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书读后感(热门21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记录,包括对关键观点、主题、字符性格、情节演变等的记录。其次,我们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所读内容有机地结合,通过举例、引用等方式来具体展现自己的思考。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使读后感更具条理和连贯性。最后,要注意审视自己的读后感是否与作品内容相符,是否能够传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解。只有经过反复修改和改进,才能写出一篇真正精彩出色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当然,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创作,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书籍的理解与感悟。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一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二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三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陶冶人的心情,启迪人的心灵。我喜欢看书,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不能买更多的书,随着时光的流失,自己为人妻、为人母,可以随意买书了,却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有了新的偏好,不再沉迷于长篇大作的文学历史书籍,而是侧重于短小精悍的实用的励志典故教育子女,或者看一些有关家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生活常识的书籍。或许是人近中年,或许为生活琐事所累,特别是近几年发现自己心情浮躁,开始缺失了青春年少干事创业的精进之心,读的书越来越少了。而今,当公司领导为大家赠书时,我就想:是谁写的什么书的内容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当我的视线进入日本稻盛和夫《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
日本人在我们国人的眼里向来是有着抵制的情绪的,因为他们曾侵略过我们的国家,但是二次大战后的日本能从战争得废墟中迅速的崛起,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国,不得不令世人瞩目,在《干法》的这本书里,日本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跟人们讲道理,而是像一位老人款款而谈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朴素观点和具体的实践方法,他结合自己70余年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与读者们探讨了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我们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在我们凡人看来,工作就是为了吃饭生活,而在稻盛和夫看来,工作是来锻炼人性、磨砺心志的,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更是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对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很迷茫,有时失去工作的方向。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痴迷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并用发自内心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他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我想也许就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启迪自己的心灵。稻盛和夫作为一位先行者、实践者,他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做事、做工作的真谛。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燥,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想这和我们公司“真诚做人,用心做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信念是相一致的。
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有时我们会把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大家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这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事,他就在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如何爱上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我们在职场上工作的员工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干法》却给我们道破天机。工作中成功,固然能让人心情愉悦,感到快乐。可是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苦恼,面对挫折、经历失败的时候,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时候,在千篇一律、疲惫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能保持那份激-情和活力,不能够一如既往的勤奋积极,不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而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当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英国哲学家坎伯曾经说过,我们无法阻止鸟儿在头顶飞过,但能阻止鸟儿在头上筑巢;我们无法改变这个苦难的世间,却可以选择快乐的活着。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改变可以改变的,改善可以改善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多发现美好的东西,才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才能有一个高的效率。
理想往往很难成为现实,我们可能并没有从事我们曾经梦想的工作。既然我们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改变心态,就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快乐的奔向成功。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成绩。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要投入100%的力量,“用细节的完美追求结果更完美。”这就是我从《干法》一书中所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自己。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五
假期中我品阅了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颇为感动。教授对教育事件的人文幽思,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读后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章节,它勾起了我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童年就像一块汉白玉,纯净无暇,不屑粉饰。记得我和邻家孩子一同上学,一路上我们哼着小曲儿:我去上学校,小鸟对我笑,早早早,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孩童时的活力如同中东取之不尽的石油,我们从不吝惜,唯恐挥散不尽。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候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像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我们是那样沉醉在大汗淋漓中。那些是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永不老去的快乐。可以说它们所有都是孩子们乐道的经典。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六
第一编《繁星。春水》,只有薄薄二十页,却是冰心仿照《飞鸟集》和《沙与沫》写出来的,都是关于写爱的诗歌。第二编是从寄小读者中挑选出来的,主要在写冰心乘船去美国留学,途径过许多国家时和小读者们的通信。后来冰心由于生病住进美国的青山沙穰疗养院,不过冰心人气不错,连美国同学露都去看望她。第三编是由冰心一些零碎的回忆文章和从《往事》中选出来的文章组成的,《胰皂泡》在《全阅读》中也有,只不过全阅读中的是从《胰皂泡》中选出来的。第四编是从《冰心全集》《冰心散文》《冰心选集》《拾穗小札》《樱花赞。一寸法师》《冰心小说集》等书中选出来的。第五编是冰心的女儿吴青、赵丽宏、钱理群给冰心的评价。
