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教学设计(实用19篇)
详尽总结总结要贴合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引导读者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一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复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二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三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2课时。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四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六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2课时。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七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八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九
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两则。
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我国最伟大的教师。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美国曾经出版一本《名人年鉴手册》,其中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他被排在第一位。这位伟大的教师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像)。
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孔子用他自己的言行给了他的弟子们深远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板书:二则)。
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2、(出示完整的第一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论语。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汇报。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语气词多;(4)字数很少,但是意思很丰富。
6、师领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板书:停顿)。
7、师再次领读,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上“/”,并告诉学生:朗读时的停顿不是截然断开,一定要有气相连。
8、(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注意停顿。
9、引导学生提问,相机解释“子”、“曰”、“说”、“愠”的意思,解释“说”的读音。(板书:说——悦,说:喜悦,愠:恼怒)。
10、指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乎”字,这其实是表示一种语气(板书:语气),请大家看看,这里的“乎”是表示一种什么语气?(问的语气)问谁?(问自己)所以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来。
11、师范读一遍,然后引读两遍。
12、全班齐读两遍。
13、全班背诵。
1、(课件出示这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请大家看看这一则论语,和刚才我们学习的一则论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问句,都有“乎”这个语气词)。
2、学生自由读读。
3、指名学生读。
4、师简单介绍曾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省”的读音,并解释意思。(板书:省:反省)。
5、师范读,学生在书上标好停顿。
6、(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根据标好的停顿再次齐读。
7、全班齐读两遍。
8、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则的意思。
9、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10、师生齐读一遍。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很多知识,而且《论语》能教给我们的知识还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读《论语》,背《论语》,学《论语》,让我们在《论语》的陪伴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在朗读中结束学习。)。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生齐诵。
3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一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己,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 《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 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 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三
5、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四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五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目标2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六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不如归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
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七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复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八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九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结合经典谈感受。
复习
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