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精选13篇)
大家都知道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能够推动我们前进。总结要遵循逻辑和线索,确保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下是小编搜集到的一些优秀的总结例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一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要有充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正规还不失独特的教学方法。 有人看到这些后会说,别说了空谈自相矛盾。稍加解释一下,我说的正规是要完成国家对教学要求,教育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要成为教条的奴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中,具有自己的的特点,使你的教学从容不迫,就像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给学生艺术般的体验。
还不止如此,教师除了博学多才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会和让学生会是两码事,不管教师的知识水平多高都不代表他的学生水平高低。教法是联系教师知识和学生头脑桥梁,让学生学会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讲教和教法尤其重要。一堂课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关键看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是不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没有这样的课的老师说是好老师,怕是有些牵强。
其次:教师自己应该有健康的心理。
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部分教师自私心理严重,合作精神差。本人是教师,说这些有些大逆不道,但我还要说,不说不为快,不妨把本人也算一份,免得大家群起而攻之。
心里不健康,你说怪谁呢?虽不能说全是你的错,难道你没影响他吗?
再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
我们都说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教师如果把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会出那样的人才吗?所以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而且老师的关心往往更理性,也更让学生接受。更何况越是生活物质无忧学生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越能使得心理问题突出。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也会让学生家长更加理解老师,和老师形成合力,教育好学生。而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社会犯罪低龄化,大多是因为其心理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而至。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教育得就得尊重、理解、贴近他们;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有了错不管不问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有了错就劈头盖脸的不讲方式不讲场合的批评反倒会起反作用。我们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让我们的管理是学生更愿意在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是把学生的形象当众撕毁。让学生自觉地去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主动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二
英语教育是一个很有使命感,很引人入胜的专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哪些?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相信这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一个把过去完成时态讲成现在完成时态的老师是很难称的上是一名英语老师的,一个学生问一个单词就要去查一次。
字典。
的老师也很难让学生喜欢上他(她)!所以从事英语教育的朋友们,问问您自己,您对英语是否达到“精通”的程度?是否可以达到或者几乎可以达到听得清晰、说得流利、读的明白、写的顺畅、译的自如的程度?如果达不到,那您最好还是退一步把英语学好再说,光有一腔热血没有真功夫是在耽误您的学生,更是在耽误您自己。
这一点几乎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的英语老师刷下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果发音不标准那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学生都在模仿你,如果你把i读成e,那到了学生那里很可能就成为了o!教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学生争相模仿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都不标准了,那教师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原因是,假如你有近乎完美的发音,那学生也会从心眼里佩服你,走近你,学习你,模仿你,最后喜欢上你,你的课也会上的越来越轻松;反之,假如你的发音很糟糕,学生发现你和录音带上读的不一样,那你想学生还会佩服你吗?你的课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学习者,你的发音只要大差不差,外国人能听懂就可以了,因为英语只是一个工具,用出去就行;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发音突破,因为你是在教别人学英语,所以意义格外重要!一口破烂的英语发音将会把你远远隔在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门外!
为什么有的课上的让人昏昏欲睡,而有的课则让人上的热血沸腾?我想关键就在于对激情的运用!激情太重要了!没有激情去上英语课是很可怕的,学生也很难被你调动起来!然而激情不是外在的。
口号。
也不是乱喊乱叫它是源自于你内心的那颗你不安分的心那颗渴望将你的才华奉献给学生的心只要你有激情你的课也会跟着像着了火一样迅速升温。
不管我们把英语讲的多么的天花乱坠,英语学习归根结底还是很枯燥的!再懂事、再听话的学生在听你讲了一整节课的语法后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英语老师则会让学生忍俊不已,让课堂时时刻刻充满着欢笑声,这样的课是很让人着迷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刻意的去找几个笑话放到课堂上讲,也不能一堂课老是去讲笑话,所有的幽默应该都是发自内心的,是应该与自己的课浑然天成的,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我们同时也要说的是,幽默有时候是天生的一种素质,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如果你觉得你不是那张擅长幽默的人,也没关系,只要你把课教的精彩,学生也照样会很喜欢你!
