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汇总19篇)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观念的艺术形式。在总结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这些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总结并解读了一些具体的主题或事件。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一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画一画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二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包括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说本课的设计。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他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是本课重难点。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质疑导入。
师:“植物有脚吗?”(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
课题导入后,让学生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写作方法。
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顺序:
1、根、茎、叶先写……再写……。
2、脚的特点。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观察实物为切入点,以文本为范本,教学写作方法贯穿整节课。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三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以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中用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书。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叶子”入手,直奔重点段“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
第三步:欣赏爬山虎是叶子的美。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是叶子关键句子。
第四步:学习爬山虎叶子的变化。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4自然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四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五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
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__。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__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__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__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三、品赏叶子的美。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八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以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中用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书。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叶子”入手,直奔重点段“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
第三步:欣赏爬山虎是叶子的美。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是叶子关键句子。
第四步:学习爬山虎叶子的变化。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4自然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九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
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位置茎上反面。
脚的特点形状枝状细丝细致观察。
颜色嫩红。
如何爬触、巴、拉、贴。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一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一)前提测评。
这一程序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赏试观察)。
这一程序就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
课题导入 后,首先摆出准备好的实物爬山虎,然后进行说明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爬山虎各个部位以及颜色之间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看本课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
(三)导学达标。
这一程序的设计,是在学生们充分仔细的观察实物的前提上和通过结合课文质疑而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这种植物的呢?和你原先观察的顺序不同在哪里?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从这不仅初步理清了作者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也进一步提醒学生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意义。
接下是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突破,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这也要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我把登山队员登山时的动作给学生们做了两遍展示,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子不仅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也把整篇课文的总体框架拿了下。剩下的字词,朗读和指导背诵我都放在了第二课时。
(四)达标测评。
在这一程序中,我根据在本课时里上过的内容而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再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么爬山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是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也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一个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
海南省万宁市万城小学 李才进。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
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使“我”受益匪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写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对两代人的共通共融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会让人回味悠长。课文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点明了题目,道出了这两件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本着将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简单、扎实、有效的设计理念,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注重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在充分了解他们自学所得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的阅读话题,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我抓住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了三课时完成。我讲的这一课主要完成3、4两条。本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作家肖复兴修改的获奖作文。把它单独拿出来在第三课时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五条“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相信会物尽其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时安排为三课时,我讲第二课时。在两件事中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两次写爬山虎,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一)课前交流、导入: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大、帮助多的人。并以此导入课题。
(二)复习巩固:在上节课学习所得的基础上,纠正有难度、易出错的字词,解释“融洽”这个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构建阅读话题,切入文本。课文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通过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在汇报学习过程中,出示叶老为我批改的作文,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感激、尊敬与怀念。另外,通过“融化”这个词的理解,感受作者心被感动的过程,体会叶老的人品以及对我的影响,为后面理解“借物喻人”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作者懂得的道理,进一步感受叶老的.人品与文品。
(四)教师提升。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我与叶圣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找到文中两处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欢快与激动,教师点出这种借助外界的景物来表达心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第二处具体描写更多的却是衬托叶老先生。叶老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写爬山虎就是在写叶老先生,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加深感受。进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深刻含义。体会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再读这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
肖复兴:《荔枝》》《向往奥运》《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
2、作业:与课前交流呼应,写一写对你影响深的人,尝试运用我们学习的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上第三课时时,在学习了作文的修改方法后,如果能将这篇作文进行修改,不但能学以致用,而且会加深对叶圣陶先生人品与文品的理解。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五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他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是本课重难点。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质疑导入。
师:“植物有脚吗?”(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
课题导入后,让学生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写作方法。
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顺序:
1、根、茎、叶,先写……再写……。
2、脚的特点。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观察实物为切入点,以文本为范本,教学写作方法贯穿整节课。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六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使学生也产生探究的愿望,激起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也想要学,但对课文中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还不能完全理解。同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句子上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读议结合”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情景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这篇课文的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安排了预习环节,也就是自学,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研究“叶子”的特点。下面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我会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能从这个课题中感受到什么?这样的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同时在这一环节,我会在学生自己认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相机点拨生字词的学习,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自主、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宽松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走进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环节,我主要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画一画爬山虎,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重体验、重感悟,课外必要的延伸可以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本环节中,出示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从而使教材延伸到生活,增加了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情感。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篇十九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画一画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