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心得(优质19篇)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奋斗。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增加文章的个人色彩。范文中的优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一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
日记。
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二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三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若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回答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部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对比。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基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的确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达到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比如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部分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的确;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四
5月18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华社全文发表了这个讲话,让老百姓得以获知国家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是怎么看的。我认真阅读了全文后,颇有心得,不敢独乐,愿与大家分享。先引用习总的以下这两段重要讲话: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很显然,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领域,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是乏善可陈的。根据以上所引用的习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战略不明确、水平总体不高,原创能力不强,体系不健全,评价不够科学、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素质极待提高。以上所列举的这么多问题,哪怕是一两条,都足以令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学者们汗颜,何况有七八条之多,难怪习总用了两个“极”字,也就是“极待解决”和“极待提高”。我不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关心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科技工作者,我读到这些讲话,都很脸红,感到没有为大变革时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片面地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忽视了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要问为什么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极待解决的这些问题?这是学界片面理解一切以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也刮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果。与之相似的还有历史学等文科领域,戏说历史和歪曲历史者大行其道、发财致富,而埋头故纸堆做学问者,连发表一篇论文都难。更不谈职称评定之类的困惑。可喜的是这些正在开始改变,只要有了顶层设计,这方面的问题改正起来会比较容易。战略确定了,评价体系科学了,潜心和专心于学术的人多了,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纠正了,或者说正是需要针对这个方面的原因展开讨论和辩论,才有可能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守旧与出偏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思想混乱,莫衷一是。从守旧的角度,往往将学术问题都当做政治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当成思想禁区,不能讨论、也不需要发展。由于这种思想方法脱离实际,因而不得人心,令人们远离马克思主义,甚至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思潮。从出偏的角度,就是言必称西方,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当做普世的世界观,从而只能是重复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思潮,并无新意,却又误导现代青年。这两方面的思潮指向的是同一个结果,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过时了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要纠正这种思潮确实需要“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呢?只有创新这条路可走。包括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旧体制内用旧的思维肯定是不行的。现在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体系是学阀制,发表什么和不发表什么都要层层审批,且只能是守旧或出偏(绝不是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发表。因此,要改变的第一条,就是广开言路,让非体制的人士,工、农、兵、学、商都能发言,发表见解。不只是那些个“社会主义科学院”的事。理论创新就是要允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讨论和交流,不要用保守的“政治”的眼光看待学术问题。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维,都应该可以发表,而不应该加以阻止。这方面虽然组织出版了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译著,包括所谓“后马克思时代”的著作,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研究的作品则很少能看到,不是没有,是民间的这类作品没有办法进入“主渠道”。因此,要鼓励民间人士也能申请到社科基金支持,出版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锦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先后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就有关话题同学者们深入讨论。大家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发言的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他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五
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锦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先后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就有关话题同学者们深入讨论。大家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发言的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他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六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哲学与生活的。
心得体会。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
日记。
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成语。
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若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回答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部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对比。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基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的确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达到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比如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部分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的确;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七
第一段:引言(120字)。
生活哲学是指一种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我认为,生活哲学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主题。通过对生活的思考,我发现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内在力量的发掘(240字)。
通过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并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我们的思维和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方式。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挑战困难并取得成功。内在力量的发掘不仅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还能够影响和激励他人,在困难时给予他们勇气与希望。