冰心也是一个熊孩子,在那个年代不好好穿女装,偏偏穿男装,戴耳环也不去穿孔。冰心也干许多男人干的事,骑马、打枪,还不干当时女孩最爱干的事:抹脂粉。
冰心去过意大利、日本、美国、印度等许多国家,日本和印度是随代表团去的,冰心的名气太大了,还参加了日本首相田中首相举办的赏樱会。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七
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八
——《后知后觉》读后感继《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三年之后,任彦申又出了本《后知后觉》,梳理了从北大到江苏十年的工作和人生感悟,推心置腹,娓娓道来,令人或眼前一亮,或心头一热,或会意一笑。
读完全书十万字,感受颇深。全书涉及区域经济、文化价值、传媒改革诸多方面,颇有见地,多有睿语。比如:“江苏人一般不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如果吃螃蟹确实安全、可口,那就会跟着去吃,然后想方设法去养螃蟹,进而卖螃蟹赚钱”;“选拔干部关键是抓好两头,一头是掌握上线,选贤任能,一头是守住底线,提防小人。一个领导者身边,不能只有„和坤‟,没有„魏征‟,只有一群„喜鹊‟,没有几只„乌鸦‟”;“在城市扩张改造中,最大的隐患是建设性破坏,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需要千百年的积累才能打造起来,而破坏只要一两天就够了”;“缺乏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媒体必然走向庸俗,不能让有文化的人去干没有文化的事,去赚没有文化的人的钱”。诸如此类,妙语连珠。
任彦申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等职。当他退下了领导干部的岗位,却重又回到了思想者的岗位。他为官多年,没出版过什么文字,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却“有痛有痒地”写了两部作品。
“后知后觉”典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任彦申先生以之为书名,既是自谦,也观照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淡雅谦和之中蕴藉着浓浓的哲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省一级领导,不少事一门心思干时不明就里,事后一琢磨自然一清二楚了;置身任上若明若暗,超脱出来便豁然开朗了;有些话在任上不方便说,现在却可以一吐为快了。特别是卸任后,角色转换了,接触的人和事都有所变化,思考问题也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感悟,这也是本书给人的启示。“立言所以为人,非所以为己也”,这是儒家对“立言”的定位。好书天然承担着开卷有益的使命,蕴涵着作者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洞见。谈到人才工作,他指出“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谋略,护才需要勇气,甚至需要付出代价”,谈到干部人事工作,他归结为“知人善任”,并提出“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讲政治,在注重实绩的基础上讲公论,在注重领导能力的基础上讲学位”的原则。这些都是他多年为政的真知灼见。读任彦申先生的书,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立言为人、以己喻人的长者风范。“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交往”,这既是对读者的期许,更是他的身体力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书中诸如此类有益于立身处世的格言警句,随处可得。
好书必定文风晓畅,说自己的语言,让自己先读明白,喻己而后喻人,文风即是作风。由心而生则文风自清。《后知后觉》一书所倡导的文风,正是这样一种清新天然的文风。任彦申先生的文字多是简洁的短句,少有长句,平实易懂,开诚布公,在政论性散文中独树一帜。比如谈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他说,“任何官员都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如果只会过官场生活,不会过平民生活,那是一种很不幸的事。官场之交,多为世道之交。有的干部在位时前呼后拥,门庭若市,甚为风光;而一旦退出官位,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成了孤家寡人”。这些平实的短句,正是他内心的直白流露,读他的文字,读不出官样文章,而像是听他娓娓道来,直入心扉。
本书言简而意赅,言微而义大。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知其人而论其世,要能前后贯通,紧扣主题,旁征博引,综合佐证。《后知后觉》既独立成章,又与《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脉相承。好书的价值就在于能让你切思己身。《后知后觉》作为一部政论性散文,对于有志于从政者极有启迪意义。在任彦申先生的笔下,作为一名干部,总要面对一些基本的选择,诸如做人与做官,说真话与说假话,当官与发财,对上与对下,照搬照抄与开拓创新,等等。对这些关涉做人、做事与做官重大问题的选择,从政者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还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反诸己身,就是要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要之,以诚信为本。
“一个受人崇敬的优秀干部,应当是最有爱心,最懂亲情,最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人”。这既是他多年为政的体悟,也是对读者朋友的循循善诱。
他在书中强调,“选拔干部,关键要抓住两头:一头是掌握上线,选贤任能;一头是守住底线,提防小人。”而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宽厚包容、大智若愚、上善若水”。他还结合时代特色,对文化价值与大众传媒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还提炼了五大媒体原则,就是“一要弄清真假,二要明辨是非,三要权衡利害,四要把握深浅,五要与时俱进”。
当前干部队伍中弄虚作假、吹牛拍马、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同干部考评中忽视人品有很大的关系。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领导;下面不讲真话,不怪下面,只怪上面。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即是过,不干事是最大的错误。这种占着位子不想干事的干部,比那种虽然有错误但想干事的干部要差许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固然应当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贻误战机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服从大局与服务群众、紧跟领导与贴近实际、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新闻价值与商业利益等关系。大众传媒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满足受众需求、尊重受众特点、为受众喜闻乐见为基本原则。你无法左右人们喜欢听什么,看什么。
当前,舆论宣传中最突出的流弊就是文风不正,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存在着许多概念化、程式化、标语口号化的东西,缺乏新鲜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刻性、启迪性,对此,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深感厌烦。文风不正,不仅影响到媒体的收听收视率,而且影响到社会风气,影响到政府形象。
著名书评人雷雨用“政治大散文,为官心得录”来定位该书,他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真情、使命感、忧患意识的书,也是作者怀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写就的书。”
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值得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去读一读,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今后的改进,相信读完定能收获颇丰。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当我读到“儿童世界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当儿童学习不是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感触颇深。
