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读书笔记(通用21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借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准确,不要夸张,也不要贬低自己的成绩或经历。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一
很多概念是民乐的乐理中没有系统研究或记录的。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和比较苹果和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davidlucasburge说过,绝对音高鉴别就和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442,443,444……)。
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和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二
只因为《弦理论》这本书放在家里,颇显饱学之士之风范,故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来一本。可谁知放在家中忘记看,一直到今天才想起。为把这本书看完,我决定每天看一个章节,每次写一篇读书笔记。
《弦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玄之又玄的维度、量子涨落以及黑洞复杂的问题。弦论声称所有物质的基本对象不是粒子而是弦。弦小到用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都无法探测到。
第一章主要讲了静能量这个概念。要了解静能量,我们需要先了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公式,用文字表达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如果将一磅的重物可以为一百万美国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连一根头发都可以转化成无穷的能量,甚至可以毁灭地球。当然,前提条件是将物体完全转化成能量。这恰恰说明了再小的物体都拥有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好好利用各种事物,就没有所谓的无用之物。有些东西会在我们一向不到的时候发挥它的用处,那将是我们难以相信的力量。即使我们人生的行囊再重,也不要任意抛弃那些暂时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
时间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四个维度中的额外维度。我们总是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其实是一个谬论。时间虽然对每个人基本上公平,但并不是完全公平。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膨胀。假设得慢你站在原地不动,而另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他的时间就会过地比你的时间慢。但是慢得微乎其微,慢到无法察觉。除非他的速度达到了光速。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光速。所以,时间对每个人是基本上公平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自己错失的一点点时间而叹息。我们可以用秒做自己的时间单位,来获得那些那些用分做自己时间单位的人的五十九倍时间。
《弦理论》像是一片寂寞的沙漠,只有用心向下不断地去挖掘,才有可能在这片沙漠上得到一小汪清泉,正是江山有待,待我慢慢行来。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三
天时间里读了两本关于音乐人的书《贝多芬:音乐世界里的英雄》,《三只耳朵听音乐》。一个古典音乐世界里的外国人,一群经历新中国成立和文革时期的中国音乐人。对比着思考,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
无论时代,地域,文化背景怎样不同,作为一个真正从事音乐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音乐是他们的生命,他们也在演绎着有着音乐韵律的人生。
贝多芬,从小就熟知的名字,有名的屈指可数的大钢琴家的一员。《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天才,耳聋,坚韧不拔,大概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渴望不可及,神一般存在无法触摸到的历史人物。
翻开书,如同翻开历史,窥看他的一生。贯穿一生的故事和音乐成就,从哪个角度去看,都可以写为一个专题。
他是天才。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给了他音乐的天赋。但是他的少年早成也包括:
家庭背景:他的祖父是宫廷里有地位的音乐师,他的父亲也在宫廷从事音乐工作,基因dna的遗传。
家庭教育:很早就开始接受正规音乐训练,祖父,父亲的悉心栽培之情。
早年教育:每天刻苦练习钢琴,少了孩童的天真无邪的玩耍时间。
成长圈子:音乐圈子。有机会接触到名师,接触各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乐器,和机会。
由此看来,天才也需磨练而成,那个所需专业环境和引导指引,在成长过程中也相当重要。
他是学习家。不得不承认,他很谦虚好学,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主动了解各种乐器,各种音乐体裁,徜徉于音乐海洋中。没有丰厚的音乐知识,无法触类旁通,也无法在知而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作力。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学,试,修,改,发表,这是一个学问家的态度,共通于自然科学世界。
他是情感丰沛的人。他有过单纯的爱慕,也有过世俗人一般想要稳定收入进入婚姻的追求,但父母家庭在他成长过程的情感伤害让他在感情处理控制上少了技巧。以至于爱慕他的女子很多,但是却没有走入到他的生活里。
他内心经历过各种冲突,矛盾,痛苦,绝望,身体上经历着无法向人述说的痛苦折磨,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了解身同感受这个词汇的深刻含义。
伟大的音乐家,或许都要经历巨大的人生痛苦,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生命力影响力的巨作!上帝加在他们身上的痛苦,或许是为了成就他对人类的巨大悲悯和拯救!