不管你现在多么的受学生喜欢,课讲的多么的好,你都不是完美无暇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们不但自己要努力去做到优秀,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秀!所以我们要经常听一听别人的课,听一听学生对其他老师的评价,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哪怕一个小动作都可以值得你反复学习直到用到你自己的课堂上!其实课上的不好的老师我们也应该向他(她)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反面的东西,学习他们为什么不受学生的喜欢,然后把这些你认为的缺点从自己身上彻底抹掉,让它们永远都不要在自己身上出现!
只要是人就没有完美的,只要不是完美的那就会出错,英语老师也是如此。在课堂读错一个单词或者出现拼写错误是不罕见的,学生往往并不知情,但是一旦你注意到了,或者课后想到了,那该怎么办呢?是装作不知情,不去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还是勇于承认错误?我想大家都会喜欢后者。讲错了有什么关系呢?你又不是故意的!但学生是无辜的,如果学生后来发现你当初讲的东西是错的,那我想他(她)会更不喜欢你!所以让我们勇于承认错误吧!当然了,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能力,一方面能小心则小心将讲课的错误率降到最低,如果我们每节课都告诉学生上一节课讲错了,那也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加以提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学科素养、中学教师、音乐学科。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xx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4]王玉华.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钢琴伴奏是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高效的弹奏能力、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坚实教育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职业素养。
钢琴伴奏是使声乐、器乐、舞蹈等相关表演艺术焕发艺术魅力的催化剂。只有当钢琴伴奏与器乐、舞蹈、声乐融合起来时,音乐才会富有生气和感染力,音乐内容才会得到完整的表现。钢琴伴奏是一门与独唱或独奏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它们共同塑造艺术形象,抒发和表现音乐内涵,是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钢琴伴奏是一门包容性强、涵盖面宽的艺术,钢琴伴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它要求伴奏者,即执教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弹奏技能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丰厚的文化教育底蕴、较高的音乐艺术素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准确把握音乐风格,具有正确的艺术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
钢琴伴奏与独奏相比,除了一些共同的钢琴技术、技巧外,像钢琴触键的方法、踏板的运用、钢琴伴奏作品的整体艺术处理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钢琴艺术是一个细微的艺术,尤其是它的触键方法,在钢琴演奏中是十分讲究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钢琴伴奏中,伴奏者不仅要顾及自身弹奏音乐的音色效果,还要兼顾音质、音色和音量方面的特殊合作要求,以求达到整体音响效果上的均衡与和谐。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在钢琴弹奏中的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如果在钢琴伴奏中应该使用踏板,那么是全踏板、1/2踏板还是1/3踏板以及何时踩下去、何时放掉等问题,都必须认真推敲,并非常讲究地去使用。
钢琴伴奏始终是伴奏主体的陪衬,其不可能像独奏独唱那样一味去追求作品的精雕细刻。在高等音乐院校从事钢琴伴奏的人员往往会遇到大量的曲目需要你去伴奏,而且曲目会有一定难度的情况。此时,提高伴奏者快速掌握音乐作品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它就要求钢琴伴奏者能够“多”“快”“好”“省”地掌握音乐作品。“多”即尽可能地增加伴奏曲目数量;“快”即上手快,能够很快地熟练曲目;“好”即尽可能地处理好伴奏曲目,与伴奏主体配合好;“省”即能够有效地省去烦琐的艺术处理过程,抓住曲目的主要特点,与伴奏主体相配合。视奏能力强,应变能力快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伴奏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这能为歌者、舞者以及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失误起到及时的补救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讲,批量性、快捷性、灵活性和应急应变能力是钢琴伴奏者特有的、必备的职业素养。
音乐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如音乐作曲理论、音乐史学理论、音乐美学理论、音乐教育学理论等。如果一名钢琴伴奏教师欠缺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配置等作曲理论知识,或对这些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那就无法真正弄清作品的内在音乐结构和艺术逻辑发展关系,更无法理解音乐作品并使之艺术化。这样,在面对复杂的音乐时就会束手无策,无从“弹”起,弹出的伴奏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杂乱无章,全然达不到应该具有的艺术效果。另外,只有音乐作曲理论作为知识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钢琴伴奏者还必须具有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文献等方面的相关音乐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伴奏者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蕴涵的哲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等,使其对伴奏作品做出优化的艺术处理。同时,对伴奏者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意义也大有裨益。只有挖掘出自己所伴奏的作品本质中更深一层的音乐思想,才能够把作品的`实质展现给听众,从而与听众产生高层次的情感共鸣。
钢琴伴奏作为一种外在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是表演者内在素养的集中反映。钢琴伴奏的弹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弹文化”,出色的钢琴伴奏离不开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加深了,音乐感受力才会随之丰富起来,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文化修养常常制约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程度。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人文功底,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及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文学、历史、戏剧、电影、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来提高自身理解作品、剖析作品的能力。众多音乐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识是多样的,钢琴伴奏教师必须阅读大量音乐文献、音乐历史与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判断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准确而完美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不少中外名曲都与文学、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一些标题性的音乐作品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小说、戏剧或诗歌等,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去理解这些作品。例如,钢琴家傅聪之所以能把中华民族的戏曲、诗词、哲理、绘画在其钢琴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得益于他的父亲——傅雷先生自幼对其传授古今中外文化知识,培养了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结果。所以,全面加强文化素养,从浩瀚的科学文化知识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激发灵感,是所有钢琴伴奏者终生的必修课。
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教育理论,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基本的钢琴伴奏教学手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这才能够完成“钢琴伴奏”这门与众不同的课程教学。在钢琴伴奏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告诉学生。钢琴伴奏者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对钢琴伴奏应该具备执著的追求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次伴奏任务都要一丝不苟,积极配合,要具有善于与人合作,时刻保持谦虚、随和。在与合作者进行再度音乐创作时,应将自己的情感与合作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在演唱(奏)中得到音乐的提示和烘托。所以说,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伴奏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作为其钢琴伴奏教学工作的保障。
钢琴伴奏教师需要演奏以及教授的伴奏作品多种多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作曲家及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跳出钢琴的局限,甚至跳出钢琴伴奏的局限,像指挥家研究总谱那样去分析音乐作品,力求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对伴奏曲目有着全局性指导意义的整体性构思,这种整体性构思恰恰是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钢琴伴奏教师还应该养成一种随时总结构思和教学方法的教学习惯,不断探索、发现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技巧,通过教学实践提炼出相关的教学理论,然后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再指导教学实践。钢琴伴奏教师应该在钢琴伴奏教学中寻找问题、产生课题,并最终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完成课题研究。这样一个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方面锻炼了钢琴伴奏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主动性,维持了自身钢琴伴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钢琴伴奏学习做出了表率,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高效的弹奏能力、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坚实教育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伴奏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钢琴伴奏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钢琴伴奏课程的质量和艺术品味,好的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带给钢琴伴奏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可以使歌唱家的歌声变得更美、演奏家的演奏变得更加动听,更可以使钢琴伴奏的后备军充满活力。