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反思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生活中的收获和成长,深入思考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其次,要结构清晰,言之有物,突出重点,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化和模糊的表达方式。最后,要注意审查和修改,检查文章中可能存在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逻辑不通之处,力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示范范文,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左xx,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最基层的农村教师,却有一种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从一个扫盲教师到拿到大学文凭甚至成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有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高贵品质,宁愿放下三次改行的机会,也要坚守艰辛清贫的教育工作岗位;有一颗“不是我所生,却与我更亲”的爱生之心。这些都源于他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蜡烛精神让一个普通的名字响彻中国,传遍教育界,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学习了左相平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万千,不断进取,坚守岗位,不为名利所动,爱生如子,这才是最崇高的师魂!同是教师,我深深为自我曾有过的抱怨感到羞愧,为自我曾打骂过学生感到后悔,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改变了自我从教的想法,我不再把我的工作当做饭碗,而是作为事业认真去做,甚至当做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不再把学生当做获取绩效工资的工具,而是作为花朵去呵护,作为栋梁去培养。
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左相平教师的蜡烛精神,整个教育界必须满是辉煌!
11月14日,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盘县县教师左相平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颇多,情绪很不平静,个性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他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我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左相平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我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我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务必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能够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郭力华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学习了左相平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就应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在作为代表向总书记汇报抗疫工作时,张伯礼院士听到这句话非常自豪:“这是对我们中医药的肯定,得到了总书记的表彰,我们中医药人感到非常骄傲。”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在这里,我要郑重介绍一个人,他的事迹让我很感动,并为之骄傲。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他是厦门国际马拉松代言人;在八闽大地,他可以算得上是一名传奇人物。他就是“赤脚大仙,献血模范”——吴佳色。他捐资助学奖学;他是福建省无偿献血数量最多的人;他是泉州市捐献血小板第一人;他赤脚跑完31次国际马拉松比赛,被誉为“赤脚大仙”,以其为原型的雕像矗立于厦门环岛路永不止步的群雕里。吴佳色以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动了南安,感动了泉州,感动了福建。吴佳色老师为人师表、助人为乐、倡导健身、无偿献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比之下,我想我是渺小,我更加坚定信心,把投身于教育事业作为学习锻炼自身学识修养的强大动力和提高业务能力的内驱力。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似的梦?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
我们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大感动教师”为“马首是瞻”,在以他们的先进事迹的感召下,自觉践行在榜样的力量和影响下,鞭策自己,鼓舞自己,自觉践行高尚的师德风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师德师能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做一个让人民值得信赖、值得依靠、值得满意人民教师,做一个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无愧于人民的教育工作者,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一片冰心”的耕耘者。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位杰出的医生,张伯礼教授堪称中国医学界的一面旗帜。他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他的行医理念和医学研究成果,让无数病患和学生受益。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张伯礼教授的一场讲座,深深感受到他的专业水准和人格魅力,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医术精湛(200字)。
无论讲座内容还是张伯礼教授的回答问题过程中,都能看到他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出色的临床技术。他对每个病例都能够深入分析和诊断,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罕见病例,张伯礼教授都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他的讲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医学思维和处理病例的一种范本。
第三段:医德高尚(200字)。
张伯礼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医生应有的医德医风。他强调医生必须以病患为中心,始终保持对病患的尊重和关怀。他建议学生和年轻医生们要谦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不仅要注重技术,更要注重人文关怀。他的话语字字铿锵有力,充满了深情和责任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伟大医生的担当和家国情怀。
第四段:治学严谨(200字)。
作为一位科研学家,张伯礼教授一直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闻名。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科研奖项。在讲座中,他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并强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突破。他的言谈举止中展现出来的治学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教会了我在学术道路上如何脚踏实地。
第五段:感悟与展望(200字)。
通过参加张伯礼教授的讲座,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高尚人格,收获了宝贵的心得体会。我意识到在医学领域,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我也要怀揣着医者的初心,将病患的需求放在首位,始终保持对病患的关爱和尊重。同时,我也要以张伯礼教授为榜样,坚持严谨治学,为医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100字):