或许,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成就是用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谱写一曲拯救人类灵魂的乐章吧。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四
读《音乐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刻。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享受的一种艺术,它作为一门走进堂后,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要想让学生享受音乐堂,老师要在遵循音乐程标准的'前提下,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重视常态,关注学生在堂上的常态表现,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
谈到艺术,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功夫。首先要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表达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要想听得懂,学生要投入,要用心,即使细小的声音也要能明辨。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情,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老师不妨把音乐堂看成一个特定的舞台,让学生们带着充分的自信表现自己!
这里说到了"托"而不是凸,是因为我感觉在情感上要真正地爱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地陪他们成长。堂上应该加强人关怀,重视情感,否则单调的教学模式,机械的教学过程,陈旧的教学手段,苍白的教学语言,会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教学时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设计多种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聆听、体验、表演、创编,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堂生成的。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描述中,重点描述了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全身心热爱音乐,引领学生用心触摸音乐。堂没有规定模式,我们可以任意探究,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舞台。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五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有,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
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
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
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六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书的介绍不仅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并且同时构成了本书不同于其他图书只介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通过音乐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培养健全人格。
1、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
2、以节奏为基础。
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适于开端。(适于孩子)。
5、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
6、为全体学生的。
1、不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引导孩子和老师共同创造。
2、不注重结果,注重过程。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七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
——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八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有,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
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
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九
我觉得没有作家可以和华莱士的文字风格做同一分类——他是如此的特立独行,喜恶分明,张爱玲曾说写作是一件极为私密的事情,华莱士大学后期喜欢数学理论推理与哲学,他说,对于布鲁斯特的文学作品,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他建立起坐标轴的那一部分解说。与众不同的'是,他将这一点融入他的个人写作当中,使得文学写作杂糅进数学理论概念,例如他把打网球看作是一个平面几何问题:童年时代家乡经常刮起龙卷风,在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带龙卷风本就是家常便饭。高中时学习地理,龙卷风是云层上下温度差异过大,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形成了一个气旋,华莱士对于龙卷风的简析颇为有趣:
“于我而言,龙卷风就是圣容的显现,他们就如同许多强风那样,成了对平原z坐标的微微延伸,将我们从欧几里得平面式的犁沟、公路、轴线和方格中拉伸起来……在我们伊利诺伊州中部,龙卷风是无维度的点,在这个点里面,平行的线可以相遇,并且旋转、爆发——毫无道理可言。”
令我赞叹的是,少年时代这些我无比头疼抽象的数学公式定理,华莱士用于形容美国中西部平原龙卷风时,却变得具象化起来,通俗易懂且十分形象。也借用龙卷风也含沙射影:
“孤儿院会被夷为平地,人们会在距牲口栏将近5千米的地方找到死去的牛,但它们身上连一处刮痕都没有。力没了法则就没有了形状,只会留下大小和趋势,我现在坚信这些都不用学,我早在孩提阶段就只想了这一切。”少年时代酷爱网球运动的华莱士,不仅是村里技术一流的,而且很有天赋。他掌握了打网球的独家秘籍,这需要用到几何思维,并且你十分熟练的操纵气流。首先你要提前想出n次击球点,n代表一个二次函数方程,以正弦曲线表示对手的能力,用余弦曲线表示往返击球数目。还有考虑风的阻力,推力,回击力。对气流的熟练掌握更平添了他对网球这门运动的狂热,热爱促使他对网球这门运动更加专业。
话说回来,在华莱士的笔下,网球运动貌似成为了解抛物线方程天才数学家的一项运动,外行人看着十分有趣。当然,他自恃骄傲的去评论网球运动员特蕾西·奥斯汀和费德勒。又有些毒舌的去评论他们的不足和赛场上的其他行为。借用本书的引言,华莱士并不是借网球而诉说另一些事物,而是讲述他的童年生活和成长环境,如何让他热爱上网球,并对他的比赛产生重大影响,获得经验。因为自幼时对网球的天赋与热爱,华莱士绝对是文采中独一无二的网球评论家,或者又从这门孤独的运动中,你可以窥见这个怪诞天才作家一颗单纯炽热而又孤独的心。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
《音乐教学新视角》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系列丛书,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可见其后面强大的师资阵容队伍,这套系列从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多年来许多特级教师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或撰写成专著发表,出版,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书的作者吴文漪,系江苏吴江人,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小学)的副主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赏中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和“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教学特色,在我翻看了几页后立即意识到这位特级教师这个称号绝不是“水”的,含金量极高。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生动详实地讲解,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畅快。