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五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综合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促进学科教学与教师成长的重要的因素,在新的形式与环境下,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化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素养。从教师的专业化入手,探讨教师的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高职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素养,而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就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的水平,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一、高职教师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心里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审美情趣,高职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相反对于高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是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在专业化的要求反而比高校的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任何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敲门砖,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的知识,而且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常文利认为,高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这是对于面对的教学实体来说的,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不是追求学术的群体,对于相当多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你不能通俗的表述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牛弹琴,这样的话,你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一个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对专业的东西进行汲取的话,那么他就会固步自封,最后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手段,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在于精修一二门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高职教师。
其次是心理素质,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主体,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有着一种反感。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不是学生害怕老师,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老师的教育成果,因此老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它也是高职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要克服以往那种知识传输的模式,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高职教师很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而且所面对的教学的主体来说,也是素质比较的低下,因此要时刻的避免这种心态,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克服在人生中、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的适应教学主体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强化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挑战的心里素质。
再次是审美情趣。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因为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受影响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纵览社会各个角度,各种流行的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尤其是新鲜流行的时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看来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而且更有可能是达成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道很好的桥梁。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重中之重,栗显进认为高职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之外,要做到四个转变,那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素质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教研能力上,由弱势向强势转型。”当然这个不是简单的四句话能够概括的,实际上,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世界性教育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本不断的涌入,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看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达到的一个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林。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专业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能力,就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素质之后,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要全面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的话,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的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是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就是从1681年算起,因为在这一年,拉萨尔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师范学校的诞生。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的地位,为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视教育教学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路程。教师专业化,通常认为包括这几个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为教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教育的新观念是指,教师应该认清知识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从教者的条件,而只是一个前提,有知识不一定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而且即使一时是一个好教师,也不一定永远是一个好教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了时代的后面,高职的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充实自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次是加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缩短教师的适应期。一个教师,实际上来说,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学科专业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敲门砖,而教学专业则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优秀者的保证。如果一个高职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的素质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而高职的教师往往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有学科教育论等课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职前培训,只有经过了这个培训,才能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再次是建立高职教师在教育的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高职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文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文教育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这个是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比如数学的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几乎是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做的事不过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但是高职教师却有着相当的时间性的要求的,如果说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高原现象”的话,那么在高职的教育中,就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高职教育的面向不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学生的职业的教育,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要时刻的把握这个导向,否则就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从业机会,而这个就要求高职教师时时刻刻的学习,不仅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业内之间的交流,把握市场的导向,学校应该支持教师参加过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创新意识。
