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变心态干法感悟(模板10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这些困难往往会让人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心态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然而,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改变心态,最终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并展示如何通过改变心态来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二段:认识心态的重要性(200字)
首先,我认识到心态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候,我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常常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是,当我看到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时,我发现他们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却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呢?我意识到,心态决定了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第三段:改变心态的方法(300字)
接下来,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首先,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习惯。我发现,我的思维习惯很容易走向消极的方向,这对我改变心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我选择了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时刻提醒自己要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其次,我开始尝试寻找问题中的积极因素。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面对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我开始扪心自问,问题中是否存在我能够受益的方面。最后,我选择了与积极的人交往。积极的朋友能够让我受到积极的影响,帮助我改变自己的心态。通过这些尝试,我逐渐掌握了如何改变自己的心态。
第四段:改变心态的影响(300字)
我改变心态的努力并不白费,我发现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首先,我在面对问题时更加镇定,能够冷静思考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使得我在工作中表现更出色,得到了上司的认可,并获得了提升。其次,我对待困难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困难总是让我产生焦虑和压力,但现在,我能够将其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这种积极的心态为我在事业上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最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感。拥有积极的心态,我能够如释重负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改变心态,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和充实。正确认识心态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能够帮助我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变心态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但只要保持坚持,就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改变心态,享受积极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满足。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二
一个好的心态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能够帮忙我们摆脱烦恼,也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
小明和小军两个人是一对十分好的朋友,他们从小一齐长大,他们还得应聘啊,同一个工作,园林工人小明和小军是从农村生活的,起初他们两个都是能找到工作而高兴,可是园林工人的工作过于单一,每一天都是挖坑种树同时时间一长,小明就有些烦躁,有一次吃午饭时对小军说,整天挖坑种树的让人烦透了,小军对小明说你想啊,咱们一棵树一棵树的种下去,慢慢的我们的城市就会变成美丽的新花园,这样你就不会烦哦,小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吃完饭后便便继续干活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个人多年获得一次相遇相,小明才发现自我和。小军差别很大。小明问小军你此刻做什么工作?小军做设计师小明愣了一下,你怎样也不会想当年和他一齐长大的傻小子竟然能当上设计师,而自我依旧是一个普通的园林工人。
很多年前呢,有一个老人,他被医生告知自我得了绝症,生命还剩下不到6个月时,他的内心极为失落,每一天心境都十分失落,导致他的病情恶化十分迅速,他每一天都要进行化疗和吃很多药,这让他十分痛苦,可就在有一天他明白了,她我的生命已经不多了,没有什么能够干的。我就不用自我最终的生命来完成年轻时的梦想吗?你不是他花了自我的全部积蓄,登上了一艘游轮,一只棺材开始了环游世界,在船上的日子每一天都很开心,因为他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今日的她能够吃一些原先医生不让他吃的东西了,到最终他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这两个故事都向我们说明了好的心态对我们的重要性,好的心态能够改变我们人生的轨迹。能够让我们坚持健康,能够让我们更加长寿,所以我们应当时刻坚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忧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三
第一段:引言(概述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休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放松身心,领略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摆脱繁忙的工作生活。然而,旅游对个人心态的改变也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旅游如何改变心态,并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扩大视野与丰富人生经历
旅游可以为人们的视野带来全新的开阔。通过亲自去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地域的差异之美。这种视野的拓宽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观念和陈旧的观点,更加开放和包容。此外,旅游还会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从而拓宽社交圈子,丰富人生经历。在旅途中结识的朋友,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段:释放压力与改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而旅游正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法之一。远离繁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去追寻自己喜欢的地方和事物,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种种烦恼,将注意力专注于享受旅途中的美好。此外,旅途中的户外活动和郊游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第四段:思考人生与发现自我
旅游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旅途中的寂静和孤独时刻,往往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更深层次的想法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反思过去的选择,重新定位自己对于生活的期望和追求。通过旅游的体验,我们可以找到对自己更真实的认知,培养出坚定的信念和自信的态度。
第五段:总结心得体会
通过旅游的经历,我深切感受到旅游对于个人心态的影响和改变。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还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释放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旅游让我思考人生,重新发现自我,并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鼓励每个人适时地踏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通过旅游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享受人生的美好。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四
心态改变命运读后感
读过《心态改变命运》一书后,我陷入深深的思索,想起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向我诉说生活对他多么不公平,觉得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控,家庭出身不好,很是苦恼,心态改变命运读后感。我当时告诉他生活给予每个人的的确不同,但是命运不是受这些外在因素控制的,而是自己的想法。读过这本书后我更清晰的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是受自己心态的影响的。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是正确的心态,如何去驾驭生命,让我看清了前方的道路,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正如前言所述,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你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因而造成的巨大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这本书中这样的名言总是出现在最重要的位置,让我们在体会心态重要性的同时,领悟到心态和人生的关联。
就像一个故事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可唯独没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来过。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的干瘪坚硬,可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玉米始终都是那棵玉米,它的特质没有改变,然而却从开始的充满自信最后变成了绝望,说穿了是玉米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读后感《心态改变命运读后感》。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一直很自信而怀才不遇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点耐心在绝望中再等一下,也许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体育竞技场上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跳水名将郭晶晶之所以在三届奥运会上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她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去完成每一个动作,哪怕是胜利在握,哪怕是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也丝毫不会影响到她的心态。与之相反,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2004年、2008年两届奥运会上都是在成绩大幅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却是致命的失误,导致两次的落败。很多人都说埃蒙斯运气差,殊不知射击运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手的心态,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会让人发挥超常,心态不佳可能导致一些低级的失误。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各行各业从业者都需要良好平和的心态。学者获得了学术研究的大奖,他不需要到处张扬,而需要平和地把精力转移到下一个研究中去,这样他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医生攻克一项疑难杂症,他不需要得意忘形,而需要心态平和地把这看成科技进步的必然,那么他就能全心全意地去救好下一个人了。创业者辛劳之后取得了巨额的财富,他创业成功了,这时的他不需要忘乎所以,他需要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财富,用这些财富去投资新的项目。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一个又一个的荣誉面前,他也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在下一个方向培养更杰出的人才。
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就应该为实现它树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不论长期还是短期,赶快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人生就是不断的实现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目标,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积极的心态会给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快乐,快乐的心境会让我们更积极的面对人生。
通过此书,我记住了:人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我们总免不了跌倒或无端的迷失。无端的抱怨,愤怒的发泄,只能使自己更颓废。既然命运如此,我们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乐观地接受命运的挑战,那么生命将会是另一种景象。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五
1)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2)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
3)人生就不会事事如意,样样随心,学会宽慰自己,懂得安慰自己,世上就没有最好,何必要强迫自己,尽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
4)人生要转弯,就是要愿意咬紧牙根看未来指望自己,从来没有怪自己蹉跎了时间,没有好好痛下决心来完成梦想,没有尽力扶植自己可能有的潜能,都是在怪过去,就只能一事无成,在原地踏步走。
5)人生很奇怪,人生更奇怪,有些人,不论认识多久,哪怕朝夕相处也形同路人,毫无感觉,什么也不会发生。有些人,也许只是大街上不经意间的一个回首一个擦肩而过,便注定未来剪不断的生命关联,遭遇心与心的碰撞。虽然当时,谁都不曾料想过,或许,奇怪的不是人,而是人生?人生难料,难料人生。