这个问题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另一个含义是,只有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才能实现音乐的全部意义”的确如些,很多人说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不来电,那是因为在音乐中,人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人去接受她,音乐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与价值,这需要欣赏者具备必须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将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作者尤其提到了,听觉表象积累,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音乐思维的基础,音乐思维对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让我们意识到音乐对人自身的更深层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在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了此书不同其它以往的音乐类书籍:他摆脱了以往纯粹的案例教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来充实书的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更深层次地文化思索,对于那些喜爱文学的音乐教师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著作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技术到综合地编写,过于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则缺乏理论性,经验大于与科学,无法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而《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则更多地从音乐与文学方面来阐述,对于喜爱文学的教师来说更能激起共鸣,同时给重视音乐技能忽视审美教学的老师来说有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音乐人文类书籍。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一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对自己课堂教学很有帮助的书。这本书是张娟著的《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整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融入游戏的音乐课堂;第二章:创设情境的音乐课堂;第三章:多元组合的音乐课堂;第四章:操作实践的音乐课堂;第五章:有章可循的音乐课堂。
读完了整本书,给我内心带来震撼的'同时也把我引入深思,为什么张娟老师能够让学生如此喜欢上音乐课,我想那是因为张老师一直秉循着“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老师。怎样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老师,那就要取决于我们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认真的去钻研教材,要懂得“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用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这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教学态度。我这个学期主要教的是二年级低学段的学生,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在音乐课堂上融入游戏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节课有四十分钟的时间,小孩子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到十分钟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在一节课中总是唱歌,而是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去创编一些游戏或舞蹈等,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结合说唱、表演、游戏、欣赏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音乐课当中找到趣味,让他们活跃起来,去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对于学生,我们需要拥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渗透德育和美育,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美。
只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心理去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让音乐潜移默化地走进孩子内心,从而促进其素质教育的全面展。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二
为了充实自己,围绕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合唱课题,寒假期间,我专成买了杨鸿年老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从中,学到了关于合唱的不少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天籁般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少年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从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此阶段孩子的吸气量已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渐增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强以及对音准的掌握也比较灵敏。《童声合唱训练学》这本书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详细的从多方面介绍了童声的类别及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如何处理合唱音响平衡问题等内容。
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关于训练问题:
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对独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所以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3、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横向线条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小收获,对于合唱排练我所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探究,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与我们成长的一本本书中。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三
按照惯例,每年假期,学校都要布置一项作业就是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就想选一本跟音乐有关的书籍。很早就听说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和艺术家。
他兴趣广泛,有着深厚的学养,对文化艺术也有着诚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先后被国外数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创作,致力于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的普及推广。
于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岚清的在多所大学的讲话视频,一看就是两个小时,引人入胜。他说,人一定要有爱好,这样的生活才能够丰富,人活着也就比较快乐,从他的讲座里感到李岚清的音乐修养极高。
想不到,他老人家在过去的一年半中,跑遍中国20多个省市,300多所中小学,与超过10万名年轻人,齐聚一堂,让歌声、掌声和笑声连成一片海洋。他的讲座已成了视觉、听觉和心灵的盛宴。看过视频,异常激动,特意跑到图书大厦买了一本《音乐·艺术·人生》仔细研读,并做了摘录笔记,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去看看他写的书。
最后,李岚清将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对工作的帮助、对人生的启悟,以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睿智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崭新的视野:我想送给大家的几句话是: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音乐爱好者!