张伯礼教授的心得体会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严谨治学都是我所向往的目标。我愿意坚持学习和努力,追求卓越的医学水平,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医学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500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7月24日上午,在抗疫期间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院士回到武汉,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参加武汉市中医医院挂牌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签约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结束后,张伯礼院士还将前往新冠肺炎感染者中医康复中心。
在活动现场,张伯礼院士接受记者专访高兴地说:“现在的武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我喜欢这个武汉。”张伯礼院士谈武汉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我一直说,武汉人民是英雄人民,在这次疫情中武汉人民做出了牺牲,给全国人民总结了经验,也给世界人民总结了很多经验。
同时,他还预测了今年秋冬疫情的变化。未来像武汉这种大规模爆发不会再出现,可能会出现多点散发和小规模聚集爆发,但相信很快就会被控制。
今年1月26日,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来到武汉,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士胆囊炎发作,接受手术后3天后就投入工作中。4月16日,张伯礼离开了他苦战82天的武汉。临别之际,张伯礼院士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做了贡献,但还是要坚持一下,现在武汉市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我跟武汉会常来常往。”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学习杨善洲老书记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杨善洲老书记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八万亩、价值一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位于施甸县城西北边,距县城60多公里的大亮山,平均海拔2600多米。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杨善洲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林场实现他的绿色的梦想?一个曾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深情地回忆说,杨善洲在施甸县当县委书记时曾徒步在大亮山走了20多天,大亮山的荒凉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地方只有栽树,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退休前他两次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当地农民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要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建立一个5万亩的绿色王国。
在杨善洲近40年的工作中,他一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创先争优精神实质。“创先”在于他该安享晚年之时,毅然选择无私奉献国家;“争优”在于他扎根基层始终默默无闻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如果说将党的政策路线认真贯彻视为尽职,那么将当前的创先争优活动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优秀员的本质体现,显然杨善洲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实事固然可喜,但能否将实事一做到底,并且甘愿选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余热,则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验金石”,所以坚持恒久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目的。每个领导干部都有退休离岗的时候,只有随时抱有杨善洲同志的那种坚定信念,创先争优活动的本质传承下去,有理由相信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富强,因为大家无形中把创先争优这个活动载体,作为自己勤廉履职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我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新党员、老党员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人的浩然正气。
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总之,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实实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张伯礼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医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并为无数患儿和家庭带来了希望。然而,我们更应该从他的心得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张伯礼教授的心得体会涉及到人际关系、医学道德、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第二段:人际关系——友善待人
张伯礼教授认为,友善待人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医学领域尤为重要。他提倡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耐心聆听他们的痛苦和顾虑,用温暖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他强调,医生应该具备善良、宽容和谦虚的品质,摒弃种种针锋相对的态度。只有真正关心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医生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段:医学道德——用心治病
在张伯礼眼中,医学道德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他坚持治病要以患者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保持敬爱患者的情感,并以诚信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保证,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他指出,医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关怀患者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和自我管理。
第四段:学术研究——不断求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伯礼教授一直致力于医学研究的探索和创新。他强调医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他鼓励医生要勇于挑战和超越,不断探索解决复杂疾病的方法和路径。面对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他认为医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