6)人生在世,谁都不易,生活在外,谁都有泪。即使身受挫折,蒙受不白,也不要轻易放弃。就算人受伤害,心受打击,也不要刻意报复。因为,放弃意味着屈服,报复说明还在嫉恨。生活不是用来对立的,人生不是用来争斗的。将心比心,都能想通,以情换情,谁也明白。要懂得理解才能心安,包容才会心宽。
7)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心安,便是活着的最美好状态。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
8)改变态度,便能改变生活。
9)人生快乐不快乐看心情,心情好不好看心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只是他们都修炼了一颗强大的心,因而不被痛苦所左右,拥有强大的内心,就不是生活左右自己,而是自己驾驭生活。
10)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尽在偶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得失是一种心境,人生就是一种缘分,无悔就行。
11)有下山的想法,就不能登上顶峰。
12)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
13)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
14)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15)人们一旦思想集中于服务别人,就马上变得更有冲劲,更有力量,更加无法拒绝。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六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旅游是一种可以让人身心都得到放松与愉悦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行程,更是一次探索未知、发现自我的机会。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不同地域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还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与思维方式。下面将结合个人的经历,探讨旅游如何改变心态,带来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开拓视野与改变心态(大约250字)
旅游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的心态。当我们踏上陌生的土地,看到不同的风景、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我们的视野会得到极大的拓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此外,旅游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比如找不到目的地、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等等,而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我们调整心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旅游,我明白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它们。这种改变心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第三段:体验异地文化的开阔心胸(大约250字)
旅游让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开阔我们的心胸。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生活的方式、思维的习惯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身处其中,学习他们的习俗、品味他们的美食,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每个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在旅游中,我曾有机会参观一些贫困地区,见识到他们的困境与生活状态,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并对世界上的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旅行,我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开放心态,这也让我更加热衷于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智慧与精神。
第四段:修身养性与调整生活态度(大约250字)
旅行是一个独特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暂时离开繁忙的生活,放松身心,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高度压力之下,难以有时间与机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而旅行则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曾有过一次独自旅行,没有任何行程安排,只是随性地在一个偏远山区里漫步,这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安静下来,与内心对话,思考生活的目标与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生活态度。
第五段:结尾与总结(大约200字)
通过旅行,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改变心态,体验不同文化以及修身养性。旅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还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放松与修复。通过旅行,我们可以调整心态,提升生活质量,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因此,我相信旅行对于改变心态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给予我们全新的视野与机遇,在未来的旅行中,我愿意继续探索并体验旅行的魅力。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七
1)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自己信服的人,方能让别人信服。
2)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3)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问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
5)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
6)一个人如果态度正确,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态度错误,就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他了。
7)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
8)人生的目的是服务别人,是表现出助人的激情与意愿。
9)如果你觉得能行,就行,觉得不行,可能真的就不行。
10)忘掉你的推销任务,一心想着你能带给别人什么服务。
11)人生是一场戏,生旦净末丑,唱了,醒了,红尘过往,没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长,人生之事岂能尽如我意,哭笑皆由人,悲喜自己定,其实吧,没心没肺的活着,似懂非懂的看着,糊里糊涂的过着,半睡半睁的眯着,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行着,挺好。
12)人生是一粒沙,人生是一滴水,欲望就是滚滚长河;用短暂的人生,去和无限的欲望赛跑,谁人能赢?人生的欲望,一苦为求不得,再苦为放不下;贪婪者反复深陷其中,知足者见好就收,不如淡看风云,有缘来者,好自珍惜;无缘去者,安然随它。
13)人生的进退,生活的好坏,有时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努力是一种结局,放弃也是一种结局;只是不同的心境,有着不同的结果,你笑天是蓝的,你哭天是阴的;学会生活,需要一个好的心态,走好人生,需要一个好的心境,心态有时决定着生活的成败。
14)结局很美妙的事,开头并非如此。
15)有积极心态的人不把时间精力花在小事情上。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八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心态改变命运演讲稿。我今天还能在这讲话与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因为我总是记得钟博士他有一句话,他说在台上的人都是学生,在下面听的都是老师,所以我这堂课不是讲给大家听的,而是在讲我自己的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从我的一些例子体会中,对大家以后人生有所启发,看到这个题目叫《心态改变命运》,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真的心态能改变命运吗?有什么根据吗?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话,叫“福田靠心耕”,也就是一个人的福分从哪里来的?其实都和他的心念有关,什么样的心田才能有肥沃的土地?中国人也告诉我们,福田有三种,最肥沃的田地是恩田、敬田,还有悲田,首先我们看这个恩田,我们看每个人有没有福分,有没有前途,就看他是不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孝敬父母,为什么要感恩师长?其实都是在培养一个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意识,如果这个人他能够不忘恩负义,能够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那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是有福气的人,除了恩田之外,还有敬田,就是恭敬心,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同座在这个课堂上,但是我们能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得到怎样的改变,取决于什么呢?那就取决于我们的诚敬之心,恭敬之心。讲到这里,也让我想起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典故,说净土宗的一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曾经去拜访一位老和尚叫遍融法师,他听说这个法师很有智慧,于是就不远万里,走了很长的路,三步一磕头,来请教这位禅师,结果请教这位禅师之后,这位禅师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年轻人一定要远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这句话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都能说出来,要远离名闻利养,不要受他的熏染,但是这句话在莲池大师听来,就像一个当头棒喝,他对这句话牢记在心,他一生中就得益于这句话,所以他在以后的修养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他能远离名闻利养,最后成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讲的课并不是说我们有什么水平,其实我们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被历史验证的真理的东西。如果我们怀着一颗诚敬的心来听,来吸取,相信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恭敬什么呢?首先恭敬的就是先贤的教诲,还有就是恭敬能够身体力行先贤教诲的这些有德行的人,因为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圣贤人的教诲,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第三个就是悲田,什么是悲田?就是一个人他对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处境能够有怜悯之心,有恻隐之心,所以他会全心全意给予帮助,让他们走出困境,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有能力,有财富用在这三个方面,那我们相信,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有人也会说,我看好多人他也是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他对别人也恭敬,对圣贤教诲也是很听从的,他对别人也有仁慈博爱之心,也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他的遭遇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是什么原因?象我们经常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实际这句话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因为老实人绝对不会一个人吃亏,这个人之所以会吃亏,是因为他看起来是老实,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那种过错,就是他给人表现的是很好,但是他还有一些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过失。而正是这些过失让他不是很顺利,所以老实人绝对不会吃亏。吃亏的是那些看起来老实中的不老实的地方。我们今天就根据《了凡四训》上的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人做了很多好事,还没有很好的命运,那就是“未论行善,事先改过”,也就是一个人他还没有在去积功德之前,需要首先把自己的过失给改正过来,就是这个杯子,它里面本来是盛水的,我们也想方设法往里面盛满水,但是这个杯子是有漏洞的,下面有一个洞,所以你无论积多少水,最后都给漏掉了,你的功德没有积攒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得到如意的这些效果,命运也就没有改过,所以我们在没有讲改造命运之前,先来看看怎么样改正自已过失,我们现在一般人的过失有下面几个方面,我所说的都是我的切身体会,大家不能与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就是傲慢。我们看看《了凡四训》上有句话,他也是借用《易经》上说的话,说: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般的人都是厌恶那些过份傲慢的人,而喜欢那些谦恭有礼的人。在《尚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它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带来损失,谦虚使自己受益,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祸害。这都是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规律。在《论语》上孔子也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说这个人即使有你周公这样的才华,如果他又骄傲,又吝啬,其余人就不足再看,其余的就不足再评论了。所以骄傲,傲慢是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而因为一个人有傲慢心,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会了,他也就不再好学了,所以我应该向大家表示祝贺,因为大家能够来到这个会场,能够认真在这里学习,说明大家还有一颗谦虚受教的心,因为觉得我不满足我才要在这里再学习,为什么要谦虚?在《易经》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恒古不变的规律,说“阴阳之谓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你看太阳有升有落,潮水有涨有落,这都是“阴阳之谓道”的体验。我们人世的变化,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个人懒惰,那就一定会有非常困难的时候到来,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架子时候到来。