音乐的修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读了这本书,再加上平时自己的音乐积累,我现在感觉听一些经典的曲子,如果真正能够深入进去,就好比在读书,只不过是靠耳朵来“读”,那些有明的作曲家无不有着坎坷的经历,通过听他们的曲子,通常能给我们以鼓舞。
有时间就来听听音乐吧?音乐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四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几乎同人类发展的历史同行,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蕴涵着悠久与美妙的历史之音。特别是在西方的文化长河中,音乐更是其中一朵灿烂异美的浪花,它历史悠久,光彩夺目。西方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其结果造就了许多的音乐史巨著,而本书正是其中之一。
《西方音乐史》立足于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阐述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概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种种音乐艺术风格,介绍各种音乐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使读者在认识到一众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之余,更能了解到产生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社会背景和该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审美特征,从而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书是一堂深入浅出的音乐历史课,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也甚具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直至今天,在人们陆续发掘出的约40件古希腊乐谱中,大多还都是些残缺的片段。因此有人认为,把中世纪作为西方音乐的开端更为合适,因为这时才有较多的音乐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直接传演影响后人。然而,从古至今大多数的音乐家们都要把西方音乐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技艺。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音乐的文化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五
《我的音乐札记》是作家肖复兴的“巨著”。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感。
“这是为孩子写的古典音乐简史,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它比音乐考级重要”。这是印于封面以及书背面的一段话,我想这便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不夸张的说,这也许是一本音乐家的轶事,因为这本书记载着许多对音乐,特别是对古典音乐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的成长历程以及一些特殊的经历。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震撼感”的精华所在这处。
这一本书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不是所有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庭,也不是一切成功都是“天赐”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都是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自己执着的.信念才能获得成功的。
比如说18世纪的音乐家莫札特,他的葬礼是凄凉万分,他没有钱去买属于自己的墓地,只是随便埋在了一个贫民的公墓里。他下葬那天,他的妻子正重病不起,最后他妻子再来找他时,连墓地也找不到了,可怜的莫札特死也不瞑目呀!他一生贫穷且早年英逝,但他虽然贫穷,可谱写出了大量不朽的流传于世的世界名著。这说明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付出才有回报,是要经历风浪的。
再说贝多芬,他从小双耳失聪,他听不见自己所创作的优美乐章,也听不到观众给予他的肯定的掌声和赞美,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听”同样能创作出一批华丽经典瑰美的音乐。他是一个传奇,他曾经因为自己的耳聋而感到痛苦和屈辱,甚至想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音乐让他最终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这一苦难。最终取的了成功。是他让我又一次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付出才能取的回报。
这一本书通过讲述多位杰出音乐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不是为了考级,加分而去学习音乐。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六
这个暑假利用假期时间好好拜读了由秦德祥、杜磊先生编著的《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小学最为常用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卡拉博·科恩教学法、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六种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
在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中提及十条规律,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当学生盲目地回答问题时,你不要马上接受,而要表示惊讶地反问:“是吗?……你能肯定吗?……为什么你这么回答?……是这样?”这些提问的背后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问题和答案,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陷入一个怪圈,喜欢站在传授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掌控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能贴近答案的时候,作为年轻老师总是显得着急,容易打断学生,或者刻意去引导学生。虽然这样能把一节课的内容上完,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应对这个难题的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尊重学生的“狂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多给学生鼓励的话,一些信任的拍肩以及一些带有安慰的微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学法和教材,否则就会僵化等等。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七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着、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指间下的音乐》这本书籍。
《指间下的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着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着。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指间下的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指间下的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指间下的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
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指间下的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指间下的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八
《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十九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音乐理论的书,看看蛮有意思的。
很多概念是民乐的乐理中没有系统研究或记录的。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与比较苹果与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
绝对音高鉴别就与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
经过观察,我发现,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以学西洋乐器的为主,尤其是学钢琴的。而相对音高的鉴别,就是可以通过耳朵,听出音程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对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听出一个和弦里的每个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类型,比如说“大三和弦”一类。
通常我们在调音的时候,调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标准音对,第二根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与第一根弦的音程关系来做调整,这就是相对音高鉴别的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
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与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