第三段:生活中的平衡与快乐(240字)。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挑战。为了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关注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平衡。我发现,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尽可能地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的需求,是实现生活快乐的关键。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激情,并将其融入生活中,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生活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快乐的状态,让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融洽统一。
第四段:利他主义的价值(240字)。
生活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满足,也应该思考如何能够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利他主义是一种对他人利益和幸福负责的道德观念,它强调了我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通过帮助他人,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满足感和喜悦,同时也能够成就更高尚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帮助他人,传递关爱和友善。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更加有价值和快乐。
第五段:追求个人成长与追求更高境界(240字)。
在探索生活哲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个人成长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够不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追求个人成长,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边界,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同时,追求更高的境界也是生活哲学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沉思、冥想和心灵的修炼,提升自己的心智和灵魂的境界。通过追求更高境界,我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欲望,寻找生命的真谛,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结尾(120字)。
总之,生活哲学提醒着我们思考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我们内在的潜能,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需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更高的境界。通过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指导方针,过上更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八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91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84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03年5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忘记了作者是谁)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九
5月18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华社全文发表了这个讲话,让老百姓得以获知国家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是怎么看的。我认真阅读了全文后,颇有心得,不敢独乐,愿与大家分享。先引用习总的以下这两段重要讲话: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很显然,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领域,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是乏善可陈的。根据以上所引用的习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战略不明确、水平总体不高,原创能力不强,体系不健全,评价不够科学、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素质极待提高。以上所列举的这么多问题,哪怕是一两条,都足以令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学者们汗颜,何况有七八条之多,难怪习总用了两个“极”字,也就是“极待解决”和“极待提高”。我不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关心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科技工作者,我读到这些讲话,都很脸红,感到没有为大变革时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片面地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忽视了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要问为什么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极待解决的这些问题?这是学界片面理解一切以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也刮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果。与之相似的还有历史学等文科领域,戏说历史和歪曲历史者大行其道、发财致富,而埋头故纸堆做学问者,连发表一篇论文都难。更不谈职称评定之类的困惑。可喜的是这些正在开始改变,只要有了顶层设计,这方面的问题改正起来会比较容易。战略确定了,评价体系科学了,潜心和专心于学术的人多了,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纠正了,或者说正是需要针对这个方面的原因展开讨论和辩论,才有可能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守旧与出偏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思想混乱,莫衷一是。从守旧的角度,往往将学术问题都当做政治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当成思想禁区,不能讨论、也不需要发展。由于这种思想方法脱离实际,因而不得人心,令人们远离马克思主义,甚至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思潮。从出偏的角度,就是言必称西方,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当做普世的世界观,从而只能是重复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思潮,并无新意,却又误导现代青年。这两方面的思潮指向的是同一个结果,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过时了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要纠正这种思潮确实需要“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呢?只有创新这条路可走。包括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旧体制内用旧的思维肯定是不行的。现在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体系是学阀制,发表什么和不发表什么都要层层审批,且只能是守旧或出偏(绝不是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发表。因此,要改变的第一条,就是广开言路,让非体制的人士,工、农、兵、学、商都能发言,发表见解。不只是那些个“社会主义科学院”的事。理论创新就是要允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讨论和交流,不要用保守的“政治”的眼光看待学术问题。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维,都应该可以发表,而不应该加以阻止。这方面虽然组织出版了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译著,包括所谓“后马克思时代”的著作,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研究的作品则很少能看到,不是没有,是民间的这类作品没有办法进入“主渠道”。因此,要鼓励民间人士也能申请到社科基金支持,出版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
