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论文(优质13篇)
宗教是人类对于信仰和灵性追求的表达,它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指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在思路上清晰,表达上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这是一份政治参与的指南,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其中。
农业类论文篇一
摘要:
农业推广试验是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之一。由于农业技术适应范围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的特点,一般来讲,对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国外、省外的引进技术等,在正式大面积推广以前,都要首先进行推广试验。经过试验,进一步验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正确性可靠性,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技术环节,考察其增收效益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进行技术改进,然后才能进一步示范和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推广试验;基本要求;试验设计;基本原则
1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1.1试验目的要明确
指对试验的预期结果及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心中有数,试验项目首先抓住当时当地的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适当兼顾长远可能出现的问题。
1.2试验结果要可靠
1.3试验条件和材料要有代表性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是指试验条件应能代表将来准备采用这种结果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例如田间试验中选用试验地的土壤种类、结构、地势、土壤肥力、气象条件、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都应当具有代表性。养殖业试验中,建造畜禽的标准、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等与当地的生产现状及经济条件相适应。试验材料的代表性是指所用的一切材料一定要能代表所引入的成果。如品种、肥料、农药,对照材料的纯度、净度、有效成分都要有代表性。其中要特别注意同各种不同质的材料比较。这对于决定试验结果在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下可能推广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既要考虑当地当前生产实际,又要预见近期发展的需要,应该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1.4试验结果要有重演性
重演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同试验时,能获得类似的试验结果,证明试验结果的可信性,这对于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种植业田间试验受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进行相同试验,往往结果不同;即使在同样条件下,试验结果有时亦有出入。这可能有地区间或年份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可能由于原试验不够准确或缺乏代表性,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演性,必须正确执行试验方案中所有环节。
2推广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试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估计试验处理效应和控制试验误差,以便合理地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断。一个好的试验设计具有较高的试验效率,使试验工作者能从试验的结果中获得无偏的处理平均值和误差估计量,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要做好试验,降低试验误差,必须了解试验中主要受哪些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并从试验设计中加以控制。下面介绍试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2.1重复原则
试验中同一处理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在田间试验中,同一处理种植的小区数为重复次数;在养殖试验中,同一处理设置的头数或圈数为重复次数。重复的主要作用是估计试验误差、降低试验误差。一个试验中没有重复就无法估计误差大小,因为试验误差是从同一处理不同重复间的差异求得。试验误差大小与重复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重复次数多,则误差小。另外,多次重复求得的处理平均数比一次重复的数值更为可靠。
2.2随机原则
由于不同处理间所处的环境条件、供试材料等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差异,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处理应平等分配即必须随机分配的方法,一般在每个重复区组中每个处理或处理结合应随机出现一次,在农业试验中,常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处理小区位置。随机排列与重复结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试验误差估计值。要求试验中的每一个处理都有平等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小区(试验单位)上,只有随机排列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2.3局部控制原则
局部控制是指在试验时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处理因素以外其他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使试验误差降到最小,保证试验结果正确可信。在田间试验中,试验地土壤肥力差异是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它通常表现为相邻土壤地段内肥力较一致。试验中增加重复次数,相应要扩大试验田面积,也相应增大试验地的肥力差异,为了使重复更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重复与局部控制相结合是有效手段之一。局部控制就是把试验地分为与重复次数相等的区组数。为了使同一区组内土壤肥力尽可能一致,要把区组的长边方向垂直于肥力梯度;在每一个重复区组内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时,应注意小区的长边方向应平等于肥力梯度,达到在同一重复区组内处理小区取得相对相同的肥力待遇。在同一区组内,无论土壤肥力条件,还是人为的一切管理措施的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都要尽可能一致;把相对不一致性放在区组间,这就是局部控制在田间试验中最基本的要求。试验过程中还要及时控制和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
农业类论文篇二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属于一类实用性方案,尤其在新农村建设政策覆盖落实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迎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理念,但是涉及政府领导的宣传、组织配套工作要给予进一步的调试修缮。笔者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期间的诸多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制定妥善化处理措施,希望为我国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循环农业经济,就是依照既有生态科学发展理念,配合最新高科技设施和操作手法,进行一切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避免农业生产中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的过度增长结果,至此衍生出集合农业种养、农科技、农供销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1]。想要切实将当中弊端状况处理完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幅度提升既有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推动农业和农民同步增收进程。至于细化的整改方案内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阐述。
1.1水资源严重短缺。
透过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我国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数量的70%左右,限于我国农业生产季节、干旱性隐患深入状况,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约含70%需要加以灌溉,因此灌溉用水数量开始提升至农业总体用水数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已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长此以往,涉及地下水资源紧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危机都将接踵而至。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因为农村专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当地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广泛分布,实际利用实效性系数连0.475都不到,整体上几乎包含1/2以上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由此看来,及时布置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合理性节约指标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广大农民的深度瞩目。