张伯礼教授的心得体会对医学界和其他行业的人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友善待人、医学道德和学术研究的理念,指引着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谦虚、善良和专业精神,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用友善和温暖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牢记张伯礼教授的心得体会,我们将能够做出更出色的成就,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365字)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如果疫情是一场大考,那么目前考试依然继续。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百万的国家已经有5个。如果8月份还没有出现拐点,很可能今年秋冬新冠和流感一起‘横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7月30日天津召开的“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经历与思考”报告会中上介绍,“在后疫情时代,利用短短三个月,党和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机制,进行物资准备,人员培训,已经为第二阶段抗击疫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第二次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足准备。
张伯礼认为,疫情之初的确暴露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响应机制比较滞后,层层上报延误时机。基层医疗几乎瘫痪,患者都挤兑到大医院。“那么直报机制怎么建?基层医疗怎么强起来?综合医院治疗传染病有很多困难,三区两通道都是临时搭建,综合性医院一般不收治传染病。遇到这种疫情怎么办?”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后疫情时代防控响应机制救治体系搭建了四梁八柱。”张伯礼院士总结说,“其中包括构建5个体系,强大的公卫体系,稳步发展服务体系、防控体系、应对响应预案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这几大体系的建设,不只是硬件建设,更多的是机制制度的建设,包括健全响应机制、投入机制、分工机制、城乡和社区联动机制、预防机制等15项机制,用创新的方法搭建机制、构建体系。”
“从4月26日中央指导组撤离武汉到现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党和政府没有一丝松懈,快马加鞭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内容基本都在落实中。”张伯礼院士介绍,比如现在重点医院都在建设一部分负压病房,可以收治比较重的传染病患者,今年秋天就要启用。“三药三方”中的“三方”上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听了汇报和审查,有望最近正式批复上市,为可能发生的疫情准备好弹药。此外,还包括物资的准备,人员的培训等,未雨绸缪,党和政府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做了充分的安排和准备。
“北京新发地这次发生的小规模聚集性爆发,就是在各项机制建立过程中,发生的新疫情,能不能很好应对是个很好的检验。”张伯礼院士欣慰地说,事实证明,北京只用了40天就解决了问题,是非常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目前乌鲁木齐和大连也是这种情况。
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没有后遗症。
上周张伯礼院士重返武汉督导和检查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工作,并诊察了部分病人,为患者把脉处方。他还总结了新冠肺炎后遗症新特征趋势。“有几点和我之前想得不太一样。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没有后遗症;部分后遗症也与当初病情严重程度并非正相关,也就是说重症患者不一定就有后遗症重,而轻症患者也不一定没有后遗症。”张伯礼院士说,此外部分患者心理创伤与身体损伤同样并重。原以为病治好了,不是应该高兴吗,但是很多人出现了失眠、焦虑、敏感、甚至抑郁状态,有些人出现脱发、纳差、腹胀,这都需要引起重视,早些干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对于部分肺损伤的患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张伯礼院士拿出几张患者的肺部ct介绍,通过影像可以看到,这名患者的肺纤维化通过治疗,一个月比一个月好转,估计再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就能彻底康复了。此外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应该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会更好,比如中西药结合药物,呼吸训练、物理疗法、针灸、贴敷、太极拳和八段锦、食疗及心理调护等。
不封城隔离武汉患者可能超100万。
“我们国家用了1.5个月基本控制疫情,2.5个月基本取得胜利,3个月胜利班师。如果武汉没有封城、实施隔离会怎样?前不久湖北同济医学院对武汉疫情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评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结果。”张伯礼院士指着图标中的数据说,封城后患病人数降低了96%,也就是说如果不封城,患病人数就不是7万人而是近150余万人;2月3日武汉开始实行最严格隔离,患病者降低了69.6%;2月17号网格化大排查,又减少患病机会3.7%。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封城和隔离在控制疫情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高传染性隐蔽性的新冠,全面严格隔离排查,早诊早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采取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也是科学严谨的。”张伯礼院士说,“同时我们的政府威信高,老百姓配合得比较好,上下同心,共克时艰。可以说,这场抗疫全国人民都是英雄。”
张伯礼院士由衷地表示:“此次抗疫效率之高,决心之大,投入之多都史无前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某些喊‘人权至上’的国家相比,不就是一次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吗!”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张伯礼是中国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他对医疗事业的贡献使得许多患者改变了命运。多年来,他不仅致力于技术研究,还关注病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通过与他的交流和观察,我深刻体会到了张伯礼医生所代表的医疗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段二:专业精湛
张伯礼医生具有非凡的医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他勇于创新,在技术上屡创佳绩。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为医学界作了重要贡献。他精心设计的手术方案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令世界瞩目。在我看来,他的成功源于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段三:患者为本
然而,令我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张伯礼医生的技术成就,更是他对患者的真诚关怀。无论患者是富有还是贫困,张伯礼医生始终将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他经常逗笑病房里的小朋友,亲切地与老人们交流,用他温暖的脸庞和真诚的话语给病人信心和希望。他自始至终都会与患者保持紧密的沟通,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与焦虑。
段四:追求卓越
张伯礼医生不仅是医生,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他注重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他非常注重学术交流,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会,与同行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他的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也影响了整个医学界。
段五:犹如明灯
