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对书籍的回馈,也是自我理解和认知的过程,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修养的提升。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读后感的参考文集,方便大家进行查阅与学习。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一
已近初秋,红藕依旧飘着残香,但却已人去席凉。自夫赵明诚求学去时,便注定了她孤苦的一生。回想起往日与赵明诚的点点滴滴,一愁更叠一愁。
独自一人,轻轻地解开罗裳,换上便装,便上了小船。轻轻地,轻轻地,不忍惊动他人,连侍女也未跟从。孤独地划着小舟。曾经的举动惊起了一滩的鸥鹭,而如今,再华丽的辞藻,也难解她心中的愁思。
那就抬起头望望天空吧!一朵一朵的白云在空中悠闲地飘着。多么像雪白的纸啊!若此时,远在他乡的丈夫能寄一封书信,那该多好啊!可这毕竟只是梦吧!大雁成群结队归来之时,她或许也只能在楼上观望那轮充满相思的月亮。
这种相思的情怀叫她怎么能消除?唯有想念……。
小舟依旧缓缓地往前划,孤独的心境,只身的人影,逐渐感到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是不再想念,还是别有他思?都不是。而是这一分相思下了眉头,却又涌上了心头。
下弦月,星满天,像谁泪连连;一阵风,一首歌,摇晃思念。
写到这儿,不禁思绪万千。
不能不说,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找到了知己,但是命运给了她多少,也必将拿走多少。这样的快乐并未持续多久。一个人,偶尔看到寂寞也再所难免。
太多太多的如果,但那毕竟也只是幻想。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来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这一切都应当归功于祖国的发展,不是吗?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才会使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当今祖国科技的发展,使得即使是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也能够天天相见。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岁的生日,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该怎样来报答祖国今日的发展?是的,今天我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以我为荣!
我想此时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应该已在天国相见了吧!他们一定也已经欣喜地看到了祖国的变化,祖国的富强!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二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三
直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却从来没有将她的词连贯起来看。借助《李清照词传》,才发现她的词,仿佛今流的公众号般,忠实地记录着她不同年代的点点滴滴,读来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难免伤感,因为情终究抵不过光阴薄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宋代杰出词,被后誉为婉约词的“代词宗”,与丈夫赵明诚相爱、相敬、情深意浓、志趣相投,创造了令称羡的爱情佳话。少时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条欢悦的溪,充满着粉嫩光阴的不可思议。估计有次是疯玩到天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觉划进了荷花荡。看着被惊起的满滩鸟,她充满了好奇、兴奋。
《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那时候的李清照,清澈通透,未经世事,尘不染。
贪玩之余,少的体和智在慢慢发变化。阳春三,临照花,花乱了,也乱了。再看另《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侍不懂李清照的思,只说“海棠依旧”,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发了点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等到了她的梦中赵明诚,有《点绛唇》作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露浓花瘦,薄汗轻透。见客来,袜刬钗溜。和羞,倚门回,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独在院荡秋千,恍惚之间听见有来,匆忙回避,忍不住回头偷看那少年的`风采。他不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个,但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个。
结婚之后,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的初、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离多,缱绻感伤,于是便有了这《剪梅》:红藕残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思念是种病,两地分居,根本治不好。这词最经典的就是“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独守空房,顾影怜,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佳节重阳,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收到这词后反复叹赏,闭门谢客,尽作词回赠。经过努,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混他创作的50词,邀请友陆德夫品赏。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认为“众词作,唯有三句惊,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活颠沛流离,夫妻长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没有育,赵明诚奈之下只能蓄养歌姬,再纳侍妾。李清照对爱情始终是苛刻的,对这份感情了不满,并且猛烈汹涌,因为她不愿看到这幕。且看她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暮。学诗谩有惊句。九万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吹取三去。
在优柔与决然之间,脆弱与坚硬之间,她只能真诚地重新憧憬。这估计是她唯能做的。
南宋疲软,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独处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着她数落,然后再次销声匿迹。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需多,她中那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词中喷薄出……。
被誉为古代“第才”的李清照,都是濒临爆裂的量在绽放。纵然情抵不过光阴薄凉,纵然命难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绽放得毫不迟疑。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四
在百家讲坛里听了无数次康震老师讲的一代词宗李清照,听的我时而满面春色,时而眼窝温润,又每每感慨万千,不但感慨李清照那丰富的人生,那超凡脱俗的才情,更加感慨康震老师那声情并茂的讲解。真羡慕有才的人呀!呵呵!!