对“阴阳之谓道”体验最深刻的人,莫过于清朝曾文正公曾国藩,他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提出要看一家人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可以。哪三件事情?第一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这家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做到了四省总督的曾文正公却认为,正是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我们现在也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的品格,他也说道,家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而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说一个家庭的破败,一个家族的破败,一个企业的破败,破败在什么地方?就破败在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过分浪费,乃至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由盛到衰,由上升转为下降时期,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乃至于玩物丧志,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那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过分的骄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第三件事他说看一家的子弟能不能有发展,就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给我们讲“阴阳之谓道”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当我们一个人活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再回首一生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说如果我这一生可以重来一遍的话,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精彩。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慨。可惜人生是不能重来的,所以我们的人生就留下了很多遗憾,我们的古圣先贤也有这样的感慨和遗憾,他们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发生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他们就想法设法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训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子孙后代只要虚心的打开这些经典,我们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们的人生经验教训直接为我们来传承,所以你看我们写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他教导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自以为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因此就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看我们学了一句话,就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多的启发,我们只要打开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启发太多太多了。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曾文正公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体会的很深刻,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什么叫求缺斋?就是要求一点缺失不能太完美了,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因此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都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就是我们讲的可以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中,学会一种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我们看中国古代圣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这些人反复叮咛,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孔老夫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做到了温和、善良、俭朴和礼让,而孔老夫子的后人又把他一生的道德教育的经验承传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几千年而不衰。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提出“处柔守慈”的处事原则,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谦恭、要有礼要温柔处事。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六十四卦当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而这个谦卦是地谦,也就是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高山它宁愿居于平地之下,因为他能够居功不自傲,能自卑而善人,所以他做事无往而不利,我们从这里就学会了:一个人傲慢无礼对自己是处处成障,所以谦恭能够敬人,这才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一个基本心态。
第二个过失就是嗔怒。现在的人脾气都特别的大,我们走在路上,有人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甚至于大打出手,我们说中国的文字都是一种智慧的符号,看到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它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发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自己的奴隶,自己已经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发怒,而中国在《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说大怒会伤及到自己的肝脏,在王凤仪老先生的《嘉言录》中,他也有一句话,他说恨怨恼怒烦,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所以你看这些情绪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确,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怎么办?我们要改变命运,我们看在日本江本胜博士那里有一本书《水知道答案》,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从这里我们也受到了一些启发,他说把水结晶之后,给它贴上不同的词,然后在高倍的放大镜、显微镜下看,结果发现,看到了贴上“爱”、“感谢”等美好字眼的褒义词,看了贴上“智慧”无论他是用汉字、汉字拼音,还是英文、德文写的,它都是美丽的六角形。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象盛开的鲜花一样,呈现美丽的六角形,看了“混蛋”“怨恨”等充满仇恨的贬义词,就是浑浊一片,结晶非常丑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念,人的语言对于水都不是毫无影响的。而我们的身体又有70%是水构成的,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发怒,经常有恨怨恼怒烦这些情绪,首先影响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所以发怒的确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古人说: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都包括在这个境遇之中。这个水结晶的实验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既然境是由心生,也是由心转的,那我们也要把恨怨恼怒烦的情绪转变为什么?转变为恕,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是恕?那就是要如其心,如谁的心?就是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换位思考。孔老夫子有个弟子来向他讨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而不违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而这个“恕”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做到的东西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都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那我们想一想,别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理由再去对他们发怒。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原谅我们的过失,能够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当别人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所以一个人如果转怒为恕,这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想:我们中国人讲一切法得于忍。如果一个人能学会了“忍”这个字,是不是就可以不发怒了?的确,你看我们做什么都要学会忍耐,古人说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你要忍得住那种清苦的生活,坏的环境要忍,好的环境也同样要忍。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忍受,在一切都事事如意,一切境缘都很好的时候,更需要忍住,不去贪受。古代人讲的忍,他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叫“力忍”。也就是我们知道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当别人在对我们不好,做错了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克制住自己,不去打击他,不去报复他,这叫力忍。如果你仅仅把自己的功夫停留在这个层面,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怎么样?你发现自己会忍无可忍,积累到一起,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发作起来。所以我们的忍还要往上提升。
第二个就是“忘忍”。也就是别人对我们不好,对我们仇恨,我转身即忘,没有把他留在自己的记忆里。这就是我们说的古人的心量很大,说“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弟子规》里也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我们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如果我们彼此有过节,有仇怨,我们不要把它老是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想起来就折磨自己一次,有人也把自己的心比作一个纯净纯善的垃圾桶,就是我们自己刚把这个垃圾桶从商店里买回来的时候,你看它是很干净的和别的桶也没什么区别,但是事后为什么它变成肮脏不堪?就是我们经常把垃圾往里面装,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心都是纯净纯善的,如果我们经常把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罪恶承载在我们的心中,那我们的心不就变成装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了吗?最后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思”。反思就是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这几天学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最难做到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因为我们拿着《弟子规》都去照别人,没有来反观自己,当别人做错事,让我们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都在力行《弟子规》,你也学的不错,为什么他看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他唯独看着我不满意,不高兴。这说明什么?还是说明我们自己有让人不高兴,不愉快的地方。我们自己可能在沟通上和人家不到位。或者有一些态度、表情,虽然我们觉得自己没傲慢,但是他无形中流露出一种傲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只有你从内在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你才发现境缘都会改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文华的一句心法。遇到任何事都从内找原因,你把内在的原因找到了,你发现外边的境缘也就随之改变了。
第四就是“观忍”。在《金刚经》上有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那个让你生气的人,还有你生气的自己都是一个虚幻不实的东西,他本性就是空寂的,觅之了不可得。我们再回想下我们过去的事,昨天的事以及上午刚发生的事,不就像作了一个梦一样已经过去了吗?就像肥皂泡一样是短暂的,就像雷电一样是不能延续的。所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能够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你能够这样去观的话,你的怒气也就生不起来了。
第五就是“喜忍”。就是把别人对我的不好,把别人对我的抱怨,诽谤乃至所遇到的挫折,我都没有生气,没有发怒,也没有抱怨,反而非常欢喜的去接受。为什么?因为他又来锻炼我忍辱的机会了。有个人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这样写到,他说现在我对慈悲有更高远的认识,我并不认为它只应该带给我平安与福乐。我认为它应该带给我为了滋长我力量的挫折和将使我深切的领悟到真理的莫大痛苦,以及为了消除我的罪业和增进我福德种种拒绝,种种羞辱和悲痛欲绝,也就是说慈悲有的时候并不是给他平安与福乐,是给他一些挫折,羞辱和磨练,甚至是悲痛欲绝,更提升他面对挫折的能力,更提升他了悟真理的智慧。这也正如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写到的,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的人,因为他激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要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演讲稿《心态改变命运演讲稿》。当我们能这样变换着角度来看待生命中这些羞辱、这些诽谤,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不生气,反而还会升起喜悦,这是第五个层次。