1.2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大多数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都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农产品数量和后期经济效益增加结果之上,对于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几乎未曾上心。毕竟化肥、农药等使用便利,因此涉及以往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的'模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令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产业滋生分离迹象,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2]。须知,尚未经过调试的畜禽粪便污水内部,保留较多数量的氮、磷物质,至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广泛覆盖;再就是经过养殖场内部氮、硫、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暴增,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严重情况下,更可直接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侵蚀威胁。
1.3农副产品资源实际应用效率过低。
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控制体系的价值地位,标准适应路径便是开展农业产业化改革项目,其作为农业后期产出效益的全新经营控制体制,主张针对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加以系统化整改。但是透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规划状况观察,其仍旧深陷于初步探索阶段之中,包括各类农村住户参与能度过低、产业化组织具体竞争发展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辐射效应无法倾数绽放等,当中最为严峻的便是农业产后副产品应用效率不高问题。另外,农业耕地面积处于持续缩减之势。结合过往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平均每8a左右,农业耕地资源就会同步缩减0.083亿hm2,如若随意放纵不管,相信不用超过两年,必然就会冲上警示红线。目前,我国最基础的国情便是过多人口和较少耕地资源的冲突现象,可是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的欠缺,使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延续,包括由牲畜完全承担农业生产主要支持动力供应任务,凭借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控制、农业生产时刻抵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蚀危机等。面对此类状况,我国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政策性手段,进行眼前的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数量过少的矛盾协调应对,至于具体的应对模式便是令农业生产借由粗放式快速地朝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过度扭转。
2.1要求政府及时颁布各项成本、科技支持性政策。
第一,想方设法推动循环农业立法控制进度,令一些创新型限制、补偿性法规政策快速覆盖落实。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群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循环农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义务予以清晰化界定,至此构筑起集合农业生态补充和技术补贴功能的指导单元,力求在各项循环农业支持性政策内容控制下,延展出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基层群众行为驱动特性的监管机制[3]。第二,结合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搭建起农村物业控制法规制度。这样不但能够将农业生产一切基础性设施投资效益提升至极致水准之上,更可以快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执行进程,对于今后农村诸多废弃物处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环保产业化培育等事业,都将释放出较为强劲的支持引导功效。
2.2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农业经济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全面接受各项技术创新成就的支持。第一,有机强化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开发力度,使特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顺势上升到全新等级层次。同时,在科技、政府、农户群体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园作为交流枢纽,避免以往高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推广落实中的限制危机,必要时直接在农村周边设置试验和转化基地,为周边农业科研和生产创新成就融合提供第一手指导线索,更加为农业实际增长模式集约型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更加清晰透彻地进行农业内部专业化职务设置划分。所谓农业专业化,可以细化出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和设计研究和农业多元化服务等结构单元,如此一来,涉及不同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深度激活,将各自专长发挥到相对应的领域之中,维持现代我国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令以往传统的单位农户小而全耕作模式得以成功替换。
2.3快速投入合理数量的支持性资金,完善循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并修缮现代循环式农业经济服务控制体系,最基础的保障便是资金,否则预设的经济效益换取指标将难以顺利贯彻。所以,不同层级政府机构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支农资金预算工作,必要情况下直接朝向循环农业适度倾斜。第一,不同层级政府应该尽快设置循环农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主要用在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应用实力培训和推广事务之上。第二,金融机构要针对既有金融服务产品加以适度改良,令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得以合理增加;同时,协调掌控税收、贴息、补助等多元化经济杠杆效用,大力支持辅助各类社会资本向农业、农业领域中投入。第三,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全面融合,更加有效率地构筑起丰富的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当中投资金融、财税等收费政策修改工作,力求令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彰显出独特的发展形态。
循环农业经济完全可以视为日后我国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该类结构进行灵活修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贯彻的必然途径,能够更好地遏制以往农业发展期间生产模式诸多要求的不适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和发展沿用。
农业类论文篇三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农业类论文篇四
1.优化招生宣传工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答辩乃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关,只有规范论文答辩过程和答辩环节,才能严格把握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应由校内和校外的5-7位专家组成,其中必须要有来自渔业领域生产和管理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论文答辩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位申请人在论文答辩结束后要及时按答辩委员会所提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以进一步完善论文质量。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应借鉴其他类别较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针对渔业领域和生源结构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及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加强对实践环节和论文选题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系统地构建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农业类论文篇五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xx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xx(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xx(7).