其中特别喜欢的就是这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已经不记得是在小学还是中学时就已经熟背这首词了,可是却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理解,只是为了应付功课而背诵的.这次可能是因为康震老师的讲解太美了,我也好像听懂了这首词。说实话,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老师来教导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呀,做父母的又将心存多少感激呀。
题外话(人上了年纪每每会发出些许感叹,这种感叹是毫无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就比如现在吧,我本来要解说的是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她早年描写少女时期的一幅如画美绢,可是心中却有份患得患失的感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有更深感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你的感受同好朋友或最亲的人分享,而我现在却苦于没有人可以分享,故常常会为此吁叹不已.好在我坚信自己还是个可以变通的人,无论什么问题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比如这次,我就找到了一个相当投缘的知己,跟她解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哈哈,此人就是我的宝贝女儿源球球,做老师的感觉真爽啊.)。
下面就是我给源球球讲解的这首词.
从字面意义上讲呢,"常记溪亭日暮",常记就是常常会想起,溪亭是个地名,日暮就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沉醉不知归路",沉醉就是喝醉了,而且醉的很深,不知归路就是不知道回家的路了;"兴尽晚回舟",是说玩的非常尽兴,很晚才开始往回划船;"误入藕花深处",误,就是错误,藕花,就是荷花,藕花深处,就是荷花很茂盛的地方;争渡,就是比赛划船;"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是一种水鸟,以捕食鱼虾为食,这一句呢是说,受惊的鸥鹭飞起来了.字面意思理解完之后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那个常常让人想起的溪亭的傍晚,落日的余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十六七岁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湖面上划船,饮酒,无拘无束,那酒醉后绯红的脸庞与湖水中盛开的荷花交相辉映,哪一个更美,没有人能说清.在尽情的玩耍之后,才想起天色已晚,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可是不知是因为酒醉还是天晚的原因,更或是有意识的,船被划进了荷花的深处,哈哈,这不是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乐趣吗,那么就来比赛吧,看看哪条船划的更快,争渡,争渡,可是嬉笑声,加油声却吵醒了一滩鸥鹭,而这惊起的一滩鸥鹭,却为这群游玩的少女带来更多的惊喜.多美呀!
是啊,如果我的少女时代也有这样的一个让人常常记起的日暮时分,每每回想起时心中都会涌出由衷的幸福,脸上当然都会挂上一份甜蜜的微笑,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真的好欣赏李清照,她将那种瞬间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真的是人人意中之所有,人人笔下这所无呀.其实就算我们自己没有那么美好的回忆,可是随着李清照诗词的引领来到一千多年前,感受一翻千年前少女的幸福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好想多收获一些,也好希望每一个读李清照词的人都能有所收获,那样李清照的词就可以无尽的传递下去,那她也就不会为没有子嗣而遗憾了,因为每一个读懂她的人,都是她的后人,都是她的子嗣。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五
当我翻开〈李清照〉这本书的第一页颇有感触。因为我们在中学已经了解到了她诗词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爱国精神和独创一格的诗词以及她的其它情况。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李清照在中国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诗词感情真挚细腻。而且关注国家的安危,从这一方面来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点上。她不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六
沈谦曾感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一代词宗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无数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词亦没有被埋没,正如这句话“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完《李清照词传》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李清照词传》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七
一直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却从来没有将她的词连贯起来看。借助《李清照词传》,才发现她的词,仿佛今人流行的公众号一般,忠实地记录着她不同年代的点点滴滴,读来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难免伤感,因为人情终究抵不过光阴薄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被后人誉为婉约词的“一代词宗”,与丈夫赵明诚相爱、相敬、情深意浓、志趣相投,创造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佳话。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条欢悦的小溪,充满着粉嫩光阴里的不可思议。估计有一次是疯玩到天黑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觉划进了荷花荡里。看着被惊起的满滩水鸟,她充满了好奇、兴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候的李清照,心里清澈通透,未经世事,一尘不染。
贪玩之余,少女的身体和心智在慢慢发生变化。阳春三月,临水照花,花乱了,心也乱了。再看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说“海棠依旧”,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发了点小脾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等到了她的梦中人赵明诚,有《点绛唇》作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荡秋千,恍惚之间听见有人来,匆忙回避,又忍不住回头偷看那少年的.风采。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一个。
结婚之后,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离多,缱绻感伤,于是便有了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是一种病,两地分居,根本治不好。这首词里最经典的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守空房,顾影自怜,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反复叹赏,闭门谢客,用尽心力作词回赠。经过几日努力,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混入他创作的50首词里,邀请友人陆德夫品赏。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认为“众词作里,唯有三句惊人,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活颠沛流离,夫妻又长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没有生育,赵明诚无奈之下只能蓄养歌姬,再纳侍妾。李清照对爱情始终是苛刻的,对这份感情有了不满,并且猛烈汹涌,因为她不愿看到这一幕。且看她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优柔与决然之间,脆弱与坚硬之间,她只能真诚地重新憧憬。这估计是她唯一能做的。
南宋疲软,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独处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着她一一数落,然后再次销声匿迹。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需多言,她心中那无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词中喷薄而出……。
