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故事美术教案 剪纸里的故事(汇总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一
剪纸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人们手中翻来折去,便成了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剪纸。据说,每一个生动的剪纸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故事呢!
这个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叫塞娜,是一个认真勤奋的少女,她正在碧绿的草地上刻苦练习顶碗舞。“啪”地一声,顶在塞娜头顶上的碗掉了下来,“哎,又失败了,我可真没有用呢!达日娜姐姐都可以跳一整只舞了,而我却只能做几个动作呢。我似乎不适合练舞呢。”塞娜有些伤心,“没关系的,我一定可以练好这个舞蹈的!”说着,她又从地上捡起碗,继续练习。她边练边想:母亲是这儿舞姿最美的人,我也一定会像母亲一样的!想到这儿,她有些开心了,可事与愿违,塞娜头顶的碗又一次摔了下来,还摔破了,碗的瓷片割破了她白皙的皮肤,血不停地往外流,塞娜痛地咬紧了嘴唇,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儿,似乎轻轻一眨就会流下来。这时,一个温和的女声从头顶传来:“塞娜,你没事吧?”她抬头望去,原来是自己的母亲正关怀地望着她。妈妈,我,我没……咝,好痛!”塞娜想要摇手,让母亲放心,却扯到了伤口,她吃痛地叫了一声。妈妈叹了一口气,扶着塞娜到了家中,取出酒精和纱布,放到床上,一言不发地为塞娜包扎伤口。塞娜看着妈妈,想要解释,但母亲却开口了。她语重心长地说:“塞娜,成功不可能是一夕之间就会有的,你要成功就必须付出无数艰辛的努力。”妈妈顿了一下,继续说,“现在的你,就如同一粒落在岩石中的小草种子,只有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才可以突破阻碍,获得成功,你懂了吗?”塞娜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妈,我懂了,顶碗舞并不是一天就能练好的,我只要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练习,才会取得成功。”听到塞娜的话,妈妈欣慰地笑了。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美妙的作品,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剪纸,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剪纸。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二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难点: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
作前准备: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到现场剪纸,组织学生观看、欣赏。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三
首先准备好需要用的东西,在工具都准备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开始剪纸,避免期间寻找工具浪费时间和灵感。
下图是一张长方形的纸,首先先沿着对长边的中心线对折,然后再次对折。展开之后的样子像一个“田”字。
然后就可以开始绘制牡丹的图形了,开始的位置是在“田”字的中心,这样整个图形就不会乱,就会连在一起。绘画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些牡丹的图案,绘制出相对好看一点的牡丹样式。
绘制好之后,先将一些剪刀不好剪的位置用刻纸刀刻出来,刻的时候注意每一个地方的'纹理,要细心一点。
刻好之后,剩下的部分可以直接用剪刀剪,剪好之后就是下图的样子。剪的时候每一个轮廓都要平滑,不要出现毛边,或者牙尖。
最后将剪好的图案打开就是下图的样子了,这样就会出现四个牡丹。这也只是基础的练习牡丹的剪纸手发,想要做的更好,就是图案绘制的时候绘制的困难一点,画的图案美观一点,效果会更好。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四
妈妈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让我拿了一张长方形纸教我来剪红双喜,我兴高采烈的看着妈妈,妈妈先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在长方形纸的一边画五个长方形,接着在另一边画两个长方形,再剪掉这些小长方形,最后展开,瞧!一个多么可爱的红双喜就剪好了。
妈妈又给我拿了一张长方形纸让我来剪,我自信满满的拿着长方形纸按照妈妈说的步骤来剪折,剪完后,我把剪纸展开,一下子傻眼儿了,我剪得这是什么东西,简直是个四不像,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的第一刀刚刚剪下去就剪错了,所以导致了我剪的什么也不是,我垂头丧气,沮丧极了!