农业类论文篇六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按千百年来所传承下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来实施农业生产,但是这一农业生产模式十分容易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今,我国要贯彻落实转型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寻求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把环境和农业生产相互结合起来加以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来说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阐述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则,列举当前适合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常见模式,并提出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几点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农业及其有关领域之中,从而在农业生产、消费和流通中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以及物质投入,尽可能地降低废弃物的数量,以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实现当前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丰收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鲜明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低消耗主要是指在农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业链体系之中力求降低各类资源投入的数量,从而实现消耗成本较低的特色。低排放主要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废弃物的排出量,这样一来就能够为环境良性化发展创设更好的基础性条件。高效率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能源和资源之间的循环以及多个方向的利用,以求实现对废弃物实施资源化的利用,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从而为农村地区大批量的剩余劳动力创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再循环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再循环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指对农业产业生产以及消费之中出现的废物加以再度循环利用,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废物转变成为可以加以利用的珍贵资源。比如,对农村地区常见的秸秆即可运用相应的技术处理方式,将其转变成为饲料与化肥。二是减量化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创新发展原则主要是指为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各类不可再生或者稀缺性资源的使用量、废物产生量予以降低。比如,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三是再利用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再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指农村地区的资源或者产品以其初始状态被多次不断地循环利用。比如,用于清洗牲畜或者家禽的水即可实现再度利用,对农田进行灌溉,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污水的排放率,而且还能实现浇水肥田的.目的,值得加以推广应用。四是无害化的原则。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无害化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把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置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业经济循环发展还要求切实贯彻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化覆盖以及发展生态产业链等其他原则。
一是沼气开发型模式。主要是指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能够很好地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该模式以沼气池为主要纽带,把种养殖和沼气池相互加以联结,能够把秸秆以及牲畜、人产生的粪便转化为沼气,所形成的沼气液还可进行还田施肥,这样一来就能够收获绿色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些地方相继形成了家禽—沼气—果树、家禽—沼气—蔬菜、家禽—沼气—厕所—燃料等各类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该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我国广大农民最合理的选择,具备了投入与产出比较高、生态效益良好、妥善解决农村卫生问题成效突出、循环生物质能利用成效显著、便于进行推广等诸多优势。二是秸秆利用型模式。这一模式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综合化利用,能够很好地洁净当地农村的生产以及生活环境。秸秆的用途非常广泛,对于秸秆实施综合化利用不失为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想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开发秸秆能源,不仅能够用于发电,也可用于制备沼气资源,而且还能开发出秸秆肥料。对秸秆实施粉碎还田,即可实现保护性耕作,从而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说,这一发展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够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加多的资源。三是绿色生产型模式。开发无公害以及无污染生态农业可以说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应当严格遵从生态管理以及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应用基因工程而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以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体系。该模式对于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上节约各类稀缺性资源,推动我国农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四是农林复合型模式。这一模式是指在相同的土地中,运用立体种植以及横向延伸等方式,积极创建农、林、牧、副、渔综合化种养殖发展机制。
1.政府部门应当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政府部门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应当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广工作力度。一是要不断强化宣传以达成共识。要全面而又广泛地宣传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紧迫性,从而让更加尊重自然、更为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思想等农业循环经济观念更加地深入人心。要更加深入地宣传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之中的3r原则,从而让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要致力于培养全社会的参与感,不断提升社会各方的参与性。要更加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积极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具体扶持措施,切实调动起社会各方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如今,生态文明发展观已经在全社会树立起来了,下一步要让更多的单位、领导以及干部职工、普通群众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潮之中。二是要不断强化培训意识。要致力于推广更加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强化对农户群体的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的培训单位均应采取更加合理的举措,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地掌握切实可行的致富信息。
2.不断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进程。
所有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均无法脱离配套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为了全面创新与推广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一定要切实制定完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关于绿色消费、循环再利用以及开发优质农产品等诸多方面的法规政策。要切实规定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体农业生产人员的职责和违反法规之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制定出全面利用农业资源的各项经济方面的政策,在税收以及投资等诸多环节中运用经济激励方面的举措。
3.致力于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的创新需要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要体现出新型工业化、农业以及市场化的循环发展模式。要立足于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相关资源的全面利用、重复利用以及循环化利用,更好地推动农业废物实现资源化。要立足于科技的持续进步,对于目前已经开发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全面改进与推广工作。要运用生物科技、工程技术以及核技术等新型技术方式来对各种农业产品开展加工,要加大研究以及创新的力度,尽可能地摸索出对农产品进行多次加工与深加工的技术。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对白色农业的深入研发,从而全面开发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4.致力于全面筹集各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无法脱离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普通农民而言,要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不可忽视资金的投入。募集资金的途径完全可以实现多元化,既可以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也可以由当地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资金,从而扶持本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要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和扶贫工作等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发挥出各部门的合力。在此基础上,还可积极发动相关社会人士进行捐助,从而切实帮助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改造工作。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当全面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防止出现农民完全依靠政府实现脱贫致富的心理。
5.体现示范作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同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起来,运用农业循环经济推动生产的发展,并且致力于促进清洁生产,实现村容的整洁化。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并将当前成功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部分农户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与推广,致力于建设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户与示范村。通过对示范点与示范村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亲眼看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好处,从而实现以点带面、向四周辐射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是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农业经营模式,造成生态以及农业环境遭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一状况,唯有更加积极地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方式,切实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各项正确的措施,就能够全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而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稳定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1]魏传超,陈娟娟.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xx,(7).
[2]张春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xx,(6).
[3]文春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9).
[4]潇然.21世纪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青海科技,20xx,(1).
[5]陶晓娟.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改进建议[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xx,(8).
[6]王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xx,(19).