被誉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都是用濒临爆裂的力量在绽放。纵然人情抵不过光阴薄凉,纵然生命难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绽放得毫不迟疑。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八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九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从平时的“不感兴趣”,到一连几天,脑海里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静下心来读下一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从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笔,一幅美丽的'少女夜游图已跃然而出:一位活泼多情、热爱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时间。
兴尽而归,泛舟河上,路过一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而奋力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一滩鸥鹭,扑啦啦展翅而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文上同样有很高的造诣。比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外,比喻的新鲜贴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击节称道。像《乌江》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羽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立的身影,黄钟大吕般慷慨激昂的音响,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无疑对国难当头的人们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
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文章,当首推《金石录后序》,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至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文情并茂。全文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生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今昔迥异、聚散无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一文,更是彪炳千古,开创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论词的理论文章。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跻身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方面的才华傲视群雄,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一
相信李清照这个名字没有一个读书的人不知道吧!她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也管她为易安居士,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她的早期生活优裕,当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时,她便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此词风一改往常。
在李清照词全集中我们可以清晰而又鲜明的看到她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家庭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作品与她的成长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李清照的幼年时期大部分是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的。大约在她的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做了京官,从此便搬到了京城过上了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礼教的生活,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情投意合,如漆似胶,“夫妇擅朋友三胜”。他们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她把整个身心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他们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著了《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落,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词投入其中,诱有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句话借室内外秋天的景物的描写出了此人白天的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是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以见到词人的内心的无聊痛苦,这两句虽然懒的闲愁,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这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橱往西只能与丈夫共的。可如今确自己孤眠,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东篱两句便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篱笆下把酒孤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词独酌的离愁别绪。“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鞠,一边是思妇不满愁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全篇开点为“愁”,结局言“瘦”,“愁”是的“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了全词的愁绪因“瘦”面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点睛,得巧,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我们再看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声声慢》。
后期生活的李清照因北方的入侵,微宗被俘,高宗南逃,因此他们夫妇也过上了流落的生活,流落异地,多年收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的沉重打击和极大的痛苦,随后丈夫明诚的离去让她痛不欲生,在这极为不安定的年带里,我们便可以看到《声声慢》从而诞生。
从前面的七对叠词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音乐美和韵律美,而借以表达了词人对晚年孀尽之苦,丧夫之痛,王国只恨的淋漓尽致挥洒,“换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又怎能修身养息,酒南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满心中都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而然酒味没了,用酒的淡,更加衬托词人内心苦闷愁苦。望壮雁南飞,几个你角度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俗意象,便愁变得更加具体可意蕴无穷,耐人寻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珍视王勇《更漏子》其中的几句有天衣无缝的妙用啊,上篇开笔用七组叠词来概括悲切苦闷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主要相继借助眼景物来倾诉忧愁,整首词笼罩在一片贝壳的氛围中。
词是精金美玉,词是七宝楼合,李清照的词是倜傥有丈夫之气,在宋一代已具秦岚胜概。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师大,生活的消明华兹,因为初期之作,虽不是怜花惜木的闺情,但词意玲珑体贴,词意优雅娇嗔,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历经多种心断肠之事,因为词风也层递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韵事,随着金人南下的鉄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她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的文学财富。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二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三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作为女子,美好的爱情追求在你的笔下却显得那样执着、那样美好、那样独立。《一剪梅》中你酣畅淋漓倾洒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你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有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那份与生俱来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时,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当我惊叹你的才华横溢这会,哪想你却生不逢时,北宋破败,金人入汴京。