我和妈妈一击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哇!我成功了!“
这次剪纸让我懂得了一些剪纸的艺术文化: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每一年节日来临的时候,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看着那个红红的大双”"字,我情不自禁的露出一丝甜甜的微笑。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五
从前,在大草原的蒙古部落上,有一个专门研究植物种植的子部落,一位叫萨仁的美丽小姑娘,从小就非常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她的父母也从小培养她,可是在一次部落战争中,萨仁的父亲被抓去当兵了,过了不久就传来了他阵亡的噩耗。而萨仁的母亲由于每天干活的辛劳和丈夫死去的打击,天天以泪洗面,也在一年后去世了。萨仁就跟着奶奶生活,日子过的很艰难。
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
剪纸,是中华名族的民间技艺,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的栩栩如生是我惊叹不已!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六
剪纸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那些民间剪纸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民间剪纸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梁颖是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年纪轻轻的她有一双巧手,能够让一张空白的红纸“变化出”各种花样,让人叹为观止。6月17日下午的布展现场,她指挥着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完成墙面上的布展后,又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无论是覆盖在筛子上的大团花、茶壶盖上直径五六厘米的小团花,还是虎头鞋、绣花鞋的“鞋样子”的小花、虎头,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都从一张平面的红纸上立体了起来。
这个展览,已经让她为之忙活了八个多月,自然要做地更好一点。去年10月,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协会刚刚成立,梁颖想应该做点什么来记录下民间剪纸艺术,她经人介绍认识了聊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钱品辉,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开展关于聊城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探探聊城剪纸的家底有多厚。与之同行的,有协会的孙新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民俗研究所的老师刘昆及几个研究生,他们把茌平作为第一站开始了实地走访,这一走就走到了现在,不论天气如何,只要有时间,他们就深入到乡村中,调查掌握着最原汁原味剪纸的老艺人,并收集他们的作品,听他们讲述剪纸中的故事。
有时,他们会邀请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由他们提供一些名单,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自己去一个村一个村地打听、一个老人一个老人地寻找。有些村庄路途遥远、路况坎坷,一天只能走访三四个。“大娘,你们村有没有会剪窗花的啊?那种娶媳妇时用的。”是他们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很多老人会亲切地指路,有的人会抱有敌意,要求他们付费,甚至撵他们出去。而每一次问路,也并不都能找到想要找的人,这些会剪纸的民间老艺人往往年龄大了,有的因为身体不适早已放下了剪刀,有的去了儿女家住着,有的老人已经去世了,这更激励着梁颖赶快完成这件事,不论是深秋还是寒冬,恶劣天气都不曾阻挡他们的脚步。
一支录音笔、一个本、一个照相机与摄像机,是他们走访过程中的宝贝,记录下老太太、老先生剪纸的过程,并了解他们所剪图案的含义,回来整理成文字。对每一个图案,梁颖都张口就来进行解释,赋予了这些剪纸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梁颖也会拿起剪刀,现场向他们学习剪纸,并接受老艺人的指导。梁颖本就有基础,再加上悟性,学得很快,有位老太太把梁颖当成了学习剪纸的学生,说“你跟我学会了剪花,等你考上学了,要来感谢我!”