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这是当今我国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乡村教育,我们的城市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之痛。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动之一。“新教育从这儿出发,新教育从这儿起航”,让我们以行动的召唤,让来访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实施言之中。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呼,没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实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努力,总会遇到生命的庆典。
新教育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让全体师生在浸满书香的校园文化之中不断前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要设计能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风,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让梦想成真。旧教育就像一个圆,不过它引领我们向内看,过于注重分数,所以看到空间能越来越狭窄;新教育也像一个圆,不过她引领我们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一个意境深远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儿童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静待花开。
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教无定法”的道理,这是历史的传承与扬弃。新教育不求什么高深理论,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就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学校把走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逐步具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创造性的见解,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开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饥似渴的阅读新教育理论。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学生爱护自身学习环境的程度。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自律、自强、诚信、创新。“自律、自强”是学生做事的基础;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前提;“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
守望新教育,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行走,共叙“每月一事”。学校德育工作从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开始。学校德育处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领导小组,按照每月计划,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例如:三月份确立了“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四月份确立了“红歌传唱,唱响未来”等专题每月一事活动。活动具体从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抓实常规,抓实管理。少先大队分别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古镇文明小导游”、“特色书香班级评比”等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实现“缔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园”双提升,让新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优雅班级”、“优雅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杨阳老师的“心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着“幸福晨诵”、“亲子共读、共写读书笔记”、“亲子合作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阅读存折”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生陆雨蒙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和老师们在一起真好!”。尹艳平老师的“走进新教育整本书阅读比赛”在新沂市乡村教育家演讲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她也迅速成为乡村教育家阅读团队主持人,从一名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新沂市乡村教育家骨干教师。
新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快速成长的一条主要路径。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的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学校布置了画廊,各班教室门前有班风、班训,教室内设制小书架、阅读平台,有阅读建议、名人名言等,浓郁书香氛围的校园,学生会被读书的气氛所感染,产生读书的激情,萌生读书的欲望,让教师、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故事比赛等以及读书主题活动,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通过每天一次五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演讲,每天午间20分钟“诵读经典”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年级组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输送丰富养料。二是“构筑理想课堂”,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子共读分享会上,学生家长刘昌先生代表发言,同时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议,他当场给我校捐赠图书100余册,希望孩子们快乐阅读、快乐成长,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新教育强调:“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学校从实际出发给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创建《青溪文学社》,设立《青溪文学》报。在学校建立学生阅读实验群,对优秀学生作品,及时给与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长期坚持将阅读教学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寻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静待花开。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渐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学率等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是对成功教育的回报。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之爱,永恒之爱。放开手,孩子会越走越远,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努力过的日子都不曾辜负。相信新教育,她是种子,在风的作用下,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种机,时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书,她用她深厚宽广的无私的爱,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爱的理念。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就能在特色活动创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灵性!面对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把农村小学特色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持久、深入的发展,创建农村理想化乐园。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守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谁能够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一
要让儿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在小年级时,背古诗对我来说是最复杂不过的了,背个诗简直比登天还难呐!