第六个层次就是“慈忍”。也就是我面对别人对我们的诽谤、侮辱、抱怨,不仅不想去报复他,反而提起了我们要去帮助他提升他的心。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说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也是有道理的,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比如我们看到有一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走上社会,他就做出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在蔡老师《弟子规细讲》上,就讲到一个案例。他说一个孩子看到马路边停了一些豪华的车子,然后他拿起刀子在上面划了两道,甚至泼了一些油给他烧掉了。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觉得这个人怎么会做出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再深入调查一下,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他父母早年离异,没有人给他良好的教养,更没有给他学习《弟子规》。所以他从小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怀疑和不信任。所以他没有走上社会,就跟人起了对立之心,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根源的话,知道他犯错误的原因之后,我们不仅生不起发怒之心,反而提起一种帮助他改过之心。在《格言》有一句话说“论人之非,当原其心”。让我们在谈论别人过失的时候,我们一定去考察他导致这种结果背后的根源。当我们找别人这个根源的时候,发现哪有什么恶人和善人之分呀,只有接受和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之分。所以我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只不过是因为后来染污的不同,使他们有了不同的习气。所以我们看到的人没有善人,恶人,都是受了不同习气熏染的人。我只能说这方面的习气比较少,但是另一方面的习气比较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他们,也没有理由去轻视他们,从这里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有一位哲人他也这样说,他说我们的痛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给我痛苦与否的感受,而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去处理它,去面对它,这也证明我们古人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境缘无好坏,好丑在于心。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际关系,他们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其实好坏之分都是起于谁?起于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如何把一般人看起来是不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需要真正的功夫,这是我们的嗔怒。还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引用,每次讲课我都喜欢把这个给大家念一念,因为什么?因为我虽然念了很多遍,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提醒一下,“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这样写到,他说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交给别人来掌握。一个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媳妇的手中,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掌控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在自己的手中吗?那就把它握紧吧!我们在青岛分享了以后,青岛的企业家很有远见,他们把“钥匙”编成小品,然后有机会去给人家拜年的时候,每次都给演出,让人家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在拜年的过程中,也就教育了这些要拜年的长者;还有的人说,其实这个快乐的钥匙更像一个遥控器,如果你掌握不住自己的快乐,就等于把这个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里,别人称赞了几句,夸奖了你几句,等于按了一个钮,然后你就很得意,很高兴,结果别人又讽刺了你几句,又诽谤了你几句,侮辱了你几句,又等于按了一个钮,结果你就很生气,这不是把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中吗?我们体会了这一点,以后都要想着一生气的时候,我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遥控器,不能让别人把这个“遥控器”给抢走,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发怒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心理意识的方式,来把我们爱生气的毛病转变过来,晚上我们可以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着一面镜子对着自己,深吸一口气沉丹田,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两眉之间,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或者早晨起来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中国人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遇到事情就发火,那你只是做了几天,肯定是达不到效果,你还会觉得怒气冲天,但是你不要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坚持自己,一门深入,每天都提醒自己,提醒自己,罪大恶极的人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那学佛的人有一个更加简短的方法,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转变为什么呢?好多人都知道那就是“阿弥陀佛”,很多人都跟我分享,他说其实你这个方法没有我这个方法简单,你看,你一生气,你就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出来,你就把自己的怒气给消掉了,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很好,也给大家传授一下。这只是讲的第二个过失。
第三个过失就是嫉妒。我们看这个嫉妒都是女字旁,我们做女人的要非常注意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做女人的很容易起嫉妒之心,黑格尔说了一句话,他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我们看别人干得好,有成就,我们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别人的成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嫉妒而有所减损,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我们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我们说这样的文人,充其量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因为学了《弟子规》他们都是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习《弟子规》还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学了《弟子规》的人,绝对不会对别人的成就有嫉妒之心。所以古代人说“文人相轻”,肯定是“不力行,但学文”的,这种文人才会相轻,我们现在知识分子之间特别容易相轻,后来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找到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力行圣贤教诲,而都是把它做为什么?都是作为夸耀自己学识的工具,所以在《论语》中孔老夫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确实是为了成圣成贤,能够向圣贤人看齐,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圣贤教诲,是为了告诉你,我学过《论语》,我学过《大学》,你看我对经典倒背如流,都有这种感受。所以上次青岛讲课之后,有一个人,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人习气很深重,他就过来跟我分享,他说我们听你的课和蔡老师的课一比,我觉得你的课很有深度,我说:错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听蔡老师的课,他整篇课没有一句在夸耀自己,显示自己的才华,他的存心都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个听众,他们讲的每句话,都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但是我的课我还有一些在卖弄自己的学问。所以我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讲这句话也是告诉大家,以后你们去上很多课的时候不要被人家什么教授,什么博士这种头衔所迷惑,你看这个人真正有没有学问,有没有修养,就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在力行圣贤的教训,是不是把他所讲的都说到做到。有位长者他经常提醒我们,他说能说到,然后做到,这是贤人,能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能够说到结果做不到,这是什么?这是骗人。古代人告诉我们,怎么样克服嫉妒心理?那就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你看别人做好事,我们都要帮助他,成就他,结果他做了好事和我们做好事一样心情愉快。在我们今天来的时候,我就听到和我同来的老师给我讲,他说青岛大洲的刘总也来了,他这几天在这里忙碌,就好象他们自己在承办这个会议一样,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而且我也非常的欣慰,因为我们确实每个人都在落实《弟子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并没有违背圣贤的教诲。在《易经》上告诉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嫉妒别人的成就?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一个人他做好事,积功累德,他必然会有他自己的福报,你自己做坏事,你自己会给自己招来祸殃,所以你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这种财富、身份、名声、地位,这是枝叶花果,你应该在哪里去努力?要在根本上去努力,在《大学》上有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你看一个人他能取得别人取不到的成就,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大家可以去好好观察一下,我在中央党校工作,我自己感受得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的班级有不同的等级,有省部级班、有地厅级班,还有县委书记班,我们发现每次问题最多的、脾气最大的是县委书记班,做人最谦和的、最与人好相处的,待人特别宽容的,能为别人着想的,真的是省部级班,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官可能特别不容易接触,其实恰恰相反,这些人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人,所以我们自己去观察一下,别人他能有我们取得不了的成绩,他身上必然有我们不具备的美德。我们知道这个真相之后,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追求,怎么样去努力做,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我们不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担心什么?担心我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来立功,立德,立言于这个世间,或者说给了你一个好的位置,你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把你的责任尽到,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心别人都不知道我自己的学问,德行成就了,别人还不用我,我不应该担心这一点,我担心什么?我应该去追求那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得以显扬的德行还有能力,当然这个名也都是虚名?但是名声就是虚名,它也有好处。因为名人说话,大家都会愿意听,大家也会受到他的影响,所以要用这个虚名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好的引导,这个才是正确的。《论语》上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看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不是嫉妒他,而是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不贤的人,看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类似的过失。我们现在人看到别人过失都很容易看到,看自己的过失却很难看到,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再走人生之路的时候,都是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在前面,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后面,所以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这两个包袱给它换一下,掉一个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反观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在《太上感应篇》还有一句话,它说,见人之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欢心喜悦,现在我们的人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发现领导在表扬别人,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心理就有点不是滋味,觉得那个被表扬的人怎么不是我?或者我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你某个老同学发了一笔大财或者提到一个部级的岗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是替他高兴吗?还是我们至少想一想,那个人怎么不是我?这个心态实际上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心态,见人之失,如已之失,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我们自己有损失那样感到心痛,我想我们的心态是这样的吗?我们听领导开会的时候,在批评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心中是什么样?我们是觉得和他一样难过吗?想着去帮助他改正吗?还是我们心中窃喜,觉得他又受到领导的批评了?我经常都会有这样的心念,所以确实很难做到,见人之所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这是我们讲的嫉妒。