这次展览中有近百幅作品,都是梁颖他们一幅幅收集、精选来的,在第一次探访过后,他们对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去了拜访了第二次、第三次,有的甚至要去四次。“付出了情感又付出了体力,收获很大”。目前,梁颖他们还有莘县、高唐没有走访到,尽管最近天气炎热,梁颖仍然决定有空就继续走访,她说:“既然做这个,就坚持下去吧”。
在博白县农业局一幢老旧宿舍里,住着年近八旬的刘玉芬老人。在她家套间的墙上,挂了好几幅她创作的剪纸作品,肖像剪纸作品人物炯炯有神、书法剪纸作品或潇洒飘逸或遒劲有力、花鸟剪纸作品栩栩如生……不难看出,没有娴熟精湛的技巧和细心、耐心,根本剪不出这样精美绝伦的作品。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刘玉芬家,看到她戴着老花镜,手持剪刀,聚精会神剪着一幅“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的剪纸。热情的她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剪纸作品,一边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刘玉芬在一丝不苟“沉”在剪纸中。
一个失误 做起剪纸梦
1958年冬,博白县筹办一场迎接元旦的农业庆丰收成果展览。当时还是博白农校学生的刘玉芬参与农业馆的布置和其他几位女生一起负责横幅“热烈庆祝我县1958年农业大丰收”的制作。由于条件所限,当年的横幅不似现在有专业的电脑广告公司全程制作,而是先由老师用铅笔在金纸的背面将大字字形描出,再交由这几位女生剪好,贴到横幅布上。当她们费了好一番工夫剪好后,却发现“庆”字上的一点不见了!刘玉芬慌了,因为“庆”字是自己负责剪的,这如何是好?她诚惶诚恐地告诉了老师。幸运的是,老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在剪掉的废纸堆里,小心翼翼地把那一点找了出来,对横幅进行了完美的修补。
经过此事,刘玉芬暗下决心,要好好地学习剪纸,成为一名好手。其实,她自幼便亲眼目睹母亲为别人剪纸,记得有一次她依葫芦画瓢地剪了一个红双喜图案。剪好后却发现只有单喜而已,经母亲检查才发现,是她在折纸时没有多对折一次所致。
从1959年开始,刘玉芬一有空就练习剪纸,技巧小有长进。
一次灵感 再续剪纸缘
毕业后,刘玉芬参加工作;1962年成家。此后,随着儿女们的相继出生,要忙于工作和兼顾家庭,她很少动剪刀。退休后,儿孙们纷纷长大,不用过多操心了,闲暇下来的她参加了博白县老年大学工作,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一次,老年大学出版一期校庆十周年墙报,刘玉芬发现墙报的样式略显单调,联想到自己学习过剪纸,便兴致勃勃剪出一对“庆祝校庆”的红灯笼作为版头,又为墙报四周精心地剪了花边贴上去。此举为墙报平添了不少生趣,得到了领导、教师、学员的肯定和好评。她很激动,重新点燃了多年前的那个剪纸梦。当时,老年大学的书画班教师由博白县文艺家苏方泽担任,苏老师精通书画、摄影,在剪纸方面也有涉猎。他鼓励刘玉芬大胆创作,送给她一本关于剪纸的书籍学习。老年大学校长卢祥明也热情地鼓励她努力创作。书法教师庞月全则指导她如何在书法类剪纸上把精、气、神在剪艺技巧上体现出来。就这样,刘玉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剪纸之路。平时生活中,除了必要的家务活和身体锻炼之外,她就沉醉在剪纸艺术当中。
经过努力刘玉芬的作品大有长进。在一次书画摄影展览中,她创作的一幅“博白宴石风光诗画”剪纸作品入选,该作品配有由她创作并入编县志的一首游宴石寺诗词,以及由此诗词所作的画。许多观众看了介绍中的“剪纸”二字时,都不相信是真的,还以为是用红墨汁写上去、画上去的,为此赞不绝口。
在今年举办的“中华夕阳红兰亭文艺杯”全国老年(大学)文艺大赛中,刘玉芬反映博白古代美女绿珠女的一幅剪纸作品喜获金奖。她的剪纸技艺越来越精湛,除了自娱自乐,许多亲友纷纷慕名上门,请求她为自家婚男嫁女、喜迁新居等等好事剪纸助兴。热心的刘玉芬常常欣然接受。
一份责任 传递正能量
在书房中,笔者见到一幅题为“大鹏展翅”的作品,上面有刘玉芬剪的“燕雀岂知鸿鹄志,万里鹏程任翱翔”和“励志育贤,振我族风”的字样。她笑着说:“这是专门激励子孙的,希望他们勤奋好学,立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社会。”像这样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在刘玉芬的剪刀下还有很多。她的作品主题,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如爱国爱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教育子孙、和睦邻里、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