可当我今天看了《国学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们那脱口而出的背诗速度,实在让我惊呆了!
他们口中那一句句优美的古诗,都是祖先留下的财产,这一份份财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诗热爱的激情。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写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从有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后,人们有什么问题就会使用它们查询,可以搜到很多的满意答复。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变得很少去通过书籍查找资料。那就更没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故事词了。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
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古诗词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古人说的文言文到现在说的白话文,文言文现在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它们都被挖掘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无价的。
我对《国学小名士》里的哥哥姐姐们都赞不绝口,我要向他们学习,多积累古诗词,多了解祖国文化,多看些好书,多储存有用的知识。是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看了,丢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三
经朋友推荐,看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据说,好多女同胞看此书时,流了不少眼泪。起初妞妈看着这本书,眼泪也是不由自主地流,一气呵成地看了一大半。第二天跟朋友交流起这本书,一位朋友评价此书是速食类的感情剧,没有深度云云之类的话。也许是受到此类话的影响,也许是第二天再连续看的时候缺少了进入书的意境的情绪,妞妈就没有再感动地流泪了。不过,这本书的'确让人感动。这本书中的人物都很真实,一点都不造作。老三总是默默地帮助着静秋,他对静秋的爱是纯真的,不求回报的。静秋能够遇到老三,真是她的福气。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三写给静秋的一封信,在信中,老三告诉静秋,“自己不能看低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不必因为这些社会强加的东西自卑…”。老三的那段话,也许正好成为静秋的精神支柱、指路明灯,使她在那样的年代不落入俗套、随波逐流,最后成就自己的梦想。
一个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取决于自己的性格等等自身因素或外在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遇到怎样的一个男人。女人结婚后,陪伴自己的是自己的老公。老公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妞妈很感谢能遇到妞爸,正是因为遇到妞爸,妞妈的人生才如此精彩。有时候想,如果妞妈遇到的不是妞爸,那么今天的妞妈肯定不是现在的这样。物资条件的多寡说不清,但是精神、思想上肯定不及现在这样的丰富、愉悦与宁静。妞妈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妞爸,谢谢你!妞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妞妈。
29(中国大学网)。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四
杨峰泉
读《蝶变》之后,我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这是一本新形势下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如何做好帮扶,怎样帮扶的生动教材,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一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成果,讲述了由贫变富、由弱变强等脱贫过程,具有典型性,也很有代表性。作为永安镇后七村第一书记的我,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想村里老百姓记住自己,首先要取信于民,为村里老百姓多干实事。在干事之前,应立足村情,汇集民意,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团结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帮扶工作。今年,协调筹资10余万元对村里文化大院进行修缮、修建文化体育广场、打造党员书屋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问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凡事把维护民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带好后七村班子建设,抓好党建建设,敢于担当责任,急群众所急。不断培养村民致富意识、创业意识等。用锲而不舍、任劳任怨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致了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戴。在帮助村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在村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蝶变》对我来讲是一盏指路灯,贴近现代农村实际,是我扶贫工作的宝典、活生生的案例,不管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路等,都有很大价值的教育、学习和借鉴意义。
村里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了解群众,加强学习农村政策,讲究工作方法,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把握有主动权。首先,说话办事不能伤害群众利益,不能把群众当成对立面,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要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上访事件中,要善于用民主协商、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做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读了《蝶变》后,我倍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下一步,我将压力变动力,将结合后七村实际,借鉴《蝶变》的成功经验,奋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五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记载。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道出人生真谛的记述。其蕴含的哲理,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譬如《三字经》是启蒙的范本。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被誉为“袖里通鉴”《百家姓》可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的最久远,运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至于《弟子规》所包含了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修养,在这些优秀的书籍忠,我们可以回溯源文化传承的命脉,吸取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
在国学的经典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聆听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来讲是件莫大的幸事,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世之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德尔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1个再有才能的额外你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都早已教会我们,这些道理都写在国学里面。现今如果我们重读国学,用心去读,认真品味,能够涤荡内心深处的污垢。
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名篇。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多加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继续并发扬中国传统关系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有很多人不知道人生到底要最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夺走了许多的冤枉路。而国学著作中阐述的人生哲理是人们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迷茫。
既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这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那就让我们一起勤勉,共同学习国学!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言:“通过对我们认知的探索,一个真理的概念突现出来,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当我阅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而感到庆幸和骄傲。数学的魅力只有执教这门课才能深深感受到,数学是所有学科当中最严谨、最具有探索性的一门科学,也是延伸最多,范围最广的,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每一节课中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过程不是苦闷的,不是枯燥的,而且充满着刺激和快乐的。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带着一本书上路,一路走来,我们终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七