最后是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这个是最基本的,但是却也是最为首要的,我们要保证从教人员有最基本的从教资格,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严格的审查教师的从教资格,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与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的素养中出来的,它的专业化发展不过是要求素养不断的提高,也即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不可否认,当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高职教师素养提高的瓶颈,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尽管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还有对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过低,我国对于普通高校的准入资格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过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研究生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20%,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树立专业理想。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灵活机智的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本着对主业知识的爱好,对学生尽责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兴趣,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良好的称职的高职教师。
第二,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全面发展。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他也是一代人的培养者,他的影响是一代人在这个社会的放射,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人。否则,他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专业能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方法能力是一个学生如何解决意见事情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主要的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畸形的人,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是失败的教育。
第三,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里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含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是专业学科的能力。比如首先是与人沟通善于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主体来因材施教,抓住一代一代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教学创新能力,尽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是实地教学,不要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还有时刻学习的能力,比如学习新的知识与新鲜的事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尽快的把握市场的导向,开拓新的学科。
总之,高职教师的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与保证,而高职专业化的实施又促进了高职教师的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保证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六
社会高速发展对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高科技的应用,素质教育的提倡,新课改的进行,一系列的变化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哪些?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要认识到教师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发展、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参与教改与教育科研: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
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而教育魅力源于做人的楷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对教育事业有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对学生有高尚的情感;对自己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科教育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要求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教师为实现有效教育,必须有理解他任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克服个体工作意识,建立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教师还要建立与家长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关系,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协作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有效的工作。
教师要有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能力;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目前,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内涵。
教师的健康心理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中间,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能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七
要当好一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哪些?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格是指人的气质、性格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终极指向是”立人”,即提升人的生命,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使学生直面自我的心灵,直面自我的生命。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要具有人格魅力。
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有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语文教师的人格内涵还应包括公正、宽容和爱。即平等地对待学生,开放地驾驭教材,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在融洽、宽松、友爱的氛围中体验成功。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还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完善学生健康个性。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从内涵上来看,人文素养包括文学素养、知识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上主要包括:对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的文学修养;掌握文学教育理论与经验的情况。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
散文。
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就需要有丰富广泛的阅读支持,要具有较宽的阅读面和较大的阅读量。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首先必须具备语文学科知识,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知识;其次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来;再次,要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只有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
语言素养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因为语文课对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教师的语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言素养首先表现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过程所使用的语言,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是教师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心灵的基本工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因其专业的特殊,应该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具备文学特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准确地运用普通话教学,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其次体现在写作语言上。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
作文。
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文学素质、文学功底的重要尺度。主要表现在观察和分析生活、谋篇立意、遣词造句、文章修改等方面。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创新素养,创新即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向着更完善、更合理的方向前进,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性潜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的意识,其核心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素养首先表现在教材理解和教材处理方面,能够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时切割,合理确定一节课的密度容量;同时还要巧妙选择教学突破口,巧妙设计教学高潮,巧妙启发引导;还要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
教育素养还表现在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方面。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并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标准》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实践教育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教育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实践素养的发挥将使小学语文教师由一个讲授者变成一个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由一个课堂资源的提供者变成一个实践方法的指导者。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创造就离不开研究,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对推行素质教育来说是必须的。同时,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中的科研含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研究素质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有了这个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会有所发展。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素养首先表现在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意识,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其次要具有较好的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的能力,对信息的归类和整理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等等。同时,要留意、关注本学科的教改前沿介绍,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动向,并且大量研读一些理论著作,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学只有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东西,才能真正突破自己以往的教学局限。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具备研究素养并不是让教师成为专业的研究者,而是为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八