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二十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一书,全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音乐课堂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音乐活动的规律及实践的意义。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有一篇章提到得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基础教学,让我感触很深,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基础教学的根本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
我最得益的是第三章多元组合的音乐课堂,这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看后我很有感触,决定在以后我的音乐课堂中也来一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们喜欢上这样多元化的形式和课堂,一改往日的漠然的态度,更加喜欢积极的参与和表现。可能我的构思还不完善,运用的不怎么的纯熟,但是我找到了一种潜在的新的希望。这些教育形态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反思,也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音乐思维、情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果能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维,通过音乐思维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中还重点阐述了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决定因素。比如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教师的`权威不是靠所谓的威严树立的,而是靠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的。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时刻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音乐课读书笔记篇二十一
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从1905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柯达伊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练习教材和有关音乐教育的文章、评论、讲话,以及同众多优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教学方法,被国际教育界统称为“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这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最有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这是因为对儿童而言,音乐最符合他们的天性,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柯达伊说:“音乐必定是学校课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
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早期训练,唤起其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获得音乐的体验,形成好的音乐品质和趣味。当孩子们对音乐形成了好的趣味,将一生都不会被轻易地改变。同样的道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早期训练的人,就不会获得实际体验音乐的机会,渐渐地,对音乐的感觉就会变得麻木。正如柯达伊所说:“对成人采取任何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人坏的品味是无法被改进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个从早期就被发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轻易地被破坏的。”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一切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但儿童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就要谨慎,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儿童音乐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好的作品,才能用来教育儿童。而民歌正是这种最适合于学校教学的音乐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柯达伊这样说道。因为民间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就逐渐消失,而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同时,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歌曲朴实、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过民间歌曲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找到民族的根基,唤醒儿童“我是谁”的民族情感。
当然,仅仅学习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够的,对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也十分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熟悉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什么是好的音乐,那么说再多的反对坏音乐的话都是徒劳无功的”。
1.实践。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实践是获得真切体验的重要途径。正如柯达伊所说:“只有实践能够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仅仅靠听音乐是不够的。”儿童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
2.歌唱。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为音乐教育手段。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所以说普及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歌唱能给人最直接、真实的音乐体验;歌唱训练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形式、曲式分析、和声功能等等,都能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儿童在学习器乐前先学习了歌唱,这对他的器乐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柯达伊歌唱教学尤为重视合唱。在合唱中,学生学会彼此倾听,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合唱课还使他们习惯于注意指挥,这对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纪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强调尽量少用器乐伴奏。歌唱时如果有器乐持续地做伴奏,学生会因为有器乐的引导,而依赖器乐,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音准,长此以往,学生在无伴奏歌唱时,音准就会出现问题,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减弱,而歌唱就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运动。
3.听觉训练。要让儿童进入到音乐中去,就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读写能力,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果不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学习,就不能够理解音乐。而读写的教学,需要通过听觉和歌唱训练来进行。具有良好的听觉是音乐记忆的基础,它会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因为所有的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需要听觉的引导。
4.相对关系唱名法,也称首调唱名法。在首调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动改变的,但调式音级却有着固定不变的唱名,简单地说就是移动的do。
教学中使用首调唱名法有以下三点益处:首先,锻炼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调中,1级和3级的do、mi两音的音程关系是大3度,在g大调中,1级和3级的sol、ti因为固定了调式音级的关系,就要唱do、mi,那么它们的音程关系也就是大3度。其次,锻炼了固定功能。同样是因为调式音级的固定关系,所以不论在那个调,看到1级就是主,看到4级就是下属,看到5级就是属,如此等等。第三,易于看谱(识谱),提高视唱的准确性。对于专业音乐学习者而言,首调唱名法可以让调号多的乐谱变简易,加快视唱速度,提高准确性。对于非专业者和儿童来说,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学会读谱。
5.节奏训练。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单独形成句式和结构。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节奏名的使用,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训练时通过口读、手拍强化学生对节奏的印象。教学中配合单声部、多声部的训练形式,使学生不会觉得节奏训练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