生活,是由无数日常琐事与经历组成的。而哲学,恰恰是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与探索。当生活与哲学相结合时,人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还能获得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见解。我曾经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一些哲学的启示,下面将以五段式的结构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清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是否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曾经发现,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名利的荣耀,而是在于对自己的感知和对他人的关怀。通过感知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进而寻找生活的方向。同时,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我们能够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第二段:审视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面对各种选择和困境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指引我们的行动。在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能够真正地帮助我面对生活的挑战。我发现,理想主义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是我最看重的价值观。相信自己的潜力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让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段:学会接受和放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失去、失败和痛苦等情绪。然而,学会接受和放下这些伤痛,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曾经陷入失败的深渊,但我渐渐认识到,失败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接受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而放下则是一种释放自我的过程,当我们学会放下执着和固执的心态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第四段: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
人生如烟花,转瞬即逝。在日常的忙碌与琐事中,我们是否曾经停下来,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我曾经忙于追求物质和功名,然而时间过得很快,我才意识到,人生的重要在于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当我们学会珍惜现在的时间,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并且,感恩生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幸福中延续快乐。
第五段: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
最后,我意识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对于真理的追求需要超越我们的局限性。通过阅读、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我逐渐认识到真理是不断迭代和演化的。重要的不是找到最终的答案,而是思考过程中的成长和启示。通过超越自我,我们才能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理解到真理是多样且复杂的,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总结:生活哲学是一门关于生命和世界意义的思考学。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认清生活的本质、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接受和放下、珍惜当下和感恩生活、超越自我与追求真理。这些心得体会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从而拥有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一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也会有无数的收获和体会。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心得体会,通过不断思考和总结,我逐渐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困扰,追逐物质和名利。然而,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时,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相反,当我们学会满足于现有的条件,珍惜拥有的幸福时,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开始放下对物质追求的过度期望,转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其次,我意识到快乐来源于自我认知和成长。快乐不是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条件所能给予的,而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培养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三,我深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活最重要的财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与他人的真正联系和关心。然而,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快乐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陪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关键。因此,我学会放下个人的私心和自以为是,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四,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些梦想和目标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才能拥有坚持不懈的动力和能量。因此,我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与内心的声音对齐,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认识到生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从成功或失败中,还是从喜悦或痛苦中,我们都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以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境界。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和困扰。
总而言之,生活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旅程。拥有一颗平静满足的心态,关注自我成长和他人关系,追求真正的梦想和目标,持续学习和成长,这些是我在生活中得出的哲学体会。我相信,在这个追求幸福和意义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越来越明晰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过上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二
一、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才下决心学习哲学的。四年来,坚持不懈地学哲学用哲学,天天都有新进步。特别是对各方面充满信心,有多大的困难,都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二、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这也是我一定要学好哲学的根源。谁不想做个明白人呢,谁想浑浑噩噩一辈子呢?同时,见到有的人都害怕哲学,心里十分惋惜。哲学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三、办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也是我四年来办什么事都充满信心的根源。因此办成了许多自己想办的事。比如网购,开博客,写作上不断取得新进步,情感和人际关系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等。
四、抓住特点,发挥优势。这是我近年来,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一个钥匙。比如和他人交往,帮助和启发他人明确自己特点,发挥优势,不断成长。对于自己,充分发挥乡镇公务员优势,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认真加强自身修养。对于老城,多做促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优势等特点,为着力打造特色老城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六、离开了总结经验,把书读好用好是很难的。离开了总结经验,还不如不读。“读书有风险,入门需谨慎”。
七、有现成的经验不借鉴,自己在那里憋,那是蠢人。这是我坚持问题导向,真心向他人和书本学习的根源。事事都从头学起,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三
读过很多以普及推广哲学为目的而写的书——至少这些书确实这么宣称了——但大多不是过于刻板,就是失于浅薄。
而《哲学的邀请》却非常准确的把握住了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应有的角度和层次,从绝大多数人共有的经验和想法切入,真正做到了很多读物标榜吹嘘却做不到的深入浅出。
有些类似读物,虽然也是借着人生之名讲哲学,但是其本质却只是再编辑过的哲学史。将人生问题分解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范畴的问题,然后将前人的思想观点总结后倾倒给读者,不给读者指出理解认识问题的角度,埋没了思考的余地。最后读者们只能带走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形成一个对哲学的错误认识后悻悻而去。
(在读完一本糟糕的哲学史后,那些珍贵的思想往往只能在我们的脑海停留很短的时间,我们记住的通常是那些个哲学家的名字。而事实上阅读哲学史的目的本应恰恰相反:是为让我们记住人类历史上的某些人曾经提出过的精妙思想,并通过扬弃,走的比他们更远。如海德格尔所言:“一首诗的.伟大正在于:它能够掩盖诗人这个人和诗人的名字”。至于这个哲人是谁,他的人品如何等等,是次要的。我之所以会这么认识,是因为我认为有时先贤那如雷贯耳的名字恰恰是一种枷锁和累赘,会束缚后来的人的视界。)。
对于思考哲学的目的,维特根斯坦有过相当精彩的论述,他说:“哲学研究给你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词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而这种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使用这种词句的),那么,它有什么用处?”