本人上从年11月被县委任命为_镇_村第一书记,在县委和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和县政法委支持下,现将2020年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工作基本情况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认真落实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把握党的扶贫政策,积极开展政策法规宣传;组织村支部党员上党课,让自己和村党支部干部和全村普通党员再接受党性教育,坚定党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带领村支部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协调好扶贫干部挂点帮扶工作,作为村第一书记,自己始终牢记带头模范作用,严格政策标准,做到不错评、不漏评、不错退一人,充分提高群众满意度。在资料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填写,不虚报、不瞒报。陪同帮扶干部走访,做好联心桥作用,在工作中以心换心,做到真扶贫和扶真贫。
(三)深入一线,入户调研,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本人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吃住在村里,经常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及时准确掌握村里和帮扶户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谋划下一步打算,帮助理清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选准致富产业,制定增收措施。
(四)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帮助贫困户。利用本人在县城工作经历和资源,在一些职能部门争取一些物资(被子、米、粮、油),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解决了张福贵、蒋火生自来水问题,李天地、游军医药费报销,丁和辉送精神病院等实际问题。争取落实扶贫项目,切实解决吃住行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_村自然资源少,当地经济不够发达,基础设施较差。
(二)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缺少资金和致富渠道。
三、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落实上级政策,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加强村基础建设投入。
(二)找准发展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创业渠道。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八
近来,我认真阅读了《关键在于落实》一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迪,受益匪浅。
对“落实”一词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所谓落实,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自觉地引导单位全体成员立即行动起来,自觉地将单位所宣讲、规定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意图、工作意见及其措施、要求等内容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为人民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当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充分履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
“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首先,落实是一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首要条件。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
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
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管你处于何种岗位,工作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警察,肩负公安事业发展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工作,主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其次,落实是一种责任,爱岗敬业是做好落实的关键。
说它是责任,是因为岗位职责所使然,“责任到此,不容再推”。
所以抓落实是我们各司职守、达成工作目标的必经程序,是一个有效的执行过程。
无论你从事的是何种工作,都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全身心地投入,保持高度负责、尽心竭力的精神。
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雅说过:“你在什么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的确,我们只有在起点上扭紧前进的发条,才能具备冲刺的条件,正如我们刚刚学走路一样,只有走稳每一步,才能走得越来越稳。
因此,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使你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再者,落实是一种意志,服从组织决定是做好落实的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组织分工为己任,完成好本职工作为追求。
否则,单位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即便是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描绘的美好蓝图自然也就不会顺利实现。
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甚至于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增强预见力,结合实际需要不断修正错误,又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念,增强毅力,“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最后,落实是一种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能有效促进落实。
召开动员会、部署工作、出台措施只是给落实工作一个开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落实要成为一种单位文化,就需要单位全体成员在工作实践中长期坚持落实的观念、责任和意志,并养成一种职业行为习惯。
具体地讲,要将各个岗位工作责任制、工作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考核制度等内容落到实处,成为全体成员自觉的执行行为。
管理人员和一般成员虽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也要发扬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要在增强成员个体“落实意识”的同时增强整体协作的落实氛围。
对于一个单位的每个成员而言,落实就是对本职工作出色的完成,落实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落实型的民警,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落实是关键”的理念,养成勤于落实、善于落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公安工作的不断前进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说实话,很长时间都没有和爸爸妈妈读过书了。
有一天,我拿着姐姐初中的语文书去和爸爸读亲子共读。
翻阅着语文书,感觉好枯燥。
对爸爸说:“真是的,初中语文书,怎么这么无聊,连一张彩色图片也没有,而且文字还这么多,可想而知,初中生生活这么乏味。”正当我要关上书的时候,一个题目吸引了我,这个题目的名字就是《孤独之旅》。
一个疑问充斥在我的心中。
“为什么旅途是孤独的,是什么样的人经历了这样的旅途?”正当我在想的时候,妈妈说:“是要让你接触这种文章,看看主人公有怎样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样才能更懂事。”伴随着柔和的灯光,我仔细地阅读着,我的情感也时起时伏,虽然有些字不认识,问了妈妈以后继续读。
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文中主人公杜小康以赶鸭子维生,历经了生死磨难。
这位少年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的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
经过我和爸爸妈妈讨论一番后,得出了一份这样的结论:“现在的我比起杜小康很幸福、很快乐,我比他拥有了更多的甜蜜,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亲人,我不会像他那样孤独,但我承认,我没有像他那样遇到困难的时的坚强,这一点我要向他学习他那份乐观坚强的心态,他的旅途是孤独的,我的旅途是开心的,所以我更应该好好把握,好好学习。”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曾被自己所感动,所以平常遇到困难,更应该以坚强的心态去面对它,得到那一份坚强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那样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愈挫愈勇。