首先,一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要一流。
我想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教师教学,连课堂教学都不是一流,何谈优秀?而我们通过选举出的优秀教师,大多数达不到这一条件。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完善。至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才不会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第二,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这样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爱。无论是前苏联苏霍姆琳斯基,还是我国近代的陶行知,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作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她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没一名学生,她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这样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苏霍姆琳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倡老师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朱永新教授也这样说:读书,是我关于教育的最好的注释。我认为,一个人进学校不一定就是接受教育,只有他真正读书了,那才是意味着他在接受教育了。读书、反思、分享是青年教师成长最为优秀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教师自己有读书的兴趣,才会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爱好。
第四,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这里的教育科学研究不是指那些追求名利的所谓课题研究,而是向苏霍姆琳斯基等提出的,分析自己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宏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式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苏霍姆琳斯基)。朱永新教授这样对教育科研这样描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第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时时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在记录中成长。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过《每天四问》,对我的启发很大。他提出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做到“每天四问”,即: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可以见到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地追求成功。
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必备素质浅议
当今社会,教师队伍已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对青年教师而言,最大程度地获取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学校的认可和信任,不仅是他人对自己认同的表现,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让青年教师成长,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培青”工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青年教师所面临的情况既复杂又多变,这就要求他们要兼备多种素质。
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1
专业素质不仅指青年教师所具备的学历和文化程度,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水平上。教师的活动舞台在讲台上,能够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当前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之一。青年教师工作热情、积极,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在很多方面都和学生有着共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但在涉及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时候,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认可度往往不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多数人寻求高分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青年教师本身的原因。有些青年教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生动有趣,但学生就是听不明白也无法理解这和课本内容有什么关系,落实教学效果的时候情况更糟糕。其中原因就在于青年教师缺乏对教学技巧的研究,没有找到传输知识的有效途径。而这又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青年教师要在充分调查学生水平的基础之上,多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多研究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九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教师绝对是权威和知识的源泉,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书本中的知识挪到学生大脑中,学生能在考试时回忆起这些知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普遍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把教学变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可控的一整套规范性操作。教师只要把这一套“经验”学到手,就可以一辈子受用。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许多教师最终成了很好的经验型教师。例如,为了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有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年一成不变的。他们五年、十年教一种课型,由于教材不变,考试题型不变,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室上课只需拿着一本课本,上课内容就是课本中的课文,“教案”就是课文空白处的“眉批”,多年来书不离手,而且是多年不变的一本书。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心情工作着,到了一定年龄后成了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然后再“师傅带徒弟”,一代代传下去,最后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教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是否用心地教书。多年来的教学体制使一部分教师陷入了一种“教而不研”、“教而不思”的怪圈,严重阻碍了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以“专家”或者“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专家型教师,应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能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明确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发展脉络以及学科内部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科的基本内容,能成为该学科的学者和专家;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并能不断的进行反思;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善于开展教学科学研究,能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
当然达到专家型教师的标准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更应该具备“智慧型教师”的相关素质。智慧型教师应当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能在教学活动中开明开放、民主平等、竞争合作、自我反思、批判创新,既能把学生叫聪明,又能使教师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他们必须通晓所教的专业知识,以及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汉语教师要能理解、掌握并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技能,并能将汉语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并运用到实践中。汉语老师要能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国庆、历史、文学艺术、传统艺术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当然也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能将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是一种互动过程,教师的外语水平也是基本条件之一。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他们必须有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能胜任多种教学工作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教学的控制能力及运用现在技术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控制能力。在我看来,这种控制能力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以及对情境的控制。教师要善于了解和观察班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情绪变化,捋清班级的脉搏,对班级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控制不是监督学生、管制学生,而是掌握情况,因势利导,使教学朝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当想的发展;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最佳的状态,就要有控制自身心境、情绪和情感的能力。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师要具备组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使班级气氛和谐民主。最后,从生理角度来说,对外汉语教师要真诚和宽容,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教师要积极、乐观、敬业,在教学中自发地爱学生、爱教学、爱工作,教师要有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他们自己要善于调节情绪,不要因为教学压力、学生的变现不尽如人意等因素而把脾气撒在学生身上。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十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呢?新时期的小学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下面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拉看看吧!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要有充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正规还不失独特的教学方法。