(顺带一提,有时候像这样的哲学家的对哲学本身的观点对一个初识哲学的人来说比这个哲学家的具体的哲学观点更能带来启发——我不能解释确切的原因,但大概是通过激起一种对哲学的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读本书时,作者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就像一位老者在你的对面和你畅谈他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思想观点——而非像学究一样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其他哲学家的结论也只是作为值得参考的建议被一带而过。他的话语,让读者觉得,哲学应该是,也可以是紧贴着生活的。当他讲完一个主题时,还会停下来问问你的看法。阅读体验之神清气爽有如在哲学家小道上逍遥信步。
(说到这里我想到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哲学普及读物中的注解部分。一本好的哲学普及读物里,那些大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见解大都只出现在注解里面——就像立在路旁而非路中间的里程碑。)。
在合上这本书以后,对哲学的印象,应该是一条路——如同封面上所印的那条路一样,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
路,作为哲学的喻体其实也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是在我所读过的关于哲学的所有比喻中,海德格尔的最合我心:“思想乃是一条无可回避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想成为拯救之路,也并不带来任何新的智慧。这条道路充其量乃是一条田间小路(feldweg),一条穿过田野的道路,它不光是谈论一种放弃,而且已经放弃了,即放弃了对一种约束性的学说和一种有效的文化成就或精神行为的要求。”
哲学是这样的一条路,而这本书,就可以成为最初的路标。尚未走过这条路的人,顺着指引,或许可以发现方向;已经走上这条路的人,顺着指引,或许可以找回初心。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四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质量。
简单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实,是经营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各种目的、条件、因素、力量、可能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实的、历史的、未来的条件来作出判断,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对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体对当下此在状态的感觉,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人之生活的状态往往表现为建立在人客观活动过程上的主观感觉和评价,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间构成与人生活的状态构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时间构成中存在并展开的。例如;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文化危机主要表现特征为自然科学或者科学理性与人类社会或人类生存意义的分裂。在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终极意义而变为手段,工具理性压抑了人文精神,科学遮蔽了人的存在与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学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关联。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意识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到了现代,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已经成为共识。所以,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
生活就是人的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碍人的能力的发展,而狭隘的日常交往阻碍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哲学对生活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知识问题的阐释,探讨和当代日常生活的建构。
哲学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来关照人的生活的活动,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不仅意味着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要依赖于对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对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诸如文学、艺术、科学、物质生产劳动,宗教、政治、军事等等一切活动均是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性劳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的思想指导是为了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日常生活消费角度,我们应倡导科学消费,防止人的物化;从日常生活观念角度,我们应培养科学的生活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说哲学的旨是为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和基本框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常生活这一更有效的现实途径。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五
为了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本节课将引用大量的学生身边的事情,并引起思考。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哲学大家还没有学习,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学们清楚吗?
(教师提问若干学生随意谈谈“什么是生活”)。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由于我们高二刚刚分班完毕,分成各个专业班,因此就这个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若干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另外,虽然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兴趣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不过,老师在高一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报政治(历史、地理……)的人多吗?学政治(历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吗?高考的时候有什么专业的报呢?等等,大家会发现,其实你选择政治(历史、地理……)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这时候很多同学就开始点头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高二选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哲学,不过在我们解决“选科”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有意无意(无形)中用到了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哲学的智慧。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事情,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吗?