农业类论文篇七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辑工作也是农业科技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整个档案编辑团队的辛勤劳动成果。目前档案编研工作已经成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来源,设置档案编研工作组有利于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农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档案编研工作;重要贡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就得到迅猛进步,广大农业工作者将科技积极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开展生产前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化的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率。除此之外,加快了档案工作建立的步伐,在生产过程中强调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农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保证了其在技术推广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的认可。
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经济建设的基石。例如酒泉地区的马天林曾组织开展过土壤调研工作,并对当时土壤状况、肥力等做了认真评估,通过对比和分析该地区档案数据,发现在该地区耕作土地当中,97%的土壤锌含量较低、92%的土地钼含量低、78%的土地锰含量低,对粮食产量低的原因直接指明是由于微量元素匮乏造成的,所以及时做出规划,制定合理的耕作方式,提高了该区域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帮助农民增产。这就充分说明,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提高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在档案编辑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从事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态度,提高其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加强工作能力,不断开发新的、合理有效的档案编研方式。
加强档案编辑室的工作能力,积极与周边县(市)的档案编研中心联系,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做出去,与档案馆、农业局、教科委等部门做好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资源来完善档案的不足,开拓信息开发管理力度。例如甘肃省农业厅曾对酒泉地区下达农田改造任务,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土壤普查档案和当地相关事业单位的帮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分布、营养类型等做出详细的调研,最终得到较为完整的中低产田的土壤类型、障碍因素、肥力状况等,最后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改造重点的`农田改造工作在酒泉地区顺利展开,并分布在五个农业县的农名承包土壤上,经过五年的治理改善,该区域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基本上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加7123.37万元,纯收益增加6145.76万元,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帮助当地农业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中的交流将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提高土壤产量。
县(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选择具备农业科学知识或者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外出学习等活动,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基本技能。同时,设置技能大比拼等专业知识的竞争,激励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加大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从高校毕业生中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档案编研工作中心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让农民更快的掌握新技术,这也离不开广大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只有自身学会了这项新技术,才能更好的帮助农民理解和使用。
农业类论文篇八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农业科技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参考文献。
农业类论文篇九
物流中心是垦区新型城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中心是农业生产、百姓生活物资的“城镇接口”,对内起到仓储、配送和服务到门、到地头的作用,对外承担货物集成、包装、运输、结算、中转、过程服务等基本功能。物流中心对改变场区街容街貌也具有规范作用,如改变运输车辆的乱停乱放、小仓库的乱储乱存等,使城镇的交通安全也有保证。物流基地的有无,最终体现了城镇功能的健全与否,在垦区“抓城”建设的规划中,应给予重视。现代农业物流是“强工”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垦区生产加工型企业而言,从原料的进入、中间加工到产成品包装、运输和商品配送,都需要物流业的全过程服务。垦区生产加工型企业众多,小企业从社会寻找零散运力,虽说便宜,但运输质量与安全不能保证,货物时常丢失、损坏或污染。大、中型企业自备运输车辆和仓储,虽说方便,但管理成本难以降低,竞争力难以提升,空驶和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可避免。国内较好的企业都是通过招标把这一环节交给专业物流公司,而物流公司则入驻物流园区(或中心),并接受其服务和监管。垦区发展物流产业,建设物流园区(或中心)对壮大工业企业发展,扩大垦区农产品外销能力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强工”发展的得力措施。物流体系是“带农”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物流。农业生产的各种需求,如:生资、化肥、种子、农机等等,在市场细分、服务细化的今天,都是通过物流体系配送到田间地头的。黑龙江垦区打造一个从总局到分局、到农场、到作业区的物流网络,再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将各个物流中心、物流节点互联,构成垦区的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将是现代化大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带农”发展的重要环节。
“十一五”规划以来,垦区物流业初步形成,成为垦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经营的货运站和配货站共计20家,货运车辆1.4万台,其中8吨以上大型车辆达到2360台,占货车总数的16.8%。有运输企业37家,其中三级资质货运企业3家、二级资质货运企业1家,从事危险货物运输企业7家。20xx年完成货运量1500万吨,货运周转量9.4亿吨公里。主要有两种经营体制,一种是交通部门的货运站,因有政策支持和引导,其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服务功能较为齐全;另一种是计划经济时期沿续下来的货运站,转制后由个人经营为信息配载服务部、空车配货部和零担货运接收站,但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全。目前,物流的主要货物种类是:粮食、生资、水泥、矿产、山产品、地产酒、畜产品、果品、蔬菜、日用商品、建筑材料、机械配件、电子产品、农机产品、煤炭、石油产品、冶金制品、化工产品等等。
物流基础条件和设施落后。目前垦区尚无一处真正的现代物流中心。而从事传统货运的货运站、场从总体上看规模小,分散而且功能单一,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多数处于零散经营状态,而且存在占道经营,污染环境的情况。同时专用货运车辆少、车型落后、装卸设备缺乏,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低,都是原始的人力装卸作业。货运市场集中度低、管理分散、整体效益较差。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车辆基本处于单车单放的经营状态,加之没有完整的信息网络,货运信息不畅通,公路货运集约化能力不强,货运空驶率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垦区大部分货运站只能提供停车、临时仓储等基本服务,距离现代物流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理念薄弱。受传统运输经营理念及模式的影响,货运企业和个体运输对货源单位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不高,传统观念束缚了专业化、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和发展。行业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对企业各自的运输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实行业务外包,导致物流企业“小、散、乱、差”。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作业效率低,整体的规模经营和网络一体化经营没有实现,很难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目前,垦区从事传统货运的从业人员大都是个体运输户,而且缺乏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需要。
把各局、场的“物流中心”(或服务节点)建设列入“抓城”规划,完善城镇功能。根据各局、场区位和规模,结合垦区“抓城”建设,分局局直和2万以上人口的农场,应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其他农场建设物流服务节点(站场)。农场内实行运输车辆的集中停放、物资的集约化仓储,物流中心组织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物流全过程服务。按市场需求和城镇管理的需要,准确定位“物流中心”功能,合理规划布局。物流中心为入驻的物流企业、配(送)货企业、运输企业、工商、税务、金融、保险、运输管理等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为运输车辆提供停车场地,为驾驶员提供住宿;为商贸公司、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商场提供仓库或棚储区;可配套建设零担区、汽修汽配区、农机、建材、粮储加工、商贸流通等功能区;开通通信和宽带网络设施,为商贸、农资、生产加工、社会各方提供物流服务。构筑垦区现代物流(中心、货运站、场)服务网络体系。垦区大部分处于省内公路的末端,点多面广,单独的几个物流中心或站、场难以形成规模,货物总量将制约发展的速度。只有构建比较多的站场网点之后,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体系,规模化的优势方可显现。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只有所有的物流中心、货运站场、物流企业、运输企业、运输车辆等参与物流服务的各个单元,都加入到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之后,才具备现代物流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黑龙江垦区应该构建一个适合农垦实际,与全国、全省物流公共网络互联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垦区物流业才能得以长足较快发展。制定并配套出台发展垦区现代农业物流的扶持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确立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国务院于20xx年初又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涉农物流给予特别支持,物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垦区在实施现代化大农业和“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的进程中,应制定并配套出台发展垦区现代物流的扶持政策。先行一步,重点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垦区最需要八个方面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有利融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便捷交通政策、结构调整政策、需求引导政策、产业安全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应按照现代物流业“网络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给予大力扶持。