最后一个缺点就是贪欲,其实所有的过失都可以用一个贪字来概括,你看现在的人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吃,总有一样放不下,如果我们贪财的话,我们应该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教诲,就“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说这个钱财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那它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而败散掉,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贪污受贿来的钱,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钱财也被充公,还有被水灾、火灾,这些自然的灾害给漂夺走,给焚烧掉,还有我们身边的盗贼,那些盗贼去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还在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不成器的子孙败家了,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所以我们对别人通过不义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钱财,千万不要去乱羡慕,因为我们学习圣贤经典,就要坚信圣贤的教诲,不信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你看那些贪污腐败的人,你看那些不义之财来路不明的人,他们的家财能够维持良久吗?他们的子孙都很贤达吗?还有贪色,古代人告诉我们“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给你削得平平的,所以古代人警醒我们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给那些淫乱的人,过分的人,招至灾祸是最迅速的,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事上观察到。你看一个人他即使做到省部级的甚至更高的官,但是他一旦坏在女色的手上,所有他功名利禄都被削光了,最后锒铛入狱,还有你看那些有钱的人,有钱之后就是放荡自己,最后自己染上一身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告诉我们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说,古人讲的道理是一个恒常不变的规律,你可不要把它小看。如果你不惜以身试法,这个结果确实是让人不能忍受的,这个法陈大惠老师讲过,他说这个法不是我们世间的法律,这个法是讲的自然的法规,你不要去以身试法。如果我们贪名,我们也记住了凡先生他在《了凡四训》上讲的一句话,他说:名者造物所忌,世上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一个人有很好的名声,但没有用好的名声去做到有利于人的引导,最后他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灾祸,突如其来的变革。还有贪吃,我们说好吃只是三寸舌头能品尝得到,就是为了三寸舌头,我们去造了很多的罪业,这实际上也得不偿失,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对这个环境也不好。我们看一看周泳彬老师“新世纪健康饮食”,对这个就了解得更深刻了,所以古代人告诉我们,面临欲望和利益的诱惑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你在金钱、美色各种欲望的诱惑面前,你应该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就像自己站在悬崖的面前,因为你一不小心,把脚踏进这个悬崖,还想后悔,还想翻过身来还可不可能,那就不可能了。所以中国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又告诉我们说,立名于一世,而失之仅顷刻。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我们能够做到今天的领导职位,容易吗?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到我们工作之后,可以说付出了千万辛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我们获得了一个好的地位,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可以让父母感到安慰,可以受家人的尊敬,但是我们一个不小心的决定,一个在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的举动,就把所有这一切都付诸东流,功败垂成,这就叫功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所以面对这些欲望的诱惑,怎么能够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战胜贪欲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看有一个两只狼的交战,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怎么办?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一个年轻的北美契洛基人教导子孙们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他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怒、自卑、谎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他代表喜悦、宁静、谦逊、仁慈、宽厚、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这个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了他的话,孩子们都静默不语,若有所思,我看大家也是在这样若有所思一样。过了片刻有个孩子问,哪一只狼能够获胜?这个饱经世事的老者说,你喂给他食物的那只。也就是说你把食物喂给哪只狼,哪一只狼就能获胜。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想,我们做学问提高自己修养的一些态度,那就是要长时熏修,薰修什么?当然是薰修圣贤的教诲,就像我们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到这样的会场,接受这些圣贤人的熏陶,那我们就是在给这个善良的狼在喂食物,所以如果是你的朋友把你带到这个会场,他就是你人生的善友,你对他一定要倍加珍惜,可能就是因为听了这几天这几堂课,这些老师的讲座使你的人生从此不同,成为你人生的一个风水岭。古人都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们打开电视媒体、网络、到处都是要让你堕落的内容,所以我们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大家今天来到这里学习,它不是一个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今以后的每一天,都希望大家能够至少有两个小时来接受圣贤教诲的熏习,其实两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只有2个小时受圣贤教诲的熏陶,还有多少在受社会的贪嗔痴的熏陶?还要亲附善友。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你和那些善良的人在一起,圣贤人在一起交往,就像你在露水中行走一样,当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你时时能感受到他德风的滋润。这样你就是喂善良的狼,给他好的食物吃。最后还要身体力行,不要我们今天听了课很感动,但是过了两天你和朋友一交往,又被他们给拽了回去,在《论语》里有句话,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说他把《诗经》三百首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问他政事,他也不通达,把他出使到他方做外交官,他也不能专对,虽然学习很多又有什么意义?当时我看了这句话,我感觉到这句话就是在说我,所以我们觉得什么样的人在弘扬传统文化、并不像我这样把《诗经》子曰说得很好,但是都做得很不好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能够把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你们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身教胜于言教。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我今天还能在这讲话与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因为我总是记得钟博士他有一句话,他说在台上的人都是学生,在下面听的都是老师,所以我这堂课不是讲给大家听的,而是在讲我自己的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从我的一些例子体会中,对大家以后人生有所启发,看到这个题目叫《心态改变命运》,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真的心态能改变命运吗?有什么根据吗?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话,叫“福田靠心耕”,也就是一个人的福分从哪里来的?其实都和他的心念有关,什么样的心田才能有肥沃的土地?中国人也告诉我们,福田有三种,最肥沃的田地是恩田、敬田,还有悲田,首先我们看这个恩田,我们看每个人有没有福分,有没有前途,就看他是不是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孝敬父母,为什么要感恩师长?其实都是在培养一个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意识,如果这个人他能够不忘恩负义,能够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那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是有福气的人,除了恩田之外,还有敬田,就是恭敬心,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同座在这个课堂上,但是我们能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得到怎样的改变,取决于什么呢?那就取决于我们的诚敬之心,恭敬之心。
讲到这里,也让我想起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典故,说净土宗的一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曾经去拜访一位老和尚叫遍融法师,他听说这个法师很有智慧,于是就不远万里,走了很长的路,三步一磕头,来请教这位禅师,结果请教这位禅师之后,这位禅师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年轻人一定要远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这句话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都能说出来,要远离名闻利养,不要受他的熏染,但是这句话在莲池大师听来,就像一个当头棒喝,他对这句话牢记在心,他一生中就得益于这句话,所以他在以后的修养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他能远离名闻利养,最后成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首先恭敬的就是先贤的教诲,还有就是恭敬能够身体力行先贤教诲的这些有德行的人,因为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圣贤人的教诲,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第三个就是悲田,什么是悲田?就是一个人他对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处境能够有怜悯之心,有恻隐之心,所以他会全心全意给予帮助,让他们走出困境,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有能力,有财富用在这三个方面,那我们相信,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有人也会说,我看好多人他也是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他对别人也恭敬,对圣贤教诲也是很听从的,他对别人也有仁慈博爱之心,也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他的遭遇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是什么原因?象我们经常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实际这句话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因为老实人绝对不会一个人吃亏,这个人之所以会吃亏,是因为他看起来是老实,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那种过错,就是他给人表现的是很好,但是他还有一些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过失。而正是这些过失让他不是很顺利,所以老实人绝对不会吃亏。
吃亏的是那些看起来老实中的不老实的地方。我们今天就根据《了凡四训》上的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人做了很多好事,还没有很好的命运,那就是“未论行善,事先改过”,也就是一个人他还没有在去积功德之前,需要首先把自己的过失给改正过来,就是这个杯子,它里面本来是盛水的,我们也想方设法往里面盛满水,但是这个杯子是有漏洞的,下面有一个洞,所以你无论积多少水,最后都给漏掉了,你的功德没有积攒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得到如意的这些效果,命运也就没有改过,所以我们在没有讲改造命运之前,先来看看怎么样改正自已过失,我们现在一般人的过失有下面几个方面,我所说的都是我的切身体会,大家不能与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就是傲慢。我们看看《了凡四训》上有句话,他也是借用《易经》上说的话,说: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般的人都是厌恶那些过份傲慢的人,而喜欢那些谦恭有礼的人。在《尚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它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带来损失,谦虚使自己受益,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祸害。这都是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规律。
在《论语》上孔子也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说这个人即使有你周公这样的才华,如果他又骄傲,又吝啬,其余人就不足再看,其余的就不足再评论了。所以骄傲,傲慢是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而因为一个人有傲慢心,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会了,他也就不再好学了,所以我应该向大家表示祝贺,因为大家能够来到这个会场,能够认真在这里学习,说明大家还有一颗谦虚受教的心,因为觉得我不满足我才要在这里再学习,为什么要谦虚?在《易经》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恒古不变的规律,说“阴阳之谓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你看太阳有升有落,潮水有涨有落,这都是“阴阳之谓道”的体验。我们人世的变化,也是如此。