有人看到这些后会说,别说了空谈自相矛盾。稍加解释一下,我说的正规是要完成国家对教学要求,教育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要成为教条的奴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中,具有自己的的特点,使你的教学从容不迫,就像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给学生艺术般的体验。
还不止如此,教师除了博学多才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会和让学生会是两码事,不管教师的知识水平多高都不代表他的学生水平高低。教法是联系教师知识和学生头脑桥梁,让学生学会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讲教和教法尤其重要。一堂课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关键看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是不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没有这样的课的老师说是好老师,怕是有些牵强。
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部分教师自私心理严重,合作精神差。本人是教师,说这些有些大逆不道,但我还要说,不说不为快,不妨把本人也算一份,免得大家群起而攻之。
我们都说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教师如果把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会出那样的人才吗?所以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而且老师的关心往往更理性,也更让学生接受。更何况越是生活物质无忧学生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越能使得心理问题突出。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也会让学生家长更加理解老师,和老师形成合力,教育好学生。而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社会犯罪低龄化,大多是因为其心理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而至。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教育得就得尊重、理解、贴近他们;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有了错不管不问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有了错就劈头盖脸的不讲方式不讲场合的批评反倒会起反作用。我们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让我们的管理是学生更愿意在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是把学生的形象当众撕毁。让学生自觉地去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主动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十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发现茶叶并饮用以来,茶文化就融人了中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不断发展、升华。茶艺是茶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古老的中华茶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融汇了古今茶文化的精典。泡茶可修心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无论是俗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雅致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始终无可取代。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茶的效果,在茶文化中注人了美的要求,所以茶艺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艺术。而茶艺师则是这一生活艺术的传承者,是茶文化的传播使者。但是,许多人以为茶艺师只要会泡茶就行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茶艺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不难看出,茶艺师是一种集茶文化推广、提供品茶服务以及相关艺术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职业,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茶艺师,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
1文化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2审美素养。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3表演素养。
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表演,它要求在表演过程中,首先要对几个方面进行了解;(1)所表演的茶类特点;(2)所用的器具的特点;(3)所演示的茶的冲泡技术和沏茶方法。此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礼仪和仪容仪表。表演是茶艺的关键一环,也是以上两种素养最直接的体现。优秀的茶艺师能够将他所冲泡的茶的交化底蕴、茶艺设计过程中的审美取向通过表演这一环节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表演能给人以最的大享受。所以,茶艺师的表演素养必不可少。
总之,茶艺师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职业,在“喝茶即喝健康”、茶文化深人人心的时代,迎来了她发展的新的机遇。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上述三个素养缺一不可。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十二
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内容。
我们都熟知“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但我们好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
教案。
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其实,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在备课中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学生对后来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
因此,正确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基础,不光只有在教材中学到的,来自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分析也同样重要,教师对此不应忽视。
总之,语文教师需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不管怎么说,首先还得“教”,关键在于“教”什么,怎么“教”。如果只是一味地教给学生知识,那教师就只好一辈子“教”了,而如果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可是探求知识的方法,那可真就可以“不教”了,这叫会“偷懒”。“懒惰”的教师培养勤快的“学生”,这句国外的。
谚语。
正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意思,与叶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具体地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师唱“独脚”大包大揽的主角地位,担当起在知识探索、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例如:朗读背诵课文;研读各类文体的课文时,如何质疑设问,如何寻找答案,如何进行文章和语言、写法的赏析;如何笔记,如何整理知识,如何复习;这些都有法可循,但学生不是生来就会,让学生自己摸索,诚然能训练能力,但学生的经历和时间有限,最终形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无疑是很低的。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去给学生分析课文,而是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会运用一些学习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更广泛的去做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分析课文只是给学生一条“死鱼”,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给学生“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捕鱼能手。与此同时,还能鼓励学生在运用一些现成方法学习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要教会学生,教师先要会。因此,语文教师就不能满足于会讲――把参考资料搬到教案上,又“贩”到课堂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学点看家的本领――离开教参能品出文章的“味”来,提起笔来能写出“自己”的文来。柯瓦列夫曾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往往对某些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
语文教师也只有“博观约取”,才能“厚积薄发”,做到会写、善写,进而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使学生学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对新时代语文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这将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握住教师理念转变、角色转换,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从“教”到“不教”的飞跃。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论文篇十三
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作教师有许多优越性,且不论国家重视、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其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等,还特别有助于洁身自好,远离腐朽,清静而且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