农业类论文篇十
物流管理专业由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早期开设物流管理的院校主要是在研究运输管理,海运物流,物资配送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流通物流的特点。而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发展则并不具备这些基础,所以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与这些院校的物流管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一般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农业院校。但是目前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清晰,所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行业特色还不够明显。农业院校要凸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应该强调“农产品以及食品行业的物流配送模式与优化”,重视农业物流设备的科学运用,提高农产品包装的效率,整合农产品物流网络资源,提升农产品配送的速度和质量。
目前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的专业课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其中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一般院校开设的课程无明显差异,这部分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固定。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这部分课程需要体现培养特点和特色。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在这部分课程的设置方面随意性还较大,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很多课程是从农产品贸易、农林经济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物流管理等领域借用过来的,如生产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缺少和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有效整合。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物流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但是目前国内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都非常薄弱,一方面是现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太多,企业难以接纳大量的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是学校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往往不能马上上手。此外,农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去一些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实习,这些企业的物流管理相对完善,物流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如果去一些港口和物流基地实习,又很难体现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反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广阔的创新视野,同时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农业物流管理人才,引导学生进入和从事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道路。现代农业物流包括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强调农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一体化集成管理,能实现物流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从而将传统的农业物流服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进一步将传统的粗放式物流管理转变为现代的精细化物流管理。
农业院校需要构建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深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方案。在课时结构上,降低公共课学时,增大专业课学时,同时对于核心的专业基础课,进一步增加学时,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物流企业,同时也能够很容易地运用于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行业。通过企业运营模拟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决策的全流程,体会物流活动对于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作用,理解物流运营决策和营销和财务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物流活动在支持企业经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通过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农业企业物流的运营现状,可以和企业一起发现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和科研共赢;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农业类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农业物流具有偏弱质性、相对特殊性和后发性等特征,国家有必要构建农业物流发展支持体系。农业物流发展国家支持体系主要应包括政府管理支持、法律制度支持、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信息平台支持、标准体系支持、科技与教育投入支持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已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20xx年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物流发展,一方面固然要通过市场机制下的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来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积极构建农业物流支持体系,采用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及措施,对农业物流的发展进行必要且适当的指导、鼓励、帮助和管理。
建立农业物流发展国家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物流的偏弱质性内生于农业本身的天然弱质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特点,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发展国家,农业的弱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多样性功能,世界各国都对农业给予了程度不同的保护和支持。但以往的农业支持主要偏重于农业生产环节,忽略了流通领域,尤其是物流环节。在农业生产链状结构的各环节和节点,农业物流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它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和水平。当然,农业物流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农业的一系列弱质性,对外来的变化和干扰比较敏感,在其发展过程面临着一定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且依靠自身抵御这些风险的能力不足,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环境变化的威胁下,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坏。
首先,农业物流的功能性要求较高。农业物流的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产品,这些产品在物流过程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如冷链处理等),并且随着农产品绿色化趋势的增强,这些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次,农业物流的季节性强,具有时间不均衡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生产资料的购进具有季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农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最后,农业物流表现出很强的地区差异性和地域分散性,具有空间不均衡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极大差异,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农业物流本身以及农业物流系统与其他物流系统之间衔接的复杂性。而且农业物流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广,单位面积内物流需求较小且比较分散,服务难度大。农业物流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其比工业物流更为复杂,发展农业物流相对来说也更为困难,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以构建国家支持体系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帮扶。