对于丈夫赵明诚的弃城而逃你羞愧难当,继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身都难保,却心系国家,显示出了女子难得的大节大义。赵明诚返回建康,后患疟疾,你接到家书急忙赶赴建康,最后一面还是无缘相见。等你赶到,赵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乱世苟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随身的家当被抢被盗,所剩无几。几车书卷被金兵焚毁。即使是这样,你依旧写出了惊世的词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好一个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无定所,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济南生活时还是丰韵,脸色圆润的女子。流落金华时已经面部消瘦。你几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爱的丈夫,终生没有生育一儿一女,最后郁郁而终在离济南老家遥遥之外的临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优越的前半生你没有居深闺而有德无才,后半生你没有自叹自哀,自我放弃,留下千古诗词让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传唱。
这就是你,即使在刀剑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蒋捷说: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面虽喧嚣,可对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于你的特立独行,痴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痴迷于你的敢爱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你那“和羞走”的美丽娇羞。一份勃勃的生机,一片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你多少的欢乐与朝气。
我想问你,你究竟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阕余音绕梁。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还要刚强。
正如后来人这样评价你——正值花季时期的你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你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
你分明教会了我——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四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即使在那个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读了《李清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女词人在过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她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哀哀欲绝的真实感情。
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妇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处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他的作品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达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时期,作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风骤的天气里自然关心花卉的情况,同时也向世人描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无聊之中种些花卉,整日与花为伴,经历了一夜春风雨后的变化,担心花卉的生长情况,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本词形象的表达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写的无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诸多有影响的大家称赞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来李清照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学修养,受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与赵明诚结婚后更是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坚持着她的文学创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迁,她带着很少的东西,随难民流落江南,背井离乡,漂流异地,多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祸不单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为幻影。这时,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诟病,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助,呼告无门,贫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觉孤独无助,丈夫不在,闺居无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独自一人上船,“独”字深刻的表达了她的无助和孤寂,仍然在怀念着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飞过,联想到大雁传书,不由的自问,云中的雁给谁寄来了信呢?表达了她希望是给自己,深夜仍无法入睡,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终于我还是体会到了爱的无奈,和无奈中的幸福,这种相思之愁是没法消除的,才把它从眉头撵下去,它又到心头上来了,同样才把它从心头撵开,它又到眉头上去了,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写的及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苏泷曾经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总结了她一生的经历,让我为之感叹,那凄迷的生活也让我为之心痛,烟锁秦楼,细雨把酒黄昏后,海棠花是否一旧,声声慢心事谁知否,锦书已经不在大雁却仍一旧,这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谁念我终日凝眸,帘卷着西风,惊醒旧梦,人比黄花瘦,一字一句,写出了她经历的情感之路,又有谁不为之感动呢!
从少女的天真娇憨,少妇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到失国之痛、丧夫之痛、悼亡孤寂、念亲怀乡、哀哀欲绝的情感,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让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传读后感篇十五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知识世界的桥梁,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正是一本书帮我打开了历史沉甸甸的宝箱。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词传》。
书中以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优美婉转的文字将全书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少女时期”、“别君时期”、“流离时期”和“晚年时期”,并收录了她在各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不同的作词背景,探索她内心的世界,并生动地写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读到这,我想到了《红楼梦》。曾经贾府的兴盛繁荣,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一样吗?可到了后来,黛玉命归黄泉,贾母、王熙凤驾鹤西去,一个个悲哀的故事让人垂怜。读完两本书,也许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要珍惜大好春光。没错,人的青春是可贵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正在少年时期的我们,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来来去去皆优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间经历风吹雨,锦瑟年华与谁度?人生恰似花一场,花开时节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