刘玉芬还特别喜欢用剪纸的形式表达对家乡博白的热爱之情。宴石风光、双蛙石、绿珠女……本土特色元素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此外,应亲友之约创作的喜庆作品,大多是传统剪纸,表达了对办喜事的人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的良好祝愿。
刘玉芬坦言,自己亲眼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成长、强盛,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位长辈,她怀有一份责任感,有义务教育子孙及年轻人倍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的妈妈郑蝴蝶,在太姥姥和姥姥剪纸的耳熏目染中,8岁就开始给邻居们剪老虎之类的窗花了。那时候,因为姥姥家里的孩子多、生活困难,妈妈没有上过一天学。繁重的家务劳动之余,剪纸就成了她唯一的爱好。
在妈妈剪剪纸之初,姥姥的心情是矛盾的,她不愿意妈妈学习剪纸,因为能者多劳,一个人越能干就越辛苦。半个世纪过去了,姥姥去世了,妈妈也过了知天命之年。妈妈常说,剪纸是姥姥送给她的最宝贵的礼物,姥姥身上那种善良、纯朴、坚韧、隐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教会了她执着勇敢地面对生活。
18岁,妈妈到了包头,开始大集体的劳动,剪纸更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逢年过节,她都要剪个花鸟贴起来,遇到有人结婚办喜事也要剪个喜花去。一开始,她只是剪一些普通的图案,后来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一些别致的花样。
繁重的劳动打磨着身体,也滋养着精神。春天的播种犁地,秋天的丰收碾谷,都抽象为妈妈脑中的剪纸图案。在创作过程中,妈妈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半夜3点,夜深人静,是创作灵感最好的时候。”妈妈常说。
22 岁后,妈妈相继有了我和弟弟两个孩子,更体会到姥姥当年抚养几个孩子的不易,内心积聚的感动和感恩之情集中爆发了,《母爱》《母子情深》《负重的母亲》相继创作出来,一幅图一个故事,饱含深厚的情感。 1995年,全国妇联举办“首届中华巧女大赛”,妈妈挑选了20 多幅参赛作品邮寄到北京,获得了优秀奖,受到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的亲切接见。之后,68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多次被邀请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剪纸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农村到都市、从中国到世界的体悟,粗犷与细腻的结合对比,妈妈的剪纸作品映照出她饱满富足的内心世界。那些朴素的劳动场景、生育主题、传统习俗,自然地融入到她的剪纸创作中来。不描不画、随心所欲,妈妈的创作灵动自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
妈妈有一个遗憾,就是小时候没能上学。
妈妈小的时候,她的哥哥和妹妹都上学了,有一天回到家里,姥爷让大家算一道算数题,哥哥和妹妹很快就有了答案,而妈妈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她觉得迷惑,问自己是不是个傻子?后来才明白,这是因为自己没上学的缘故。于是,她就在家务之余,很勤奋地跟妹妹学算数口诀。
直到现在,妈妈都对有学问的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剪纸创作源于生活,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是创作一幅好的作品的源泉,剪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剪出属于自己的好作品,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剪纸创作中多加入自己的亲身感受。
剪纸是一种母亲文化,她是母亲的艺术,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母亲。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一到冬天,姥姥和妈妈就几乎不停地在剪剪纸。
炕上、地上,总有一层层的纸屑,自家的门头上、窗框里、水缸上,贴着满满的大红剪纸。狮子老虎、公鸡逗花、蝴蝶扑瓜、喜兔吃白菜,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样,在暖阳的映照下,艳丽夺目。温暖、喜庆的大红色彩,剪纸的信仰、传说和故事,滋养了我的童年,成为最美最深的童年记忆之一。
在我最初学习剪纸的时候,妈妈常启发我说:过去的老剪纸就是 “远瞭是花花,跟前看是粑粑”,剪纸就是随心所欲的创作,想怎么剪都可以,没有什么定 式。不过,要想剪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好作品,一定需要多观察,多体悟。
