本书就算和漱石本人的其他作品比,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秉承漱石一贯的风格,情节简单而略嫌单薄,然而高潮处却又有急流涌现;人物塑造上与《春分之后》相似,都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但语言上又与之远远不同,因为瑰丽奇崛的描写而近于《草枕》。
事实上,《虞美人草》常为人诟病的也正是它过于华丽的语言。漱石在创作中刻意采用了繁杂浮华的俳体,字句堆砌到让人厌烦。然而基于对他其他作品的理解,我仍能从那华丽的藻饰中发现他一贯风格的影子。说实话,如果不是这若影若现的影子,恐怕我看不完全本,便要弃之不读了。但是,这些瑰丽的词藻就真的是完全多余的吗?也不尽然。第二遍读时,我已有余裕仔细思考这些字句的意义,我发现,它们其实都与人物形象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甲野藤尾,一位容颜精致、才学丰厚的富家女,其兄名为钦吾。藤尾爱好文学、爱好诗,她的恋人小野清三就是一位诗人。刻画这两人时,朴白的语言显然是不合适的,文字中工丽的部分大抵来源于此。而钦吾是哲学家,复杂的思辨与议论则来源于他。而小野本来的婚约者孤堂小夜子,是一位来自京都的传统女性,京都的古韵在她身上就要有所体现。这些好像是我替漱石找到的借口,而为了证明这些是有所依据的,且看钦吾的挚友、藤尾本来的婚约者宗近一,此人是豁达不羁者的典范,而他的妹妹系子,则是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儿。刻画这两人时,可以明显地看出语言已没有炫奇之气了,反而与《三四郎》里平白质朴的风格相类。这足以证明《虞美人草》中人物与语言风格的对应关系是成立的。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篇十四
这是日本文学家、思想家——夏目漱石先生写的一篇生活小说,书取名为《虞美人草》,可能含有以花喻人,暗寓华而不实之意。书中描写了甲野、宗近、藤尾、小野、糸子、小夜子这六个年轻人纠结的世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宗近跟甲夜在爬山时候的对话:
“这世界上哪来什么实质的东西?正因为没有,这才需要一个雅号啊!”
“世间万事皆浮梦,哎呀呀。”
“唯有死亡,才玩不得半点虚假。”
“故事是一个悲剧,没有喜剧那样轻松,然而,就是这样的悲剧,才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世界那么大,钱真的是唯一的吗?有的人总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什么是钱办不到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钱能维持亲情,买来爱情,挽回过错吗?答案很明显,不能。芸芸众生,不择手段的人却又是那么多,如藤尾无异。
是的,我承认:没有钱,明天吃什么,睡什么,做什么都是未知。但是钱不是万能的,与人相处中还是要真心实意,真心待人,才能长久。我的感悟如此之深,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我讲故事,你喝酒,你会明白我今日所讲。
世间万事皆浮梦,凡事不要不在意也不要太在意,掌握平衡非常关键。我的工作就是和客户打交道,熟悉的,陌生的,热情的,冷淡的,没得选。扫厂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遭受拒绝;谈得很好的客户突然不理会了,意想不到的意外,客户的退货等……我们都要抱着平常心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但我知道我在患得患失的时候,主要的原因是自身能力问题,去抱怨不如静下心,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强大了,浮于心间的梦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命只有一次,藤尾的死是仓促的,也是必然的,这就是作者的态度——批判文明的急功近利。其实,成功,也必须抛弃抄小道的思想。若是有一日一条捷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定要注意中间按花花绿绿的陷阱。
当然一本小说看下来,学到的仅仅那么多,感触千万,语言无法一一表达。只能说很喜欢《虞美人草》这本书,夏目漱石先生文采洋溢,能品读他的作品可谓幸福之事了。(作者: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