(提问若干学生,学生答案不外乎几个:不幸福、有些方面不幸福有些方面幸福、一般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时候,老师还要问,你为什么会觉得你幸福(不幸福、一般般)。学生一般回答:和以前相比、和同龄人相比……)。
教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每个人所说的幸福不幸福,都是与别人比较相得出的,也就是说,我可以说你幸福,也可以说你不幸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也体现了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高二选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你幸福吗?相对论。
(上课到这里的时候,时间一般过去20分钟)。
教师: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哲学呢?翻开课本的第一页,哲学其实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两个词:“宇宙”和“人生”,同时还有“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教师总结:从刚才我们举例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那大家想想,我们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这样的智慧吗?所以我们会发现,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教师:也就是得出书本第二页的观点: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教师:因此,课本第三页倒数第二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板书如下: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师:所以,我们说,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并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
(学生看书,p4)。
(教师略微介绍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本义)。
教师总结:因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我们学习哲学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聪明、充满智慧。
教师:其实呀,我们在刚才知道了哲学的含义,知道哲学主要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更了解,对人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疑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
教师: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同学应该考试考得不好,而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在这里,他就是对人生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轻生。我们学过哲学后会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
教师:又比如说,现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学将会与新的同学相处,这时候,你和其它同学能不能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呢?这里也需要我们的哲学智慧——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你才会有正确的做法,你才会和其它同学相处得更加愉快。
教师:所以,我们从哲学的任务看,哲学能在人生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板书如下: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由教师自由小结,即可结束课程。
当然,我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剩下2-3分钟,这个时候,我就提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告诉学生“全世界的哲学派别有很多,甚至连我们春秋战果时期的老子也有他的唯心主义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二刚好学过这段历史),不过,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哲学,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过,这节课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告诉他们,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六
人类对冒险充满了向往!因为人类每一次进步都是一小部分人冒险的结果。
不要埋怨令你跑得很累的人,恰恰是他,才能使你跑得更快!
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苦在于漫长。-。
静静地看着夜晚的天空五彩七星,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c
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
文章来源: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我们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4、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八
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2.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
4.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重新再来,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5.人生在世,应该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
6.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
7.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8.事业上得寸进尺,生活中不论短长,何愁事业无成。
9.遨游辽阔的中华大地,我陶醉过;仰望无尽的苍穹,我迷恋过;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质,把苍穹比做精神,我认为苍穹比大地更迷人。
10.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11.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12.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1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14.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
15.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的成功。
16.叹气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浪费力气的行径。
17.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18.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19.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
20.快乐在满足中求,烦恼多从欲中来。
21.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2.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23.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计较少。
24.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
25.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6.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27.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28.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
29.坦诚相见,才能心心相印。
30.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
31.骄傲是胜利下的蛋,孵出来的却是失败。
3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3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34.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35.想过去是杂念,想未来是妄想,最好把握当下时刻。
36.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37.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38.在思想上大手大脚,在生活上适可而止,
资料。
39.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40.已经失去的不妨让它失去,至少不再耽于等待。
41.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42.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
43.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44.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要,我就一定能!
45.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6.欢乐是长寿的妙药,勤奋是健康的灵丹,运动是健康的投资,长寿是健身的回报,相逢莫问留春术,淡薄宁静比药好!
47.做决定之前仔细考虑,一旦作了决定就要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48.突破心理障碍,才能超越自己。
49.性格可能不会改变,但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50.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51.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52.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53.当所有人都低调的时候,你可以高调,但不能跑调。
54.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55.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魔鬼,学会控制他。
56.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然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和担忧未来之中浪费了大好时光。
57.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59.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60.烦恼是自己制造自己享用的一种精神。
61.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62.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63.明明是傻,却说自己是逆向思维。
64.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65.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66.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
67.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
6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9.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3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70.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71.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72.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73.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74.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75.知识是勤奋的影子,汗珠是勤奋的镜子。
76.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77.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
78.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9.选对事业可以成就一生,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选对环境可以快乐一生,选对伴侣可以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80.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生活与哲学心得篇十九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举例:学生用水擦黑板,是从上往下擦,还是从下往上擦,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当再擦上面的时候,擦黑板时的脏水可能就会流到下面已经擦干净的黑板上,结果就造成了重复劳动,所以从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学性。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复习旧课)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
哲学中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和意识。(同时可以帮学生进行归类:这三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客观)世界;思维和意识――精神(主观世界),两者是相互对立存在的。)
(过渡)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人们就会进行思考,便产生了哲学。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插播“疯牛病视频”
所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即: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得出结论: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没有远离现实生活)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过渡)要了解哲学如何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首先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资料)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提问学生)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智慧?
两者有重大的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知识的总和不是智慧,知识是“既成的”,智慧是“灵活的”因而博学虽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学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对未来的想像和创造。哲学更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
哲学智慧不是现成可得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爱的丧失,就意味着智慧的泯灭。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p5即: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哲学的功能:
第一: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三: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念。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