总结起来,张伯礼医生的辛勤付出和医学成就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医生。他以其出色的医术、温暖的关怀和追求卓越的品质给每一位患者带来了希望与阳光。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医学领域前行的路程。我希望将来的医学从业者都能像他一样,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字数:304字】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了解了最美乡村教师林声进的先进事迹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那一心只为教育只为学生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林声进老师集村级寄宿制小学的教师、校长、寄宿生管理员、保安员、炊事员于一身,可你万万猜不到他今年已经60岁了。他是80年代初的师范生,多才多艺,36年如一日坚守农村教学。家住山村的学生,放学须经过一条小溪,每逢下雨水位上涨,他都要亲自护送学生到家。中午,他看护学生午睡;晚上,他辅导学生功课;深夜,他遍查校内门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发烧了,牙疼了,他亲自带进城治疗。双休日,他将无人托管的留守孩子随身带回家。他像慈祥的爷爷关爱儿孙般地照顾着每一位学生,对亲人却亏欠了很多:因为工作,亲人病逝未能到场;因为工作,女儿剖腹产子仅通个电话……他的无私奉献,他的默默坚守,让他成为了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榜样,深受学生家长们的喜爱。如今临近退休,他依然担任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爷爷老师”。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环境和林老师的差距这么大,可他却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坚守,默默奉献着。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虽然不能像林声进老师那么伟大,但我可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他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许帅同志作为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多年来如一日,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以‚民众之事无小事‛为己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视救助对象为亲人,真心实意帮救助对象办实事解难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政战线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个年轻干部对党的忠诚、对民政事业的热爱、对服务对象的真情、对人生信念的追求。他带领全站职工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使安阳市救助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了表率,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许帅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何谓执着?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即为执着。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不断重复地做好一件事。这就是执著。救助管理是许帅的工作,更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许帅把群众的利益扛在肩上,一路走来无怨无悔、痴心不改。为了工作,他经常忙得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只好泡方便面填肚子。即使后来病倒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坚定说:‚等我病情稳定后,我会继续以‘孺子牛’的精神,为民政事业作更大的贡献!‛许帅同志的事迹感染着我们民政的每一个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精髓,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责任和担当以许帅为榜样,坚定爱党报国信念,化忠诚为行动,把工作当事业,争做民政战线的孺子牛!
许帅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民政人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许帅同志多年来如一日,视救助对象为亲人,实实在在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这种为民情怀是他做好救助工作的根本。作为民政人,我们面对的是绝大部分弱势群体,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就是要以许帅同志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比如在做慈善事业时,要始终以一颗慈善之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即使天天加班,工作再累,也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们是在用心为民服务。
其次要爱岗敬业。许帅同志,20__年12月被确诊为胃癌后,仍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勇敢对抗病魔,坦然面对人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顽强坚守岗位,积极履职尽责。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爱岗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民政工作是细活,是累活,我们要像他那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许帅无疑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代表,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合格的党员。民政系统的每一位都将以许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动力,见诸于行动,取信于民,为民服务。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7月23日,与武汉“肝胆相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到武汉。24日下午,张伯礼接受采访。
绝大部分患者沒有后遗症。
有也会很快康复。
张伯礼: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调查和研究病人的康复问题。7月24日下午我看了十多个病人后,应该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原来我认为轻症治愈的人基本没有后遗症,但现在看还是有一些的。而重症病人治愈后,原来我们更关注是躯体伤害,现在看心理伤害也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
这种焦虑和不安,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此外,少数愈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有肺、心脏、肾脏的功能等都有可能有一些需要康复,这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从整体来看,绝大部分治愈患者一般沒有后遗症。有后遗症者也会很快康复;少数人的后遗症较多或者复杂,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按照现在恢复速度估计,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例如肺部纤维化、肾脏功能损伤等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也要呼吁一下新冠肺炎治愈者有后遗症的患者不要太着急和焦虑,千万别背着很重的精神负担,要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对于治疗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些患者需要用一些西药,或者一些灸法、贴敷或物理疗法。但我开的更多的是中药和中成药,也让患者配合一些像太极、八段锦这样的体疗,以及呼吸训练。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因为肺部刚刚修复,今冬明秋注意不要再感冒,避免呼吸系统的损伤。
已有约10个国家接受连花清瘟胶囊。
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宜操之过急。
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您也经常向海外分享中国药方,中医药在海外抗疫中接受度高吗?
