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写作的零度读后感(专业21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播,是读书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全面了解和把握其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一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翁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爸妈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爸妈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二
就这样宙斯、小绮、英才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点子的路,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叫等到老旧得再也动不了的时候,希望能够成为别人的幸福回忆的机器人,于是他们四人开始寻找点子,可是在路上,英才和宙斯小绮闹别扭,独自走了,但是却被“小偷”泰利抓住了,机器人、宙斯、小绮于是去救英才,发现英才被关在泰利的家里,于是就把英才救了,可是他们四人为了找回点子,又被泰利抓住了,后来才得知泰利偷点子都是因为他的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帮奶奶找回点子,但是在最后的考验中,宙斯通过自己的能力赢了泰利,最终拿到了自己的点子和全村人的点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面对新的事物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害怕,保持自信,以积极的态度专心思考,就一定能想到很棒的点子。一开始你可能需要想好久才想得出来,但是只要多试几次,慢慢地你会变得能迅速想到好办法。
要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最好进行多方面联想,同时也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有时候可以先剔除某些部分之后再思考,有时候要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来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努力地动动脑,你一定能够想出新颖又具有独创性的好点子。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看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由读而感,首先要仔细地读,读懂读通,理解原作品的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由此领悟出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读是感的渊源,因而,读好原作十分重要,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后就大放无由的感想,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
读了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如同一事一议型议论文选择一点一样,选择感点也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却有真实感受的方面来说,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一点,结果是中心模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到面面俱不到。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谈,也可以把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对照,有针对性地发表感想,是“感”得现实、“感”得实在。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四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杨子洲。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苏万马)。
献出一份爱。
——读《陌生人的责任》。
树人文学社许昀璐。
偶然间望见一幅美丽的和谐的荷图,粉粉的荷,翠绿的叶,给人一种清新又淡雅的格调,一种宁静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有绿叶相衬,相辅相成,微风中正开得烂漫。那种洒脱,那种芬芳,那种美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看另一个花苞,紧紧的羞涩地闭着,没有展示出它那本该艳丽的容颜。那层花瓣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使它只有顾影自怜,不愿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多姿,因为它不相信陌生的世界。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者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可怕,多么危险。“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这是美国夫妇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
但,在美国,这一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顾虑。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仿佛是天堂为孩子们打开了门。孩子们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
这也许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只知道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温暖,却不懂得陌生人之间的钮带和感情,不懂得彼此之间的信任。
正如文中那个生活不便的盲人,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请记住对陌生人的责任,请对陌生人也献出一份爱吧!
[点评]本文的特色在开头,用荷花、荷叶作喻,即使开头有文采,又使道理易懂。
(指导教师苏万马)。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五
罗兰·巴尔特在1973年接受采访时谈到这本写于20年前的著作,“那时我将马克思主义与萨特主义结合在一起,对我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哲学可说为知识分子的反抗奠定了基础。但是两人的思路,虽然都致力投身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或者一般来说,投身于观念和行为方式,却都从来没有投身于形式。”
这给我们指明了阅读《写作的零度》的态度,那便是,巴尔特首先并不具有和布朗肖一样的神秘主义倾向和绝对唯美主义立场,反而是遵循着存在主义式的“介入”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受益于萨特而又挑战他的书,其中的部分篇章来自于《战斗报》。而我们也绝不能先入为主地将这本书看成结构主义的典范,因为当时的他还并没有接受来自索绪尔的语言学,尽管文中时常透露出这种联系。
巴尔特总是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为《年鉴》杂志写过稿,他为米什莱写过专著,像他之后接受采访时说,“从某种方式上讲,我从那时以来做的,就是有关写作的一种历史。问题是,在《写作的零度》那个年代,我考虑的是一种更为传统的历史,我当时对于历史并没有一种新观念。”这种朴素的历史观念被卡勒形容为“历史有用”,因为它能提供一个帮助我们理解当前时代的背景图式。
开篇那句“语言结构是某一时代一切作家共同遵从的一套规定和习惯”源自于布龙达尔,与结构主义别无二致,巴尔特表明,历史是无法选择的,它以一种边界线的方式而存在,就像《文之悦》中所说的,“一条是正规、从众、因袭的边线(着重摹写处于典范状态下的整体语言结构,譬如由学校、规范用语、文学、文化所确立者),而另一条边线则是变幻不定,空白(可采用任何外形),它仅是其发生作用的空间而已”,这对应着《写作的零度》中所描述的“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而风格几乎在文学之外”,两条边线画出的中间地带,就是文学生成的地方。作者从语言结构的稳固出发,以内在的躯体本能实现越界的先锋性尝试,然而最终又要在绝对的风格面前止步,“写作恰恰就是这种自由与记忆之间的妥协”。巴尔特通过勾勒出这样的历史,来点明一种不同于存在主义的知识分子责任。