比如说一个人懒惰,那就一定会有非常困难的时候到来,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架子时候到来。对“阴阳之谓道”体验最深刻的人,莫过于清朝曾文正公曾国藩,他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提出要看一家人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可以。哪三件事情?第一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这家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做到了四省总督的曾文正公却认为,正是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我们现在也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的品格,他也说道,家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而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说一个家庭的破败,一个家族的破败,一个企业的破败,破败在什么地方?就破败在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过分浪费,乃至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由盛到衰,由上升转为下降时期,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乃至于玩物丧志,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那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过分的骄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第三件事他说看一家的子弟能不能有发展,就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给我们讲“阴阳之谓道”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当我们一个人活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再回首一生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说如果我这一生可以重来一遍的话,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精彩。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慨。可惜人生是不能重来的,所以我们的人生就留下了很多遗憾,我们的古圣先贤也有这样的感慨和遗憾,他们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发生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他们就想法设法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训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子孙后代只要虚心的打开这些经典,我们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们的人生经验教训直接为我们来传承,所以你看我们写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他教导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自以为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因此就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看我们学了一句话,就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多的启发,我们只要打开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启发太多太多了。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曾文正公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体会的很深刻,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什么叫求缺斋?就是要求一点缺失不能太完美了,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因此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都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就是我们讲的可以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中,学会一种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我们看中国古代圣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这些人反复叮咛,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孔老夫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他做到了温和、善良、俭朴和礼让,而孔老夫子的后人又把他一生的道德教育的经验承传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几千年而不衰。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提出“处柔守慈”的处事原则,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谦恭、要有礼要温柔处事。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六十四卦当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而这个谦卦是地谦,也就是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高山它宁愿居于平地之下,因为他能够居功不自傲,能自卑而善人,所以他做事无往而不利,我们从这里就学会了:一个人傲慢无礼对自己是处处成障,所以谦恭能够敬人,这才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一个基本心态。
第二个过失就是嗔怒。现在的人脾气都特别的大,我们走在路上,有人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甚至于大打出手,我们说中国的文字都是一种智慧的符号,看到这个“怒”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它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发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自己的奴隶,自己已经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发怒,而中国在《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说大怒会伤及到自己的肝脏,在王凤仪老先生的《嘉言录》中,他也有一句话,他说恨怨恼怒烦,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所以你看这些情绪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确,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怎么办?我们要改变命运,我们看在日本江本胜博士那里有一本书《水知道答案》,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从这里我们也受到了一些启发,他说把水结晶之后,给它贴上不同的词,然后在高倍的放大镜、显微镜下看,结果发现,看到了贴上“爱”、“感谢”等美好字眼的褒义词,看了贴上“智慧”无论他是用汉字、汉字拼音,还是英文、德文写的,它都是美丽的六角形。所形成的结晶充满了喜悦,象盛开的鲜花一样,呈现美丽的六角形,看了“混蛋”“怨恨”等充满仇恨的贬义词,就是浑浊一片,结晶非常丑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念,人的语言对于水都不是毫无影响的。而我们的身体又有70%是水构成的,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发怒,经常有恨怨恼怒烦这些情绪,首先影响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所以发怒的确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古人说: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都包括在这个境遇之中。这个水结晶的实验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既然境是由心生,也是由心转的,那我们也要把恨怨恼怒烦的情绪转变为什么?转变为恕,这个“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是恕?那就是要如其心,如谁的心?就是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换位思考。孔老夫子有个弟子来向他讨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而不违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而这个“恕”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做到的东西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都不是一个圣贤人,自己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那我们想一想,别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理由再去对他们发怒。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原谅我们的过失,能够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当别人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所以一个人如果转怒为恕,这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想:我们中国人讲一切法得于忍。如果一个人能学会了“忍”这个字,是不是就可以不发怒了?的确,你看我们做什么都要学会忍耐,古人说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你要忍得住那种清苦的生活,坏的环境要忍,好的环境也同样要忍。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忍受,在一切都事事如意,一切境缘都很好的时候,更需要忍住,不去贪受。古代人讲的忍,他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叫“力忍”。也就是我们知道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当别人在对我们不好,做错了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克制住自己,不去打击他,不去报复他,这叫力忍。如果你仅仅把自己的功夫停留在这个层面,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怎么样?你发现自己会忍无可忍,积累到一起,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发作起来。所以我们的忍还要往上提升。
第二个就是“忘忍”。也就是别人对我们不好,对我们仇恨,我转身即忘,没有把他留在自己的记忆里。这就是我们说的古人的心量很大,说“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弟子规》里也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我们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如果我们彼此有过节,有仇怨,我们不要把它老是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想起来就折磨自己一次,有人也把自己的心比作一个纯净纯善的垃圾桶,就是我们自己刚把这个垃圾桶从商店里买回来的时候,你看它是很干净的和别的桶也没什么区别,但是事后为什么它变成肮脏不堪?就是我们经常把垃圾往里面装,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心都是纯净纯善的,如果我们经常把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罪恶承载在我们的心中,那我们的心不就变成装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了吗?最后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思”。反思就是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这几天学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最难做到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因为我们拿着《弟子规》都去照别人,没有来反观自己,当别人做错事,让我们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都在力行《弟子规》,你也学的不错,为什么他看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他唯独看着我不满意,不高兴。这说明什么?还是说明我们自己有让人不高兴,不愉快的地方。我们自己可能在沟通上和人家不到位。或者有一些态度、表情,虽然我们觉得自己没傲慢,但是他无形中流露出一种傲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只有你从内在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你才发现境缘都会改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文华的一句心法。遇到任何事都从内找原因,你把内在的原因找到了,你发现外边的境缘也就随之改变了。
第四就是“观忍”。在《金刚经》上有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那个让你生气的人,还有你生气的自己都是一个虚幻不实的东西,他本性就是空寂的,觅之了不可得。我们再回想下我们过去的事,昨天的事以及上午刚发生的事,不就像作了一个梦一样已经过去了吗?就像肥皂泡一样是短暂的,就像雷电一样是不能延续的。所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能够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你能够这样去观的话,你的怒气也就生不起来了。
第五就是“喜忍”。就是把别人对我的不好,把别人对我的抱怨,诽、谤乃至所遇到的挫折,我都没有生气,没有发怒,也没有抱怨,反而非常欢喜的去接受。为什么?因为他又来锻炼我忍辱的机会了。有个人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这样写到,他说现在我对慈悲有更高远的认识,我并不认为它只应该带给我平安与福乐。我认为它应该带给我为了滋长我力量的挫折和将使我深切的领悟到真理的莫大痛苦,以及为了消除我的罪业和增进我福德种种拒绝,种种羞辱和悲痛欲绝,也就是说慈悲有的时候并不是给他平安与福乐,是给他一些挫折,羞辱和磨练,甚至是悲痛欲绝,更提升他面对挫折的能力,更提升他了悟真理的智慧。这也正如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写到的,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的人,因为他激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要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当我们能这样变换着角度来看待生命中这些羞辱、这些诽、谤,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不生气,反而还会升起喜悦,这是第五个层次。