张伯礼:现在国外同行很关注中医药到底效果怎么样。像连花清瘟胶囊,现在已经有约十个国家把它作为治疗药、辅助治疗药或者是保健药等,这些国家基本都能买到。而在短短几个月前,是一个国家都没有。
此外,我们和欧洲以及美国的一些大学在进行联合研究,看看我们中药、中成药对新冠病毒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前天晚上,我们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合作,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宣肺败毒颗粒做为ind,在美国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应该顺其自然。我的意思是,基点在家,首先应该把国内的事做好,把我们的经验总结好,把药研发好,把中国的老百姓照顾好,这是最根本的。
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人民服务。
这该是一种福气。
网络上对于中医以及您本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您会如何回应?
张伯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包容。对于不相信中医药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用过硬的数据来彰显疗效,让人信服。对于故意抹黑抵毁中医药的应该据理反驳。
我们应该要有文化自信。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西医发展至今也不过才一二百年。其实,对于很多疾病,中医西医各有长处,现在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中国人民服务,应该是一种福气。
同时,中医讲求辩证论治,证变治也变。它在发展过程中和西医一样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医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相反很多中医理念还相当超前,如人与自然要和谐、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养生保健的预防思想、复方药物等。
我们要能守正创新,把中医的精华守住,同时要不断赋予它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要能更好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科学原理,让更多人接受他。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张伯礼,中国著名的医学专家,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贡献了卓越的力量。经过多年的治疗和研究,张伯礼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张伯礼的医学信念、医患关系、医学研究、医学治疗和医学教育。
首先,张伯礼始终坚守着医者的初心和责任。他认为医学是一门崇高的事业,医生应该以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重。在他的心中,患者的权益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他坚信,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生命和舒缓人类的痛苦,并为此而努力不懈。张伯礼悟出了“无论何时,医生都应该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的道理,这种信念也成为了他一生执业的根本原则。
其次,张伯礼注重改善医患关系。他认为医患间的信任、沟通和尊重是医疗工作的基石。他鼓励医生要善于倾听患者的诉求和关心,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他倡导医患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为患者的健康而努力。他还提倡医生要注重自己的修养素质,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这样,医患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和改善。
第三,张伯礼对医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医学研究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要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他强调医学研究应该注重现代科技和趋势,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他还强调医学研究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医疗问题。张伯礼不仅在医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还为医学研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第四,张伯礼在医学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深入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原理,注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非只是对症治疗。他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他还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保健、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来预防疾病。
最后,张伯礼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他积极参与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他强调医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倡导医学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为国家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张伯礼以其医学的才华和坚定的医学信念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心得体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持医患间的良好关系;在医学研究中,我们要严格科学,注重实践和创新;在医学治疗中,我们要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在医学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张伯礼的心得体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在医学事业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成就。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貌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柑风沐雨,不畏浮云,自信击“疫”,我们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稳致远!
