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总结旅行经历,留下宝贵的回忆和经验。在写总结时,不要忘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汲取教训。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路,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4~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7页练习六第1~5题。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
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35。
2、练习。
完成p35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六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六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六的第2、5题。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目标】。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能正确辨认和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按照指定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电脑课件正方体木块若干。
谈话法情景引入发合作探究法。
一段:学什么。
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1、孩子们,看见大屏幕上的图片和黑板上的表格,你想到了什么呢?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板书题目)。
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品尝到合作的愉快,成功的甘甜。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二段我来学。
第一场比赛:(独立完成)。
1、课件出示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并板书(观察)。
3、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
4、汇报交流。(重点说明怎样画出从左面看到的?)。
5、课件演示。
第二项比赛(同桌合作完成)。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比赛,在第二项比赛中我们进行三个回和的较量。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1)同桌合作完成,看看哪桌搭的多?(两个方向)。
(2)指名汇报。
师:真是太棒了,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搭法。从两各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那么,搭这个立体图想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先猜一猜。
(3)验证(同桌合作)。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三个方向唯一性)。
课件出示结论填空。
第三项比赛(小组合作完成)。
看谁搭的多。用六个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三段我来用。
1、学生完成答题卡。
2、指名汇报答案。
一思我来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认真”二字,认真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这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样子,同时,我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四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略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二、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揭题。
(1)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2)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板书:洪水老汉)。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用波浪线划下来。(学生交流)。
(1)反馈评价。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2)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3)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从“跳舞”一词里,你读懂了什么?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狂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出示课件】。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第6到13自然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老汉是怎么做的?请用横线划出。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稳如山)。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3、反馈交流。
怎样的朗读才能显出老汉像一座山?
3、在这危难时刻,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指名朗读,评价)。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4、小结: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稳如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第14到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五)再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
【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六)作业布置。
1、巩固生字、新词。
2、完成《课堂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桥
洪水。
狂如魔。
老汉。
稳如山。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一、探究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二)化简比---完成练习题(后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比的基本性质小研究。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八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的主要内容,出示。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九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认识“皖、郝”两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构思。
先指导自学。通过速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在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理解,理清课文条理。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的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灯光,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3、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便围绕着灯光回忆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自学体会。
1、小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灯光?火光?
(2)作者为什么要用“灯光”作题?
(3)战斗前夕,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4)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可能在想什么?
(5)郝副营长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并在组内互相说说想法。
2、指导学生填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出现三次)讨论: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千万盏灯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如果大家能够国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第三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学,讨论写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2)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结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愿望,表现内心世界,使主题升华。)。
五、你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你想对革命前辈们说些什么?怎样才能不忘前辈呢?
六、写一写感想,指名读一读。
七、教师小结: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当我们安享灯光的温暖与明亮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没来得及见到灯光的革命先烈。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2、查找有关革命先烈事迹的资料,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3、灯光。
引起回忆。
灯光对往事的回忆。
回到眼前(现实)。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
2.学会搭建脚本弹奏乐曲。
3.学会利用变量实现自主变换角色运行速度的功能。
4.学会利用变量实现自主变换乐器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搭建“音乐线”的脚本。
难点:搭建“音乐线”的脚本。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你也会唱吧。可你能用scratch软件来设计制作一个小动画来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演奏它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可以做到!让我们一起进入音乐的殿堂吧!
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1.设置舞台背景并创建角色。
1)设置舞台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学生练习。
2)创建角色。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学生练习。
3)绘制“音乐线”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学生练习。
2.搭建脚本。
1)搭建小动物的脚本。
(1)小动物左右转动。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小动物左右转动的脚本。
(2)音符与数值。
音符用什么数字表示?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练习:将《我是一个粉刷匠》曲谱编写完整。
(3)设定乐器。
(4)搭建小动物碰到“音乐线”的脚本。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小动物碰到“音乐线”的脚本。
(5)新建变量。
学生自己新建一个变量。
教师讲解演示小动物脚本,学生练习。
小动物脚本。
2)搭建“音乐线”的脚本。
(1)“音乐线”碰到小动物。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音乐线”初步的脚本。
(2)新建变量。
学生新建变量,完成“音乐线”的脚本。
舞台上的变量。
3.演示成果。
(三)学习检测。
完成“我的收获”中是说一说。
(四)教师总结。
第六课音乐变奏曲。
1.绘制舞台背景并创建角色。
2.搭建脚本。
七、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经常通过网络教室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4.3.星期五天气阴。
今天的奥数课,老师一道题也没讲,只是带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溜达了一回。
我们共有13人,可比赛名额只有8个。显然,有5个人要离我们而去……在这13人里面,每个人都是班级里的精英,所以裘老师左右为难。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是奥数班的一分子,同学之间都已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如果一位同学没选上,我们就会为他伤心。
这节课,我们默默地……。
虽然,裘老师说:“以后大家还有相处的时间的。”可是,我们还是依依不舍。于是老师语重心长地为我们讲了她如何历经艰辛,承受压力,最后考上本科的故事。她为的是让落选的同学明白:他们不比别人少什么,只是少了一次参赛的机会而已,一点点小挫折不用放在心上。
我很痛心,尽管我连他们的名字也没记住。但对他们那一张张面孔,我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他那张黝黑的脸,她那张沉默的脸,他那张喜悦的脸……都铭刻在我心上。
虽然,我们十三个人里有五个人要离去,但是,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因此而褪色,13-5仍然等于“13”!!!
这节课,我们默默地,在情感的旅程上徘徊……。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投影出示注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2分钟)。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将心比心》,学完课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白板出示,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7分钟)。
师: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
2.师板书易错字。
扎(多音字)不禁。
3.白板出示词语,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感知课文内容)(8分钟)。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能读正确流利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更完整!)。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
第一件事:一位阿姨帮奶奶开门。
第二件事:妈妈鼓励为她扎针的护士。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理解课文。)(13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i.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师:文中的阿姨、母亲是怎么做的?找到读一读。
3.学生品读,说体会。
师:刚才人家谈得都非常好,其实在文中有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谁能读一读?
4.电子白板出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多人读。)。
师: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通过刚才朗读,相信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谁来谈一下。
5.生谈理解。
师: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多想想对方,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身边处处有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10分钟)。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装满了想说的话:你的感受、你的收获、你想说的话、你所想到的……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写好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练写。
2.全班交流。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六年级奥数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猜想激趣,导入新课。
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浏览片断,体会特点。
快速浏览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交流。
四、结合疑问,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质疑。
2.师生解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情节——浪漫有趣有惊无险引人入胜。
语言——轻松幽默讽刺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