作家的任务便在于理解自身的自由,并唤起他人的自由,萨特如是说。他用一种马克思式的经济决定论将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现实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时代的写作,而先锋派则表达了一种文学转向以不明晰为骄傲、憎恶被理解的异化,格雷厄姆·艾伦说“对于萨特来说,介入式的写作必须传达一种信息,一种世界的景象和对人的存在以及可能的意义的理解”。但尽管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在同一时期写作,二者采用的形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的导言开篇写道,“埃贝尔在开始编写每一期《迪谢纳神父》的时候总要用一些见鬼!和妈的!字眼。这类粗俗字眼并不意指着什么,但却指示着什么。”这种语言外之物便是超越意指内容的隐含,这些是纯粹的形式装饰,但却形成了一种厚质,巴尔特也是以此作为反驳,即革命也可以投身于形式,正是作者在当下所作的选择,因而“既是历史又是人们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于是巴尔特设想了为形式梳理一条路线,它不是朗松主义的文学作品序列,而是在转折中的断裂,只有这样才可能作为写作的历史。正如他在《文本的产生》中所说的,“应该是写作,而不是写出,二者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巴尔特这样一种意义上为“写作”赋予了转瞬即逝的特性,作家应该关注写作本身,而不是时代所凝结的作品,投身于“形式”就是与这种文学史的体制对抗,与语言结构的历史搏斗,这就是巴特想说的写作的责任,也就是处于一种零度和中性之中,而昂加尔也在现实意义上确证了这一点,巴尔特夹在“萨特动员作家参与倒社会活动的号召,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的完全麻痹之间”。
这便是作家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说语言的伦理学。语言自身的道德观念,应该是不断求新探索的,对文学经典和传统的反抗和叛逆根植于此,只不过巴特语气更激烈一些,他用俄尔甫斯的比喻,为了拯救所爱,他不能转身对视,否则便前功尽弃,但作者最终会踏出那一步,他们绝不忍心,也必定终究不能狠下心来。
因此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写作的零度》纵然提出了一种语言的乌托邦,但更深层次上它是带有悲剧性的,即任何先锋性写作最终都将成为一种陈规性,福楼拜的“辛勤工作”的精雕细镂造就了“现实效果”,而加缪新闻式的“白色写作”也堕落成了“文学经典”。如隆巴多所说,“没有语言能保持最初爆发时的新鲜感”,正是在这一点上她注意到了巴尔特的这一悖论,即任何反抗历史的写作都是以成为一种历史为目标的。“它既是对抗制度与传统的斗争,同时又是一种要成为这些传统与制度一部分的意志”,写作就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荒谬,无可避免的失落中,作为一次次回眸而精神分裂着。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我上个星期借的,当时只是瞄了一眼,然后想速战速决的看完.于是就在天安云谷图书馆楼下的麦当劳,买了一杯可乐,然后坐在那里迅速的读了100多页(将近一半)。当时读完还是多少有一点感想的,但是因为离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当时的想法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实证明,有任何感想都应当立即马上的写下来,不然真的就忘记了。那就说说最近这2天,我把剩下的半本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印象最深的就俩点,一个是昨天看的,关于朋友都出版了,自己的无人问津而产生的嫉妒问题.我想我是不会出现嫉妒这个问题的,首先,因为我没有一起喜欢写作的朋友,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监督自己.而且,有句话说的好,超过别人一点点就会产生嫉妒,超过别人一大截,就会产生羡慕,我就是那个被别人超过一大截的人,被别人甩的远远的,可望不可及。对于最近微信上收到的各种征文启事,我是着急,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一篇篇发稿,虽然我没有亲自看到别人投稿,但是毋庸置疑,肯定很多人已经先我一步的投了并且被发表了,而我只能是干着急,然后就继续努力的学习,打好基本功。我不怕从头开始学起,要想大厦不倒,,以后能顺风顺水的写,只能一步步扎实的打好根基,所以我连小学开始学写作文的那些最基础的知识,也不厌其烦的去学,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点,跟写作还是有一点关系的,那就是工作,作者说的没错,如果写作还没有让你有足够的报酬,让你支付房租和购买食物,那就先找一份工作吧!毕竟是要生活的,找一份工作先把基本生活解决了,才有机会让你能更好的写作。工作不仅仅是能解决你生活的温饱问题,还能为你提供很多专业的素材,很多作家一开始并不是以写作为生的,他们在各种的工作领域中,因为专业,而写出来就很容易了,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一切都水到渠成,而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找一份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也很重要,比如说文案之类的,因为你经常接触经常研究,耳濡目染,就会逐渐的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千万不要找妨碍你写作的工作,比如一份工作,确实跟写作有关,但因你上班也是面对着写不出来头大,下班回到家就跟不想写了。这句话跟之前说的找一份跟写作有关的工作似乎有点冲突,但仔细分析,不冲突,前面说的是找一份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比如工作中因为专业而容易获得素材,这是能促进,那么有的工作可能跟写作无任何瓜葛,但是因为时间自由,让你有很多时间去看书学习,大量输入了就会有输出,所以这也算是能促进你写作的工作,而有的工作,确确实实跟写作有直接挂钩,但如果影响了你心情,不但不能促进写作还阻碍了,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份好工作了。
哎,总而言之,看情况吧!如果这2个月写作能让我有收入,那么我就会再接再厉,全力以赴的去学习去写,如果暂时还没有收入的话,那也只能先好好的找一份工作了,找一份能促进写作的工作。既然已经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年纪多大,既然喜欢,就一直坚持,总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要相信自己!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七
暑假期间认真研读了朱伯石教授主编的《写作与作文评改》,读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而编写的,不仅适用于在职进修的教师,而且还适用于初中教师的自学。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共分为四编,包括写作基本能力、写作表达方式、文体分类写作和作文评改。书中介绍了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和写作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在文体分类一编中介绍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应用写作四大类十六种文体。在作文评改一编中不仅介绍了作文评改的步骤和方式,而且精选了几篇文章作了评改示范,向我们全方位介绍了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教学及作文评改思想。读后,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这本书在绪论中指出了写作课的重要性,“写作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是文科个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理、工、农、医各类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写作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人们从事社会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能独立写出观点正确、中心突出、感情健康、结构合理、语言畅达的文章,以适应中学教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的需要。”