第六个层次就是“慈忍”。也就是我面对别人对我们的诽、谤、侮辱、抱怨,不仅不想去报复他,反而提起了我们要去帮助他提升他的心。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说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也是有道理的,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比如我们看到有一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走上社会,他就做出很多悖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在蔡老师《弟子规细讲》上,就讲到一个案例。他说一个孩子看到马路边停了一些豪华的车子,然后他拿起刀子在上面划了两道,甚至泼了一些油给他烧掉了。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觉得这个人怎么会做出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再深入调查一下,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他父母早年离异,没有人给他良好的教养,更没有给他学习《弟子规》。所以他从小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怀疑和不信任。所以他没有走上社会,就跟人起了对立之心,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根源的话,知道他犯错误的原因之后,我们不仅生不起发怒之心,反而提起一种帮助他改过之心。在《格言》有一句话说“论人之非,当原其心”。让我们在谈论别人过失的时候,我们一定去考察他导致这种结果背后的根源。当我们找别人这个根源的时候,发现哪有什么恶人和善人之分呀,只有接受和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之分。所以我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只不过是因为后来染污的不同,使他们有了不同的习气。所以我们看到的人没有善人,恶人,都是受了不同习气熏染的人。我只能说这方面的习气比较少,但是另一方面的习气比较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他们,也没有理由去轻视他们,从这里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有一位哲人他也这样说,他说我们的痛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给我痛苦与否的感受,而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去处理它,去面对它,这也证明我们古人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境缘无好坏,好丑在于心。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际关系,他们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其实好坏之分都是起于谁?起于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如何把一般人看起来是不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需要真正的功夫,这是我们的嗔怒。还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引用,每次讲课我都喜欢把这个给大家念一念,因为什么?因为我虽然念了很多遍,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提醒一下,“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这样写到,他说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交给别人来掌握。
一个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媳妇的手中,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掌控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望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在自己的手中吗?那就把它握紧吧!我们在青岛分享了以后,青岛的企业家很有远见,他们把“钥匙”编成小品,然后有机会去给人家拜年的时候,每次都给演出,让人家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在拜年的过程中,也就教育了这些要拜年的长者;还有的人说,其实这个快乐的钥匙更像一个遥控器,如果你掌握不住自己的快乐,就等于把这个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里,别人称赞了几句,夸奖了你几句,等于按了一个钮,然后你就很得意,很高兴,结果别人又讽刺了你几句,又诽、谤了你几句,侮辱了你几句,又等于按了一个钮,结果你就很生气,这不是把快乐的遥控器放在别人的手中吗?我们体会了这一点,以后都要想着一生气的时候,我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遥控器,不能让别人把这个“遥控器”给抢走,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发怒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心理意识的方式,来把我们爱生气的毛病转变过来,晚上我们可以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着一面镜子对着自己,深吸一口气沉丹田,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两眉之间,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或者早晨起来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中国人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遇到事情就发火,那你只是做了几天,肯定是达不到效果,你还会觉得怒气冲天,但是你不要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坚持自己,一门深入,每天都提醒自己,提醒自己,罪大恶极的人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那学佛的人有一个更加简短的方法,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转变为什么呢?好多人都知道那就是“阿弥陀佛”,很多人都跟我分享,他说其实你这个方法没有我这个方法简单,你看,你一生气,你就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出来,你就把自己的怒气给消掉了,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很好,也给大家传授一下。这只是讲的第二个过失。
第三个过失就是嫉妒。我们看这个嫉妒都是女字旁,我们做女人的要非常注意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做女人的很容易起嫉妒之心,黑格尔说了一句话,他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我们看别人干得好,有成就,我们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别人的成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嫉妒而有所减损,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我们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我们说这样的文人,充其量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因为学了《弟子规》他们都是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习《弟子规》还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学了《弟子规》的人,绝对不会对别人的成就有嫉妒之心。所以古代人说“文人相轻”,肯定是“不力行,但学文”的,这种文人才会相轻,我们现在知识分子之间特别容易相轻,后来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找到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力行圣贤教诲,而都是把它做为什么?都是作为夸耀自己学识的工具,所以在《论语》中孔老夫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确实是为了成圣成贤,能够向圣贤人看齐,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圣贤教诲,是为了告诉你,我学过《论语》,我学过《大学》,你看我对经典倒背如流,都有这种感受。所以上次青岛讲课之后,有一个人,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人习气很深重,他就过来跟我分享,他说我们听你的课和蔡老师的课一比,我觉得你的课很有深度,我说:错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听蔡老师的课,他整篇课没有一句在夸耀自己,显示自己的才华,他的存心都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个听众,他们讲的每句话,都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但是我的课我还有一些在卖弄自己的学问。
所以我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讲这句话也是告诉大家,以后你们去上很多课的时候不要被人家什么教授,什么博士这种头衔所迷惑,你看这个人真正有没有学问,有没有修养,就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在力行圣贤的教训,是不是把他所讲的都说到做到。有位长者他经常提醒我们,他说能说到,然后做到,这是贤人,能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能够说到结果做不到,这是什么?这是骗人。古代人告诉我们,怎么样克服嫉妒心理?那就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你看别人做好事,我们都要帮助他,成就他,结果他做了好事和我们做好事一样心情愉快。在我们今天来的时候,我就听到和我同来的老师给我讲,他说青岛大洲的刘总也来了,他这几天在这里忙碌,就好象他们自己在承办这个会议一样,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而且我也非常的欣慰,因为我们确实每个人都在落实《弟子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并没有违背圣贤的教诲。在《易经》上告诉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嫉妒别人的成就?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一个人他做好事,积功累德,他必然会有他自己的福报,你自己做坏事,你自己会给自己招来祸殃,所以你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这种财富、身份、名声、地位,这是枝叶花果,你应该在哪里去努力?要在根本上去努力,在《大学》上有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你看一个人他能取得别人取不到的成就,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大家可以去好好观察一下,我在中央党校工作,我自己感受得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的班级有不同的等级,有省部级班、有地厅级班,还有县委书记班,我们发现每次问题最多的'、脾气最大的是县委书记班,做人最谦和的、最与人好相处的,待人特别宽容的,能为别人着想的,真的是省部级班,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官可能特别不容易接触,其实恰恰相反,这些人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人,所以我们自己去观察一下,别人他能有我们取得不了的成绩,他身上必然有我们不具备的美德。我们知道这个真相之后,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追求,怎么样去努力做,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我们不担心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担心什么?担心我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来立功,立德,立言于这个世间,或者说给了你一个好的位置,你用什么样的德行和能力把你的责任尽到,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心别人都不知道我自己的学问,德行成就了,别人还不用我,我不应该担心这一点,我担心什么?我应该去追求那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得以显扬的德行还有能力,当然这个名也都是虚名?但是名声就是虚名,它也有好处。因为名人说话,大家都会愿意听,大家也会受到他的影响,所以要用这个虚名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好的引导,这个才是正确的。《论语》上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看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不是嫉妒他,而是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不贤的人,看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类似的过失。我们现在人看到别人过失都很容易看到,看自己的过失却很难看到,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再走人生之路的时候,都是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在前面,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后面,所以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这两个包袱给它换一下,掉一个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反观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在《太上感应篇》还有一句话,它说,见人之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欢心喜悦,现在我们的人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发现领导在表扬别人,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心理就有点不是滋味,觉得那个被表扬的人怎么不是我?或者我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你某个老同学发了一笔大财或者提到一个部级的岗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是替他高兴吗?还是我们至少想一想,那个人怎么不是我?这个心态实际上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心态,见人之失,如已之失,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我们自己有损失那样感到心痛,我想我们的心态是这样的吗?我们听领导开会的时候,在批评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心中是什么样?我们是觉得和他一样难过吗?想着去帮助他改正吗?还是我们心中窃喜,觉得他又受到领导的批评了?我经常都会有这样的心念,所以确实很难做到,见人之所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这是我们讲的嫉妒。
最后一个缺点就是贪欲,其实所有的过失都可以用一个贪字来概括,你看现在的人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吃,总有一样放不下,如果我们贪财的话,我们应该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教诲,就“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说这个钱财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那它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而败散掉,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钱并不是赚到你手就是你的,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贪污受贿来的钱,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钱财也被充公,还有被水灾、火灾,这些自然的灾害给漂夺走,给焚烧掉,还有我们身边的盗贼,那些盗贼去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还在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不成器的子孙败家了,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所以我们对别人通过不义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钱财,千万不要去乱羡慕,因为我们学习圣贤经典,就要坚信圣贤的教诲,不信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你看那些贪污、腐败的人,你看那些不义之财来路不明的人,他们的家财能够维持良久吗?他们的子孙都很贤达吗?还有贪色,古代人告诉我们“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给你削得平平的,所以古代人警醒我们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给那些淫、乱的人,过分的人,招至灾祸是最迅速的,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事上观察到。