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近几年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农业物流发展仍相对滞后,无论是在总体规模,还是在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后发性。我国当前的农业物流发展规模偏小,总体效率较低,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物流发展水平。鉴于农业物流对于建设新型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度重要性,政府应构建相应的农业物流支持体系,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和产业物流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农业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物流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国最强免费!/展国家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整个社会范围内缺少一个宏观的管理协调主体。不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物流管理机构在权利和责任上交叉重复,实行分段管理,造成农业物流过程的人为分割,阻碍了农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国家成立务实、高效的农业物流专门领导协调机构,如全国农业物流系统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农业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农业物流领导协调机构可以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设置,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相关物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并吸收相关农业和物流协会参加。农业物流领导协调机构主要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促进农业物流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解决农业物流运行的有关重大问题,从宏观上规范、引导、扶持现代农业物流健康发展;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农业物流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农业物流管理的联动机制;协助开展农业物流数据统计,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农业物流发展情况,对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
现代农业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我国现有与农业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散于农业法、交通运输法、消费者保护法、合同法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缺乏系统而专门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加紧社会物流立法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农业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和完善。虽然不一定要为农业物流单独立法,但可以在物流法框架下对其做一些具体规定:一是有关农业物流主体的规定,用于确立农业物流主体资格,明确主体权利义务,规制农业物流产业的进入与退出;二是有关农业物流行为的规定,用于调整农业物流主体从事农业物流活动的行为;三是有关宏观调控的规定,用于调整国家与农业物流主体及农业物流主体之间的特殊市场关系;四是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用于调整国家、农业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五是有关农业物流标准的规定,用于统一我国农业物流技术与管理标准,并促进其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定必须系统、有机地统一于其他一系列法律体系,如农业法律体系、交通运输法律体系、物流法律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等,避免不同体系的矛盾和抵触现象。
在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政府的财政支持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农村的现状决定了光靠农村自身积累是无法完成现代农业物流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而农村以外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对农业物流的投入也非常有限,并且对于一些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农业物流公共品也应由政府来投资。建议在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拨付款,设立一个农业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农业物流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支持。这项基金主要用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粮食储备物流系统和全国重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冷链物流、心城市配送心、应急物流等示范工程;农业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增值与检测系统建设;农业物流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等。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农业物流急需设施和关键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或资金上的财政担保。在税收政策方面,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交通运输业由现行的营业税改征消费型增值税,并尽快推行燃油税改革。对于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可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以减轻园区的土地开发成本,如减半征收土地出让金,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对于商贸流通企业将旧仓库设施改造为农业物流配送心的,原划拨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后,其余部分可返还原企业。对于农业物流企业开展的外包业务,在营业税计税基数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扣减。对区域性农业物流连锁企业要统一缴纳所得税。财政部门还可与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海关等部门联手,简化与农业物流有关的工商登记、税收管理、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手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物流服务市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物流的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业物流对信贷的需求;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农村信用社主要从事小额与短期贷款业务,与农业物流的金融要求不符;邮政储蓄分流农村金融资源,削弱金融支农的应有力度;农业保险业务的萎缩不能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加大金融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构建银行、保险、租赁、证券等金融部门共同参与的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第一,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银行对农业物流的金融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前着重要拓宽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用范围,调整其结构,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增加支持农业物流发展的长期贷款;第二,要建立和整合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如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等,积极开展农业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第三,可以尝试建立由地方政府、物流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多元利益主体组成的现代农业物流金融心,有效开展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等农业物流金融综合性服务;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业物流保险体系。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设立相应的险种,开展农业物流保险业务,对农业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风险进行承保,并针对不同的标的和风险,开发出多样化的保险合同菜单。同时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结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对农业物流系统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行政策性保险;第五,加大新型物流金融产品,如物流银行的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等在农业物流的开发力度,并拓宽其运用广度。
目前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农村交通网络尚不健全,道路运输条件相对落后,路网通达深度和能力有限,大大增加了农业物流的成本及风险;农业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存储、保鲜技术落后,冷库、陈列冷柜、冷藏车等配备比例不高,致使农产品难以进入冷链系统,造成巨大的在途损失。在新农村建设,国家会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这部分资金要加大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发展城际高速公路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联结城镇乡村的公路网建设,为农资和农产品的集散创造前提条件;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如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加强智能化农资、农产品储运工具的开发生产,改造现有的运输工具,提高设施和装备的利用率;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心、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心、生鲜超市的建设布局,并加大对农产品分类、加工、保鲜、冷藏、包装等环节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物流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我国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比较滞后,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全国性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尽管涉农部门建立了一些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加上农业市场信息、特别是农业物流资源信息不集,发布与更新不及时,导致农业物流信息共享度低,信息流通不畅。
