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热门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总结。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助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拓宽思路和视野。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小编精心挑选的一些范文,或许能给你灵感。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党中央提出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们要加强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指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也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其次,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推动绿色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倡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同时,我们要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环境监管和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的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许多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查处和处理;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技术支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关停。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能力和效果。这样才能实现环境监管和治理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环境教育和宣传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生态环境文明,我们必须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将环保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只有人们真正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才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
最后,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才能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要加强对环保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下提出的一种思想和理念。通过加强环境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将能够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良好的世界。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努力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教会了我关爱自然的重要性。我们的家园是地球,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需要保护和照顾好我们的家园。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以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启示了我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模式中生活,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明白了节约资源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的物品,开展环保的交通方式等。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受益,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了我全面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面思考。生态文明强调绿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内涵,努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四,生态文明思想引发了我对于可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深思。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认识到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因此,我坚定地支持和参与各种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行动,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到更多的人。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也引发了我对于个人责任的思考。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明白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因此,我会牢记生态文明的思想,时刻关注环保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生态文明思想,我更加坚定了对自然保护的信念,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我愿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三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核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全新理念。我深深感受到,这一思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我亲身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创新发展、文化传承和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水利建设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实践的水利项目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项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只有深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用水、治水,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我们还要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促进河流的水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等。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首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我们要切实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在水利建设中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后,我们还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加强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然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催生了许多创新发展的实践。在我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们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水库工程中,我们采用了新型渗水工程技术,减少了水库的蓄水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发电的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灌溉用水、生态用水等多种用水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元化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文化的传承。水运文化、水利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更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水利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弘扬水利文化,组织开展水文化活动,加强水利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提升公众对水利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在实践中,我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绿色施工、节约用水。我也深入学习了水利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参与水利建设,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新的理念,它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水利生态文明事业向前发展。而对于个人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我相信,在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水利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倡导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水利工作内容和方法,保护好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本文将从推动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推动水库生态修复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水库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与利用工程之一,但长期以来,一些水库因为不规范的管理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水库生态修复,对于提升水库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水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开展水库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明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例如,针对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湖泊水质净化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只有这样,水库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乡村自然资源是农民的基本生存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水利工程施工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推动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乡村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的可持续性。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精确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自然资源协调发展。
另外,加强水利工程维护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是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关键设施,但水利工程长期运行后,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水利设施老化、水土流失等。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势在必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水土保持是指维护和改善水土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产能力等多重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征地拓荒对土壤的破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促进乡村发展。
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求。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推动可持续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并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水利生态文明的目标,保障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综上所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保护好水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五
水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并领悟到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工作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常常在保障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则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对水资源利用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水为王”的观念,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现水利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只有在全面了解水资源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生态要求的工程规划。其次,我们需要实施节水措施,减少浪费。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大力发展非常规水资源是节水工作的重点。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改善水体质量。通过净化、修复水域生态,提高水环境质量,不仅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方方面面。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次,水利部门应做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管,确保项目在满足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水利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高整体水利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将积极参与到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中。首先,我将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我将关注身边的水利工程项目,积极参与评估和监督工作,确保项目符合生态要求。此外,我也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总结起来,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近年来,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与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教会了我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以前,我对自然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以随意掠夺和破坏的对象。然而,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逐渐意识到,自然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因此,我开始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鼓励身边的朋友一起关注和保护自然,共同做一个对自然世界充满敬畏之人。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使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之上。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利益的思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教导我们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只有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鼓励人们追求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倡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环保出行等环保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希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生态文明思想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中来思考和规划。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凸显了人类的共同挑战。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激励着我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只有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为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在实践中,我努力保持身体健康,注重锻炼和饮食的合理搭配;同时,进行道德自我修养,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并且培养浓厚的文化兴趣,传承文化遗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模式,它带给我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更深入思考和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持久发展的目标。身体力行,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连贯的五段式文章。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旨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长期以往,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改变这种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强调了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创建者和维护者。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等,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积极开展了环保宣传和投资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共识的形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总结起来,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理念和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于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同时,社会共识的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八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九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步状态,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这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的讲解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寓教于学,寓教于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成立环保活动课外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更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充分发挥活动课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然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频频以妙言隽语生动阐释。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进一步建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制度完善、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锻造执法严格、敢于负责、作风过硬的环保卫士。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环境问题涉及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要实现可持续发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人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首先,要建立追责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其次,要增强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标语、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手段,结合精准扶贫、送法进乡村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保护生态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最后,要加强联合执法。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领域案件的实时监督,打通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三
***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