学习《写作与作文评改》这门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自身写作修养和教学生写作的双重任务,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用以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单掌握某些写作的理论知识而自己不会写作,或者自己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不会指导学生写作,不会评改学生作文,都是不称职或不完全称职的。因此,担任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重任,高度重视并下苦功夫学好这门课程。
总体来说,学习这门《写作与作文评改》需要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重视实践,多读多写。
我们要学习写作,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即观察与阅读、感受与理解、选材与立意、思路与结构、选词与炼句、想象与联想,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生活中处处都有能写作的东西,首先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要全面细致,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要由易到难、凝神贯注、持之以恒。阅读能力也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反过来也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注意阅读的方式,阅读可以略读,也可以精读、速读、跳读,我们读不同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感受和理解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写作和阅读中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立意的前提,也是传情的基点。培养感受能力可以训练感官的敏锐性,锻炼体验的独特性,培养情感的事实性。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勤于分析、善于综合,注重实践、反复训练。选材与立意能力也很重要,好的选材和立意是写作成功地基础。结构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文章的桥梁。要在写作中运用好的语言,就要养成认真推敲的习惯,并在选择词语、锤炼句子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选词炼句的能力,加强语言修养。想像与联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到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各个环节都必须借想像和联想作中介才能使写作得以最后完成。想像与联想贯穿了写作的始终,特别是在文学写作中,想像与联想更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写作能力一定要培养和提高想像与联想能力。
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尽要提高写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掌握五种基本的写作表达方法,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择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是各类文章写作的基础。描写是叙事性文章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写人、记事、状物、摹写中广泛运用,它是文学作品中刻画形象、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对增强文章的形象感、生动性,唤起读者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抒情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写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表达方法。运用好抒情,有助于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实质上是情绪感受在文章中的传达。议论是写作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比较完整的议论一般都具有“三要素”:正确鲜明的论点、确凿充分的论据和严密有力的论证。掌握议论方法需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体会运用,在研读各类论文中去学习借鉴。运用议论方法除了掌握一些说理技巧之外,还必须较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多学点逻辑知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说明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重在解决事物、阐明事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解说性等特点,并以此与继续、议论等表达方式相区别,在应用写作中,它运用得最为广泛。通常这五种表达方式都综合起来运用,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中具体选择使用。
第一编和第二遍的写作基本能力和写作的表达方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文体的写作,第三编的文体分类写作讲述了各类问题的写作知识。在这部分内容中讲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种,新闻写作中又具体讲了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这些不同的文体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来理解,更要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掌握,以提高写好各类文章的水平。
掌握了写作的相关知识之后,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一些作文批改的知识。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改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这两种能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能掌握作文评改的意义、范围、原则、步骤和方式等问题。通过作文评改的学习,提高对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端正评改作文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写作时间和作文教学中加强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责任心,并善于运用作文评改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能力,痛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本领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讲了作文评改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本部分还针对集中问题分别举出实例来进行评析,供我们参考、借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这本书中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总结,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不断的提高自己、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增强自己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该书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写作和评改作文教学的一剂良药,当然对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也能到非常大的作用。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八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写作业不用靠妈妈》的书。