你看一个人他即使做到省部级的甚至更高的官,但是他一旦坏在女色的手上,所有他功名利禄都被削光了,最后锒铛入狱,还有你看那些有钱的人,有钱之后就是放荡自己,最后自己染上一身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告诉我们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说,古人讲的道理是一个恒常不变的规律,你可不要把它小看。如果你不惜以身试法,这个结果确实是让人不能忍受的,这个法陈大惠老师讲过,他说这个法不是我们世间的法律,这个法是讲的自然的法规,你不要去以身试法。如果我们贪名,我们也记住了凡先生他在《了凡四训》上讲的一句话,他说:名者造物所忌,世上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一个人有很好的名声,但没有用好的名声去做到有利于人的引导,最后他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灾祸,突如其来的变革。还有贪吃,我们说好吃只是三寸舌头能品尝得到,就是为了三寸舌头,我们去造了很多的罪业,这实际上也得不偿失,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对这个环境也不好。我们看一看周泳彬老师“新世纪健康饮食”,对这个就了解得更深刻了,所以古代人告诉我们,面临欲望和利益的诱惑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你在金钱、美色各种欲望的诱惑面前,你应该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就像自己站在悬崖的面前,因为你一不小心,把脚踏进这个悬崖,还想后悔,还想翻过身来还可不可能,那就不可能了。所以中国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又告诉我们说,立名于一世,而失之仅顷刻。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我们能够做到今天的领导职位,容易吗?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到我们工作之后,可以说付出了千万辛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我们获得了一个好的地位,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可以让父母感到安慰,可以受家人的尊敬,但是我们一个不小心的决定,一个在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的举动,就把所有这一切都付诸东流,功败垂成,这就叫功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所以面对这些欲望的诱惑,怎么能够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战胜贪欲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看有一个两只狼的交战,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怎么办?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一个年轻的北美契洛基人教导子孙们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他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怒、自卑、谎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他代表喜悦、宁静、谦逊、仁慈、宽厚、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这个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了他的话,孩子们都静默不语,若有所思,我看大家也是在这样若有所思一样。过了片刻有个孩子问,哪一只狼能够获胜?这个饱经世事的老者说,你喂给他食物的那只。也就是说你把食物喂给哪只狼,哪一只狼就能获胜。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想,我们做学问提高自己修养的一些态度,那就是要长时熏修,薰修什么?当然是薰修圣贤的教诲,就像我们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到这样的会场,接受这些圣贤人的熏陶,那我们就是在给这个善良的狼在喂食物,所以如果是你的朋友把你带到这个会场,他就是你人生的善友,你对他一定要倍加珍惜,可能就是因为听了这几天这几堂课,这些老师的讲座使你的人生从此不同,成为你人生的一个风水岭。
古人都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们打开电视媒体、网络、到处都是要让你堕落的内容,所以我们一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所以大家今天来到这里学习,它不是一个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今以后的每一天,都希望大家能够至少有两个小时来接受圣贤教诲的熏习,其实两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只有2个小时受圣贤教诲的熏陶,还有多少在受社会的贪嗔痴的熏陶?还要亲附善友。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你和那些善良的人在一起,圣贤人在一起交往,就像你在露水中行走一样,当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你时时能感受到他德风的滋润。这样你就是喂善良的狼,给他好的食物吃。最后还要身体力行,不要我们今天听了课很感动,但是过了两天你和朋友一交往,又被他们给拽了回去,在《论语》里有句话,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说他把《诗经》三百首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问他政事,他也不通达,把他出使到他方做外交官,他也不能专对,虽然学习很多又有什么意义?当时我看了这句话,我感觉到这句话就是在说我,所以我们觉得什么样的人在弘扬传统文化、并不像我这样把《诗经》子曰说得很好,但是都做得很不好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能够把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你们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身教胜于言教。
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我们不要因为以往的过失,就觉得自己很沮丧。你看我们所说的过失我都犯了,人战胜自己是最难的,所谓的竞争绝对不是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的习性争。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贾伯斯也说过一段话,我也把这段话留给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他说人生中能够从挫折中站起来,就能将经历变成财富,如果倒在挫折中站不起来,那挫折的经历就是一场灾难,选择灾难还是选择财富,全取决于你面对挫折的态度。尽管我们以前做了种种的错事,但是如果我们从这天开始立下一个心愿,我们能够改过自新,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比我活得更加精彩。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改变心态干法感悟篇十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态改变命运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态改变命运作文1“只有勇敢和冷静的人才能在黑暗中生存并迎来光明。”这句名言大家并不陌生!我也是,但在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罗宾逊漂流记它讲述了一个热爱冒险的年轻人的故事。当他在一次航行中遇到暴风雨时,他的同伴们被埋在茫茫大海中。只有他幸存下来,独自生活在荒岛上。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罗宾逊长期以来的良好态度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罗宾逊独自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远离礼貌,有野蛮人陪伴。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着他的生命。孤独和寂寞一直在摧毁他的精神世界,但他不向困难低头、犹豫、消极甚至结束生命,而是努力寻找安慰自己的东西,平息各种消极思想,坚持乐观的心态,千方百计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努力活下去。
罗宾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有希望,他的乐观态度支持着他。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坚定了他的生存信念,给了他与大自然和野蛮人搏斗的勇气,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心态经常会改变很多事情。我有这样的经历。
当时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非常紧张,甚至感到困惑。结果,我出乎意料地在考试中得到了一个很差的成绩;我很伤心,我甚至没有拿到十分之九。但在第二次考试中,我不断地鼓励自己,并尽力调整自己的态度。最后,我得到了一个好分数;120分。
是的,同学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他们。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担心。在阴郁的日子里保持冷静。相信它,快乐的一天终将到来。
心态改变命运作文2一个心态健康的人比金钱更有价值。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对生活的健康心态。由此可见,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我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成功。我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沙漠中分离。他们每人有半瓶水。当一个人看到他有半瓶水时,他非常高兴地说:“我有一瓶水。”;太好了,我还有半瓶水。我必须能够走出沙漠当另一个人看到那半瓶水时,他说:“我必须离开沙漠。”;只剩下半瓶水了。我决不能离开沙漠最后,一个以为自己能走出沙漠的人成功地走出了沙漠,而另一个则在沙漠中渴死了。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他的命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沙漠中的人换成我们自己,我们会乐观地对待它,并最终在本周初在沙漠中取得成功,还是会带着抱怨的态度永远陷在沙漠中?事实上,这两类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命运。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起伏、艰辛和挫折,但我们应该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太阳。我的座右铭是:利剑出梅花香。是的,如果我们不经历严寒,梅花会散发出芬芳。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更健康的态度意味着更强的力量。让我们用乐观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心态改变命运作文3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运气不好和缺乏天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人,无论贫富,高贵或卑微,聪明或迟钝,都有成功的力量。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事业的热爱。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痛苦和幸福都在主观的心里,而不在客观的东西里“一个人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啊!
心态是一种态度和品质。心态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也是一个在愤怒中忘记食物,在快乐中担心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变老“这是孔圣的自我叙述。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愿意做那些神圣的工作。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人士。刘邦和朱元璋出身卑微,最终成为一万多人的统治者,享有无尽的荣耀和财富。他们专注于统一世界的事业成功。专注的头脑有助于人们成功。
良好的态度来源于对工作的兴趣。兴趣越大,心态越好,越容易成功。人类的潜力是一座金矿。心态越好,工作效率越高。这就像使用一台大型采矿机来挖掘很多潜力。如果心态不好,工作效率就越低。它似乎用小锤子一点一点地敲打着,收获很少,甚至一无所有。
态度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命运。不管草原有多好,都会有瘦弱的马,陡峭的悬崖上也会有美丽的风景。至于你是一匹瘦马还是一幅风景画,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
心态改变命运作文4良好的心态对我们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还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小明和小军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长大。他们必须申请同一份工作。园林工人小明和小军住在农村。起初,他们都很乐意找到一份工作,但园艺工人的工作太单一了。他们每天挖坑种树。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有点心烦意乱,有一次吃午饭时,小军对小明说,整天挖坑种树很无聊。小军对小明说:“你看,我们一棵一棵地种树吧,慢慢地,我们的城市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新花园,这样你就不会被打扰了。”肖根本不听。晚饭后,他继续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两个人相识多年后,小明发现自己和他在一起。小型军队是非常不同的。小明问小军你现在做什么?作为一名设计师,小明震惊了。你不会认为那个和他一起长大的傻男孩会成为一名设计师,而我仍然是一名普通的园丁。
许多年前,医生告诉一位老人他得了绝症。当他生命只剩下不到六个月时,他极度沮丧。他每天都很沮丧,导致病情迅速恶化。他不得不接受化疗,每天服用大量药物,这让他非常痛苦,但有一天他明白了,她说我的生命即将结束,我无能为力。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需要过我最后的生活来实现我的梦想吗?你不是说他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一艘游轮上,一个棺材上,然后开始环游世界。他在船上每天都很开心,因为他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今天,她可以吃一些医生不让他吃的东西。最后,他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两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良好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态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能让我们坚持健康,能让我们活得更长,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