我们在创作剪纸,可是我们剪的不仅仅是一张纸。
漫长的岁月流转中,由于民情民俗的相对稳定,剪纸样式、剪纸作品的相对固定,边远地区的文化封闭,使得传统文化的不同层次,都在我们的剪纸作品中得以保留和体现。
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看到民族艺术上升期的艳丽、雄 浑,成熟期自由挥洒的神韵,从中获取历史和文化的启迪。
剪纸是一种媒介,让我们与既往的习俗和文化传统产生链接,了解剪纸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她成为我们的精神、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的我们,如何重新审视和关注剪纸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七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它因成本低,形象生动,广受大众喜欢,所以流传至今。今天,我在创思学校见到了一副剪纸,令我思绪飞扬。
一个小男孩小新和他父亲穿越沙漠时,一不小心就和他父亲走散了,伴随他的只有他的坐骑,一头黑骆驼。
夜幕渐渐黑下来了,气温也随着降了下来。小新觉得害怕极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晚上一个人在外面待过。由于太困了,小新便找了一个凹洞,在里面睡着了。
可是饥饿还是让他难以入睡,于是他便牵着骆驼,冒着风沙,继续向前走去。
小新走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任何吃的。饥饿已经让小新快要倒了下去,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向前走。因为他一直在心里说着:我一定要见到爸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坚持走了下去。
第三天,小新拖着疲劳的身躯,牵着黑骆驼继续向前走。突然,他眼睛一亮,见到了一片绿洲。他尽量加快自己的步伐,来到绿洲的湖边,拼命地喝水。小新又在树上找到了一些野果,还喂了一些给骆驼吃。
这时,他看到前面有一只白骆驼。小新想起爸爸说过:“在沙漠里看见白骆驼,跟它走,就一定能走出沙漠!”小新赶紧牵着黑骆驼跟这白骆驼走。
又过了一天,小新终于走出沙漠,他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骆驼放回了沙漠。通过电话,他终于联系到他爸爸,并和他会合了。
“下课了!”同学们喊着,我的遐想又被拉回到了现实。
剪纸故事美术教案篇八
剪纸中的故事
从前,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在牵牛花围绕的蒙古包里,有一位13、4岁的小姑娘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书。她的名字叫美果佳佳,大家都叫她佳佳。她长得非常漂亮:高挑的鼻梁上镶着两颗纯黑色的水晶,纯的没有一丝杂质;两条又细又长的柳叶眉中间有一颗不大不小的`美人痣;樱桃一样的小嘴说起话来妙语连珠。
佳佳平时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了,然后再把书里的知识将给村民们,还在村里义务办起了学堂,每天都与村名们融洽又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可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个原本平静的小村庄变得每天都是鸡犬不宁的。原来,在不久前,村子里突然来了一位名叫“黑山老妖”的妖怪,他把村民们所有的收成、牲畜、钱财占为己有,并且还要求他们为自己建造一座宫殿,干不好就没有饭吃,村民们只有没日没夜的干活。美果佳佳也不例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就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可他们&小学作文%&不知道,其实黑山老妖也很爱读书,只不过他喜欢别人读给他听而已。一天,黑山老妖站在一个山坡上,拿着一本书问:“这是谁的?”美果佳佳一看:呀!这不是我的书吗?便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我,是我的。”没想到黑山老妖高兴地说:“太好了,那就由你来念给我听,你想要什么我都答应。”美果佳佳答应了黑山老妖为他读书,并要求把村民们全部都放了,他就把所有的书都念给他听。黑山老妖答应了,但是他要求:如果美果佳佳违约,就把她永远关在蒙古包里。
在牵牛花围绕着的蒙古包里,有一位小姑娘正在读书,安静的读着,永远的读着……
看来这小小的剪纸中蕴含的道理可不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