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诗草教案范文(19篇)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必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份教案,然后分享你们的观点和体会。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一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
迎凉有感南望。
2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四首古诗。
2思考;
(1)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不教(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南望(爱国之情)。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二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四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正音――齐读。
(2)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五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六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七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八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学挂图。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shoufenglingyushi。
()()()。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九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看图学古诗
二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一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二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三
一、复习设计说明: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故诗的复习设计。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3、学生作品——仿诗。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类的古诗。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二)学生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四、教学反思。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复习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继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复习,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复习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让学生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理解古诗。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咏柳春日贺知章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胜日/寻芳/泗水滨,万条/垂下/绿丝绦。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五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古诗《鸟鸣涧》)。
一、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三、总结拓展。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六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课时。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七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同学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八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国学古诗草教案篇十九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