建议国家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农业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包括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信息网、供销信息网、仓储运输信息网等。要整合现有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加强通讯网络软硬件建设,提高网络信息质量,通过农资生产企业、农产品优势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仓储运输装卸企业和配送心等联网,运用先进的农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同时,还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的应用与推广,加强连锁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货运管理系统及与农业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软件的开发力度。
我国农业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还未建立起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议国家要结合农业标准体系和社会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发展出一套系统、完善、实用的农业物流标准化体系,把农业物流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要加强对农业物流标准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农业物流企业,加紧对农业物流用语、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成本计算标准的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农业物流标准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标准的整合、修订,大力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物流设施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技术与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国家当前要加大与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有关的广义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为农业物流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物流的经验,扶持相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物流企业开展农业物流技术方面的研究,利用国家及地方各项自然科学基金,对农业物流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予以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物流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业物流方面的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农业物流专业或方向,引导其增设和改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其从业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n].经济日报,20xx。
2.赵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北方经贸,200。
农业类论文篇十二
1、农产品物流中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分,农业产品也是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这是我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
2、商流物流合一。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它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时银货两讫。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存在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据统计,截止到河南省20xx年11月份,河南省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有237个,这类批发市场在进货时向固定农户或组织订购,销售产品时基本都是现金付账。
3、集市贸易作用大。在批发市场的下游,是城乡各类集贸市场,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中等以下城市中,仍是以集贸市场销售为主。
河南省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造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中出现了些许问题:
1、农产品销售时以原始收获状态为主,一般不经过加工制造。我省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大部分直接运往外地,只有少部分经过加工制成食品再进行销售。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进行的简易包装,很少进行精加工。这也就形成了我省农产品物流链中增值环节少,销售价格偏低的现状。
2、农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物流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但目前这些批发市场仍处于一种初级市场阶段,农产品交易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缺乏物流龙头企业,仍未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3、农业物流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保鲜和冷却环节,但这一点是有地域限制的,河南省的农村物流技术在投入方面明显还不够,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仍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约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差。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新世纪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科研场所给予的指导有限。此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偏多,实用性可靠性不高。
我省农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1、调整我省农产品结构,同时完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我国农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业及农业的相关产业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产量农产品品种,引导农民多种适合规模化播种和收获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物流的特性出发,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多开拓配送渠道、开展连锁配送,通过物流专业化运作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比如20xx年商务部推广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河南省中邮物流开展了“中国邮政农资连锁配送”,保证配送产品的质量,并按时配送到地头。
2、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创造农产品物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完善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消费时差和空间差,及时调整配送方案,创造加工附加值,扩展农民增收空间。进行农产品物流体系战略调整,引进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上来,同时也能改善农村就业。比如中邮物流开展农资配送之前,要首先对投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投递人员既要有专业物流人员的素质,又要了解配送农资的使用方法。
3、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给予支持或牵头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传递;提供物流系统共用的信息支撑环境,提高物流信息运用的效率;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农资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成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有助于为农户和农户组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4、开展农业绿色物流。所谓绿色农业物流是指在围绕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需对有关主体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第一,政府强化宣传,带动农民一起积极行动。在目前绿色物流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有关工作的重点可放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通过行政、经济政策、舆论导向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进绿色物流尽快启动和发展起来。第二,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规范化程度都比较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批发市场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市场法规,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从批发市场究竟应该由谁来开办的争论到批发市场上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治安秩序混乱等大量违法现象的发生,都需要通过制定《批发市场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解决。第三,发展绿色农业运输。在制定交通运输规划时,尽量避开自然环境保护地带,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和减少交通公害,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布局道路系统、设置隔音设施、增强绿化等.为了解决汽车运输对社会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实现交通缓和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可以开展农资共同配送等。
农业类论文篇十三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电子商务在各物流体系中不断渗透,并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以供应链理念为基础的运营方式。通过这样的物流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厂家积压资本,提高了电子商务商家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方物流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为电子商务商家提供特色服务。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冷链物流受到了许多电子商务商家的关注。基于此,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子商务;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