这本书是个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里边的人物有宇思、小绮、英才、机器人和偷别人创意的泰利。泰利为了给奶奶治病,就偷别人的创意去卖。宇思、小绮和英才写作业时脑子里没有创意,要靠妈妈才能完成。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泰利搞的鬼,就一起去找泰利要回创意。他们经历千辛万苦,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泰利,最终找回了他们的创意。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很受启发。虽然这本书写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它讲的道理却是真实的。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积极思考、发掘新的想法。不要老是靠别人帮忙,这样只会越来越笨。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九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多么完美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以前历过,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翁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爸妈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厌恶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我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此刻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爸妈宠着。每一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们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我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爸妈给我帮忙,回想到刚升初中时的军训,衣服也洗不干净,一切都搞得乱糟糟的,与阿廖沙起来,我情何以堪啊!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忙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仅让我珍惜这完美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就应怎样做人和做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
怎么样写读后感呢?所谓读后感,首先要有感觉,然后才会有流畅的写作灵感。
读之有物,下笔才有神,读每一篇文章,要找准与自己思想的契合点,要有共鸣,没有共鸣的书不适合自己,要果断丢弃。
有了共鸣,书中所言能迅速领会,书也就成了自己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东西希望交流,对书中所写迫切有评价的欲望,或者想尽快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拿小说来讲,小说中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若对自己胃口,主人公性格,处事方式,符合自己脾胃,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物经历的事也就成了自己的事,期间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将这种体验中的积极意义表达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拿散文来讲,形散神不散,作者表达的若是自己喜欢的,那么或者拍案叫绝,或如醍醐灌顶,对自己的精神是一种升华,对内心是一种净化,自己或迫不及待想把崭新的自己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写到此处相信多数人已经明白,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假如你选对了书,假如你用心去读,那就一定有心得体会,那就一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的写出来,这就是完美的读后感。
对于读后感来讲,写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书的态度。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一
在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推荐书单中我看到了《会写作业的机器》一书,很想知道那机器是怎么写作业的,如果我有一台那样的机器该有多好啊!我满怀希望迫不及待地去买了一本,立刻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书的世界,很快我把书看完了,原来所谓的会写作业的机器不是我所希望的那样,让我大失所望。
《会写作业的机器》写的是美国大峡谷学校五年级d组的电脑天才布伦顿、调皮鬼道金斯、乖乖女朱迪、小懒虫凯尔西等性格迥异,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四个人,因为一个惊天秘密――作业机器而整天形影不离。在学校为了秘密不泄露,他们不停开会,放学了也一起回家,而且天天去电脑天才布伦顿家用写作业机器写作业。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让d组成员非常担心。
不久以后,事情变得不可收拾,这台机器比孩子们想象中要强大几千倍,让他们面临被关进监狱的危险。这时他们幡然醒悟,用布伦顿的发射机把写作业机器投入了大峡谷中。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不写作业的危害有多大,让全优的朱迪变成了差生,让中等生道金斯、凯尔西成了不及格。让我明白了写作业的重要,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地完成作业。书中在认识到错误和危害后的道金斯不断努力打败了象棋高手布伦顿,这更加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学习,一切都可能成为现实。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二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杨子洲。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苏万马)。
——读《陌生人的责任》。
树人文学社许昀璐。
偶然间望见一幅美丽的和谐的荷图,粉粉的荷,翠绿的叶,给人一种清新又淡雅的格调,一种宁静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有绿叶相衬,相辅相成,微风中正开得烂漫。那种洒脱,那种芬芳,那种美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看另一个花苞,紧紧的羞涩地闭着,没有展示出它那本该艳丽的容颜。那层花瓣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使它只有顾影自怜,不愿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多姿,因为它不相信陌生的世界。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者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可怕,多么危险。“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这是美国夫妇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
但,在美国,这一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顾虑。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仿佛是天堂为孩子们打开了门。孩子们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
这也许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只知道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温暖,却不懂得陌生人之间的钮带和感情,不懂得彼此之间的信任。
正如文中那个生活不便的盲人,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请记住对陌生人的责任,请对陌生人也献出一份爱吧!