笔者被张伯礼院士奋力抗疫的先进事迹所感染。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00字)
张伯礼,中国疾控中心主任、该国疫苗接种工作的权威专家,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在长期从事疾病控制工作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参与解决一系列重大疫情挑战,揭示了疾病防控的关键。
第二段:致力于科学研究(250字)
张伯礼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相信科学研究是解决疾病问题的关键,避免了片面主观的个人观点,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他主张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实验和研究,确保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及时应对突发疫情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其中,他在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疫情中的卓越表现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第三段:强调团队合作(250字)
张伯礼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认为只有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才能在疫情应对中取得成功。他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他鼓励团队成员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事业,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自己以身作则,亲自参与疫苗接种活动,向公众传达科学的知识和信息。他的领导风格使得团队凝聚力强,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应对各种疫情。
第四段:普及健康教育(250字)
张伯礼前往农村地区进行疫苗接种推广,他深知健康教育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公众健康宣传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疫苗接种的知识和重要性,以及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他坚信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风险意识,进而提高人们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应对能力。他的努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疫苗的重要性,提高了疫苗接种覆盖率。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250字)
张伯礼表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但他相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他呼吁大家关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他希望未来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疾病防控专家,为社会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注重团队合作,普及健康教育和永不停止的科学研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疫情挑战,保障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总结(50字)
张伯礼的心得体会涵盖了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和未来展望等方面,他的经验对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值得我们广泛学习和借鉴。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月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23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31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八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疫情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400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40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疫情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九
初到武汉的几天,情况比张伯礼想象的严重得多。他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调查发现,发热门诊都是病人爆满,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很多人排了几个小时也看不上病。这种混乱状况,只会增加感染几率,加速病毒的传播,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他提出,要马上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主要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隔离开。征用一些学校、酒店进行隔离,普遍服用中药,“大水漫灌”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他认为,发热人群中,可能有的只是感冒,如果都往医院跑,跟真正的新冠疫情患者混在一起,感染者只会越来越多,其实,也许几剂清热解毒的汤药就治好了。但是,发放汤剂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尚在混乱之中的患者也对中药将信将疑,他为此很痛心。直到几天后,湖北省中医院治愈了几十位患者,人们才认识到中药的抗毒效果,开始普遍服用中药。转天,他督导送进去3000付中药煎煮液,而后又送进去1万付……至今已达40万袋中药了。
让确诊的患者都能住院,在一个多月前的武汉根本做不到。“一床难求”的严峻状态,令人忧心如焚。专家们提出,建设方舱医院,扩展床位,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第一步先把确诊病人收治起来,把轻症集中到方舱,让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重症,并在所有方舱医院发放中药汤剂,对所有住院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领导当场决策,立即在武汉市的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地建一批方舱医院。同时,从全国调集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由中医团队整建制接管,由张伯礼负责指导指挥。方舱医院主要收治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就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江夏方舱医院前期收治的400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
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是张伯礼力推的治疗方法。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在来武汉前,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天津海河医院运用此法,取得良好疗效。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也是希望他的团队为防控新冠疫情发挥特殊作用。
在张伯礼等专家组成员的强力推动下,武汉的协和、同济、金银潭等医院的重症患者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呼吸、循环支持下,中医药在稳定血氧饱和度、控制肺炎进展、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现在,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已经从当初的30%超过80%,在方舱医院,中医药的介入则超过90%。有谁知道,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张伯礼怎样的付出!他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甚至不顾学生的阻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亲自查看患者的舌相。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的病例。他终于没有扛住高强度连续作战的疲惫,病倒在战场。
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十
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昨晚,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了整整81天的张伯礼院士返津。那一天,天津市民和这座城市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英雄凯旋。回津后,张伯礼院士仍然忙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第一线,仅海内外连线就达数十场。8月9日,张伯礼院士作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津主持召开了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昨天又召开了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会议。
张伯礼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许,倍加珍惜崇高的国家荣誉,加快建设好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结合,转化为创新成果和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走向国际中发挥关键作用。
采访临近结束时,张伯礼院士难掩激动心情,欣然填词一首: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
战疫三月酣。
江城生死皆好汉,
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
举国众志成城。
中西协和防治,
环球凉热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