(一)冷链物流具体内容分析冷链物流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低温物流,其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需要让所有物流运输产品保持在一个低温状态下,确保其产品品质。以往在运输禽、蛋、肉、果蔬、海鲜、冰冻食品等都需要应用冷链物流,这就意味着整个物流过程必须要具备全程制冷技术,让所运输产品可以在各个生产流通环节中流通,同时还需要保证相关产品安全与质量。对于使用冷链物流的农产品而言,基本都需要控制好精准的时间与外界条件,利用较为特殊的运输工具,在每一个运输形式中精准把握好运输的时间以及整个物流过程。
(二)冷链物流体现出的特征冷链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特殊的方式,拥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产品运送水平高。对于冷链物流而言,其必须要遵循低温食品质量与冷链流通时间等运送原则,而且要控制好不同产品运送过程中的储藏温度。精准了解不同农产品冷藏之后品质化的各类因素,并制定出相对应的贮藏时间与温度控制标准。
(2)产品运送效率高。在运送一些易腐农产品时,需要制定精准的周转方案,其方案体现出的是物流运用效率以及运送水平的高效性。
(3)产品运送成本较高。想要让每一个流通领域都能够获取新鲜的农产品,需要保持运送产品一直处于低温环境。这就要求运输工具安装控温装置,并建设起保温仓库和冷藏车。通过构建合理化的信息体系,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效率,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冷链物流成本。
(一)链条较长,缺少统一指导以往所构建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链条,主要是以生产农户为其链条源头,然后再逐步分散到各个收货商或者农产品加工作业。在此后,各环节中还会出现零售、中间商、物流企业等多个因素。对于农产品而言,部分产品需要从地里出产之时就处于合理处理,但由于农户缺少科学经验,同时其产品呈现出分散生产的问题,无法获得统一指导,其产品损失率会不断上升。
(二)缺少专业化技术人才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其要求更加严格,需要专业化技术人才的支持才能够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冷链技术涉及了冷冻工艺学、制冷技术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在具备较高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素质人才给予配合。从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来分析,存在着非常大的人才供需缺口。
(三)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当前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发展。但是对于冷链物流行业言,当前却呈现出了信息传递不对称性的问题。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让冷链物流活动缺少统一管理,无法保证农产品品质。从某个层面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少齐全的信息设备,其信息网络使用效率不高。导致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尤其是物流链条中需要以多边共赢的模式来实现整个链条的实效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当前所开展的农产品冷藏运输,基本以公路、铁路为主。对于铁路运输主要采用了加冰冷藏的方式,并通过不断加冰来实现制冷效果,从而会增加农产品运送时间,。对于公路运输中的机械式冷藏车辆,多数都为国外淘汰产品,而且没有随着设置专职调度,无法对车辆动态进行掌握。而且,参与运输车辆损坏较为严重,无法保证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的构建需求。
(一)充分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冷链物流优势电子商务主要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不同企业之间完成交易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已经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时间、空间等限制,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整个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了交易效率。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在海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支持来完成,比如:可以把农产品外贸冷链与电子商务平台形成整合,让两方均得到长足、高效发展。
(1)合理应用高新技术。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好电子商务模式中较为常见的条形码、pos扫描、edi等技术,构建一套较为健全且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认真分析整个链条之上,不同企业的需求,并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所有环节的协调和统一。
(2)应用gps系统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展全程跟踪。利用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并有效确保其运送产品品质。
(3)与电子商务平台一起实施柔性化、精确化管理。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了“短周期、多批次、小批量、多品种”等特征。因此,物流配送中心需要在整个运送过程中,精心设计与安排物流作业,将柔性化管理融入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合理选择冷链物流模式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与当前国家国情为前提,构建出一套适用于零售、供应、消费者需求的外贸冷链物流模式。在选择冷链物流模式过程中,企业应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寻找到一套能够与电子商务模式形成融合的高效性冷链物流链条。灵活运用电子商务模式下所产生的多元化信息,增强冷链物流的实效性。在此环节中,需要针对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缺少设备知识的问题,制定出专业化的培训,让其能够与冷链物流企业一起配合,实现专业化、高品质的冷链物流服务的构建。
(三)物流企业需要及进为相关生产企业及农户提供指导外贸冷链物流行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大部分链条中的农户以及生产企业均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从而无法体现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作为整个链条中的核心企业,需要不断地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让所构建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健全冷链物流软硬件条件冷链物流体系在进行规划之前,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国情以及当前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所表现出的特征与需求,不断健全整个冷链物流的软硬条件。
(1)认真规划硬件。产品想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运输,需要运输、仓储以及厂房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为此,需要针对性地更新与完善冷藏设施与设备。同时,针对外贸农产品,创新出冷藏冷冻技术,确保冷藏新技术在各农户以及产品加工企业中得到普及。
(2)认真规划软件。在此环节中,应该针对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顾客服务、库存控制等四个子系统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让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载体形成共享,能够收集到更多精准市场信息,再通过子系统来对相关信息共享给上下游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沟通率,还可以更好地针对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追溯信息。
(3)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与传统物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冷链物流知识培训。增强工作人员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并让其具备较强的紧急事物处理能力,确保运送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二)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完成运输外包构建农产品外贸冷链模式,整个链接投资非常大,对于一些中小型低温产品制造企业而言,必须要降低其运输成本来提高其收益。因此,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式,并形成有效的商企结盟模式,开展条块状的冷链条,并为不同需求提供个性服务,提高整个链条中客户满意度。
(三)及时构建冷链物流一体化配送模式高效、全面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核心重点,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同样需要以高效、全面的配送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大“链”的建设力度,让其能够更加完整。为了满足这一个发展需求,各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构建配送中心,方便区域性的配送,并能够快速地农产品产地就完成运输与装箱,并发送到国内外进行销售。这种共同配送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冷链物流运营质量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减少运营成本,尤其是对于集中处理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业务,还能够增强冷链车装载数量,从而提高了物流交流效率,实现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
(四)积极寻找供应链条中的战略合作伙伴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应该在统一协调方式来,让生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系。从而让整个链条形成协调发展、利益一体化共同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冷链物流各成员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从不同程度上降低风险以及外在因素影响,进一步完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发展目标。所以,冷链物流企业应该针对战略合作伙伴给予综合性评价,让双方合作利益得到保障。
总之,我国建设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时间相对较短,无论从技术还是基础理论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产品外贸产业的发展,可以与电子商务模式形成融合,通过更新软硬件环境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等方式,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的合作体系。通过冷链物流企业协调统一下,发挥出电子商务优势,促进农产品外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