[点评]本文的特色在开头,用荷花、荷叶作喻,即使开头有文采,又使道理易懂。
(指导教师苏万马)。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三
“假大空”的文风盛行一时,蔓延至小学,三年级才刚开始学习写作,“空心”的文字就开始冒头,在缓慢但踏实的进步和速成的炫目之间,我遇到了第一个写作教学的困境。反复读薛瑞萍的《写作课》,读完似有所悟,但仍旧不知何如而行。直到我开始动笔整理读书笔记,才恍然,在看云这里,写作课何曾独自而来,它一直是随着语文课堂,师生共读,甚至是师生日常相伴,一起而来的一个朋友。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此文所说写作能力,并非应考作文的能力,虽然二者有交集,但绝非同一事物。且作者已经认定,要想凭真才实学提高作文分数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书写工整、篇幅适宜、叙述清楚且不走题,作文分数一般差不多,拉开成绩的主要是基础分。
那么提高真实的写作能力,意义何在?
“通过务实、负责的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切实需要的思维、表达、内省的能力,达到他们理应达到的身、心、灵的真实成长。”
此意义之一,意义之二在于:“果如此,他们既不会在分数上吃亏,又在分数之外,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能力与品行的基础。”
书中辑录了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三个阶段,看云在写作上所做的努力和她的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写作该写什么,如何写,写作此书时的看云赞同斯坦纳的观念:
“介于十岁和十二岁之间的孩子应着重练习写作记叙文,把所见所闻及实际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要鼓励他们详细记述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做正确的陈述。”看云由此反思,一年级时,鼓励孩子们写日记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一点,每一个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足够敏锐,懂得体谅童心,迟早都会凭借直觉发觉。
写什么比怎么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更重要,看云一再念叨:写真、写实、写小。这几乎成了云门弟子的写作箴言,只要动笔,就要默念于心。真、实、小,就是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做,然后让老师也看到、听到、触到。盯住一朵花、一株草,实实在在地写。
与这样的写作追求最契合的,自然是记叙文。没错,看云又一次引用了斯坦纳的观点:
“记叙文要一直写到六年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指导重点。’紧贴生活发现美’是一以贯之的原则。三年级更需要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大约四年级的学生才有’闲心’欣赏生动优美的文句,五六年级才可以进行选材和结构方面的讨论。”这样看来,我的学生是否过早迈进了文字的成熟区,每次批作文,看到过分雕琢文句的作文,我的心里就隐隐担忧。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就是怎么写了。看云认为在孩子的写作之初,必须有贴近生活、贴近童心的范本,此其一。必须有成人携带了同情和挚爱的手把手的指导,此其二。
循此二道,且让我梳理一下看云是怎样做的。
除却常见的“写前指导”,看云做得更多的是这些事:为孩子写作提供亲切的环境、丰富的营养、模仿的范本。为此她努力实现《日有所诵》《全阅读》《我爱吟诵》的课程化,建立班级公用图书角,倡导亲子共读。看云认为,宽泛地说,这些都是习作指导。
看云也做写作之前的指导,让孩子们写《xxx的自述》,看云以班级常用的小黑板为例,写了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作文,让写作方法裹挟着真挚情感和真实的生活进入课堂,这个方法确实好,与每一个孩子息息相关的体验,加上优秀的示范,足够保证学生的兴趣,引起极为出色的仿写。
看云认为有关写作方法的说明几乎完全无用!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够启发他们的具体鲜活的例子。诚然如此,每一次作文课,如果我讲的方法没有鲜活的例子做支撑,孩子几乎难以真正吸收,就算吸收了,也会以一种违和的文字面貌出现在作文中,给批阅作文的老师一个可笑又可悲的讽刺。
这些都是写前的功夫,写作之后的评改看云是如何做的呢?她并无专题论述,零星散见在全书各处,其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那些写得特别新颖、特别好的,老师一定要用课堂朗读的方式隆重表扬。”这在我们一般老师来说,也是常用的办法,但看云引起我深思的是,她在“每周一信”上推介的“日记佳作欣赏”有意选择中等略上的,为的是不想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引起攀比、焦虑。看云认为:比日记水平更宝贵的,是孩子生活的平静与安全,集体生活的融洽与和谐。
何等“师者仁心”,让人感动。
看云哪里是在教作文,分明是一个农夫在细细培育她那一地的作物,作文只是这作物的花和果。看云只在根部用力,努力回到最朴素的种植方式,只问耕耘,不去问,花,何时灿烂枝头,果,何时沉沉欲坠。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四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习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地练习,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近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如此深刻?虽然之前也写了读书笔记进行总结,但是总感觉自己总结的是皮毛,还是没有深入的洞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直到读了《写作课》之后,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才深刻了些。
《写作课》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艾丽斯·马蒂森所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为了便于读好这本书,我对作者也进行了一下了解,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并常年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出版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作家和写作课教授者,这本《写作课》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交代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何我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作品,本书也是从三个大方面对写作进行讲解的。全书有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内容(包括五部分)、致谢。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质朴、幽默诙谐。