拿破仑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其做得好与否,关键在于落实。
最近,我认真地阅读完《关键在于落实》一书,其中伟大的哲理深深的启发了我,给了我很深的感想。
“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于落实》用生动的例子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
他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
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记得有一句名言说: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有的人说的永远比做的多。
一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真正实施起来就畏畏缩缩。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只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只有一打周密的纲领是往往不够的,我们要说我们能做的,做我们说过的,要对自己的纲领付诸行动。
正如江泽明同志指出的: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而另一半才是最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
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和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以落实为荣,而以不落实为耻。
有这样两个公式: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落实=0。
落实这一重任需要我们用铁一样的肩膀来担负。
它说来简单,但要真正以实际行动来实践目标,实施计划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要知道,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
为什么湖北省的工业能够连续19个月保持20%的增速,就是他们坚持不懈抓落实的结果。
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干百遍都做对,就是并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任何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只要你认真落实了,那就是不简单不容易。
为什么沃尔玛会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为什么海尔集团跻身世界500强?为什么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能在国内中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刘彭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校长抓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均应放在两头,一头是事前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另一头就是事后检查部落实、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
抓落实,是务实的重要体现,是当好校长的重要条件。
世界名校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抓落实,必须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一个没有落实文化氛围的.组织要想搞好落实,无疑是天方夜谭。
不良的落实文化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落实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落实。
梁漱溟说过,中国文化是一个“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随处可见的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的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
这些人都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
他们都效仿了“差不多先生”的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轻视落实。
久而久之,最终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有人说:现在落实工作不努力,将来就要努力去找工作。
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落实的人,是早晚会被免除“撞钟之职”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把任何事都落实到最好。
书中指出落实不力的根源首先是在于组织成员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
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落实自身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是每一位组织成员的责任。
在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落实型的领导,也要有落实型的员工。
第二个落实不力的根源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科学决策变成实践,才能把任务变成行动,才能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
再者是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过于繁琐。
有这样一则事例:某单位就为是否增加一个热水壶,而层层盖章,层层推卸,以至于几个月过去了,批文仍没有下来。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得向每一层的领导申请,而领导们都没有及时的落实这一申请。
导致了简单的一件事变得如此繁琐。
最后是领导者缺乏不落实的工作技巧。
如何做好一个落实型的领导?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任何一个领导者,想让做到的事情就得自己先做到。
那么有效落实的重要方法有哪些?《关键在于落实》中总结出:有用的不是借口,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的不是做事,而是要把事情做成;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最怕的不是困难,而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干兴国之邦,空谈误国误民。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十九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用好我们的德育教材,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二十
半年多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同事、全村村民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我严格要求自己,摆正工作位臵,认真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全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虽然我原来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对基层工作不是很熟悉,但是要做好一名村第一书记,就要学会与村两委干部融洽相处,和村民群众进行深入接触,打成一片,这样才能为村里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开始入村的时候,我就召集村两委干部召开了两委会,并与村两委成员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村内情况的介绍;走访贫困户,倾听他们的需求。从熟悉情况入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工作及时介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
驻村第一书记总结
每月一书读后感篇二十一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市长写的一本反映他教育理念的一篇教学著作。文章中讲到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十大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内容含盖面很广,讲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看了这些方面,让我觉得这些真是一个个美丽的梦。
开始,我感到这些梦也只不过梦,它是理想中的,我们一般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再读时,让我感受到,即使是梦,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梦,只有有了梦,才有实现的可能,假如连自己的梦都没有,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梦想中的目的。就比如说,假如人类没有登上月亮的梦,那么人类就根本不可能登上月球一样。所以,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特别是“理想的教师”这一部分读了以后,深有感触,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以内灌溉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我应该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