下面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一开始听闻要读《写作课》,主观上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艰涩难懂,理论性特别强的一本书,心里怀揣着一些抵触情绪和忐忑心理,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能读懂这本书,但是当我翻开书的引言部分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打扰一下,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就像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在和你聊着天,述说着我们曾经可能的擦肩而过,不仅抵消了自己曾经预设的种种消极情绪,还让自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喜欢听她讲关于写作的种种故事,种种理论,那种内心深处不自然的放松是以前阅读从未体验到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语言平实质朴,让你感觉像和一位老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听着低缓美妙的音乐,聊着天,放松而惬意,在这平实质朴的语言中,作者也会偶尔的幽默诙谐一下,适当的调节气氛,带动着你的阅读体验,和她一起会心微笑。所以在整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以自己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入到了她的世界。
艾丽斯·马蒂森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且在文中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总是很细心的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出很多年轻作家现在正在经历的困境或是提出未来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尤其讲到全职作家和兼职作家各自的困境,前者承担着他人审视的压力,因未承担社会职位而感到荒废时光,后者承担着自我审视的压力,还可能因为工作和写作精力分散迟迟写不出来。女性作家可能承担比男性作家更大的压力,除了工作和家务本身的压力以外,女性的自我审视更严重,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作品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作者在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不是直接而尖锐的指出,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是她周围学生、朋友的经历来呈现。让你不至于会无地自容或是羞愧难当,而是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进而继续阅读下去,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这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周围朋友、学生的写作问题,来和你一起,深度剖析问题,之后作者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让读者面对写作问题时有情感的共鸣,还能让读者因为寻找到办法而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我对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觉得就是由篇幅的长短决定的,直到我读完《写作课》中的分析,我才知道,真正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本质差异并非篇幅,而是结构。短篇小说一般需要两三个事件,带动读者情绪随着情节起伏,最后收尾;而长篇小说则需要作家更清醒,构筑更多完整情节,更丰满的人物,不断推动事件发展,有些小说虽然篇幅很长,却不能成为一篇长篇小说。如果说短篇小说可能是过山车般的刺激,长篇小说更像是长满钩子的地毯,读者上了钩就别想甩脱,总是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在叙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差异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体会,举了大量的小说的例子,在对例子分析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到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同,具体而形象。
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在本书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和写作看似无关却又关系重大的因素,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可能我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所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第四章《敞开心扉》这一章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由于作家自身不够自信导致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取舍上,对句子的选择,悬念的设置,过分沉溺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刻意打乱的时间顺序,创作动机不明,更甚至是无益的脱离现实,这些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与作家自身自信心不足有关,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强大的自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创作上,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我们也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希望这也是你得到的一个启发。
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好的作品,也向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写不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能写出好作品的方法。除了这些更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如何摆正心态,如何投稿以及在哪里投稿,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长辈对一个刚学会写作的晚辈的殷殷教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写作课》这本书好像在和一个朋友聊着创作的苦恼,也好像聆听一个慈祥的长者在谈她的创作经历和感悟,如沐春风。
或许我们最终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叶知秋,至少《写作课》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了小说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小说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带着自信,勇敢的面对各种问题吧,不仅是小说教学!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我阅读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丐尊、叶圣陶教你如何写文章》,从而让我更加了解了如何去教作文。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写作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又具有“共性”。顾名思义,这本书共有七十二篇,详细讲述了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写法,使作文教与写的思路都豁然开朗。
01、记述文。
描写事物形状如何、光景怎样,是记述。写好记述文也要选好记述的题材,其题材一定是值得记述的内容,或是发现了某事物新的意味。选好题材后要确定它的顺序,对于记述文来说观察顺序就是他的记述顺序。万事万物,有的是没有统属关系的,如“桃红柳绿”说成“柳绿桃红”也无不妥;也有事物是有统属关系的,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顺次去写,如“写房子要先先写房子方位、形状整体的样貌,再顺次写屋内的客厅、厨房、卧室等”。其次就是情感,可欢快、可悲伤、可平静。《七十二堂写作课》中还着重讲了三个立脚点,第一人称立脚点是作者自己,好比独白,从“我”出发,将自己展露在文章中;第二人称立脚点是你,如同对话,从“你”出发,用来告知特定对手,如劝诱文;第三人称立脚点是他或具体名字出发,可以用客观态度和全知态度来写。材料确定后就是记叙了,记叙的时候要把同类事物归并,确保思路清晰。为了使记叙精深,需将事物按照一定顺序罗列串联起来,并加以背景、场面、情绪等生动形象的描写。
02、叙述文。
说它的变迁怎样、经过如何,是叙述。而对于叙述文来说变化、变迁、经过都是关于时间,所以时间是叙述的主方向。普通的叙述文,都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但时间连续不断,我们叙述时目的在于把特点传出,如:“写一天的事,不用从他起床、刷牙写起,只需将一天中有意义、重要的时间写出”。在叙述手法上,为了凸显特色,要注意叙述快慢,详略得当;学会叙述倒错,切忌流水账;要学会使用过去的现在化,增加读者的趣味;要确保观点一致。此外,好的叙述文还要学会使用对话,把能够表达题本中心意义的对话记录下来,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如戏剧就是用对话描述生动的故事。
03、说明文。
说明文写的是作者所懂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关系等,给读者说明事理。为帮助读者理解,说明文常常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作为例证,必须明白、准确。在取材方面可以通过类型的事物、抽象的事理、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等方面说明。说明文在话义的诠释上要确保没有漏义,在写作方式上可以采用独语式和问答式,同时确保说清、准确、易理解。说明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04、议论文。
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提出一个判断来说述的,叫作立论;一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施行驳斥的,叫作驳论。为了证明作者主张,常用演绎、归纳、辩证三种推理方式来增强文章可信度。另外,在本书中还提到议论文的变装,只把事件写出来,不写作者的判断,让人自行意会,如寓言故事。
四种文体的杂糅往往出现在小说中,文章对小说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写作宝典,让我深刻全面理解了如何写作,我将多次拜读,将其内化,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不在惧怕写作,并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七
这本书让我非常畅快,还因为里面有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读到这样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大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顿时有种找到同类的欣喜,好像潜藏的心事被人说破,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和作者都亲近不少。
譬如,我个人认为,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有些畅销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书目,一大段读完经常不知所云,有些用词让人莫名其妙,生硬的翻译冗长累赘,我经常会去猜测原文是怎样的?所以,有些翻译过来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有些是经典,有些是畅销书,是获得大部分人认同的。
原来明月小姐也有这样的困惑,认为翻译作品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还分析了原因:
1、一流译者群比一流作者群才华恣意,这里的才华指的是创造力,文字的驾驭力。
2、即便译者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力,但是会将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
3、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
4、翻译姿态的问题,我们对于翻译对象,践行的是“信达雅”原则,处于仰视的姿态。
嘿嘿,感觉为自己找到读不下去翻译作品的原因了。
除认为翻译作品难读外,还有如下几个观点,舒姐姐和我不谋而合。
外文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打通语言间的界限,可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丰富文字表达。中学时候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趣的英文表达。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巧妙借鉴,能够让文字增色不少。
舒明月也认为,学习外文是提升文笔很好的方法。“很多作家从事翻译,出发点就是吸纳外国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书里面讲到汉语和英语的跨界以及互相借鉴,其中关于中文风的咒骂语让我非常impressive。
英文中有很多单词和表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舒明月举出的例子是impress,认为这么利落的中性动词,中文中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
读到这里,我赞同到要拍大腿了。艾玛,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中文翻译成“给……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太啰嗦了。这个词我经常在草稿纸上用到。另外,类似的词还有involve,这个词言简义丰,对应的中文释义太多,还是用英文来得便捷。
除此外,类似bedtimestory,desert-islandreading之类的表达,直接包含场景,中文翻译成睡前故事、荒岛读物,但我还是更喜欢英文的表达。
我个人爱好古典文学,认为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多诵读记忆对自己大有裨益。在写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不仅古典优美,意蕴悠长,还可形成自己的特色。
舒小姐在【传承】的章节专门讲了读古代文学的必要性,认为作家应该怀有存续古典的责任感,“不断回溯古典,从中发掘更丰富的词汇、语法、句式、文体,以便以最精准、最具美感的方式描绘生活万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尽量用短句子,将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舒小姐在谈到古代文学的时候,认为古代文学非常凝练,书里面是这么论述的,凝练不是简短,而是简短且意蕴丰富,本身就包含足够的张力;而且,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做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控节奏。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八
《大师们的写作课》是写手训练营里一位同学介绍,她看完了,也写了读后感。学渣的我也在看完后写了这篇超短的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前也买过不少改善文笔、提高写作的书籍,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使》《怎样写作—跟大师学语文》《文章作法—跟大师学语文》等书籍,这些书籍真正从头看到尾的没几本,要么是翻译文,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要么是古文,更加看不懂了;再加上懒,书买回来是为了看的,可懒惰的我看了封面就束之高阁,只有打扫卫生时拿出来擦一擦。买了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以为会像之前几本书一样的待遇,可最终在今天凌晨2点多读完了,持续半个月的阅读终于结束了。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是知乎大咖舒明月的作品,关于舒明月本人的信息只在知乎上看了她的图片就没过多关注了。不扯作者了,说回这本书,这是一本教写作小白如何学习写作的,书的内容分三部分: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每篇内容下面又有很多小篇来进行讲解。
第二部分: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写一篇是真正的技术篇,就像it工程师刚开始学习必须先学c语言,因为它是基础。这部分包含的内容分别为:标点、造语、比喻、通灵、情感、血书、匮乏、节制、雅俗、收束。
第三部分也是本人最喜爱的部分:拓展篇——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内容分别是:传承、译语、互文、模仿、新秀、社会、文艺。这部分内容是师傅带进们,修行在个人的中心思想。
这本书看完后,虽然明白了写作天赋是第一,可经历、广泛的阅读各种经典书籍、翻译异国文章、学习多种技能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十九
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不会看书,不会积累素材,不会写金句,我就是不会写作,这就是在我接触到《写作7堂课》之前对自己的定义。《写作7堂课》让我重新定义了写作,也重新定义了我自己,写作可以没有天赋,确不能没有方法。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写作主要靠灵感,那没有灵感怎么办呢?我想你肯定在苦苦的等着灵感带进脑子里,最后开始神游发呆。
秋叶大叔告诉你,你缺的不是灵感,缺的是框架。
“什么是框架写作”?就是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列出所有可以讨论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话题库,相当于对一个领域建立上帝视角。
以课程文案为例,我需要先画出这样一个框架树。
当然,才开始的框架肯定是非常粗糙的,后续可以逐渐优化,最重要的是强行给自己的脑中植入这个框架,让它把我们日常所思所感连接起来,我们才会发现日常重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所谓复利写作,就是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你的优质资产。
所以,复利写作应该算是从思维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局观,我们在内容输出时多方位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努力达到“一鸭三吃”。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但是在写作中如果持续一万小时输出质量不高的内容,对于提高写作技能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写作是需要我们练习、练习、练习,但是对于每次输出我们需要及时或者是阶段性的复盘,才能在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直到形成输出“好文”的习惯。
当然,还有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和清单式写作等方法,7个步骤形成一个写作的闭环思维,努力掌握这些方法,加以练习,你也可以写出优质的内容。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二十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读后感,同学们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提笔前要先读懂文章,知道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然后在行文中用一段话简单介绍文章的内容,读者对文章有所了解,才能与下文抒发的感想产生共鸣。在介绍文章内容时,有的同学会里嗦写一大堆,这样在整篇习作的布局上就详略处理不当。因为“读后感”“感”才是重点,因此不宜过多重复文章的内容。
如何写好“感”这一部分?既然“感”是重点,就要花多一些笔墨。同学们可以总体谈谈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或者从中产生什么感想;也可以谈谈自己被文中哪句话哪处描写所感动;还可以谈谈自己读文章时联想到哪些生活事例;有时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这样写出来的“感受”清楚明了、入木三分,读者也会受到感染。但是也要注意感想与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毫无关联,这也是读后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的同学抒发的感想是热爱祖国,所举的事例却是帮助同学,这就“牛头不搭马嘴”了。
最后,结尾再次点明读后的感受和体会,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篇二十一
毅力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惊人的一股力量,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为理想而献身,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曾激励了不知多少热血青年,帮助过多少人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他们去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去体会生命中的意义。
人应该有伟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动,行动了就要尽力,尽力了才不会有遗憾,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恒心、决心与行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活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铭记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好书,保尔是一个永远的人生强者,一个乐观主义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远是不变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